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0241|回复: 134

葭杭文集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08-12-25 14: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是人素日所见所闻和所想象的事物薄厚不等的印叠在大脑里,当大脑再感受类似刺激睡眠中就有可能出现微弱兴奋而不整齐的活动-----梦。其形式过程的结构.组织分子无不是真实的。而其内容过程的总和则不能合事实。

    中医的方证是经验和实践的产物,理论多是梦话,学中医不明白这,就会白瞎工夫。




上一篇:寒温并用疗胃炎
下一篇:薯蓣丸新解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4: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借此地陆续刊发葭杭先生,天路先生文集,我的文章。暂定名《葭杭文集》这里没有师傅徒弟之排辈,只有老师与学生关系。学习中医特别是“疾医”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虽已投入两代人的工夫也触及伤寒论之一角。这里也没有祖传,只是在同一框架各谈各的。读者看罢认为有益的留作参考,谬谈一笑了之。
    除一些须注明作者的文章外,本文集只在开篇说明是三人著述外不再对文集各篇注明作者,目的是检验连续接力是否还能保持大致的一致.

因是临时借地发表文章不分时间先后.打出一篇发表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6: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葭杭先生写给一赤脚医生的信。


  

     读《伤寒论》《金匮》要一鼓作气背诵熟。再看各家的注解和我的分析,前后条文关系,正型.变型.型似,有个概念而已,勿须下大工夫。我们只研究诊断与治疗,不是研究这本书。千余年来注家数百人至现在谁也没搞出个比较全面的说解。我投入30多年工夫深知其味。惊告来者,勿在陷此辄。仲景集前人经验不过举了几个例子,其无字处深不可测,只有日后在临床中时刻体会。因此我现只要求,条文熟记,转化有个概念,临阵能应付一阵,不发生相反的错误就行。日后有闲暇再看看温热派的说法,虽然他们用的名词不同,其实都不出《伤寒论》的范畴,在细节上也补出一些东西,如辩舌辩齿等。
    方组一定要记熟,记方组先分大类,如桂枝类,麻黄类,茯苓类,柴胡类,承气类,泻心类。三泻心或五泻心,三泻心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五泻心即三泻心加大黄黄连泻心和附子泻心,三泻心不同处在那里,黄连汤是半夏泻心以桂易芩加大黄连。小柴胡去柴芩加旋覆花代赭石就是旋代汤,背过一方组知其变,即可记得多个方。事半功倍,有些不类方就要靠强记了。后世方大多由此脱出,所以基础学习就是要投入些工夫,一个高中程度学生去做也不是太难的吧。要一鼓而成,唯恐陷入出不来,十年,二十年,一生。
     方义,小字中有《方机》《方极》云,都是吉益东洞作出的定义,从这里看出药味与症候群,有了概念,一个大方包括多少小方,一个小方的主治症候,合成大方其主治也必为其主征,如当归芍药散内含泽泻汤,主证群亦必有眩冒之证。小柴胡含小半夏汤其证群中必有不欲食,或恶心,或呕(详见《古方分析》)药对证,不是对病,,从来药书都是病症不分,XX治腹痛(证)XX治疝气(病)如茵陈主治发黄,对。茵陈主治黄疸就不对。其对病而定主治,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病同名,其主证不必相同。初学者就要这么要求。
    条文,方组,方义都掌握了再附带着把常用药味搞出一个概念加上生理,解剖上些知识,结合临床发展去。说了半天还是高级的,总之别象我投入这么大工夫。
     要定出计划学习,象在学校的课程一样。乱抓是无进度的。临床处方不必是非与条文符合不可,要求符合恐怕一年二年也遇不上一个。前面已经说过,仲景集不过是举几个例子,要在你去析出主证,去思考对证的方义方组。只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弄颠倒,差不多就行。一些初学者往往被这“八纲”吓住,搞不清不敢投方,杂病中有现阴阳两位的,也有虚实之间的,当活用,条文熟,方义明,自不会投错。
      热病投温药(如附子,干姜等)很麻烦 ,寒病误投凉药当时不致出错可救。我想现在很少有人连寒热都搞不清楚,因现在检查病人可以检查全身,又有听诊.腹诊不论怎都可以定出来,果然疑难不能决,可送大医院。
      60年兰毛厂一老妇伤寒,约我诊,问及已月余,脉细小,似微,似细,舌苔白微带暗黄,胸腹闷感,体温计测小有发热,有时有冷感,手足无热,面带汗像,不能吃饭亦不感饥,大便干燥,无呕,从脉证似阴症,从证群------。忽想起大论155条,即都小柴胡汤,一付起,两付证全失,几十年临床唯这条符合。
     附子泻心汤最有趣味,一般医者都怕此证,有终身没用此方。所谓上寒下热,无法投药,此不读大论直失。证:上有炎症,口唇舌糜烂,眼睛红或耳鸣,齿龈出血,口苦干燥,畏寒,手足冷,夏月穿棉衣,腹有小痛,大便溏,或干,小便频数。往年十里店一中学教员XX患此症,作附子泻心汤一付而愈。此种方法最显成绩。

                                  70年元月6日

       注:该文是葭杭先生写给上山下乡做赤脚医生的女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08-12-25 17: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xiaozheng于2008-12-25 14:05发表的 梦 :
       是人素日所见所闻和所想象的事物薄厚不等的印叠在大脑里,当大脑再感受类似刺激睡眠中就有可能出现微弱兴奋而不整齐的活动-----梦。其形式过程的结构.组织分子无不是真实的。而其内容过程的总和则不能合事实。

    中医的方------证是经验和实践的产物,理论多是梦话,学中医不明白这,就会白瞎工夫。
     看了楼主的帖子,想起了曹雪芹先生的一句话:“由来同一梦,莫笑世人痴”。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3766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6
发表于 2008-12-25 20: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说梦可以理解,今人说梦就是痴人说梦了。[s:7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0: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杂谈
     据说《伤寒论》注解本有二百多种,我只看到几十种,抽看各时代作品可知其大概,为什么这么多,时代背景基础知识不同认识事物就不一样。中医派别太多了。读书人有个习惯“先入为主”学《内、难》的必然是以《内、难》起点。以脉经行于市的、从本草着眼的、以长沙辑攻读的、用温热说词为基础的,僧有的僧说辞,道有道的见识,更有“儒医”“巫医”形形色色。各自把自己扮为主角,给后学者造成迷障。从谁为佳,现人又出奇招,《四大经典》必修,又一次挖了个大陷阱。后学者一个个往里跳,能爬出来能有几个。教材中医〈方剂学〉大杂烩不说,仅计量就让后学者进退两难,用吧,没有规范,可以断言必无效,不从吧,这可是当代权威大师立的法。该咋说呢,怎能用一个“可悲”了得。
  记不得何时何人或什么权豪定下了框框,“注不破经”就是说不论怎样注解,谁也不得动“经典”原文。其实自晋到宋,不知经过多少人整理,改动,已大大变了原来面目。即使以注家身价出台,不能解的也要强解,这样就把后来人害苦了。动不敢动,读又读不通,久之,就变成不可知论了。
  现代医学可以细划学科,是充分考虑让一个内科医生去干外科肯定不行,一个牙医去接产非死几个不可,从进校门哪天起已定“终身”。而我们中医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光害在校生不算,从业中医也要跟着倒霉。中医算是没法干了。即使我专事研究人员怕是也会被混混的出题“烤焦”。

  
    说明:近期以医话为主,为不过多占用论坛空间,所有文章都集中在“梦”主题后。因在一个题目下跟帖会出现尴尬的状况,就是始终占据栏目之首,为此首先向对此题目不敢兴趣的同行表示歉意,同时我积极与斑竹联系找一解决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0: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杂谈(二)
    我曾在多个场合谈及中医必须吸收现代科学进展的相关成果,那种动孰以经解经是误人的,经验应当吸取,但不能为唯一的依据,一些已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就要坚决抛弃,特别谈到《内经》问题我认为它只是给我们一个思维方法,不仅学医者可借鉴,其他学科也可利用,如同《孙子兵法》,把它做为医学经典过了,虽然其内容多与医有关。中医之所以变的难学、难懂很重要的障碍就是初学者把大部分时间投入死钻《内经》生套《内经》上,读又读不懂,套又套不明白,怎么办,时间就这样耗去多年,又不想让人看出自己无能,只能曰呀、也呀、火呀,君呀说些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词语,以表高深。中医真的那么难学吗,真的博大的非一般人不能及,“经深”的非白了头才是中医?可没办法一旦有人对经典提出异议还没说几句立马群起而攻之。根本不会给你机会说话。今天借先生栏目一谈,不对可指正,也望跟帖友人以理相论。
  我认为中医并不难学,甚至比西医学要简单的多,关键是学习方法问题,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理论多与事实有差距,而方剂则是经验的结晶.中医多以外景推之内景,何不采用现代相关学科证明之,难道只有去《内经》找依据不可。时间就是这样流失的。说感冒一个很简单的疾患,若在中医嘴里就麻烦的多,西医简单可治不了,中医有多方对此有特效,我们可利用感冒一词来配合高效的中医方,多么简单实用,可不行,远的不说在网上就会被指责“不懂中医”,大家可看看近期有关感冒条就有此言论。你还惹不起,不然总跟你没完。
  
       今天先聊到这里,不知是否紧贴楼主主题。
   个人见解,仅供闲聊。

   选自〈天路杂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0: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杂谈〈伤寒大家〉(三)
论坛上多有自称伤寒起家的大家,观其手笔,看不出半点疾医的影子,且不论方术,单看疾医之严谨传统有些大家着实让人不敢恭维。处方的随意性本是医生之大忌,有医家确偏偏不与重视,一纸处方当包括药味、药量,煎、煮、服法等。而我们常能看到某处方斤、两、克、毫升并用,煎法不明确,当病家按其要求取量,用时十多个小时,问及又曰:不超过三个小时汤液再浓缩。早干嘛去了。这就是严谨?这就是“大家”?追随者呐喊,高、实在是高。高在那里,好好想过没有,一纸不负责任的进药单迷倒一片,难怪有说中医无人。“大家”尚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说"博采众方"(四)
       仲景“博采众方”我们看到伤寒论、金匮中方剂不是一人制方,也不是一家、两家的方,是众家之方。仲景是传方人,有来自各方面的,无论出自谁家,有效皆收之。巫家的收,下人的集,千年前的古人能不拘一格充实自己,今人为何不能用以被证实是事实的知识武装自己。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为我用之有何害道。清代有一名医叫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虽有偏颇、误解)就敢于向前人之误说不,时之今日有人却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愿接受新知识,上临床碰上玩不转的,就告穷古人。学西医理论(严格说是现代医学理论,非西医独有。)并不能把你变成西医,若中医如此脆弱也就罢了。多掌握些知识只能让你更聪明,把中医学的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0: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给一在校大学生的回复 (五)
    不仅你不会治病,西医院校的同学也不会治病,这么说吧,毕业后的3---5年里充其量在照猫画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就业环境无论中、西医都困难。但我可以给你一个信息,就世界范围着眼中医的就业潜力远远在西医之上。我有一同学是西医,博士生导师在北美,最近回国学习中医,用他的话说“我的薪水不及一个刚毕业的中医硕士”。在拉美西医就诊费用极高,而中医总体费用是较低的。中医只要是正规科班毕业你就可以行医办执照。这点你够格,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呢?我也说不清,还是那句话只要有关当局承认,你就是中医。至于中医的真谛是什么我想这不是你现实考虑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吃好,稳定后,再去探索。学校学的那点东西是很重要的,不要轻视。学分很重要,一定要拿高分,这点等你走入市场就明白了。有不少人在指责学院派,对与错不要去掺合,没那张文凭你是行不了医的,无论在世界那个国家。建议你努力争取读中医博士,尽管有说中医的硕士、博士只会给兔子看病,其实西医也一样,持此说的缺乏对医整体了解。
   中医是否是主流医学重要吗?这似乎无讨论必要,病人会选择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妇科(产科除外)中医占9成的天下。
  不知这样回复你的疑惑可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0: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给一中医还未入门者的回复 (六)
    在没进入中医门之前,最好还是别来,不是给你泼冷水,有时间干点别的。实在喜欢,建议打好解剖、生理、病理、生物、遗传、等多门现代学科基础再来,用不了三五年就是一位好中医。前提是要有一个好老师。中医门派较多,投错了糊涂一生。还是建议:别来。
    若做业余爱好,建议先可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明清温热家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等医家著作。其它一些如《竹林寺妇科》或许会有收益,要能有近代医学家陆渊雷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你会少走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1: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说"腹诊"  (七)
现在很少有人把腹诊纳入中医四诊,我以为是千年封建礼教在作祟,久而久之被逐渐淡化,以至销声匿迹,最近北中医大学者著有腹诊一书,并未引起医界重视,各院校也无动静。中国两千年前就有完整的腹诊记录,自唐宋后,被玄学吃了。说来也让人不解,正当大唐顶盛,日本留学生却没学走糟粕,反带走了四诊精华腹诊,日医泰斗吉益东洞说:“不能腹诊,就不足以为医”看来腹诊是去了日本并留下后代,(和久田氏作《腹证奇览》近代汤本氏、大冢氏著作都有系统论述)东洞氏还说“医书唯《伤寒论》再也没可读的”说明日医腹诊是学习于《伤寒论》看来不是另外还有一本“张仲景腹诊”
     下面略举几例看看《伤寒论》有关腹诊论述:109、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39、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把陷胸汤主之。142、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56、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37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这就是吉益东洞在他们国家治医的依据。而我们抱着祖先的金饭碗却不会用它盛饭。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1: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师在千年前就重视腹诊,可慢慢消失了,为什么很简单,后世中医爱玄虚,越神秘越显本事,一摸脉便知所有,其实征候群帮了忙。可懂中医的不是所有人,这才有了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1: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说《医理---怪言多》(八)                                                                                                                       远的不说,就中医论坛一些病案讨论和分析多有参与者满口生冷词,补气、养血、肾亏、经病、一扯一大堆,恨不能把五行八卦、九脏十二经十五络全用上。与病患有关乎?怕是他自己也说不明白。更有甚者,听风即来雨,病家言24小时尿量x毫升,白屏黑字,再清楚不过,这老兄是眼花还是真没看清楚,竟大言之,一夜尿量x毫升 吉兆也。跟了一大串“证词”什么“正气虚损、正虚邪实”“正气首战初胜”云云。 若不看前文还真让他唬着了。最后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也有一网上大家,看看他的跟帖也有一番情趣,多就几个中医术语,说出来了如此贴切的病原、病因,到是给人家给个建议、处方呀,没有。脾虚、肝火、肾虚不是一证,在没有其他病症支持的前提下,单用在临床诊断上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之所以医家怪言多就是医学理论太繁杂,道家、佛家、儒家,巫门、江湖凡能掺合进来的,来者不拒,美其名曰:“中医看人,西法看病”再加现代术语哲一点“整体与局部之关系”。细想还就是被打入迷信的巫家对中医有过巨大贡献。其他真是可有可无,除了添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说“经方”  (九)
     我认为重要之处不在于你持何种基数,而是各药味计量比例。古人(指汉方)之所以对方剂中各味计量比例做的严格系统化,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经过千年实践,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教训、在N次总结、N次筛选得出最佳组合方式,从而敲定最佳方剂。我们从《伤寒论》一百多方的联系看,犹如一张大型作战兵力部署图,可根据不同战略、战术需要进行有效快速调整、部署。战略、战术确定后它是取得胜利的中坚。或是尖刀班、或为穿插营、或联合行动、或集团合围。乌合之众是成不了气的。因此说中医读一些兵法是必要的。一个班有几人组成,一个连由几个排建制自定。
  又说的没边了,好在是聊天。还是回到处方药味折算来。
  至今为止中药计量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因此也无必要论谁是谁非。温热家多处方计量小,有“清淡派”之称,但却占据了半壁江山,要是治无效,早就自行消亡了。没有定论确实是中医发展一大不足,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外交流,相互沟通,有些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留待以后吧。
  对一些怪异方剂(只有个别人敢用,或不切实际的或不能普遍为医使用的)保留质疑是必要的。如三年瓦上霜,早晚露水,什么虫雌雄成对组成方剂精要,坚斥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说经方计量(十)
折算表

现在处方特别要小心,我有习惯的折算量,但不能保证一旦有麻烦说的清,从我学医那天起,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有一个良好习惯,开处方要有一个基数,无论折算基数是多少,对不同年龄的患者一定要分而置之。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后来我母亲(西医药剂师)硬把我扳过来,从医多年没在计量上出问题得益于习惯。今天人更金贵了,老人小孩一个都惹不起,还是小心些,多留一后手。
  年令/药量
  60以上            3/4
  12---18            3/4
  8---12            1/2
  6---8              1/3
  4---6              1/4
  2---4              1/6
  1---2              1/12
  为满1岁        1/24  1/12
  近几年三岁以下患儿,70以上患者能推就推。中医有时说不清的事多。
  除此之外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变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3: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说经方计量  (十一)
关键在比例

天路先生经常讲,"不在于你用多少克,运用一个成型的复方关键在比例,一两合3 克或6克、12克、15克自便。假设小柴胡汤柴胡用量48克,生姜3片这就不伦不类了。比例不是一点都不能变, “茯苓饮”本是胃病方,若兼见有肠问题必合人参汤,若胸中痞至呕哕,可不需加味,原方提高桔皮、姜量即可。这样一个复方就不会有太多的药味或不足。
    又如桂枝汤证而有腹痛或恶心,那就当提高芍量或姜量,不必加味。若有呕吐,就不得不加半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3: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方剂量(十二)


自秦统一天下后,首先做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统一度、量、衡。秦亡,汉基本沿用秦计量法,少有变化,至西汉又稍有改动,沿续到晋。东晋后至南北朝又处混乱分割局面。乱又波及至隋,直到唐才又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宋、元、明、清一直以唐计量为基础不断完善巩固。我们现在已采用统一的公制,与以前(唐以后)的市制换算不存在困难。为什么唐以前的计量变的不可琢磨,研究起来困难重重呢,这与频繁的改朝换代有直接关系。又与各个割据国税收直接挂钩。在那个年代税收多以实物收缴,计量器具显的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本国经济命脉,必须彻底销毁所有不符现行量具,从中国计量史看,当时统治者对计量器具的管制极为严格,发现有不毁或私藏格杀。今天我灭了你先查抄量具,明天他又灭了我,同样。从汉到隋八百多年,量具的销毁可想而知。因此唐以前量具实物几乎殆尽。目前北京故宫(有说台北故宫)存有王莽铜斛专用计量实物,日本奈良博物馆有几件实物,可惜数量太少不足以证明各时代准确计量数值。唐以后人们只能从各时代铸造的钱币推算。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中国计量学研究专家吴承洛所给出的答案可能是目前最有权威的,即13,92克(东汉)。又据有医家考证药秤小于市秤一半,汉量一两合二钱合6,1克,若按此计算也为13克左右,参《唐新本草》折量15,625克,再以马王堆出土量器研究得数15克左右,可能13-15克是接近当时(东汉)实际量值的。
  中医之所以一直没有采用近似值,可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师傅带徒弟往往多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3: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说“以药能解方义”(十三)
    说起桂枝,以药能解方义,见桂枝就释为解表,不由联想起《桃核承气汤》之桂枝又有疑云。表证有上冲,而上冲不必都是表,《桃核承气汤》证与外感并发,表证罢,仍有上冲,误表未解是有误的。多有注家见桂枝方就释为解表,此方就哑口无言了。此桂枝甘草组方是矫正机能之偏,使主力发挥作用。不知这样说是否妥当。

选自《天路杂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3: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说〈君,臣,佐,使说〉(十四)
.


   君,臣,佐,使说虽可追朔至内经,得其发展在金.成无已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后人又多有著论,但有不通之疑,需再探讨[如桂枝汤中桂枝,生姜].

   附yezhichao先生帖(方证药证研究》板块
生姜可能缓解肌肉疼痛


Ginger May Soothe Aching Muscles
Daily Dose of Ginger May Act as Pain Reliever
By Jennifer Warner
WebMD Health NewsReviewed by Laura J. Martin, MD Sept. 20, 2010 -- Ginger's soothing properties may not be limited to the stomach. A new study shows that ginger may also be an effective pain reliever for sore muscles.

Ginger has been a favorite remedy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centuries and is often used to treat nausea and upset stomach. However, researchers say, it hasn't been widely studied as a pain reliever until now.

Daily Ginger Supplement for Muscle Pain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Pain, showed a daily dose of ginger eased muscle pain caused by exercise-induced muscle injury. In two separate experiments, researchers looked at the effects of two grams of raw or heat-treated ginger in supplement form on muscle pain caused by exercise in 74 healthy adults.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variety of exercises designed to induce muscle pain over a period of 11 days while taking ginger supplements or a dummy pill.

"Daily consumption of raw or heat-treated ginger resulted in moderate-to-large reductions in muscle pain following exercise-induced muscle injury," write researcher Christopher D. Black, of the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at Georgia College and State University in Milledgeville, and colleagues.

Raw or Heat-Treated Ging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aw and heat-treated ginger reduced muscle pain by 25% and 23%, respectively.

Researchers say previous studies in animals have shown that ginger has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which might help explain its beneficial effects on muscle pain.

Although som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heat treatment may enhance ginger's impact on pain, researchers say their findings show heat treatment had little effect on ginger's effectiveness as a pain reliever.

生姜可能能缓解肌肉疼痛
--每日服用生姜可作为止痛剂
生姜的对疼痛的缓解作用可能不止对胃部有效。新的研究表明生姜可能能有效地缓解肌肉酸痛。
生姜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应用了几个世纪以上的中药,经常被用来治疗恶心和胃部不适。然而,研究人员表示,直至现在生姜都没有被当做一个缓解疼痛的药物被广泛研究。
每日服用生姜缓解肌肉痛
这项发表在《疼痛》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每日服用生姜可以缓解由运动带来的肌肉损伤引起的肌肉痛。在两项独立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想考察2g生姜或者经过热处理的姜对肌肉痛的作用, 74名健康成年人通过各种锻炼诱导出肌肉痛,在11天内,一组服用姜制品(2g生姜或者经过热处理的姜),另一组则服用安慰剂。
“每日服用生姜或者经过热处理的姜可以使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带来的肌肉疼痛中度至大量减轻”,位于米利奇维尔的佐治亚学院和州立大学(Georgia College and State University in Milledgeville)运动学系的研究人员克里斯托弗•D•布莱克(Christopher D. Black)及其同事这样写道。
姜生用还是热处理后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生姜和热处理以后的姜分别减轻了25%和23%的肌肉痛。
研究人员表示,在此前对动物的研究中,生姜表现出了消炎的性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生姜对肌肉痛是有益的。
尽管一些研究表明,热处理可增强生姜的对疼痛的效果,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对生姜作为一种止痛剂的效力影响很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3: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说“桂枝汤加减方例举”(十五)
    1:桂枝加桔梗汤:桂枝 18克 白芍 18克 甘草 12克 生姜 18克 大枣12枚、桔梗12-18克
                   煎法同桂枝汤
  仅加一味桔梗,本方就包含了桂枝汤、桔梗汤、排脓汤三个独立方剂。证治也由桂枝证扩展为附有咽喉痛、有痰、有脓等证。
  2:桂枝加附子汤:桂枝 18克 白芍 18克 甘草 12克 生姜 18克大枣12枚、附子12-15克
                  煎法同桂枝汤
  陆渊雷按;此方以桂枝汤畅血运,敛汗,即所谓调合营卫也。以附子恢复细胞之生活力。即所谓回阳,所谓温经也。
  3:桂枝去芍药汤:桂枝 18克  甘草 12克 生姜 18克 大枣12枚
                 煎法同桂枝汤
  方极曰:本方治“桂枝汤证而不拘挛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3: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天路聊天说〈桂枝汤〉  (十六)
    桂枝汤如何去分析掌握我以为:
       桂枝 18克   白芍 18克  甘草 12克   生姜 18克  大枣12枚,
   无论用何标准计量,比例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下面来看桂枝汤的方组:1、 桂枝甘草汤  2、芍药甘草汤  加生姜、大枣组成。
   再来看各方定义:1、 桂枝甘草汤  “治上冲急迫者” 《方极》 论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 《伤寒论》 。 2、芍药甘草汤   “治拘挛急迫者”《方极》。“脚挛急者”《方机》。论文“若厥愈足温者 ”《伤寒论》 3、桂枝汤 “治上冲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此症也,头痛一症可投此方,恶寒鼻鸣干呕者此方主之。脉浮数、浮弱本方脉状也”〈方机〉 论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从三方证治我们已大致可以得出桂枝主治冲逆,为进一步证实此说,〈伤寒论〉中苓桂五味甘草汤主治“气从少腹冲胸咽”。苓桂术甘汤主治“气上冲胸”。还有苓桂甘草汤、桂枝加桂汤、苓桂五味姜辛汤等,另有条文“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凡有冲逆就有桂枝。
   三方各有症治,而桂枝汤有了生姜、大枣不仅治上冲性头痛,其涉及面变的更宽泛,普通感冒伤风或流行性感冒或病毒性都有高效。看来生姜、大枣非可有可无,而是在方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3: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桂枝汤加减,1:伤寒论方剂加减需符合加减后的方剂是否能在论中找出相应的组方,有,则成立。无,则只能是根据患者某症候需要而自加,如果自行添去某味药那何止二十余方。2:方剂归类,还说桂枝汤,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其主证。((脉浮数、浮弱桂枝汤主脉,另论)头痛单证用此方亦有效。四证中头痛为太阳本证,其他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发汗,汗不出者,非桂枝汤证。在临床上一般不可能仅四证,这就牵扯到归类,有项背强几几当加葛根,有恶寒或肢节微痛加附子,主证不变。若有桂枝汤证又有麻黄证就要考虑合方或各半或二一合方,这与桂枝汤加减不能归为一类。3:增减一味药首先要看加了药后其方是否又有新的方组变化或方义的改变,病人是否有此证,有,与本方证的关系是什么,是主证?从证?一定要有概念,太阳病兼有项背强方中加葛根,同理有呕者加半夏,加葛根含葛根汤方义,加半夏又含半夏散及汤,有时加入的并不含新的方义,那就要看该药在其他方剂中所起的作用,次再参考其药能。减味也同理,只是更重点放在方组上。单以药能说事,偏颇了。依此堆砌不伦不类。

   以上是天路先生与一网友聊天即时作,没加整理,原文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4: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痉病以项背强直为主证,痉以强急而得名。伤寒论已有论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1条)”又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条)”有学者认为,葛根汤汤证即刚痉,桂枝加葛根汤证即柔痉。金匮言“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不通,“不”字为衍文。以栝楼桂枝汤治之也有不合之疑,当本方有葛根为是。“方用桂枝汤以解有汗之太阳,用葛根以输津,栝楼根以生津。”金匮言“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有误。此即所谓柔痉,误在没有考虑到脉反沉迟。若脉无沉迟象,用栝楼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都有效。由此单用桂枝汤亦无效。
  先生早已清楚“不”字为衍文,足见对仲景集所下工夫之深,佩服。


   上是天路先生与一网友聊天即时作,没加整理,原文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4: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路先生说〈论坛说中医〉(十七)
    发学术文章少有评说,发与你提高或借鉴无关的“奇闻佚事”到是挺惹人注目。这种现象在西医论坛是很少见的。还老瞧不起西医,一些在中医论坛混事的中医该醒醒盹了。说你没东西,也别不服气。跟帖不是两句不着边的歪诗,就是蹩脚的古文,再就来上一句梦话,让人琢磨半天醒不过味来。正常说话就不成,买弄学问也不分个地方。说你有两把刷子,一张口尽是毛病,还爱到处显示,没有你到不了的地,没有你插不上的言,三句不对开骂,人不可能什么都精通,真如此中医也就此结束。希望一些论坛大师拿出能正明你确实有货的凭证,跟帖说些实际的内容,少写废话。哪怕错了起码代表一种认识或观点。拜托了莫在我文后吟诗作赋,我真看不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08-12-26 20: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梦

引用第12楼xiaozheng于2008-12-25 21:03发表的  :
       仲景师在千年前就重视腹诊,可慢慢消失了,为什么很简单,后世中医爱玄虚,越神秘越显本事,一摸脉便知所有,其实征候群帮了忙。可懂中医的不是所有人,这才有了市场。
    中医临床应重视腹诊,因它比脉诊更容易掌握,更实用。不过说脉诊“一摸脉便知所有,其实征候群帮了忙。可懂中医的不是所有人,这才有了市场”有些偏激。只能说作者对脉诊不了解,这就如同一些不懂中医的人就为中医的疗效多来自心理暗示一样,是外行对内行的评价。脉诊、腹诊同为前人的宝贵经验,何比厚此薄彼呢?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0: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论脉,可分为两形,一:状脉,二:势脉 。
    状脉中有分经.纬.反宣三项。
    浮.沉.迟.数.弱.弦.细.微.疾.促.洪.大为状脉。
    浮为三阳的经脉,沉为三阴的经脉。
    迟.数.弱.弦.细.微为三阴三阳[沉.浮]的纬脉。
    疾.促反应表里,洪.大宣示内外。
    缓.紧.滑.涩通称为势脉,这四种动势以病变不同常与经或纬脉交织出现,以示病程的转化。
    缓,紧是标志着病邪[邪指刺激机体生理活动改变的动因]侵入力量的大小的两个脉象,通常初病时脉现缓,可知病邪力量尚微或未发展。病向愈,脉亦转缓。紧脉是病在发展中出现的脉象,发展趋向呈两面性。
    滑,涩是机体抗病力强弱的两个脉势,出现涩脉精力[能量]以经枯槁,机体所储能量已近耗尽,即所谓“虚证”病现危境。滑脉则向征抗病力尚强,病邪亦不弱,惟机体的代谢产物堵塞机体代谢过程通道,即所谓“实证”。伤寒高峰期大热大实证常有此脉。
    诊断上以脉对证,以辩病位,如浮脉,病在表或向表。沉脉,病应在里或向里。再看之纬脉是迟是数.弱.弦.细.是微。反宣虽分四形,而实际上洪与大分不开,疾与促又颇近似,
    无论何种疾病,没有两个经脉或两个纬脉也没有两个势脉同时并现于一个病体。[伤寒论]中多是一经一纬,凡浮就不会沉,迟则不能数,如:浮缓,浮紧,滑疾,沉紧,微涩,不是一经一势,即是一状一势,一纬一势的交叉显示疾病过程,阶段,形势。有必要了解的是白虎汤证“脉洪大”不是二脉同出,更不能视为同项并现之例,还有微细,微弱同是。洪作大,疾作促,亦无大差。或行文之便洪与大可视同一脉,洪:脉来大而鼓,洪与大相类。医家都熟之。但论中之微数,细数就值得分析了,还有弦细,王叔和云:“弦脉,如张弓弦”同父曰:“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李世才说:“细脉,微脉则模糊观见,细比微稍大”。综上诸说,既然细比微稍大,怎会“如张弓弦”“挺然指下”呢,有不通之疑。论中有只举一脉的如滑脉,涩脉,促脉,浮脉,结脉,代脉。或为简称不一而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08-12-26 20: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沙丘沙的意见!不能因为我们的不精而否定脉诊!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否定脉诊,难道非象说八股式的陈述"骑马来到潼关,确不知来到何处地界,待我下马一看,城门头俩大字潼关。”这才能是精是内行?

   哪位可一摸脉摸出个癌,什么癌,什么部位,什么类型。初期,中期,等到症状必露时已是晚期,摸出来就是功绩吗?可惜直到此时,唯脉笃信的医家也说不出所以然。

   脉诊在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即使顺文释义也得不出有厚薄或否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08-12-27 10: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28楼xiaozheng于2008-12-26 21:19发表的  :
       没有人否定脉诊,难道非象说八股式的陈述"骑马来到潼关,确不知来到何处地界,待我下马一看,城门头俩大字潼关。”这才能是精是内行?

   哪位可一摸脉摸出个癌,什么癌,什么部位,什么类型。初期,中期,等到症状必露时已是晚期,摸出来就是功绩吗?可惜直到此时,唯脉笃信的医家也说不出所以然。

   脉诊在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即使顺文释义也得不出有厚薄或否定。
有一摸就知道的,详见伍炳彩讲脉诊http://117.40.29.101/inherit_video2.asp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7: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学友书:
        得多信倡“某药治癌,有秘方出世治癌,更有带批文.准号成药治癌且有特效”。闻之使人振奋,人类幸富了。老同学虽未学医但对医学发展和处处为人着想的精神可敬可佩。即将毕业忙于求职,还无能花一番功夫去深讨,就目前存在的几个认识差异问题略谈几句。
  这些方.药的药理,药能暂且不论,首先想知道的是人类癌有多少类型,各个型的特征是什么。古代有没有这种病,古名叫什么。所谓之特效是指新近发明还是经验疗法,是适用于癌初期,中期还是晚期。这些问题搞不清,治癌之特效这一定义也就无着落了。
  经验医学诊癌症一经查明即为晚期,尚无救药,潜伏期,初期,中期证状是什么,如何及时发现,现在还不知道,报导所述皆症状毕露之晚期,经验证明偶有治愈者必是诊断错误。
  初期既尚无法察觉,我想这些特效方,药必是指症状明显时期,果然诊断无误,能特效于这一病程阶段,不但值得推广,宣传,而且应速速申请诺贝尔医学奖。若临床上见个疙瘩即诊为癌,其特效也无足大惊小怪了。
  就目前中医所持技能还诊查不确是癌非癌,依病理学肿瘤分良.恶两类,恶性者即癌,如诊断无误,这些方.药能抑制和治疗恶性肿瘤发展确是惊天动地的事,但令人不放心的是唯恐诊断有错,原来不是癌。
    临床诊断说明,癌是多型的,同一部位的癌表现症状也是不一样的,而所述方药笼统对癌有疗效,有抑制缓解作用 。那么研究者可就一种癌进行攻坚,一线开百珠散,岂不简单,呜呼!当今医科研人员也太,太那个了。
  对于“中医中药可不论病理,药理,乃以其特有的辩证论治,五行生克,------法”。我以为这是时代性的技术了,在某些病上还有用,某些病上 已成古董。要知道癌的类型.起因.发生.发展.前期症状,经验医学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报导材料,就此待辩得证已属晚期。论什么,治什么。
  “治癌特药,效方”蔓延,使人不由一喜复一叹。治什么癌都不清楚,何谈缓解,抑制。预防更不沾边,怎能信服。
  每隔一段时期总有人打着传统医学的幌子冒怪声,只不过近来太多太集中了。鲁迅所说的骗子大概就指这些人。个别审批者庸,历来有之,加之钱闹的,杀头也敢批。
  建意老同学莫在跟着大合唱,可否。------。
  仲景之后,历代皆有佳方,虽多脱胎于古方,胜似古方的也频频可见。如竹林寺妇科方等。也有一些抱着本草生拼硬凑或受皇权.迷信左右,味繁清淡,药难寻,方难齐的怪方。至今还有创方者拾牙秽,千年雪莲,百年灵芝,三年清明雨水,原配成对虫草成了组方精要,且不说方不能言,病斥之。确把病家害苦了。祖传秘方应该慎重对待,摸脉能摸出癌症来天方夜谭。
  另你说的桂枝茯苓丸,我常用。九十多元一盒20粒装的肯定换了品名,猜想一定与肿瘤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08-12-27 20: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辟Re:梦

[quote]引用第26楼xiaozheng于2008-12-26 20:33发表的  :
仲景论脉,可分为两形,一:状脉,二:势脉 。
    状脉中有分经.纬.反宣三项。
    浮.沉.迟.数.弱.弦.细.微.疾.促.洪.大为状脉。
    浮为三阳的经脉,沉为三阴的经脉。
    迟.数.弱.弦.细.微为三阴三阳[沉.浮]的纬脉。
.很精辟的论述和见解,顶一个!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4: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家三人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一定,要有一前提,论医就要说医,说医必须要着边,望风扑影的医家不仅不能去尊重,而是要受斥责,为什么,很简单,医生所对的是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还是看第一例举,此公如此眼拙,24小时尿量硬是看成一夜尿量,还以此为依据大发高论。这也就在网络,若是临床病例讨论,一次也就算到头了,没人会再请你第二次。让外行人看了骂的是中医,中医的名声就毁在这种医家手里。
       百家争鸣无错,对望风扑影的医家似乎无法论一二。对满口空言的医家似乎也无法沟通,尿毒证,跟一句,肾虚,完了。还不如说腰子坏了。起码还能让外行人也都听的懂。 
       无论出自那家,望、问、闻、切都要细,诊断都要慎而又慎,不能也不会有医家崇尚听风即雨凭想象猜测为宗旨的。这点要求对任何医家都一样。而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医家不是高矮的说辞,纯粹就是个混混。谁能以他为师,就是与他100人同行也不会有师傅(其他技能除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5: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方与单味药应用------中医早有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5: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方与单味药应用------中医早有经验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可使关节炎症状得到迅速而明显的缓解,改善关节功能。但由于它不能根治本病,停药后症状会复发,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造成的依赖性导致停药困难并可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六版内科学 十五国家规定教材)
   西医疗法往往是用一种药专治一种病或一种药治多种病,因此在有些疾病治疗上不如中药可靠,其原因是中药治疗大部走复方。
  科学家能发明显影、定影(速显、缓显、保护、促进、抑制)而治疗学家不依此推想医家配方,可见是落后的。由中药保胎剂之方组观之,西药保胎药亦其中效应之一,然临床施之,多失手是必然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肾上腺素效应特别显著”“但是暂时性的抑制”(药理学),我们就不得不想到显影剂的方义,进而分析古方用麻黄的方组方义。
   近年来,国内外中医研究机构和个人实验、应用麻黄配方,如葛根加术附、越婢加术附、麻杏苡甘汤治疗关节炎皆有特效。又桂枝芍药知母汤,于慢性、畸形性、急性、风湿性、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等关节炎都有极高的治愈效应,且无后遗症和副作用。要在方组之活用,单味药之施用缺乏合力,不如复方应手,中医早有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5: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谈-----说“咳”
    咳嗽之原因多端,较难诊断与治疗,好友袁医生久咳,自疗多年不效。我建议他放弃用大队医咳药摸索治疗,要先定出病位、属性再议方药。他又花了很长时间,工夫下了不少,只医好了自己咳和他儿子咳。而对别人咳还是贡献不大。
  咳既是一般症候,为什么不易解决呢,也许还有不少学者也曾下过不少工夫,但从来治咳专家是没有的(广告、卖药专家另议)。上面已经说过,发病原因难以诊断是其一,再咳证之现急者,多是证群之一,不必是特征。慢性咳虽痛楚,而究竟不是大凶大险之病,正因为是一般性且又难诊难效,谁也不肯放下能出成绩的课题研究去花上常年工夫去钻研它。即使治愈也不过是咳嗽罢了。依次,我深知研究咳之贡献与成绩,故而亦很少探讨。下面只列举几型,(急性咳或亚急性咳,至慢性咳、季节性咳这些方法还不够)。
  咳,多表闭之咳。多因内热而咳,内寒咳。又有“肺经、胃经、气分、血分”说,中医就是这类抽象名词,西医光究之呼吸器官。不论经验的、科学的至今都说不出个所以。大概就是上述原因吧。
  目前条件下,也只有沿着有点抽象的学说去分析治疗,还比较地有些疗效。表闭?属热、属寒?位呼吸系?抑消化系?因于血证?气证?或神经性?如果这些诊断无大差,必会取得一定疗效。较之动辄“气管炎”“xx素”好的多。
  表闭,当解表以麻桂剂,表不解里有热则挟石膏、芩连。如葛根芩连汤。葛根加石膏,大青龙,麻杏甘石汤,越婢加半夏等从证施之。表解里热,对证方加桑白皮、黄芩。如泻心类,白虎,白虎加参,大小柴胡或兼黄解,诸方虽无医咳药味,而热解咳亦止。表不解,里有寒,是小青龙汤证。表解里寒,苓甘五味姜辛夏仁类方。
  呼吸系统(当云表)则虽离不开麻、杏,从挟石膏或芩连分析,热或寒不是单纯的。例石膏以渴为主证。连作用于上部热,尤主于消化器,必是呼吸器、消化器皆有热。小青龙条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发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可见胃或隔膜有寒(渗出水)。从方义分析症候,可见先贤之诊断治疗手段。消化系统,以茯苓饮类方或加半夏。血证,当归芍药散(或汤)类方。神经性以半夏厚朴汤为主,均以属性加味或合方。
  大多由于感冒引起内热或内寒咳,表解后,咳不止,仍以感冒方剂治多失败。这种咳常常不是主证。还有如女科所谓“干血劳”“血热”“骨蒸”初起只不过是感冒、咳嗽症状,治感冒解,原发咳不去,往往视点仍集中于咳嗽,而忽略继发证群之主证,就这样地误治过治,症候群被搅乱,抑咳再抑咳,等主证再度显现,病已到晚期了。
  注:上面从咳说联系到诊断用药,不但咳是这么诊,其他病之诊也是由大面至小面到主证。当然急性病,必要时先用缓解法。彻底治疗,就必须彻底分析。中医治咳方法千变万化,就看如何去分析应用。
    个人见识,仅为杂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假回来整理资料发现一些东西归到“经方研究团队”栏目,找了半天没有寻到踪迹,只好重新编辑,以备查阅。
芎归胶艾汤:
    干地黄   当归   川芎   白芍   艾叶   甘草   阿胶
              37克   18.5克  12.5克  25克  18.5克 12.5克 12.5克(冲)
    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内胶令清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水煎二遍合一日分三服。)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金匮》
    腹证:  腹直肌挛急,限于左侧,腹部大多软弱无力,有微烦,脐下不仁等证。《汤本求 真》
    本方治漏下,腹中痛及吐血下血者。《方机》。(汤本求真按:本方主治吐血不如主治下血。)
    血如屋漏,沉黑不红,或时来时断,或如水,或有块,淋漓不休者,虚候也,不可用寒凉之药,大胶汤主之(原方加干姜)。《中川引明薛立斋》。按:沉黑不红,或如块,或成块,断然不可用胶,否则虽亦暂时止住,再此发必重。
    有持桂里说:妊娠中忽略下血者。不速治必坠胎。宜芎归胶艾汤,此汤不仅治下血,妊娠杂证效用甚多。千金卷三妊娠诸篇引曰:“妊娠二三月至七八月其人顿仆失据,胎动不安,伤损腰腹而痛欲死,若有所见及胎奔上抢心房,如如坠胎者,吾师以此保孕之药。”
     成田宗伯说:此方为止血之主药,故不仅用于漏下、胞阻,用于跌仆伤产及打扑损伤及诸失血。
    中川成章说:腹中急痛,及吐血去血过多者加三七加附子,兼用犀角。(水牛角代)
    按:余治下血或安胎多用此方,例李亚群妊娠八月,下血、胎动欲坠,与本方二帖,胎安,至期生一女。例二,袁新月多小产,每知怀孕即住院保胎,仍不能免。六九年再住院保胎,一日中西医会诊检查说“胎已四月,发育良好。”下午忽出血,出胎盘片数块,无胎儿。余陪家人住院,见此即向其说:“此小腹左必有硬块。”自按之果然。出院后求余治,先与折冲饮五帖,以通其瘀,后与本方五帖,不久又怀孕,至期生一女。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编码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茯苓丸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   芍药 ( 各等分 )
    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加至三丸。
    癥痼害,桂枝茯苓丸主之。   《金匮》
    腹证:  腹直肌挛急[左],上冲心急,心下急,横经其左腹直肌而按之痛,认为挛急疼痛,且在脐下部触之软弱凝块,亦诊得压痛者。  《皇汉医学》
    定义:治经水有变,或胎动挛急上冲,或心下悸。  《方机》
    汤本求真按:  本方当治男女有瘀血,而腹拘挛。上冲、心下悸者为定义。
  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妇人冲逆,头眩或心下悸,或肉润筋惕者。(按:肉润筋惕是四逆汤或茯苓四逆汤证,本方当是聂聂之动的肌肉痉挛象,是茯苓桂枝芍药甘草证,现此证当加重甘草。)经水不利,面部和足肿者,病有血症之变,手足烦热,小便不利者,为主症。 〈方机〉
    尾台榕堂说:  桂枝茯苓丸治经水不调,时时头痛,腹拘挛或手之麻痹者,或每至经期头重、眩晕、腹中腰脚疼痛者。又治经闭上冲头痛,眼中生翳,赤脉纵横,疼痛羞明,腹中拘挛者。
    又说: 孕妇颠仆,子死腹中,下血不止,少腹挛痛者,用之胎即下。又用于血淋肠风下血,皆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腹为佳。又:产后恶漏不尽,则堵患错出,其穷至于不救,故其治以逐瘀血为之要,宜此方。
    华冈青洲说:留饮有蓄血者,非此腹证,则难得,有心痛等证者,以甘草干姜汤加牡丹桃仁或桂枝茯苓丸之类为宜。(汤本求真按:余屡以本方合大小柴胡汤治此症甚效。)
   有持桂里说:经水不通,即通亦少,或前或后或一月两至,或两月一至,蓄泻失常者,用之皆效。每加大黄水煎可也。
   汤本求真说:本方加苡仁治白带。又:赤白带下初起宜桂枝茯苓丸加大黄兼矾石丸。
   陆渊雷说: 此方性平缓,用于催生下死胎,诸急性病改为汤剂,每味重三钱至五七钱。慢性调经,则仍用丸,亦须三五钱,少则无效。又:产后腹痛及少腹痛,用破血剂硝黄下而不愈者,本方加当归延胡索。
    按: 本方催生下死胎,极少不误事。盖中医药用于妇产,可信不可信之间。要看孕妇体质及胚胎着床等情况。余用本方调经,每味18---22克做汤剂,分三服(日)作丸每服拇指球大二---四丸日三服,或加大黄、或加牛膝或加白头翁取效。
    病例1:  张淑华,女,四十七岁,下血,住院二十余日不能止。
    自诉:每日下血多次,色不红,间有血块,口干燥,心下满,不欲食,困惫不能寐,合眼则多梦,惊悸,头痛,手背战栗,脚不能伸,口唇抽搐,怕冷,起则头眩欲扑地。
  诊断: 面色青白,有时潮红(丈夫讲),睛色蓝,无舌苔,面、手、足肿。自觉胸协胀满,小腹沉坠。按之不痛但有上引心下不舒感。绕脐及下无应手症。脉细结。
   据此,与小柴胡合芎归胶艾汤二帖,无效。
        与生地  香附   茜草根   血余炭   阿胶二帖,兼第二黄解剂,证如前,血块反大,但下血次数减少。
    审症:与桂枝茯苓丸一帖,先下“烂肉串”样物,继血止,但困惫,昏昏不能坐,不安眠,怕冷,脉细沉。与胶艾汤加甘草一帖,又下血带块。
     再审症: 处桂枝茯苓丸一帖又下如前样物。三帖悉止(后二帖加甘草)。全愈。                     
    总结:再用桂枝茯苓丸取效始悟初审症有差,虚实定位颠倒。 最后又回头再用桂枝茯苓丸料是通过下述认识作出的。
    20多天来连用胶炭剂,(包括前医用方)而不能止,且血块多。我接手后依然。表明血凝固性很高,而且一直持续,所以一直用胶,一直漏下不止。一直有块。这就是一直没有认识清楚病的实质性去否定胶症。三次审证中面色白,睛色蓝,肢体润动,小腹沉坠,下血,色不红间有黑块,心烦不得眠,加之手足面肿等症,就抓住这个贫血象,定为阴瘀性下血,多梦惊悸,头痛,心下满不能食之柴胡证,以小柴胡汤合胶艾汤感到无大出入,,但是,事实与理论不符,仅取得了时次减而量不减。又改用血余炭合剂,血块反大。才开始重视到胶炭问题,与桂苓丸料一帖,意在探索,果然血止。但患者诉困惫,昏昏不能坐不得眠,怕冷,察之脉不结但细,想必是桃仁丹皮之过当,须胶炭换之,因而改胶艾汤加甘草,又下血块。再审症并与患者交谈,才认识到把凝聚性下血、冲逆、烦悸不得眠误认为虚惫心烦不得眠。手臂战栗,下肢不得伸,口唇抽搐等象,若始写作痉挛或挛急就不致忽略了芍药甘草汤证。血块是血液粘稠性高、凝固性快所致,与连用胶艾剂有关,也可能是胶炭剂所造成(入院后血块逐增多增大色逐渐呈紫黑。[与患者再交谈得知]。),很可能腹内有徴瘕,腹诊未发现,理当桃仁丹皮红花芍药甘草类加之上冲烦悸,不得眠之苓桂甘证,恰好是桂枝茯苓丸加甘草无不丝扣符合者。困惫,昏昏不能坐,畏寒,脉细乃20多天的下血伤津是带虚状现象,但不是胶炭剂所能止其漏。初用碰壁不觉悟,而至一再,投医三十年而竟有此误。不该。(1974,11,18日)
   例2:  覃丽萍   女  22岁
         1982,2,4日应诊,诉: 上下肢肿痛骨节疼痛已有两年,多方治疗无效,并用过激素类药物,痛肿依然,反手脚变形,有时全身疼痛。医诊“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多块状,周期22---23天,行经期间疼痛显重。
    检查: 左脉沉,隐显无定,右近常。手脚变形,脚较重。(疼痛感凭患者自诉。)
    处方: 越婢加半夏汤二帖,以止痛。
    诉: 痛缓一时,次日来月经,行经期痛如前。
   (患者家在农村,拮据,日后处方、联系凭村里电话。}
       2月19日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前方各3帖。
  25日电告:肿不见消,疼痛依然。
  25日处方:桂枝茯苓丸(汤剂)加牛膝、延胡、大黄。桂枝芍药知母汤各3帖。
  3月4日电告: 服药后有时痛有时不痛,左侧上下有疼痛,上下肢仍有肿象。
  3月4日处方:1桂枝芍药知母汤3帖, 2桂枝茯苓丸加牛膝、延胡、大黄6帖。
  3月17日电告: 服1号方消而复肿,肿而又消。2号方现服了5帖。月经未来。
  当日处方: 桂枝茯苓丸(作汤剂)4帖。
  3月28日电告: 月经未来,(电话断)。30日来人补告:自3月17日以后肿逐渐消,四肢畸形欲复常象。
  3月29日决定停药观察。
  4月5日电告: 肿基本消除,,肢关节有点痛,腰未感痛,月经未来。5月19日告知:5月3日来月经,量多,无块状,五六天方尽,小腹有点痛。
  处理: 再观察。
  6月上旬来省城,畸形完全复常。肿痛再未发,行经影响小腹,再无痛感,诸症悉除。
  总结: 2月4日---3月28日,共进药27帖。仅变换四方,妇女疾患当通盘考虑。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编码2---1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 25克   芍药 18、5克   甘草 12、5克   麻黄 12、5克   生姜 12、5克   白术 30克   知母   25克   防风 25克   附子 12、5克
    水煎两遍合一日分次 服。
    陆渊雷说:  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汤本求真说:  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  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按:  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华冈青洲说:  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有回气不循之效。又说: 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有行血凝滞之效。(按:血当改作液体。)越婢加术附,解水毒之留滞,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按:  本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烦热。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身体痛,骨节痛。参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则又含三个方意。汤本氏以为防风近似葛根,而实践观察解凝滞,防风则无能,知母作用引起水代谢活动变化的机制联合以上四方消除症状,全赖麻黄附子送远处及其隙间成功效,虽乃是假说,而临床是符合事实的。(血浆变异加石膏,体液凝滞加葛根防己的效应,当前科学虽不能作证。)
    病例一:   朱燕   女   22岁
    半月板撕裂,数月不能行动,住院医生以非动手术才能愈,预后:好者占多数。其父疑虑不定。写信给我[当时在内蒙古]即寄本方兼用血府逐瘀汤(王清任方)共计20付,复健如常。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编码2----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婢加术附汤
生石膏 50克   麻黄 36 克   白术 24克   附子 15克   甘草 12克   生姜 12克   大枣 15枚
   七味,水煎两遍合一分温日三服。
   越婢加术附,解水留滞,故风湿,风痛,热痛,治之颇佳。[华冈青洲] 见编码2---10
   病例1:  苗瑞光  男   37岁  水暖工人。
   工作时忽感腰痛,自不能言其故[无损伤、未受寒。]。针刺、拔火罐、中西药治二十日不见效。反日见沉重,起先可扶杖缓行,封闭后不久不能起床。
   余依华冈氏说与越婢加术附三帖,又酒下蟹皮每付50克,头服腰腹痛剧难支,两小时后诸症消失,三帖尽,可下床活动,又进三帖,药尽可骑车上班。 1980 1 30日
   病例二:  周映芳   女   34岁   农民   1982年4月28日就诊。
   患者诉:  每蹲下,起立时,觉两眼发黑,自小有此患。1981年初加重,时常头痛、背痛、关节痛、健忘。至当年9月再加重,卧床不能起,一日稍减轻,在看画报时忽感不适,即昏厥过去。送当地医院医诊为“上火”,治疗无效,仍头剧痛,背痛,背感有重物压。逐日加重,又出现呕吐、全身串痛。另请医诊,谓:“中风”。治之无效。继而语言不清,上肢运动失灵,昏迷,如中煤气状。会诊,疑“脑膜炎”。转县医院,仍疑脑炎。转省城医院,会诊结论不能定。随症治疗,诸症不减,又增不眠,镇静剂不起作用,身体麻木不能转侧,面肌麻痹,听觉失敏,小便失禁,六七日不大便,医用通便剂(大黄),便通后,多水,止水后又结秘。会诊仍不知所以然,后定“中风”“风湿病”。治无效,又经济原因出院。找一中医诊治,云:“大便结乃风湿热疝。外风湿转内风湿”。服中药十余付兼吃核桃,大便通,停药即如前,此后经常服通便药,而头痛、背痛、关节疼痛不解。
  问诊:每几天不大便,一旦通便,粪便呈球状,外层见血,呈鲜红,头痛时面赤。现仍头痛,虽然可以强起活动,背痛、下肢疼痛及全身窜痛无歇,天气要变症状愈烈。 共怀四胎,前两胎未成,(73、74、75、76)第二胎中感手足烦热至今,腿痛出现斑块,医诊为“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曾睡过未全干的火炕。产后流血很少,二三日即止。最后一胎产后一年方见月经,带环以后月经过多,五六日方罢,白带多。有时咽中有堵塞感。欲食冰冷食物。
  触望诊:  脉搏、舌胎无异常,血压正常,颜面不带病象,体瘦,肌肤脱麦麸样白物。
  诊断:摘要,  1、恶露未尽之果。2、湿滞留。3、  手足烦热、肌肤甲错,内有瘀热。4、精神症状。通过以上四点,结论为:水血瘀滞,久病出现精神症状。
  治疗:  
      1:先用血府逐瘀汤五帖,未见明显效果,唯手足烦热解。
      2:越婢加术附汤一帖,出现“瞑眩”睡四小时起,背未觉痛,又睡一夜未觉痛处,唯眩晕仍欲眠,三帖尽,沉睡三天,期间叫醒,晕眩不解。
      3:服泽泻汤合五苓散以治其眩,又睡一天,晚醒,饮食正常,诸症消失。
  前后用药13天,82年5月11日返回家乡,数月后反馈一切正常。
  总结:  这一病案诸医家诊断各异,多闻风捕影。有的也触到了点边沿,施治无效,乃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中风”“风湿热”是误诊。“风湿病”这一大网得了几株浮萍草,却掩盖了致病的真正原因,“外风湿转入内风湿”,风湿是什么,怎么转变的,概不知道,中药兼核桃虽取小效,而主症头痛、背痛及游走性的全身疼痛不得缓解,进而盲人骑瞎马乱闯一气是不足怪的,病人不见好是事实。  
  什么原因造成上冲性头痛,又什么原因背痛无休,虽有相互关系,但不得混为一谈。
  重汗剂不能汗出,继之头痛消失而出现眩冒,解开了水血滞的机理。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编码4---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酸枣汤
  酸枣仁62克  甘草7克  知母13克   茯苓13克  川芎13克
  五味,以水1200毫升,煮酸枣仁得900毫升取诸药煮取450毫升,日分三服。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金匮》                                                                                             尾台榕堂说:诸病久久不愈,  尫 羸困惫,身热寝汗,口干喘咳,大便溏,小便涩,饮 啖无味者,宜此方,随症加黄芪、麦冬、干姜、附子等。
又说:健忘,怔忡之症,有宜此方者,随症加黄连、辰砂。
又说:脱血过多,心神恍惚,眩晕不寐,而现烦热盗汗,浮肿者宜此方合当归芍药散。
又说:东洞先生治一病人,昏昏不醒如死状及五六日者,用此方速效。
汤本求真说:本方症虚烦不得眠,颇似栀子豉汤症,然彼有身热及舌苔,腹症有冲血及炎性机转,此则无贫血虚弱之状貌,故冒头称虚劳,腹诊有心尖心下之虚悸,故用茯苓,且多神经症状是二方之别。
  按:汤本氏依“虚烦”二字解说,临床上二方近似处盖从胸骨剑突上下或上至胸咽或如痛或如闷满堵塞难以名状之感觉,即所谓懊憹之特征,未指出,脉搏快。所谓虚悸,亦非本方独有。
  不得眠是临床上体液紊乱现象之一,其机制尚不清,仲景书(原文)言烦躁有36条,稽其过程不外疼痛、大汗、吐、利、火劫、大病差后等。其明言不眠者有9条,(卧起不安、不安、不得卧皆不眠互文)。言烦躁者,亦含不眠意在。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医以大迫劫之,------,卧起不安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栀子豉汤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甘草泻心汤  “下之,下利日数十行,------,心烦不安。”
  五苓散  “发汗后,大汗出,烦躁不得眠。”
  猪苓汤  “下之后,发汗------烦躁不得眠。”
  以上大都是水损失引起血液、神经的变化。也有的因水潴留引起水耗失。龙骨牡蛎剂主要是电解质损失,栀子证虽多带神经性,仍然还有其他实质上的改变(肝、胆、胰尚说不清楚)五苓散先是水潴留继而水耗失。猪苓、连胶汤也是水损失致血液中物质耗失。甘草泻心汤含干姜苓连汤义,干姜附汤近四逆,都是调液体变化。
  酸枣汤“虚烦不得眠”从知母、枣仁上认识血液缺水,组织反潴水,二者虽都是主证而以前者为主要方面。尾台氏说“尫 羸困惫、-------大便溏、小便涩”“健忘、怔忡”“精神恍惚”。我临床所见是符合的,在此情况下若补液则心悸甚、浮肿、尿频并现。大脑保留血仅维持现状,无辅助力,在也无能发号施令,不得眠当认为不是偶然的。川芎活跃脑部血行和诸药以解液体代谢的矛盾,此治不眠又一手段。
  见不眠即用酸枣仁,不知本方又治多眠昏睡,可见眠不眠不是酸枣仁作用,要在合药组方,若血液粘稠性降低的不得眠,即施百帖酸枣仁照常不能如愿。
  本方证虽说“虚”但不能忽略近有实的一面,大便溏,脉反滑,说明代谢废物增加,大便多粘稠液样,是欲排出废物征象。
  病例一:  高义明  男  40岁     
  自诉:头痛、眩晕、心慌,时有恶心欲吐,有时休克(按:当是昏厥。)胸闷(胸骨剑突骨下,当是懊浓。)身有浮肿,连续用利尿药则肿消,停药则肿起,口苦、咽干,小便频而量少,大便稀日二三次,多黏液及泡沫状,健忘,失眠,或恍惚多梦,怕冷,高血压,脉搏有时达130次/分。
  从二月份住院至今,中西药并施,无效。
  四月下旬来我处诊,面色青黄,带油渍状,舌无苔,口多黏液,脉滑数98/分。小便黄。看住院病历记录,重用补液、利尿剂。患者补诉:身上出汗有油腻感。口粘多欲嗽水。
  分析:一般的认识头晕、心悸、恶心欲吐或晕厥、小便频数、浮肿这些症状联系起来印象:病水?在对致病原因尚不了解前,水潴留这一假定暂作起点。再对以下证状推敲,口苦咽干、粘、小便稠黄量少数频,大便溏而呈黏液状,认为是体液失缺恒定,进而血液缺水而代谢废物增加引起留滞。不说血压高是应急象,似乎找不出令人更信的依据和解释,既潴水又缺水在一体内的矛盾该怎样认识。从病历治疗方法上看到补水不行,排水不行,双管齐下也不行,诊断虽不宜说是错误的但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再加上方法上的弱点,联串的无效是必然的。潴、缺水在治疗过程中后者转为主要,可能是机能起先欲驱潴水小便频,尿意多以应付代谢物增加,更加直线催利尿作用,水耗失就不免了。药物不适当不但对潴水不能起到作用反使代谢物增加超排出。强排的水只能是打乱了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饮多则尿多,饮少则尿稠黄,是可以作证的。因此认为潴水、缺水为两级的果,前者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变化,后者是自然应变加处理手段促成一变再变,“药停即肿”看来要不重点的解除内环境之困,机械地补、消方法以矛盾解除矛盾的手段而事实乃自相矛盾的做法。
  倘上述假想50/100是对的,第二步拟方用药想是差距不大了。
  初诊:(未做分析之前)患者急迫要求得安眠。
  1:先与甘草泻心汤合栀子豉汤三帖。(即感轻快)
  2:(分析后)木仿已加茯苓合白虎加参汤三帖。服后血压稍有上升,浮肿稍减,大便多、小便少。
  
  3:再进前类方(石膏剂)四帖。血压90,脉搏72/分。
  4:栝楼瞿麦丸料加葛根合泻心三帖。睡眠有改善,有点腹胀。
  5:甘草泻心汤三帖。无自觉不适症。
  共计16帖,诸证除。停药观察两周,复查血压、脉搏均正常。自诉,口还有点干,头有时还稍痛。再半月来查,痊愈。1986 、6 、7日
  
                                       选自《葭杭文集(中医篇)》
                                      编码 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核承气汤
         桂枝 12克  甘草 12克  桃仁15---20克 大黄 25克  芒硝 12克
   前四味以水七升(1000ml)煮取两升(300ml)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沸,日三服。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之则愈,其外不解者,尚未攻之,当先解其外,外解已,单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核承气汤,治血症,小腹急结而上冲者。《方机》
  腹证:  由左脐旁天枢边上下二三指间,以三指头探按,得结者,由此邪按痛甚上引者,为桃核承气汤之腹证也。或脐上脐下亦有结,按之痛,单得与左脐旁者,可知其结甚也。《腹证奇览》
  仲景曰,热结膀胱。又称少腹急结。然由余多年之经验,此急结存于膀胱位者,较少。而常位于下行结肠部,即以此部分,沿其横径,向腹底,以指头擦过的强按压,而触之坚结物,病者诉急痛者,当以之为少腹有急结,此虽即为急结之正证,然不仅有大小广狭长短之不同且时上迫左季肋。及心下部,使上半身亦有病,又下降于左肠骨窝。及膀胱部,不无使下半身病者,故诊时必须用意周到也。《皇汉医学》
  本方治吐血,势不可遏,觉胸气寒者,上吐黑血者。《证治大还》
  华寿说:“经云,上者下之,气血俱盛,溢而上行,法当导下。”
          “吐血、齿出血、剧者耳鼻悉出血,大便黑者。”
          “往来寒热,胸肋逆满着,桃仁承气汤主之。”《古今验录》
  汤本求真按:小腹急结,逆满于胸[左]而往来寒热故有似柴胡证而非实也。《皇汉医学》
  识病捷法曰:桃仁承气汤,治噎隔,有积血者。汤本求真按;瘀血性癌肿犹未衰脱者,则用本方佳。《皇汉医学》
  尾台榕堂说:本方治痢疾身热,腹中拘急,口干唇燥,舌色殷红,便浓血者。
          又:淋家,小便拘结,痛连腰腿,茎中疼痛,小便涓滴不通者,利水剂不能治,若用此方,则二便快利,苦痛利除。
          又:治行不利,上冲心悸,小腹拘急,四肢麻痹或痼冷者。
          又:小便瘾闭,小腹急结而痛者,或打扑疼痛不能转侧,二便闭涩者,亦良。
          又:会阴打扑,速宜驱逐淤滞,若不洗涤血热,则瘀血凝滞,焮热肿胀,必至小便不通也。若尿道焮闭,至于阴茎肿痛亦甚,不能用导尿管,徒见其死耳。故若遏此证,不问二便之利不利,早用此方,以驱淤滞,解热闭。即不至于凝重溺闭,是为上乘之法,且打处即以钹针轻轻乱刺,防血为佳。
  浅田宗伯说:此方治伤寒蓄血,小腹急结外,亦可用于诸血证,譬如吐血,衄血不止,不用此方则无效,走马府、断疽, 出血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治。痈疽 及痘疮,紫黑色欲内陷者,以此方快下之,则能向外挥发。
  中川成章说:产后宜先问下血多少,下血少而晕者,桂枝茯苓丸料加大黄,兼用苓黄散施禁晕术,重者,桃核承气汤,下血多而晕者,芎归胶艾汤加三七兼用四生散。
  按:桂枝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合方加消炎驱瘀血之解凝药桃仁而成本方。如上说凡因瘀血所引起的诸证,如妇人久患头痛,诸药不效者,瘀血性狂妄、瘀血性知觉麻痹、肺血栓、癌肿、脑静脉窦炎、血淋、失血、蓄血、蓄血妄行、闭经、恶露迟滞、脐腹下痛------体未衰脱者用之皆佳。余用本方经验多合柴胡剂取效较捷。总之,凡因瘀血而有上冲候属实者,专用或合用或兼用。
  又按:表证有上冲,而上冲不必都是表,本方证与外感并发,表证罢,仍有上冲,误表未解是错误的。有注家见桂枝方就释为解表,此方就哑口无言了。此桂甘组方乃矫正机能之偏,使主力发挥作用。
  病例一:
      白妇人  30岁  阴道出血如沥青状物,诸医诊断各异,西医院诊为“结核性盆腔炎”“子宫糜烂”,建议切除子宫。余用本方20余帖类似方共近40帖全愈。
  病例二;
      孙妇人 27岁 头痛多年,痛时抱头哭喊,求余治,其夫为医院化验人员,偏见中医。但妇常年病日益加重不得已求余。先定规矩,1、预计药量要用够数,不得私改药量。2、用药过程所现情况不得大惊小怪。3、未经同意外医不得插手。先与本方四帖,大下粘冻状物,其夫深夜扣门问是。次日入院又化验,又会诊。还没理出个头绪,妇人言头不痛了。半年后告知头未再痛,血压正常。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编码2---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归建中汤
  
          当归 26克  桂枝 20克  芍药 36克  生姜 20克  甘草 13克  大枣 12枚
  
  六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450毫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 《金匮》
  腹证:本方於桂枝加芍汤,或小建中汤加以治贫血性之瘀血之当归,则於腹证上亦同,为腹直肌挛急,然左侧殊甚,脐下部有软弱淤血块,呈一般贫血之虚状。   《汤本求真》
  
  
加地黄阿胶汤方
         
           前方加地黄 36克  阿胶 13克
  浅田说:用于去血过多之症,此比十补汤确当,故余治上部失血过多用千肺伤汤(参、姜、胶、苑、地、饴 )下部失血过多用本方,名内补汤。
  按:虽如浅田氏说,若是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或泻心类方症,见去血过多,以为虚,须补,而搬用此方,不但无效,反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选自《葭杭文集(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 36克  甘草 13克  石膏 100克 粳米 26克  桂枝 20克
  
  前四味以水1500毫升,煮米烂,去渣,加桂枝煎取450毫升,日分三服。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金匮》
  按:本方虽名曰白虎加桂汤,然而从白虎汤、桂枝甘草汤合方着眼,则临床不限于“温疟”更不限于“白虎汤而上冲者”。要在辨证不误,白虎加味方调解体液代谢变化、水和电解质异常是无方药可以代取的。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编码 6---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3: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栀子豉汤
      栀子 22克  香豉 37克
  上两味,以水600毫升,先煮栀子,得375毫升,内豉,煮取225毫升,去渣,分两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伤寒论》
  (真性充血,胸刺激症状剧烈时感到心懊闷不可名状,辗转反侧不得入眠。)
  烦热胸中窒者。  《伤寒论》
  (感到胸中堵塞,似食道狭窄的自觉。)
  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伤寒论》
  (心胸部位,有疼痛感。)
  松川世德说:本方治吐血、衄血、血利、血淋、淤血,余治一妇人,年25,血下数日,心烦微热,服药无效,与本方两帖,又与数帖痊愈。
  又治一妇人,年70,鼻血过多,止衄诸方无效,问其状,颇有虚烦之象,因作本方与之,四五日,服良方而愈。
  又治一老人,80许,鼻衄过多,郁冒恍惚,乃与本方而愈。
  又治一男子,便血数月,身体无血色,面上及两脚浮肿,心中烦悸,头微痛,时时呕,脉微。与本方加生姜愈。
  按:松川氏长于血症治疗,善用栀子豉汤,医案较多,略举几例以供参考。
  尾台榕堂说:此方虽栀子、香豉两味,然与其证时,其效如响,若不亲试,安知其效。     
  按:栀子豉汤治出血,仲景书未言及。本草说“治吐血、衄血、血利、下血、血淋、损伤淤血”。唯松川世德多治验。从仲景书看,栀子豉证,以心中懊憹为特征。懊是憹怎样一个征候,诸家解说颇多,如:“懊憹者,俗谓鹘突是也”。“心烦热燥,闷乱不宁也,甚者如中巴豆、草乌头之类毒药之状也”。“此似后世所谓嘈杂、嘈者,似饥而甚,似噪而轻”。“烦之甚也”。“憹即脑也”。“心中热烦扰谓之烦,烦甚而至反复颠倒,谓之懊憹”。当临床时患者诉此症状,没读仲景书的人很难会考虑到懊憹症,往往是会附会到胃病上,同时出现这类症,消化吸收不良及便秘又是并存的。从胃治疗,十有八九也沾不上栀子豉汤,也就无由取效了。“胸中窒者”“心中解痛”都不是患者的诉语,而是医闻后分析判断的意识。
  例一:  方老师  男  36岁
  病两年,长住院,忽而诊为肝炎,忽又谓之胃溃疡,又诊为胆囊炎,余接手诊之,其心下痛,患者无可名状其心下之异感,自诉“剧则痉挛一阵转小安,有时头晕明显,有时觉到胃部热感,而心下如痛非痛感从不间歇。”我想,心中懊憹或热痛《金匮》必是此症,与栀子大黄汤合柴胡剂两帖,懊憹尽除,继类方再进,最后栀子豉加芒硝三帖,共计12帖,痊愈。
  例二:  76年 一农妇 40岁  
  诉:自七月病至九月沉重,不能食,不得眠,自觉从咽下至心下有堵塞感。诊:脉大而数,100/分。患者前是省级演员,今务农,当以情绪为主要。乃与半夏厚朴汤,又与甘草泻心汤,皆无效。忽悟栀子豉汤条“胸中窒”“心中结痛”“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与一帖,能安睡数小时,连进三帖,诸症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用方
仲景用方,“博采众方”。[伤寒论]所载113方不是疾医一家处方,有巫医的,如:白虎汤,大小青龙汤,十枣汤[巫家名:朱雀汤],小柴胡汤又名黄龙汤。有来源命名的如:越婢汤。有以作用命名的如:泻心类。有以症侯命名如:四逆类。以主药命名如:桂枝汤,麻黄汤,竹叶石膏汤等。由此可见仲景是传方人而非制方人。张仲景博集前世众方,施之当时,临床观察方药丝丝入扣者以传后世。其经方特点:味简量适,幅度大,涵盖广,可加减成新义,可真增损量以易主辅,可调煎法,服法------。病变方亦变,变化无穷,应用无穷。
    试举二例处方观其涵盖与幅度。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通过组方分析,本方有五个成方组成:1 甘草麻黄汤 2 麻杏甘石汤  3 桂枝去芍汤  4 麻黄汤  5 越婢汤。看单方个有证治,合一可为两解[内 外]而设,“内有热,外有寒”。太阳与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无汗出者适用此方。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生姜  甘草  大枣
    小柴胡汤虽在临床上以“胸胁苦满”为主证,但在以往文献及报导和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讲述还划不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应用范围,几乎中医各科都涉及本方,[伤寒论]条例所举主证只是其一小部份,一些杂病也以小柴胡完主剂。如:淋巴疾患,月经失调,精神失常及诸多炎证.血证都在其治疗范围。若再加减和变量应用所涉及面就更广泛了。有医用于肺结核,有医用于治耳.喉患。有用于治肿疼,治肝病肾病。日医汤本求真说“至于具体能治那些病,要在应用上的灵活”。在古方中使用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小柴胡汤可算在最前列。无怪有医毕生用小柴胡当看家方,可见变化无穷,应用无穷。中医复方只所以堪称伟大,小柴胡方组就是一面旗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法
仲景法是疾病时所表现之证状,体征,脉象,嵇诸外景而推之内景活动的变化以识别疾病属性与病位。根据属性,病位变化分析证侯特征,判断其类型,轻重,依据各方面的诊断识别去认识疾病。
    所谓属性:即阴.阳.寒.热.虚.实。寒热是生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表现,阴阳,虚实为意识而定,它们之间存在互通性。例: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就是对病变属性划出一个概念。属性中存在辩证法,阴非专对寒对虚,反之阳也非对热对实。虽热乃虚,虽寒乃实。如:“里寒外热”“发热恶寒”就如此。急性传染病初发期在一定时间内无任何根椐证明有热迹象,这就需要辫证恶寒之状态,发于阴:只有寒冷而不战栗。发于阳:无论发热与否势必战栗恶寒。
    虚,实是据疾病证状,体征来鉴别身体机能抗病力的强弱以定其属性。日医汤本求真内说:“虚,空虚之义,病毒未去,精力已虚。实:充实之义,病毒充实于机体,而体力猛,能抵抗”。又一日医鹤冲逸讲:“于精气谓之虚,于邪气谓之实”。正好映证[内经]所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综上三说可知机能亢进抗病力充实者为实,机能衰退抗病力不足者为虚。
    病位指内,外,表,里。 表即表面,外表。里即内里。凡在内皆曰里。可见[伤寒论]文中内外即表里互词,从字义看,外表当皮肤,从生理机能上分,应包括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凡人体不由传递机转直接与空气接这触者为外为表。里不专指消化系,盖表以外统为里。病变于内,稽诸外而推之内景,如;“心下有水气”“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胁下有水气”“胃中有燥屎”“热入血室”热结膀光“热在下焦”等。还有部位难定或整体性的,如:[伤寒论]第140条大柴胡,大陷胸,第173条白虎加人参曰:“热结在里”,第181条白虎证“里有寒”,第238条“瘀热在里”第388条“内寒”,第317,368条通脉四逆证“内多久寒”。需注意;通脉四逆汤证为整体性虚寒,下利清谷不过是证侯群中一侯,若析里字以为专指消化器官[部位]诊病为肠疾患是要误事的。
病位转变不必是前位证罢始显后位,往往是后位证侯逐增而前位证侯逐减,在转变过程中两三位证侯并显即并病,合病,事实上是病之进行过程中之环节,此种现象较之纯正病位证候群在临床多见。在转之已纯或停而不变[2,3位],仲景只治主位,不用合方,又有非正型转变以其形似或属性而言者如黄芩汤以利为主证而旁现形似二阳合病迹象,葛根汤之下利以部位属性而言太阳阳明合,皆属例外。
三阳,三阴宛如列车行驶,经有大站,有小站,各个站点不是孤立的,而是有铁路网联系着,车的列次不同,载用的人和物不同,交错点也不同,有同处又多异点,仲景言其纲而已。
    疾病的发生传播或沿着阴阳传变,或不沿其传变,或转为杂病,是与时间,气候,环境,年令,体质以及其治疗过程等因素有关,转变各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论阴、阳
仲景论阴、阳是举个相对名词,即隐与显或正与负之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疾病发展过程阶段,是符号,也可说是六种典型病例。阴阳是中医学纲领的纲领,是古人在实践的认识过程假定正反两个面的省词。稍有错,全盘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复方组合
单味药成分较为简单,一目了然,针对单一病症投药有很好的疗效,西药多采用单一成分制剂。单味药局限性的特点使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只要对症,效果也是明显的。但稍有变化即显不足,这在西药上尤为明显,一个普通感冒至今西药无一根治药物,只能起缓解症状作用,等其自然愈。采用中药复方状况完全不同,24小时内痊愈是很平常的事。按这个思路,西药也可组合,不一样吗?中药复方不也是一味味组合在一起的。事实上是有区别的。还以感冒为例,按说西药治疗各种症状的药物应有尽有,为什么还无法快速治愈呢,这就是单一成分的药物堆积之间没有或缺乏紧密联系即:主力、辅助、保护、抑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方不是简单几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复方不是简单几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它的复杂性来自多个方面,原料来源,加工方式,组合分量,煎法,服法等过程所产生的变化至今科学实验(指实验室指标)还无法做出明确的量化解释,但其有效性早已得到证明。东方人类千万年来主要以复方作抗病武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0 16:33 , Processed in 0.31337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