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08|回复: 4

《悟道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的辩证体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20: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体系


目前所见,《伤寒杂病论》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原则,《伤寒论》以“辨XXX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以“XXX病脉证病治”的篇目,体例不尽相同,都从病、脉、证、治四方面的相互对应,尽可能为读者提供辩证思维方法和用方的灵巧思路。
但《伤寒论》从六经传变规律辨识疾病发展进程,《金匮要略》则从疾病本质特征辨识脏腑病机,六经辩证与脏腑辩证两者相互参透、互为补充、从病、脉、证三方立体地对疾病做出诊断,最后落实到主治之方,是经方辩证体系的最大特色。
经方辩证体系如图示:

                            病                     
                        ↗↙  ↓   ↘↖                          
                                               脉    →    证                             
                             ←                                 
                                                    ↘  ↓  ↙                              
                                                        方                              
图例说明:从图例中的项目对应可以读出如下内容
病应于脉、见脉知病。
类证别病、病以证分。
平脉知证、以证测脉。
病可专治,治有专方。
从脉论治,平脉定方。
从证论治、主证主方。   
我以为以上内容高度概括了《伤寒杂病论》的基本内涵。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体系给人以无限遐思,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张仲景迄今近两千年,《伤寒杂病论》成了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流派也十分兴旺,有统计表明,相关研究有著述者达一千七百多家,这种现象在世界学术研究史上绝无仅有 。伤寒六经与脏腑辩证体系的建立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执简驽繁的方法,可以浅入深,亦可由博返约,只要抓住病、脉、证的任意一项即可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有的医家从方证入手,有的医家从脉证入手,有的医家仅仅从现代的病论治,只要辨识无误,皆效非凡,“一家有一家的伤寒,一人有一人的仲景 ”,学术界如是评价说。      
《伤寒杂病论》的条文“有方曰证、无方曰法”,脉证合参,一方一证,有是证即是方,有是脉用是方。运用经方 ,只要把握病、脉、证三者的特点,正确理解方证对应这一关键,应用即有效。




上一篇:《悟道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的写作体例
下一篇:经方识微-- 成都中医学院 ,陈治恒(转帖)
发表于 2010-6-3 20: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有这篇我保留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6-4 06: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病、脉、证三方立体地对疾病做出诊断,最后落实到主治之方,是经方辩证体系的最大特色。”此句中肯。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以及“百合狐惑阴阳毒”等诸病。

“伤寒六经与脏腑辩证体系的建立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执简驽繁的方法”
此句有待探讨。“六经”之谓,胡希恕先生谓之是六个疾病类型,刘绍武先生则直称为“六病”。“六经辨证”,给人以经络辨证之印象,然从仲景书中,却读不出经络辨证之原文字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全篇为问答体例,与仲景整体文章体例不符,且以问答体例之语句中,多处有不符合仲景论述思想,甚至语句混乱不清之处。有关脏腑之辨,只是集中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也只是概述。所以,对《伤寒论》以“六经与脏腑辨证体系”之说保留意见。《伤寒论》以人体三部辨病,即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更为简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6-5 00: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理解虽然伤寒论未有明言六经之说
历代医家从脏腑,经络,气化,部位,阶段来阐述伤寒论,各有发挥,各有片面性,从实际临床出发,把六经症候和脏腑,经络,气化,部位有机结合,才可以正确理解六经辩证意义

但此六经非独指经络本身
既有经络本身,也有经络所属脏器
人体是完整的,病变在人体内影响也是完整的

从太阳到厥阴
说明疾病在体内有表到半表半里到里
在体内的深浅层次
而且疾病在那一经也影响到其所属脏器功能的
少阳肝胆口苦阳明胃实等等

伤寒论没有明言六经,但脉证病变的确反应了经络及其所属脏器病变的
实际所言是六经之意,。。。



如合病,即2经或3经症候同时出现,并病,是1经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症候的,还有不经三阳直接出现三阴症候为直中的。
若按表,半表半里,里。略显笼统,实际所言只涉及到部位
而各家在解析病变实际上也是按六经病变来辩证的
个人意见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6-5 06: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谓:“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这不是自谦之言,而是实事求是之语。仲景是汤方家,不是针灸家。从仲景论中,刺法皆用于泻实,而无以刺法补虚,若是针刺家,断无用针只刺不补,可见仲景对针刺经络之理并无深入研究,而反用经络理论指导方证,恐与事实相悖。况且,以《黄帝内经》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对于三阳经络受邪者,皆可用汗法。而《伤寒论》则明确指出:“三阳合病,…发汗,则谵语”,“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若对经络理论熟知者,结合应用于伤寒方证,也未尝不可。但若把伤寒之理认为是经络之理,则难免腻断之嫌。
表、里、半表半里部位之分,不只是病变反应的深浅层次,而是病位所在之治法依据。表实可汗,里实可下,半表半里实不可汗下,只能清疏,法治昭然。而六经之每一条经络都贯穿表里,若以经络解伤寒,如何确定治法呢?用汤方而不是用针刺者,只能徒增茫然。
个人看法,欢迎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6 04:20 , Processed in 0.06617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