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681|回复: 45

仲景本意 少阴为表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发表于 2010-3-15 12: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仲景本意 少阴为表
  




上一篇:《伤寒论》第30条之真伪辨
下一篇:关于伤寒论少阴咽痛方的探讨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5 18: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同意。[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5 22: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1.以条目的多少,来确定表部证的阴阳属性,不能为凭。
2.桂枝汤证的发汗之法,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麻黄汤证的发汗之法,是“覆取微似汗”,从其护理要求来看,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发汗要求,没有不同,所以,说桂枝汤是微发汗之方,此说恐难成立。
3.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才是微发汗之方,依据是:3.1、麻黄用量都小;3.2、都有附子固汗;3.3、附子强于温阳固脱,是少阴病阳气欲脱时的专用药。桂枝加附子汤,是在出现了汗漏不止,阳气欲脱的证状时,才加附子的。可见附子不是用于表阴证的,表阴证也是邪气在表,应当汗而解之才是,用附子固汗,其理何在呢?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读此条可知,芍药敛汗一说不能确立。芍药益血气,平拘挛能确立。此条中用于敛汗的是附子,用于益血气以平“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的是芍药。如果芍药敛汗,则当用桂枝加芍药汤才是,而桂枝加芍药汤恰恰是用于“腹满时痛”之荣血不足、筋脉拘挛的腹痛证的。读此条可进一步明悉,桂枝汤证的病机是荣气弱而卫气强,桂枝汤的功用就是,用桂枝损卫气(发表邪),用芍药益荣气,使荣不弱而卫不强,达到表邪去而荣卫和,其病则愈。读此条也可以进一步明晰,芍药和附子,都不是用于表邪的。比如芍药甘草汤,就不是用于祛表邪的。附子甘草汤,也不是用于祛表邪的。
麻黄、桂枝的利尿作用,主要还是由于其散表郁而通阳气所决定的。表邪郁闭者,可以引起九窍不通,由表邪而引起的九窍不通者,则于表邪解而九窍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9: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条目的多少只是表象。关键是后面关于条目多少的分析。

讨论汗法治疗的就以太阳少阴为最多、详。

仲景开方基本不说为什么的。讨论某方证基于某病理多是后人揣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6 13: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仲景开方基本不说为什么”,而是不多重复说为什么。比如:
“阳气重”,“阳气怫郁在表”,“阳气怫郁不得越”,“心下有水气”,“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卫气不和”,“当和胃气”,“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谷气下流”,“血气流溢”,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以上主要是论述含有“气”的,还有论述含有“津液”、“血”及其它的,就不在此多贴了。
麻黄汤证的病机是“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桂枝汤证的病机是“荣弱卫强”,承气汤证的病机是“胃气强”,泻心汤证的病机是“胁下有水气”,理中汤证的病机是“其人胃气弱”,真武汤证的病机是“有水气”。总之,三阳证的病机是阳气相对偏盛,三阴证的病机是阳气相对不足。说仲景不言病理,是不符合《伤寒论》的本质意义的。以仲景不言病理为由,指责他人探寻病理,会影响从本质意义上去学习《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

但仲师方证药证可从,病理有些可从,有些不怎么可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7 10: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和少阴篇内容有对应性
这个我很赞成,也可以来创新医学网
http://www.yixue360.com/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6: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稍改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4: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再改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4-9 07: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病纲领证,各具特异性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表无邪气,其脉不浮。正气不亏,其脉不弱。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里无实邪,不得为阳明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半表半里之热,上熏官窍,故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里部虚寒,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里部虚寒之人,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而成脏结。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者,正气亏竭,列为表证,绝无此理。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全面概括了厥阴证卫气强,营气弱,并胃气不足的病理。卫气强之表有邪,表有邪并胃气不足,故其气上冲;营气弱之生虚热,故心中疼热,虚热不化水谷,故饥而不欲食,虚热并胃气不足,胃气不得化水为津,故消渴;胃气不足,故下之利不止。半表半里阴证,其人心肾功能衰弱,法当脉微细,但欲寐;理当渴欲饮水自救,渴而不欲多饮,绝不会出现消渴证。
“伤寒”与“内经”,只是辨治体系不同,而无人体病理认识之不同。在对于“阴阳气”运行变化的根本认识上,在对于“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治疗法则上,两部经典完全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1: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281条是比对太阳病说的,少阴脉是浮之中偏于微细,也有浮紧的。一般表病当然是太阳病多。身体特虚的人、老人,气血惧虚,得外感就常会发生少阴表病。也正因为人虚,所以少阴病多传变迅速,容易变成险症。老人多有感冒送命的就是这种原因。

厥阴326条之消渴与329条矛盾,后人多疑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4-9 23: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因为厥阴证之消渴,是表有邪气并胃气不足,胃气不得化水为津而形成的消渴,329条才明示“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少少与之,是不增加胃的负担,以候胃气来复之义,或可“忍之一日乃愈”。若饮水多,则胃气不足,不能化水为津,造成水蓄胃中,轻者则吐,重者则吐利并作,必以五苓散救之。五苓散证是典型的厥阴消渴证。
不深究病理,浅尝即止,人云亦云,伤寒论之辨治精神何以发扬?噘呼!哀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4-10 09: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3)《伤寒论》338条前半部分:“伤寒,脉微而厥,到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343条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逆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胡希恕认为是相关联的两条。合起来是: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逆冷,到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我认为胡老说得有理。从之。
从这里看出,脏厥就属于厥阴病(灸厥阴),可见厥阴为中不为表。”
脏厥是少阴气竭,胃气衰败。如“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把“灸厥阴”作为厥阴证,来论证“厥阴为中不为表”,似是为辩而辩。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条之脏厥与蛔厥相对比,可见脏厥有肤冷,有躁无烦,无暂安时,由此可知“脏厥”应是指胃气衰败,联系下文“脏寒”又可知,此“脏”指胃肠,所以认为,脏厥是胃气衰败,乃少阴气竭之死证。蛔厥无肤冷,时烦时静,有烦无躁,须臾烦止,故蛔厥是厥阴寒热夹杂证,而不是少阴虚寒之证。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脉微,是少阴气衰。“少阴病,脉微细”,脉微亡阳,脉微,必属少阴。而由脉微,手足厥冷,可知亡阳,阳气虚甚,烦躁是弱阳与阴邪相争,灸厥阴,若手足转温,是胃气尚在,阳气来复,尚还可治;若厥不还者,为少阴气竭,胃气已绝,故为死证。厥阴证之寒热错杂,若不发展至少阴气衰,断无死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1: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脏厥之脏,不可能判定为是什么脏器,论为“胃气衰败”只是有可能性,无必然性。毕竟338条343条未言“吐、利”。伤寒论中之“脏”有指胃的,也有不指胃的,如167条之“脏”。
伤寒论中“灸某某”一般就是为了防止病情传入恶化。本已是脏厥,“灸厥阴”难道是为了防止其传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2: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人云亦云无关真相,不人云亦云也未必为正理,学医总要择善而从,否则为何要学2千年前的仲景?否则不要“学医”叫“创医”罢了。先生说我不明病理也就罢了,说胡老之辈不明病理则难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2: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所说厥阴病的消渴问题,确实值得考虑。我对此也有些想法,但考据不成熟,暂不多论,这里就说一种。错简说。

“厥阴之为病,消渴”之“消”我怀疑可能是“稍”之误。熟悉书法的人就会发现,东汉及前的写法,两者极为相似。如果书简磨损、虫蛀。误认的可能极大,毕竟“消渴”是医书常见词。有心者可以查书法字典验看。

如能成立,则厥阴326条之消渴与329条矛盾可解,很好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4-10 13: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病理,就难免认识有误,无论是谁。我的老师有句名言,“永远以正确修正错误”,圣贤也有错,何况后人?《伤寒论》否定了《内经》的日传一经说,并不是否定了内经的基本原理。我批评了旧版“三部六病”的“当归甘草汤”为表虚证之说,立意于“黄芪甘草汤”为表虚方,也不是否定了老师的学术成就。
灸法,其本是温补之法,原本就是温里复阳,何来“防止病情传入恶化”之说?更无“防止其传表”之义。“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针足阳明,是泻其邪气,使邪去正复则愈,与灸厥阴,不可同类而比。“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用火灸之,邪无从出”,未有见到用灸法防止邪气传表之说。
凡临证见过五苓散证“消渴”之人,就不会想象其“消渴”是“稍渴”之误了。
我以少有的耐心,跟贴讨论,一是确实是想辨明问题,二是在论坛上议论,要有责任心。
不过最终还是无结果,各执己见。那就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吧。
我的一个见解,比起老师的系统学说,就是小草与大树之比,如果没有老师的学说在先,就不可能有我的体悟在后。同样,“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是我最认真学习的讲稿,从中受益颇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20: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也会有消渴的,所以问题也不存在。消渴证中的下消多有属于虚寒的。非表非里,为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4-13 14: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上三条中,消渴,是说虽饮而不解渴;烦渴,是说口渴的程度深;渴而口燥烦,亦是说口渴的程度深。因此,消渴是“稍渴”的错简之说,请恕我直言,绝无此可能。
   
半表半里之阳性病,必见阳热上熏官窍之“口苦,咽干,目眩”之证;半表半里之阴性病必见阴阳两虚之“脉微细,但欲寐”之证。“消渴证中的下消多有属于虚寒的。非表非里,为中。”之说,于理不符。虚寒证不会有消渴,太阴虚寒的特性是口不渴,少阴虚寒的特性是渴不欲多饮,只有夹有热邪的厥阴寒热错杂证才会有消渴。下消之证,亦属于寒热错杂之厥阴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46

积分

91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6
发表于 2010-4-14 19: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hi.baidu.com/傷寒愛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26 23: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些都是理論性的東西。經過其他方面的校正,并無礙於臨床實踐。所以不管是少陰為表,還是厥陰為表,還是半表半裡、半虛半實,只是說明大家對此確實思考過了。仲景的三陰三陽據說有四十多種觀點,不管我們提出哪一種,可能都有人思考過了。甚至有人思考的更多,只是我們沒看到。不過我們確實可以依據自己的不斷體悟啊、理解啊不斷構建適合的模型,來發揚這套理論。不過大道至簡,也許三陰三陽是最簡單的古代人體部位劃分,或者是所謂的時空統一模型。反正我們沒有必要神化她或者任何偉人、大家,客觀不斷總結、學無止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028

积分

17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8
发表于 2011-5-7 07: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忽略了胡老的总提纲!
胡老已经明说,他说的表里,是病情反映的表里,不是病因病机的表里。病于里而现于表,则为表病。
这个概念不清楚,你们的辩论就辨的不是一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028

积分

17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8
发表于 2011-5-7 07: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伤寒论的研究分为两派,一派为病情派,一派为病机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5-7 08: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六经为病,未有邪不经表而入者。此与温病伏邪适时内发不同。然病邪在各经之表停留时间不同,甚至短者似未经其表。不能说无表。言少阴有表,无疑义。言仲景本意,少阴为表,必有疑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5-8 06: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情与病机又是不可以分割的。病情反应病机,病机必以病情而反映。比如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其脉必沉,反应里阳不足,表里合病,故麻黄与附子并用。若纯属表证,其脉不当沉。
再如麻杏甘石汤、葛根芩连汤证皆以喘汗为据,反应病机向外,故与麻黄、葛根,促使邪从表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5-8 08: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既为人体一身之表,岂不为所有六经之表。凡外邪之入,未有不经表者。言太阳为表,应更可理解。言少阴为表,可言人体一身之表为少阴否?此从伤寒本意有此疑虑。
反问言:言少阴为表是否有理?太阳之经气,以何得之?一身护卫之阳气,从何得之?人之阴阳,本于肾之阴阳。太阳少阴,本属表里,经气相通。外邪侵表,无里虚之表乃为太阳,有里虚之表,乃为少阴。思得之,太阳,少阴,皆为表。可言一身之表亦为少阴,以一身护卫之阳气得之少阴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5-8 09: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希恕与刘绍武两位前辈,都是以人体部位论伤寒的。即把人体从系统上分为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又分为阴阳两种病证,这样就有了三个系统,六种病证的纲领性的认识。他们的认识在认识系统上不谋而合。所不同之处,就是表阴病是少阴还是厥阴。表阴病主药是桂枝还是附子。
若认为少阴为表,那么四逆汤证是表证还是里证呢?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如何理解“脉沉,亦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呢?
又如何理解“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条少阴提纲证呢?
又如何理解“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呢?
又如何理解“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5-8 10: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阳经之病,可兼阴否?阴经之病可兼阳否?无论何经病证,表之不除,即是本病为表或本病兼表。然本病和兼表之病,属不同概念。少阴本病和少阴兼表之病亦非可等而视之。三阳之表,以太阳为总表,三阴之表以少阴为总表,表阳总属太阳,表阴总属少阴。是否如此更易理解呢?个人倾向表阳为太阳,表阳药属桂枝,用桂枝损其相对余阳,表阴为少阴,表阴药属附子,用附子补其绝对缺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5-8 11: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证是指单病种。合证是复合病种,是在单病种的基础上复合而病,只有先弄明单病种,才能弄明合证。
胡希恕和刘绍武先生认为的表阳证与表阴证,是指表部的阳性病与表部的阴性病。即表部病是指其病在表,而里部无病。那么治疗单纯的表部病,就不用考虑里部。只有表里合病者,才考虑表里同治。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即属表里合病,其证汗漏不止,反应里阳不足,故加附子。而桂枝汤,是表病。同理,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亦是表里合病,而不是单纯的表阴病,因为其脉沉,反应里阳已虚,故用附子。若里阳不虚,其脉不沉,当用甘草麻黄汤,而没有用附子的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5-10 1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绍武的三部六部与伤寒论六病是两种归纳法,刘的归纳是纯粹的单一病种,伤寒论中,三阳病是纯粹的单一病种,三阴病个人理解应为合病、并病类:
少阴病:当为太阴与少阴合病,或太阴与太阳合病,看其治法,分别是四逆汤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符合临床,很难找到单纯的少阴病。
太阴病:里虚(不可下)、里寒(当温),正治理中丸。另有系于太阴、属太阴的治法桂枝加芍药汤。
厥阴病:糖尿病初期多饮多食多尿与提纲符合度较高,其治肾气丸。归入金匮虚劳病类应该比较贴近。主方肾气丸、薯蓣丸。我见过薯蓣丸证(带瘀血)有四肢发热、食不下、气短、四肢发热则气上冲心而心慌心跳、口唇经常有发炎、舌胎黄腻、心下痞、吃不下东西、体虚(走路打晃)、脉大疾数浮,吃了薯蓣丸后,现在能吃,体能正在恢复中,四肢发热现象还在,其它各症差不多消失了。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理由:伤寒论三阳病中有并病、合病,三阴病只提到系于太阴、属太阴,对并病、合病只字未提。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5-10 13: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ymljd001“伤寒论三阳病中有并病、合病,三阴病只提到系于太阴、属太阴,对并病、合病只字未提。”
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三阴病,亥子丑,子丑寅,丑寅卯,在时辰上相互重叠,恐难明确合病并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5-10 21: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拘于三阴三阳而割裂藏府经络气化者,不可言《伤寒》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09: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家法,门径而已;好用则守,无效思变,成就大小,各人造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术一统,古未有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5-12 20: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同此身,必同此理!经方就是“经络方”,汤先生只是理论研究,没有实践,不知经方之奥妙、神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3: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3楼(leiyuanmo) 的帖子

实践不算多,但还是有的。不认为是“经络方”的临床大家古今中外很不少。没几个人敢评价这些人医术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5-13 21: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经方就是经络方”,那么经方有没有冲病、任病、督病、带病、阴跷病、阳跷病、阴维病、阳维病等经络病之方呢?
若“经方就是经络方”,那么汤药组方与针灸组方就应该是同样性质了。且以太阳病方为例,不问腧穴,只问经、筋、别、络,那么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一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哪个方是走太阳之经方,哪个方是走太阳之筋方,哪个方是走太阳之别方,哪个方是走太阳之络方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5-15 19: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经方就是经络方”,那么经方有没有冲病、任病、督病、带病、阴跷病、阳跷病、阴维病、阳维病等经络病之方呢?

_____________
   清李先生仔细阅读桂林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的论言,再参考鄙人拙作《左手易经 右手内经》,然后再下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5-15 20: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向您请教的,“经络方”是如何走经、筋、别、络和奇经八脉的呢?凡太阳证方是都走太阳经、筋、别、络呢?还是分别走太阳经、筋、别、络呢?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61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61
发表于 2011-5-15 2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有几个世纪没在论坛上看到如此佳作了!

不得不醉赏妙文!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5-16 19: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够三言两语就搞定,我会在此说明!经、筋、别、络尚未细化,也无需细化,以其气一也。
  还是请参考拙作,就怕根本无法读懂,眼界局限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5-16 22: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传一句话。眼界不能局限,靶点却是一定要局限的。针灸的靶点是身体的腧穴,方药的靶点是身体的部位。针灸与方药,治疗方式不同,决定了其靶点的不同。二者在中医基本理论上,没有原则的不同。脏腑经络气化,不是针灸的专利,有生命就有气化。所以,方药也有气化,推拿也有气化,健身也有气化,饮食也有气化。
沙龙吸引了众多的中医爱好者进来学习。作为中医工作者,有义务在这里传播基础知识。您也可以介绍自己的学术成就,也可以批评他人的错误,大家共同讨论学习。但是不一定要攻击他人,因为攻击他人,并不能提高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5-17 20: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不要误解!请您读后再发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5-17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彼此间都没有误解。抽空定会拜读您的大作,“就怕根本无法读懂”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5-26 16: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 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传变过程:少阳→太阴→少阴
少阳: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脏腑相连”
太阴:胃气弱。
少阴:脉微细(肝血不足,脉微细。肝血不足因何不足?胃气弱。),但欲寐也(心阳不足,营养供不上了,但欲寐。心阳不足,五脏功能俱弱:第一个,肾不制水,小便色白;第二个,脾中虚寒,这个原来就有,即使没有,心阳不足后,这个也成为了必然会有的现象。)。

请问:少阴真的属表吗?肝中营血不足,导致心脏输出的营养不足,五脏功能减弱。
少阴病,个人认为是心阳不足。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028

积分

17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8
发表于 2011-11-29 08: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老说的阴阳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阴阳。
阴为机体沉衰,阳为机体亢奋。身体虚也可能为亢奋,为虚亢,为阳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12-11 1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阴为沉、为里、为寒、为衰;阳为浮、为表、为热、为亢。这是简明之论。“身体虚也可能为虚亢,为阳病”,这样说法好像不大明确。虚病就是阴病,亢病就是阳病。虚和亢同时出现,就是阴阳同病。
    比如桂枝汤证,脉缓为虚,是营阴不足之阴病;脉浮为亢,是卫阳偏强之阳病。桂枝汤证营阴不足病性属虚,卫阳偏亢病位在表,故可以定义为表阴病。其证营弱卫强,是虚亢,亦是阴阳同病。
    再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脉沉为虚,是里阳不足之阴病;反发热为亢,是表阳偏强之阳病。但是其证只能定义为太阳与少阴合病,而不能定义为表阴病。因为其证“脉沉”为少阴里部有邪,“反发热”为太阳表部有邪,所以其证当为表里同病,不能定义为表阴病。从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分析:此条之“脉沉”,与少阴病提纲证之:“脉微细”不同。此条之“脉沉”,是少阴病始得之,还没有伤及阴津,故其脉不细,所以其方只用温里搜寒和发表之药,而不用甘草补津。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相比,前者是少阴病始得之,后者是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已经伤及了阴津,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甘草补津。另,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其脉当沉,条文没有“脉沉”,是省文。若没有脉沉,就没有少阴里寒,就不当与附子。因为表寒证只需用桂枝、麻黄、荆芥、防风之类温散表寒之药即可,无需用附子温里。从《金匮》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来看,《金匮》麻黄附子汤与《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药物组成相同,服用方法亦同,可佐证麻黄附子甘草汤之脉证为沉,是表里同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6 02:50 , Processed in 0.11513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