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252|回复: 10

关于伤寒的疑问请教

[复制链接]

29

主题

0

积分

22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5-30 13: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现在很多经方学习者都很喜欢提到方证相对 ,我觉得也是很有道理的,有是证就用是方 ,确实也有效如浮鼓 。
但是我也很想知道伤寒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
就是所谓的神农本草吗 ?以药对证吗 ?
那人体的基础就不管了吗 ?比如五脏六腑    先不说五脏六腑中医上的生理功能 ,但是它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的 。
难道真的不用考虑这些吗 ?
还有另一些忧虑 ,就是当碰到一个患者 ,症状很单一是怎么用所谓的方证相对呢 ?
还有那内经又怎么解释呢 ?按照真理的唯一性 ,要是伤寒不讲病机方证相对是对的 ,那内经五脏六腑的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呢 ?
是不是说只有伤寒才算是中医呢 ?
请教各位老师和学长给你解答!谢谢
还有一问    要是伤寒和内经都对是话 ?那是谁包括谁呢 ?
谁在支持者谁呢 ?
拜谢




上一篇:桂枝汤证为厥阴证之求证
下一篇:官桂名称的来源推测

6

主题

233

积分

85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33
发表于 2010-5-30 15: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理也不是唯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5-30 17: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理解伤寒论理论是基础六经辩证

六经分三阴三阳---- (小说天龙八部之六脉神剑就是这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十二条经络包括五脏六腑和三焦

所以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是存在的

伤寒论也是讲病机方证的,当时限于撰写竹简比较困难就省略了

比如一个上呼吸道感染,在不治疗情况下,顺经传,风寒外感太阳高热,传入阳明胃家实,传入少阳口苦寒热,传太阴腹满时痛,传少阴但欲寐,传厥阴消渴,气上撞心。也可以直接由阳经越经传入阴经,最主要的传入那一条经络,引起相应所主脏腑病变的。

学习伤寒论的中医也许可以称为经方家,因为里面的方子都是几千年的经验总结了
学别的就是时方家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
请指教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0

积分

22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1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所说的应该是六经辨证 ,并不是很多人说的只是方证对应 。那也就是说你所理解的伤寒论辩证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
怎么说呢 ? 我觉得脏腑是现实存在的 ,伤寒论为之辩证生存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
难道真的像岳美中老先生说的那样是将症状不论病机,出方药不论药性吗 ?
从哲学上说任何的东西都应该是有一定基础的 ,我们看到了伤寒论(所谓的经方的应用)在临床上的贡献和效果是很不错。但是我们一样要明理才是真知道啊!
我个人觉得辅行决也许更好 ,但是对此我没有更多的研读 。只是看过张大昌老先生的病案
觉得张老才是真正的中医名家 ,很有见地。既有方正相应也有五行脏腑,可谓统伤寒何内经之大成 !
也许源于此更想了解辅行决,就看了关于他的所谓门徒的著作,真是一个烂字了得!希望有的人不要再那张老的声誉做事了 ,你可以出书甚至你可以出很多书 ,但是拜托不要说是张大昌老先生的土地徒孙真的不行啊 。
不要那别人来成就自己 ,你要是行的话不说是张老的徒子徒孙也一样的可以让我们接受。你们的著作我拜读了 ,是以一颗很期望和崇拜的心理看的 ,但是看完真是失望并无什么更建设性的东西。
如果可以的话   希望你们能把张老的真正东西写出来就感谢了,不要再发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6

主题

1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管理员

传承经方靠大家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3567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5-31 08: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楼主的疑问,胡希恕有句话“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就已经可作为答案了,中医临床,方证辨识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这跟熟悉中医理论基础并不矛盾。而且方证辨识是不容易的,需要有很好的基础。不要以为方证相应是简单症状的一一对应,如果这样认为,那么你肯定还没入经方医学之门。
传承经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0

积分

22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0: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请问楼主 ,我也明白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方正相对 。但是寻找方证的过程应该是个怎么样的
辩证呢 ?
请楼主指点
你所说的很好的基础是指那些内容呢 ?(伤寒论  金匮要略)还是内经  难经 脉学
辅行决  还是方剂学还是等等
只因为迷惑疑问   才需要指点
能否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0

积分

22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0: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样一个病例 ,热天就像现在手臂暴露的地方 ,就会起疙瘩
其余并无不适
楼主用你所说的方正相对辩证一下好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5-31 17: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从其序言中可以看到,从其正文中更可以读到。如伤寒论序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这段话表述了三个意思,一是中医理论“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深究其理并不容易;二是通解中医之理的人并不多;三是现在的医生,不研究中医理论,用以发展其现有的医学技术,而是各自传承自家的医技,始终顺旧而无发展。尽管有学者提出对“伤寒论序”中某些字句之真伪的质疑,但也只是猜测,不能确定。如质疑“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是伪作,认为“三部九候,乃针灸家脉法,汤液家诊一部亦已可定,不必遍体摩挲。”而“伤寒”、“金匮”中有多处专以论述“趺阳脉、少阴脉”的条文,可以说明,仲景是使用三部九候诊脉法的,也可以说明,质疑“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是伪作的说法不确立。
    说伤寒论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是有原文依据的。谨摘录如下: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阳气重”“阳气怫郁在表”“阳气怫郁不得越”“汗多亡阳”“亡阳,必惊狂”,“阳气内陷”“阳微结”“若重发汗者,亡其阳”“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
    “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
    以上摘录,用以说明《伤寒论》的各条论述,都是以中医阴阳理论为指导的。
   
    下面简析,《伤寒论》的阴阳理论,与《黄帝内经》同为一理。
    《金匮要略》曰:“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黄帝内经》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分析其义:壮火就是火旺,火旺即为邪火,邪火伤耗正气,正气必衰。阳气衰者为狂,阳气衰者,必是邪火旺者,那么阳气衰者为狂,就是邪火旺者为狂。《黄帝内经》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又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联系上下文,可知,邪火旺,必伤阴,阴不胜其阳,火迫血溢,必脉流薄疾,并乃狂。
    这样分析对不对呢?可不可以认为,“内经”与“伤寒”之阴阳理论,同出一理呢?
    《黄帝内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我的理解是:人的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为血与气的变化而成,《伤寒论》全文论述,皆是围绕血与气的运动变化而展开。
    《黄帝内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此谓阳气固密,则阴气不失。《伤寒论》曰:“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此谓阳盛则动血,动血则阴虚。《伤寒论》又曰: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
    “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不可发汗;”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
    “衄家,不可发汗;”
    “亡血家,不可发汗;”
    还有其它不可发汗之证,不一一摘录。为什么不可发汗?发汗必伤血,非阴阳俱实者,不可发汗。这就是阴阳互根互用,互生互化之理。仲景虽称自己“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而实际上,仲景已参透了人之生命运动的阴阳之理,只是对五行、脏腑、经络会通之理没有参透。
    你所举的病例,“热天就像现在手臂暴露的地方 ,就会起疙瘩,其余并无不适。”据阴阳之理,试分析之:热天手臂暴露的地方起疙瘩,手臂属阳位,热天属阳热季节。手臂遇阳热起疙瘩,其人必里有蕴热,里外之热相加,必病阳病。病在表,当以汗解。然表部阳气重而壅积者必身痛,表部阳气轻而郁积者必身痒,此病不痛不痒也无其它不适,但仅据起疙瘩,也可辨为阳气轻郁,可酌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但据理而论,手臂起疙瘩当痒。
以上认识的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0

积分

22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7: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李国栋) 的帖子

谢谢指教 ,很感谢你的回复.。我也辩证其为表证,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剂,也想到过了
桂枝二越婢一汤
但我学识尚浅 ,有不太自圆其说 。就没有肯定
现在很多人注解伤寒论,都在说和内经不是一样的 ,我一直疑虑 。虽然我也用所谓的方正相对
治疗病人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是我还一直不解,伤寒论好像真的告诉了我们解决临床问题的办法,但是我就一直死守这一点吗 ?怎么发扬中医呢 ?
我觉得还是应该弄明白真正之道理!我觉得楼主说的很对,伤寒是应该以阴阳为主的,我不中的他的理论到底是怎么样的 ? 但是疗效很不错
而且他说他的很多东西都取自伤寒论,但是他仍然把内经和难经和脉学放到很高的位置,治病好像也没有所谓的方正相对 ,更多的是传统的理论(五脏六腑和阴阳五行)
这又说明什么呢 ?
我的感受是    方正相对应用容易,但是辩证困难 ,阴阳五行辩证容易,用药困难!
也许是我不精中医的缘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5-31 2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应是快速进入伤寒之门的金钥匙。是普及经方的简明之路。在入伤寒之门后,还是要解决理论指导问题的,这是我的感受。伤寒论不是以五行脏腑作为理论指导的,也不是以六经作为指导,而是以六病之脉证作为指导,即太阳病脉证并治→厥阴病脉证并治。谁能查出《伤寒论》里有太阳经一词吗?怎么就成了六经辨证了呢?《伤寒论》明确论述六病名,且按人体三个大的部位来分界,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以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来辨别病位,区分阴阳,至简至宏,即可直接察觉,又可包罗万象,即可浅学就会,又可深入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本医书能比伤寒论即易学实用又理致深刻。其最宝贵的做法,就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示人以法。法虽有限,而其变通却无限。而无论万般变化,其理宗阴阳之道不变。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从临床发现新的药物性能,就有新的经方诞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6-2 03: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所举病例,我是以伤寒论三部六病阴阳辨证的思路来分析的,“热天就像现在手臂暴露的地方 ,就会起疙瘩,其余并无不适。”据阴阳气血运行变化之理,热天手臂暴露的地方起疙瘩,手臂属阳位,热天属阳热季节。手臂遇阳热起疙瘩,其人必里有蕴热,里外之热相加,必病阳病。手臂起疙瘩是病位在表部,即阳气郁滞在表部。阳气郁滞在表部的表现大致有三点,一是郁滞重,全身郁滞重。阳气郁滞重必定阴气不弱,阴阳俱郁滞,亦即津液、血液俱郁滞在表,就会有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而脉浮紧,这是麻黄证的表现,麻黄证不会起疙瘩,因为阳气重而全身都郁滞不通,起疙瘩是局部郁滞不通。二是郁滞轻,全身轻郁,就会表现为身疼重,有汗或无汗而脉浮缓,身疼重是表阳郁滞,变为水湿,水湿不行,就会有沉重的感觉,脉浮缓,是因为阴气不足,血管里不能充斥绷紧,所以脉浮缓,脉缓、脉弱就是阴血不足,脉浮为卫气强,脉缓为营气弱,这是桂枝证的表现,卫气强用桂枝损阳气而外发,营气弱用芍药补阴血而内充。三是局部郁滞,局部郁滞一般都无汗,阳气郁滞轻,只是局部不通。你所举的病例就是表阳轻郁。应系桂枝二越婢一汤类证。但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应有口渴,若口不渴者,当系桂枝麻黄各半汤类证,因考虑热天就起疙瘩,才首推桂枝二越婢一汤,若无口渴,可酌减石膏。
辨病当见人,对所举病例的分析纯属推理,只是作为交流,思路仅供参考,还望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5 21:01 , Processed in 0.45372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