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461|回复: 18

[原创] 对痛经的看法

[复制链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8-11-30 20: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最近看了一本书“从进化论求解医学难题”,作者认为,很多症状是人体自我保护的反应。受此启发,想到痛经也应属此理。
痛经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这里仅指功能性的痛经。痛经的患者常见于健康不佳者,不孕证和月经失调者也多有此症。
痛经患者因内分泌紊乱、气血不行等故,子宫内膜不能正常的增生。这使到子宫内膜因构造的原因在月经期时更难剥落,和更容易造成出血过多。
因此,身体便会命令子宫平滑肌收缩以压迫血管,使到子宫缺血。因缺血而坏死的子宫内膜会更容易剥落而形成月经。同时因为血管受压迫,出血量也会减少。造成痛经的原因,是因为子宫平滑肌收缩造成的痉挛性绞痛。
这时如果服当归、芍药等活血、解痉药,症状可能会暂时缓解,可是实际上是在帮倒忙。
有的妇女在月经期服四物汤,反而使月经期延长,正是此理。
我觉得知道何者是生理性,何者是病理性的症状很重要,辨证而不识病也会有局限性。
治痛经需调整体质,这是多数中医所认同的。西医常只注意疾病的最后环节而从果上论治,所以治标不治本。




上一篇:咬文嚼字与“关公战秦琼”——对《思考中医》中关于脏腑
下一篇:从皮肤科的新设备看中西医贯通,兼与肖鹏讨论中西医观念

4

主题

3390

积分

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08-12-1 16: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我的博客http://www.gltcm.cn/28791/spacelist-blo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2788

积分

21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88
发表于 2008-12-1 23: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一般建议在经前口服中药如四逆散、逍遥散、当归四逆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等,经期一般不用药,若经量少无明显少腹不适可用四物汤,腰酸明显者可加服金水宝或百令胶囊;在月经将净时可服用六味地黄丸一周左右。连续三个周期下来应该显效了。
薛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90

积分

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08-12-2 22: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姐姐的经验 蛮好!
我的博客http://www.gltcm.cn/28791/spacelist-blo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08-12-4 23: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akym老师,这个“何者是生理性,何者是病理性的症状”恰恰是最难区分的啊。
从大方面来讲,不仅是痛经,“疼痛”这种感觉本身,都是人的自我保护。

另外,akym老师您说的书我没找到,但是,我手边有一本关于达尔文进化医学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病》(Evolution and Healing),不知是否译名不同,也许不是,达尔文医学似乎也分化有不少流派。这几天复习一下,还是觉得,虽然解释了很多事实,对临床实际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因为达尔文进化医学主要从进化史的角度探求疾病产生的原因,这个漫长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发展到今天,由某一个人来承担病痛的时候,对处理方法产生的影响很小。
比方说,达尔文医学认为,糖尿病曾经是我们的朋友,在遥远的冰河期,高血糖却为人类祖先提供了无微不至的保护,否则人类很有可能已经在那场冰天雪地中全部覆没。但也仅此而已。
我们总不能因此跟病人说,你得这个病是咱老祖宗的朋友,是人类的恩人,你回家吧?

上次akym老师讲到冠心病,我看的书里没有讲到冠心病,不知您对此有何体会?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7: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称呼实在是不敢当。
我提到的书是这本,作者是一名中医:
http://www.sstp.com.cn/browse_de ... 484af2962fa228a489a
你说的对,“何者是生理性,何者是病理性的症状”很难区分,但是我觉得至少可以做到不把每个症状都当成是病,返本溯源的思考方式终究是好事。
我不是说有些病不需治,而是应该顺势利导或从本上论治,方证相应就蕴含了这思想。
例如患太阳病时发热恶寒是机体“正当防卫”的生理现象,这时就用麻黄助身体发热。
患温病时高热和过度的免疫反应是一种“防卫过当”的病理现象,反而会伤害身体,这时就用石膏抑制发热和免疫反应。祝味菊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只是不太受到重视。
中医就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还是可以应付很多疾病,可是也不应太绝对化,因为很多事情文献并没有谈到。
试过用桂枝、川芎、附子和甘草治胸闷背痛,也有效。个人的体会是,疗效的关键是药性与药效,不必拘于某一药或一方,与论坛的主流看法似乎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90

积分

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08-12-7 18: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体会是,疗效的关键是药性与药效,不必拘于某一药或一方,与论坛的主流看法似乎不同。”
这句话有点自相矛盾 嘻嘻嘻 摸不着头脑! [s:100]
我的博客http://www.gltcm.cn/28791/spacelist-blo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08-12-7 18: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对这个问题有似乎有一点认识,但是模模糊糊,不是很抓地住。
祝味菊先生提倡“匡扶其自然疗能,控制其疾病”,深以为然。

最近看到一张生理学的图,
未命名.jpg
这张图表示人体在面对压力(泛指:身体性、精神性、以及社会性的异常刺激。包括愤怒和不安的精神打击,出血、缺氧、饥饿、中毒、感染、烫伤、肌肉劳动、寒冷、酷热等等。)时的生理变化:
由于身体没有任何防备,所以会陷入冲击期,出现血压降低、体温下降等现象。这会成为导火线,透过交感神经系统,由副肾髓质分泌出肾上腺素。接着再透过下视丘的脑下垂体,促进副肾皮质刺激激素(ACTH)的分泌。如此一来,抗冲击期来自副肾皮质的醣质皮质类固醇分泌量会增加。
这里分了四个期,不管中医和西医,我们面对的人体是一样的,感觉这张图,就可以作为祝味菊先生五段学说的解读:
太阳病为开始抵抗;
阳明病为抵抗太过;
少阳病为抵抗不济;
太阴病与少阴病为不同程度之脏器功能低落与整体抵抗能力之不足;
厥阴病为最后之抵抗。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08-12-7 18: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anton553于2008-12-07 18:01发表的  :
“个人的体会是,疗效的关键是药性与药效,不必拘于某一药或一方,与论坛的主流看法似乎不同。”
这句话有点自相矛盾 嘻嘻嘻 摸不着头脑! [s:100]

akym老师的意思可能与赵红钧赵老师曾提过的“方无穷而法有限”类似吧,以法统方的意思。

不过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
1、在实际临床中,这种做法本无不可,但是给研究和中医的整体发展就带来很多问题:虽然都在中医的框架下,但离散度太大,无法整理和集中,所以选取被历代证明最最高效的部分:经方,在研究主体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研究,这样大家的语言和语法相对一致,更容易出成果。
2、在药性和药效的下指导临床,从大的层面看,非常容易把握,但是若深入下去,每一方、每一药还是有其个性的。所以日本很喜欢用一种十字坐标的方式来表示药物的作用方向,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3、经方配伍之严谨,很多地方让人蛮吃惊的。我有时甚至觉得,每一张方就像一个化学方程式,药物之间的比例,就像方程式配平以后的系数。所以经方比例的重要性大于药物的绝对剂量,单单靠药性与药效,可能很难找到如此恰当的配比关系了。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1201

积分

6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真实就是力量。

Rank: 8Rank: 8

积分
1201
发表于 2008-12-7 22: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论述很精辟,“我觉得知道何者是生理性,何者是病理性的症状很重要,辨证而不识病也会有局限性。治痛经需调整体质”,说的实在精彩。传统辨证有其优势,但证产生很复杂,可能涉及到很多原因,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也要参考现代疾病诊断。而治疗时,要注意患者服用中药的长期效果如何,这可能涉及到调体质的问题。
至于如何展开研究,是比较难的问题。对于一个医生或研究者,应尽量加深对方药的认识。中医药研究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深度和精度,中药研究更多的陷入了药物筛选的思维当中。
譬如导弹,首先使用者必须要了解导弹的性能;其次,我们要了解目标的情况。好的中医,往往能够很清楚自己常用方药的功效,数量上并不见的比别人多;另外,他对患者病情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还是那句话,“方”“病”“人”这三角,一个都不能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824

积分

9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24
发表于 2008-12-7 2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思玥兄的观点。一种疾病,可以针之可以炙之可以药之,而这其中又有许许多的方法都可以有一些效果,如果不能选取最经典的方法来治疗,那就不利于总结和推广运用。
比如足跟痛这个症状,也有许多的方法可以改善,但吃中药的效果就绝对比不上炙法。我妈妈炙一次就可使之愈十之六七,炙两次愈十之七八,余下自然愈,而我看其他医书的效果就明显不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58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8
发表于 2008-12-8 10: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兄加入QQ群啊。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4: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对痛经的看法

引用第8楼思玥于2008-12-07 18:57发表的  :


akym老师的意思可能与赵红钧赵老师曾提过的“方无穷而法有限”类似吧,以法统方的意思。

不过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
.......
1。刘西强先生提到中医药研究不够深度和精度,我倒认为中医研究是缺乏高度,未能由博返约。中医一些研究也不能说不深入,例如很多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

无论是临床或科研上,法与方两者可并存不悖。事实上不论是“以法类方”或是像徐灵胎那样的“以药类方”都可以看成是体质的分类法。研究“法”就等于是研究体质。

你所指的离散度太大以致难以归纳,只是细节的问题,不是方向错了。以法统方也是可以用简方或成方的,就像方剂学那样,只是方剂学的教材有很多细节可以斟酌,像是方剂的分类法与筛选,或证型太复杂。

2。思玥先生重视方药的专性,我不反对。可是如果只注重专性,而忽略其共性与多面性,便会有见树不见林之虞。

很多人研究活血化淤法治癌症,可是这些研究很多都没有用非活血药来做对比。这样做便是只注意活血药(或方剂)的专性,而忽略了活血药与非活血药的共性。以同样的思路去研究“方”的话,恐怕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又譬如用温胆汤治好失眠,如去分析的话,温胆汤治失眠的机理可能是:
1。有镇静的作用
2。通过健脾胃间接的发挥镇静的作用
那如果用其它健脾理气药加上安神药会不会有同样效果呢?不这样假设,而只认定某病只能用某方药治好的话,或某方药一定要怎么用,是一种知识障。故我认为问题不是在于研究“方”还是“法”,而是研究的工作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思想去统摄,抱着开放的态度才能看到事实的全部。

在分析医案时也要慎防“见树不见林”,例如某方用了柴胡便认为该病人是柴胡体质,这样便是只注意小细节而忽略了全方的寒热,得出来的经验也会有偏颇。这样的经验累积多了便会越来越偏执,无论是传统理论派或经方派皆可如此。

日本人好像很喜欢图表,可是要注意太过细致的结论可能加了很多想当然,结果未必准确。我认为方药的专性只能求其大概。

如你所言,用药性和药效去指导临床可易于把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优点。很多中医治病连最基本的寒热都不顾,例如治感冒滥用寒药,可想教材编的太复杂,编写者眼高手低也。如果强调“药性”这个概念,则不会有那些问题。研究中药是为了运用它,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如果有一种易学又实用的方法,那就更应推广。像日本汉方那样只有而方无法,是有目无纲,在运用上会较难掌握。

有些方剂只需用药性与药效来分析而不必归类。例如芍药甘草汤有解痉的药效,而解痉似乎不属于任何一法。我认为“法”不可无也不可执,得鱼可忘筌,“方”者亦然。

3。经方配伍、用量比例方面的严谨是针对其方证而言。如果经方是用于没有典型方证的异病同治,它的配伍与比例就未必是那么严谨了。经方是针对性强,配伍较松散的时方则作用较广。现实中见到的病不是症状错综复杂就是无症可辨,典型方证并不多见。治这些病通常是通过调整体质,故方剂的适应性可能比针对性更重要。内经讲到治急病药味要少,治慢病药味可多,也是此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4: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思玥于2008-12-07 18:36发表的  :
最近对这个问题有似乎有一点认识,但是模模糊糊,不是很抓地住。
祝味菊先生提倡“匡扶其自然疗能,控制其疾病”,深以为然。

最近看到一张生理学的图,
这张图表示人体在面对压力(泛指:身体性、精神性、以及社会性的异常刺激。包括愤怒和不安的精神打击,出血、缺氧、饥饿、中毒、感染、烫伤、肌肉劳动、寒冷、酷热等等。)时的生理变化:
.......
五段学说用来解释寒热以及免疫反应似乎更恰当:
抵抗太过是热。
抵抗不足是寒。
开始抵抗是指太阳病,太阳病也是属寒,只是程度比少较轻。
抵抗不济是指少阳病,少阳病非热病也非寒病,而是不寒不热,或时寒时热。患伤寒如果免疫反应没有太过与不足就会时发冷时发热。万病不离阴阳,我不认为离寒热又有一个无关寒热的病。古今医家都把少阳病、和解法、枢机等概念复杂与抽象化,以最简单的寒与热来理解,反而最合理。
厥阴是最后抵抗的说法就有点牵强,抵抗不足已经是最后了,患少阴病而死去的人在死之前也没有吐蛔等厥阴病症状。姜春华先生认为,厥阴篇是张仲景为了筹够六经而写的,古今医家都有一种“理论情意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2-11 16: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Aykm的很多说法可取处:
1、中医研究要注重体质 、
2、中医研究要避免“见树不见林”
3、要注重中医研究的高度。
Aykm 说法值得商榷处:
1、研究到分子水平就可以说研究深度到了吗?您所提畅的体质研究深度精度够了吗?恐怕未必。
2、柴胡体质的提出更多的是经验的提供,并不是金科玉律。重要是我们学习其中注重病的人的研究的思路,不能“见树不见林”。中医治病时要注重整体,否则也就失去了传统的很大优势。
3、楼上所诉:“以最简单的寒与热来理解,反而最合理”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理解是好理解了,临床应用恐怕更难了吧?就像一个人开公司,不去调查分析,盲目投入运行,成功概率很小。更何况是给人看病呀!
有句经典的中医话“生病就是阴阳不和,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作为生手也许能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深思后呢?恐怕还离不开具体什么样的阴阳不和,具体什么方法治疗重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08-12-11 22: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aykm老师,感谢您的回帖。您提到的问题,我在思考中。

其实很多时候,学东西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形成思维定势,很容易画地为牢(如同您提到的“知识障”)。所以我总是很希望有人能心平气和地指出,“你的观点哪里有漏洞,哪里有不足。”,进而在讨论中,可以让事实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都自然而然地浮现。
不一定因此就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和方向,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看一看别人在做什么,听一听不同的看法怎么说,至少可以确保在整体上,为自己做一个准确而客观的定位,不至于妄自尊大,也不至于妄自菲薄。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08-12-12 14: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aykm于2008-11-30 20:15发表的 对痛经的看法 :
最近看了一本书“从进化论求解医学难题”,作者认为,很多症状是人体自我保护的反应。受此启发,想到痛经也应属此理。
痛经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这里仅指功能性的痛经。痛经的患者常见于健康不佳者,不孕证和月经失调者也多有此症。
痛经患者因内分泌紊乱、气血不行等故,子宫内膜不能正常的增生。这使到子宫内膜因构造的原因在月经期时更难剥落,和更容易造成出血过多。
因此,身体便会命令子宫平滑肌收缩以压迫血管,使到子宫缺血。因缺血而坏死的子宫内膜会更容易剥落而形成月经。同时因为血管受压迫,出血量也会减少。造成痛经的原因,是因为子宫平滑肌收缩造成的痉挛性绞痛。
这时如果服当归、芍药等活血、解痉药,症状可能会暂时缓解,可是实际上是在帮倒忙。
.......

又见一高手,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08-12-12 15: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3、经方配伍之严谨,很多地方让人蛮吃惊的。我有时甚至觉得,每一张方就像一个化学方程式,药物之间的比例,就像方程式配平以后的系数。所以经方比例的重要性大于药物的绝对剂量,单单靠药性与药效,可能很难找到如此恰当的配比关系了。

  抓到了实质,以此为课题又是一番新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3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3-3 12: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使中药就按中医理论指导、当你使用西药就按西医理论指导、因为到今天中西医在理论还无法融合,现在的科学手段还达不到能将其融合的水平、一百年,二百年后能否达到还不好说?干一些自已能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事,方为正道。三十年前李聪甫、陈瑞春老师对我的教导,时至今日我体会更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19:52 , Processed in 0.30720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