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750|回复: 17

据体质辨邪气是《伤寒论》的证治精神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23 06: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络辨治法则是《黄帝内经》用于指导刺灸疗法的具体理论,脉证辨治法则是《伤寒论》用于指导汤液疗法的具体理论,两种辨治法则各具特点。《黄帝内经》和《伤寒卒病论》,都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作,其光辉可比日月。两部经典各具特色,一以问答式的文体谈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创立的经络辨治法则主要是应用在刺灸疗法上;一以论述式的文体讲中医的病、脉、证辨治,其创立的六病辨治法则主要是应用在汤液疗法上。两部典籍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然因其各自诞生基础的不同,一是诞生在刺灸的基础上,一是诞生在汤液的基础上,所以就决定了各自的具体治疗法则不同。因此,用指导刺灸的具体法则指导方证,就难以精准。同理,用指导方证的具体法则指导刺灸,也难以到位。根据人的体质表现辨邪气性质,是《伤寒论》的证治精神所在。

《伤寒论》从人的体质因素出发,进行病、脉、证辨治,是其基本特色。论中关于人的体质因素有24种举例:强人、羸人、盛人、瘦人、风家、喘家、淋家、疮家、衄家、汗家、冒家、呕家、虚家、痉家、湿家、饮家、咳家、黄家、酒客、中寒家、支饮家、虚弱家、失精家、亡血家等。从条文中可以看出,风家,是指太阳中风荣气虚弱的厥阴型体质状态之人。中寒家,是指腹中寒凉脾胃虚弱的太阴型体质状态之人。何以说风家是指厥阴型体质状态之人?《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曰:“…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阴三阳皆有表里 。太阴为开,是为三阴出里之部。厥阴为阖,是为三阴入里之部。可见太阴为三阴之里,厥阴为三阴之表。厥阴功能主阖;太阳功能主开。一阴一阳司人体表部的气化功能。太阳与厥阴谐和,开阖有度,人体气血在表部运行通畅,则邪气无隙可乘。若厥阴荣气虚弱而致腠理不阖,人体气血在表部运行失畅,就会出现荣气弱、卫气强、荣卫不和、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所以可以认定,桂枝汤方是厥阴表虚证方。《伤寒论》第7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是医生对病人体质状态的辨别。古代没有体温计,发热和无热,当是指抚摸身体的感觉而言。邪气实滞太阳为阳病,体表无汗温度高,抚摸皮肤即觉热;邪气虚滞厥阴为阴病,体表汗出温度不高、抚摸皮肤不觉热。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十二日愈,就是指病发于阴。此条印证了第7条:发于阴,当为发于厥阴,风家当指太阳中风即厥阴型体质状态者无疑。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条再次印证了,病发于阳,是发于“伤寒”之太阳型体质状态的人。若是病发于阳明,不应有“而反下之”一说。若是病发于少阳,下之则悸而惊,因为少阳证的病理特点是“血弱气尽”,一般不作结胸。病发于阴,是发于“中风”之厥阴型体质状态的人。太阴病若下之,当为脏结。少阴病若下之,虚寒者必为脏结,亦不当作痞,何况还有少阴病急下证。

虽然临床也有病发于太阳,误下而成痞者。但此患者应是体质较平和的人,偶感太阳证。临床也有病发于厥阴,误下而成结胸者,此患者也应是体质较平和的人偶感厥阴证。因为太阳型体质之人,太阳部位正气足。太阳正气足,是由少阳正气充续,少阳正气又是由阳明正气充养。三阳正气充盛,若下之,邪气内陷,正气与邪气分争有力,必作结胸,没有作痞的理由。厥阴型体质之人,厥阴正气不足,是因阳明正气不旺,若下之,邪气内陷,正气不足,与邪分争无力,必作痞。阳病的性质属实、属热,阴病的性质属虚、属寒。桂枝汤证是阳虚发热,性质属阴。

《伤寒论》中桂枝汤证“名为中风”,麻黄汤证“名为伤寒”,白虎加人参汤证“为温病”,白虎汤证“名风温”,都只是取名而已。而非患桂枝汤证者都是中了风邪,患麻黄汤证者都是伤了寒邪,患白虎汤证者都是受了风温之邪。对比《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和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就可以看出,太阳病之始,就有病发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温病”。伤寒及三阳合病之始,就有病发为白虎汤证的“风温”。

人若感受六淫邪气而致病,决定患病部位和性质的,是人的体质因素。如少阳型体质状态的人,感邪致病可以直接病发为少阳证。少阳型体质之人,少阳部位阳气偏盛,若感邪郁表,少阳部位津液外运太阳不利而更壅聚。壅聚不运则变为邪气,即病发少阳证。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条可以看出,柴胡证在表病初起就会出现。其它病位也是同理,如风家,感邪致病,因荣气弱而致厥阴闭阖失职,形成荣气弱郁、卫气强郁,津液在表部组织、脉络运行不利而凝滞,则病发自汗恶风的桂枝汤证。再如中寒家太阴型体质之人,里部阳气虚弱,胃中虚冷,若感邪郁表,里部阳气趋表御邪,则里部更虚,以致里部组织、筋脉拘挛,津液凝滞运行不利,即刻病发太阴证。临床实际证明,决定患病部位和性质的是人的体质因素,而不是外邪。外邪只是致病的条件,人的体质因素才是致病的根本。《黄帝内经》讲致病因素,着重分析外邪的特点,是为刺灸而用;《伤寒论》述致病因素,着重辨析人的体质特点,是为方证而用;这是两部经典明显的不同之处。不同体质的人感受六淫而致病,病发的部位和性质均不同。而不是感受寒邪之人都病发太阳伤寒,感受风邪之人都病发太阳中风,感受温邪之人都病发太阳温病。阴盛体质之人感受温邪,可感温化寒而病发寒凉病;阳盛体质之人感受寒邪,可感寒化热而病发温热病;这是《伤寒论》从临床实际中作出的定论。以《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名为伤寒。”第6条“太阳病,…名风温。”为证。

事实上,六淫诸外邪,均不可能进入人的体内。人体内的邪气,是津液在组织、脉络中运行受阻而发生变性停运的水液。变性,其义是指积滞不运的津液由正气的性质变为邪气的性质。人体内的正气分为阳气和阴气。津液升发时就是阳气,如卫气、如汗液。津液降敛时就是阴气,如荣气、如尿液。津液升发时运行受阻,热壅而致积滞变性,是阳邪。津液降敛时运行受阻,寒凝而致积滞变性,是阴邪。津液若郁滞不运而变为水液停蓄体内,就是病理产物,就是邪气。无论是环境的外部条件因素还是人体的内部条件因素,致使人体内津液热壅而积滞、或寒凝而积滞的情况发生,人就有病痛的感觉,就是患病了。《伤寒论》中有关于此的论述比比皆是,如:“身疼痛”,是津液郁滞不运,正气变为邪气,压迫刺激身体而作痛;“脉浮缓”,是卫强荣弱,津液虚滞不运而变为虚邪,脉浮缓是与脉浮紧相对比,缓是缓弱无力的偏脉,而不是和缓有力的平脉;“脉浮紧”,是阴阳俱实,津液实滞不运而变为实邪;“脉阴阳俱浮”,就是脉浮滑,是气血俱热,津液壅聚不运而变为温邪;“项背强”,是津液积滞不运而变为表邪;“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是津液壅滞于上,大便硬结于下而变为里邪;“脚挛急”,是津液虚滞不运而变为阴邪;“胸中窒”是津液实滞不运而变为阳邪。等等此类症状不胜枚举。

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津液在人体组织、脉络中运行不利、积滞停运变为邪气所致。辨邪气,就是辨别停聚不运的津液郁滞在人体何部位,属何性质,从而“知何部不利”而利之,这就是《伤寒论》的证治精神所在。如阳明里热津液壅滞于上,停聚不运而变为阳邪,阻遏津液不得下行,则大便秘结。用承气汤攻下湿热内阻的邪气,使津液得下即便通病除。再如太阴里寒津液凝滞于胃,停聚不运而变为阴邪,阻遏津液不得上行,则大便自利。用理中丸温通寒凝内阻的邪气,使津液得上即利止病除。

《伤寒论》中凡三阴证,就是寒性病,凡三阳证,就是热性病。病发三阳证,就是病发温热病。认真分析“六经”与“六病”辨治精神的不同特点,恰如其分的运用前贤创立的辨证法则,正确理解邪气的概念,具体明确地指导中医临床,达到卓越的临床效果,把祖国医学代代相传。




上一篇:浅谈麻黄汤证
下一篇:也谈阴阳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2: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结于胁下”之“邪气”,用柴胡黄芩清解之,可证是阳邪。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此条“胸中有热,”当指病人胸中有热邪,“胃中有邪气,”是胃中有寒邪,寒热相搏,必腹中痛。欲呕吐者,是热邪下迫,水气上逆的反应。黄连汤中黄连清解“胸中”热邪,干姜、半夏温散“胃中”寒邪,可证胃中之“邪气”是阴邪。

97173两条均有痛与呕,病位虽异,病理则一,邪气郁滞则痛,胃气不降则呕。将邪气解除,使正气运行通畅,即痛解、呕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0
发表于 2010-2-12 03: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颠倒黑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07: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界最忌颠倒黑白。不谈论据,只泼脏水,这不是争论,而是意气用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8 11: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对于邪气的理解,很有新意,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67

积分

89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67
发表于 2014-4-20 22: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体质是“证”的一种表现;急性病时,症状也是“证”的一种表现;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06: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春生夏长 的帖子

春生夏长:体质是“证”的一种表现;急性病时,症状也是“证”的一种表现;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2014-04-20 22:39) 
体质是从“证”上表现出来的。“证”是症状的集中表现,也是主症。主症是体质的本质表现,也是疾病的本质表现。《伤寒论》“证”和“症”不分。比如“但见一证便是”之“证”也就是症状之症,而“观其脉证”之“证”是证候之证。
急性病和慢性病是从疾病之发展变化的急剧或缓慢的程度上定义的。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症状的集中表现都是“证”。慢性病会有急性发作。一种慢性病也会合病其他急性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4-21 11: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删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4-21 12: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看,还是10年的帖子。我以为是新帖呢。算了,算我多言。删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5: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问题,只有在相同的认识层面上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法讨论。比如说“六经皆有表”,那当然得根据六经的走向,如六经之手三阳经皆从手走头,足三阳经皆从头走足,手三阴经皆从胸走手,足三阴经皆从足走腹。故曰“六经皆有表”。
说太阳为表,太阴为里,是根据《伤寒论》之六病说,即“浮为在外,沉为在里”,“太阳之为病,脉浮……”,“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故曰“太阳为表,太阴为里”。
新贴就不轻易在论坛发了,有几个学友讨论就行了。
感谢槐杏先生热情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4-21 16: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4-4-21 22: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阴三阳之开与合,是一个系统问题。表里都有开与合,而一阴一阳之谓道,故表阳为开必里阳为合,里阴为开必表阴为合,这符合阴阳的特性,即阳性升浮,故表阳升浮则表开,里阳升浮则里合;表阴沉降则表合,里阴沉降则里开。否则若表阳与表阴都主开,里阳与里阴都主合,则成为表部有开而无合,里部有合而无开,这就成为表部只有出而没有入,里部只有入而没有出,这样的状态显然是失道。那么阳明主里合,必太阴主里开,里合则里有入,里开则里有出,这样的状态才是有道。太阴开里,是里阴沉降的必然趋势,里阴不开则里无出路。太阴开里就不能再开表,否则就成了表部有出而没有入,这是失道。
比如无汗是表合,有汗是表开。《伤寒论》曰“(营)阴弱者汗自出”,也就是表阴弱者汗自出,表阴弱则闭合无力,故汗自出。不大便是里合,清便是里开。里阳强时则不大便,因为里阳主合。里阴强时则清便,因为里阴主开。
科学的态度是弄清道理。坚持己见和否定自己,都要以弄清道理为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4-22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悔说话,所以删了,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4-4-22 14: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荣卫不谐,就是一强一弱,即《伤寒论》所谓“荣弱卫强”。“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这个状态依然是荣弱卫强的状态,虽然荣气和,但是卫气强,荣气与卫气相比之下,依然是荣弱卫强。否则不可能宜桂枝汤复发其汗则愈。
玉屏风散证和桂枝汤证不是同一种病证。玉屏风散证是脾气虚,脾虚不运而自汗出,病人没有翕翕发热的感觉。桂枝汤证是卫气强,是阳强外越而自汗出,病人有翕翕发热。
桂枝加附子汤证是里阳不足,故漏汗不止,漏汗是像漏雨一样这里一点,那里一滴,而不是全身汗出。这是太阳病发汗,汗出过多,导致体内生寒,故内有小便不利,外有漏汗不止。其漏汗不止属于里寒格阳的表现,故加附子温通阳气,以解决漏汗不止和小便不利。而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脉络拘急,类似柔痉,故与桂枝汤解痉。如痉病瓜蒌桂枝汤证身体强几几,脉应浮紧,为什么反沉迟?那是因为里热伤津,故加瓜蒌根清热润燥。而桂枝加附子汤证漏汗不止、小便难,是里寒伤津,故加附子温里通阳。
至于“司腠理开合者,究竟是卫阳功能还是营阴功能?”,答:是营卫共同的功能。卫阳主开,营阴主合。否则,孤阳孤阴则不能司开合,若营卫不谐,卫强营弱,必然开合失司而自汗出。脏腑相连,表里相通,不只是营卫不谐才会自汗出,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调,津液不能向里通达,也会自汗出;里寒格拒,阳不能入阴者也会自汗出;里热过甚,阳热外熏者,也会自汗出。
槐杏先生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4-22 14: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4-4-22 18: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卫气强就是卫气不和,也就是阳气有余便是邪。作为正气的卫气是气和而不是气强。槐杏先生咄咄逼人的气势就叫做气强。请问槐杏先生,寒气不能伤津,那为什么冬季干燥呢?皮肤在冬季为什么也会干燥呢?
槐杏先生只知道亡阳,却不清楚亡阳会出现哪些状态,更不清楚亡津液会出现哪些状态,可能这是读书不上心的原因,所以只是望词生义认为亡阳就是出现寒证,不知道亡阳也会出现热证。汗多亡阳,可以出现多种变证,如白虎加人参汤证、麻杏甘石汤证、栀子豉汤证、桂枝新加汤证、桂枝甘草汤证、苓桂甘枣汤证、五苓散证、桂枝加附子汤证、芍药附子汤证、真武汤证、四逆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等等。
讨论《伤寒论》问题,必须把《伤寒论》读熟,在同一个认识层面上交流才是讨论。否则就是名为讨论,实为抬扛。
槐杏先生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4-22 22: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4-4-22 23: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所说的“阳”具有独特概念,不清楚这个“阳”的独特概念,就不能清楚“亡阳”。
比如:
“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三条都是亡阳,却表现为不同的状态。那么这个亡阳究竟亡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阳究竟是什么?不从“无阳则阴独”,“阳去入阴”来思考,就不能清楚这个阳是什么。弄清了“无阳则阴独”、“阳去入阴”之阳,才能弄清为什么“阳气重”者麻黄汤主之。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亡阳也就弄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3 11:11 , Processed in 0.23348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