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295|回复: 2

补发:不再爱经典——如果张仲景不存在

[复制链接]

876

主题

2万

积分

5864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416
发表于 2011-11-7 14: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不再爱经典——如果张仲景不存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经典著作有种厌烦感。


经典著作一般不是平常人所能著述的,即便是平常人,也一定是经过九死一生之经历方能写成。J即便曾经也自命不凡,但随着岁月的磨练,逐渐认识到自己其实也就是个凡人。以一颗凡人之心去追逐圣人之意,能达乎?世上一切总讲究吻合,适合自己的才真能适合自己,何必勉强追逐。


与其读现成的《伤寒杂病论》,我更愿意追随年轻的张仲景,即便他看病还不成熟,方剂还在选取,文章还未开头,我也不在乎。亲历一个人的奋斗过程,远远好过读一本冰凉的所谓经典书。


《伤寒杂病论》的写作,是离不开所处时代的医疗环境。但《伤寒杂病论》之散失,其所处时代的医疗环境却未必被严重破坏。


张仲景是所处时代的卓越思想者,他把一种传统、原生态的医疗技术,上升为一门学术体系。《伤寒杂病论》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此言暗指,一种医疗体系已经被建立,它如同尚未完工的航母“瓦良格”号,船舶的龙骨大梁甲板已经建造,后世医家不过是装载些新式武器,如补养供给系统补中益气汤,电子干扰系统半夏白术天麻汤,工程兵血府逐瘀汤。


张仲景的医疗思想是从所处时代学习而来,他是学习者、传播者,而非独创者,更非知识产权的垄断者。他的存在是对医疗技术的升华,他之不存在,也并不会影响原生态的医疗技术的传承。所以,《伤寒杂病论》被写作是一件大事。但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却不能同等观,例如《红楼梦》的后40回续作就总被人诟病狗尾续貂。


张仲景曾经博采众方,可见方书的编写已成传统,所以在《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之后,又出现了《肘后》《小品》《范汪》《千金》《外台》,这是传统,无论张仲景是否曾经存在。


张仲景曾经广涉诊籍,《伤寒杂病论》是从诊籍发展而来,只是大多数诊籍都与“禁方”混在一起,秘而不传,即便不是经方传人的金元医家也会写《格致余论》《儒门事亲》。诊籍的写作是传统,无论张仲景是否存在。


药的传承就不用说了,也与张仲景无关。


这么说来,一代医圣倒成了医学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其实现实情况也是如此,至少在当代,他的影响力远远不及金元四大家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


在古代,学医分两种。一种是跟师学,一开始也只有这一种。所以这种医生只要师傅有真才实学又愿意教徒弟,弟子们一般不会跑调。第二种是自学,自学是在文字、纸张发明,著述产生,尤其是在宋代文化发展,一些功底深厚的儒生专攻市面流传的医学书才能办到。自学是否成功,要看教材的质量。但是从淳于意传中可见真实的医疗技术是秘传,即便写为“禁方”也是秘传。真正打破这一铁定规律的,张仲景或许是第一人,哀民生之多艰!


因为学习经历不同,所以学医的这两种人,思维结构临证思路截然不同。


再说白点,儒生们自学读的书也就是经过多次校订的《黄帝内经》。但即便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对《黄帝内经》用功尤深,也没有脱离医疗这一基本面。金元医家学习阴阳五脏学说,和今天的大学生很不同。金元医家虽然研究了这些理论,但他并未为理论所限制,而是让理论为己所用,而且是不求其全,但求其真。例如刘完素主攻“火”,李东垣主攻“脾胃”。朱丹溪主攻“湿热”。至于他们的弟子们所记载的所谓五脏母子补泻图,恐怕也只是他们的师傅当年在纸上画画,临终时只怕还嗟叹尚未参透。其实,不参透才是好事!而金元四大家之所以没有脱离医疗基本面,也是来自民间朴素医学的巨大生命力,毕竟自学是少数,跟师学是多数。耳濡目染,看也看会了。张元素为何未被后世列入金元四大家,这个问题大家可想想。


众所周知,《内经》是医学论文的集子,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经历了漫长的删改修订。


名医著述,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医论,一种是医案。如朱丹溪的医论《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案则参杂其中,如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前面部分是医论,后面是医方、医案。徐灵胎的医论《医学源流论》,医案《洄溪医案》,吉益父子的医论《医断》,医案《建殊录》,近现代名医更是多分别著医论、医案,例如名老中医岳美中。


如果把金元以后的医家医论选粹其精华者,汇集在集,是否能称为《后内经》呢?能否说这些成就超越了《黄帝内经》呢?


张仲景可以不在东汉末年出现,他只随大灾大疫而出现,这样的人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他们是所处时代最灿烂的明珠,但我们不要忘记了明珠产生所依托贝壳的丰厚土壤,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即便《伤寒杂病论》散失了,还会有新的经典产生,新的经典人物产生。


而当历史的焦点一旦注定在某部经典著作之上,误解从此产生。《黄帝内经》是如此,王叔和校订的《伤寒论》也是如此。




上一篇:转贴:新书--张文选《叶天士用经方》写在篇首节选之一
下一篇:补发:凤翅医话——小议一下桂枝汤(3183239a )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1-11-12 19: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疾医和儒医之论很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1-11-13 20: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5 08:22 , Processed in 0.19581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