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16|回复: 18

[推荐] “暝眩反应”的真相(暝眩反应:大病将愈的征象)

[复制链接]

302

主题

2909

积分

590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胡必江

Rank: 5Rank: 5

积分
2909
QQ
发表于 2015-9-23 1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aragraph]
何为暝眩反应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孔颖达疏》曰:“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又如“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如冒状”,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


再如“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胡希恕先生就多次强调,服柴胡剂很容易出现暝眩。具体反应是服药后很可能打寒战,然后出一身大汗。他说人要是不虚,不会有这种反应。而寒战汗出后,病马上就能好。


胡老提醒医生和病人都要心里有数。他自己就有因为暝眩反应而半夜被人砸门的经历。病人是个孩子,开了治下利的药,可病人服药后反而下利更厉害。家属半夜砸门,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赶到后,孩子状态已经好多了。胡老说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妈妈开始还不敢。喂药后第二天就全好了。


所以,对于暝眩,需要医生有定见,别轻易换药更方。 同时也要和病人交待清楚,否则病人吓到了上急诊,那也前功尽弃。


暝眩产生的原因


瞑眩反应,可理解为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或效验反应。通俗的讲,也可称为“斗药”现象: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这里需要强调的,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方药如果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真正的传统中医,即便是对症的治疗,汗剂未必出汗,吐下剂未必吐下,和剂未必只是和解,比如柴胡汤不是发汗剂,却常常服药后汗出而解。


这是因为体内的毒害性物质,为药力所攻,全身无余地可容,毒害性物质,往往取最捷路径以外遁。吉益东洞说:“暝眩为病毒遁去所起的一种反应症状,虽经验丰富者,亦不能知其经过,从何道而外遁也。有下剂反吐者,有用阳性振奋药反嗜睡者,有汗剂反下者。”


暝眩与副作用的区别


有人把暝眩反应与副作用反应混淆起来。事实是,由于多用剧药与误治所致症状加重者,不能说是暝眩。中医所谓真正的暝眩,是身体因药力引起强烈反应,以驱逐毒害性物质的现象,驱尽毒害性物质,则暝眩消除。


一般病人见到服药后有不良反应,往往以为处方不对路或者是服的药太猛。怎样来区分两者呢?确实,两者之间的鉴别全凭胆识和经验,非老辣者不辨。可是,又非准确区分不可,因为处置完全不同: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而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区别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



二、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怎样来判断身体不适症状不是身体恶化而是身体好转呢?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愈能力,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态过渡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



三、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关于这一点,刘希彦老师有一个案例值得一提:他的一位病人,也是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的母亲,是一身寒瘀的阴证, 药是从我这抓走的,方子里有30克炮附子。病人服药后,反应非常大:全身发麻,原有寒湿的关节处麻得更厉害,头也晕,走路要人扶。第二天起不了床,甚至还出现短暂的没有意识的状况。病人全家都惊动不安。病人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朋友,是一位琴师,他当然也很着急。刘希彦老师让他再从我这里取走30克一模一样的炮附,熬水喝了。结果是:除了一点点上火,并无其他不适反应。我们这位朋友本身还挺健康,也就是身体并无偏性。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同样30克炮附,为什么健康人吃了没反应,反倒是他母亲身体属阴证,需要附子之类扶阳药,却出现这么大的反应。


暝眩反应的种类


陆渊雷先生曾根据经验总结:柴胡汤之暝眩,多作战汗;泻心汤之暝眩,多为下利;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


临床上我碰得比较多的暝眩是腹泻、头晕、发疹、口干、困乏、出汗、腹痛、矢气多等等。有时治疗腹痛,大柴胡或者当归芍药散下去,短时间内反而更痛了。像咳嗽,有时反而咳得厉害,但过后就会好,这也可理解成暝眩的一种。暝眩反应有轻微有剧烈。病越重病期越长的人,反应越大。


我和刘希彦老师交流时,有个共同的体会:阴证病人出现暝眩反应的概率比较大。明明下的是扶阳药,病人反倒更没有精神;明明下的是温里排湿药,病人反倒腹泻。


当今中医治病为何少有暝眩


为什么明清以来,医家越来越喜欢开滋阴药?事实上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郑钦安的火神派才应运而生。话题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因为滋阴药下去,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比如向一个虚寒病人投以麦冬、熟地,病当然是好不了的,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挽回甚至难以挽回。而阳药不一样,一下去,容易产生暝眩反应不说,一旦向阳证病人误投姜桂附,那强烈反应会立竿见影。所以,喜开滋阴药的中医总是主流,这里面大概也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在里面吧。


倘若以服药后舒不舒服,来衡量一位大夫的医术或者治疗是否有效,毫无疑问,喜用阴药的医家要占绝对优势。我们知道,阳证,代表的是强壮、是亢奋,是有余;阴证,代表的是虚弱,是不足,是安静。所以三阳证,常常就是意味着发热、头痛、口苦、甚至谵语,惊狂。也就是说,不舒服的症状,大多集中在阳证。舒服的或者缓和的症状,往往集中在阴证。比如同样是头痛、腹痛,痛感强烈到难以忍受的往往是阳证、实证;而阴证、虚证的痛,一定是隐隐作痛,似有似无。假设在一位阴证病人有一点点虚火的情况下,滋阴药一下去,头两天病人反而会觉着舒服了,因为虚火被水浇灭了,可继续服药会怎样呢?是原本的阴寒体质,一寒到底。


西药为何不会出现暝眩


西医的大多数药物以及输液其实也就是同一个道理。很多病人在患伤寒表证时,往往找西医打针输液,西药抗生素多为苦寒药,再加之大量液体(水本身就为寒性)进入人体,输过液的朋友都应该有体验:如果有发烧、咳嗽或者扁桃体发炎,哪怕你是阴寒体质,一瓶水下去,你会舒服很多,可是,经过几天治疗,往往转为太阴虚寒。


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疗阴证,是恢复阳气,是要把阴证往阳证转,除此绝无二法。刘希彦老师还有一个病例挺有意思:一位女子,当时是一剂吃下两百克附子无任何感觉的阴证。有一天,该女子同样是服了两百克炮附后,居然产生了口麻等反应。一问,原来是煎药时忘记先煎附子了。可恰恰因为这次“失误”,病人的体质居然扭转过来了。几天后感冒了,脉证居然是三阳证里的少阳证,还得用上生石膏。


认识暝眩反应的重要性


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验录》中说:一知半解为近世病家通病,一些医生或药房人员又恐吓病人说某药不可轻试,于是碰到方子开得稍重的情况,病人往往害怕不敢服药,一遇重证,多至不救。


所以,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大夫,认识到瞑眩反应很重要。如不理解瞑眩反应,以为是疾病加重或误治,很容易认为治疗无效果甚至起反作用而放弃。上半年,我的一位网诊病人,浙江的一位大姐,也是全身都是毛病,久治未见好转。我辨证后,其实就是很典型的偏阴柴胡证,服药一剂还是两剂后,感觉头晕,热气上冲。她自己懂一点医吧,认为是药有误,赶紧停药,自行另服药“善后”才得以平息,事后得知其成功“善后”的药居然也就是柴胡类汤。我们提醒她是否了解暝眩反应?但是病人似乎理解不了,说“吃了药舒不舒服自己最清楚啊”。剩下的药没有继续吃了,也算挺遗憾的事。


我想,中医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方子越来越多,不在于药物越来越多。中医最不缺的,就是方子和药。中医的真正的希望,也不在于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不在于国医馆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我想说,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服中药后有过暝眩反应的病人越来越多;所治病人中有过暝眩反应的医者越来越多。



暝眩反应:大病将愈的征象



导读伤寒古方量大效宏,常“一剂知,两剂已”,然而久病重病若要去除痼症,常有服药后病情异常或加重的暝眩反应,“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本文刘希彦老师讲述暝眩反应为大病将愈的征兆,剑走偏锋,堪为古中医疗效的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重病缠身或久病不愈,服中药无数,却从来没有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你的病很难好。你还没有碰到真正的传统中医;如果你是中医从业者,处方无数,却从没有病人出现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连你自己都可能认为中药治病慢。你还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

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缘于不久前诊治的一个病案。病人服药三贴后,急诉症状加重:

胃部和食管发热,热气上冲致头昏脑胀和耳朵堵塞,肝区痛,腹泻,肛瘘流脓……

嘱其勿慌,续服余药。五贴服毕,病人上述反应果然基本消除,关键是,整个人的状态比服药前明显好转。为何如此?问他是否听说过瞑眩?该病人百度后,方知服药后出现的强烈反应,有可能是方药对症而产生的排病反应。感叹三年来为病所困没过一天好日子,核磁做过三次,心电图二三十次,服西药无数,也曾就医于某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城最有名的几位大夫差不多都看过,服了无数剂中药,竟不知还有暝眩一说,而且从来服药后身体无任何动静的。

我所感慨的是:

中医在仲景之后的这么多年里,药物越来越多,方子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多。怎么暝眩反应反倒越来越难得?反倒越来越少被提起?

何为暝眩反应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孔颖达疏》曰:

“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又如

“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如冒状”,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再如

“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胡希恕先生就多次强调,服柴胡剂很容易出现暝眩。具体反应是服药后很可能打寒战,然后出一身大汗。他说人要是不虚,不会有这种反应。而寒战汗出后,病马上就能好。

胡老提醒医生和病人都要心里有数。他自己就有因为暝眩反应而半夜被人砸门的经历。病人是个孩子,开了治下利的药,可病人服药后反而下利更厉害。家属半夜砸门,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赶到后,孩子状态已经好多了。胡老说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妈妈开始还不敢。喂药后第二天就全好了。所以,对于暝眩,需要医生有定见,别轻易换药更方。同时也要和病人交待清楚,否则病人吓到了上急诊,那也前功尽弃。

暝眩产生的原因

瞑眩反应,可理解为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或效验反应。通俗的讲,也可称为“斗药”现象:

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

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这里需要强调的,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方药如果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真正的传统中医,即便是对症的治疗,汗剂未必出汗,吐下剂未必吐下,和剂未必只是和解,比如柴胡汤不是发汗剂,却常常服药后汗出而解。这是因为体内的毒害性物质,为药力所攻,全身无余地可容,毒害性物质,往往取最捷路径以外遁。吉益东洞说:

“暝眩为病毒遁去所起的一种反应症状,虽经验丰富者,亦不能知其经过,从何道而外遁也。有下剂反吐者,有用阳性振奋药反嗜睡者,有汗剂反下者。”

暝眩与副作用的区别

有人把暝眩反应与副作用反应混淆起来。事实是,由于多用剧药与误治所致症状加重者,不能说是暝眩。中医所谓真正的暝眩,是身体因药力引起强烈反应,以驱逐毒害性物质的现象,驱尽毒害性物质,则暝眩消除。一般病人见到服药后有不良反应,往往以为处方不对路或者是服的药太猛。

暝眩反应与副作用,怎样来区分两者呢?

确实,两者之间的鉴别全凭胆识和经验,非老辣者不辨。可是,又非准确区分不可,因为处置完全不同:

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

而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区别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

二、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怎样来判断身体不适症状不是身体恶化而是身体好转呢?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愈能力,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态过渡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

三、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希彦老师有一个案例值得一提:他的一位病人,也是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的母亲,是一身寒瘀的阴证,药是从我这抓走的,方子里有30克炮附子。病人服药后,反应非常大:全身发麻,原有寒湿的关节处麻得更厉害,头也晕,走路要人扶。第二天起不了床,甚至还出现短暂的没有意识的状况。病人全家都惊动不安。病人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朋友,是一位琴师,他当然也很着急。

刘希彦老师让他再从我这里取走30克一模一样的炮附,熬水喝了。结果是:除了一点点上火,并无其他不适反应。我们这位朋友本身还挺健康,也就是身体并无偏性。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同样30克炮附,为什么健康人吃了没反应。反倒是他母亲身体属阴证,需要附子之类扶阳药,却出现这么大的反应?

暝眩反应的种类

陆渊雷先生曾根据经验总结:

柴胡汤之暝眩,多作战汗;
泻心汤之暝眩,多为下利;
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

临床上我碰得比较多的暝眩是腹泻、头晕、发疹、口干、困乏、出汗、腹痛、矢气多等等。有时治疗腹痛,大柴胡或者当归芍药散下去,短时间内反而更痛了。像咳嗽,有时反而咳得厉害,但过后就会好,这也可理解成暝眩的一种。暝眩反应有轻微有剧烈。病越重病期越长的人,反应越大。我和刘希彦老师交流时,有个共同的体会:阴证病人出现暝眩反应的概率比较大。明明下的是扶阳药,病人反倒更没有精神;明明下的是温里排湿药,病人反倒腹泻。

当今中医治病为何少有暝眩

为什么明清以来,医家越来越喜欢开滋阴药?事实上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郑钦安的火神派才应运而生。话题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因为滋阴药下去,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比如向一个虚寒病人投以麦冬、熟地,病当然是好不了的,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挽回甚至难以挽回。而阳药不一样,一下去,容易产生暝眩反应不说,一旦向阳证病人误投姜桂附,那强烈反应会立竿见影。所以,喜开滋阴药的中医总是主流,这里面大概也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在里面吧。

倘若以服药后舒不舒服,来衡量一位大夫的医术或者治疗是否有效,毫无疑问,喜用阴药的医家要占绝对优势。我们知道,阳证,代表的是强壮、是亢奋,是有余;阴证,代表的是虚弱,是不足,是安静。所以三阳证,常常就是意味着发热、头痛、口苦、甚至谵语,惊狂。也就是说,不舒服的症状,大多集中在阳证。舒服的或者缓和的症状,往往集中在阴证。比如同样是头痛、腹痛,痛感强烈到难以忍受的往往是阳证、实证;而阴证、虚证的痛,一定是隐隐作痛,似有似无。假设在一位阴证病人有一点点虚火的情况下,滋阴药一下去,头两天病人反而会觉着舒服了,因为虚火被水浇灭了,可继续服药会怎样呢?是原本的阴寒体质,一寒到底。

西药为何不会出现暝眩

西医的大多数药物以及输液其实也就是同一个道理。很多病人在患伤寒表证时,往往找西医打针输液,西药抗生素多为苦寒药,再加之大量液体(水本身就为寒性)进入人体,输过液的朋友都应该有体验:如果有发烧、咳嗽或者扁桃体发炎,哪怕你是阴寒体质,一瓶水下去,你会舒服很多,可是,经过几天治疗,往往转为太阴虚寒。

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疗阴证,是恢复阳气,是要把阴证往阳证转,除此绝无二法。刘希彦老师还有一个病例挺有意思:一位女子,当时是一剂吃下两百克附子无任何感觉的阴证。有一天,该女子同样是服了两百克炮附后,居然产生了口麻等反应。一问,原来是煎药时忘记先煎附子了。可恰恰因为这次“失误”,病人的体质居然扭转过来了。几天后感冒了,脉证居然是三阳证里的少阳证,还得用上生石膏。

认识暝眩反应的重要性

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验录》中说:一知半解为近世病家通病,一些医生或药房人员又恐吓病人说某药不可轻试,于是碰到方子开得稍重的情况,病人往往害怕不敢服药,一遇重证,多至不救。所以,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大夫,认识到瞑眩反应很重要。如不理解瞑眩反应,以为是疾病加重或误治,很容易认为治疗无效果甚至起反作用而放弃。

上半年,我的一位网诊病人,浙江的一位大姐,也是全身都是毛病,久治未见好转。我辨证后,其实就是很典型的偏阴柴胡证,服药一剂还是两剂后,感觉头晕,热气上冲。她自己懂一点医吧,认为是药有误,赶紧停药,自行另服药“善后”才得以平息,事后得知其成功“善后”的药居然也就是柴胡类汤。我们提醒她是否了解暝眩反应?但是病人似乎理解不了,说“吃了药舒不舒服自己最清楚啊”。剩下的药没有继续吃了,也算挺遗憾的事。

我想,中医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方子越来越多,不在于药物越来越多。中医最不缺的,就是方子和药。中医的真正的希望,也不在于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不在于国医馆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我想说,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服中药后有过暝眩反应的病人越来越多;所治病人中有过暝眩反应的医者越来越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0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10 优秀文章,请注明作者或来源!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怪病其实不怪
下一篇: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肩背痛

5

主题

489

积分

107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89
发表于 2015-9-23 11: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常见,不管你怎么解释,病人不信(他不懂啊),还说你(医生)是不良反应,还强词夺理……呵呵
  如果你没什么名气,就开“平和”的方药;
  如果你的名气够大,患者又是你的粉丝,怎么都可以,还会夸你真神奇呢!
  基于现在的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医生)自己心里有没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15-9-23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服中药后有过暝眩反应的病人越来越多;所治病人中有过暝眩反应的医者越来越多。’完全同意!
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好的医生在开方前就应该对患者打预防针,告诉可能出现的药暝的反映。这也是医生医术高明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987

积分

373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7
发表于 2015-9-23 11: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如此,我曾经遇到一个患者,便干结如粟,我用了温阳药,大便能转条,服药2天后她说冷,而且手腿窜痛,我说这是排病反应,她半信半疑,她家里有一位年龄非常大的奶奶,告诉她“药吃通了,是好事情”
几天后,果然不再冷痛。后来她说5年前坐月子时曾当风受寒,估计那时手脚受寒,只是年纪尚轻,暂未发病罢了。我用温阳药,驱走了旧寒,她这一辈子应该感谢我才行,否则老了腿病发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987

积分

373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7
发表于 2015-9-23 11: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民间,很多高龄老年人都知道“排病反应”,现在的年轻人反而无知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85

积分

776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85
发表于 2015-9-23 12: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失传,断档了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发表于 2015-9-23 1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是颇有见地
但是你一说,200克附子
我就看不下去了
有效的,20都多了
我自己本人用附子,一克足矣
反应异常强烈
但是必须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发表于 2015-9-23 1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枝桂 的帖子

汤枝桂:在民间,很多高龄老年人都知道“排病反应”,现在的年轻人反而无知起来 (2015-09-23 11:55) 
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一点点苦,那才是真的
所以迁就病人是灾难
我早就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694

积分

247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94
发表于 2015-9-23 15: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临床医生要在开完处方病人服药以前,把服药以后可能出现的‘'瞑眩反应“先告知病人,让病人先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病人即使出现瞑眩反应甚至副作用才有可能理解你,你也好跟病人沟通,否则。。。。。。切记事先告知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发表于 2015-9-23 15: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曹德田 的帖子

曹德田:作为临床医生要在开完处方病人服药以前,把服药以后可能出现的‘'瞑眩反应“先告知病人,让病人先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病人即使出现瞑眩反应甚至副作用才有可能理解你,你也好跟病 .. (2015-09-23 15:19) 
讲道理的百无一人
要是这些蠢货明白,也没有所谓鸦片贸易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174

积分

98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74
QQ
发表于 2015-9-23 16: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八楼的说法,还是在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预先告知患者服药后有些事么样的反应,让患者心里有底才对。要不现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医患就和天敌一样,治好无功,难受有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202

积分

489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量力而行,水到渠成。

Rank: 5Rank: 5

积分
3202
发表于 2015-9-23 16: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值得借鉴,我去年就把一个玄冥反应的人当成是药物的副作用而更换了处方,结果效果大不如前。
一个自学中医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987

积分

373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7
发表于 2015-9-23 17: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病人被西医的毒副反应吓害了,波及了我们中药,有些人喝药时是胆战心惊的,担心一碗下去毒发身亡,有的喝药后放两个屁,吓得半死,以为中药把肠喝坏了,有个大妈喝药后被人撞了,也说是中药把她的福报喝没了……
曾经给人开过一帖桂枝汤,嘱分2次温服,那家伙第1份药不小心多喝了几口,吓得半死,以为超量了会中毒……
更搞笑的是一个病人多放了三片生姜,吓得不敢喝药了
这些病人叫他们去看西医吧,又说没效果,喝中药吧,又怕有毒副作用。真是难侍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7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

积分
0
发表于 2015-9-23 23: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患者解决痛苦,不要为患者增添烦恼,很多患者对医疗知识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贸然出现比较严重的反应会让患者心情焦虑紧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003

积分

100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道法自然

Rank: 4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5-9-24 07: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枝桂 的帖子

汤枝桂:病人被西医的毒副反应吓害了,波及了我们中药,有些人喝药时是胆战心惊的,担心一碗下去毒发身亡,有的喝药后放两个屁,吓得半死,以为中药把肠喝坏了,有个大妈喝药后被人撞了,也说是 .. (2015-09-23 17:42) 
这样的病人就别治了
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556

积分

50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6
QQ
发表于 2015-9-24 11: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吃了几天四逆汤后,突然鼻子塞,打喷嚏,鼻涕流个不停,特别清。两耳内有点痒  鼻咽部有点疼,喝了葛根汤后当天好多了,就没再服用,昨晚又有点流涕打喷嚏,拿了两包小青龙颗粒冲服,半夜醒来鼻咽部特干疼。想来体质壮实,一直以来就有点鼻炎咽炎。不会受凉感冒。也吃不准是否排病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694

积分

247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94
发表于 2015-9-24 1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方前难沟通的的病人最好不要治!但要用圆滑方法把病人支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694

积分

247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94
发表于 2015-9-24 11: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认为谁的钱都能赚!有的钱烫手!!!!切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3

积分

41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13
发表于 2015-9-24 19: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我们作为医生,是有必要识别排病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区别,同时,我们有必要花时间跟病人交代清楚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因为中医汤剂的机体反应性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因为机理复杂,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医从业人员攻击中医的一个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3 14:03 , Processed in 0.09970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