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47|回复: 10

[转载] [名医专访]访马文辉老师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11-29 22: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采访对象:马文辉

二,采访时间:2008年11月21号下午四点至五点半

三,采访地点: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

四,记者:唐利萍 闫晓静 张珊珊  陈赟

五,专家简介:马文辉,男, 山西壶关县人,主任医师。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师从刘绍武老先生,开始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著作有《三部六病纲要》、《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刘绍武串讲<伤寒论>》、《易医论》等,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有《刘绍武先生及其学说思想简介》、《<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六证、六病、六时》、《一分为三与三阴三阳》等。
马文辉主任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肿瘤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心身疾病尤为独到,曾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六,中医寄语:勤求古训,究国学以谋继承.博采众方,融新知为求发展.医理通哲理,中医学究其本质是一门哲学医学。《周易》作为中国哲学的根,对中医理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影响。“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在《周易》称为“六爻之动”,在中医则是“三阴三阳”,这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医之魂!

七,采访主题: 中医事业的发展方向之预见

八,采访内容:
1,中医药事业发展是回归经典还是结合现代科技?
2,为什么“三部六病学说 ”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九,采访实录
记者:马老师,首先我们代表中医药论坛全体成员,恭喜您成为研究生导师!
马老师:谢谢!
记者:马老师,您在中医药论坛上发表过一篇中医发展之路的一篇文章,说发展是硬道理。那您认为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是应该回归经典还是应该结合现代科技呢?
马老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是一个高潮。中医的简便验廉,既是它的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它市场的竞争力就小。因而在整个市场经济条件下下,中医整个的一个发展就受到制约。
今天呢,随着中医药的改革,它主要要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中医的优势国家就看见了,所以国家就要重视。西医它的医药费很高,所以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中医呢,空前冷落,整个中医院进去以后冷冷清清。形成这样一种情形呢,主要还是中医自身的问题,它不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前一段时间,有人甚至提出了要去取消中医这样一个呼声,更说明了中医本身存在的一个问题。国家提出了要中西医并重,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国家要扶持中医,但中医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它扶不起来,就好像诸葛亮要扶阿斗一样。
今天中医处在一个黄金时段,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成了摆在中医学子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它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机遇就是国家有个好的政策,挑战就是,面对整个市场经济,面对整个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医必须去适应,否则就要被淘汰。这是一个规律。
在早期,张仲景时代就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那时候中医是这样一个状况,现在还是,中医基本上它就一直是这样。那么我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呢有两个想法,有两个回归,回归经典,回归临床。
第一个“回归”是 回归经典,在仲景时代就要求回归经典,中医的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后来又有了《温病条辩》。回归到经典,主要就是指回归到《伤寒杂病论》。中医的弊端是,自古以来就门派林立,各承家技,互相攻击,每个学派在某个方面有成就,但是对中医没有全局性的认识,所以中医的发展需要团结,而团结就需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一致的指导原则,比如一个信马列主义,一个信资本主义,不可能团结起来。要想各学派走到一起团结起来,需要一个共同的指导原则,怎样让他们团结起来呢?比如攻邪派,什么病都是驱邪;火神派,所有病都是阳虚,需要附子,干姜来补肾温阳,滋阴派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认为所有的病都是阴虚,脾胃学派认为所有的病都是脾胃虚,都得补脾胃,所有病都是这样吗?不是的!所有的中医不能统一到这个上面;每一个学派都有它的问题就是走偏锋,走极端,它在某一个方面拓宽自己技术性的东西、实践性的东西,有它独到的地方,有创新的地方,探索了一些东西,发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并且运用到了极致,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和财富,这是它值得赞扬的地方。但是总体的中医不能回归到某一个学派上去,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中庸的,这样才能走常道。中医经典著作里的《伤寒论》,后世对其有误解,认为《伤寒论》就是讲伤寒的,以致后世出现温病学派。《伤寒论》包括伤寒,它不只讲伤寒,它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有些人一看到“伤寒”二字就望文生义,以为只是说寒邪,不是这样的。《伤寒论》开篇时,中风、温病、伤寒等都提到了,作为辨证论治的鼻祖,它的辨证论治体系是非常全面的、兼顾的,主要就是三阴三阳的辨证。“三阴”是指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是指太阳、少阳、阳明,这样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不像补土派单说脾胃,只强调太阴;温病学说只强调少阳和太阳,所有病都用寒凉药,都是清热解毒的药,走偏锋,走极端,只注重两阳。银翘散、桑菊饮等走太阳,为表阳;白虎汤、清营汤、玉女煎等走少阳。这样,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不能解决阳明证,后来吴鞠通写了《温病条辩》就有了承气汤,增加了一些治阴的药。因此,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要回归经典,回归全局,唯一的就是仲景的三阴三阳辨证,这样就符合中医的阴阳学说。
    第二个“回归”是回归临床。说到底中医是看病的东西,它是一门科学技术,中医失去了临床,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唱京剧,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画国画,能给人们带来愉悦和精神食粮;而中医,是看病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的。有些人把中医比作文化,把中医说成艺术,这是本末倒置。中医的根本任务是治病,治病是一种技术。中医之所以有它存在的必要和价值,是因为它能解除病人的痛苦。医学的任务是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如果你的诊断不准确,治疗无效,没有完成医学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医学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主张把中医搬进博物馆、展览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医怎么能是文化遗产?中医是具有时代感的、实实在在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东西,不能放到博物馆去展览,它是要为群众服务的。所以,说中医是文化、是艺术的观点,我们可以不客气地说这是误导、是沽名钓誉。中医不是搞文献研究的,它必须回归到临床。回归临床是学习经典的目的,最终目的是为病人服务!现今有一个很错误的倾向是大学里把经典课设为基础课,实际上,《温病条辩》、《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都讲的是临床的知识,应该放到临床课里讲的,可是大学却放在基础课里讲了,到了后期的临床课却不讲了。很多中医名家在老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和总结对中医的体会时,提出了“学经典,用经典”的口号。经典必须为临床服务,否则经典就被束之高阁,成为中医的文献了。人们成天讲《伤寒论》如何如何高明,张仲景如何如何高明,可是到了临床却不用它了,说的和做的是两张皮,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和老师真正地运用《伤寒论》的人有几个呢?讲课时把张仲景说成是圣人,方剂学的第一个方子就是张仲景的麻黄汤,可是又有几个人开过麻黄汤呢?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中医不淘汰才怪的!张仲景的在天之灵都不保佑你“把我吹得那么高,我的方子你一个都不用!”张仲景的方子是实实在在治病的方子呀!所以,中医不回归经典,经典不回归临床,中医不灭才怪!现今,研究《伤寒论》的一家又一家,一人一个伤寒,都是闭门造车!一觉醒来就产生一个想法,然后一个观点就出来了。把张仲景好端端的三阴三阳辩证说成是六经辩证,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伤寒论》里什么地方哪个条文说过六经呀?现今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伤寒教授、金匮大家从来没有开过仲景之方,这也能叫伤寒大家?你说你是仲景的传人,可是却不开仲景的方,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么?要把经典回归到临床上来,为临床服务,这样中医经典才是鲜活的东西,才有时代感!我们不是为了解释伤寒而解释伤寒的,也不是为了研究伤寒而研究伤寒的,而是为了临床而研究伤寒的!
记者:马老师,您方才说中医要回归经典,回归临床,还要与时俱进。那么您研究的 “三部六病学说 ”就应该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了,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马老师:“三部六病学说”是刘老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首先是继承,创新发展是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的.完全继承是不可能的。创新是为了让其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三部六病学说”把古代的话用现代的语言更直观的转述出来,让现代人能听懂,甚至让外国人也听的懂.给过去的语言赋予现代生命力。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老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前提,创新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它继承多于创新,如遗传多于变异。
“三部六病学说”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三部六病学说”充分遵循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又保持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
我简单地谈一下“三部六病”它的一个哲学基础。中国人最伟大的一个时空观就是“一分为三”。时间是一分为三的,把握现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伤寒论》把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才之道,即“一分为三”,符合时空的划分,也符合人体发生学,三胚层学说。六病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属性论。《周易》说:“一阴一阳则为道”。《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学说即“一分为二”,符合对立统一法则。“三部六病学说”是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有机结合,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中医药是一门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实践,一切都是空谈。面对当今社会,中医药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在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实现突破。“三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疑难病症极俱可操作性和疗效优势。“三部六病”学术具有开发价值和推广价值。
三部六病学术的四大特点:
1、兼容性。三部六病学术对中医不同流派和各种辨证论治体系都可兼容,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整合,达到了中医理论大一统局面。
2、现代性。三部六病学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客观、规范,初步达到标准化、规律化。
3、可操作性。三部六病学术简单易学,可重复,易操作。
4、可发展性。三部六病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可以随时补充完善,不排斥任何现代科学技术。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张仲景时代了,与时俱进曾是孔子时代的要求。刘老曾说过,“古往今来,学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古今,没有中外,没有你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这是刘老的一种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一种基本原则。学说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你我,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们要站对队,要站在科学工作者的队伍当中,不要站在文艺者的队伍当中。中医并非文艺,并非文化,中医就是中医。艺术是追求美的,自然科学是追求真的,道德是追求善的。中医不追求美,唯有疗效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武术最原始的功能是保护自己,是一种搏击术,而今武术的搏击功能在逐渐淡化,而追求美感,艺术性逐渐强化起来,这就使其本质在逐渐丧失,中医不可脱离其本质,不同领域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中医一定要与时俱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先进永远代替落后。马车过去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发明,而今如果坐着马车就会招致他人的嘲笑,因为现在坐的是奔驰,是宝马,马车没有错,奔驰也没有错,只是时代不同了。中医要与时俱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所以我们要创造一种既不是古人的,也不是西洋人的,是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能为今天服务,为人类服务的现代中医医学,要吸收古往今来一切智慧的结晶,要与时俱进。
记者:马老师有人说现在国内外中医发展是“墙内开花墙外红”,您怎么看?
马老师:这可以说是在粉饰太平,中西并重是不可能的,目前中医只是充当一种替补角色,中医若想发展.就要有开放的胸怀,要学会接纳,学会拿来主义。
记者:马老师你觉得中医的市场前景怎么样呢?
马老师:中医发展的市场前景肯定是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医药事业将来的发展要靠你们,毛主席说了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中医发展的未来,肩负着一个振兴中医的一个使命。中医发展也要向前看,应该与时俱进。中医发展不能自捆手脚,中医要承担中西医并重,要撑起半边天,就必须有开放的胸怀,不能闭关自守。中医要发展不光光是疗效的问题,是中医走什么路的问题,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中医朝哪方面发展的问题。
记者: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五点半了,真是不好意思,打扰了马老师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们的采访就到这结束了,在一次感谢马老师在百忙中抽时间给我们,太感谢了!
马老师:没关系,我也向你们学习,大家一起交流经验。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有些人就不赞同,咱们虚心接受。呵呵…




上一篇:lbkd1395 经后高烧致崩案
下一篇:乳腺增生案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1-29 23: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以前也听说过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学说~不过关于伤寒论包不包治温病的问题似乎没必要讨论了吧。。。
而且温病学家也不是只用寒凉药啊,《温病条辨》中经常是说完了湿温就说寒湿用完凉药就有用热药的,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的东西。。。只是它在温病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所以显得特别突出而已。
还有在《温热论》中叶天士除了说卫气营血外还特别强调阳气,比如“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
温病大家同时都是伤寒大家,都很重视阳气,而不是世人所认为的温病就知道清热解毒~
参西不背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08-11-30 2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然,象叶天士、吴鞠通这些温病大家都是医中高手。他们的理论也很时髦,从病因立论和现代医学的细菌、病毒说有相通之处,所以很容易被接受。当今临床上一见发热除了抗生素就是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注射液,是他们六论之初没有想到的。这一现象虽不能全由这此温病大家负责,但也不能说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古人讲“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信矣!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1201

积分

6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真实就是力量。

Rank: 8Rank: 8

积分
1201
发表于 2008-12-1 14: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见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路,都是中医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医临床最重要的是学会处理疾病。中医的很多问题是没有处理好研究者和应用者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2-2 17: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9-1-13 18: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先生所论,对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学说有很大的发挥,有益临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0

积分

25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9-1-20 15: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主张把中医搬进博物馆、展览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医怎么能是文化遗产?中医是具有时代感的、实实在在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东西,不能放到博物馆去展览,它是要为群众服务的。所以,说中医是文化、是艺术的观点,我们可以不客气地说这是误导、是沽名钓誉。中医不是搞文献研究的,它必须回归到临床。”
马先生此论值得重视和借鉴。现在确实有一种将“中医文化狭义化”的趋势,似乎中医的文化只是纯人文的文化(不包括自然科学、医学技术内涵的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61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61
发表于 2009-1-20 17: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劭武比胡希恕更有勇气,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六经非经”之论,并引入系统论,但是却被刘渡舟斥为异端学说大家批判,并且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六经经络之我见》来驳斥这种观点,而胡希恕却到死都守口如瓶! [s:95]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61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61
发表于 2009-1-20 17: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沙丘沙于2008-11-30 20:27发表的  :
诚然,象叶天士、吴鞠通这些温病大家都是医中高手。他们的理论也很时髦,从病因立论和现代医学的细菌、病毒说有相通之处,所以很容易被接受。当今临床上一见发热除了抗生素就是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注射液,是他们六论之初没有想到的。这一现象虽不能全由这此温病大家负责,但也不能说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古人讲“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信矣!
[s:102]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289

积分

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89
发表于 2012-1-2 18: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王卖瓜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731

积分

550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731
发表于 2012-1-2 19: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中医是文化、是艺术的观点,我们可以不客气地说这是误导、是沽名钓誉。中医不是搞文献研究的,它必须回归到临床。回归临床是学习经典的目的,最终目的是为病人服务!"
但三部六病受众有限,推广亦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4 07:03 , Processed in 0.25788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