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064|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再评《思考中医》(香港学者张启康)

[复制链接]

42

主题

1895

积分

2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龙蟠橘井

Rank: 5Rank: 5

积分
18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3:2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橘龙引用说明】柴中元先生在《温病求真》前言曰:“为振兴中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揭示缺点比挖掘优点更发人深省,特别是在那些貎似真理的谬误被医者奉为圭皋的时候,冒大不韪而揭伪扬稗,这正是真正热爱中医者所应具有的勇气”。香港医生张启康先生的力作《评<思考中医>》连载多篇,文章对一些容易让人混淆的中医理论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也对《伤寒论》中的“数”“量”以及“肺朝百脉”“太阳脉浮”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性的研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伤寒论》大有裨益。橘龙转录第二篇之后,网友反响强烈。故在此再将张文的第三篇转载,供网友们欣赏。转录不代表个人立场,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正文】
再看看刘博士在《思考中医》想怎样就怎样地说中医。

鸡的嗅觉
《思考中医》162页论十二生肖时,引《参考消息》:“在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为了预防伊拉克的毒气弹,除了携带很现代化的设备外,还带有很多的活鸡‧‧‧科学研究表明,鸡对有毒气体的嗅觉,其敏感性远远超过其它一切动物,‧‧为什么对气体最敏感的东西是鸡呢?鸡属酉,酉位西方,肺亦属西方,开窍于鼻,而嗅是由鼻来主管的,这就造成了鸡的嗅觉与众不同。”
首先说“一切”就有夸大其词、绝对化的问题。试问是那位科学家研究过世上的一切动物的嗅觉且把一切动物的嗅觉做比较?不知刘博士是根据那位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以上结论,或是以“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有关高层人士”之类言词为自己找理据。以常理来说,狗的嗅觉是比许多动物灵敏的,故海关辑毒是用狗而不是用鸡,这是普通的常识。其实,为了探测毒气对人生命的危害,在行军作战中,以动物为试验品,鸡是取材较易、较方便和较多的一种。毒死一只鸡的毒气致死量比毒死一只狗或一个人少得多,在这一点,即毒气量上,鸡是较狗和人等敏感得多。并非是利用它的嗅觉。我们按刘博士的逻辑推演,狗在十二生肖属戍,戍位于西北,后天卦为干,干为天,天气通于肺,肺开窍于鼻,而嗅觉是由鼻来主管的;先天卦西北是艮,艮属土,鼻位于面部五官中宫土位,所以不论是从先天卦或后天卦来说,狗与鼻的关系比鸡更为密切。故狗的嗅觉特别灵敏,对气体毒气最敏感的东西应是狗。这样解释是不是也说得通,而且比刘博士以上的说法更合理?中医是不是这样创新?这样会不会更使人振振有词地批评中医不科学,因为你不论怎么解释,都可以自圆其说?所以,对于似是而非的,如上述刘博士的解释,我们应该去伪存真。

马乳治青腿牙疳
又如《思考中医》163页:“青腿牙疳大概相当与现在的血管性疾病,如静脉炎这一类病‧‧‧古人用什么方法治这个疾病呢?,就用马乳,母马的奶。喝这个马奶,血管的疾病就会慢慢地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午马属南方,属火属心,中医讲乳为血化,因此,乳又称白血。而心又主血脉,所以,这个马乳就与血脉有特别的亲和力,有特别的关系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它能治疗这个血管的病变。”首先,有多少个实例能证明用马奶能治愈静脉炎?其次,青腿牙疳是不是相当于静脉炎?中医的病名虽然不统一,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青腿两字,就望文生义,以为是静脉炎。青腿牙疳,首先指出患者有牙疳,即有牙龈受损、出血、感染肿胀等症状,而青腿是指腿部皮肤青色,或是紫癜或是瘀斑等。正如《验方新编》曰:“牙痛腿痛,名青腿牙疳。此症两腿形如云片,或红或青,大小不一,痛而肿硬,步履艰难。其毒上攻,以致牙根腐烂,甚至穿腮破唇,虽说话高声亦痛。照前走马牙疳各方治之”。而走马牙疳,按《洞天奥旨》曰:“走马牙疳,小儿之病也。小儿多食肥甘,肠胃难化,积而不散,其火上炎,‧‧胃火益炽,牙又胃之部位也,故火结而成疳矣”。所以,走马牙疳而下肢皮肤紫癜和瘀斑者,名为青腿牙疳。若是如刘博士所形容“脚趾远程一节节地发青,然后逐渐坏死”,虽然可以是静脉炎的表现,但中医另有别称,名为脚疽。正如《辨症录‧脚疽门》:“人脚指头忽先发痒,已而作痛,指甲现黑色,第二日脚指俱黑,三日连足面俱黑,黑至脚上胫骨即死,此乃无名肿毒‧‧‧若脚疽,止黑在脚指而不黑至脚面也”。我们不妨借用西医的病理来对照。按《哈里逊内科学》:“坏血病,成人患者特征包括毛囊周角化过度丘疹,患处毛发断裂陷埋;毛囊周围出血,下肢背侧紫斑形成并融合成瘀斑;四肢肌肉内出血伴继发牙龈受累(仅在有齿患者)包括肿胀、易脆、出血、继发感染和牙齿松动‧‧;婴儿和儿童长骨骨膜内出血引起痛性肿胀,并可能导致骨骺分离。胸骨可向内凹陷,在肋缘形成尖的隆凸(坏血病性患珠)。皮肤出现紫癜和瘀斑,已萌牙者有牙龈受损”。青腿牙疳之牙龈受损,且见下肢皮肤紫癜和瘀斑,症状与坏血症是不是比较类似?按常理再想一想,如果是小儿,牙龈受损,最容易吃得落肚且有营养的食物自然是奶。而《名医别录》曰:“马乳性冷,止渴”。故《随息居饮食谱》曰:“马乳功同牛乳而性凉不腻,补血润燥之外,善清胆、胃之热,疗咽喉口齿诸病,利头目,止消渴,专治青腿牙疳”。我们再看《泉州本草》曰:“马乳治骨蒸、痨热、消瘦”。坏血病之“胸骨可向内凹陷,在肋缘形成尖的隆凸”,是不是与小儿骨蒸痨热症状相吻合?再引《中华传统药食养生丛书‧肉禽蛋奶养生》:“哈萨克族牧民日常生活中缺少蔬菜、水果,但很少患上坏血病、脚气病等维生素缺乏症,这与饮马奶酒有极大关系。因马奶本身富含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从上述引证,青腿牙疳相似于坏血病较合理。西医通过补充维生素C治疗坏血病疗效确实。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西医符合实践的理论来为中医所用。上面举出了一个衷中参西的实例,告欣我们在实践中怎样去伪存真,希望从中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更深入地领会中医。不论你是通过“内证实验”或其它什么方法得出的理论,都要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
其实,《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畜鸡”“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畜马”,这是非常浅白的,不用深厚的古文根基,一看就明白不过,鸡属东方、属肝、属木;马是属西方、属肺、属金。为什么口口声声重视经典,却不依经典地想怎样就怎样地说?这不是很奇怪吗?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刘力红博士在《思考中医》书中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
在此先就他在太阳病纲要一章中的有关论述,用中医经典来对照。

太阳脉浮
《思考中医》202页:“位于中尼两国国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峰上终年积雪,其为高可知,其为寒可知,其为水可知。按照《老子》‘人法地’的这个道理,如果要在地上找一个太阳寒水的证据,那么,这个证据非喜山莫属,非珠峰莫属。这便是与太阳最为相应的地方。太阳为病为什么要首言脉浮呢?道理亦在这里。”首先,要知道起码的、正确的地理知识,珠峰位于中国西南(可以查有关的中国地理书或图,珠峰并非如《思考中医》所述高海拔的山脉绝大多数位于西部),西南方在先天八卦为巽风,在后天八卦为坤土,都与北方坎寒水不符,亦不能用西方属金,金生水来取象珠峰与“太阳主寒水,其位至高”相应。地球上寒极之地还有北极和南极,地势却非最高,亦与“太阳主寒水,其位至高”不相应。以此来解释太阳为病首言脉浮,道理说得通吗?
阴阳分三阴三阳,从一阳、二阳、三阳,言阳气从初生之一阳即少阳,至阳气大放光明之二阳即阳明,阳气再进一步大到极之三阳即太阳,在一年是从冬至一阳生之少阳,阳气渐回升,经阳气大壮之阳明,到夏至阳气大极之太阳,阳极生阴,夏至一阴生,此一阴在六气为太阳寒气。在人体内,手太阳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水谷之精气在此化为营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足太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水谷之悍气由膀胱气化为卫气,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所以,营卫出于手、足太阳。即是说水谷经脾胃之消化,由手足太阳化生出营卫,此为人体内之太阳寒气。《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使人能适应天气之变化,适应大自然,适应外环境。肺主治节的功能还要靠营卫调和。“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本藏篇》)。营卫调和,腠理致密,肺才能正常地主治节,人才能适应天气之变化,适应大自然,适应外环境,不为六淫所犯。换言之,卫气不共营气和谐,则腠理不能致密,腠理不能致密则发太阳病,故脉浮以应体表之卫气不和,故太阳病脉浮。
从上述营卫之解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伤寒论》以太阳篇开首,为什么《伤寒论》第一条方是具有调和营卫功能的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为群方之首。同时我们可以明白《伤寒论》六经是有六脏六腑、手足三阴三阳经等的内涵,主要是论六经之气化病。并非是论足不论手,并非是传足不传手,并非是言足经手在其中,更不是《思考中医》117页所述什么“人是沿经线走的,而其它动物是沿纬线走的”之类谬论。

肺朝百脉
《思考中医》203页,刘博士引《说文》“月者,太阴之精也”、《淮南子》“水气之精者为月”,“太阴之精为月,而肺主太阴;水气之精为月,而肺为水之上源。从肺与水,从肺与月的这个关系看,它完全具备了水月相合之性,也就是完全具备了脉性”,来释解肺朝百脉。
其实,肺为水之上源,是因为《素问‧经脉别论篇》所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从《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五味第五十六》:“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肺朝百脉,即是宗气积于胸中,出于肺,贯心脉,行呼吸。我们不能因为不知道古人是凭什么认识到肺朝百脉,就借一句“内证实验”来随意胡扯用什么水月相合之性来解释肺朝百脉。
如果仿照刘博士的逻辑,《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脾属土,土生金,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脾可说是“肺为水之上源”之源头。脾为足太阴,又营气出中焦脾胃,营在脉中。《说文》、《康熙》将脉置于肉部,脾主肌肉,所以脾应比肺更具备脉性。这样解释,是不是比刘博士借玩弄文字来解释肺具备脉性,更合乎中医之理?请问呼吁大家认真地读《思考中医》的名中医,自己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肺朝百脉的解释,是不是要改为,因为肺“完全具备了水月相合之性,也就是完全具备了脉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不是这样创新?

太阳重脉?
《思考中医》202页论太阳重脉:“太阳,少阴之与脉为什么会具有这样一个特殊关系呢?从前面脉的释义中我们知道,脉乃水月相合,阳加于阴谓脉。脉无阴水无以成,脉无阳火无以动。所以,一个水,一个火,一个阳,一个阴,就构成这个脉的关键要素。而太阳主水,为阳中之太阳;少阴为水火之藏,太少的这个涵义正好与脉义相契合。故曰:脉合太阳,脉合少阴。以此亦知脉的变化最能反映太阳少阴的变化。”请问刘博士,肺完全具备了脉性,那么脉之变化亦最能反映肺太阴之变化?按上面分析脾更具备脉性,故脉之变化亦最能反映脾太阴之变化?我们更可以说,手厥阴心包为手少阴心之外围,代心受邪,故脉之变化亦最能反映厥阴之变化?可以如此解释吗?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主:心主脉”;《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伤寒论》从脉以测营卫气血。例如《伤寒论》太阳篇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以尺中脉迟,指出营气不足,血少。
《伤寒论》六经病都重视脉,不能以太阳和少阴提纲论脉余不论,而曰太阳与少阴更为强调脉象。这只能说是对六经内涵的不理解。《伤寒论》厥阴篇360条﹕“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更以脉断生死。能因此说厥阴更重视脉吗?

头项强痛
《思考中医》207页论项为太阳专位:“枕下的这块地方有一个凹陷处,这个凹陷就像江河的端口,高山雪水就是从这里流入江河的,我以为这个地方应该就是项的确处”。刘博士所指的凹陷处,应是风府穴。如果说是端口,风府穴是督脉从会阴上行入脑海的端口,而不是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下行经项的端口。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下行经项,如说端口,则有二处,为左右天柱穴。
刘博士说:“太阳的头项强痛,‧‧‧主要与寒气相关,以物遇寒则强紧,遇温则舒缓也”。太阳病之头项强痛是不是因寒所致?我们看仲景原文来分析。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标阳不足而本寒气太过之麻黄汤八症无项强。
由阳气不足,受外邪困郁转化为或曰变易为阳气(邪热)太过伤阴,始出现项强。
《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葛根汤以葛根为汤名,说明葛根为主药,《神农本草经》:“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所以太阳病而见项背强几几之葛根汤症,非以葛根袪寒,而是以葛根起阴气,袪身大热,治项背强几几。所谓起阴气,即是起足太阴之湿气上输于肺,以清太阳标阳即卫气困郁而成之邪热。《金匮要略》:“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神农本草经》“栝蒌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仲景用栝蒌根助手太阴之湿,如天花瑞雪(栝蒌根又名天花粉,取天花瑞雪之意)之下降治郁热伤阴,身体强几几然之痉病。按《金匮要略》:“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是论阳明燥气太过伤太阴湿气所致之痉病,与大承气汤。所以,太阳病项强非因寒,乃因热邪伤阴使项失其阴柔之性故强几几。病机十九条之“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是指诸痉项强,皆属于太阴湿气不足。我们还可以从《素问‧气厥论》:“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左证,痉、项痛而强是因邪热伤阴。
并非如《思考中医》207页所述:“太阳的头项强痛,‧‧‧主要与寒气相关”,“项为江河之端口,水之端口必须土来治之。因此,项强的毛病除与太阳相关外,还与太阴土湿相关”。在此亦可说是作一次示范,以经解经始能更好地理解仲景著作,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上一篇:评《思考中医》(香港 张启康)
下一篇:请教关于腰胯疼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95

主题

1350

积分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50
沙发
发表于 2011-5-22 09:07:19 | 只看该作者

刘博士似乎太过追求故事的神奇以吸引读者之兴趣

很早之前读了刘博士的书,爱上中医,但是说实话现在回过头在看,的确这本书有很多地方反映出作者本身的经典功底似乎还有很大的欠缺,另外作者到处寻找所谓的高手拜师,并且希望得到点拨而成为高手,说实话他真正放在经典的时间有多少呢?但是最近似乎很少在听到刘博士的新闻,也许他也应该意识到潜心读书的重要,而不仅仅是拜多少师傅,看多少病人,学会几个方法吧。所谓的那些民间大家就像佛家的密宗一样,其实是真的显宗,因为秘密一拿出来都是平实无奇,所秘密的就是人心的好奇而已,而像到处都可以买到的中医经典却是真正的大密宗,因为放在那里,你一辈子不研究就永远是大秘密。只可惜的是,大家都喜欢追求神奇现象,所以对于一法一方一药的神奇疗效关注超过了对于这背后秘密的深入认知,所以学一药是一药、学一方是一方、学一法是一法,总不能真正把握住现象背后的真正秘密,从而在临床上推陈出新,别见洞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597

积分

232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7
板凳
发表于 2011-5-22 09:47:07 | 只看该作者
同意一楼的观点
经历与看法同君几乎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34

积分

33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4
地板
发表于 2011-5-22 11:07:3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了,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5#
发表于 2011-5-22 12:35:51 | 只看该作者
刘力红未必不明白他自己在胡说八道,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51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6#
发表于 2011-5-22 13:12:13 | 只看该作者
那就真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了。可怕的是此等中医中的蟊贼,中医界中大部分人士视若无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895

积分

2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龙蟠橘井

Rank: 5Rank: 5

积分
1895
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17:01:5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亲爱的网友:在文章前面,我有说明:“香港医生张启康先生的力作《评<思考中医>》连载多篇,文章对一些容易让人混淆的中医理论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也对《伤寒论》中的“数”“量”以及“肺朝百脉”“太阳脉浮”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性的研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伤寒论》大有裨益。”
    大家的热烈讨论让我很感动!感谢大家的参与!但还是要再次申明:我只是希望能通过张启康先生的文章,澄清一些问题,理清一些思路,达到复习或者学习经典的目的,大家最好不要针对某些个人进行太多无谓的争论,这不是我的初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289

积分

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89
8#
发表于 2011-5-22 17:48:02 | 只看该作者
刘力红 最起码知道经典的重要,并且大声疾呼,令人警醒,其功至伟。
至于具体问题的看法,当然是见仁见智值得商榷了。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9#
发表于 2011-5-22 18:43:51 | 只看该作者
张启康是何许人?他不会是西药厂的代言人吧!他不会是张功耀第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10#
发表于 2011-5-22 18:55:14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说的是张启康他自己读懂《内经》,和《伤寒论》没有?如果没懂就不要瞎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4673

积分

247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腌老黑豆的脚后跟。

Rank: 5Rank: 5

积分
4673
QQ
11#
发表于 2011-5-22 18:59:26 | 只看该作者

回 1楼(梁浩) 的帖子

民间中医看病或蒙人,学府医院中医白话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350

积分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50
12#
发表于 2011-5-22 19:27:43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误会

我并不是说民间中医不好,事实上,恰恰是他们把经典读懂了,在他们那里经典的秘密变成临床疗效的现象,但是问题是你不能说只看现象学习一方一药,我们要走的应是怎么走走那些成功民间中医的化经典为临床的道路,走出一条自己的中医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350

积分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50
13#
发表于 2011-5-22 19:34:26 | 只看该作者

要交流而不要交恶

刘博士未必真的不懂中医,换句话说,在中医非常时期,也许必须先以言语惊醒天下人,如果你真的醒了,就会认真学习经典,从而发现他著作中的不足之处,这本身就是一个提高,这是一种策略吧。但是,如果因此就对刘博士对中医的贡献一笔抹杀,那么似乎真的很不公正。所以,真的希望大家多交流,对事不对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14#
发表于 2011-5-22 19:42:53 | 只看该作者
说刘力红是蟊贼就过分了,不过那位批张启康的也太空洞了,我看他的文章写的很好,对《内经》和《伤寒》是下过功夫的。而刘力红对《内经》和《伤寒》造诣到底如何,从《思考中医》里可看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895

积分

2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龙蟠橘井

Rank: 5Rank: 5

积分
1895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21: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 12楼(梁浩) 的帖子

对!对事不对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8

积分

20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医学之路是曲折的,前

Rank: 2

积分
138
16#
发表于 2011-5-22 22:12:29 | 只看该作者

Re:回 12楼(梁浩) 的帖子

引用第14楼橘龙于2011-05-22 21:21发表的 回 12楼(梁浩) 的帖子 :
对!对事不对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8

积分

20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医学之路是曲折的,前

Rank: 2

积分
138
17#
发表于 2011-5-22 22:14:2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7楼天之君子于2011-05-22 17:48发表的  :
刘力红 最起码知道经典的重要,并且大声疾呼,令人警醒,其功至伟。
至于具体问题的看法,当然是见仁见智值得商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14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医学精华——经方

积分
0
QQ
18#
发表于 2011-5-23 07:47:3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刘力红先生怎样,或许我比诸位更加清楚一点,因为我就是广西中医学院毕业的,我也常常在我们学院的植物园看见他在里面练功,平素学佛,平时我们学院里面只要是他上的课,人就是最多的,不过我没有听过他的课,因为我们是选课的,我们本科生没有资格,中医传统或是研究生才有资格,那是自己也是很懒,在大学里面虚度光阴。刘力红先生还是有真本事的,近的、远的找他看病的很多,如果一个医生连他附近的人都不找他看病,那看来这样的医生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刘力红先生是广西中医学院的,我自己是广中医毕业的,而是就事论事,刘先生著作是有很多错误,但是如楼上所说最起码知道经典的重要,并且大声疾呼,令人警醒,其功至伟,至于具体问题的看法,当然是见仁见智值得商榷了。
满屋书香成小隐,一庭风月伴孤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69

积分

18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9
19#
发表于 2011-5-23 08:20:30 | 只看该作者
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0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20#
发表于 2011-5-23 08:31:31 | 只看该作者
张启康先生对内经伤寒论深有研究,思路又很清晰,一眼看见矛盾所在,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46

积分

9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6
21#
发表于 2011-5-23 11:54:54 | 只看该作者
和1楼的感觉一样,我觉得关于《思考中医》还是一本非常好的培养中医兴趣和传统文化爱好的书,就从这一点而言,已经足够,至于中医其他的东西,需要各人自己慢慢去寻找,绝不是一本书就可以全部带给你的。
我们现在很多“聪明人”有一种倾向,特别善于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但是,为什么不能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让自己更好,不是更好的事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22#
发表于 2011-5-23 12:22:14 | 只看该作者
时间会证明一切,历史会公正评价。张功耀的“贡献”不会比刘立红小,刘力红的危害不会比张功耀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350

积分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50
23#
发表于 2011-5-24 06:45:55 | 只看该作者

认真读书,冷静思考。

记得在南怀瑾的书中说过:切莫因人废言,也莫因言废人。
现在放在这里很合适。
相信有人可以从刘力红博士的书中得到启发,也有人可以在其中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说发现书中的不足与错误之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就上纲上线的批判刘博士,我相信众名之下未必皆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350

积分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50
24#
发表于 2011-5-24 06:50:35 | 只看该作者

书是写给别人读

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书就是要吸引人,特别是普及性读物,更应该是如此这般言语平易而故事神奇,而理论深刻,所以从一本普及型的书来说,他是成功的作者,在这本书是承载不了所有的东西,大家可以从书中读出不足之处,那是各自的水平,但是是否这本书曾经刺激了你对中医经典的热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0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25#
发表于 2011-5-24 09:55:1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既要热情,也要冷静。文艺青年可能更多地需要热情。医学青年可能更多地需要冷静,当然也要有热情。
这是医学本身决定的。冷静,是无时无刻不需要的。否则头脑发热,对病人是不利的。热情,是对学科的热爱,对患者的生命的热爱。这应该藏在心里。不应该用此热情来妨碍冷静。
为什么一本冷静的书,你看了没有感觉,一本煽情的书,会激起你那么大的热情。你不觉得应该反思一下吗?
我学医之初,像《名老中医之路》以及许多名医的医案医话,都很冷静,都激发了我学习中医的兴趣。
这是我的看法。仅供参考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499

积分

123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99
26#
发表于 2011-5-24 12:27:01 | 只看该作者
刘力红博士可以说是引领我走进中医之路的未谋面的老师。07年我在同学家看到一本书叫《思考中医》,出于好奇我借回来看了,不想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中医,接下来买的书就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出于本人没有行医资格的考虑,学医的前两年只把重点放在医理和病理以及易经和运气学说上,所以看到病人只能推荐他们去找中医治疗,而自己束手无策,因此得了个“庸医”的称号。而后来无意中接触到黄煌教授的学说,知道学中医还有从方证入手的这一捷径,也就敢给别人开方子,在此要谢谢两位老师。
   有盛名的人往往是誉傍相随,曾国藩当年不也是誉满天下傍满天下吗?黄煌老师和刘力红老师为了振兴中医而大声疾呼,单就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尊敬。我也要以两位老师为榜样,为了宣传中医推广中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922

积分

4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22
QQ
27#
发表于 2011-5-24 22:37:52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挺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28#
发表于 2013-6-16 20:16:26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起到呐喊中医,唤起了千百万年轻人中年人来自学中医,这就足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467

积分

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67
29#
发表于 2013-8-2 04:25:16 | 只看该作者

回 杨庸医 的帖子

杨庸医:刘力红博士可以说是引领我走进中医之路的未谋面的老师。07年我在同学家看到一本书叫《思考中医》,出于好奇我借回来看了,不想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中医,接下来买的书就是黄帝内经和 .. (2011-05-24 12:27) 
刘力红博士是引领你走进中医之路的未谋面的老师,所以你是庸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3 18:50 , Processed in 0.116829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