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70|回复: 2

[资料]脉诊杂谈

[复制链接]

490

主题

8330

积分

104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30
发表于 2007-5-21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吴 明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人对于脉诊是非常重视的。很多老一代的中医医生,其脉诊功底非常深厚。也有很多相信中医的群众常用脉诊来评价一个中医医生的医术水平。当然,单凭脉诊一项来诊病论治,还是不全面的。
  

  中医的脉学,源于内、难二经,虽然李时珍做了一个总结,但若不从内、难二经中学原理,即使把《濒湖脉学》背熟,恐怕在临床上仍然感到凌乱,抓不住要领,茫无头绪。
  

  中医的脉学原理仍超不出“阴阳、三才、五行”的观念,若不能灵活运用阴阳、三才、五行的观念,就不能进行脉象辨证,就只能就事论事,见弦说弦,见滑说滑,抓不住纲领。
  

  《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一句话揭示了人体这个小宇宙中的阴阳互根、气机升降关系。地气为阴,但必须化气上济于阳;天为阳,但须下降与地气交接以济阴,这就是说在诊脉时须注意寸关尺、浮中沉三候的阴阳相济关系,左右手之间的阴阳相济关系,才能揆度阴阳,才能据“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揣测三才之间的阴阳虚实关系。
  

  《难经》中提出上鱼际者为溢,溢者,升之太过;下尺者为覆,覆者,下太过,阴有余。滑伯仁总结《内经》脉学的纲要为“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在《诊家枢要》中说:“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清代新安派医家程知在其著作《医经理解》一书中称:“伯仁此言,实诊家密旨,而本于内经……”当然,这六个字还要结合六淫、七情之脉象具体分析,如风浮、寒紧、暑虚、湿细、燥涩、火数、喜缓、悲短、忧涩、思结、恐沉、惊动、怒急等。
  

  最好参照学习《内经》、《难经》相关内容,如《脉要精微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四时六气旺脉应心中有数,如《难经》“七难: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这又牵涉到六气的主气、客气的推算问题。
  

  六气的主气、客气推步,个人认为任应秋写的《运气学说》比较好,至于《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顺序与此有何关系,还得请教方家。
  

  关于缓脉、急脉的问题,在《医经理解》独到的看法:“从来脉象之误认者无如缓急两字。缓者纵缓之谓,俗则以为迟缓矣。急者紧急之谓,俗则以为亟数矣。夫缓急以形体言,迟数以至数言,其相去远矣。缓者热脉也,而以为迟缓,不几误热为寒乎?急者寒脉也,而以为亟数,不几误寒为热乎”,“缓者,纵缓之谓,非俗之所谓迟缓也,久驰而不张,有宽缓散缓之意,阳也,为热,为胃气有余,为风邪、为痿、为多汗”,并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为证:“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举张仲景论述:“紧则为寒”,“缓则阳气长”,“浮大而濡,名曰缓”。
  

  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临床上也非常有用,很多病人舌象上没有任何异常,但脉象就能反映出很多问题。我们要挖掘中医的宝藏,解决当代的医学问题,这就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上一篇:[资料]高辉远妙用附子救治危急重案赏析
下一篇:[资料]脉诊心得一二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07-5-22 09: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论脉诊我最推崇的是清代周学海先生.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6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7-5-24 11: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脉最得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1 18:44 , Processed in 0.19435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