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211|回复: 0

关于中医学习的一些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0 12: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中医学习的一些看法

作者:梦溪笔谈

1.之前在网上和私信就常常被问到“怎么学习中医,要不要读很多书?”     

其实我觉得是不需要读很多的,而是要先花一些时间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和读书的方法。(我有一个群友,学经方比我还早,但是看的书太杂了。常常说今天又读了某某某的书,今天又读了内经,今天又读了赵绍琴的温病。平时经常晒收藏夹,晒书单,少说也有几百本书。和他讨论一个病案,可以头头是道各种理论给你讲一大堆,但就是一个方子也开不出来。他很会说,脑子里记住了很多内容。但是面对病案的时候很乱,没有自己的思路。)

这是很可怕的我觉得学医像解题,你得学会用公式把它解开。像破案,在一堆线索中按图索骥。不是背课文,你看了多少书和你掌握了多少知识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不是不需要看书,而是要有目标有过程的看。(以经方为例)

学习的第一阶段:
先找一两本教材类的书,搭好自己的六经框架,对三阴三阳有个正确的认知。(此时肯定还会有看不懂,不透彻的地方。这时的不求甚解是正常的)

然后再找一两本全面解析伤寒的书,精读细读,可能要好好读上十几二十遍。边读边做笔记,按自己的思路习惯来记录分析归纳,就像提纯的过程,一遍又一遍。(这个过程就像淘米,会有很多遍,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这期间会熟悉条文,对辩证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结果。

到了这里,算得对自己有了几分自信。

此时,肯定还有一些不确定和疑惑的地方。

第二阶段:这时可以去看其他医家的注解,有两个目的。
1.解释自己的疑惑(不同之处)
2.印证自己的所学(相同之处)
     
这个阶段,我觉得多看看书是可以的。

此时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框架,不会被带偏。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不至于人云亦云,可以知道哪些书写的好,值得一看,哪些写的不值一看?一本书,有哪些地方可取?哪些地方不可取?同时自己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可以从哪些别的作者书里找到答案?当你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也就知道该去看什么书?看谁的书。同时,这个阶段可以找一些同学或老师去交流。(这个阶段去交流才是有意义和增进的。)

第三个阶段: 实践
再多的书和理论都是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
   
这个时候要多读医案,多临床,在实践中补充调整自己的理论知识。
   
同时不要怕失败,很重要。
   
临床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医生,这个阶段要不断的积累经验。

2.很多人问学医后要不要亲身试药或给身边人治疗?我觉得最好是在达到第二阶段时可以试试。
学医之初的自己,大概也就学了一个多星期的时候,就敢去开药了葛根,麻黄,小柴胡汤。然后没多久附子和细辛都敢上了。虽然效果都还不错,但现在想想只能算苟且和幸运。

那时的我,根本不知桂枝发汗也能止汗,解表剂不仅治外感,后面还会用它来治水肿和高血压。根本没明白方子之后的奥义。
   
只能算走了个日本人的路子,方证对应。
(当然日本汉方医家绝对不是只会方证对应,这点以后再谈)
那时,对经方背后的医理,其实是并没深入理解的。

3.很多人问经方是否要原方?能不能加减?剂量是多少?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医生和老师。
   
有的十分坚持经方的原方,甚至不允许加减。有的对剂量要求也十分严格,必须一两等于3克10克或15克。(比如有一个医生他就坚持汉代1两等于15克,有几个同学学的日本经方的路子用的量都超级小,基本在3克左右。)原方各药材之间的比例也完全不可改动。
   
对此,我不是很认同。
   
经方本就是加减变化之道,
   
仲景创六经,“三阴三阳”本就揭示疾病的传变和用药的变化。
   
病对应到不同体质年龄人身上不可能百分百一样,所以用药也必须灵活机动。

4.重用姜附就是扶阳派?
姜附用的多不代表就是扶阳派,姜附被重用是时代原因和现代人的生活劳动方式有关。郑钦安和李可都不是扶阳派,只是擅用附子。








上一篇:伤寒90论之20条和29条的区别
下一篇:疑难杂症:顽固性口干口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0:03 , Processed in 0.24015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