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6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17:3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江湖医侠按:此文系在广东省中医院讲座的文稿。近日常有同道想要,故发于此。文章内容将本人学习应用张仲景学术思路作了一个简短的回顾与梳理,也许某些看法不合潮流,但毕竟是心血的结晶。记得那晚的会议室座无虚席,气氛十分热烈,经方同道的热情令我感动,同时他们提到的一些问题也令我十分吃惊,觉得教材确实把大家的思想都禁锢了!由宋朝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主持、林亿等人将《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同时整理的深意在后世被曲解,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而到了现代,又受现代西医影响,思维简单化,经方应用研究十分局限。希望此文能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应用经方也不仅仅限于一方一法,一证一方。
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漫谈仲景脉法的学习与应用
徐汝奇
江西省泰和县徐汝奇中医馆(邮编:343700,QQ邮箱:570398805)
学习经方,选择的教材是否完善非常重要。我学习《伤寒杂病论》几十年,也走了不少弯路。自1997年遇到我的先师陈瑞春先生,才知道当一个会治病的医生,要读好《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但在读书的过程当中,疑惑不少,觉得伤寒之学太难了。但在四年前,我拿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宋版《伤寒论》、《金匮要略》白文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进入伤寒之学的大门,是一个小门,窄窄的,努力了只能挤进去一点点。当把这套书翻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伤寒杂病论》当由若干部分构成:一、六经之所辨,乃远古而来;二、伤寒、杂病之运用,是仲景推广;三、问曰、师曰,为师徒授受的临证实录;四、兼有叔和编次此书的心得;五、有唐宋人的经验补充。等等。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却也感到经方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学。今晚在此,我把自己学习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        从宋版《伤寒论》、《金匮要略》与后世流传版本的不同理解王叔和编著《脉经》的目的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战乱频仍的东汉末年,成书不久即散秩乱简, 《伤寒杂病论》经过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流传至今二千余年,张仲景原著固然不可见,甚至王叔和编次了的原著也不可见,在唐宋之期,又分别经历了孙思邈、孙奇、林亿等医家之手重新校定,即便如此,唐宋校订本在当代也是弥足珍贵的。弄清《伤寒杂病论》的版本源流,是正确解读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宋本《伤寒论序》载: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可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这段话让我们了解了《伤寒论》的来龙去脉,也为后人正确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指引了方向,让后人去找王叔和。因为“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那王叔和是怎么说的呢?
《脉经序》曰: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
这段话对于解读《伤寒杂病论》、剖译张仲景学术思想有非常的指导意义,提示张仲景有非常高明的诊脉技术,读他的著作当从脉象着手,但必须脉证合参,从脉证中反复求证,重在鉴别,只有鉴别精准,才能辨证无误。打开《脉经》,赫然见“卷五•张仲景论脉第一”,再察看卷八,篇目为“平XX脉证第X”,内容与我们如今所见的《伤寒杂病论》某些篇章雷同 。
张仲景非常强调脉诊的应用,这点可以从他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的批评可见,他说:“观今之医,不念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故在《伤寒杂病论》中,每一条条文、每一个症状都对应着相应的脉象。左右寸关尺六部的脉象与条文的症状一一对应。只是我们没有在意而已。  
《伤寒论》首列“辨脉法、平脉法”相信绝非偶然,它位列在篇首的目的,是在为后面篇章提供一个解读方法,此方法即是平脉辨证法。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十卷,继又编著《脉经》十卷,他强调是为了一个“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的目的,他以《脉经》辅读《伤寒论》,强调脉法应用,当是为了迎合张仲景原意;
而孙思邈、林亿等编排《伤寒论》、《金匮要略》,只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目的是简单化,却给后人解读《伤寒杂病论》留下了无限的空间,甚至致使学者淡化或漠视对脉法的学习应用,与张仲景著述的目的已了然有异,是后世伤寒学派杂说纷纭的主要原因。
《脉经》的内容与《伤寒杂病论》的内容相互夹杂,某些章节甚至雷同,后世学者如清代方有执、喻嘉言等医家,因此而怀疑王叔和作伪了《伤寒杂病论》,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许多内容都托名于张仲景,有假以发挥之嫌。其实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早已指出该著作特点是:“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症候,靡不赅备。”而《脉经•卷三》结尾更有“右新撰”和“右《素问》、《针经》、张仲景”的声明。所以《脉经》的成书一如《伤寒杂病论》那样,也是一部集远古以来的医学大成之作。《脉经》为后来学者领会张仲景思想提供了一条便当的捷径。
然而,自金代成无己开始,伤寒学术的注家们各抒己见。甚至断章取义, 曲解王叔和编次张仲景著作的思想,所用的版本删除了“平脉法,辨脉法,,可下不可下、可汗不可汗”等章节,只从类方、类证编次《伤寒论》,如明代黄仲理《伤寒类证》,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日本医家吉益东洞《类聚方》等等。
节选注释《伤寒论》的方法无疑把经方思维简单化了。尤其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模式 对当代中医学者更产生了非常的影响。直接反映在中医教材的编制以及研究应用等诸多方面。由于人为割裂,篇章与篇章之间、条文与条文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学习欠完整,曲解解读,导致应用思维局限。如对“伤寒”一词的理解,歧义百出,联系条文间的照应,实际“伤寒”仅仅是应用六经辩证的一个病类的例证。
所以,版本流传的失误,是导致经方辩证论治体系学习不全,应用不效,对经方的价值产生怀疑并形成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伤寒杂病论》读本当以宋•林亿等校定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为善本。




上一篇:肿瘤病人常用方
下一篇: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17:32:11 | 只看该作者
二、    解读“病、脉、证、治”四个字的涵义,正确认识《伤寒杂病论》确立的经方辩证论治体系
翻开《伤寒杂病论》, “辨XX病脉证并治第X”、“XX病脉证治第X”的篇首一目了然,我以为这个篇首对于正确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从此书的编排体例,我们不难发现,全书内容确实只强调了一个主题:“病、脉、证、治”,解读这四个字蕴含的深刻意义,才能够发现《伤寒杂病论》所建立的辩证论治体系的完美 才能够对张仲景在序言中所谓:“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的提示有日日逐新的感悟。
1、张仲景眼中的病,指三阴三阳病。
天地自然,无非阴阳而已。一阴一阳,合而为三。故阴阳之象各可类分为三,三阴代表着阴的层面,三阳代表着阳的层面,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只是古代圣贤认识万事万物表里、上下、内外的六个层面而已。而人体疾病概莫除外,属性类分仅有阴阳,三阴三阳六经病,即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包含着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的六个层面。所以,《伤寒杂病论》条文冠名为XX病者,皆以病为纲,各自成章,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冠首,可知此六病乃是六大层面类病的总称。
阴阳六大类病,王叔和从《黄帝内经》相关经络循行机理指为三阴三阳六经病,并与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交叉关联。历史上绝大多数医家持相同观点。但现代有医家认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仅仅是疾病变化过程的表里关系,如胡希恕及其弟子冯世伦先生认为六经与脏腑经络概念无关,伤寒六经实质是八纲,即表阳证对应于太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对应于少阳证、里阳证对应于阳明病、里阴病对应于太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对应于厥阴病、表阴证对应于少阴病。这个观点与《伤寒论》中某些条文是有抵触的,如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这里“过经乃可下之”的“经”,明示即从太阳经病传入阳明经病,推而论之,显然三阴三阳病也就是三阴三阳六经病。、
历史上,学者对“伤寒”的实质是什么纠缠不清,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开篇即言: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分析条文,第1条是该篇的提纲,也是作为太阳病的总纲,是与其余五经病鉴别的法规。紧接着第二、第三条,强调在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法律框架之下的细则规定,同时具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若“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个提纲显明,所谓“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以及认为张仲景发明了“伤寒六经”的提法并不妥当。
从太阳病篇的开场白,即提醒读者当注意:其一,“伤寒”是一种传变较快、病情变化多的疾病。 其二,“伤寒”论治的条文理解当前后照应,互为勘察。其三,病与证是有区别的,病是提纲,是法规,证是法规中实施的细则。其四,“伤寒”的论治只是运用六经辨证体系的一个范例。
《伤寒论》各篇条文皆可以上述对比方法解读。每一个篇章都可以找到先论六经病,再举例论治伤寒的内容。著作者的写作体例或者编次者匠心独运的篇幅安排的条理性非常强。
从《伤寒论》中六经病证治规律,辨识医圣论治伤寒的经纬,再细分《金匮要略》杂病论治中主要穿插着的六经病辨证方法,不难得出一个“六经统万病,伤寒只其一”的结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论治体系应该不是张仲景的发明。
“病、脉、证、治”四者之一的“病”,应当是蕴含一定规律的、相对疾病病理变化过程的某个阶段的症候群的统称。

2、张仲景眼中的脉,主要指寸、关、尺左右三部的独脉表现。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脉法涉及到二十多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虽然有趺阳脉法的应用,但绝大多数都与寸口诊脉法的寸、关、尺三部相关。

《伤寒论•平脉法》对脉法应用有一段精彩文字: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著名学者钱超尘先生从音韵学考证,认为此段文字成于西汉时期,也就是说,此段文字并非张仲景本人所作,而是“勤求古训”所得,暂且不管此段文字在文献学方面的真伪,单从学习的角度而论,亦堪称是张仲景脉法的纲领。综观《伤寒杂病论》各篇章,循从“病、脉、证、治”的规律,再返回来看这段文字,不难理解张仲景把它安排在此的特殊意义。
这段文字短短268个字,把脉法原理、脉象规律、脉法应用的常与变、脉法应用的最高境界包揽无余,细心领会个中含义,自然会对各篇章条文的理解、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体系的构建、以及方证的应用产生全新的感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读懂这样一个信息,寸口脉法的确立并不是王叔和的发明,现代评价王叔和的贡献时往往与寸口脉法的应用普及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伤寒杂病论》中脉法应用主要为寸口脉法与趺阳脉法,更多的是强调了寸口脉法中的左右寸关尺三部的独脉表现
此独脉即“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的表现。 “独处藏奸”这一成语的涵义,我以为是独脉法运用的最好诠释。
独脉法“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要在可以简便的“知病之所在”,当是脉法应用的最高境界。
王叔和结合《素问》、《灵枢》、《难经》中有关手太阴寸口部位脉动原理的认识,从独脉法应用规律中演绎出的寸口脉法,实际上就是唐宋之后医家应用的三部九候脉法。
而《伤寒杂病论》中随处可见的寸口脉的指谓,从实践中破解原文,我以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仅指左右寸、关、尺三部之中寸部独一处的太过或不及异常脉象。
例《伤寒论》 129条:“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此两条条文提到寸、关两个独脉表现。对照实例,这两个部位的特殊脉象是符合早中期胃癌患者的脉象的。
又例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处只提到了一个关脉,关脉属中焦,与“心下”部位对应,痞胀不舒,按之濡软,故对应的脉为“关上浮”。
再如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处提到“上关上”的脉象浮大,也是独脉。等等类似条文在《伤寒杂病论》中并不罕见,但由于互文的缘故,这种独脉的描述常常以阴阳来代替,如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处“阳脉”指寸,“阴脉”指尺,可从《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中找到答案:
“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是因为尺主下焦,弦为气机不利之象,故从脉知证,必腹急痛。王叔和说:“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
阳寸阴尺,仲景脉法中的阴阳脉法指谓皆当以此类解。
寸口脉法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素问》、《灵枢》、《难经》中均有相关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张仲景有独善其用之验,王叔和有整理推广之功。或由于时代所限,竹简书写困难,《伤寒杂病论》文法包括脉法运用均记载简略,互文互见,隐晦其显;《脉经》疑为专解《伤寒杂病论》而作,故将脉象法理记叙精细,详论有加,唯恐不全。所以,再掌握《脉经》内容之后,破译《伤寒杂病论》、正确理解条文,定将了然有得。
我以为步王叔和之后尘,从流溯源,复读《脉经》,是学习《伤寒杂病论》、研究张仲景思想的唯一的最佳捷径。故在学习仲景脉法之前,必须对脉象了然于胸,王叔和把脉象分定为24种,每个脉象的描述形象又生动,阐释深刻而细致,为解读《伤寒杂病论》提供了非常完善的范本。揣摩练习、熟悉每个脉象的形态是学习脉法的必经之途,也是读懂《伤寒杂病论》白文的前提。
3、张仲景眼中的“证”,是指与脉象对应的某个病症的系列症状,是证候群的简称。
证,即证据、证明之证,未简化之前写作“證”,《说文解字》释解为:“告也”。秦汉时,牛触角为“告”。字义演变至今,“告”与“诉”合为“告诉”,即“明白的说”的意思。《伤寒杂病论》以“XX病、脉、证并治”为篇首,此中“证”字,涵义十分深刻。或由于年湮代革,现代学者往往“证”、“症”不分,以“症”释“证”非常普遍。实际上,症,即与病同义,是病的复合词;证,即病的证候,二者绝然不同。病是证的外延,证是病的内涵,一病可见多证,同病异治,此治即辨证论治,故证必专治,一证一方,方证对应,方从法立,治有专方。如:
1.《伤寒论》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此所指的阳明证、少阳证,实指与伤寒病传变相关的阳明病、少阳病中的某些类证。
2.《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中“桂枝证”,指太阳病范畴中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主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3.《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此条文中“柴胡证”,也是指小柴胡汤的方证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渴者”。
4.《伤寒论》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此“结胸证”,是指“结胸”这个病的系列症状,如134条提到的大陷胸汤主之之证候: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阳气内陷,心中懊憹,心下因鞕等等见证。
“证”的概念提出,是法的对应,如31条“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之中的“桂枝法”称谓,在于规范方药的主治范畴。解读《伤寒杂病论》中“证”的内涵,从病类证、以方类证,类证别病,病以证分,从主治之方归类方证,提炼方规,拓展方用,也是悟道张仲景的一条捷径。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编著《伤寒论类方》,日本医家吉益东洞所编著《类聚方》,均为《伤寒杂病论》之“证”的研究的典范。
4、张仲景眼中的“治”
“治”即方治法则。《伤寒杂病论》的方药主治,后世学者一般主张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归类。然而,我认为八大治法归类法,局限了经方的应用思维。其实,经方的价值就在于每个方的主治范畴是相对的固定,一方有一方之效,合方则有相合方主治功效的累加。方证运用规律皆蕴含有“以此类推”的道理,如《伤寒论》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31条“诸汤皆仿此”、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267条“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等条文,反复强调了学习中举一反三、运用中知己知彼。
张仲景“博采众方”,集东汉以前历代经方之大成,又在论治“伤寒”与诸杂病的实践中加以验证,说明经方起源悠久,且皆经千锤百炼。一般认为经方来源于汉代以前的《汤液经法》。
   总而言之,只有从“病、脉、证、治”蕴含的意义将《伤寒杂病论》通篇解读,才能够深刻领会张仲景学术思想。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特色即在于,《伤寒论》从六经传变规律辨识疾病发展进程,《金匮要略》则从疾病本质特征辨识脏腑病机,六经辩证与脏腑辩证两者相互参透、互为补充、从病、脉、证三方立体地对疾病做出诊断,最后落实到主治之方,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辩证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用下图归纳:



《伤寒杂病论》辩证体系图示:

              病                     
↗↙  ↓   ↘↖                          
       脉    →    证                             
             ←                                 
↘  ↓  ↙                              
             方                              
从图例中的项目对应可以读出如下内容:
病应于脉、见脉知病。
类证别病、病以证分。
平脉知证、以证测脉。
病可专治,治有专方。
从脉论治,平脉定方。
从证论治、主证主方。
我以为以上内容高度概括了《伤寒杂病论》的基本内涵,以及经方的应用思路。
这个图例给人以无限遐思,正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描述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再将《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加以对比,我认为二者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黄帝内经》重点在于推理性的教育,在于告诉我们“为什么”的道理 ,《伤寒杂病论》的重点则在于实用性的指导,在于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道理。其中《伤寒论》是从六经传变规律辨识疾病发展进程,《金匮要略》则是从疾病本质特征辨识脏腑病机,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两者相互参透、互为补充、从病、脉、证三方面对疾病做出诊断,最后落实到主治之方,其辨治特色从“病、脉、证、治”的内涵解读实实在在,病以证分,证从脉论,方从证出,方证、药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以致用,用之必效,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三、    《平脉法、辨脉法》对于理解条文、拓展方证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289

积分

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89
板凳
发表于 2011-5-24 19:31:36 | 只看该作者
至于现存的版本哪个真,哪个假;什么地方添了,什么地方减了,只怕是没人说的清楚。

我们从最直接的角度去看:伤寒论条文中描述病人症状特征的文字占了90%,而对于脉象常是一语了之,三部九侯深入展开描述的极少,更无单凭脉象就下方的条文,反而是好多条文根本不言脉,症状后面就是处方。古圣著书惜墨如金,着墨多的地方自然是其重点,如果仲景用药是以脉诊为主导的话,绝不会如此行文,脉诊对于仲景而言主要是在症状相似时辨别方证。

当然脉诊也很重要,是四诊之一。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652

积分

19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52
地板
发表于 2011-5-24 21:27:48 | 只看该作者
一定好好学习,感谢楼主将宝贵经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46

积分

9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6
5#
发表于 2011-5-25 13:13:5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5

积分

61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55
QQ
6#
发表于 2011-5-25 14:38:3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江湖医侠老师分享,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7#
发表于 2011-5-25 17:40:5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医侠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4 08:28 , Processed in 0.07615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