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126|回复: 14

[推荐] 历代本草汇编“白附子”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728

积分

33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28
发表于 2011-5-19 17: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白  附  子 (《名医别录》)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阴湿的林下、山涧、水沟和农田中。喜凉爽湿润气候以及阴湿环境,以肥沃湿润的生长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临床用名有生白附子、制白附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海药本草》:大温,有小毒。主治疥癣风疮,头面痕,阴囊下湿,腿无力,诸风冷气,入面脂皆好也。
《开宝本草》: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汤液本草》:阳,微温。
《珍》云:主血痹,行药势。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本草纲目》:白附子为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楚国先贤传》:孔休伤颊有瘢,王莽赐玉屑白附子香,与以消瘢。
《本草经疏》:白附子感阳气而生,故其味应辛微甘,气大温有小毒,性燥而升,风药中之阳草也。东垣谓其纯阳,引药势上行而已。其主心痛血痹者,风寒之邪触心,以致痰壅心经则痛,寒湿邪伤血分则成血痹。风能胜湿,辛温散寒,故主之也。风性升腾,辛温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面行药势也。日华子用以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疵。李珣用以治诸风冷气,足弱无力,疥癣风疮,阴下湿痒,头面斑痕,入面脂用。丹溪用以治风痰,皆祛风燥湿散结之功也。
简误: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痰壅禁用。小儿慢惊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一云有小毒。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血痹冷疼。且行药势。驱诸风冷气,解中风失音。摩醋擦身背汗斑,尤去疥癣;用茄蒂里边捻药擦,三日愈,忌澡洗。研末收阴囊湿痒,并灭瘢痕。
《本草乘雅》:白附子,形肖附子而色白,阳毒独行之勇悍,亦相肖焉。气味辛温,功齐火热,手少阴心藏之体用药尔。经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主行药势,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耳。
《药性解》: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头面百病、斑点风疮疥癣、心痛血痹、阴囊湿痒。新罗出者佳。
按:白附色白味辛,故宜入肺,以治风痰。甘而且温,故宜入脾,以治皮肤。阳中之阳能上升,故治面病。《药鉴》:味甘辛,大温,有小毒。其性升,能引药势上行。避头风诸风,冷气心疼,风痰眩晕,带浊,疗小儿惊风痰搐,及面鼻游风,黑斑风刺,去面痕,可作面脂,亦治疥癣风疮,阴下湿痒,风湿诸病。凡欲药,炮而用之。
《本草备要》: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荣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作面脂,消斑疵。补肝虚,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阴下湿痒。
《本经逢原》: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乃阳明经药。治肝气风癣阴痒,洗T5”,7”〗黑KG-*3〗干黯,入面脂用。其性燥血耗气,是以类中风证,虽有痰壅,禁用。小儿慢惊勿服。
《本草求真》:[批]散足阳明胃经冷风。
白附子专入胃。时珍曰: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辛甘有毒,性燥而升,为风药中之阳草。东垣谓其纯阳,能此药势上行于面,为阳明经要药。又按诸书皆载能治头面游风斑疵,阳明之脉行于头面,故用此脂作消斑。及中风不语,诸风冷气,血痹冷疼,阴下虚痒,皆当用此调治。玩此药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气虚痒,设非冷气冷痒,又曷可用燥烈之药以治乎。是以阴虚类中,并小儿脾虚慢惊,皆不宜用,其气味辛烈者故耳。辛能散气,燥能劫阴。此与白芷同为一类,但白芷则兼肌湿同理,而不专及阳明风邪;此则专散阳明风冷,而于湿邪则未及耳。
《得配本草》:辛、甘,大温。有小毒。入足阳明经气分。能引药势上行。逐风痰,驱寒湿。一切头面百病,心痛血痹,阴囊湿痒,急慢惊风,痘疮风寒不解,四肢头面不起者,用以散解甚效。
配南星、半夏,生研,猪胆丸,治小儿暑风痰迷搐搦;配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热酒下,治中风口;配藿香等分为末,米饮下,治小儿吐逆不止。
脾虚慢惊,阴虚中风,二者禁用。
《本经疏证》:白附子所主其旨在节,节之为物,以体象论则为阴阳之限,以变动论,则为用阳布阴,而其威之所竟,力之所加,又为在下者厚,愈上乃愈微也。在下者厚,则主心痛血痹之谓。愈上愈微,则为面上百病行药势存焉。盖血痹由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而为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则其始病于血脉以渐内应于主血脉心,乃为痛矣,当未痛时,原不妨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愈,既至心痛,则不得不藉白附子之阳气布散,血脉中阴邪仍有限制,不相侵越,偏检千金方用白附子惟坚症积聚篇小狼毒圆一方可服,余则尽系外敷,外敷之中,除一龋齿虫痛方外,余则尽为面药,皆湿热滞气之所为,气既滞而不生光华,泽复涩而反增晦黯,则行气宣泽之中,断不能不有用阳布阴之物驾驭其间以行药势,其为治固甚精微,而其功力亦云微矣。以是二义而扩充之,则在上用之以气行津,在下用之以气行血与痰湿,皆可无微不入矣。
《本草新编》: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诸气之药,可恃之为舟楫者也。用于人参之中,可开中风之失音;用于茯苓、薏苡仁中,可去寒湿之痹症;用于当归、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经脉;用于大黄中,可以去滞而逐瘀。近人未知,止用之外治以减瘢,下治以收囊湿,为可惜也。再其性甚燥,凡气血枯槁,虽有风,似不可用。即痰涎壅塞,而若系有火之症,亦非所宜也。
《本草分经》: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风痰痹湿,此药无复真者。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附子有显著的祛痰作用。
2. 白附子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3. 白附子有抗炎作用。
4. 白附子有抗破伤风作用。
5. 白附子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6. 白附子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上一篇:江厚万帖:经方——通向中西医结合之一途
下一篇:历代本草汇编“白果”

3

主题

0

积分

78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1-5-19 17: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24 14: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日华子本草》:“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皯瘢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24 14: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本草衍义补遗》:“治风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24 16: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景岳全书-卷四十八-本草正上》:“有小毒,其性升,能引药势上行。辟头风、诸风冷气、心疼、风痰眩晕、带浊,疗小儿惊风痰搐及面鼻游风,(黑干)斑风刺,去面痕,可作面脂;亦治疥癣风疮、阴下湿痒、风湿诸病。凡欲入药,炮而用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 12: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医学启源-卷之下-用药备旨-药类法象》:“白附子,阳,温,主血痹,行药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 12: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明医指掌-卷一-药性歌》:“白附性温,治面百病,一切痰涎、中风诸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 12: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徐大椿医书全集-药性切用-卷之二上》:“辛甘性热,入阳明而善祛游走之风。能引药势上行,治头面百病。虚者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 12: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玉楸药解-卷一》:“白附子。。。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驱风泻湿,逐痹行痰,温燥发泄,表散风温。治中风失音,鼻口偏斜,耳聋喉痹,疥癣疝瘕,面上(黑干)(黑曾),阴下湿痒。行痰涎,止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 1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六-本草上》:“性热纯阳,能引药上行,去头面游风,消面斑疵。治中风失音、风痹痰厥,去湿逐寒,小儿急惊之要药也。但性温燥,凡阴虚似中风证,小儿脾虚慢惊,并宜切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 12: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现代实用中药-增订本》:“性味:味微甘而辛,有麻舌性。效用:为镇痉药。治中风失音及偏正头痛、喉痹肿痛等。本品有作用于神经之效用,与乌头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5 17: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中国药植志》:“治淋巴结结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5 17: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江西民间草药》:“治毒蛇咬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5 17: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四川中药志》:“镇痉止痛,祛风痰,治面部病,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偏正头痛,喉痹肿痛,破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5 17: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江西《中草药学》:“镇痛,解毒,通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9 00:48 , Processed in 0.30673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