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795|回复: 3

关于第27条“无阳”的问题

[复制链接]

44

主题

1567

积分

198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7
QQ
发表于 2010-6-13 17: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第27条“无阳”的问题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关于此条“无阳”的问题,争议由来已久。
曹颖甫:按“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当在“热多寒少”下,今在节末,实为传写之误。否则既云“不可发汗”,犹用此发汗之药,有是理乎?若夫脉微弱而无阳,恶寒甚,则宜干姜附子汤;不甚,亦宜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正可以意会也。《伤寒发微》
    郝万山:“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是为进行类似证候的鉴别诊断而设。脉微弱为肾阳虚衰,鼓动无力所致。由于肾阳已衰,所以说此无阳也。这样的证候,应当回阳救逆,当然禁用汗法。《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李克绍:对于本条的解释,大多数读者都同意章虚谷的说法,把末句移在“不可发汗”之前。即:“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样一改动,虽然可以讲得过去,但显然是强为割裂,未必符合本论原意。正如吴人驹所说,既然热多,岂能无阳?吴氏认为,本条所谓“脉微弱”,“微”是副词,“微弱”即稍弱,是脉象比浮紧稍弱,不是真弱。所谓“无阳”,是表邪不重,是对比阳气重的壮热而为无阳,不是阳虚阳衰,所以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吴氏这一说法既不需要改动原文,又符合临床。《伤寒百问》
    曹颖甫的说法与章虚谷相同。郝万山指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是为了鉴别诊断而设,认为“无阳”就是肾阳虚衰。李克绍较为特别,认同清代医家吴人驹“脉微弱,即稍弱,微字是副词”的说法,指出无阳是表邪不重,是对比阳气重的壮热而说的,不是阳虚阳衰。
    我们先抛开诸家争论,用条文互参的方法来了解“无阳”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我们将第23条、27条对举。第23条“脉微缓者”、“脉微而恶寒者”,其中的“微”字都是指脉象而言的,所以第27条“脉微弱者”中的“微”字绝对不可能是副词,而应该与第23条一样,都是指脉微。
    第23条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这个是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使用的共同背景。太阳病得了八九日了,病人不呕,大小便也是好的,没有“由表入里”的迹象,病情这个时候比较轻或者就要痊愈了。“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为邪去,“脉缓”为正复,所以不药自愈;“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为邪去,“恶寒”为正气不足,当候其阴阳自和,自汗出而愈,此与第49条“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同义;“面有热色,身必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汗之;“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则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关于“无阳”,我们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可以找到描述:“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意思就是“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的,六七日的时候应当汗出而解,如果不自汗而解,反发热的,病就好得慢,好得慢是因为——无阳,不能自汗。病人身上会出现瘙痒的症状。”由此可知,“无阳”其实就是一个相对概念,“能自汗而解”就是“有阳”,“不能自汗而解,反发热”的就叫做“无阳”。所以,用这个“发越脾胃之气、通行津液”的桂枝二越婢一汤来治疗“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的所谓“无阳证”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不可发汗”一句,李克绍先生在《伤寒百问》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伤寒论》中凡称“发汗”,都是指的服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之剂后需要温复取汗者而言,而桂枝二越婢一汤是辛凉解表轻剂,服后听其自然,不须温复,也没有必要见到汗出,不属于《伤寒论》中发汗的方剂。
   




上一篇:仲景论气
下一篇:炙甘草补胃气
拈花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xuelulu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6-13 21: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脉微弱,应是与脉阴阳俱紧相对比,脉稍微弱了,而不应是脉微欲绝之“微”。脉微欲绝,若下之,必下利不止,而成脏结。此证从“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来看,脉微弱,只能是稍微弱的意思。脉微弱者,与27条之“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应该是一个意思,是热多寒少,即发热重而恶寒轻,发热重当为有里热,恶寒轻当为表邪未尽,与麻黄汤证发热重恶寒亦重、脉阴阳俱紧、病位在表者作鉴别。此无阳也,津液不足,不可以麻黄汤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法调和营卫、清里解外,小发其汗。
23条之“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宜芍药甘草附子汤法。干姜附子汤是用于“脉沉微,身无大热”的阴盛阳虚证,而不是用于阴阳俱虚之证。“面色反有热色者”,是太阳病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法小发其汗。
    按次序读词义,23条的太阳病之脉微缓,应是与第3条的太阳病之脉阴阳俱紧相比较,其脉稍微缓和了,不是阴阳俱紧之脉了。27条的太阳病之脉微弱,应是与23条之脉微缓相比较,其脉又稍微弱了,连起来读,应是脉搏的紧张度递减的意思。139条的太阳病之脉微弱与27条之脉微弱同义。
23条之脉微缓,不应是脉微欲绝之微,因为亡阳欲绝之“微脉”,无法与“缓和之脉”同时出现,微脉的同时又是缓脉,无法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141

积分

21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41
发表于 2010-6-14 10: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胡老的看法
        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一节,一般的讲的也都是错的多。这个太阳病啊,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了,但是热多寒少,这个热多寒少啊,它是冲着这个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不是那个样子,它把这个发热恶寒,那么在这个发热恶寒的这个情况,热比较多而寒比较少,不是在这个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
        那么这个寒少啊,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的证候啊。这个寒少说明这个表啊要罢,就要解了。那么这个病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那么这个病啊表欲解,但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它是这么个意思。
        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这个脉微弱。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这个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啊,所以没有多大里热,这个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
        他这个书上啊,尤其在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这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嘛。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说“此无阳也”。
       “此无阳也”,不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这一句真就有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这个此无阳也,没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啊,最耗伤津液了,那么唯独这个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嘛,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啊,发汗药呢但是它不大发汗。这个越婢汤啊,在这个《伤寒论》里没有,在《金匮要略》里头有。它就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这几个药就叫越婢汤,那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这个越婢汤治什么呢?在《金匮》里头啊《水气篇》里头有,它治风水。所谓风水啊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同那个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杏石甘汤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它这个热半陷于里了,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这个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不到那个,所以无大热呢。无大热啊就是冲着阳明里实说的,真正里实那蒸蒸发热啊,那身上热得很。它这个无大热,不到那个程度,但是里头也有热,所以搁石膏,但是表也有,他搁麻黄。越婢汤这个麻黄用的量大呀,他用六钱。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你要是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那么在这个方子里麻黄用量相当轻啊,他把这个越婢汤用八分之一。源起这个麻黄用六两,我们现在用就是六钱,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钱了,那很轻很轻的了。这个桂枝汤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吗,所以用桂枝汤用的比较多,但是也特别少。他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了,合起来用呢,就失去越婢汤的作用了。
        我方才讲了,想要发水气,麻黄必须重用,那么连一钱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气了。那么桂枝配伍麻黄啊,我们在临床上这个药物配伍的规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你看这个方子呢,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它清肃表里啊,它能够去里热,因为有石膏的关系,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黄,那么大部分呢还是桂枝汤证。
        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汤证比较多。由于桂枝汤证主要是津液虚,脉微弱,要有表不解,还现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他没有汗出。你看这一段里头啊,他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这个麻黄量特别小,而且他不搁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个麻黄汤里没有石膏啊,因为还有热,所以稍用点石膏,这个石膏量也不重。
       我们再看看这个分量,搁到一起呀,每一个药只十八铢,古人这个度量衡啊二十四铢是一两。那么古人的一两呢,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药嘛。这个十八铢不到一两啊,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药啊,药量非常的轻。那么吃了这个药啊,要是表里都有点热,可以用,但是在这个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药了,所以他搁个“不可发汗”,这个专指的是麻黄汤了。
        你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真正的表证无汗,我们一般常打算用麻黄汤。所以这个病啊,“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万不能发汗,不能用麻黄汤。我记得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一段,说“此无阳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我说这个不一样,它有所指,这个书说不可发汗,都是指的麻黄汤。那么这个地方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那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这个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来,根据这种病情啊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6-14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贴中说“热多寒少”是发热重,恶寒轻,这个说法没有表达清楚,实际上是发热较多,而恶寒较少。发热较多是有里热,这个里热,是指少阳有热,而不是指阳明。阳明病证是消化道有病,其证状当有汗出、谵语、潮热、大便硬等。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却没有这些证状,连证状之一也没有,所以说不是阳明有热。阳明有热,必用大黄。而少阳有热,其用药就比较多了,如黄芩、黄连、栀子、石膏、知母、竹叶、瓜蒌根、赤小豆、连翘等等。现在不少人以为,少阳病方证就是柴胡证。错了,那么大一部分,五脏六腑之热,除了胃肠以外,都属于少阳,怎么能只有柴胡证一方呢?况且柴胡证也不是纯少阳证,而是少阳太阴合证,半夏、人参就是用于太阴虚证的。
胡悉恕先生认为阳气是指津液,我是在去年看到的。前年我认识到《伤寒论》中阳气是指津液、阴气是指血液的时候,还以为只是自己孤零零一个人的看法,见到胡老的《伤寒论》讲话录音后,真是感到“相见恨晚”。
另,我在临床诊治过的几例“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病人中,其体温(腋下)都在39-40℃之间。发热无汗,口渴,身痒,有恶寒的感觉,但是恶寒轻微,脉数软或微弦、按之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21:59 , Processed in 0.27080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