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890|回复: 23

阳明证不同于阳明病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3-10-18 18: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宋本《伤寒论》,是根据搜集到的多种版本的《伤寒论》,经过对比、整理而成文的。此条“一作寒”,就是保留了某版本“阳明之为病,胃家寒是也”的原貌,反映出《伤寒论》有“胃家实”和“胃家寒”的不同版本。这是宋本尊重历史原本的态度。有人猜测说宋本作了很多修改,但是从宋本原文看,很多条文都保留了“一作汗出”、“一作紧”、“一作目眶痛”等反映多种版本的原文,证明宋本是尊重原文的。
        中医理论之阴阳的基本定义为:阳属实、属热,阴属虚、属寒。从阴阳基本定义出发,阳明之为病,应为胃家实,而不应为胃家寒。
        《伤寒论》有阳明证和阳明病的不同概念。阳明证属于实热证,必为胃家实。如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实者当攻,虚者当补,可见阳病为实。
        “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转属阳明则渴、则汗出,而渴为热、汗出亦为热,故阳明主热。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证之食谷欲呕属阳明,是病位属阳明,而不是病性属阳明。如果是病性虚寒属阳明,那《伤寒论》就不能看了,因为像这样自相矛盾的条文太多了。
        阳明主胃肠实热,与之相反,太阴就主胃肠虚寒。如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这个属太阴,就是其病位和病性都属太阴。太阴虚寒,故下利而不渴。如果不是虚寒,则下利者必渴。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这个属太阴,是病位属太阴,而不是病性属太阴,太阴是脏有寒,脏有寒者当温之,不应当加芍药。
        阳明证必为实热证,而阳明病却有虚寒证,如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为什么阳明病和阳明证会有病性截然不同的条文呢?这是因为阳明病有得病的时间因素,而阳明证没有时间因素。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间出现胃肠实热证,都属阳明证。而在阳明时得病者,就可以称为阳明病,无论是实热证还是虚寒证。如下列条文: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阳明病,为什么会有外证恶寒未解呢?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阳明病,为什么会有四逆汤证呢?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第225条,不要以为是王叔和弄错了,误把四逆汤证的条文,编排到阳明篇了。王叔和再怎么误编,也不会把四逆汤证和承气汤证弄错。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王叔和是尊重《伤寒论》原文的,并没有在条文编排顺序上作过移动。当然不排除对原简散乱所作的整理,但是并没有谁发现王叔和有根据自己的见解而调整《伤寒论》原文的证据。
     如果说阳明病有经病和腑病的不同,那么阳明病小柴胡汤证、阳明病桂枝汤证、阳明病麻黄汤证是阳明经病吗?所以,如果不从时间的角度考虑问题,《伤寒论》的很多条文都难以理解,不只是阳明病的问题。




上一篇:汗下之法不唯脉浮沉实虚
下一篇:伤寒论117条和55期的两组症状的联系!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23: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和太阴都是胃肠里部,辨热证、寒证就是辨阳证、阴证。阳明病寒证和太阴病寒证在病位和病性上有什么不同呢?阳明病寒证是胃中冷,水谷不别,太阴病寒证也是胃中冷,水谷不别。阳明病寒证和太阴病寒证有区别吗?如果说阳明证有虚寒下利,那么太阴证也有实热大便硬。这样来分,就不是六证,而是十二证了,即太阳阳证、太阳阴证,……这样分法,不仅混淆了阳证、阴证的概念,也把简明的六证弄成复杂的十二证了。
太阳为表,少阳为中,阳明为里。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的说法,在六证的分类上难以站得住脚。所谓脾约、胃家实、大便难,都是阳明证的具体表现,是阳明证的分类,没有必要说成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这样分法概念不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3-10-19 0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關陽明病(或證),我覺得很多醫家認識不很全面,有言陽明病是純熱證,也常據經文而執陽明病無所傳。從理上看過份牽強,實際也不一定都如是,有必要重新認識,廣揭病源。照理說,陽明病應有熱有寒,有虛有實,有在經有在腑(手足又各二分),有虛實兼雜,可以兼有他經之病。不傳之說恐怕亦有可商勸處,在經則無不傳之理,如內經所言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云云,即傳經是也。黃元御認為傷寒論陽明不傳之說當指陽明腑病,我感覺他實際是說腑病可以有不傳者,而不一定都不傳。實際上,胃家寒病多傳脾,寒食入胃多如此,也可以傳肺,大腸癌常常傳肝,是金病傳木之一例,是傳也。若說陽明腑實之熱證不傳,恐怕也不能過份機械執文作解。陽明為陽之長,病熱實之時,其燥熱已遍傳諸陽,太陽少陽亦必多燥熱,用承氣湯"急下存陰",正為防其燥熱病遍傳三陰而威脅性命也。所以,陽明病不是一定不傳,而是可以有不傳之情形,或傳而不一定依經遞傳,可以遍傳六經諸部是也。

陽明四逆湯證,可以看成是足陽明胃家寒而傳足太陰或兼足太陰寒證。陽明病桂枝證,是病家陽明腑陽素虛,雖有陽明熱證,而裡熱不盛不能充足外傳的表陰虛證(發汗過度)。陽明病麻黃湯證,是陽明經表實(無多熱)而迫肺家之氣,若陽明經有實而又有熱之陽明經實證,當用麻杏甘石湯。陽明病的柴胡證很多,原本從小柴胡湯的成份看,它可以通治少陽、太陰、陽明諸部之不調。

總之,陽明篇在傷寒論中僅次于太陽篇,其病種類應該是很多的。其實吳瑭的溫病條辨基本上就是陽明病枝末,有點過度發揮,是另一極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06: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需要弄明白什么是“传”。从原文中可以看出,由表阳证直接传为里阳证者为传,脉数急者必为里阳证。少阳、阳明证不见者,为不传,是再次强调不见里阳证者为不传。
阳证变为阴证者,叫做转,不叫传。或表阳证经过发汗不解,变为里阳证者,也叫转,不叫传。总之,传是由表阳证未经治疗而直接传为里阳证者,叫做传。阳证经过治疗而转变为其他证型的,不叫传。所以,阳明证和阳明病的概念不同。阳明证属于热证,阳明证无寒证。至于阳明病虚寒证,就是太阴虚寒。阳明病柴胡汤证就是半表半里阳证,阳明病桂枝汤证就是表阴证,阳明病麻黄汤证就是表阳证。阳明病之柴胡证、桂枝证、麻黄证等绝不是阳明外证。不能弄得复杂化。弄得复杂化了,就是自设迷魂阵了。比如少阴下利,谁敢用大承气汤?而少阴病就有急下证,如果认为这是少阴证急下证,那少阴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就无法定性了,少阴和阳明一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34

积分

52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4
QQ
发表于 2013-10-19 09: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3-10-19 18: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很有意义。但是似乎还是有点乱,清晰的结论仍未出现。

似乎可以这样考虑:

①伤寒传经,六经辨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及三阴等等,此处为阳明病,是伤寒阳明病。而“阳明病”有时又以病位论,指阳明部位之病。但阳明之病,可由伤寒所致,也可又其他原因所致,则有虚实寒热不同。如此,“阳明病”就有广义、狭义不同。

②伤寒传经,化热入里,转属阳明,否则不转。所以,一入阳明,基本就是里实热了,“阳明病”成了里实热证的寓义词。

③根据全息理论,五脏互藏(古文有此义),是否六经亦可互藏?所以伤寒虽入三阴部位,也有三阳之证;病虽在阳明,也常有三阴寒证。阳明病出现少阴证,而用四逆汤,是不是顺理成章?因此,“阳明证”就是一个广义的证名,伤寒可用,杂病也可用;阳明病有阳明证,三阴病也可有阳明证。

以上看法,受楼主帖子启发而随意思索,只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2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需要明确阳明证的概念。阳明证与太阴证一实一虚一热一寒,这是相互对应的阴阳关系。阳明与太阴的的病变,都反应消化道的问题,其病位都在里部消化道。脾胃气虚属太阴,脾胃气实属阳明。《伤寒论》是把脾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明确了阳明与太阴的阴阳关系,就明确了阳明属实属热,太阴属虚属寒的定义,也就明确了阳明证无寒证。阳明证无寒证,是有条文依据的,上面已经引用了有关条文,即: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阳明、少阳证。可见阳明少阳证必为热证。
阳明证无寒证,阳明病却有寒证,这是怎么回事呢?,解开了这个难题,就解开了《伤寒论》的诸多难题。《伤寒论》就会以简明的操作系统呈现在读者面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3-10-19 22: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是把脾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
对于楼上的讲述,我的理解,《伤寒论》是讲伤寒病,不是讲脾胃病的。讲伤寒病的时候,关联到了脾胃功能,而不是论脾胃病。“脾胃气尚弱”,这是讲生命状态,不是指疾病。

此外,阳明与太阴, 一阴一阳,阳道实,阴道虚(内经语),这样说也可以。但在伤寒与杂病,应用上有不同。并且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能一概而论。如阳明为实,在伤寒可以这样说,在杂病则胃气也可虚;阳明虽实,无形实证误用下,则也转虚。太阴为虚,但阴邪凝结,也为实证。所以,大言虚与实,细分则有不同。如阴阳为两仪,再分则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等。论伤寒阴阳虚实,网友常有以偏概全的混乱现象,希望大家的思维再缜密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3-10-20 02: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 .. (2013-10-19 06:50)
這種把陽明判為裡是胡希恕老的"發明",企圖簡化,但是也不幸製造了更多問題,原
本簡單的問題,用他的理論來看就複雜了。何況漏洞太多,他自己也沒辦法自圓其
說。原本六經應是六個深淺層次,胡老簡化成表、裡、半表半裡三層,反而製造更
多問題,把原本很簡單的問題搞得無法解釋。當然他老的辦法是無法解釋就不解釋,
還說古人強解釋為可笑,我個人是不大恭維這樣的治學態度。

少陰下利是否用承氣湯,完全看有無腸道熱結。六經任何一經病,只要有腸道熱結
都可用承氣湯。少陰是手足少陰之火水並統,名君火,取其溫義,溫故能由裡而外
發,故知少陰必主裡。少陰過發,為火旺水弱,故有少陰承氣湯證。少陰外發不足,
而有附子諸證,附子主治裡病。太陽亦水火並統,而以水名,是借寒水喻涼義,涼
故能收斂。表宜斂,斂為常態,裡宜發,發為常態,只是都不能太過。表不斂,而
有太陽風溫等病,過斂,即成太陽傷寒病。風火皆由裡而外發,故裡氣為風火所主。
可知厥陰風木和少陰君火主裡。金水由外而內斂,是故人體體表則由金水所主,可
見體表由太陽寒水與陽明燥金所統。傷寒論介紹六經,由表入裡,如一般傷寒病變
的發展過程,秩序井然,絲毫不亂。胡老不解,謂此為叔和所亂,凡他所不解不明,
皆成叔和之罪,這個態度實在不可效仿。實際他把自己搞亂了,六經傳變也說不通
了,於是發展到否定內經的程度。原本內經傷寒互相呼應,這些病變不複雜,有貫
通之理,有相互關係和演變過程,倒是胡老這麼攪亂了,很多簡單問題就被"弄得复
雜化了,就是自設迷魂陣"了。

傳變過程不論治不治,如何治,都屬於傳變,不必再去分轉或傳,製造這種分別
概念意義不大。人體吃喝拉撒汗吐下嚏等等,都是某種"治療",何況食品也是藥,
薑棗肉桂和一堆香料,完全可以是日常食品。同理,藥也是某種食品。沒必要分吃
藥為轉吃飯為傳。傷寒論中的陽明篇所述包括陽明熱病和寒病,把陽明病和陽
明證強行分開,有點象要強行區分中國人和中華民族,似無必要,也未必清晰容易
或簡單。

六經皆有在經和在臟腑的不同,陽明病若在經,陽明經多數區段在表層,故病在經,多
數可以按在表來治,即按太陽病之麻桂湯證處理。不唯陽明如是,六經皆然。如病
在臟,若治療得當,病由臟走經,由裡走表,則此時即可用太陽病來處理。這就是
為什麼臟腑病治到後來,常常變成感冒,就是病由經絡從裡走外,故六經病皆有表
證,也就是這些病在六經或走到六經之經絡,而不在臟腑。治療另外一個可能結果是由
臟走腑,此類則按腑病來處理, 不同太陽表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3-10-20 0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凤凰台主人 的帖子

凤凰台主人:《伤寒论》是把脾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
对于楼上的讲 .. (2013-10-19 22:27) 
那種錯誤的說法源自胡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3-10-20 04: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首先,需要明确阳明证的概念。阳明证与太阴证一实一虚一热一寒,这是相互对应的阴阳关系。阳明与太阴的的病变,都反应消化道的问题,其病位都在里部消化道。脾胃气虚属太阴,脾胃气实属 .. (2013-10-19 21:16)
這是胡老的說法吧? 古來醫家不這麼說。要那麼說,若陽明證無虛寒證,那麼所有胃
和大腸虛寒病都要歸屬太陰,太陰獨屬脾還是包括肺? 治胃大腸到底是治肺還是脾,
豈不成一團漿糊了? 又若太陰無實證,也就不可能用大黃了,那麼桂枝加大黃湯證
也就不該在太陰篇,該換到陽明篇去了? 又照此邏輯,所有臟燥、臟熱、臟實(癌症
和腫瘤)等病都應歸屬為三陽證? 所有腑病虛寒都應歸屬三陰證? 可惜傷寒金匱不這
麼分,也無如是用方。胡老的處理方法是,每次遇到解釋不通的情形,就統統歸罪
于王叔和,傷寒論所有功勞都歸仲景和自己正確理解,不解處、錯誤和罪過都統統
歸王叔和,這樣對叔和公平嗎?

我覺得胡老是把虛實、寒熱、表裡、陰陽攪成一團了。實際上,八綱辨證中的四個
自變量,應該是互相獨立。表裡可以各有虛實、寒熱、陰陽﹔ 陰陽可以各有虛實、
寒熱、表裡﹔ 虛實可以各有寒熱、表裡、陰陽﹔ 寒熱可以各有虛實、表裡、陰陽。
若互相不獨立,則不用八綱,凡不獨立的,都可以合併,把虛寒並入陰,實熱並入
陽,八綱變成四綱,或許還可以繼續將裡並入陰,表並入陽,只要說陰陽就可以了
? 問題是合併越多,病越難辨,以陰陽為綱,好聽好說但不好用,啥病也治不了。
辨病要有綱目,綱舉目張能收能張才行。以六經為綱,再分目、細目、子目、孫目,則
對認識萬類疾病才有提綱挈領之妙。我想這才是傷寒論原本的意圖,既非無綱領地
入海數砂,也非含糊籠統一味簡單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3-10-20 07: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冠以“阳明病”者,未必是阳明病,有时是为了跟阳明病相鉴别,有相似之处,让你不要当阳明病治。冠以“太阳病”、“少阴病”等文字也常有这种情况。楼主自入死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07: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凤凰台主人 的帖子

凤凰台主人:《伤寒论》是把脾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
对于楼上的讲 .. (2013-10-19 22:27) 
疾病也是生命状态。常态和病态的界限有时就是一线之差。不必用药物等医疗的方法,通过调节饮食或调节劳逸等方法能够消除不适的就属于生命的常态,需要就医的疾苦就属于生命的病态。伤寒不经过医疗而自愈的情况并不稀奇,比如头痛、发热。杂病不经过医疗而自愈的情况也不稀奇,比如腹痛、腹泻。
脾胃虚、寒属太阴,脾胃实、热属阳明,这是至简的辨证大法。虚则当补,寒则当温,实则当泻,热则当清,这是治疗的基本法则。里部实寒者,寒属太阴当温,实属阳明当泻,故实寒者当温泻,仍然是简明的辨治方法。
阳明证属于胃家实。有形为实,无形为虚。无形不能称为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0: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经络解太阴,太阴则表里虚实寒热证皆有,因为十二经络皆能够反应表里寒热虚实的病变。按照表中里三部解太阴,太阴则为里部虚寒证。里部只有寒热虚实,而没有表。里部和表部同时都有病,那就是表里合病,而不是单纯的里病。
按经络系统认知伤寒和按病位系统认知伤寒,这是两个认知模式,不能混为一谈。
简明化是认知系统需要追求的目标。简明化是解释事物简明易懂。简明才能易懂。简单而不能说明问题,就不是简明。简明化并不是不能作细分,消化道的寒热虚实病状,都能够以太阴和阳明细分。
桂枝加芍药汤方列在太阴篇,只能认为是该证的病位属太阴。就像阳明篇吴茱萸汤证一样,“食谷欲呕属阳明”,只能认为是该证的病位属阳明。
拿着阴阳的纲要不能治病,那是因为把纲和目分离了。有纲无目当然不能治病,有目无纲同样不能治病。纲举目张一词,已经说明了“纲”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3: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人体疾病的辨识,有八钢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部六病辨证、体质辨证等等,这些都是自成系统的辨证方法。各种辨证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拿某一种辨证方法去否定另一种辨证方法。就像电脑有多种操作系统一样,各种操作系统都是独立的,不能相互混用,也不能用一种操作系统去否定另一种操作系统。至于用哪一种操作系统,是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喜欢以及熟练程度而决定的。随意否定一种辨证方法,可能是对这种辨证方法知之不多,于是随意指责别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18

积分

50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18
QQ
发表于 2013-10-20 13: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慢慢读.
医本仁数,不能私藏,愿天下无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21: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之传经和转经,用一字之别,区分了传经和转经的不同含义。阳明病和阳明证也是一字之别。如果认为“传”和“转”是一个意思,“病”和“证”也没有什么区别,怎样说都行,那就难以领会原文旨意。读伤寒如品茶,逐字品味,才有滋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22: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能够粗通一种辨证方式已经是非常不简单。
就像我们做股票的,能真正掌握一种经典指标那就不得了,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那么多辨证方式,哪些是实用性特别高的?
我认为能够大小周期通 .. (2013-10-20 21:39) 
伤寒法是战略和战役、战术相结合之法,或者说既有长线的眼光,又有短线的目光。每一个局部疾病的治疗,都要考虑整体身体状态。局部的施治必须以整体的辨证为出发点。局部战役目标必须服从整体战略目标。例如“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再如:“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等,都是战役服从战略。
《伤寒论》的战术也是具体灵活的。如,同是发汗解表,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的不同。同是桂枝汤法,有桂枝加桂汤,桂枝去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3-10-20 23: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疾病也是生命状态。常态和病态的界限有时就是一线之差。不必用药物等医疗的方法,通过调节饮食或调节劳逸等方法能够消除不适的就属于生命的常态,需要就医的疾苦就属于生命的病态。伤寒 .. (2013-10-20 07:30) 
你说的能够自我圆通,也就是说,不看他人的对话,你自己这些话也是说得通的。

但是,我说的“生命状态”与你说的“生命状态”似乎有一点点小区别。你说的是一个大概念,所以疾病也是生命状态。我说的是一个小概念,是指“非病证状态”。“非病证状态”的“胃气弱”是动态的生命过程,是指目前胃气弱,尚未恢复,不久就可能自动恢复。因此医生治病要注意这个生命“背景”。疾病这个生命状态,是医生用药的目标,是在基本生命状态背景之上的“前景”(希望从立体画来理解)。混淆不同层次的“生命状态”,是我们过去常犯的一个错误,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把它理清了。

有形为实,无形为虚。这也是对的。但是这里的“虚实”不是指病证的性质,不是八纲的那个虚实,而是指感官状态的虚实。阳明实热的白虎汤证,就是无形的,只有承气汤证才可能是有形的。反之,有些便秘病人,却是虚证,其感官状态是实,是病证性质是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3-10-21 01: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伤寒论》之传经和转经,用一字之别,区分了传经和转经的不同含义。阳明病和阳明证也是一字之别。如果认为“传”和“转”是一个意思,“病”和“证”也没有什么区别,怎样说都行,那就 .. (2013-10-20 21:18) 
古人用字是很微妙,但是人類語言文字特別是中國字不那麼絕對,常常是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傳和轉相同的是變化,不同的是傳為狹義,依經傳遞或有已知規律的傳
遞用傳,轉或轉屬是廣義的轉變。文字上說,傳經也可以用轉經,義理上無異,但
是顯然傳經更狹義,所以義理更明朗確定。比較不確定的變化也就只好用"轉"字,
久而久之,"轉"字也出了狹義,凡不是"傳"就用"轉"字。吾輩知其同中有異、異中
有同即可,不必執文昧義,死執文字意義不大。

陽明病和陽明證區別不在陽明這二字上,也不在傳和轉的區別,而在"病"和"證"的區
別。凡做區別,要對認識、診斷、治療疾病有幫助,才有意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3-10-21 04: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按照经络解太阴,太阴则表里虚实寒热证皆有,因为十二经络皆能够反应表里寒热虚实的病变。按照表中里三部解太阴,太阴则为里部虚寒证。里部只有寒热虚实,而没有表。里部和表部同时都有 .. (2013-10-20 10:00) 
綱目若合若分以方便辨證施治為目的,舉綱當然為了分類認識的方便,分目肯定為了
具體治療無量種病的需要。所以,古人立綱目很細緻,能合能分。理論上萬象可合
為陰陽,但以陰陽之分過於粗泛,故立六經,細分則可出無量子孫陰陽,粗細看治
病之需要。若以天地之三男三女比喻六經的三陽三陰,那麼人體的三男三女受六淫
外邪侵擾,可各個分別受各自的病。雖然男女之病互相有聯繫,卻不能粗率把男方
之寒虛陰裡證歸屬女方病,也不能把女方之熱實陽表證判為男方病,三男三女各有
寒虛陰裡熱實陽表(八綱)等諸病。總之,我覺得古人這麼分有類或基於易理,以二
分法(即當今用的二進制)來定性,把可以獨立變化的因素作自變量(即易理中的爻)。
只要設計合理,用如今的六個是非題,就可以分別六十四大類的病證,這是極高效
率而準確的鑒別方法。所以如今計算機都用二進制是有由來的。但是如果這六個變
量之間互相不獨立,則可能遠遠不能達到效果。例如,兩個問題,一問有汗無汗,
另外一問汗多汗少,這兩個問題就互相不獨立﹔ 若問是否惡寒和有無發燒,則是兩
個互相獨立的問題,因為人發燒也可以惡寒。古人很講究效率,在立三陽三陰時,
顯然也都要求所立之三陽三陰是可以獨立變化的,各自都可以分別用上八綱辨證,
甚至都可以用上營衛、氣血、通塞等等概念。

若把陽明虛寒證並入太陰病,那麼胃之虛寒病(非常常見)就無法和脾的虛寒病相鑒
別治療。胃之虛寒多用生薑、吳茱萸,脾之虛寒多用乾薑白朮,治療不大一樣。治
療胃病的虛寒型脹滿或胃癌,半夏幾乎是必用,而半夏對脾近乎沒什麼作用。所以
混淆後脾胃後,不但有理論問題、不利鑒別診斷,實際效果也大受影響。肺和大腸
又成更大的問題了。若說太陰只主裡,肺脾同屬太陰,肺當主表。說到太陰,總不
能把肺給忽略不計。 若太陰通屬裡,肺病該如何治也就成問題了,肺病多類表病,
但不能都用太陽陽明的辦法來治肺,治肺幾乎都要顧及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06: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凤凰台主人 的帖子

凤凰台主人:你说的能够自我圆通,也就是说,不看他人的对话,你自己这些话也是说得通的。

但是,我说的“生命状态”与你说的“生命状态”似乎有一点点小区别。你说的是一个大概念,所以疾病也是生 .. (2013-10-20 23:14) 
有关脾胃问题,从不同层次的生命状态上来看,虚、寒属太阴,实、热属阳明的性质都是一样的,这不能说是混淆不同层次的生命状态吧?你说的“医生治病要注意这个生命背景”,这和要注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阴阳自和的状态,不可妄用药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如“……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白虎汤证属少阳,不属阳明。属阳明的无大便硬之实热也需要急下。如“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证虽然还不能确定有大便硬之形,但是里热汗多之趋势,必然很快发展成为大便硬之实,所以里热汗多者属阳明实热。
为什么说白虎汤证属少阳呢?因为白虎汤证不可下。阳明篇之白虎汤是用于三阳合病,而不是用于阳明病。白虎汤证汗出不多。里热汗多者不是属少阳,而是属阳明。如“阳明病,法多汗”。阳明当下,少阳当清。白虎汤法属清法。
虚证便秘,是因虚致实,需要区分真实假实。胃肠道真实者必腹满腹痛,假实者无所苦。
很高兴能与你探讨,心态平和的讨论交流使人感到愉快,更启人心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06: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紅森 的帖子

紅森:綱目若合若分以方便辨證施治為目的,舉綱當然為了分類認識的方便,分目肯定為了
具體治療無量種病的需要。所以,古人立綱目很細緻,能合能分。理論上萬象可合
為陰陽,但以陰陽之分過於 .. (2013-10-21 04:37) 
人体疾病的三阴三阳之表现,是一个人身体的表部里部中部等三个大的部位的阴阳之表现,比喻成三男三女不大合适。人体三个部位之间各自是相对独立的,而三男三女之间各自是绝对独立的。

脾胃虚寒属太阴,不是把脾胃分开,而是把里部消化道的虚证、寒证的表现归属于太阴,把消化道的热证、实证的表现归属于阳明。这样分法是简明的六证分法,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寒虚属阴,热实属阳的定义。如果认为胃寒是独立的,与脾无关,那样分法也可以,但那样分法就是十二证了,而不是六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3-10-21 08: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和黄河和长江,还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有黄河以北、黄河与长江之间、长江以南。还有珠江,还有湛江等等。河本身,河流经区域,河之间陆地,陆地的具体方位与和的距离位置关系。大地作为中焦土的脏象解读,就是包容万物,生长万物,归终万物。我提出六经本经病,六经(归属)界面病的概念。比如太阳,有太阳本经病,有太阳与它经之间界面病归属太阳病者,也有归属它经病。此论阳明,则有阳明本经病,阳明与它经之间界面病归属阳明者,亦有归属它经病者。界面病的概念即可以归属某经病但与某经本经病不尽相同。甚至可以本身为病则为杂病为坏病,但仍可以六经归属分野,且并非与六经本经病毫无关系,辩证治法用药法皆与六经本经病诊治亦有相关性。结合病时,经络脏腑表里关系,六经病传关系等,则界面病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六经如河流,是以六经分病,但不代表六经本经病涵盖或等同于所有界面病。但六经为纲,纲举目张。歇了两天有点忙这么多高手好帖等下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1 10:32 , Processed in 0.31922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