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30|回复: 38

意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

[复制链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4-8-12 19: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文摘自《王永炎中医心脑病证讲稿》之内科学原理,转载至此与同道分享。
  相关论文《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  发表在《自然杂志》第33卷第3期。
  中医象思维涉及古人的思维模式,与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很不一样,如以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古人的知识,会有文明鸿沟,有很多古代文明看着有理,那么古人的头脑是凭借什么将它们创造出来的呢?原来从远古的图腾开始,进入象思维,形成概念,音乐,文字,绘画等等文明形式……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模式不同的,与生活却密切的思维模式,它并不急于将事物一一分割,而直接将对事物的各种感官融入自己理解、情感而同时将自身也融入到自然中,在古人身上自然世界与内心世界达到了统一。在经过了严格的立象、立法,创造出了象形文字,赋予特有的内涵,形成以象思维为特点的文化。

意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

第一节  象的概念

  “象”是人体感官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个体反映,是客体。广义的“象”包含宇宙中所有的有形之象;而狭义的“象”是指具体的形象,是大脑能够感知的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个体。“象”既然是表现于外的征象,也就是物质的。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因此“象”也是运动的、变化的。象,《周易·系辞上》界定为“见乃谓之象”,即视觉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形状、样式、姿态、面貌等皆属于象。“象”的外延还不止于此,凡是由感觉器官可感知的一切性状皆属于“象”的范畴,如听觉、嗅觉、温觉(冷热)、触觉、味觉等特征,统称为物象。由于意难以言说而象可以被描述,因此,《周易》将察象作为识意的途径,“象”也因为其表达意的功能而与“意”相连。
  一、象的特点
  1.“象”是物我合一的结果 “象”的获取不仅取决于观察对象本身,还与观察者的学识、经验、所处的环境等密切相关。当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观察时会获得不同的认知结果。
  2.“象”是观察对象在各种外来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呈现 认识“象”时,不要对观察对象所处的外界环境施加任何限制,以免破坏其自然状态。
  3.“象”是观察对象在各种外来影响与自身调节共同作用下的整体呈现 观察对象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研究“象”时不是通过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将这些外来因素消除,而是将其视为展示观察对象自身调节能力的试金石。
  4.“象”是关于观察对象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综合反映,是观察对象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如“五行”既是实体概念,代表木、火、土、金、水5种实物;又是属性概念,“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还是关系概念,表达具有五行属性的五类观察对象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5.“象”是时序概念 自然万物的演变过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过程,故关于自然万物的认知结果——“象”也打着时序的烙印。即使是筋、脉、肉、皮、骨这些本属于形态学的概念,《素问·痿论》在论述它们产生痿证的治疗时,都称“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由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自然条件不断变化,永不重复),“象”不可能严格复现。
  二、象的获取
  西方文化的创始人大多是自然科学家。如米利都(Miletus)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Thales)是古希腊第一位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一特质使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定量实验与实证分析,把所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环境中取出,置于有条件的典型的环境之中,观察其某个侧面或某个层面的现象,并借用逻辑推理透过这些现象认识其本质。被称为西方传统逻辑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逻辑思维三大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确定的判断、定义及分类,三段论推理的主要形式与规律,以及阐释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关系等,直到今天仍是欧洲人值得骄傲的成就。所谓逻辑推理,就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通过逐步推理获得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方式。它进行的模式是阶梯式的,一次只前进一步,步骤明确,包含有一系列严密、连续的归纳或演绎过程。在其行进过程中,研究者能充分地意识到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运算,并能用语言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中国,古代圣贤强烈的从政意识和人世意向,以及“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哲学目的,常使其注重自身经验、突出思维主体,凭借直觉体悟,仰观俯察,远取近取,统摄天下万物于思维之中。所谓直觉体悟,就是人脑基于有限的资料和事实,调动一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它不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就直接得出结论,故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它的行程,也因此不能用语言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大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
  三、象的表达
  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在《几何原本》中创立的数学史上第一个公理化系统,包括大量定义、公理、公式、命题、面积变换,以及对圆、多边形、相似形等的讨论,比例论、数论、简单立体几何、求面积和体积等是现代自然科学倍加推崇的现象与本质的表达方式。英国思想家、新时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认为“离开数学,自然就不可能被人认识”,“除非有实验方法的印证,单凭推理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在这里,事物原本具有的实体、属性和关系三种不可分割的内涵被过滤成仅有单一意蕴的概念。
  在中国文化中,为了表达具有多重内涵的事物的“象”,古人常常用另一种与之跨度很大的事物的“象”作比喻,后一种“象”常常是人们比较了解的,而要说明的“象”与比喻的“象”的共性,正是人们对要说明的“象”想表述的内容,此即所谓“比类取象”。“比类取象”可使人们通过体会两种事物“象”的共性,使对比喻的“象”的理解巧妙地转移到要说明的“象”上来。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不说出被说明的“象”是什么的情况下,也能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神灭论》以刃、利喻形、神,即使不说出后者是什么关系,也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理解与把握。《易经》、《老子》、《黄帝内经》等名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成为经典,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取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花木鸟兽、山川湖泊、社会人伦等自然或社会之“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内涵。
  四、象思维的定义
  象思维就是以事物的各种外在表现为依据,充分借用观察者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广泛联系,旁征博引,体悟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
  五、象思维的特点
  1.重视主体  研究者既往的知识、经验、所处的环境,甚至人格情感等都对象思维的过程及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甲型H1N1流感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干咳无痰。缺少经验的临床医生容易误辨为阴虚肺燥,因为干咳无痰是阴虚肺燥的最常见的症状。然而,如果联系患者布满舌面的灰白腻苔,就会发现这里的干咳无痰系湿浊阻碍津液的敷布,不能濡润肺系所致。
  2.关注关系  象思维关注事物在各种外来影响与自身调节综合作用下呈现的性质、功能或作用,而不是事物的构成元素和实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之所以强调阴阳与“象”的联系,而不是与“体”或“质”的联系,是因为一事物的形体或形质本身是无所谓阴阳的,只有当它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呈现出一定的性质、功能或作用,才表现出阴阳属性。所以从实体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的角度看,象思维更关注关系本体论。
  3.强调变化  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象思维总是将事物置于其本来的发展进程中,将“象”看做是此进程中某一阶段的认知结果。当事物发展到下一阶段时,“象”就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即通过象思维获得的“象”不可能永恒存在,这在《周易·系辞下》又称“唯变所适”。
  六、象思维的路径
  1.观天地以察象 “象”寓形象、现象、表象、征象、图像之意,由此引申为天象、地象、拟象、卦象等诸多内涵。甲骨文以“长鼻巨齿为其特征”;《说文解字》曰:“象,南越大兽,长鼻牙。”这是理解象思维的关键。此种描述表明:象思维以把握事物现象的典型特征为基本思维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地域性差异,亦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立象以尽意”会有所差异。这是象思维需要把握的。
  汉字是象思维的产物。许慎《说文解字·序》认为,古人造字,受“鸟兽蹄迒之迹之可相别异”的启发而“初造书契”,人类自此告别了“上古结绳而治”的时代。“八卦”也是象思维的结果。《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象思维首要是重在“察象”。《周易·系辞下》曰:“象者,像也。”强调“立象”先求其形似,但又不拘泥于“形与象”。此“象”,可有象有形,也可无象无形。有象有形者,取自然之形;无象无形者,取自然之理。表现虽异,实则殊途同归。明·龚贤《乙辉编》所谓:“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实则表达了这种“取象”、“立象”的方法。即前者取万物的“法象”;后者取自然的“图像”。唐·张怀瓘《书议》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杏冥之间。”因此可知象、意、理等有形、无形者,皆可取象。三国·钟繇《笔法》所谓:“见万象皆类之。”意蕴诸此。
  2.立象以尽意 “借物言志”,“寄物托情”,书法、绘画等,本质上也是象思维的体现,其目的仍然是“立象以尽意”。唐·张怀瓘《六体书论》曰:“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书法之所以为高层次的中国艺术,盖由于“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便所适;法本无体,贵乎会通”,不过是“借书法,言志尽意”(《六体书论》)。元代杜本《论书》有言:“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变,则纵横皆有意象矣!”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重视节气变化,因而对天地之“象”的观测仔细而精确,是象思维较早的运用。对二十四节气的归纳,一些民间农耕谚语的总结,无不是象思维的集中体现。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毕竟“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齐民要术》所谓即“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呈贡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因此可知农谚无论是对种植季节的把握、年景预测还是灾害预防,都是以观天地之“象”为依据,“立象以尽意”的。
  古有“非务农则不能明医”之论,实际上是在表明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医生应该向农民学习,像爱护幼苗一样关爱患者的性命生机;二是医生应该向农民学习,参天彻地,不违农时。医生应该有此种精神和素养,以此体察患者之象,特别是证候疾病之象,以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象思维也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无论是对中药性能的把握,还是对脏腑之象、经络之象、舌象、脉象、证象、病象乃至于“医者意也”意象的观察揣摩,都以象思维贯穿其中而发挥主要作用。王叔和《脉经·序》指出:“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赅备。”此言“百病”、“证候”,实在是对“声色”等外在表象的一种提炼归纳,同时也展示中医学是一门以证候为主要辨识对象的医学。
  3.得意而忘象 象思维有其路径,依着一定的程序与步骤层层递进,有序进行。始则借助于外在物象,求得内在的意义;最终又不执着、不拘泥于具体的物象甚至跳出“象”的本身,去探寻并获得真正的事理精髓。
  “圣人立象以尽意”是象思维的目的。有些事理只可心领神会,不可言传身教。唐朝张怀瓘《六体书论》曰:“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兴,可以默识,不可言宣。”意与此同。
  《庄子·外物》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是象思维的深化。如果说“取象比类”、“以象尽意”还带有明显的“象”的痕迹的话,那么,抛开具体事物的本身,以全新思维进行意义的探讨,则体现了思维的递进。晋代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曰:“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因此可知“立象”是为了“得意”、“尽意”。此“意”指普遍的看法、观点或规律,具有主观“意向性”,因而具有“主观性”、“随意性”与“开放性”,不等同于特定之显现形式。“立象”后必有所“忘”,然后才有所“得”。
  “立象”,先求其形似,“尽意”时求其神似,最终达到“形与神俱”、“得意忘形”、“得神忘象”终至“大象无形”,这是象思维的最高境界。缘为最伟大恢宏、崇高淡定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外表格局而表现为“气象万千”的面貌场景。明朝项穆《书法雅言》曰:“初学条理,心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此之谓也。
  4.依象而思虑 象思维之“思维”与现代逻辑学、认知科学之“思维”和而不同。现代所谓思维指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而于佛学则表述为“思惟”,其以“对境审虑而引起心、心所造之精神作用”为“思”,以“思虑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为思惟”,以“依思惟道理而生智慧”为最终目的,此论与象思维意同。
  “象思维”以形象观察为开端,以“尽意悟道”为终点,强调“心智”作用,即《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此天之所与我者”。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本源。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象思维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可为例证。象思维之“象”可以无固定形象,无明确态势,不必定性,也不必定量,依《周易·系辞下》“唯变所适”为原则,体现象思维的基本特征。
  5.据象以辨证 中医的证候包括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就是“象”,对诸多“象”的提炼概括就构成系统而完整的证候。简言之,症是外部表现,是一种现象;征是即将出现的问题预兆,是一种征象;候是规律,是一种法象;证是对以上诸多“象”的概括归纳,是一种可资察证的意象。
  “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实际上是在强调象思维当“唯变所适”,依“思维道理而生智慧”,进而“立象以尽意”。这是中医以证候研究为创新突破口的原因,也是以辨证论治为最鲜明特色的根本。
  鉴于证候是中医把握疾病基本规律的重要手段,故有关证候的研究方兴未艾。回顾所用研究方法,量表学、统计学、应用数学、临床流行病调查等多种综合分析方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微观前沿方法被吸收引用。数字医学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融合,为研究者创造条件对证候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也从不同的侧面逼近证候的实质,加深人们的认识。但对中医临床科研工作者而言,海量数据犹如汪洋大海,而临床证治研究渴求的则是维护生命的淡水!
  中医学现代理念与思维方法决定人们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证候研究离不开中医学临床思维方法。证候与象思维都是中医的原创,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不溯本求源,不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汲取源头活水,就不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展开证候与方剂、疾病相关性的理论基础研究。“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临床诊疗路径与模式,其核心与根本仍然是象思维。从“象”开端贯穿一体,体现了差异性竞争。由于理论框架的不同,东西方思维方式也不同。西方以工业文明为背景,使用拼音文字,重视逻辑思维,而后落实到哲学科学;东方长期的农耕文明,使用象形文字,重视形象思维,引导哲学科学,则以“象”为核心。论其发展,象思维当是我们错位竞争的优势所在。这在分析还原方法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象思维是中医错位竞争的优势特色,证候及证候病机研究则是诠释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七、阴阳学说中的象思维
  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会其意,指天地之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老子以阴阳说明万物之生成,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取阴阳之象说明万物运动的最根本的两种方式。《周易》更以阴阳两象而生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变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泽运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从而呈现出各种综合的象,从整体、运动中把握事物,而这一切都是以阴阳两爻为基础的。因此《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八、五行学说中的象思维
  五行最早出现于《尚书·甘誓》与《尚书·洪范》中。五行本指自然界随处可见的五材,但是在中国古人眼里却有指象作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穡作甘。”不难看出,这里对称做“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没有作具体的形态描述或结构描述,而是指出了它们的特性,因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意在阐明此五种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传》,对五行作了详细的解释:“五行者也,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象,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质。
  九、“精、气、神”理论中的象思维
  关于“精、气、神”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仅有指象的意义,不具有实体特征,只能通过意会,如“营、卫、三焦、神”等;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气、津、液、血、脉等都有实体物质特征,但这些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象。在《灵枢·决气》中,“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是说人体总的生命活动是通过功能指象,而不是通过实际指某一器官体现的器质之象。精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表示生殖之精,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用来形容对人体有用的、极为珍贵的、非常细微的物质,是精微、珍贵之象。在《灵枢·决气》中对气的描述是这样的:“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与精、津、液、血、脉并称的气,显然也是象。而中医的津液虽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泪等,然《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过程中,津液同血、脉一样,多用象指。讲津液受寒,聚则为痛,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会意。同样描述血虚,并不是指西医所讲的总的血量减少的贫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动失衡的综合之象。还有,经脉空虚或经脉闭塞时,也不是指某一血管空虚或闭塞,而是指象,如此等。
  古人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对于气的认识也更是观物取象之典范。《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这里的气即是天地万物交感变化之象。《管子·内业》中对气做了如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气非有形实体。由此可知,这时的气和阴阳、五行等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象的意义。
  十、藏象学说中的象思维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由“藏象”之名可知,中医是唯“象”的学术体系,是以现之于外的“象”来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即“执其功见其形”。《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是:“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余四脏的描述与此相仿。可见,此处心已不是解剖学中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心,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活动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之象。其并不具有实体性,如果与现代医学相比较,与之对应的是多个系统、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十一、经络学说中的象思维
  关于经络学说,《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起止的描述让人感觉确实存在这么一个生理系统,其实并非如此。首先,中国古代并不看重用解剖手段来认识事物,不可能通过解剖发现经络,况且即使是现代用最为精密的仪器和最先进的技术也未必能找到经络,提示经络不是一个实体存在;其次,经络是通过其所产生的功能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的,由于中医的脏腑并非实体器官,而是一组生命活动综合之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经络的实质就是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而气是功能性的,气本身就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古人对经络的感知缘于长期针灸实践的积累,也不乏出自内修者的体验,由此得出经络就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的轨迹,也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象。
  十二、中医诊断学中的象思维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它是通过对人的气色、神情、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环境等的了解,对人形成整体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动的失衡之处,得出的结论不是某种病菌或病毒,而是人体生命活动平衡的偏离所表现的“象”,并据“象”提出治疗。西医诊断力求准确、精细、具体,有可视性或可测性;而中医诊断总是某种整体的、综合的象,虽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故对于多数自我感觉已经非常明显,但各种仪器都不能检查出病因的患者,西医往往认为其没有病,而中医则能通过对其生命活动之表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个以“象”为内容的诊断。
  在四诊中,“象”对于中医诊断的重要性,最典型的莫过于望诊和脉诊。望诊的每项内容都有特定含义,这种含义并不是逻辑的推理,而是医者长期以来对于人体外在表现的领悟,即对“象”的慧然体悟。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夹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五官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五色》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以上描述并非解剖所见,而是对人体机能活动综合把握的“象”。在望诊的内容中,在包括面部神色、行为举止、环境等所得之“象”的基础上,医者会形成更为概括的“象”,正所谓望而知之,以象说象。中医的脉诊更是取之以“象”的典型方法。《黄帝内经》中的“象”特指脉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不论是“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之滑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之弦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之芤脉,“状若波涛汹涌”之洪脉,还是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里的“十怪脉”,都形象地说明血在脉道中的流动情况,这种象的生动性可见一斑,故有人将脉诊称之为“脉象”。所谓洪、大、细、数、弦、代、涩、滑等都可各辨其象,只能意会,非言语所及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等所描述的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更是要以象会意。闻诊和问诊与此也都有相似之处,在望闻问切之后,医者会根据诊断所得之信息形成一个“象”,然后将四诊之象再进行融合,最终得出一个人生命活动在目前时刻较为完整全面的并可综合把握的“象”,即所谓“以象说象”。
  十三、中药学中的象思维
  在药物方面,中医认为,植物的药茎中间是空的,因此,用此类药可以有通达的作用。“诸花皆升”,取“花”为上升之意;“诸子皆降”,取“子”为下沉之意。中药理论讲的是四气五味,即温、热、寒、凉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项,本意都是人对温度或味道的感觉,药物作为物质虽然也有生命,但它们是无法像人一样感知的,而中医却把这些人体感官所能知道的感觉运用到中药理论中来,并赋予其相关药性的综合之象。此外,在对中药的运用方面,方剂学讲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是利用社会现象以达意的一种体现。
  十四、辨证论治中的象思维
  辨证论治的定义为: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以探求疾病的本质。论治又称施治,其目的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分析该定义,实际上是对中医诊疗过程的描述,这里仅就“诊”的过程加以分析:首先,主体医者收集客体患者之资料、症状和体征(收集过程中即开始了短期存记的思维行程,意之忆的内涵);继而分析、综合、辨识(结合长期存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产生某种判断倾向,意之志的内涵);……最后概括判断(进入思维行程中理性环节,意之心的内涵)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意象中“意”的三个内涵。其次,再分析客体患者之资料、症状和体征。在天人相应思维方式引导下,中医学重点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进行认识和叙述,因此,医者对患者考察的内容是“象”(围绕舌象、脉象、症象等,统称为病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与加工的是与疾病有关的各种“象”的集合,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是“象”集合所反映的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本质。充分体现了意象之“象”的内涵。由于中医学“诊”的过程充分凸现了意象的所有内涵,因此可称为“意象辨证”;“疗”以“诊”为基础,是“诊”的进一步延伸,同样也沿袭了意象之特质,故而称中医学诊疗模式为“意象诊疗模式”。
第二节  意的概念

  “意”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可以说是主体的一个思维过程。“意”是一个大脑加工过程,它将汇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演绎、推理、判断和总结,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认识的过程。它是在具有一定相通性的事物之间进行思维的过程,并且这个“意”的过程是受文化背景、哲学思维定势影响的。意,《说文解字》曰:“意,志也,从心”,可见,意与志、与心直接相关;而《灵枢·本神》中对此三者则有更加明确的界定:“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总结分析上述关于“意”之注解,可以揭示出意的内涵包括三点:意侧重于忆时,属于短期记忆范畴;意侧重于志时,属于长期记忆范畴;意侧重于心时,与思、虑、智构成完整的思维行程,属于思维行程中的一个环节。
  一、意象联动
  当意与象联动时,意的三个内涵可以通过象而得以体现:意之忆象是对事物的短期存记;意之志象是对事物的长期存记,并在存记过程中逐渐融入主体自身的情感、想象、愿望等,即意之志象是主体将忆象与自身的历史境遇相融合、产生共鸣和主观分析的过程;意之心象是以忆象为起点,伴随志象而展开的思维行程。意之心的思维行程虽然时刻都伴随有忆象和志象的痕迹,但并不受忆象、志象之羁绊,而是通过对两者的抽提、凝炼、升华逐渐进入到高级理性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过程,此时意之心象已脱离具体实物而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形式被表达出来。故意之心象既带有忆象、志象的感性成分,又带有抽象思维结果的理性成分。因此,意象的结构应当包括主体(意)、客体(象)和主体对客体认识加工的结果(意象)三部分。根据意之忆、志、心的内涵分别与象联动的先后次序,可以将这一动态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立“象”(意之志象)。此环节归属于深层动力系统。深层动力系统(意之志象)的生成需要放在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生成中来考察:最初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经过先贤复杂的认知过程,形成了关于健康和疾病认识的基本理论体系,医者通过学习理论,并在医患接触中进一步学习与提高,掌握了基本的各种病证相应的模式识别,如P1(白腻苔居舌中如拇指大,湿困脾土)集合,P2(印堂晦黯不泽,血瘀血虚)集合,P3(短气不足以息,瘀阻胸阳)集合等等,这些集合相当于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模式,构成了长期存记的志象模式识别系统。
  第二环节,立“象”过程(意之忆象形成过程)。此环节归属于表层操作系统。表层操作系统在具体情境中生成,是一个多维自下而上的综合集成过程:医患接触,主体面对客体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各种资料、症状和体征,凭借自身医学素养和既往积累的医学实践经验,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纳与演绎,形成诊疗支撑依据——病象,并通过对病象的短期存记形成意之忆象。病象的提取以及由病象进入忆象是意象思维行程的开始。
  第三环节,立“意”(意之心象)。此环节属于沟通深层动力系统与表层操作系统的中心环节,通过意之心将意之忆与意之志顺畅地衔接起来,这一过程以意间相似性的判定为主要活动,判定的结论就是意之心象。意间相似性判定,指进入主体思维行程的表层操作系统的意之忆象,通过意之心的思维过程,与深层动力系统既有的意之志象模式识别系统相比较、相映照,最后判定忆象的志象子模式归属。因为是以意之志象论说意之忆象,故此过程既可称为“意间相似性判定”,又可称为“以象说象”。立“意”是诊疗模式结构的“分界线”和“交会点”:向下,可追索潜意识领域的深层动力系统(意之志象);向上,可考察意识水平上的表层操作系统(意之忆象)。而当通过意之心将这两层流畅衔接、得出意间相似性判定结论之时,就是“主客医患相互作用之意象(证候)”诞生之际。因此,证候是意象诊疗模式中深层动力系统与表层操作系统在诊疗过程中整合的思维成果。“候”为病象、忆象经由心的思维行程与志象相比照而形成的心象的感性形式,“证”为意之心思维行程的逻辑终点的理性形式。
  第四环节,综合集成。中医学具有自然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采用感性认知与理性推演有机结合的方法,认识成果包含有心理生理、形态功能、能量信息等丰富内容,具有形神一体的特点。这些属性与特点同样贯穿于深层动力系统与表层操作系统之中,在意间相似性判定的过程中应造当全面考虑、充分重视这些属性与特点,并通过综合集成方式将其融入意象诊疗模式中,使其保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
  二、意象思维概念
  “意象”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鉴于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因而中医学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观察不在于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的描画及分析,而注重对事物整体的、动态的把握,形成一种整体的感受,即整体观。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其思维过程中并未将主体与客体分开,也未将客体作为对象看待,而是以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这种非对象性直接导致了在思维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体现了古人对运动变化的重视。无论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变化,还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重视。这种意象概念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抽象概念,实际上已超越其本身的内涵和直觉判断,并融合了抽象思维,如分析、综合、归纳、假设、类推、演绎等,它已经变成某种属性的象征性符号。所谓“得意而忘形,得象而忘言”,这种超越事物表象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体现的最为完美。
  从哲学和中医学角度来看,“意象”是古人认识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对物象进行摹拟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周易略例·明象》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王弼的观念大致有三层意思。其一,象与言是通向意的门户;其二,需要“得意而忘言”,真正得意是在忘象与言之后;其三,存在一个言、象、意的序列,言以明象,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言象。纵观科学发展史,每一门学科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哲学思想主导,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生成,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无不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意象思维也不例外。
  三、意象思维模式的特点
  1.完整性、综合性 西方学者在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完成一个认识过程,从而在演绎理论中得出一个西方式的逻辑概念;而中国学者是在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体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式的完整的、综合的“象”。这里的直觉体悟与西方的感性认识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反映在人脑中,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象”。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疾病与人、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此即“天人相应”的观点。
  2.运动性、动态时空 人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命体,其生理、病理都有一个时间发展性,疾病的过程不是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而是向愈或向恶前进的。相对于疾病而言,医学也是重视时间的,特别是中医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学也是一个时间医学。
  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整体性和运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学未从解剖入手分析人体的结构、成分,而是以极简单的解剖为基础,构造出以“象”为内容的有机体系。对于整体性和活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诊断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或生物体,而是人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象”,而这个“象”是动态变化的,有时空发展的,而且是多种“象素”和多维“象素”构成的,这就是证候。面对“病”与“证”,中医更加重视“证”,将各病的表现归结为某某证,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似,所以都归为“风证”范畴。另外,中医根据动态功能的象类比而定证,同病异治也好,异病同治也好,不取决于病或症状,而取决于是否有相同的病机,并据此可以对证进行定位和定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而客体也会反作用于主体,辨证论治就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而“象”与“意”也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完成的。
  3.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中医重视对医者个人素质的培养,突出的是医者悟性、灵活性的特点。《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如此描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这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独悟,正是医者独自感悟的思维过程。“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中写到:“郭玉,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随后陶弘景说:“医者意也。古之所谓良医,盖以其意量而得其节,是知疗病者皆意出当时,不可以旧方医疗。”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次当用丸,……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唐代许胤宗曰:“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望问闻切而不能知,或强不知以为知,遂以意为之,鲜有不败事者。”因此,“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这就是中医所强调的行医治病,贵在思辨,强调在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医者的思考能力与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意的最高境界就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医者重视临床实践,深入观察疾病的演变规律,积累感性知识,潜心体悟,并且研究疾病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就是“进与病谋”;学会思考,善于用心总结经验,深刻意会,领悟表象之后的内涵,就是“退与心谋”。这种“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就是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意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辨证论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病”与“心”、“形”与“神”的反复磨合,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就是意的运用的高级境界。所有这些未可言明的独悟和精湛的思虑都是由于逻辑语言不能充分完整地表达医者所思所意,故只能通过象与意之间的思维构建,即“立象以尽意”达到“医者意也”的目的。中医学意象思维的理念作为原创思维已经存续了三千多年,审视中医意象思维,以象说象,以象示象,以象解象,因象会意,意象交融,达到立象以尽意的宗旨,不难发现它既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延续,也是一种医学理念的传承,同时更需要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发挥其原有的生命力,不断创新与发展。
  四、意象诊疗模式的特点
  1.唯象性 意象诊疗模式全面继承了《周易》关于象的重要观念。《周易》的象可分为现象、意象、法象三者。意象诊疗模式中深层动力系统(志象模式识别系统)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法象方法实现的;表层操作系统的起点是病象,经由主体整合分析,形成意之忆象,进而通过“以象说象”,得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心象。因此,“象”贯穿于意象诊疗模式的所有环节,是意象诊疗模式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辨性 意象诊疗模式突出反映了意与象的辩证关系,可以表述为“意的感性成分是相应的象的感性成分的凝练和浓缩,意的理性成分是相应的象的理性成分的涵盖和总结”。意的起点是象,意内涵中的忆、志的内容都是象,由忆象而志象的过程,即是对相应的象的感性成分进行凝练和浓缩的过程。意的起点是象,而象是需要被感知的,只有进入意的视域的象才能成为意象结构的组成部分,而意是带有主观理性成分的。因此,意在与象接触、碰撞的瞬间就已经赋予象某种义理或情感,对象的理性成分进行涵盖和总结的过程,不过是对意的忆象、志象、心象的义理或情感进行挖掘、抽象与提升的过程。意与象的思辨关系同样体现在意象诊疗模式中。主体获得志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法象,法象的过程就是对象的感性成分的凝练和浓缩:内含病机成分的病象引起主体关注、被主体所采纳综合成为忆象,进而进入志象、心象进程,病象、忆象都是通过感性方式获得的具体病象。心象的过程是对象的理性成分的涵盖和总结:证候的特点是“以候为证”,证为心象过程中对“候”(忆象与志象相比照而形成的心象的感性形式)所涵盖的疾病本质进行抽象判断的理性形式。
  3.动态性 意象诊疗模式始终经受着医疗实践的检验,在检验中得到修正与完善。其基本过程为:主体从理论和实践中获取大量的病象,在受某种诊疗感受的特定信息的触发下,将已得的病象改造、生发、整合、变形,通过忆象、心象而成为志象诊疗模式系统。主体再运用语言等媒介手段将其志象诊疗模式系统传达出来,即变成了各种诊断子模式。当另一主体面对着各种诊疗子模式时,通过对于符号系统的辨识解读,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新的诊疗子模式,各种新的诊疗子模式汇集起来,对原有志象诊疗模式系统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是诊疗意象模式转换的基本流程。
  意象诊疗模式的动态性为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表层操作系统获得的病象内容日益丰富,在新的病象、忆象的撞击下,心象中原来所伴随的隐志象与潜志象也不断被激活,表层操作系统与深层动力系统始终互相渗透、影响,就表现为新的意象诊疗模式以行进的姿态无限拓展。如“据证言病,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就是意象诊疗模式创新的典型。诊断手段的发展使得病象的内容除四诊信息外,还有大量影像、生化等资料,这些新的病象内容在诊疗主体心神感悟下逐渐生出新的志象模式识别系统,如在P1(白腻苔居舌中如拇指大,湿困脾土)子模式中结合病的内容而形成P1'(白腻苔居舌中如拇指大,湿困脾土,感冒夹湿)的新的诊疗子模式。病象、忆象的拓展使得心象中原来所伴随的隐志象与潜志象也不断被激发出来,如胃炎的病因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当《素问·水热穴论》中“肾者,胃之关也”这一既往志象被激活,与幽门螺杆菌相链接,即可以关门不利,聚水以从其类,通过助阳化气、温肾利小便的途径而取效。从病象经由忆象、志象、心象而成证候,再从证候与疾病特征相链接实现病证结合的过程,不仅需要形象思维、意象思维、抽象思维,还需要依赖于综合集成的思路和方法,如诊断不仅需要证候的定性化同时还必须结合疾病的定量化,诊断术语需要中西相参,诊断手段如将舌图、脉图转换为数据等均需要创新,并以中医现代理念指导着技术手段的创新。
  五、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
  中医的辨证过程可概括为“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过程。即先采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象)作为基本素材(素),再将同时出现的症状体征联系在一起(候),最后基于学识经验参悟出病因病机(证)。这一过程体现着象思维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
  1.物象 物象,即“观物取象”,是“象”最原始、最基本的层次,是观察者借助于感官直接感知的未经思维加工的、最朴素的“象”。中医通过望、问、闻、切采集的各种症状体征,都是通过患者的体验或医生的感知而直接获得的最朴素的“物象”,都是患者在各种外来影响与自身调节综合作用下的自然整体呈现。这就是象思维的第一阶段,即肯定阶段。这些物象具有五个构成要素:
  (1)观察者:执行物象采集任务的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患者和他人(患者家属和医生)。
  (2)观察工具:采集物象时所用的人体感受器和神经系统。
  (3)观察对象:物象表现的人体部位。
  (4)观察角度:观察对象在形态或功能上的各种改变的最小类型。所谓最小是指同一观察角度(变量)下的各种改变(取值)具有可比性。
  (5)观察结果:观察对象在形态或功能上某一观察角度的改变在人脑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
  2.具象 具象,即具体生动的形象。世界上的事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一类是人们通过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却客观存在的东西。关于后者的认识就得通过人的具象思维来完成。如万有引力是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的客观实在,但可从苹果坠地、星球运转等众多具体生动的形象中概括出来。
  中医学通过归纳和比较患者的各种不同物象(症状体征)之间的联系,使散乱的物象群变成一组组相对条理的物象类,这些物象类就是具象。这种对物象分类不是逻辑性的,只是对联系紧密的、总是相伴出现的物象的初步归纳。这种归纳具有直感性特点,即与患者呈现的“象”直接联系。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紧常同时出现于一个患者身上,是一个具象;大便黏滞、排便不畅、里急后重常同时出现于一个患者身上,也是一个具象。一个个具象常会促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好奇心。这就是象思维的第二个阶段,即疑惑阶段。
  3.意象 当具象日渐积累变成经验时,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对具象发生的原因或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研究常常是将被研究对象置于其本来所处的环境中,从被研究对象内外关系的变化引起的物象或具象的变化中获得全新的认识。于是研究者的学识经验,甚至人格情感等因素都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研究结果中,形成的具有物我合一、现象与本质相融的自然、整体、动态时序的概念就是意象。这里的“意”是观察者对物象、具象的感受、体悟而做出的升华,常是观察者对于被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及其妙用和韵味的把握。它不离于“象”,但高于“象”,常使得观察者“得‘意’而忘‘象”’,并最终达到“大象无形”的境界。例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紧是一个以肌肤反应为主的具象,常因受凉引发,于是联系自然界寒性收引的特点,将这一病理过程归纳为“寒邪袭表”过程的意象(证候)。大便黏滞、排便不畅、里急后重常发生于潮湿的夏季,于是联系自然界湿性黏滞的特点,将这一病理过程归纳为“湿阻下焦”的意象(证候)。由各种证候进一步升华,形成的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六淫疫病、痰饮瘀血等中医理论应是“大象无形”境界中的概念。这就是象思维的第三个阶段,即彻悟阶段。
  首先分析“以象为素”。“象”是现象、象征与法式,天地人、精气神都成“象”;“素”是因素、元素与素材,是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若仅从表层结构来看,“以象为素”可解释为“象”中蕴涵着“素”;如果仅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则“素”是“象”的充分条件,“象”是“素”的必要条件。如果从中医学“以表知里”的认识论角度看,则“象”是“素”的充分条件,“素”是“象”的必要条件,从而可以得出有“象”必有“素”的结论。“以象为素”之“象”,是一种现象、表象、征象乃至整体的印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以“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都属于“象”,是取象、立象的范畴,这是一种“物质实在”,人可以感知;“素”是因素、元素与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基本素材,是具有根本性的东西。从本质上说,它表达的仍然是一种“物质实在”,它虽然在“象”的层面上有所深化,但仍是“象”的阐发,同时它又是向“候”的过渡,表明思维层次的递进。“素”还有质朴、不加掩饰的含义。《道德经》以“见素抱朴”为治国三策(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思寡欲)之一,实则蕴观天、彻地、识人之妙法,外表生动具象,内在质朴无华,外以察其“象”,内以识其“质”,亦为象思维的具体体现。
  在“以素为候”中,“候”指时空,指随时空变化的情状,包括变化着的舌象、脉象与症状。“以素为候”是将“素”进行组合,即将组合后的“素”名之为“候”。“以素为候”之“候”是观察、守望,是对“象”、“素”的深入观测,以寻找其本质与规律。“候”虽动态变化,但有周期性的循环规律。《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是指天地的运行规律,这是一种“关系实在”。从“象”、“素”向“候”的转化过渡,体现了思维从对“物”、“象”的关注,转向对“关系”与“关联性”的关注过程,这是思维的升华。
  在“以候为证”中,“候”是动态变化着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动态的情状。但我们对“候”的指称不以“症状与体征”来表示,而只以“证候要素”组合的形式来表示,且这一表示是“当下”的,即我们必以“当下”观察到的“症状与体征”为依据,动态地概括出它是几种“证候要素”的组合,以此“当下”的证候要素组合来名“证”。一旦作为表示“症状与体征”的“象”发生变化,其用以代表象的“素”亦将随之变化,作为“当下”的“候”必随之而变,“候”变则“证”必变。“以候为证”之“证”是告知、告发,还是凭据、依据、证据,深义当为参悟、证悟。从思维的角度理解,表达了这样一个过程:人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事物的“色、声、香、味、触、法”,此为察象;以象为素,见素抱朴,外观其象,内察其质,此为立象;察象、立象,寻找规律,立象以尽意,此为意象;参悟、证悟意象以明理悟道,此为法象。《周易·系辞上》曰:“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此以法象喻天地自然规律。
  六、象思维的现代科学诠释
  1.象思维适应了科学大格局的变化 所谓科学大格局应是从长期、全局的大视野出发认识的科学发展趋势,包括概念内涵的更新、思维模式的转变和理论框架的重构等多个方面。20世纪以还原论为主体的西医学建立在以“人的病”为中心的模式上,今天则需要从诊治“人的病”向关怀“病的人”转换。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过度注重医疗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人文社会的关怀是片面的,常导致心理障碍等情志疾病得不到合理的诊治。当今,全球性的医疗制度改革突出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上。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医学研究的目的应聚焦到人类的生活满意度与生存幸福感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和实在的疗效,重视的是个体化诊疗与循证医学证据等。中医药学确切地说不仅是唯物的而且重视唯象的理念,强调的是关系本体论,注重的是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具有天人合一、形与神俱、整体恒动等特点,这些无疑都与现代科学大格局的变化是一致的。
  2.象思维适应了高概念时代的思维模型 所谓“高概念时代”是指概念的内涵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使之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1)高概念是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既要按照逻辑学的规则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遵循逻辑规则进行严格推理获得结论,又要充分运用象思维的直觉体悟认真梳理概念间的复杂关系,最终落实到科学问题的凝炼、解释与机理的揭示上。例如,中药材的道地性与复方中药的临床应用就是“道地”与“临床”两个概念的多元关联。中药的药性、地域、物候、品质与临床应用中的配伍、调剂、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印证。
  (2)高概念是实证研究与关系研究的结合:中医药研究既需要技术手段的提升、器物装备的支持,又需要在关系本体论基础上形成模式化理念来引导方向。
  (3)高概念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的融合: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为主要目的的中医药学反映了人体的客观规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中医药学植根于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其中的人文哲理如天人相应、形神一体是中医药学的原创理念,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只有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交叉渗透,才能彰显科学与人文并重、科技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技导向的重要理念。
  3.象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象思维虽最初与如何实现对“天道”的体悟,如何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何达到对道德规范的自觉与自愿紧密相关,但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客体纷繁复杂,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多种可能性同时存在,由于问题空间通常都是不明确的,所需的事实和证据也常常十分有限,更由于不存在一种凝固不变的逻辑通道引导我们解决问题,因此,人们在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常常会遇到不确定性,而在不确定性情景中,遵循严密逻辑规律,采取逐步推理方式是难以奏效的。相反,富于探索性的象思维则可于此发挥作用。借助象思维,人们可在客观现实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中作出适当选择,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有效决策,在事实、证据有限的条件下作出预测,在问题空间不明确的情形中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原则和中间环节。大量事实表明,在科学创造活动中,象思维在确定研究方向,选择有前途的研究课题,识别有希望的线索,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可能结果,提出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领悟机遇的价值,在缺乏可供推理的事实时决定行动方案,在未获得决定性证据时形成对新发现的看法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结语
  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以形象思维来阐述中医的天人相应等有关学说,联系综合集成思想,诠释辨证论治,然后用我国首创的复杂系统的观点阐述中医理论,从思维科学出发,与现代系统论相结合,这就为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形象思维为原创,具象思维体现主体客体意象结合的操作程序,抽象思维的推理判断为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共识。
  与工业文明科学时代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的中国象思维有其独特的认知理念,在大科学的背景下和高概念时代到来之际,它应当是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重要内容。中医的辨证过程乃至中医理论的形成集中体现了象思维的全部过程,故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的象思维对于正确理解和研究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世界范围的医学研究方向正在由还原分析转向系统整合,这种转变与基于象思维形成的中医理论殊途同归,无疑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方币 +30 收起 理由
抱残守缺 + 15 颇能启发,好文!
r109 + 15 优秀文章,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十滴水证
下一篇:桂枝加葛根汤和桂枝附子汤之腰背胀的不同点

10

主题

409

积分

60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独游于天地之间,而不

Rank: 2

积分
409
发表于 2014-8-12 19: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以后,终于再见肖先生!
鼹鼠饮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9: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云之子 的帖子

云之子:多年以后,终于再见肖先生! (2014-08-12 19:36) 
呵呵,回来溜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09

积分

60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独游于天地之间,而不

Rank: 2

积分
409
发表于 2014-8-12 19: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肖鹏 的帖子

肖鹏:呵呵,回来溜溜! (2014-08-12 19:40) 
一直再想看您发的帖子,可惜再也看不见了
鼹鼠饮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731

积分

550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731
发表于 2014-8-12 2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部分。慢慢领会。
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2 20: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省我再去找书。我把象及象思维概括成象理逻辑,并与西方文化数理逻辑相对应。先贴一篇旧文看看我以前是如何理解象及象思维的。文章在下楼,有点长,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2 2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是西方对数的学问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叫算术。本人家乡,现在民间仍把小孩子的数学成绩说成算术成绩。数学在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可以通过万物皆数这种说法来窥见一斑。数理逻辑是认识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逻辑,是拓展认识其他学科知识技能的逻辑基础、工具和桥梁。西方医学,特别是现代医学,无论是其整体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还是其各分支领域的飞速进展,无不烙上数理文化传统印记。所谓理性,所谓理性思维,其基础就是根植于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数理文化,凡事皆需以数字指标统计分析来说明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决定了西医的文化基础就是西方数理文化。不能量化为数字,不能从根本上建立数理逻辑关系的诊疗思维和方法,便不被认同和接受。现代西医学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自认为科学的代表,难免导致把自己不认同不接受的东西归类于不科学的范畴。
  中国古代有数的学问,但没有上升到万物皆数。中国的数的学问主要表现在运用,就是算术,只是把它当作技术的运用来研究。中国有另一套用来认识和掌握知识技能的理论和逻辑,它的基础是数,但不是一般的数。中国的数都有其特定的象的意义。比如从一到十,你可以找有关的成语,就能知道,中国文化中数所包含的象重于数本身。比如1,2,西方可能认为就是数字的1,2,而我们可能认为把1理解为整体更重要,2可能是一分为二,甚至阴阳。还有三足鼎立,四季如春,五脏六腑,七上八下,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等等。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其理论框架的建立和临床,更多的是基于象理逻辑而不是数理逻辑,尽管其最终的实效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违背数理逻辑,这种内在的数理逻辑相当复杂,一者靠中医自身理论难以解剖,二者靠现代药理研究目前来讲也不可能。如果说中医内涵中没有数理逻辑,这是极不妥当的甚至是错误的。中医量效关系研究,中医方剂配伍关系研究等,无不说明隐含的数理逻辑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甚至还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的说法,等同于说中医未解之谜在量,而这个量一定是必然存在的。
  药理研究是医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药理研究必须结合生理病理研究。西医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可以最终用数字来描述。而且如果没有生理病理研究得出的数字化结论,就不可能进行药理研究乃至药物的开发和产生。或者对证明有效的自然药物也必须搞清其数字化生理病理基础才能真正认可和接受,否则即使有效也是不科学的。症状学对于西医诊疗来讲,基本处于次要地位。症状所指向的数字化改变才是西医诊疗的关键内涵。当症状与数字化改变不一致时,西医更多的以后者为准绳。它只关心到底是1还是2.,1就是代表没病,2就是代表有病。那1.5代表有病还是没病?从1到2是一个疾病渐进的过程。这从症状上可以表现出来,西医更关心质变的点,1或者2,而中医更关心从1到2的量变过程。这就体现中国文化重视数字的象的重要性。推而广之就是疾病的象比象本身指向的数更加重要。从药物学意义上来讲,中医认识药物可以治疗的症象比药物究竟包含什么样的成分以及量的多少更加重要。中医所确立的,是药物的象与疾病的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不仅仅是药的可量化成分与疾病可量化本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尽管它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不断规整了其内在已经包含的量化对应关系。
  西医力求对疾病对生命数字化的探究与证明,是与其数理文化基础分不开的。但疾病现象,生命现象至今为止,可以用数字来说明的只占总体的一小部分。比如一个严重脱发患者经过治疗,慢慢的在长出新发,中医看见在长了,有效,长得多了,效果很好,西医看见了,是否要去数一数,到底长了多少根才叫有效,效佳?西医检查后不能判定病人有病的情况实在太多,其问题就出在仅凭症状而没有数字证明就不能下结论。前几日我的一个朋友耳朵前侧长个包,检查血象不高,西医说再等等看,不要治疗先。有些女同胞有子宫肌瘤,暂时不大,医生说那就等等,如果长大就开掉。比如很多风湿类风湿病人,尽管初起症状已经很明显,但风湿指标反复检测都在正常范围内。简单说,就是病人经常抱怨的,明明我有病,就是医生说我没有病。那情志心理等疾病就更不用说了,目前根本很难都能够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以前我在某个医话中说过的一个病人,一周不能进食,检查结果说没病,不能治。病人哭诉:是不是就这样让我等着饿死?
  生命是连续的活的生命体。同样,疾病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西医倚仗统计学等总结出来的数字化节点,当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中医也有表、半表半里,里,六经,三焦、穴位等病位节点等的解读,同样意义重大。但中医重象,更能兼顾症状的改变对疾病诊疗的意义,而西医重质点轻症状的所谓讲理性,往往忽视了疾病的连续性,生命的连续性。
  数,无限可分,数的象不能无限可分。数学也有象限的说法,虽仍以数及数理为解释事物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至少也说明数的象是可限的。西医从数去掌握无限可分,中医从象的有限界定来掌握无限可分。如同微观粒子,是否可以无限探究?西医是否还可以从分子医学进而到原子医学?从更微小的粒子研究来解释和探究疾病和生命的本质?那必将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大大的整体。而中医对于客观存在的活的生命体,不需要通过具体的数,具体的可量化的疾病和生命的本质描述而是通过它们外在的象来总体把握其本质,这是可限定的,而且一开始就把生命作为整体,就不能也不可能远离整体,同时重视疾病的连续性,生命的连续性。
  还有就是西医的可量化指标获得的基础也是令人疑虑的。比如解剖学依据。也许活体解剖的伦理学限制是一个借口,但伦理学不能简单看做限制,作为人类不得不遵守的底线,医学尤其必须坚守。与其说这种限制阻碍了西医的发展,还不如说这本身就是西医的不足。生命是活体。建立在尸体解剖基础上获得的所谓可量化指标究竟有多少能够反应生命的本质?本人为治疗间质性肺炎,特意补了一下西医知识,导致此类疾病的影响因子以及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极其复杂和不确定,这也是目前对此类疾病无有效治疗手段的重要原因。借鉴国内其他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本人体会,此类病人肾虚肺热或言下寒上热居多。治则温肾清肺为大法。经治数例,取得良好效果。大一点的例子可以举非典型性肺炎,没有搞清病源病理的情况下,西医就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法,大剂量激素治疗已经从大量的股骨头坏死病例的预后验证中证实其弊端。疫苗研制成功了,但危急时刻已经过去。中医直接从象来把握疾病的本质,能够及时有效的开展治疗,而且预后良好。西医乃至西方科学发展史中,偶然的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导致的发现,验证后被视为科学,而且如果坚持原有的逻辑基础反而不能导致范式革命。可见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也有很多不是靠原有逻辑推理出来的,尽管在后续的验证中可以符合逻辑推演。中医把最初的直觉思维常态化,而且一直在经受时间实践的考验和验证,只是未能象西方科学发现那样去进行后续的逻辑验证,尽管无人能够否定其实效性,却被归为不科学。中医理论框架本身就充满了的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甚至每一个中医诊治每一个病人时都充满了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而且能在辩治得当的情况下确保疗效。
  在科学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所发生的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尽管带有非理性的色彩,却无损科学整体的理性。疏于理性剖解、时时发生、千百年来被验证着实效性的中医为何归于玄归于不理性不科学?这要归咎于数学和算术的区别。一者万物皆数,一者万物皆象。是数理文化和象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医文化基础的差异,也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所以,中医文化的基础是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数理文化,它的特点是基于数理隐含数理更重象理的象理文化。尽管目前看来中西医各具长短,但生命整体观必然是医学最终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02

积分

144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02
发表于 2014-8-12 21: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21: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数学是西方对数的学问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叫算术。本人家乡,现在民间仍把小孩子的数学成绩说成算术成绩。数学在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可以通过万物皆数这种说法来窥见 .. (2014-08-12 20:40) 
槐杏兄的这篇文章回味还是无穷,英雄所见略同。可以和王永炎院士的博士生相提并论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r109 的帖子

r109:看了一部分。慢慢领会。
收藏。 (2014-08-12 20:11) 
只是摘录来的。因为没有文字版的网络资料,费了一整天的时间打出来的,供内参。唯象学的著作并没有读过,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2 21: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和所以然。然,即中医象即基于此的理论基础与临床规则和诊疗思维。所以然,即正确辩证和运用中确保临床有效性的内在数理逻辑性。是部分或基本未被揭示的可量化的物化基础。中医思维,就是基于数理逻辑隐含数理逻辑又高于数理逻辑的象理逻辑(象理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41

积分

57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1
发表于 2014-8-12 21: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思维!理性!感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4-8-13 08: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的部分增大,实践的部分减小,浮泛,敷衍的流弊泛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91

积分

44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1
发表于 2014-8-13 15: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颇能启发,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7: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469530209 的帖子

2469530209:哲学的部分增大,实践的部分减小,浮泛,敷衍的流弊泛滥。 (2014-08-13 08:17) 
这个不能怪这个帖子,因为整整一本书,我只是摘录了一个章节。并且是研究古人如何理解世界、研究学问的心理过程。这和美国人研究智能机器人时写的《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相比不能相提并论,那里将各种概念都定义,并且对人的思维过程的细节研究更加复杂,几乎是不可能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4-8-13 18: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古人肯定读不懂,而现代人却可以读懂。因为这是现代人在研究古人。如果说这篇文章说理正确,逻辑成立,那么他推崇古人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古人和学习古人。因为古人不需要讨论“象思维”问题。正是因为古代文化在今天遇到了信仰危机,所以我们在挣扎,于是有“象思维”一说。

只有在我们现代的语言词汇的环境中,在需要与西方数理逻辑思维分庭抗礼的要求下,我们祭出“象思维”的旗帜。但是,“象思维”只可用来讨论思维,却不可用来“思维”。如果你在中医临证时试图运用“象思维”,它就溜走了,无影无踪。

这就像,西医可以研究中医的科学性,但在中医实践中却无法使用西医的研究结论。

这就像,哲学家、宗教家可以研究佛法的高妙与精深,却无法真正领略其高妙与精深。

我们赞美花儿的美丽,果实的香甜,不等于我们已经真正品尝了它。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但是论坛,还是要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4-8-13 18: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象思维”是我们对外行人,对现代科学家,对怀疑中医非某些人,进行解释、说明或论争的语言形式,它不是中医学的内涵。学中医的人,不要学“象思维”。留给文化考古学家或思维科学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3 18: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姑且称之为凤先生吧:先生也算高人了。以上几番言论却难言算的中医人。中医基础理论是如何建立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构成中医理论基础的东西哪里来的?中医的基础来源于象思维,不用象思维,又不用西医思维,凤先生用什么思维?难道先生有独创思维?真怕先生本身就不是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3 20: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也有对原始思维的深入研究。试图揭示古人认识事物的逻辑和方法。西方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是断代的,缺少明显的内在逻辑关系。但中国古代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则内在关系一脉相承,没有明显的断代。西方断代的标志就是近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基本建立在纯粹的数理逻辑基础之上,包括反映在医学领域。中国古现代思维延续性的标志就是具有实证意义的中医思维的起源、延续与相对稳定。分析医学的无穷尽,最后必然会符合数学原理,那就是无穷大或无穷小会在整体上近似于得出一个结论。相当于人体无限可分,可无限小的分析基本功能单位,但最后的结论依然只能在人的整体上得出生理或病理的结论。这个本身是医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无论西医如何深入到怎样的程度,关于人体医学的终极真理必然是一个关于活的连续的整体的生命体的描述以及伴随的诊疗方式和方法。西医在未达成终极真理之前,走向终极真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前进方向。这个从自有西医以来已经开发出超过万种治疗药物,因各种原因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而淘汰的超过百分之九十可以看见一斑。很多当时认为非常科学非常先进后来却发现严重伤害人类健康的药物例子比比皆是。西医药物的特点就是,目前科学试验没发现副作用就是科学的,至于以后发现副作用乃至杀人,那以后改正,乃至淘汰就是了。尼美舒利已经被证实不能用于十二岁以下小儿。那多少年来已经被伤害的孩子问谁算账?把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一切记在科学名下,此所谓科学地杀人即无罪。又美国FDA来说,它一方面一直在批准新药,一方面又在不断地淘汰一些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那这些药在未被淘汰时对人类的伤害呢?国内的很多西医在极力声讨中药副作用的同时,根本无视这一点。而且中药的毒副作用更多的只在不当使用时才成为大概率事件。西药隐含的毒副作用即使在正当使用时也无时无处不在。否则就不会有这么高的淘汰率。
中医的象以及象思维,传承于古代原始思维。理论也好,辩证用药用方也好,基本没有根本的改变。尤其如经方,经得起千锤百炼。问一下凤先生,伤寒论用的是什么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4-8-13 23: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槐先生完全没有读懂我的帖子,所以,在下无法与您讨论了。谢谢您的关注。

以下的话语是我自说自话,不是与槐先生讨论,请勿在意。

中医基础,这个学科是现代人搞的,古传中医没有这个学科。这只是为了课程设置的方便,而不是中医学固有的内涵。我们今天的人,有些东西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不要一股脑儿加在古人头上。

我在临床用什么思维呢?我也反复省察自己。我有时候也对学生说到“象”的问题。《内经》有阴阳应象,有藏象,《周易》也讲卦象。但我觉得那都不是“象思维”,而是“象”的表述。“表述”就是语言表达,这是古人传道的方式。除了“象”的表述,古经中还有其他表述方式。在“象”的对面,还有个“本”,因而“象”就具有“标”的内涵。

想了半天,我也不知道我用的什么思维,我觉得一切是那么自然。就像我吃饭知道香,吃糖知道甜,从小就知道,那时候更不知道什么叫做“象思维”。我想“神农尝百草”,他老先生未必知道什么叫做“象思维”。

我个人觉得,思维学科是现代的,他不属于中医学科。思维学科的专家们当然可以到中医学中找到符合他们需要的材料,但是中医学本身绝对不是思维学科。这不是对错问题,是学科领域的边界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4-8-14 0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博士整天研究这些东西,才是最大的遗憾。说他不务正业,也不为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4-8-14 06: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体所谓的象思维是属于方法论体系的,也就是属于中介范畴,对事物本身而言,多为标而不是本。有时为解释而解释,偏离本质会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4 08: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可惜包括楼主转文与本人文章,本意要做的事,就是试图探讨象的本质。多数人做着象作为标的事却时时痛斥欲研究本质者越来越远离临床,故弄玄虚。小时候大人告诉我糖是甜的,自己偿了体会了记住了,然后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代又一代传下去。有个孩子问为什么是甜的?问这个干吗,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教这样学这样偿一下就知道,何必问为什么?玩这种虚的有必要有意义么?这个就是不问为什么,象作为标事来学习传承的典型例子。凤先生强调古人不会问为什么,他们有他们的思维和逻辑。我们问为什么是把現代思维和逻辑强加给古人。现在知道糖为什么甜了。影响了传统的糖概念教育传承法了么?桂枝如何用,依据中医理论,用好就行,至于为什么,效理基础是什么,研究这些有意义有必要么?对中医来讲,糖为什么甜,毫无意义。但最好和很多老百姓一样,知道这个为什么。随着社会进步,很多东西很多事情的为什么会被不断揭示,时间久了还会变成常识,即如普通老百姓也越来越看得懂西医的化验单。中医是否可以越来越看不懂?中医是否可以永远地不关心象的本质,不关心隐含的确保疗效的数理逻辑?糖就是这样甜的,你偿偿。为什么甜?你这个虚的玄的,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09: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象思维本身不是“象”,而是“道”。中医学是中国文化土壤上产生的结果,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如何产生的呢,象思维是解读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产生过程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过程。这是据实考证的,追本溯源的文化心理探索。
  医学从原始人鬼神崇拜的巫思维中解脱出来,从蒙昧的到文明。科学知识贫乏的先人面对现实中复杂的事物,有应对的诉求,如果没有象思维所衍生的农业文明,中国可能如韩国、越南一样弹丸之地,印度也许象泰国那么大。
  这篇文章并不是讲中医学里的具体内容的,而是探求中医学背后的思维逻辑的。而如果没有这种思维逻辑,那就不会产生中医学的理论与方法(比如藏象、经络、精气神、气血阴阳、中药四气五味、××辨证等),最多就是一点草药单方,也就是民间单方偏方之类。即使古代因战争而使中医药文化失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不过是幸存者),只要有象思维的遗留,没有现代医学的出现,假以时日,还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中医药文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41

积分

57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1
发表于 2014-8-14 09: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象思维,楼主和槐杏先生说的确实都很赞!伤寒里的六经病何尝不是一种象,六经病何尝不是包含了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阴阳等等中医学通过象和数理结合的产物。我就来幅图像吧!说明下六经传变与开合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4-8-14 11: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只可惜包括楼主转文与本人文章,本意要做的事,就是试图探讨象的本质。多数人做着象作为标的事却时时痛斥欲研究本质者越来越远离临床,故弄玄虚。小时候大人告诉我糖是甜的,自己偿了体 .. (2014-08-14 08:50) 
希望不要争论,这个争论没有结果。相互尊重,各人自守门户,不必强行要求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表达,不争论。

相互理解很难,需要扩大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我们的认知能力,而我们都有限。

有些问题涉及面太广,可能需要大幅长文来表述,也不一定说得清。因此,点到为止,明眼人都是相互启发的,不是相互争论。

我们大家,各人的思维模式本就千差万别,不能统一。除了思维模式,还有我们自己的立足点也都不同。求同存异,才是正道。

有些观点是正误并存的,我们不能因为其中的“误”而伤害它的“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4 12: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是讨论。其实凤先生一贯强于评论而弱于立论。是否观到是鲜明,什么是正,什么是误,谁也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所以是高人。只是对别人观点如此正误分明,为何问到你自己教学临床用什么思维就糊涂了呢?不要顾虑太多,不妨也立论一回,说说自己是如何中医思维的。总比随便说一句那些博士是在不务正业要好得多。而且指桑骂槐,无非似楼主我等人物亦不务正业的一般货色,笔法何其春秋还时时提醒不要争论,很不错耶,除了此帖,以前回复很平和,有争论乃至不尊重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4 12: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马非马乎?每个中医的思维模式当然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相反也有。但尽管如此,他总仍是中医。你凤先生再如何有独到的见解,你总是中医。本楼讨论的显然是关于中医辩证与意象思维相关性的一般原理。只要是中医就离不开这个根本问题。你用白马非马逻辑把它弱化成马的颜色问题来和稀泥,实在高明的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4-8-14 16: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白马非马乎?每个中医的思维模式当然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相反也有。但尽管如此,他总仍是中医。你凤先生再如何有独到的见解,你总是中医。本楼讨论的显然是关于中医辩证与意象思维 .. (2014-08-14 12:44) 
看来槐先生还是不依不饶,好一个横刀立马的大将军风采。

在此略微向槐先生汇报一下我的思想动态。

我是学中医的,所有知识来自古贤。我没有能力独创新论。虽然临近退休,依然是学生一个。我每天读书,不断生出惭愧之心,我等知识如此渺小,如大海之一滴水,怎敢妄称立论?年轻时的轻狂,如今看来只是一场春梦。

不才的我,并非没有自己的狂想。槐先生的思想,在下也曾经有过。当年的“唯象中医学”的倡导者如今还在,但是他们现在都不再发声了。“唯象中医学”的崭新思想,不可谓不厉害,可它没有下文,也没有能使中医欣欣向荣。因为“唯象”的概念是从哲学中来,不是从中医来。中医里面有哲学的成分,但中医不是哲学。

又,我曾经想,中医认识生命是从“象”入手的,所谓司外揣内,但是这个“象”是基于感官的东西。感官可以经工具而延长。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不是“象”?化学实验的指标值是不是“象”?细胞是不是“象”?原子、分子是不是“象”?都是“象”。看来,观“象”不是中医的独创,西医其实也是!

有人说西医能认识生命的本质,我尚未能认识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微观世界依然是“象”,它也不是本质!

于是乎,我晕了。对于如此玄妙的生命世界,我无法为此立论。这伟大的事业,还是留给天纵奇才们去做吧。

但是,我不能只做旁观者,对于我认为可能的错误,总还有一点发言权嘛!你不接受我的批评可以,我尊重你;但我的发言权还是应该有的。当然我也不愿意与你相争,因为我不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4 18: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务正业之类的批评,不见得有多少尊重在里面。你内心不认同要说话,当然没问题。谁也没有不让你说话。如此不屑一顾此类探索大概便是先生真实想法。不去研究为什么的,才是唯象中医学。关于象的研究的难以为继,输就输在唯象上了。方证对应如果陷入唯象,很容易就成为机械方证论了。
于是乎,我晕了,对于如此玄妙的生命世界,我无法为此立论。这伟大的事业,还是留给天纵奇才们去做吧。
但是,我不能只做旁观者,对于我认为可能的错误,总还有一点发言权嘛!
很好,于是事情让别人去做,先生就只负责当评委。然而一个晕乎乎的老先生如何当个好评委呢?要是学生后学问你,那先生有何高见?先生回答,这个这个我没有,我没有观点,没有立论?自在论坛认识你,大抵这个就是凤先生的行事风格。立论总是其他几位,而先生常做评委。至于问先生有何具体看法,则顾左右而言他,现在来个我晕了,真是好老师好评委。
因为“唯象”的概念是从哲学中来,不是从中医来。中医里面有哲学的成分,但中医不是哲学。
先有象的概念,还是先有哲学概念?古代阴阳概念从哪里来?山之南为阳,河之北为阳。前为阴背为阳。天为阳,地为阴。五行从哪里来?这个不用我细说了。古人是从认识事物象探索象的规律中形成思维逻辑世界观时空概念等哲学基础要素的。这一点东西方类似,都有。中医不是哲学?中国哲学有个基础认识,即中庸之道。何为中庸?阴阳和调是也。各种正反作用不能达到动态平衡,难言中庸。整个中医基础理论完完全全建立在中国古典哲学基础之上。中医是中国哲学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如果没有中医有效性实证性的存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就真的成了玄虚之学了。哲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是哲学的实证基础,唯如此,才构成中华文化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4-8-14 21: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r109 的帖子

r109:看了一部分。慢慢领会。
收藏。 (2014-08-12 20:11) 
     看看就可以了,莫花功夫去研究,我连一次看完的耐心都没有,一天看一段,知道是说什么就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4-8-14 21: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不务正业之类的批评,不见得有多少尊重在里面。你内心不认同要说话,当然没问题。谁也没有不让你说话。如此不屑一顾此类探索大概便是先生真实想法。不去研究为什么的,才是唯象中医学。 .. (2014-08-14 18:53) 
     哲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是哲学的实证基础,唯如此,才构成中华文化生命力所在。

       中医理论我多不懂,说哲学是中医的基础,我还是不懂,中医是哲学的实证基础,我更找不到北了。看来俺只能维持蒙古大夫的水准了。倒也满足,省的满脑袋装些整不清的东西。学点简单实用的临床能应付一阵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4-8-14 21: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凤凰台主人 的帖子

凤凰台主人:中医博士整天研究这些东西,才是最大的遗憾。说他不务正业,也不为过。 (2014-08-14 00:24) 
       赞成,只是稍加分类,专门做基础专题研究的,正业。若是临床专业整这些东西说不务正业,一点不为过。
        基础研究有了成果,我们拿来用就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4 2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子,其他战场清理干净了?得胜而归,风光无限,战无不胜是吧?不懂就少插嘴,咱再不务正业,好歹还看得几个病。建议少说几句吧,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4-8-14 22: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妹子,其他战场清理干净了?得胜而归,风光无限,战无不胜是吧?不懂就少插嘴,咱再不务正业,好歹还看得几个病。建议少说几句吧,谢了。 (2014-08-14 21:43) 
     老哥疯了[s:188][s:188]再不懂也不在你之下,少来讽刺挖苦,该说的还是要说,你看不惯的就少回复,何必显能呢。我可不谢你。人家说博士呢,你又不是博士,着什么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8-14 23: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子水平当然在本人之上,何时输过怕过谁呢,是吧。这次你又赢了。咱闭嘴走人,免得被闭嘴,不识相,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4-8-15 08: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槐兄  嘚瑟吧,怕谁也不会怕你,输谁都不会输你,赢谁都没把握,赢你没问题,早该闭嘴了。识相就好,还有救。
      建议槐兄多就事论事,扯远了,就是争执.口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02

积分

144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02
发表于 2014-8-15 15: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受启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4-8-15 16: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不务正业之类的批评,不见得有多少尊重在里面。你内心不认同要说话,当然没问题。谁也没有不让你说话。如此不屑一顾此类探索大概便是先生真实想法。不去研究为什么的,才是唯象中医学。 .. (2014-08-14 18:53) 
干脆与槐先生聊几句。

既然是批评,那就是尖锐的。但是批评是针对观点和现象,不针对任何个人。在下在论坛,所有批评都不针对具体个人,您可以查看我的所有帖子。而且在下只就学术加以批评,从来不指责对方的人格和人品。您也可以查看我所有的帖子。甚至对一些直接的人身攻击,我也从来不以攻击对方为还击。我还不至于那么容易发脾气。即使被误解,那又怎么样?这无损于我一根毫毛。这一点我可以自豪。我说博士不务正业,是指一种现象,没有指明任何个人,好像不存在尊重不尊重问题。

我有没有高见,那要看对什么人。有些东西,只能对后人讲,对学生讲,而不能轻易与同道吹嘘。如先生这样,高高伟伟,即使我有什么“高见”,早缩回去了。我可不是假谦虚。先生在论坛发的高见非常多了,其实我看了也赞叹,您真是花了不少功夫。还有您那些医案更宝贵。但在我看来,有些东西还是值得商榷。但是我还是不动声色,基本上没有对先生的这些帖子跟过回帖。您可以查看一下,我可曾多过嘴?

有人说,世界上除了黑的,就是白的。既不是白的,又不是黑的,这东西存在吗?非此即彼,是一部分人思考方式;亦此亦彼,是另一些的思考方式。哲学是有派别的,但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学中医的人应当学点哲学,但不可把中医变成哲学。中医就像我们的生命本体,而哲学只是中医的外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05:26 , Processed in 0.33751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