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370|回复: 0

[转载] 江南药材之总汇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0-12-13 16: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清兵入关后到康熙时最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封建帝国。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村经济的措施,以求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人民在经历明末残酷的剥削和灾难深重的战乱之后,有了暂时稳定的生活条件。整个社会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也逐渐繁荣。清政府对外所采取的贸易政策,则有力地限制了西方早期殖民势力的侵入,使封建经济的发展有了保障。乾隆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工商业的繁荣,医药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著名药物学家赵学敏作《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补载李时珍未收录的药物七百多种,如冬虫草、鸦胆子、太子参等,从而更加丰富了我国中药宝库。御医吴谦等人纂修医书,撰成《医宗金鉴》凡九十卷,共十五门。此书简括扼要实用,多附歌诀,易于记诵,因而流传很广。劳动人民在长期和疾病斗争中创造的许多民间疗法,也为医家所重视,因此当时有整理刊出的专书出现,如《痧胀玉衡》等。 樟树的中医药业经由明末的衰落之后,开始恢复、发展起来。许多不满清朝统治的士人弃儒学医,投笔从商。清康熙《清江县志》称:"士人或窜身市籍"。这些士人加入中医、药商行列,促进了樟树中医药事业的进步。这期间,樟树医家辈出,有著作传世者不下十人。其中,在祖国医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首推邓苑。他生于明末,曾为河西县令,后来钻研医学,特别长于眼科,撰有《一草亭目科全书》,为我国眼科名著之一。毛上溥首创《伤寒赋》,考订而撰写《无底编》二十四卷。熊家暌撰《治痢慈航》,一论十方,立论以肝木为主,选方以人参败毒散及芍药甘草汤为主。大药物家何立本,撰《务中药性》,从《本草纲目》中选出药物五百六十余种,将每种药物的药性和功用编成七言歌诀,言简意切,并附注解说明,插图样标本。时人评价该书说:"详《本草》所未说,载《尔雅》所不载,被各药行、药号、药店作为店员的必修课。余文藻撰《医方录验》二十四卷,内、外、妇、儿等科毕备,为人治病,"活人无算"。关耀南著有《伤寒补法》、《医案备要》、《澄园医类》、《伤寒医内脉》等书,为著名伤寒名家。敖云跃"世业医,至云跃治之益精,凡他人诊为不治者,云跃多应手痊愈。立医案累数百人"。
这期间,樟树一带的药材生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道地药材枳壳、陈皮产量日增。清诗人查慎行在橙、柚、柑、桔盛花之际来游清江,但见百里桔林橙园夹着一江清水,两岸绿荫掩映,瓦屋参差,银花点缀,灿烂如雪,阵阵飘香,如同行在浣花溪上。他吟《清江道中》一首,诗云: 柑林百里夹清江, 岸岸风来白雪香。 何减浣花溪上路, 人家多在果园场。 《江西农工商矿记略》也记载:清江县令林向滋,"每接见乡绅耆老,劝民广栽桔树,实力培护","每柑桔、枳壳收获之时,两岸舟车蚁聚",枳壳、陈皮"市川广客",农民"得钱可佐正供"。 此外,清道光《清江县志》记载,药之属,还有茱萸、白芍、枝子、百部、丰夏、天南星、元参、苦参、天门冬、麦门冬、五加皮、香附子、乌药、茯神、紫苏、五倍子、何首乌、百合、干葛、石葛蒲、蒲公英、蜂蜜、芡实、栝蒌、鸾粟、红枣、桃仁、杏仁、黄实、山楂、淡竹叶、枇杷叶、守宫、玄武、苍耳、夏枯草、益母草、稀荃草、旱莲草、刘寄奴、金樱子、粉葛、左缠藤、蛇床子、谷精草、车前草、桑根皮、木瓜、祁蛇、蜈蚣等数十种。皂矾、绿矾的品格高、质量好,也深受各地药商欢迎,年销五万余担。 樟树药材传统炮制加工技术,在这时已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体系。
饮片质量誉满全国,中成药的制作技术也发展很快,有膏、丹、丸、散、胶、露、酒等七个剂型,六十余个品种。享有"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称誉。 药材生产的发展和炮制技艺的进步,吸引了各地的药材商人。他们纷来沓至,将各地的药材源源不断运到樟树加工、交流。四川的附片客、河南的地黄客、湖北的茯苓客、安徽的枣皮客,浙江的白术客、湖南的雄黄客,福建的泽泻客,广东的陈皮客,成群结伙,终年不断。他们多在药材收获时成批采购,运到樟树销售。每次来客上百人,到货上千件。时有安徽客商江志华,自十八岁随父来樟树兜售枣皮、生晒,到七十三岁逝世,其间五十余年,总是年底押货而来,翌年春天脱销后采购一批货带回去。还有许多外地商人在樟树定居,经营家乡药材。道光《清江县志》说:"市人多异民杂处,有客胜主之患"。
这时,樟树码头终年千帆林立;茶楼酒肆竟日座无虚席;烟馆妓院常以人满为患。桑调元有《樟树镇》诗云: 吴商蜀贾走骎骎, 尘世无关物外心。 老体扶持须药物, 秋容点缀得枫林。 一天远影衡阳雁, 九月寒声楚户砧。 不见当年古樟树, 数行衰柳映江浔。 大批外地客商涌来交易,需要经纪人,药材贮运则需要栈房。于是,以代客买卖、贮存、转动的药材行栈便应运而生。樟树药商占地利之便,又熟悉行情,又善识货,很多人便经营起药材行、药材栈来。俗话说:"四十八家药材行,还有三家卖硫磺",就是当年药材行兴盛景况的写照。
在药材行代客买卖,收取佣金的基础上,一些药商为谋取更大利润,就自营药号,专事批发。樟树镇当时有专营广浙所产药材和参茸燕桂以及国外的豆蔻、砂仁、乳香、没药、西洋参等名贵药材的广浙号;有专营川、陕、冀、豫等地所产药材的西北号;有专营某一种药材的小伙字号,如党参号、附片号、雄黄号、茯苓号等。 一些资本雄厚的药商为开辟市场和控制药源以谋求更大利润,纷纷派人到各药材产地设庄采购,到各商埠开设分号。
道光(1821-1850年)初年,樟树镇有药材行、栈、号、店200余家,其中本地药商开设的有一百数十家,外地药商以河南、安徽人为主,有店号50余家。道光二年,樟树镇由乾隆四十五年时的2112户,7171人发展到3132户,12163人。全镇三成以上住房是从事医药业的,有制药技术人员300人左右。 这期间,樟树药界同行在竞争中逐步联合起来,于道光初年形成樟树药帮。樟树及邻近几县在外地药商,也在各地结成樟树帮或临丰帮。他们将各地药材源源运往樟树倾销。樟树镇内外籍药商也各成帮派,兴建会馆,联络乡谊,时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新安会馆等。仅淮帮在樟树就有独立牌号十余家,著名的如德圣全、协圣和等,他们也纷纷将家乡药材运至樟树,以求垄断市场。
于是,樟树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与河北安国齐名,号称"南有樟树,北有安国",开称"北祁南樟",清翰林院检讨潘来有《樟树镇》诗云: 水市章江岸,由来药物赊。 丛珍来百粤,异产集三巴。 鲍靓应频过,韩康或此家。 何须乞句漏,即此问丹砂。 由于各地药材云集樟树,樟树药材应有尽有,因而有"药不到樟树不齐"之说。




上一篇:颈椎病头晕秘方《转载》
下一篇:樟树医药史上有建树的医家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1 00:52 , Processed in 0.25115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