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李国栋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复制链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5 14: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素问热论: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
三日以前在阳经,可汗。三日以后邪入脏腑,当为阴经受邪。
反能食而不呕。
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三阴受了寒邪,吐利皆作,一般不能食。反能食而不呕,就像148条: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三阴不受邪。
素问: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三日过后,只要邪在阳经,并未两感于寒,三阴不受邪,虽发热但能食,病情依旧可控。
271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脉小者。
脉经: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
所谓脉小者,是对应弦紧。脉弦减弱成微弦,是谓脉小。
素问: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微弦曰平是胃气来复的意思。
欲已也。
也就是病情止住了,向好发展。
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关于六经欲解时,前面做过详细论述。“欲解时”是指从发作到缓解的自然时间周期。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证,是指少阳夹虚的这类分型。凡少阳经气不利的,都可以理解为大少阳病。
后世衍生出不少有名的少阳方,治从寅至辰上发作的少阳病,例如五更咳嗽、腰痛、汗证、腹泻等,都有很好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7 11: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学习伤寒论最好立足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把当时人的常识作为读书的基本认知。
例如过去一直认为,“太阳之为病”就是太阳的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提纲。太阳病是在“太阳之为病”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某些证候。
其实“太阳之为病”,应该理解成由太阳病变化出的某个分型,是特指手足太阳经感受风寒而形成的太阳病。基本证候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之为病。
之。说文:出也。引伸之义为往。
为。说文:凡有所变化曰为。
至于太阳病,不用仲景解释,该定义在当时医界恐怕是人所共知的约定,太阳病是邪入手足太阳经所导致的疾病。
假如仲景另写伤热论,由风热形成的“太阳之为病”,可能就是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所以六经之为病,都是六经病的某个分型,或是指狭义的六经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11 17: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无汗而身痒,因久虚也。久虚用什么方?
有说近似23条不得小汗出,当助阳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有说桂枝加黄芪汤,也有说系阳明经无汗当用葛根汤。更有曹颖甫用防己黄芪汤,森立之用小承气汤等等,可谓千奇百怪。
伤寒论中的虚,有新虚和久虚之分。
新虚。
391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此阴阳俱虚”。
新虚因贼邪所伤或误治而发,多表现正气骤然亏损。因而以攻邪或回阳峻补为主。
久虚。
194条: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或是87条亡血家等等,都是久虚的意思。
久虚指患病久不愈而致正气渐损的慢性虚证或缘五劳七伤所成的虚劳病证而言,久虚由于正气渐损而成,其积虚难复,非峻剂能瞬间见功;且病程缠绵之中往往从某方面的虚衰发展到多方面 ,脏腑功能薄弱使峻剂不易承受 。病情变化较慢,即使阴阳某方面虚甚,一般不会暴然离散,所以对于此类虚证,只宜缓补取效。
辨脉法: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平脉法: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
金匮历节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以上这几条可以看出,身痒为荣弱卫强。类似23条,都是新虚。卫邪郁闭阳气,不得小汗出,因而身痒。用麻桂小剂会有效。
有一种身痒,麻桂用了反倒痒更甚。若感受风寒,恶寒发烧,身痒却消失了。用麻桂剂或柴桂剂,发烧恶寒见好,身痒又出来了。
灵枢: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虚则暴痒。
素问:气之所并为血虚
朱丹溪云:身上虚痒,血不荣于腠理,所以痒也。
上用四物汤,加黄芩煎,调浮萍末服之。气虚血瘀合王清任的助阳止痒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16 16: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0-12-16 16:51 编辑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历来都是从太少并病的角度来诠释,你说有多大意义?其实没太大意义。前面谈过手足十二经皆主表,两阳并病,三阳并病,甚至三阳一阴并病都是有的。
这一条最大的关键在于“心下支结”,可惜几乎都是避重就轻,释家大都就字面泛泛而言。如果单纯从太少并病的角度去治发热,一百个病案都不会碰到“心下支结”。
支。说文: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意思是在剑突下方鸠尾穴处鼓起,手感有硬物凸起,像似被竹子撑起,并不是痞满那种软软的感觉。
鸠尾穴的深处即为肝脏,“心下支结”和“心下坚大如盘”都是淤血性肝肿大,只是“心下支结”的肿大程度要轻。
心下坚大如盘,是血结心下,血结心下的原因是宗气反聚。宗气被饮邪挤压到反聚,无法完成以贯心脉的功能。如此,心衰而肝肿大。
所以,心下支结就是出现心衰了。
支节烦疼。
伤寒六七日后出现心衰,是原来就有风心病,那“支节烦疼”就非常容易理解。
支节是指手足末端的小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
熟悉仲景条文的都知道,出现关节烦疼一般都是指风湿。
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疼和烦是表里关系。
太阳感寒则疼。卫气内郁于脏,郁而发热为烦。疼烦和烦疼的区别在于表里轻重的不一,烦疼是郁热相对重,外感相对轻。
具体前面有详细阐述,在此略过。
心衰与水液代谢障碍,水道不利有密切关系,肺主通调水道,三焦亦主水道。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灵枢: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邪滞太少,水津不布,柴胡桂枝汤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19 21: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0-12-19 21:13 编辑

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呕吐而下利者。
微呕,柴胡桂枝汤。
呕或干呕,小柴胡汤。
呕吐或呕不止,大柴胡汤。
少阳病位在心下在胃,邪气从膈间传到胃,由浅到重。
柴胡桂枝汤无下利。
小柴胡汤为大便溏。
大柴胡汤有下利。
呕吐和下利不见得是胆热犯胃,饮邪犯胃也是有的。
心中痞硬。
这里“心中”应改成“心下”,在金匮里心中痞是胸痹。伤寒表解,心下痞硬可用泻心汤类方。若表不解,105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大柴胡汤不用大黄。如103条再三下之而不得解,不可能后面再用大黄。
但如果心下痞硬痛,出现结胸迹象就得加大黄。金匮大柴胡汤就用到大黄,尽管吴迁钞本不加大黄,但心下满痛就得用。
大柴胡汤的组方可以用柴胡桂枝汤去人参甘草,桂枝易枳实来构成。
胃气虚客气上逆,可心下痞硬。大柴胡汤是胆热或饮热犯胃导致胃气不降,胃虚转结热因而要去甘草和人参。
木防己汤的心下痞坚,桂枝解膈间肌寒。大柴胡汤的枳实,是解膈间肌热。用枳实和芍药,主要解决气结和血结,使得两者不会相互凝结成积。
大柴胡汤的下法原理同小柴胡汤,都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前提是有心下或胁下的膜原蓄水,就像河流因为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导致下游缺水干涸。
柴胡的推陈致新是打通三焦膜原结气,再配合枳实解肌、芍药活血,使得堰塞湖溃堤,饮入于胃从而将糟粕排出体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20 20: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0-12-20 20:28 编辑

民国间有个叫杨绍伊的写了一部伤寒论的考证书。杨绍伊先生以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汤液》出自殷商,且标明伊尹著,原文在东汉“当然独存”,张仲景根据伊尹《汤液》原文论广,故伊尹《汤液》内容一字无遗保存于今传本《伤寒论》中。
其实伊尹作为夏末成汤的老师,据历史记载大概是有这样一个人,但他的事迹更多是传说,古代不少三才殿把他和神农一起入列。
《甲乙经·序》: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现代所谓的经方派主要就是靠皇甫谧的这句话,来跟汤液扯在一块。
但仔细分析,皇甫谧贬损华佗,抬高仲景,有他的小心思。当代古文字学家康殷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
意思是伊尹是针灸的老祖宗,他是元圣之才,那皇甫谧至少也是亚圣。仲景论广汤液,我论广针灸,位阶至少毗邻仲景。
皇甫谧把一个上古神话中人抬出来,巧妙的勾稽仲景,无形中抬高了自己。
那伊尹的汤液经是怎么来的?序言里又讲: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他还举了张仲景的案例。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素问》: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上古的医家非常注重面部色泽,能从四时阴阳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生死。
《素问》:中古之治, 病至而治之, 汤液十日, 以去八风五痹之病, 十日不已, 治以草苏草亥之枝, 本末为助, 标本已得, 邪气乃服。
到了中古时代,疾病初期阶段应该服用五谷制作的汤液,经过火熬制成粘滑状的液态汤汁,然后内服。如果不行再用草药来治疗。
《周礼》: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窃。
正是根据这些原则,使得在当今看来仅属一般食物汤汁的东西,在当时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论中有不少煎煮药物的溶液是“汤液”。例如,清浆水、米熟水、大麦粥、胶饴、酒类等等。
如果一定说张仲景借鉴了《汤液经法》,我想大概是指这些。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25 20: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上面讲了大柴胡汤的基本面是伤寒外不解,饮邪入胃,心下水热痞硬,胃肠气血瘀结而泄利不止。
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呕吐不止,生姜用到五两,可想而知胃内水饮有多重。
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泻心汤中生姜四两,仅次于大柴胡汤。
泻心汤的特点是外证已解,不需要柴胡通上焦。不同于小柴胡汤的饮聚膈间,津液不下,胃气不和;生姜泻心汤是胃内停饮,寒热错杂,胃气虚。
干噫食臭。
是肝火扰胃,胃气不降。
腹中雷鸣下利。
是脾虚肠寒,证属胃热脾寒的寒热错杂证。
心下痞硬。
胃气虚,客气上逆。
组方相当于大柴胡汤去柴胡解外,客气上逆而心下痞硬,故去枳实芍药。脾寒下利加干姜,胃热加黄连,胃虚上逆加人参甘草。
胁下有水气,若痛可稍加大戟。大戟,味甘、大寒。主胁下癖饮。
伤寒攻邪方切忌久服,有无功效往往一二服就能看出来。有医家开桂枝剂动辄数月甚至半年的,实在是不可思议。
个人上周日下午忽感胁下肚腹处瘙痒,瘾疹以腋下足厥阴循经为主,晚上睡觉有烘热感。第二天上午不痒,下午又开始痒,一抓就是道道红痕,大小便正常。
肝经血热,血虚风燥,宜清热养血为主。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地骨皮、丹皮、枣仁、五味子、知母、黄柏、茯苓、泽泻、黄芪、防风、甘草
一剂2天
一剂后无效,稍加地肤子、白鲜皮
一剂2天
感觉痒稍微好一点,晚上睡觉烘热除。
上方防风由10减为6,加薄荷5后下,柴胡3
昨晚才一服,整夜无痒,睡得很安稳。今天整个白天也不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28 17: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0-12-28 17:12 编辑

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匿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伤寒中风。
仲景没有提示外证有否,这一段到....心下痞硬而满,很容易联想到163条的桂枝人参汤,实际就是含理中汤结构。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通常仲景都讲下利不止,日数十行是明确的量化。日数十行,下的必然是胃内水饮,若是像霍乱那样下的是体内津液,那还得了。
谷不化就是清谷。
心下痞硬而满。
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
仲景额外加一个“满”字,是希望读者认清此为气痞。
干呕心烦不得安。
饮邪迫结于心下,胃气不降则干呕。
干呕也分寒热。从气血津液角度理解,厥冷气虚,脉微血虚,干呕心烦是胃内津液耗损致胃阴虚,客气上逆,胃虚热扰心。
胃内饮邪属性偏热,若103条呕不止,郁郁微烦;本条“心烦不得安”比郁郁微烦来得重。
肝寒迫胃,则阴阳抗争激烈,若309条吐利,烦躁欲死。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一般常讲仲景不谈病机,这一句是伤寒论中少有的解释“心下痞硬而满”的道理。
前面讲过心下淡饮为痞,满而不痛。心下浊液为坚,痞硬为坚。
半夏辛开,破心下坚,行膜原浊液出表为升。
所以心下痞硬必用半夏,单是心下痞伤寒论中不用半夏,但金匮用。但“痞硬而满”光用半夏就不够了,消气痞得重用甘草下气,人参补血补津液一定得用,林亿说脱落是对的。
反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没有出现心下痞硬而满,可不用人参。
如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胃气强,阳胜阴负汗出后通阳而解。邪去而胃气不伤,可不用人参。少阴用姜附不用人参,脉不出用人参,恶寒身痛用人参就是这个道理。
甘草泻心汤不用生姜,是因为下利日数十行,胃内已无停饮。多用干姜是下利清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0-12-29 17: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0-12-29 18:27 编辑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
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这一条的前半段基本等同101条。比较遗憾的是,众释家都把“蒸蒸”形容成正气由里向外抗争,那为什么仲景不写“翕翕”呢?
蒸:气之上达也。
《国语·周语上》:阳瘅愤盈,土气震发;阳气俱蒸,土膏其动。
意思是阳气积聚充足,土气开始活动;当阳气上升时,土地润泽萌动。
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只有胃里有热,才能蒸蒸发热,是里热向外蒸腾的状态。胃热,胃气不和用调胃承气汤,无燥屎用大小承气汤肯定就不对了。
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胃内无形的燥热之气阵阵上壅谓之蒸蒸发热,无实也。潮热是蒸蒸发热的进一步,已形成有形的实热。
仲景判断“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读者会思考凭什么?
这就涉及到两千年前的常识,当时训练有素的医家看到“蒸蒸”就明白了内中的意涵,无需多解释。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是少阳阳明证。医家以为阳明内实而下,但少阳外证未解。
如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论在素问、九卷、难经、阴阳大论中有过阐述的理论仲景一律略过,因为这些技术基础早已被医家掌握。但凡理论有创新的,如心下痞硬为客气上逆,他就会及时点出。
振。
亡血也。下后毕竟伤了胃气。
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反之如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后柴胡证仍在,摆明着心下饮热未消。因此仲景才有把握预判,服下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
小柴胡汤主要涉及到胸胁,如胸胁满、胁下硬满、胸满胁痛、胁下痞硬。仲景是为了要带出半夏泻心汤,其实心下痞大柴胡汤是可以的。
满而不痛,少了一个“硬”字,满而硬不痛。
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相比,只少了一两甘草。用半夏开头的泻心汤,其重点在于浊饮之“硬”,以区别客气上逆之“硬”。
同时半夏泻心汤不用生姜也是因为下后。
前面谈过326条厥阴之为病,可用半夏泻心汤。因此,三泻心汤都可以认为是厥阴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1-7 20: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不用生姜还有个原因。
灵枢: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
素问: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桂枝汤证的呕,是胃内有水气,被寒气一逼故厥逆上出。当归四逆汤是厥阴经证,寒入营血为主并无出现腹证呕吐,故不用生姜。
仲景对当归四逆汤采用桂枝汤架构,实为荣弱卫强的加减法。本来桂枝汤是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寒邪只到脉外的溪谷留步。但邪入经络,肝经血中受邪便属于厥阴了。
关于四逆,邪犯卫气或营血都会出现。邪犯阴经,卫气内郁于脏,治宜四逆辈;寒气入营,血虚寒凝,治宜当归四逆汤;属热郁的,治宜四逆散;热郁重的用白虎汤或承气辈。
厥阴经证以当归为君,腑证以吴茱萸为君。
当归。
本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
别录:味辛大温。主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
别录把当归“除客血内塞”特点概括的非常到位,那怎么理解“主咳逆上气”呢?
诸病源候论:咳逆上气候
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之咳逆上气也。
素问: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咳逆上气的病因之一在于血凝脉不通,肺络淤积,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当归的作用就是温营活血。
素问: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温疟先热后寒、寒热洗洗可用当归;身无寒但热不可用,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脉细欲绝者。
素问:细则气少。
素来脉细者,当是胃气虚。诸虚劳阴阳不足者皆可见到细脉。
素问: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当归四逆汤证对应352条是新寒入营。寒邪侵入经脉留而不去,会使气血的运行速度变缓,致使血流不畅,血液减少,不能充盈脉道,故脉来细如丝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1-11 22: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方四。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 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从组方结构看,是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去人参。
厥证分经厥、腑厥、脏厥。当归四逆汤是经厥,吴茱萸汤是腑厥,显然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经腑合病之寒厥。
前面谈过寒厥中唯一无可救药的是脏厥,其他虽难治,尚可一搏。
灵枢: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所谓脏厥就是亢盛的邪气蔓延扩散,通过血脉而内传到五脏,是处于邪盛正虚的最严重的阶段,即是用了正确的治疗方法还是难免一死。
如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脏厥的特点就是不烦,烦说明阳气内郁还能救。所以309条只能说是腑厥。
为避免脏厥,从开始出现苗头就要重视。
如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单纯服用四逆辈够吗?这需要细致观察。例如当出现呕吐,说明邪气传了。
灵枢: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
脾寒可先投四逆辈,若邪气传到胃,吴茱萸就得用,尽可能的截断邪气在各脏腑内的次序传变。
久寒。
在伤寒条文中用“有寒”较多,通常是新寒。“久寒”说明寒饮在体内积重已久,原因是什么呢?
灵枢: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
内经讲的很清楚,厥阴经证手足厥寒,血脉凝滞,久而久之寒凝之邪上逆进入肠胃。要解决这个久寒不能单用吴茱萸汤,得打通足胫部的阳气不通,因而要合上当归四逆汤。
那么仲景为什么着重把吴茱萸和生姜单独写在上面,直接当归四逆吴茱萸汤就好了嘛。
实际上就是要读者辨明不可用人参。
吴茱萸汤证有呕、吐利,胃气虚因而用人生补血。小柴胡汤脉细用人参,新加汤身痛加人参,通脉四逆汤脉不出加人参。
凡用到人参的都是营亏,血虚,胃气虚。营气绝更要多用人参。
352条“久寒”是饮重,没有津液耗损及胃气虚的问题,加人参反倒助邪气。
大枣。
仲景在当归四逆汤为什么极端重用大枣。
灵枢: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足胫寒凝,血脉不通,宗气就不能自上而下的灌注于气街。如果不先用火灸温熨的方法通调气血,单用针刺调气是无效的。
所以反应到汤方上,不用细辛、当归温通血脉,气街这个营卫运行的通道不可能通畅。
但是宗气运行在十二经之汇聚流通的路径上需要足够的气量,少气不足是难以流通到位的。
大枣。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可说是本经唯一!大量服用大枣,就像航母蒸汽轮机那样,源源不断的提供高压蒸汽能量,并转化为动能进行弹射。
通草。
本经:味辛平。通利九窍血脉关节。
通利九窍是通九窍和利九窍的合并。利九窍,利的是风气。通九窍,通的是水湿。通草祛风除湿,也是本经唯一。
现在都用苦寒的木通来替代通草,这是错的。我个人习用大红藤。
《吕氏春秋》: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1-24 17: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金匮妇人妊娠病篇: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金匮妇人杂病篇: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桂枝茯苓丸之前有过阐述,那为什么要把旋覆花汤合在一起讲?这两条都提到“漏下”,前者漏下不止,后者半产漏下,以漏下程度看,当然漏下不止要严重。
回到“桂枝茯苓丸”的方剂命名,显然仲景的重点在于“不止”一词。
前面说了荣卫稽留,卫散荣溢,下血即是津液渗出,这和荣弱卫强的汗出没什么区别。用茯苓的目的是利玄府积液,有助于津液被血管吸收,可加快桂枝通阳。
后世名家对妇人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有不同见解。如陆渊雷认为:此条论与方为后人所缀集,旋覆花行水下气,于半产的虚寒证殊不对症。《金鉴》谓:半产漏下,气已陷,何可再用旋覆花下气之理等等。
其实旋覆花汤就是迷你版的桂枝茯苓丸
旋覆花。本经: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茯苓。本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对比两者,下气行水药效相似。
旋覆花合葱调和升降,通阳利水;旋覆花散结气,气调则血调,故少加新绛。
血不利则为水,是仲景伟大的揭示。桂枝茯苓丸和旋覆花汤都以利水为方剂名,这体现了仲景的用心良苦。
反之,无水之干血证,即以活血除瘀为方剂名,如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
丹皮。本经:味辛寒。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
癥瘕:腹中积块坚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仲景用丹皮几乎都用在少腹内瘀血。肠痈者,少腹肿痞;妇人宿有癥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胞系了戾。
现在桂枝茯苓丸多用,但滥用到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不把制方原理搞清楚,乱用一气不见得有效。
后世医林改错、血证论都不提桂枝茯苓丸。唐宗海满脑子桂枝伤血,用个炙甘草汤还要频频减桂枝。王清任是不信伤寒论的,此老一世不用桂枝,甚至茯苓都不用,可见完全不懂湿血瘀与干血瘀之别。
所以不明白荣弱卫强,很难用好桂枝茯苓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2-1 20: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2-3 07:41 编辑

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仲景治心悸主要分血证和饮证,血证包含桂枝加芍和桂枝去芍方这两类。炙甘草汤属于桂枝去芍药方加味。
我常讲仲景的方剂命名,背后蕴含着理法。与后世新创方剂相比,仲景方名都是用药物组合叠加,谈不上美感。以仲景的文字能力,难道他不会用点漂亮的辞藻吗?
方中炙甘草四两,其实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都是用四两,为什么不叫“炙甘草干姜汤、炙甘草泻心汤”呢?
翻遍历代伤寒书,凡是讲到炙甘草汤都会扯君药臣药的问题,有说生地一斤当然是君药,有说甘草通经脉、利血气,既然叫复脉汤当然是甘草为君。问题是大枣三十枚仲景方最多,为什么大枣不是君药?
奇怪古往今来数不清的岐黄名家,都没有把关注点放在“炙”这个字上。
炙。说文:炮肉也。
【玉篇】火燒黑也。又炙也。【禮·月令】其味苦,其臭焦。
汉代的甘草炮制是把甘草炮煨黑,味焦苦。不像后世用生甘草加炼蜜和水,在锅中炒至不粘手为度。
所以仲景用炙甘草命名,含义就两个字“焦苦”,焦苦入心也。
依旧以金匮肝之病为例,用生克制化的道理,解心之病。
夫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
心之病、补用焦苦、助用甘,益用辛味之药调之。焦苦入心,甘入脾,肺气盛,则能制肝;木气不妄行,则木不克土;土不受克,则脾气盛,则能制水;水被制、则水不妄行;水不妄行,则心之少火之气盛,故心病自愈。此治心补肺之要妙也。心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
心主神明。焦苦入心、甘能缓急。通过焦苦之味,引药入心,借助甘味来缓急,心者君主之官,心静下来,心悸就缓解了。
甘草:本经: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别录:下气、烦满、短气...
素问: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甘草治客气上逆,是唯一下由腑入脏的客气。
心动悸。
悸。说文:心动也。
动。说文:作也。作,兴起、振起。
心动悸:一是病患自感心悸,二是筑筑然应手者,搏动严重的“其动应衣”,是宗气在脉中的表现。
素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麦冬。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瘦短气。
“中,中鬲也”,伤中即膈膜结气受损,脏气逆乱。
素问: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胃络脉绝是胃热而不嗜食,胃气渐消,麦门冬泻胃热才能救宗气。
生地黄。
生地黄应该是鲜地黄。如百合地黄汤,绞生地黄汁一升。生地黄用一斤显示伤中逆乱更甚,需超大剂清热凉血。
别录有得麦门冬、清酒良。用清酒主要考虑凉血过盛,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灵枢: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故以清酒七升通利血脉,主行药势。
麻仁。
本经:味辛平。治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
从古至今一致认为麻仁在麻子仁丸里是起润肠作用,但到炙甘草汤里就完全不知道干嘛用,最多考证一下是黑芝麻还是火麻仁,甚至柯韵伯之辈改用枣仁。
仲景用麻子仁丸命名,如果仅仅是润肠作用,干脆去麻子仁用小承加芍杏做丸,以麻油和服,不就更省事?
素问: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灵枢: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宗气一部分上行至手太阴肺,另一部分顺着阳明胃经下至小腹气街。所谓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是指胃的清气本该走手太阴而上注于肺,但客气却逆从足阳明上冲于气海,故不得卧也。
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7条:..............胃气强............,麻子仁主之。
胃气强和卫强是一个道理,都是邪气强。本来清气上注,却被客气上逆。宗气不下,便是肺失肃降。肺失肃降造成血脉凝滞,血泣不通则卫气不行。
因此麻仁下血,杏仁下气,都是调升降。
人参。
本经:味甘微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伤寒论用到人参的都是营亏,血虚,胃气虚。
人参补血,但后世非要讲补气。气血定义不明,是营卫学说日薄西山的明证。
素问: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灵枢: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故人参“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是修复伤志、伤意。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
灵枢: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
素问: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志意通”是脾营肾精通之互辞,言脾营肾精内连于骨髓而化血。“志意通,内连骨髓”是指血液的生成,“而成身形五脏”是指血营周身五脏的资生作用。
阿胶。
本经:味甘平。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有别于植物药地黄的填骨髓,阿胶近似于津液和合为膏,可直接渗入骨空而补益骨髓。阴阳不和即营卫不和,液溢而下流于阴,类似慢性腹泻,肠道津液不得吸收而排出体外就是伤血。用大补阴丸治阴亏泄泻就是这个道理。
从黄帝内经的生血理论看,五脏皆能生血。
肝生血。
素问: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素问: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心生血。
素问: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脾生血。
灵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肾生血。
灵枢: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素问: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
肺生血。
灵枢: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再看仲景设计炙甘草汤的组方结构,炙甘草焦苦宁心,人参调神补血,生地黄麦冬补阴填髓生血,生姜大枣利中焦受气而补血,桂枝麻仁解营卫不和,最后用清酒通利血脉。
灵枢: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炙甘草汤对阴血受气于五脏,可谓面面俱到。借用唐宗海的话: “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
现代医家的经验,炙甘草汤对心肌炎急性期已过,处于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疗效较好。
康平本:
伤寒解而后,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这个是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2-13 22: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我多次讲过,仲景方的取名是张仲景刻意而为之,目的是要点明理法。换位思考,假如我站在仲景的立场,要给这数百个方剂统统取名,且都要取得有意义,这过程何其痛苦。
有说张仲景参考了汉“经方十一家”共274卷的内容,这个无可非议。从其标题与现行《金匮要略》的篇名相对照,两者之间有相当吻合之处。如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与血痹虚劳、胸痹心痛短气、跌厥等篇对应。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可与奔豚气、腹满寒疝、狐疝等篇对应。客疾五藏颠狂方可与百合狐惑阴阳毒、惊悸吐衄等篇对应。金创愈方可与疮痈肠痈篇对应。妇人婴儿方可与妇人妊娠、产后、杂病三篇对应。神农黄帝食禁可与禽兽虫杰忌、果实菜谷禁忌相对应。
重点是张仲景虽然继承和发展了秦汉医学,但这些所谓经方十一家的医书里大都没有方剂名。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能看出来,除了简单描述病名或症状,统统没有方剂名。
要知道辛追夫人身后能把“五十二病方”的帛书带进墓里,必然是极为欣赏这部医书,况且距后来张仲景写伤寒论也不过才三百多年的间隔。
至东汉初年的武威医简也是同样的书写体裁,很难想象又过了百来年,到东汉末年医学竟然能精进到如此。
吊诡的是,仲景身后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查“近效方、集验方、范汪方、古今录验方、肘后备急方等”,也是差不多的路数。几乎都类似“治.....痛方”,然后罗列药名。就算有方名的大都为单名,绝对看不到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这种巨细靡遗的复合取名,张仲景真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白虎汤、大小青龙汤、真武汤,怎么解释?难道也有理法?多数人猜想,这三个以四神为名的是直接取自于《汤液经法》,那为什么没有朱雀汤呢?是仲景遗漏了吗?黄连阿胶汤怎么解释。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
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三个方都是和水气、津液有关。
素问: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属木,白虎属金。
素问: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青龙司水布雨。汉代祈雨用龙是因为龙可以招云,云从龙,有云自然易于降雨。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小青龙的心下水气是肠寒,津液不得上输于脾;水道不通,津液不得下输膀胱。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木性曲直,畅达条顺,有升发的特性。
仲景用龙来比喻温化水气,脾精蒸腾于肺;通调水道,津液下输膀胱的意涵。
虎为森林之王,一声虎啸万物宁静。金气洁白莹明,职权是坚劲清肃,气候特点是清凉。
饮入于胃,内热炽盛,损耗津液。用白虎来比喻清内热、凉润肺金,津液得以下输。
真武汤本命玄武汤,因赵匡胤别名赵玄朗,林亿为了避赵家圣祖的讳,宋版伤寒论改成真武汤。
玄武属水,龟蛇喜静。它的职权是使水泉川流不息,气候特点是寒凝。
素问: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肺下输津液,得肾脏蒸化才能到膀胱。若肺移寒于肾,下焦水气客于大肠,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因而以玄武之名,温卫气暖肾化饮,恢复肠道吸收及膀胱气化的功能。
仲景为什么不将黄连阿胶汤命名为朱雀汤?
素问: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
心阴不足,火邪内扰,心火下炎,血因之而动,小肠溢出络外则为出血。
朱雀汤偏于血证,与津液水气无关,故仲景不用四神来命名。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个大系统家,心中有一套非常成熟严谨绵密的医学结构,他借用内经的六经概念,来套用自己的分门别类,可谓不世出的天才。
他设计这套系统的原理,连王叔和也看不懂,王只琢磨出可与不可的分类,但不能理解张仲景的系统建构。
所以研究仲景就是要研究他的设计思想,他的分类原理,否则永远摆脱不了“经方以不加减为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2-18 22: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2-19 07:55 编辑

金匮五脏风寒篇: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著之病。
著同着,俗称肾着病。著:附着的意思。
素问: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灵枢: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腰者肾之府。所谓肾著者,就是湿邪附着在腰脊上的著痹。
著痹长期不愈,是由于寒湿之邪长久停留在体内,应当取足三里穴治疗。
干。说文:榦,筑墙耑(端)木也。淮南子:枝不得大于榦,末不得强于本。
骨为干这里引申为腰脊,人体的主干。肠道功能失常的,取足三里,盛泻虚补。
素问: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灵枢: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
可以看出,小肠联结着腰脊,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腰肌分肉间津液停滞成沫而痛。
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
金匮痰饮篇:水在脾,少气身重。
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肠道停饮必然不渴。肾司二便不受影响,膀胱气化正常,故小便自利。胃内无停水,不呕自然饮食正常。
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
灵枢: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商周时期,中国的地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当时的医家为了让人们理解人体十二经脉,于是外合该地域的十二条河流。
这其中以漳河为界(腰为上下中线),漳河以北的经水为阴,漳河以南的经水为阳(大致以现在河北省为阴,河南省为阳)。具体的经文就不详细引述。
胃在外配合海水,脾在外配湖水,因而小肠、胆、膀胱,以及与它们相配的淮水、渭水和清水就同属于阴。
脾下的肝和肾,以及与它们分别相配的渑水和汝水同属于阴中之阴。
同样,根据经水的南北位置和脏腑与经水相互配合的关系,心包络配漳水,心在外配济水,肺在外配河水,三焦在外配漯水,大肠在外配江水,就同属于阳。
简单理解就是腰以下冷痛者属阴,包含胃、脾、小肠、膀胱、肝肾,尤以肝肾为阴中之阴。
反之腰以上疼痛,如腰背痛、腰肩痛就属阳,治从心、肺、大肠、三焦。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足少阳如果出现腰髋机关不利,会腰痛到连行走都困难。
手太阳小肠不会这么严重,腰前后俯仰会出现折痛,但左右扭动后会减缓疼痛。
腹重如带五千钱。
灵枢: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而痛。
甘姜苓术汤是以苓桂术甘汤,去桂加干姜而得名。后世常用白术利腰脐间血,用带脉病来解释,其实方向不对。干姜暖肠肌,白术燥分肉间水湿,恢复小肠气化,自然腰肌就不痛了。
一月下旬自己发现每到早晨就会腰痛,躺下后到半夜都很好,就是早晨6点左右开始腰痛,左右侧转会缓解,但平躺就加剧,起床后扭扭腰就好转。自己做了拔罐稍微好点,但两天后又恢复原状。
舌脉并无异常,思索清晨6点为少阳时刻,五更风木司令,阴阳交替之时风气内通肝肾,腰痛定时而作,必是肝气不舒。 服柴胡疏肝散一试。
果然有效,当晚一服第二天清晨就不痛,连服两剂,之后不痛就停服了。但白天出现一个情况,站久坐下或坐久站起,就会腰痛,是种折痛感,并无神经刺痛或合并腰腿痛,扭动下就好了,于是就拖着也没服药,想想大概过几天会好。
直到上周,清晨腰痛感又来了,白天的腰痛也在加重,麻烦了。
春节几天大概油水摄入过多,下唇长了溃疡。胃有点胀,有口气,嘴巴粘,溃疡白点四周不红。不是热,当是食积伤胃,胃气不降,客气上逆。当晚吃了8粒保和丸。
第二天清晨腰不痛了,其实有些惊讶的,难道是湿滞腰痛?当晚续服8粒,晨起还是不痛,久坐站起也不痛了,OK肾著痛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2-23 22: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2-23 22:16 编辑

金匮腹满寒疝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仲景在命名大小建中汤时,和大小青龙汤有所不同。大小建中汤内的药物组成,几乎没有关联性,唯一有共同的就是胶饴。
大比例的服用胶饴是“建中州”的核心。
我十年前参考齐民要术,写过胶饴的制作法。用500克黍米、50克小麦,可制取380克饴糖,约容量310毫升。
纳胶饴一升。
一升相当于245克胶饴。折算成原料约322克黍米,32克小麦。
在我理解,胶饴就是浓缩的白饮加麦芽。
前面讲过,白饮是以谷精做饭,米粒似青玉,滑而且美。煮成粥后,上面漂浮的那层粥油,便是白饮。因为大量的淀粉被脱落,这种白饮的粘稠度是很低的,稀薄便于散剂的服用。
所以五苓散必用白饮,一个是谷精煮成的白饮极补胃气,第二是最高品质的熟谷之液能最大限度的助桂枝行表。
同时麦芽有消导作用,疏肝补虚。
饴糖。别录: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可以想象下用二十两黍米合二两小麦制成的一升胶饴,这个补气的力量有多大。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
尤在泾把“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解释成腹中虫物乘之而动,有点迂腐。可能是他对寒疝的经验不足。
素问: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这个病实际就是内经七疝之一的心疝。心与小肠相表里,胃肠阴寒凝聚,腹部疝气鼓起,胃气升逆不止,呕而心胸痛。
大建中汤和吴茱萸汤较接近。吴茱萸汤为肝寒犯胃,暖肝经为主,兼顾温中。呕是胃内停饮,吐利不止用生姜止呕,人参大枣生津补血。
素问:中央生湿,...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大建中汤的心胸大寒痛,是肠胃寒气逆从足阳明经上冲气海,它比一般客气上冲而不得卧,要严重的多。
因而用蜀椒温中下气,以干姜易生姜,治脘腹冷痛;人参胶饴生津补气。
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2-26 21: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2-26 21:53 编辑

金匮黄疸篇: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男子黄。
之前仲景描述黄疸之黄是相当详细,如:身色如熏黄、面黄、身体尽黄等等,这里一字带过。意思是黄的描述不是重点,重点是小便自利。
小便自利。
关于小便自利有很多人误解,以为是和小便利一样属于正常状态。
金匮: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其实小便自利是肾气不足,水喝了常常要跑厕所,尿液量还不少,随着气温下降更是动不动有小便感觉。女劳疸描述膀胱急,小便自利,相当到位。
金匮: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喝进去的水,通过膀胱气化以后出来是津液,津液等同阳气,小便频频就是亡津液。
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仲景点明虚劳版的小建中汤,是很有深意的。他让读者不要去联系到阳脉涩阴脉弦,治腹痛的那个小建中汤。
虚劳篇的小建中汤,是把前面十来条连串起来,将虚劳病做了个总结。这里论脉以大脉、浮脉为主,脉大而虚即是气强血少,又叫阳浮阴弱。所以还是桂枝汤结构!
金匮: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胆为中精之府,胆的精汁下注小肠而助脾为胃行津液。营气注五脏而过胆腑,营热则胆的精汁随同津液渗出脉外,若小便利,湿热有去处身不黄,反之身黄。
金匮: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理论上小便自利,营热去除就不该有汗出,胆汁当回到肠道中。留恋在肌凑间而发黄,唯一解释便是荣弱卫强,腠理不固。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动不动就尿急。
有说小建中汤治阴黄,阴黄大体属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色泽晦暗,胆汁排泄发生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
灵枢:虚邪之中人也,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
胆汁淤积性黄疸,皮肤瘙痒是相当厉害的,腠理疏邪气往来则为痒。留而不去,这个痹就是血痹就是黄疸。
现在治这个病,很多人学会重用赤芍化瘀,效果相当好。芍药除血痹,本经唯一。
素问: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素问: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古人当然不晓得胆汁的现代定义,只知道胆气应春,调畅气机。胆汁贵为精汁,是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的重要媒介,没有胆汁脾胃就无法生化血液供十一脏营养。
315条白通汤为什么加猪胆汁,因脉弱到胃气将绝,已无胆汁产生的可能。加猪胆汁相当于用人工胆汁输入至小肠,助脾为胃行津液。
同样道理,虚劳到相当程度,胆汁分泌会减少。小建中汤一方面解决营卫不和的问题,使得血脉中的胆红素重新被肠道吸收后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大补胃气促使胆汁分泌。“建中”广义理解是建运中气,狭义理解就是重构中精之府。
个人自1988年开始学习伤寒论,至今有三十多年了。早年主要读成无己和刘渡舟,直到十年前开始知道胡希恕。
胡老属于中国特色的汉方派,说理并不玄奥,某些方证解说还真让人有醍醐灌顶般的惊喜。他的书看了有四个月,偶然读到黄疸篇小建中汤,他说应该用黄芪建中汤,这个黄芪祛黄,那么小建中汤拿什么祛黄?
当时读到这,我心说胡老伤寒尚未成系统,从此就再也不看他的书。
伤寒论的基础是一层层叠加上去的,例如桂枝解肌,桂枝汤汗出,荣弱卫强,这些东西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在任何时候经纶仲景条文时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有大家认为小建中汤因重用芍药和胶饴,桂枝的辛温以化为温暖,故只从暖土建中着力,而不复起解肌作用了,何须还拼命执着桂枝汤这一名目不放呢?这就导致大部分人看不懂小建中汤治黄疸。
伤寒入门易,对着条文就会使。好比乾坤大挪移学点皮毛便能唬人,杨逍练到第二层已位列光明左使。但主教阳顶天学到第四层便力有不逮,攻第五层时走火入魔。继续用功吧,伤寒论就是个无底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2-27 2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金匮血痹虚劳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里急,显然是延续小建中汤。
“诸不足”言简意赅,为何加黄芪?后世看不懂,于是林亿从千金摘录一段黄芪建中汤来补充。
素问: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仲景撰用素问、九卷,所谓“诸不足”泛指五脏经气之不足。
素问: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神不足则悲,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不足则恐,形不足则四肢不用,志不足则厥。
解决这些不足的问题,就要调整经脉中的气血。
黄芪。本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
素问: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灵枢: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灵枢: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痈疽产生是因为营气不行,卫气归之。营气不行的原因是血泣不通。黄芪的作用是行气,解分肉间邪气壅滞不散而生肉胀,使卫气通利以行。
素问: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素问: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隧,羨道也。(唯天子葬有隧);
羡道:墓道,是被埋葬的人用于灵魂进出的通道。
脉者,血之府也。“行气于府”,就是行气于经隧。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隧这个通道来完成,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不足就会产生。
所以,保持气血的畅通无阻,使经隧中的精气趋于平衡,那五脏六腑的功能便能正常运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3 15: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金匮肺痿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吐涎沫而不咳者。
素问: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咳喘因为水气停聚在阳明胃中,而肺的经脉起始于胃,水气循经脉而影响肺的正常功能。不咳说明肺痿无法生痰而只能产生一点涎沫。
脾为涎、肾为唾。涎唾若是偏透明为寒。
不渴而眩。
胃内水气上乘。
必遗尿,小便数。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司二便,膀胱主藏尿液,与肾相表里,肾气不固、下元虚寒,膀胱失其温阳,致其约束无力,故发生遗尿。
金匮版甘草干姜汤用的是炮姜,干姜的性味由辛热转成苦辛热。仲景为什么要用炮姜?炙甘草用苦,炮姜再用苦,其实是要加大焦苦入心的力道。
夫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
心之病、补用焦苦、助用甘,益用辛味之药调之。焦苦入心,甘入脾,肺气盛,则能制肝;木气不妄行,则木不克土;土不受克,则脾气盛,则能制水;水被制、则水不妄行;水不妄行,则心之少火之气盛,故心病自愈。此治心补肺之要妙也。心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
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心为火脏,位居于上,以降为和,肾为水脏,位居于下,以升为顺。肾无心火则寒,心无肾水则亢,心得肾水以润,肾得心火以温,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为用,方可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维持机体协调平衡。
肺中冷。
素问: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甘草干姜汤温土生金,所谓“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即是此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3 22: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五。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喜唾。
上面讲过可用甘草干姜汤。
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
胸上有寒,包含心中冷、肺中冷,还是甘草干姜汤。
那么仲景为什么要用理中丸?
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乱呕吐而利,流失大量津液,按道理应该要渴。像似呕家不渴,通常是心下有支饮,用半夏生姜结构。
寒多不用水者。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脾主肌肉,脾寒当肌冷津停,四肢苦重,以甘草干姜汤加白术,温脾升清。
参考三泻心汤,去掉清热的芩连,剩下是理中去白术加半夏和大枣。
泻心汤是心下痞硬,满而不痛,心下支饮用半夏;胆热犯胃,胃中不和用芩连;重点是泄利后胃中虚,客气上逆。
因此只要补虚清热化饮降胃气即可,无需升提。
理中汤是脾寒湿困,加白术燥湿升提脾精;同时也用人参甘草补胃中虚。
无论是泻心汤还是理中汤,只有胃气虚才可用人参。若胃内停水不可用人参,胃内停水是胃气实,人参越用肚子越胀。
后世藿香正气散、实脾饮都不用人参。
方后: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理中去术加附子,变成四逆加人参汤。
金匮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腹满当脏寒加重,不可再燥湿升提,而要用附子温卫。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泻心汤胆热犯胃,虽误治而泄利不止,但脾气损伤并不大,故得以土中泻木。若土虚严重,则以实脾为先,理中汤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48

积分

15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8
发表于 2021-3-4 07: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砍去门槛还是抬高门槛?

或许接引初学要砍去门槛,深入研究需抬高门槛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方证一派,更有甚者不但砍去了内经的束缚,甚至连辨证论治也不要了,肖相如先生就是这样的观点,而从成无己到刘渡舟再到研究了三十多年的今同学们却仍谨守内经去解伤寒,这或许也是中医常被诟病的地方,千家千解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其实这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不同的观点都有其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

我说过《伤寒论》首先是妈妈读物其次才是医家读物,这就是要门槛低一些,通俗易懂一些才能接引入门;我同时也说过搞中医得清华北大的料,这样门槛就高得不得了,那是对欲深入研究的人士说的,不通本草、内经、易经就确实不容易搞清楚中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而真正的通家确能出繁入简,你看老子如何传播他的大道,刍狗、橐钥、婴儿、户牖、飘风、骤雨、鸡犬、筹策、小鲜等等,比比皆是,所谓大道至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7 12: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3-7 12:53 编辑

素问: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之前讲过秋冬养阴,今天再谈谈春夏养阳。
春节后因为晨起腰痛,保和丸吃了效果相当好,吃了两天后口疮渐好,又怕胃降太过于是停服了。
但过了没几天,忽然发现胃胀。以心下痞满为主,不痛。口不干不能多喝水,水一喝就胃胀。吃饭没问题,食量不减,无呕心感,胃内也无振水。小便正常,大便细粘滞每天有。舌薄白苔,脉细软。
素问:春三月,此为发陈。
早春肝木盛,若肝气生发不畅,易克脾土。同时春雨渐多,湿气加重,影响脾胃运化水湿。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藿香正气丸试下。
效果很好,一服即痞满解除,大便变粗滑顺。到第三天心下痞满又恢复了,不渴不能喝水,胃口不变。
思来想去,此非单纯饮结,而是气分。
素问:厥或令人腹满。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
春天到了,肝气生发,卫气行于经脉。当脏腑的阳气外出于表,在低温湿冷的环境下,易加重脾肾阳虚。
肾阳亏虚会代偿性的向脾胃索取补给,若阴寒之气亢盛,下气上争而不能复,寒邪上逆停聚于中焦,造成脾胃阳气受损,不得化水谷而渗灌经络。
因此理中有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
夫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
脾之病,补用甘,助用辛,益用咸味之药调之。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肾气盛,则制其心,心被伤,则火不妄行;火不妄行,则金气盛,则伤肝;肝被伤,则木不克土,故脾病自愈。此治脾补肾之要妙也。脾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
知脾传肾,当先实肾。荣卫不利,则腹胀满。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汤加味。
桂枝6 麻黄4 生姜6 炙甘草4 细辛4 制附片4 干姜4 茯苓8 生半夏4 枳实6 厚朴6 大枣4枚
当晚一服,肚子就咕咕叫,第二天起来痞满恍然若失。
素问: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春三月阳气初生,此时病变往往损伤阳气,“阳杀”杀的是脏腑的阳气。若是阴阳都衰竭了,那在草杆刚出头时就要死亡。
素问: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阳生即热气生清,阴长即形于五脏。阳杀即寒气生浊,阴藏即内乱五脏。是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素问: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升清降浊是以变化莫测的阴阳作为纲纪,因此才有了生长收藏的变化,终而复始。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会给人体一定的影响,治病养生需得从阴阳这个根本问题上着眼,明白这个才可以说真正懂得养生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18 17: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3-18 17:34 编辑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大渴是指阳明热盛,热结在里,欲饮水数升者。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叶天士讲: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肺为水之上源,主输布津液,通调膀胱。邪热犯肺,水道失于通调,膀胱绝其化源,津液亦不得上乘。
知母:本经:消渴热中,下水。
知母苦寒,能清金而滋水之化源,通利水道。石膏能清热,但不能通调水道。若下焦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以化。
为什么渴欲饮水要白虎加人参汤?
一般的渴,白虎汤就能解决。必然是白虎汤不能解除的渴,才需要加人参,其中尤以舌上干燥为重点。
后世本草书认为人参补气阴不足,补津液。但我始终讲人参补血,因为仲景理法是基于营卫体系,气不可名目繁多,万气归一就是卫气,除了气就是血。
人参。本经:味甘微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素问: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人参,明目,安精神,定魂魄,实际就是补神气。
神气怎么来?
灵枢: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素问: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简单讲神气是胃内水谷精气上输于脾,由脾气散精而成稠厚的浊气。
用现代医学理解,各种经胃肠道消化分解后的物质,先通过胃肠道黏膜被吸收到胃肠道管壁内的毛细血管,再流入胃肠道的各条静脉,最后汇总到门静脉。每分钟由门静脉入肝的血液1000~1200mL,其作用就是输送从胃肠道中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经肝处理和再加工转化后组装成为人体所需的物质再经血液运送到全身以供各器官组织利用。
中医脏象里的脾,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主要由肝脏来完成。
白虎汤用后依旧舌上干燥是缺血。
心气通于舌。人参可以加快肝脏代谢,将胃内精气转化成成高品质的神气输送到心脏,并连接舌及口腔内的其他唾液腺,神气泌出脉外即是津液。
人参补肝,身痛脉沉迟,少阴脉不出,加人参都是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19 21: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安静地睡卧,只想起身,其胸脘间必有痞结。为什么“脉微弱者”,是素有寒分?
脉微弱者和寒分的关系,以我个人看过的古今中外伤寒书,没有一本讲到重点。
所以,有时候研究伤寒常常会有意外惊喜,就这么一个东东尽然会被我看出来,你算哪根葱啊!
金匮呕吐篇: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胸中冷就是寒分的由来,简单吗?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本来就血虚,再大下以致阴血更弱,体内就要发热。热于饮互相凝结,必作结胸。
辨脉法: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血虚者阳微怕冷,阴弱发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花了数年时间才悟到,其实王叔和早就总结了,真可谓不读王叔和,临证再多也无用。
仲景创造寒分、气分、血分、水分四种证型,显然心下寒分对应气分,血分对应水分。
仲景为什么要用“分”呢?我猜想他是参考了节气中的春分和秋分。
分者,半也。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伤寒例: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四季各有相对固定的正常气候,冬至以后,阳升阴降;夏至以后,阳降阴生。冬至至夏至是阴阳二气融合之时。而春分和秋分是阴阳分离之时。人如果不能适应节气的阴阳升降离合,就容易患病。
脉微弱素有寒分证的病人,要懂得顾护阳气,保存阴气。同样也是血虚的气分证病人,要懂得阴阳维系,使阴阳二气和合相得。
《洪武正韵》:液所以养筋血,濇不行,则痰聚于鬲上,而手足弱。
津液在体内运行,不见得是受寒而停饮,血涩不行津液就会凝聚成痰饮。因此寒分不等于寒饮,它是因血虚而在心下停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21 17: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
冷水潠之。
潠。说文:含水喷也。
就是口含冷水喷洒,有点类似现今用酒精稀释后擦身降温的原理,属于物理降温。
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
劫。说文: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
热被劫意思是本来汗解可以将邪气带出体外,现在直接用水浇灌,导致阳强被劫,在里出不来。阳郁越久越是心烦。
人为造成腠理紧闭体表失温,于是起了鸡皮疙瘩。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意欲饮水类似金匮思水,只是对喝水起心动念而已,说明津液上承有阻碍了。反不渴是指隔膜停水。
金匮痰饮篇: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文蛤。本经: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中上焦水道不畅,用文蛤化痰逐饮,其实就是通阳,让邪有出路。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不差者,说明隔膜停水严重了,那就要用五苓散表里兼顾了。意思和金匮猪苓散差不多。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寒实结胸用小陷胸汤,争议非常大,一般注家都视之为衍文。寒实结胸后面应该用三物白散。
同样争议的还有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寒实用小陷胸汤,里有寒用白虎汤,乍看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
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两者共同点都有脉浮滑,难道是巧合?
寒实结胸。
上面讲过寒分做痰饮解释,所谓寒实就是痰饮凝结而满于心下。热饮互结用小陷胸汤,寒饮互结用三物白散。
无热证。
无热即无表热。表有热原因多种,即有风邪袭表,也有阳明经腑俱热;更有少阴阳虚有寒,格阳于外而发热。
如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浮则胃气强。
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
辨脉法:
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辨脉法: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辨脉法: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
滑者阴气有余也。脉滑为实,故主内热,也主痰热之像。
金匮痰饮篇;
脉浮而细滑,伤饮。
由此知浮脉可见于阳明里热炽盛透达于表,脉浮滑当是痰热透表,而表无热。若是脉浮滑而数,因脉数为热气有余,当表里俱热,治宜小陷胸汤加膏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22 19: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里有寒。
接续上面,里有寒的寒依旧指痰饮。也就是阳明经表有热,同时内有痰热。另外胸中冷也是里有寒的意思。
王孟英说:“凡有形之邪,皆能阻气机之周流,如痰盛于中,胸头觉冷,积滞于腑,脐下欲熨之类,皆非真冷。”或因素有痰饮,或因邪热煎熬津液,或因湿温误补而酿生痰饮,由于温病多兼痰,痰与热结.停滞胸中,则清旷之地遂为浊邪弥漫之所,气难流布,阳气不至,冷感自生。其症除胸中冷外,常并见口苦痰粘,小便黄赤,苔黄浊腻,脉象弦滑诸兼夹症。可见“冷”乃是一种假象,痰热蕴结,才是病根所在。
补充张锡纯医案一则。
毛某,男,30岁。患者素患痰饮,曾患痰证甚剧,愚为治愈。
隔数月又得伤寒证,经他医治愈二次,皆因饮食过度而反复,医者再投以药不效。刻下患者卧床眩晕不起,头微觉疼,面有火色而畏食凉物,食梨一口,即觉凉甚,食石榴一粒,心亦觉凉,口不觉燥渴,大便数日未行,舌苔淡而润,脉洪长有力,右部尤甚。
证候分析:患者不觉渴与热,且舌苔淡白而润者,以其素患痰饮,湿甚故也;其畏食寒凉者,因胃中痰饮与外感之热,互相胶漆,致胃腑转从其化,与凉为敌也;面有火色,大便数日未行,是阳明腑热已实也;脉洪长有力,右部尤甚,为阳明实热之确证。诊断:伤寒夹痰证。治法:力排前医之疑,舍证从脉,投大剂白虎汤。处方:生石膏细末四两,知母一两,清半夏、甘草各三钱,粳米四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服。此方加半夏于白虎汤中,因其素有痰饮也。食三次,后病果廖也……
但隔二日后患者陡然反复,形状异常,有危在顷刻之虞。又延愚诊治,见其痰涎壅盛,连连咳吐不竭,精神恍惚,言语错乱,身体颤动,然诊其脉象平和,微嫌胃气不甚畅舒。愚恍然会悟,告知家人曰:前者二次因饮食过度而病复,今又因戒饮食过度而复也。家人果然告知:因有前车之鉴,此次病后所予饮食甚少。愚嘱曰:此次无须服药,饱食即可愈矣。当晚已八时,嘱至明日饮食三次,后病果廖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24 06: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用前方。
一般认为,伤寒脉浮是病在太阳,表邪未除不可用白虎汤,以防其热被劫,邪气冰伏。但白虎汤加荆芥、薄荷,或加连翘、蝉蜕,卫气同治也是常见。
至于白虎汤是否如后世规定,必定要汗出才能用,其实这里有不少误解。
到底石膏解肌而汗出,还是白虎汤解肌而汗出?
《温疫论》:虽无汗,宜白虎汤,邪从汗解。若大下后或数下后,脉空浮而数,按之豁然如无,宜白虎汤加人参,覆杯则汗解。下后脉浮而数,原当汗解,迁延五六日脉证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经久,或素有他病先亏,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复数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凉除肌表散漫之热邪,加人参以助周身之血液,于是经络润泽,元气鼓舞,腠理开发,故得汗解。
有汗出的,石膏解热肌会被吸收。无汗出的,说明胃气不足,服用白虎汤后汗出而解。
素问: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汗者精气也。粳米煮汤是熟谷之液,近似于精气。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推动营气周流全身。
灵枢: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本来腠理就开泄,石膏解肌后,蒸腾的汗液行至肌表疏松的地方就渗出来了。
168条方后注: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李东垣有: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冬不用白虎,大概是借鉴于此。
前面王叔和精辟论述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的道理,和这一条大相径庭,该注绝非王叔和的手笔。此乃伤寒论中颇为遗憾的地方,不理解林亿校订时为何没有看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27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例: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叶天士云: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所谓少阴三急下,当是胃热津亏严重。
重点是仲景在少阴篇中,为什么要设计这三条?
因为少阴篇大都在讨论下利,如何温补如何救逆,忽如其来这三条,容易让人云里雾里,是异峰突起之笔。
多数意见是少阴转阳明,阳明胃家实。那脉呢?还是少阴脉微细吗?假如脉微细还敢用大承气汤吗?
奇怪的是没有任何释家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脉微细,甚至无脉,还能用大承气汤,必然是少阴热厥。
《金鉴》:脉微,厥阴脉也。
如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脉者血之府也。阴阳气不相顺接,相顺则治,相逆则乱。阴竭阳脱,心主血之力耗竭,灌溉不足,是以脉微或伏或无。
《鸡峰普济方》:
奉职赵合仪妻,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渐冷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一剂,至夜半,渐得大便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为难治,兆所见者,惟此一人。
《里中医案》:
文学韩茂远,伤寒九日,体不能动,口不能言,目不能视,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欲温之。余诊六脉皆无,以手柱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与大承气汤。家属惶惧不敢进。余曰:吾郡能辨是证者,惟施笠泽耳。延至诊之,与余言若合符节。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绝之证耶?
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脉,即下部地,以候肾气,肾气之存绝,诊此处便可得知。寸口无脉,只要太溪脉微微跳动,犹如树之有根,仍可救治,救治及时得法,可立见转机。
若两手无脉,太溪脉也弱不应指,只要足面的趺阳脉搏动如常,表明胃气尚存,尚属顺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3-31 21: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金匮血痹虚劳篇: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细玩血痹虚劳篇,诸条文的核心大都以血虚为重。
素问: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贪,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酒后行房或各类精神压力,常会使体内阴精损伤,耗散真气。尊荣人易得虚劳病也是这类原因。
脉浮大。
辨脉法: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
脉浮大即阳浮阴弱,也叫荣弱卫强。因此用桂枝剂很容易理解,当然虚劳与外邪无关,病因是营卫倾移,荣卫相干。
手足烦。
仲景没有写烦热,说明可能有手足烦热,也可能是烦疼或是烦酸。其病机依旧不脱荣弱卫强。
本来清阳实四肢,四肢末端是阴阳汇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之路。邪气的滞留使得营卫运行通道和转输会合之处阻滞不通,只能转走四街这样小的径路运行,卫强荣弱使得手足烦热或烦疼。当用桂枝解肌,芍药化瘀后使得络脉通畅,营卫之气便又可输转会合,循环不止了。
春夏剧,秋冬瘥。
春夏阳气在表,阳气内微,血并于气故手足烦剧。秋冬阳气在里,阴气内弱,气并于血故手足不烦。
阴寒。
辨不可发汗: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这里的阴寒,并非指前阴,而是指尺中脉微,为里虚。
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灵枢: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营卫不和,里虚阳气不能固摄,精气随腹泻而流出体外,如此骨髓即得不到补充,下溢过度,髓空则腰背痛和小腿发酸。
劳者温之,治宜十全大补汤出入。
最近,各地开始大规模施打疫苗。疫苗相当于外感疫气,尽管做了灭活处理,但疫气的性质是不变的。
这种不分体质,不分节气的注入邪气,按中医理论是有失气宜的。
特别体质羸弱,虚劳者并不适合在春季施打。春季阳气弱,疫气容易停滞在分肉间,并影响气血运行,以致产生发热畏寒,身痛等不良反应。
比较好的接种时期是到夏季,夏季阳旺分肉间滑利,动则汗出,有利于卫气运行,疫气不容易停滞。
未来,新冠病毒减趋流感化,夏季打了到冬天疫情高发时正好处于最佳保护力。反而,现在打到冬天还有九个月,保护力还剩多少实在可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4-2 2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4-2 21:18 编辑

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这一条释家通常和脾阳素虚对应起来,其实某些层面并没有讲清楚。
如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这条仲景讲得很明白,芍药大黄这类攻伐伤正之品,对于胃气虚者,应慎用。
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揣摩仲景条文,伤寒论中大概只有16条最能呼应81条,桂枝本为解肌,其实栀子也是本为解肌。
栀子。本经:味苦寒,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别录: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我前面讲过人体凡是和空气接触的都属表,肺的气管、支气管、肺泡都是皮毛。
同理咽喉、食管、胃、大小肠、肛门的粘膜,严格讲也属于表,因此“胃中热气”是表有热。
胸中窒、心中结痛是客气上逆,热郁咽肌、食道肌,气热互结而痛。
虚烦不得眠,同样也是热郁胃肌,或大小肠肌。上有热邪徘徊于胸,下有客气上逆胸膈,肺气不宣胃气不降,出现烦躁、满闷,如此再加香豉。
半夏散,风寒客于咽肌,用桂枝解肌;若风热客于咽肌,则换用栀子解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4-3 14: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金匮虚劳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极虚。
极虚是脉虚弱的严重程度,如水气篇: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脉微细。
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振寒。
素问: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阳明主肌肉,故虚则恶寒战栗。其脉自交承浆,分行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故气不足,则颐颔振动。
金匮虚劳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脉大是荣弱卫强,极虚是荣弱卫弱。故脉大可用桂枝,芤动可用桂枝;脉极虚芤迟不可用,脉虚弱细微不可用。
盗汗。
如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欲眠睡,目合则汗,即是盗汗。
素问: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即使内外俱虚,阴阳也能维持动态平衡。当欲眠睡时,卫气由阳入阴,阴虚转阴实。阳加于阴谓之汗,卫虚腠理不固,则津液外泄。醒后卫气由阴出阳,腠理得以固密,故汗止。
金匮水气篇: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食已汗出。
灵枢: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素问: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食己汗出,还是内外俱虚。
虚劳者,白天卫气始终在表里飘忽不定,在表时精神爽快,不觉疲劳,不易饥;入里时昏昏欲睡,感觉疲劳,易饥。夜里卫气同样也是飘忽不定,入里时寐,出表时醒,并伴手足身热,心烦。
脉虚弱细微者,治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出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4-5 22: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4-5 22:29 编辑

金匮血痹虚劳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 《深师》有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酸枣仁汤是最常用的失眠方,但用不好根本就无效。很少看到单纯用酸枣仁汤的,多数是搭配着用。后世一些金匮释家解读此方,主张虚劳之人肝虚,魂不藏,故不得眠。
因此,胡希恕讲到金匮诸篇就骂“此为后人杜撰,非仲景文也。”
其实,伤寒论多外邪侵扰营卫,金匮多阴阳逆乱,营卫倾移。伤寒攻邪非热即寒,金匮调气升降出入。外感和杂病,都是基于营卫学说。
虚烦。
上面讲了虚烦是胃内客热上逆扰心,胃气不降。故知母合甘草。
不得眠。
眠。说文:翕目也。不得眠就是目不合。
灵枢: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阴蹻脉和阳蹻脉的脉气合并而环绕眼目,起到濡润眼目的作用,若脉气不荣养眼目,则目不合。
灵枢: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阴蹻脉荣养五脏,阳蹻脉荣养六腑,经气如水之流和日月起伏那样循环往复,对内灌溉脏腑,对外濡养腠理。
灵枢:足太阳....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足太阳膀胱经入脑中,返出后与阴阳蹻脉相连,阴阳气相交,阳气入里,阴气出表,都在目锐眦进行,阳盛时两目张开,阴气盛时两目闭合。
灵枢: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
卫气白天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夜间常以足少阴为起点,入阴蹻脉运行于阴分。若胃不和,则无法淫精于肝;胃气不降,又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使得阳蹻脉脉气充盈,卫气不得入于阴分而导致阴蹻脉血虚,血虚则目不合。
酸枣仁。本经:味酸平,心腹寒热邪结气,四肢酸疼湿痹。别录: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
知母。本经:味苦寒,治消渴热中,肢体浮肿,下水。
酸枣仁合知母,是酸苦涌泄为阴。血虚单用酸味补血还不够,必须合用苦味,酸苦可以将精气托举向上,涌泄入心。
另外,酸枣仁治湿痹,有利水作用;知母能清热利水,茯苓也是利水。
仲景设计酸枣仁汤为什么要用利水药?特别是茯苓的作用曾经困扰我很多年。
直到明白黄连阿胶汤的实烦,才恍然大悟原来酸枣仁汤的虚烦不得眠也有心肾相交的问题。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血虚必然心气虚,心火不足。
“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仲景用利水药是有肾水上泛之机。水不上泛,心阳得一时之喘息,待其回转,心液自敛,气化得复,津液亦得布散。
那心火不足为何不用桂枝甘草,辛甘发散为阳呢?仲景曰:“极虚亦为劳”,故不用桂枝。
附:张锡纯医论一则:
友人竹××曰∶“嵊县吴氏一家,以种苓为业。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余往治。病患面现红色,脉有滑象,急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煎饮不效;继用酸枣仁汤,减川芎加浮小麦、大枣,亦不效;又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萸肉则仍然如故。
当此之时,余束手无策,忽一人进而言曰:“何不用补药以缓之”,余思此无稽之谈,所云补药者,心无见识也,姑漫应之。时已届晚寝之时,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补药医痊矣。”余将信将疑,不识补药究系何物。乃翁持渣来见,钵中有茯苓四五两,噫!茯苓焉,胡为云补药哉?
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线生机,皆可医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药,亦治汗出之主药。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可知心悸者汗出过多,心液内涸,肾水上救入心则悸,余药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镇之。是证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来,即心悸亦从汗出而来,其壮热口渴不引饮、脉滑,皆有水气之象,今幸遇种苓家,否则汗出不止,终当亡阳,水气凌心,必当灭火,是谁之过欤?余引咎而退。”
观竹××此论,不惜暴一己之失,以为医界说法,其疏解经文之处,能将仲景用茯苓之深意,彰彰表出,固其析理之精,亦见其居心之浓也。
川芎。本经:味辛温,中风入脑头痛。别录:心腹坚痛、中恶。
头为诸阳之会,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为血中气药善能畅利血气,尤能上行头目。川芎还能推动气血壅滞及脏腑所积,具动其壅行其滞之功。
血不利则为水,仲景在利水之余,用川芎活络阴阳蹻脉,实为点睛之笔。
最后金匮酸枣仁汤的甘草,当用炙甘草,以增强焦苦之力。
《深师》有生姜二两,若是胃内停水可用,以助中焦受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4-11 17: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枢: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人们常讲酸枣仁汤是肝虚,魂不藏,故不得眠。事实上酸枣仁并不酸,味甘平。酸入肝,不酸怎么能说补肝呢?说补肝的都是从了本经的描述,但本经是指酸枣果实。
因此,我个人觉得应该枣仁和枣肉并用。
内经有五脏苦欲补泻法,当是内伤用药的最高境界,王好古《汤液本草》举了些例子,有一定参考价值。
条文不太好理解,我做了些研究,其实所谓补泻是指气血并治,如小建中汤土中泻木,那酸泻都用芍药吗?显然不是。
不同部位不同药,里头大有学问。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郁(辛散气、酸泻血)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亢(咸软血、甘泻气)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急(甘缓气、苦泻血)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喘(酸收血、辛泻气)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脆(苦坚气、咸泻血)
素问: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补非呆补,泻非呆泻,逸者行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4-26 21: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血痹虚劳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方主之。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川芎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仲景方的取名往往蕴含深意,为什么有二十一味药的大方,偏偏只用薯蓣来命名?薯蓣丸前面谈过一些,有关薯蓣不由得勾起我对往事的一段回忆。
八十年代末我开始自学中医,因为学生时代就喜欢收藏点古籍善本,对版本目录有一定研究。所以,我学中医前是先看中医史,当明白伤寒论是中医最经典影响最深的一部医著,就决定从伤寒入手。
那时候每个月零花钱大概三十元,买书基本就按着中医史来,常去的有瑞金路上科学技术出版社门市部,愚园路的医学书店。
新书已经蛮贵了,像曹颖甫的伤寒金匮合刊就要7.05元,这点零花钱其实买不了几本,后来我就去文庙淘旧书。
不少老中医的医案品相不错的才几毛钱,温病条辨白话解、瘟疫论评注、脾胃论等都是从文庙买的。买最多的还是伤寒金匮各家注释,尤以刘渡舟的最全。
记得有个暑假在读李东垣,忽然发现翻遍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都找不到山药,这让我相当困惑。
山药主伤中,李东垣号称“人以胃气为本”,怎么补中不用山药呢?
当时完全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冥冥中觉得仲景用薯蓣丸,李东垣怎么不用呢?(后来知道连桂枝都不用)
我的自学也是断断续续,又过了很久开始研究虚损,读了胡慎柔、汪绮石、张景岳,才慢慢悟出李东垣对阴阳的理解还缺个角。
这也导致他对自己的脾胃病都搞不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4-26 21: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4-28 22:01 编辑

再扯一些题外话。后世把仲景方尊为经方,其实我是很反感的,如果人人都把它定于一尊,那经方以不加减为贵,就确立啦。
在我看来,仲景方无非就是一个个手机App,若是安卓手机,那就由安卓系统的开发者开发,前提需有深厚的Java基础。
机械的应用仲景方,本质上就是在抄张仲景的代码,能解决一定问题,但要深入很难,新开发App更不可能。
当代中医悲哀就是悲哀在这里,还诡辩经方不讲理。
薯蓣丸为什么要用薯蓣命名?我反复讲仲景的方名即是理法,定位毫不含糊。
薯蓣。本经: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本经唯有薯蓣甘温治伤中。
何谓伤中?
素问: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刺中肝五日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伤中,言五脏有损伤。
素问:黄帝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伤中者,肝脏最贵。用薯蓣,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风气百疾。
素问: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素问: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
风气,七诊病脉之一。
所谓虚劳即是血虚,脉大虚少者即是荣弱卫强,故脉有风气。
因此,薯蓣丸依旧是荣弱卫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5-1 18: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5-1 18:30 编辑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理解荣弱卫强可以说是学习仲景方的不二法门!当然个人禀赋有异,能领会到的程度也是天差地别。
阳浮阴弱是荣弱卫强的一种,脉有风气不光是脉大,邪风气结也是荣弱卫强。
素问: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无论外邪还是内伤,只要卫气停滞就是气结,炙甘草汤的脉结代,桂枝新加汤的脉沉迟都属于荣弱卫强。仲景设计虚劳篇时,条文由表入里,气结在筋骨肌肤用桂枝,入脏即不用桂枝。
近代张锡纯是应用薯蓣的大家,现在很多人学习他的经验,但还没看到有超越他的。
薯蓣主伤中。不能简单理解它补脾阴,其实心阴、肾阴、肺阴、脾阴、肝阴,五阴都补。
薯蓣用三十分,甘草二十八分,这两个药为并列君药。
前面详细讲过炙甘草汤对阴血受气于五脏的作用,仔细研究两方的组成,可以说薯蓣丸是炙甘草汤的进阶版。
其中炙甘草汤相对偏于心生血,薯蓣丸更多主打脾生血。
查阅千金外台,风气兼虚损的方,表里兼顾,动辄都是二三十味药。
以千金独活寄生汤为例。
《千金要方》第八卷,偏风第四
独活寄生汤
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三两) 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川芎 干地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各二两)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风虚下利者,除干地黄。服汤取蒴 叶火燎浓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敷熨不及蒴蒸为愈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新产竟便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肘后》有附子一枚,无寄生、人参、甘草、当归。)
和薯蓣丸对比,把两方相同的和不同的药物分成两行。
独活寄生汤:
桂枝、防风、芍药、当归、川芎、地黄、茯苓、人参、甘草
独活、桑寄生、牛膝、杜仲、细辛、秦艽
薯蓣丸:
桂枝、防风、芍药、当归、川芎、地黄、茯苓、人参、甘草
薯蓣、神曲、豆黄卷、白术、干姜、大枣、阿胶、麦门冬、杏仁、柴胡、桔梗、白蔹
相同处有祛风胜湿、养血活血补津,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性善下行,治伏风,除久痹,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利关节;其中细辛长于入少阴肾经,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除经络留湿;佐以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兼能活血通筋脉。
薯蓣丸除了和胃健脾利湿,凉血填髓之外,佐以桔梗辛开通天气,杏仁苦降除气胀;白蔹辛开凉散结气、柴胡苦降去肠胃结气。
凡影响五脏受气生血的升降失调,统统都囊括在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5-2 18: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金》第十四卷,风眩第四
薯蓣丸
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方。
薯蓣(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鹿角胶(《金匮》作阿胶) 当归 神曲 人参 干地黄 (各十分)大豆黄卷 桂心(各七分)风 黄芩 麦门冬 芍药 白术(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川芎(各五分) 白蔹 干姜(各三分) 大枣(一百枚,取膏)
上二十二味,末之,合枣膏和白蜜,丸如弹丸,先食服一丸,日三复。
千金薯蓣丸是《金匮》薯蓣丸的变方,即《金匮》薯蓣丸去阿胶加鹿角胶、黄芩。
国医大师裘沛然在《壶天散墨》提到早年治头风疗效一般,后来仿千金之法,重用薯蓣与他药相配,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但始终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薯蓣。别录:主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
徐嗣伯用薯蓣丸治头眩,必定对别录的记载有深刻理解。那么裘沛然贵为国医大师,长期教授内经、针灸,以及各家学说,为什么搞不懂这个道理呢?
还是要回到薯蓣主伤中。
灵枢: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灵枢: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肝开窍于目,目为精气所灌,若为邪气上逆而扰,则目系急而目眩。
前面讲过,伤寒目眩多为心下饮阻而经气上逆扰目。
薯蓣主伤中,即是补五脏之阴气,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胃气虚易客气上逆,甘草共为君药就是这个道理。
加黄芩是胆虚热。
素问: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脉经:卷第二 胆虚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䀮䀮。
柴胡合黄芩清热利胆,又黄芩逐水有助膀胱气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5-2 19: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局方》有大山芋圆方,药物组成同金匮薯蓣丸,但主治七七八八讲了很多,看不出重点。
查《千金》《外台》,类似薯蓣丸变方的,以心虚惊悸为多,这是另一个重点。下面补录一些,以作参考。
《千金》 第十四卷,风虚惊悸第六
镇心汤
治风虚劳冷,心气不足,善忘恐怖,神志不定方。
防风 当归 大黄(各五分) 麦门冬(五分) 泽泻 大豆黄卷 白蔹(各四分) 菖蒲 人参 桔梗 远志 桂心 薯蓣 石膏(各三分) 干姜 茯苓 紫菀(各二分) 甘草 白术(各十分) 附子 茯神(各二两) 秦艽(六分) 粳米(半升) 大枣(十五枚)
上二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服,日三夜一。(《翼》方不用粳米,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加至二十丸。)
《千金》 第十九卷,补肾第八
大薯蓣丸
治男子女人虚损伤绝,头目眩,骨节烦疼,饮食减少,羸瘦百病方。
山药 附子(《古今录验》作茯苓) 人参 泽泻(各八分) 天冬 地黄 黄芩 当归(各十分) 干漆 杏仁 阿胶(各二分) 白术 白蔹(《古今录验》作防风) 芍药 石膏 前胡(各三分) 桔梗 干姜 桂心(各四分) 大黄(六分) 五味子(十六分) 甘草(二十分)大豆卷(五分。
上二十四味为末,蜜和枣膏,捣三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渐增至十丸。(仲景无附子、黄芩、石膏、干漆、五味子、大黄、有神曲十分、川芎、防风各六分,茯苓三分,丸如弹丸,每服一丸,以一百丸为剂。)
《外台》 第十五卷,风邪方八首
又镇心丸。疗胃气厥实。风邪入脏。喜怒愁忧。心意不定。恍惚喜忘。夜不得寐。诸邪气病,悉主之方。
秦艽(一两) 柏实 当归 干漆(熬) 白蔹 杏仁(去皮尖熬) 川芎 (各三分) 泽泻(一两) 干地黄(六分) 防风 人参(各四两) 甘草(一两) 白术 薯蓣 茯苓 干姜(各二分) 麦门冬(去心二两) 前胡(四分)
上十八味捣下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之。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芜荑酢物。(并出第十六卷中)
《外台》 第十五卷,风惊悸方九首
深师大定心丸。疗恍惚惊悸。心神不安。或风邪因虚加藏。语言喜忘。胸胁满。不得饮食方。
人参 桂心(各三两) 白术 防己 茯苓 干姜 防风 大黄 茯神 桔梗 白蔹(各一两) 牛膝(十铢) 远志(二两去心) 银屑(六铢)
上十四味捣合下筛。以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一方无牛膝。而有茱萸一两。银屑十铢。余悉同。忌生葱酢物猪肉桃李雀肉等。
又大镇心丸。疗心虚惊悸。梦寤恐畏方。
紫石英 茯苓 防风 人参 甘草(炙) 泽泻(各八分) 秦艽 黄芪 白术 薯蓣 白蔹(各六分) 麦门冬 当归(各五分) 桂心 远志(去心) 柏子仁 石膏 桔梗 大黄 大豆卷(各四分熬) 椒(汗去目) 芍药 干姜 细辛(各三分)
上二十四味。酒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一方用枣膏丸。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生菜桃李雀肉等。
《外台》 第十九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方五首
《病源》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阴,肝之经也。肝通主诸筋,主在春。其经络虚,春遇风邪则伤于筋,使四肢拘挛,不得屈伸。诊其脉,急细如弦者,筋急足挛也。若筋屈不己,又遇于邪,则移变入肝。其状夜卧侧惊,小便数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又白蔹薏苡汤,疗风拘挛不可屈伸方。
白蔹(一升) 薏苡仁(一升) 芍药(一升) 酸枣仁(一升) 干姜(一升) 附子(三枚炮破) 甘草(炙一升) 桂心(一升) 牛膝(一升)
上九味。淳酒二斗渍一宿,微火煎三沸,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
《外台》 第二十四卷,发背方四十一首
又疗痈疽溃漏发背,及小小瘰 ,李根散方。
李根 半夏(洗) 栝蒌(各一升) 甘草(二两炙) 葛根(三两) 桂心(四两) 当归(二两) 通草(一两) 川芎 (一两半) 白蔹(一两) 桔梗(二两) 厚朴(炙) 黄芩(各一两)芍药(四两) 附子(一两炮)
上十五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朱大明患发背骨出,身有三十余痈疖,服此瘥。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范汪同)
又治诸虚不足,发背痈疽经年,瘥后复发,或由大风聚结,毒气在内闭塞,夏月已来,出攻于背,久不疗,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大内塞排脓散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六分) 当归(四分) 附子(二分炮) 肉苁蓉(八分)石斛(五分) 菟丝子(三分酒渍) 巴戟天(八分) 瞿麦(三分一云地麦地肤地肤子也)远志(八分去心)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炙) 麦门冬(八分去心) 石苇(四分) 川芎(四分) 芍药(五分) 干地黄(八分) 桂心(五分)
上二十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至两匕,长服终身不发痈疖。忌同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5-5 22: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5-5 22:19 编辑

金匮腹满寒疝篇: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 《千金》作人参。
上四味,末之,纳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吴迁本:加附子二两、炮,射罔一枚、如枣大)
后汉两晋时代与“赤丸”相似的还有“神丹”。
如千金要方卷第九  伤寒例
“华佗曰……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时,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炙。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热月不宜火炙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无丸散及煎者,但单煮柴胡数两。”
千金要方卷第九 发汗丸第六
神丹丸
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方。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人参 茯苓 半夏(各五两) 朱砂(一两)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出汗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
(《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别有射罔枣大一枚,名赤丸,主寒气厥逆。)
从吴迁本比较,神丹和赤丸的药物组成基本一致,只有人参和细辛之别。
既然神丹可以发汗,赤丸当然也可以。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如果第三条加上“厥”,还能用麻黄汤发汗吗?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显然,王叔和认为,脉紧虽然风寒束表,但厥即不可发汗,因厥为血虚。故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
乌头。
本经:味辛温。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乌头驱寒解表,有麻黄合附子的意涵。
仲景为什么在伤寒论中排除寒厥用神丹这种表里同治的做法?
估计此类寒气厥逆当是内有寒湿凝结、脉多沉紧有力的冷证。否则赤丸完全可以放入厥阴篇,如330条后跟一条“诸四逆厥者,可汗之,赤丸主之。”
神丹方后有:“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
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能不能用赤丸加干姜,表里双解呢?应该是可以的。
附子汤介于寒湿厥逆实证和虚证之间。
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方四。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五。用前第四方。
附:六物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 白术(各一两六铢) 防风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出漐漐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5-23 16: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5-23 16:21 编辑

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篇: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记得刘渡舟先生曾经讲过,伤寒论研究要能和仲景说得上话!
能说张仲景听得懂的话,在当今中医界恐怕也成了外语。尽管很难对话,但这门外语还得常常操练。
阳毒、阴毒。
素问: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毒”在黄帝内经的解释,是由风携带六淫或是自然界的其他疫气,具有相当毒性的致病因素。
至于阴阳毒的理解,只要看主证是咽喉痛,就该明白“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阳毒、阴毒当是指卫毒、营毒。
面赤斑斑如锦纹。
仲景形容面赤有好多细微的描述,如“面色缘缘正赤者,面色赤、面热如醉、面目乍赤”等等。
斑斑怎么理解?
斑,驳也。色不纯谓之驳。
斑斑是指脸上有相当面积颜色夹杂的点子或条纹。它和当前普遍认为的红斑狼疮不同,那种是左右脸对称的整块隆起的红斑。
面赤斑斑如锦纹,类似于李东垣讲的“显火上行独燎其面”,或者和夏天的日光性皮炎接近,丝丝红线中透着皮肤原来的肤色。
再结合方中甘草与升麻并用二两,当能悟出升麻鳖甲汤亦是火郁证一种,非一般火热病邪,盖因脾胃气机升降失调,阳气壅滞或无力散发所致为病。
咽喉痛。
咽诊在仲景学说里非常重要!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十二经中,唯有足太阳不经过咽喉,其他经络皆内循咽喉。在辨证论治中,常常讲咽胃、咽胆、咽心、咽肾....,下病上治,有咽证反倒是好事。
唾脓血。
素问: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二阳胃,三阴肺及至阴脾皆发病,阴不过阳为脾不散精与肺,阳气不能止阴为五脏不得受气,故阴阳隔绝,脉浮者为咽喉间脓胕,沉者咽喉间血瘕。(以吴坤注修正)
灵枢: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猛疽刺破后,用猪油含之,与伤寒猪肤汤相似。少阴热化,邪热下注,下利阴伤至虚火上炎,此咽痛为轻度红肿。
灵枢: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辨脉法:
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
阳先通,营寒未去,阴气上入阳中,寒热相搏故为痈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5-26 15: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5-26 15:50 编辑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素问: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素问: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
当足少阴受邪,咽喉痛,气上冲膈上,还有机会治疗。
素问: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烦满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灵枢: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卫气内郁于脏,郁而发热为烦;阳并于阴,营气有余,阴阳逆乱而躁。
灵枢: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为一身气机之要道。如果不能在咽喉把邪气阻绝,而是任由它沿着十二经入五脏六腑,到第七天便会关格而死。
素问: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关格之脉羸,是与俱盛四倍以上恰恰相反的脉象。脉现羸象主正气溃败的死证。这是因为正邪斗争到了最后阶段,邪气亢盛,无以复加,而正气溃败,有汩汩乎不可止之势。其脉由俱盛四倍以上而急转直下,变为羸象,脉羸即脉微欲绝。
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绵绵其去如弦绝,死”。由于阴阳离绝,内不能受纳水谷,外不能呼吸天气,所以说: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厥阴为阴之尽,脏之极。厥阴病是正邪斗争的最后阶段,是生命的严重关头。在正邪斗争处于寒热错杂或阴阳胜复的时候,脉象往往躁动搏疾。如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49条);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355条);脉设复紧,为未解(361条);下利……脉大者为未止(365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9条)。
这些正是阴阳俱盛,不能相荣的关格脉证。
如果邪气进一步深入,正气因而溃败的时候,往往脉微欲绝,厥逆不回。如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338条);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43条);脉虚复厥者……下之死(347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362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脉不还者死(368条)。
这些正是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的死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5-29 21: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周前听老婆说她外公卧床不起,于是我们一起过去探视。
老外公91岁,之前身体一直很好,能吃能睡无任何慢性病,平时也不吃药。家人说一月前忽然人感觉疲乏,白天卧床时间延长,到后来除了下床大小便,基本就在床上躺着,饮食也日减。
刻下脉细数,舌苔润,花剥不黄。大小便正常,虽然吃得少大便每天有,稀薄。
嗓间有痰,不易咳出。闭眼,身蜷卧,不恶寒,手足温暖无汗出,周身骨节不痛,不呻吟不烦心,也没有其他不适感。脚背气肿,身体羸瘦,皮包骨头。
素问: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精气衰竭,阴阳离决,怕是时日不多了。
社区家庭医生来过听诊,心肺无异常,服用清肺化痰口服液无效。外公对话间思维清楚,讲话中气尚足。我思量着,既然清化无效,要么从湿邪困脾治,阴虚化痰当以金水六君煎出入,但现在没条件煎药,那就试试藿香正气口服液。早晚各一支,先服用两天。
第三天,再次驱车探视。痰已消,食欲有增加,大便无。白天可下地走走,在躺椅上坐一小时。舌脉无变化,但左手手背气肿,无痛感,其他无不适。
素问: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左手肿大是脾气外绝,脾失散精,而逆传手阳明。
金匮中风历节篇: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
独足肿大,若营亏津枯就不是水湿停积,而是脾气外绝,下行足阳明。
脉浮大虚者,怎么解释呢?
寸口是手太阴,脉浮大虚说明气上归于肺,邪气亢盛,还处于“俱盛四倍以上”的脉象,如服汤脉爆出者死(315条)。
死之前依旧脉浮大吗?不可能,脉必然转羸象。
脉细则气少,数则动脾。脾弱则脾气不运,正邪都无力上行手太阴,而只得去胃外归与手足阳明。
告知家人,改服生脉散口服液,早晚各一支。一天半后,患者拒服。
前天得知,患者半夜去世。去世前三天已无法进食,无法下床。当天上午忽然精神转好,嚷嚷着要看电视,还要吃东西。米粥入口两勺即呕吐,此为除中。去世前两小时转息高,由蜷卧转平躺,张嘴呼多吸少,继而气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6-2 17: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伤寒常讲六经辨证,但在实际用药时也就是文字游戏,真正有指导价值的还是营卫辨证。
营卫辨证不分寒热,即包含了六经辨证,又包含卫气营血辨证,其辨证核心就四个字“入营与否”。
入营即营证,营外分卫证和半卫半营证。
凡身体能接触到空气的皆是卫证。接触不到空气的,一是五脏,二是介于五脏和六腑之间的三焦膜原,又称半卫半营证。
所以,伤寒论太阳章为何篇幅如此巨大,就是因为从皮毛、肌肤、筋脉、六腑层层入里,只要是营外的都囊括在内。
这些概念只能自己心里清楚,不登大雅之堂。常规论述还得讲六经、表里、半表半里。
取汗。
升麻鳖甲汤在煎服法最后要求取汗。取汗就是汗法,这个几乎没有人探讨。
《千金》:卷第九  伤寒上  发汗汤第五
升麻鳖甲汤在千金叫升麻汤,差异是用桂枝易鳖甲。这个方是排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之后的发汗汤,我当时看到后有些惊讶,孙真人了不起啊。
尤怡说,邪着而在表者谓之阳,因而阳毒用辛温升散之品。
既然阳毒在表,那用麻桂就好了,为什么用当归配蜀椒呢?
蜀椒。
本经: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别录:大热,有毒。主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散风邪。久服开腠理,通血脉。
蜀椒配当归,显然升麻鳖甲汤是厥阴方。
在厥阴方中,当归配生姜,当归配吴茱萸,当归配蜀椒。都有温中驱逐营寒的功效。
蜀椒和生姜的药性相似,只是蜀椒有小毒更为烈性,温散风邪发汗的力道更强。
当归。
本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
别录:味辛大温。主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痓,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
洗洗:寒栗貌
寒栗貌是身恶寒,寒客于营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因而用辛温走窜的当归,运行血气,透邪出表。
升麻。
本经:味甘平。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疾瘴邪毒蛊。
别录:味苦微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瘀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升麻后世有非常多的误解,认为其升举之力特强,故热证慎用。其实升麻和甘草相似,作用都是降浊。
甘草治胃中虚,客气上逆。甘入于胃,胃柔则缓。
甘草泻心汤为何仲景用芩连而不用升麻?因泻心汤是由少阳的胆胃不和而来,所以用辛开苦降。
胃气失和,客气上逆,除了胃虚、胆热犯胃之外,还有胃火上攻。升麻专治胃中火毒,协客气上逆。
升麻鳖甲汤以升麻、甘草为君,当归、蜀椒为臣,此乃辛开甘降法。
雄黄。
本经:味苦平。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
别录:味甘大温。有毒。主治疥虫,匿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
咽喉处疮痈溃烂,雄黄有解毒消炎,去腐生新的作用。这一点和苦酒汤有相似之处。
苦酒汤以半夏降浊开结,然后用蛋清养阴敛疮,并用醋酸消毒疮面。只是咽喉部的毒性和升麻鳖甲汤不可同日而语。
鳖甲。
本经:味咸平。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
别录:主治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
鳖甲治血瘕,脓胕用雄黄。咽喉肿而不破,可不用雄黄。
鳖甲既可行血散瘀,又可领诸药入阴分以搜毒,配合当归更增滋阴、行血、散瘀之功。
回到升麻鳖甲汤的方名,仲景的意图很清楚,升麻鳖甲汤的主证就一个“咽喉痛”,故用升麻清热降浊,鳖甲行血消肿。
面目青。
平脉法:荣气不足,面色青。
面目青和面色青是有区别的。面色青以气郁,肝血不足为主。
面目青涉及病位已在经络,面目青暗以额头、眼眶、鼻周为主,兼唇色暗。足厥阴肝经除连接目系,上入鼻咽,除额头之外,目系分支亦环绕唇周,眼眶处亦有足少阳胆经循行,上述部位与肝胆有系。
所以面目青以血瘀为重。
身痛如被杖。
伤寒六经皆有身痛。如太阳风寒身痛,少阳郁热骨疼,阳明风热骨疼,太阴中风骨疼,少阴寒湿骨疼,厥阴表里具病而身痛,杂病有虚劳身痛,黄汗身痛等等。大都以酸痛、僵痛为主。
营气者,濡筋骨利关节,不通则骨疼。
身痛如被杖,为何去蜀椒?
此种身痛为胃内火毒上行入咽,邪毒搏结咽喉,可循经侵犯足少阴和足厥阴。表现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血行瘀阻而难以祛邪的症状。火毒入营,故去蜀椒。去雄黄是咽喉痛而不溃。
之为病。
我先前讲过,在伤寒论中凡是叫“之为病”的都是主干,其他“属**”、“系**”距离就有远近了,“属**”距离近,“系**”相对远一点。
所谓阳毒或阴毒之为病,讲白了就是以咽喉痛为主干的系列证候。仲景的重点是要我们明白咽喉痛的道理,十一经皆内循咽喉,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证候,随证治之就好了。
那么阳毒我为何定义它叫卫毒?
灵枢:面热者,足阳明病。
金匮: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胃热协客气上逆,胃不虚为实证,以大黄利之。胃中虚者,以升麻、甘草,清热降逆。
素问:陷脉为瘘,留连肉腠。
如果因为阳气不固,使寒气留聚于肌肉腠理之内,营血凝滞,日久则会肉腠相连,发为瘘疮。
唾脓血是营寒日久,咽喉部形成瘘管,又受到胃内火毒上攻,邪盛气壅,荣卫不行,已成脓血。
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咽主地气,浊阴不降,咽中痛。便脓血者,肠内痈脓溃破,热邪得下,浊阴降,其喉不痹。
所以阳毒只是卫证,邪毒并未入营。
阴毒是火毒入营,只是咽喉痛,没有形成瘘疮。故阴毒我定义它叫营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6-4 19: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6-4 19:48 编辑

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麻黄升麻汤争议很大,不少名家认为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但我学习张仲景数十年,从来没看到有人讲麻黄升麻汤和升麻鳖甲汤之间的关系。一部伤寒论问世两千年,不知被多少代高手炒冷饭,还时常被自己看出点bug,想想也是不可思议。
喉咽不利,唾脓血。
此乃阳毒之为病。上面讲了阳毒只是卫证,邪毒并未入营。
当归配麻黄依旧是厥阴,只是形成瘘管的营寒较升麻鳖甲汤轻,故不用蜀椒温中散寒。
麻黄。别录: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通腠理
用麻黄宣通气机,使营分寒邪有外达之路,和发散太阳之表完全无关。之前麻黄细辛附子汤有详解。
金匮: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喉咽不利,不同于咽喉痛。喉咽不利是大逆上气造成的,麦门冬汤治胃阴不足是胃虚热,火逆上气之胃实热要用白虎汤类。因而麻黄升麻汤不用行血散瘀的鳖甲。
唾脓血非火毒,故不用雄黄。
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寸脉沉而迟是膈间有支饮,寒水相搏遏阻胃气下降,因而脾气不升手足四逆。趺阳脉不起,反映上焦阳郁,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手足厥逆。
简单归纳两方相同处,都是胃热上冲导致咽喉不利。升麻鳖甲汤证营寒较甚,胃中虚,火毒上攻。麻黄升麻汤证营寒较轻,胃实热,火逆上气。
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金匮水气篇: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升麻鳖甲汤证,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现在又增加个水气病,变成麻黄升麻汤证,那当然就非常难治了。
要知道泄利不止,虽难治但要不了命。要命的还是咽喉病。
仲景在麻黄升麻汤的药量完全能看出来。麻黄易蜀椒分量最重,当归不变。升麻减半,换作知母、黄芩、玉竹各0.75两,石膏、天冬各0.25两,治火逆上气。
又以小量的苓桂术甘汤合干姜化解膈间支饮,胃气得降而下利止、四逆消。
令尽汗出愈。
营寒外达至肌凑,便是荣弱卫强,用点芍药除血痹大概有这个意思。
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
顷,指短时间内。如食顷、一食顷(蜜煎)、一炊顷 (大建中汤)。
炊三斗米,是指服药周期在煮熟三斗米的时间周期内。
三斗米用粳米为例,大约有7.5公斤。现在三口之家一餐多为250克左右,7.5公斤要接近90人份,是极为惊人的。
汉代,寻常人吃饭,“日炊米二龠,鱼一大鬵。” 二龠为25克,煮点粥什么的也可以了。
所以,不要说找不到如此的大锅,用家常的陶锅要煮完,恐怕已远远超过一日一夜,炊三斗米应该是错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6-5 16: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但欲寐。
但欲寐,属于似睡非睡,昏昏沉沉,和一般嗜睡、嗜卧不同。
脉微细。
灵枢: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故阳气虚。阴气盛则沉睡,阴气衰则浅睡。
故脉微细是营卫俱寒。
营卫俱寒分三类。
一是寒邪入营,体表的卫气入营解救,继而形成卫寒。
二是汗出、下利后丧失津液而亡阳,先卫寒继而形成营寒。
三是失温。
上月甘肃白银举办马拉松越野赛,气温骤降选手缺衣少食导致出现失温。温度、湿度、风力是导致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
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温度降低,并产生诸如不同程度震颤、毛孔紧缩、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灵枢: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
失温虽然体表并没流失津液,但是寒冷迫使津液停聚成沫,凝聚的沫挤压肌肉会产生疼痛,体内的阳气就聚集到肌肉,通过颤抖产生热量。如此由卫寒慢慢形成营寒,当体温继续下降,就会出现疲倦乏力和嗜睡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6-7 16: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欲吐不吐,心烦。有点像邪入少阳的意思。少阳的“但欲眠睡”,很像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素问: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少阴无论寒化还是热化,都会影响膀胱津液的上乘。
虚故引水自救。
少阴口渴通过喝水能缓解,通常是热证。因少阴阴气衰少,又经下利所伤,津液亏虚,三焦津液停滞,故以饮水止渴。
阳虚口渴,即使多饮温水,亦无法解渴。
若小便色白者。
即是小便清长之意。
少阴病形悉具。
老庄讲:物成生理谓之形。确定少阴病寒化的机理,就叫形。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素问: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因肾阳亏虚,膀胱气化不足,水不上乘而下泄,故令尿清白也。
少阴之为病的主证是但欲寐,仲景怕人们看到但欲寐就误以为寒证,因此在282条分别论述了但欲寐的寒热辨证。
但欲寐热证,若是脉浮细或细数,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入营分,以黄连阿胶汤出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6-12 22: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十六。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下利清谷。
下利清谷在伤寒论中绝大部分都是寒证,只有366条是例外。
清是透彻的意思,食物完谷不化,不管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可见到。
面色赤。
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面色赤和面少赤不同。
面少赤对应面戴阳。面部以颧骨为高,颧为阳,颐为阴。所谓戴阳是指红色如胭脂般的覆盖在颧骨,颐并不红,因而叫做面少赤。
面色赤是包含颧和颐,整个面部都是红的,仲景为了描述的细致可谓殚精竭虑。
366条前面有过详细论述,膈间支饮合并下利清谷,支饮者法当冒,同时下利又亡血。
支饮其形如肿,下泄不断而化解支饮。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灵枢: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相火不足,阳不生阴不长,“阴精(水谷精微)不能上奉”涵养心火而心火旺。
胃气足才能汗出而解,因此是戴阳是肾阴不足。
那么面色赤是怎么形成的?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足阳明胃经,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面部的颧骨和颐由阳明胃经通过。
少阴篇不少死证,在临终前多数会出现317条的症状。
素问: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虽说人体已处于脾不散精,精气外越的阶段,但是阳明经储存的气血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生命,等阳明经气血耗尽,人就死了。
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素问:肺气盛则脉大
精气无法上归于肺,故脉微欲绝,清阳亦不得实四肢。
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
素问: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肌凑皮毛的感受本来应该由肺气来控制,但肺失去作用后,客气上逆阳明而身热。
通脉四逆汤。
“通”字和白通汤的“通”是一个意涵。
素问: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白通汤是干姜附子汤加葱白四茎,单下利无客气上逆,故不用甘草。
通脉四逆汤必用葱白,但为何要加到九茎?
葱白。本经:味辛温,主明目,伤寒寒热,出汗。别录:主治寒伤,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
葱白开腠理,除肝邪气,借用柯琴的讲法“能行少阳生发之机”。肝为厥阴,阴尽阳生,是人体阳气生发之地。肝内寄相火,才能起疏泄作用,为将军之官,以抗御病邪,以生气血,以温肌凑。
肾水蓄于脾土中,土地暖则水暖,土地寒则水寒。没有土地暖而水寒者,也没有土地寒而水暖者。
如蓄水之膀胱,水道之三焦,严格讲都属于脾土。
干姜温营散寒为四逆汤之君药,干姜剂量翻倍亦是加大暖肌通脉的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6-20 19: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腹满寒疝篇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桔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
疝。说文:腹中痛。
寒凝肝经,经脉拘急,气滞血瘀是引起寒疝腹痛的主要病因。其病机有“卫气不行则痛”和“营气不行则痛”的不同。
左关脉为肝、胆脉候,肝经寒证的脉象应为左关脉弦紧或弦涩。若沉取有力为寒凝气滞(乌头煎),按之无力为寒凝血瘀(当归生姜羊肉汤)。
胁痛。
少阳也常有胁痛。少阳血弱气尽,气弱则腠理开,邪气下贯胸膈,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素问: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里急。
素问: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里急以少腹拘急为主,多有血瘀。常规用芍药,但营寒腹痛得加温药。
在厥阴方中,当归四逆汤为何不用生姜?
素问: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当归配生姜,或当归不配生姜,主要看寒气客于脉外还是脉中。
素问: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是因为经脉受寒后会引起收缩,脉管收缩到一定程度,就成了脉细欲绝。
荣气不足,血少,不可发汗。当然就不能用生姜了。
所谓“重中于寒”,就类似352条的“内有久寒”。
内有久寒,是寒气入营,营卫俱寒。脉管没有那么收缩了,血少得以缓解,就可以用生姜,并同时加吴茱萸温肝。
王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胸痹,留气结在胸。也是寒气客于脉外,故用桂枝解肌。
素问: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因此,当归生姜羊肉汤也能用于咳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6-24 21: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妇人产后篇:
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见寒疝中。
这一条产后腹痛或寒疝,其实没什么好多讲的。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治“虚劳不足”。
如果把当归生姜羊肉汤放入虚劳篇,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素问: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所谓形不足者,后世有好多说法。在仲景理法体系内,简单讲就是虚劳,是卫气不足。精不足者,是营气不足。
素问:气虚宜掣引之。
气宜升提,故不用补之以气,而用温之以气。
仲景设计虚劳篇,前14条都是讲形不足者。从15条八味肾气丸开始,加入精不足者。
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显然应该放在15条之后。
素问: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羊肉味苦,肺气不降还能泻肺。
素问: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阳为气,阴为味。
素问: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为阳,供给人们的是生命须臾不可缺少的五气。地属阴,供给人们赖以生存的饮食五味。
味归形,形归气。
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形体强盛又可使卫气充足。
气归精,精归化。
卫气充足便可以吸收营养,生成营气。营气盈满,就可以保持人体的生化运动。
素问: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万物生长都由于“化”,万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变”,变与化的相互博弈,是事务成长与衰败的根源。
精食气,形食味。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五味入口,在消化吸收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卫气。同时形体的强壮需要不断补充饮食五味。
化生精,气生形。
人需得有一定的生化运动,才能产生营气。同时卫气的充足,才能保持形体的强壮。
味伤形,气伤精。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摄入太过,会损伤形体。同时阳强则会损耗营气。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
以上是对“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适当做些补充。明白补味就是补精,食之五味,就是食的五精。
内经肉类五味有牛肉、犬肉、羊肉、猪肉、鸡肉。考千金外台,具医疗价值的唯有羊肉。
羊肉温中下气,主治寒气上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21-7-3 20: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1-7-3 20:53 编辑

金匮血痹虚劳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大黄蛰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蛰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五劳。
关于五劳的定义,金匮没有细说,研究者一般都参考诸病源候论,即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志不宁而为病,故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察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虚极。
虚极,不要简单理解成虚劳之极限,这没有意义。
淮南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
淮南子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那些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虚是说他的心意不受牵制。现在被虚所牵制,就是不虚了。
简单讲,虚就是神不使。
素问: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志意、卫气、营气,是构建生命运化的铁三角,缺一不可。
灵枢: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灵枢: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意不治就是虚,若是志意和、志意治,就是不虚。因此,虚极当是指精坏神去,营泣卫除。
羸瘦。
素问: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
灵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气伤于味,忧愁思虑伤心,五志过极,则伤所属之脏。至于房劳,饥伤等等不一而足,构成虚劳的因素有很多。
内有干血。
干血,血瘀而干也。血枯血热积久不愈,肝肾亏损,新血难生所致。
肌肤甲错。
平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四属者,谓皮、肉、脂、髓。俱竭,宗气则衰矣。)
荣阴日竭无以润泽皮肤,肌肤必然干燥甲错。
两目黯黑。
灵枢: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气血失荣于目则目黯黑。
缓中。
甘草甘缓,炼蜜为丸亦是缓中。同时和抵当汤峻下相对应。
补虚。
素问: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祛邪即是补虚。如黄芪建中汤,补气加半夏,降肺气即是补正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9 18:24 , Processed in 0.1574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