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222|回复: 9

[内科] 肝氣挾痰飲一例治驗

[复制链接]

26

主题

634

积分

29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Rank: 3Rank: 3

积分
634
发表于 2012-11-18 08: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某男,43歲,柴胡+半夏體質,胃納素差;頸椎病史。2012年11月15日初診

晨起眩暈,閉眼時緩解,至下午方覺舒。噁心,因畏懼嘔吐而臥牀不願進食;胃納不佳;疲勞,睏倦思睡。近日操勞過度,睡眠甚少。舌黯苔白膩,兩邊有黏沫。脈弦偏軟。按壓太衝穴後眩暈減輕。
該病人領導身份,工作繁忙,此癥狀曾多次復發,每次住院不少於十日,癥狀改善緩慢。此次因17日有接待任務,無法住院,故前來求診。

診斷:肝氣挾痰飲上犯清竅。擬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
法半夏12、廣陳皮10、雲茯苓15、建澤瀉20、生薑片10、北柴胡9、炒黃芩6、炒烏梅8、明天麻12、雙鉤藤12後下
*3
服法:一劑分兩次服用,每日三次。


2012年11月17日復診:服上方一劑,16日眩暈即大減,胃納轉好,噁心消失。唯睏倦思睡,囑能睡即睡。17日晨起眩暈若失,精神恢復,唯稍覺乏力。

思考:此證原是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證。筆者曾有數例以澤瀉湯化裁的眩暈治驗。但是考慮到此病爲工作繁忙所致,且有按壓太衝穴後眩暈減輕的特點,故斷爲肝氣挾痰飲上犯清竅。所加藥味中,柴胡、黃芩、烏梅疏調肝氣,使升降正常;天麻、陳皮取半夏天麻白朮湯之意;而天麻、鉤藤則是治療肝風引起的眩暈的常用藥對。所以如此出方。
治療的結果雖然還算滿意,但筆者總覺得頭緒有點過多了,思維方式有點笨。故此不吝淺薄,將此案在此處發表,敬請諸位經方專家不吝賜教。如果按照諸位經方家的理路,這類問題該如何處理?

頸椎病是現代人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因國內能做頸椎復位的醫生如鳳毛麟角,稀有難遇,而常規的治療方法又無法除根,且效果不佳,給頸椎病人帶來了莫大的痛苦。此例雖是治標之舉,但能比較快的控制癥狀,大大地減少了病人的痛苦。筆者個人覺得,這個方向還是很值得同行們認真用心研究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20 收起 理由
zhiban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除烦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过敏性鼻炎,咽炎
下一篇:当归四逆汤与过敏性鼻炎
蟲沙猿鶴總堪憐。

876

主题

2万

积分

5864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416
发表于 2012-11-18 10: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供楼主参考~
风火痰虚说眩晕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徐X,女28岁,干部,1986年2月17日初诊。
患者8岁时因不慎落水,着凉受惊,卧病月余,体质渐差。11岁即患眩晕,发时头昏目眩,耳鸣,呕恶,每年发作五六次。迁延至20岁时,一游医令服铅粉18g(1日吞服6g)治疗眩晕,导致急性铅中毒。经华西医大附院排铅治疗4个月,铅中毒的主要症状消失,但眩晕明显加重。患者经常头昏目眩,甚至感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眼球胀痛,视物有飘动感,耳鸣耳闭塞,手足振颤,干口区心烦。
西医诊断:内耳眩晕病。曾经省市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中药曾用过乎肝潜阳,熄风止痉,滋养肝肾,健脾化痰,虫类搜剔通络等,服药达数百剂,均无显效,经常无法坚持工作。刻诊:症如上述,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借鉴江尔逊老中医论治眩晕的独到经验,拟诊为脾肾亏虚,风火痰上扰,试投“柴陈泽泻汤”加味:柴胡10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5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3g,白术10g,泽泻30g,钩藤12g(后下),菊花10g,天麻10g(轧细吞服),生姜10g,白芍12g,生牡蛎30g。
效果:服3剂,头昏目眩、眼球胀痛、干呕、心烦明显减轻;守服25剂,诸症基本消失。曾随访2年,惟诉情怀不畅时感觉头昏,或轻微眩晕,而照服本方二三剂,便可息止。
【学员甲】本例眩晕缠绵17年,又曾受铅粉毒害,身体一直较差,堪称顽固性眩晕,故屡经中、西医治疗未获显效。老师接诊后,虽未收迅速息止之功,但能守法守方,服至25剂终于基本息止,疗效还是较满意的。据我所知,江老自拟的柴陈泽泻汤,已经临床验证数百例,一般服2?剂便能迅速息止眩晕,不失为一首高效验方,值得推广使用。
【进修生甲】但一般的眩晕病使用西药也能迅速缓解,有的甚至可以自行缓解。
【老师】确有自行缓解的,但临床所见较少。至于眩晕急重症,屡用西药如镇静、安定、止吐及抗胆碱能药物,却收效甚微,而转诊于中医者,却不少见。
【进修生乙】但中医的眩晕与西医的眩晕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老师】何谓眩晕?眩者眼目昏花,晕者头脑晕转。但细检中医古书及现代教材,竟有将头昏、头重足轻而无旋转感觉亦赅于其中者,这只能叫做广义的眩晕。而西医的眩晕,则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两大类,堪称泾渭分明。其真性眩晕,亦称“旋转性眩晕”,由前庭神经或内耳迷路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并感觉自身旋转,或周围景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头痛、共济失调等,此为真性眩晕的特征。
有鉴于此,江老认为,宜将头昏、头重足轻而无旋转感觉者排除出眩晕范畴之外,这样名正自然言顺,辨证才有准的。可见江老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借鉴西医,为我所用,不是一句套话。
【进修生丙】江老为眩晕正名,令人耳目一新。但怎样运用中医学理论来辨识真性眩晕呢?
【老师】首先要参验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的论说,但参验时应子具体分析,含英咀华,切忌信手拈来,生吞活剥。如“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论说,虽各具至理,但未免失之偏颇;且均以眩晕的广义立论,若移来阐释真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就难免失之笼统和抽象。江老认为,值得重视的倒是张仲景论眩,多从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立论,主用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颇与真性眩晕的某些特征相契合。
【进修生丙】这就有点费解了。第一,“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与“无痰不作眩”有什么本质差别呢?第二,若系痰饮为患,就必有相应的舌脉——舌苔腻,脉弦或滑。但本例却是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老师】“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一语,可以推衍出真性眩晕的综合病因病机——风、火、痰、虚。此与“无痰不作眩”的一隅之见岂可同日而语!而据临床观察,少阳火升,痰饮上逆的真性眩晕,其舌脉均无定体。舌苔腻,固为痰饮之征,而不腻或竟无苔者,未必不是痰饮。江老曾治不少眩晕患者,舌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补气血无效,滋阴潜阳亦不效,改用涤痰逐饮,驱风清火反收捷效。其脉无定体,更无需赘说。不过此中机理尚待进一步探索。
【学员乙】老师刚才说撋傺粝嗷鹕涎祝狄夏鏀一语可以推衍出风、火、痰、虚宋,真是闻所未闻,究竟是怎样推衍出来的?
【老师】少阳相火与厥阴风木为表里,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总是相因为患;而痰饮上逆多缘于脾肾亏虚。你看,这不是推卫出风、火、痰、虚四个字来了吗?而历代深谙此理者当首推陈修园。不过,陈修园论眩晕,乃是以风为中心,而以火、虚、痰串解之,颇能阐幽发微,切中肯綮。他说,“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木旺则生风;且因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虚者,“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又“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即子盗母气;痰者,“土病则聚液成痰”。这就是说,风火痰为眩晕之标,脾肾虚为眩晕之本。所以陈修园总结说,“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贯”。(《医学从众录费??》)
江老认为,陈修园的论说十分超妙,若移来阐释真性眩晕的病因病机,比较准确。但江老强调指出,眩晕的发作,并非风、火、痰、虚四者各自单独为患,而是综合为患。所以他对张景岳所谓“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的说法颇不以为然。就临床所见,眩晕发作时,无不呈现一派风火痰上扰之象,难道都能用“虚”来解释吗?
【进修生丙】但总不能否认撔閿的重要性吧?
【老师】当然不能否认,因为否认了。也就很难圆满地解释风火痰上扰的标象。不过,陈修园说虚是眩晕的病根,我们可否理解为“潜在病因”或“体质病因”?但不论如何理解,眩晕总是风火痰虚综合为患,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就宜标本兼顾。
【学员丙】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古今医家在遵循“标本同治”这一治则时,在具体治法上却是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令人无所适从。老师能否点评一二?
【老师】一言难尽!陈修园曾评道,摵蛹渲罟挥谇寤鹎??? 风豁痰,犹未知风火痰之所由作也”。又说,“余少读景岳之书,专主补虚一说,遵之不效,再搜求古训,然后知景岳于虚实二字,认得死煞,即于风火二字,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医学从众录•眩晕》)但修园治疗眩晕,或遵丹溪之法,单用大黄泻火;或运用鹿茸酒、加味左归饮、六味、八味丸补肾;或运用补中益气汤补脾,亦未尝标本同治。程钟龄、叶天士倡言标本同治,如健脾益气合化痰降逆,滋养肝肾合平肝潜阳,平正通达,看似良法。但若移来平息眩晕的发作,犹嫌缓不济急,难求速效。近世论治眩晕,或偏重于治标,如从痰挟肝气上逆施治而用旋复代赭石汤,从“支饮眩冒”施治而用泽泻汤等;或倡言发作期治标用温胆汤,缓解期治本用参芪二陈汤等,均各有千秋,可资参验。
【进修生丙】江老取法的是哪一家呢?
【老师】江老治此证有异于古今诸贤之处,在于其发作期即主张标本同治,而融驱风清火豁痰补脾之药于一炉,庶其迅速息止之。待眩晕息止之后,再缓治其本。
【进修生甲】前面追究本虚时,是包括了脾和肾的,为什么标本同治时只补脾而不补肾呢?
【老师】江老认为,眩晕发作时,痰饮上逆的标象十分昭著,而直接补肾之药,不但缓不济急,且有滋腻之弊,反而掣肘,难求速效。故必待眩晕息止之后,再议补肾。江老临床曾屡见有迭用六味、八味、左归、右归等以期息止眩晕,结果收效甚微,甚至分毫无效。此非方药力微,实为用之不得其时之故。所以江老治本,首重于脾。而所谓补脾,不是呆补,实为运脾和胃。因为运脾可化痰饮,和胃能止呕逆;脾运能御肝之乘,风木才不得横恣;风木静,相火宁。这样,风火痰上扰的标象就可很快消除。可见这是直接治本而间接治标,一举两得。
【实习生】我想知道柴陈泽泻汤的药物组成、常用剂量、方解及使用范围。
【老师】柴陈泽泻汤即小柴胡、二陈、泽泻汤合方,另加天麻、钩藤、菊花。药用:柴胡10g,黄芩6~10g,法夏10g,党参12~15g,甘草3~5g,大枣10~12g,生姜6~10g,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0~15g,泽泻10~15g,天麻10g(轧细吞服),钩藤12g(后下),菊花10g。其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逆;泽泻汤涤饮利水。方中尚寓有小半夏加茯苓汤,亦可降逆化痰,涤饮止呕;又寓有六君子汤,运脾和胃以治本。加天麻、钩藤、菊花者,旨在柔润以熄肝风。
’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可以扩大本方的使用范围。如高血压或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只要具有真性眩晕的特征性症侯,投以奉方,亦可收迅速息止功。此外,我近来治疗颈椎病所致的眩晕,则去陈皮、茯苓、甘草、钩藤、菊花,而重加葛根30~60g引领津液上过头项,以舒筋缓痉;再重加川芎30~45g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已观察10余例,其近期疗效尚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858

积分

96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通过努力成为像大冢敬

Rank: 8Rank: 8

积分
2858
QQ
发表于 2012-11-18 11: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小荣 的帖子

李小荣:供楼主参考~
风火痰虚说眩晕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徐X,女28岁,干部,1986年2月17日初诊。
患者8岁时因不慎落水,着凉受惊,卧病月余,体质渐差。11岁即患眩晕,发时 .. (2012-11-18 10:28) 
太复杂了,感觉还是方证体质来的快一些,直截了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858

积分

96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通过努力成为像大冢敬

Rank: 8Rank: 8

积分
2858
QQ
发表于 2012-11-18 11: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苓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加葛根30川芎15

柴胡15半夏30黄芩10 党参12
甘草9生姜20大枣12枚猪苓10
茯苓30泽泻20肉桂15白术20
葛根30川芎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2-11-18 12: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2-11-18 17: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小荣先生提供的江尔逊老的宝贵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634

积分

29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Rank: 3Rank: 3

积分
6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8 18: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小荣 的帖子

李小荣:供楼主参考~
风火痰虚说眩晕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徐X,女28岁,干部,1986年2月17日初诊。
患者8岁时因不慎落水,着凉受惊,卧病月余,体质渐差。11岁即患眩晕,发时 .. (2012-11-18 10:28) 
感謝李老師指點!川係傷寒的臨證經驗令人驚歎!
蟲沙猿鶴總堪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634

积分

29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Rank: 3Rank: 3

积分
6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8 18: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Scorpio 的帖子

Scorpio:柴苓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加葛根30川芎15

柴胡15半夏30黄芩10 党参12
甘草9生姜20大枣12枚猪苓10
茯苓30泽泻20肉桂15白术20
....... (2012-11-18 11:32) 
謝謝指教!
蟲沙猿鶴總堪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82

积分

12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82
发表于 2012-11-18 18: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858

积分

96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通过努力成为像大冢敬

Rank: 8Rank: 8

积分
2858
QQ
发表于 2012-11-18 20: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雲海天涯 的帖子

雲海天涯:謝謝指教! (2012-11-18 18:32) 
不敢当,还是黄师的方证药证体质比较直观实在啊,中医理论的推导,个人觉得不靠谱,用方证体质,总是有迹可循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9 23:13 , Processed in 0.15204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