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449|回复: 0

中医百问第五十二问试答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5-3-30 13: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52.为什么十一脉灸经的经脉循行是以四末到中心?而现行经脉循行却加以改变,改变的理由是什么?从基础理论看,有道理么?如果经脉循行是主观确定,那么是不是还可以再变?
    答:《阴阳十一脉经》、《足臂十一灸经》中除亡佚外,仅手太阳经从耳后至手,其余均从四末之至身中及以上。经脉穴位中,井荥输经合正对应着经脉由出到输再至与他经相合的流程,亦是从四末到中心。经脉根结就不用说了,均起于足而结于头。人体拳术和劳动,发力均从足至腰再发之于手,更加从实际上证明气血调动是有一个不能跳开的客观基础的,古代导引以肢体的运动辅以意行气,也没有越过这个客观性。那么从导引深化而来的经脉理论,即便有“内视”的提高和加工,想必也不能完全背离身体的束缚,到要打破这个束缚也还得从顺从束缚开始。由此,经脉的运行必然会有多种不同的循行路线,随着不同的需要,有着不同的链接。人的大脑中对行为的确定是靠神经网络的不同连接来获得本能式的固定模式,经脉也一样。而从我们之前的探讨中可以看到,经脉组织的系统化程度比一般的臓腑的基础组织程度还要高,一般人是不可能有天然的、通畅的、全面的经脉系统的,有其能而无其实是个很客观的问题,所以虚弱之时和虚弱之人是不施针的,无法调动和利用气血故也。只有疏通了经脉,建立了联系,经脉的效果才会得以体现,所以“宁失其穴,不失其经”。
    三阴三阳之本在之前已经介绍了我的看法,而三阴三阳经脉和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需要有具体的“势力”范围的约束,由经筋、皮部、脏器、血管、神经、组织间隙的体液通道等组成,之间有明确的分属,有连贯中的重叠,但是不像前者可以以全身的气血津液为后盾,以调动全身的功能活动以支持自身的运作,它是医者在观察并确定了人体在疾病引动全身应激时的规律性的反应后人为的加以抽象和确立的一种思维模型,它不是一种理论,只是一种对规律的总结。好比作战,无非是突破、分割、包围、歼灭,但是其中工具手段就有很多,随着技术的变化产生着变化,而核心的目标与原则不会变,不管是强大还是弱小,这个原则也不会变,总之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经脉的三阴三阳就不能有这种随性的变化,它基于解剖又超越解剖,永远依附于生命活动的存在,是先天的身体组织和后天的超越性的高度组织间的一个“中介”,也是“途径”。它是局部控制的综合,是多个“势力”对资源的共管和相互支援,局部的伤害对其运作使用直接的伤害的,形质的缺损会导致经脉对所属区域调控的缺失,因为丧失了存在的基础,相反,残疾人的三阴三阳反应却不会有任何异常。
    所以具体到经脉,因为不与五臓直接联系,而是与脏器直接相关,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和臓联系的里,及和腑联系的表。臓腑本身也不存在表里联系,所以也不会为经脉提供表里的概念支持。如果非要说表里的话,那么脏器均是表而经脉是为里,因为经脉更加的“高级”,组织程度更高了。级别越高当然藏得越深,自然就是里了(这个藏不是躲藏,而是其象超越一般的形质层次,不能一眼而见,不易查知,是为“阴”)。
之前从《阴阳离合论》谈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对应,是太阳对应厥阴,阳明对应太阴,少阳对应少阴,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太阳与厥阴均多血少气,是阴尽生阳的过程,营强于卫;少阳与少阴均少血多气,是阳之初和阴积累之初,营弱卫强,营弱不能“藏精而起亟”,则卫往往易散逸或妄动,难以约束,不卫外而为固,所以要么需要收集补充,要么需要束集约束,前者柴胡黄芩,后者附子干姜,一苦藏,一辛聚;阳明与太阴均多气多血(从《太素》),是阳之最盛而藏以致阴气得其养亦盛,营卫俱强,难免壅滞之患,而成二者各有偏盛。这种对应我看较之传统的表里对应更加符合实际。
    对阴阳来说,其运动有一个象的描述——阴升阳降,虽然不是真的阴阳上下这种二维变化,但是可以使我们基本的了解阴阳的配合。阴阳的本体是相合相随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两分只是人们为了便于理解和研究,在脑袋里用思维的工具把其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固定”下来,究其实则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即便是从自然角度的“阳化气,阴成形”也是这样的一个象,而非本体。阴升阳降是结果的描述,其前体是阳升阴降,阳升极而后降,阴降极而后升,即先阳升阴降,后阳降阴升完成一个周期,之后阳再升,阴再降,启动另一个周期,这是对自然客观运动的阴阳视角或者说模型的总结结果。人体亦然。经脉所谓的上下的运动循行,当然不是简单的如血管般的“经水”流动,而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种层次的能量、物质、信息的出入离合过程。但是它是植根于客观存在的身体形质结构,所以必然的会受身体这个躯壳的束缚,而呈现出符合一般血管、神经分布的势态,前辈的经脉研究难脱解剖学的束缚也是情有可原的。如同利益集团,不管你跨省还是跨国,在组织、利用、输送资源的时候,虽然其效率和质量会高于一般的行政机构及较小的市场实体,但是,其利用的渠道依然不能脱出具体地区的道路、河流、空间以及设备的限制。所以更强者只是在于如何使组织度更高,传递更快,质量更高而已。经脉就是这样的存在,只是《阴阳十一脉经》、《足臂十一灸经》提供了存在和位置,后代继承者为之提供了阴阳联系的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联通经脉的固定循行模式,经脉既然是运动的,自然可以从四末到躯干,也可以从一端联系到另一端,不一定哪个方式是千古不易的,只是阴阳配合上有效率的高低之别罢了。
    阳经多在肌肉丰厚之处,阴经多在肌肤薄弱脂润之处,阳经如卫,阴经如营。《太阴阳明论》云:“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这是比较符合阴阳本意的循行方式,少阳少阴为枢行于中,太阳厥阴行于外-前,阳明太阴行于内-后。《灵枢经脉》的循行顺序是手太阴始而足厥阴终。但是三阴三阳的对应配合与我们分析的不一样,而且在循行路线上也有区别,其中少阴和厥阴经位置有异,并不符合开阖枢的基本理念。倒是最初的提供经脉存在和位置的文献《阴阳十一脉经》、《足臂十一灸经》基本上是按照我们之前所说的位置安排经脉,其中手厥阴不载(后人反以为厥阴经的位置是少阴经的位置,以后出的经过多次整理修改的《灵枢经脉篇》衡量先出的诸经,其实是不严谨的,甚至有许多针灸临床家对穴位的安排及经脉的走向都多有意见,可见古代资料整理中问题尚多),如有其经,位置也当在少阴之后。
    左侧是《内经》的经脉循行,右侧是我重拟的经脉循行: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足少阳足少阴手少阴手少阳
                         ↓                                   ↓
足少阴足太阳手太阳手少阴       手阳明手太阴足太阴足阳明                        
  ↓                                   ↓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足太阳足厥阴手厥阴手太阳
《内经》的经脉循行中当然也可以见到阳升阴降,阳降阴升,但是一则没有体现三阴三阳的开阖枢的位置;二是其阴阳运动是以“阴包阳”,阴前阳后,不符合阳先阴后的动力原则;三是如果从阳经起行则阴经断裂。而按照开阖枢及阴阳原则的后种经脉循行安排,就没有这三个问题。以少阳少阴为枢,枢者机也,机者发也,阴阳交合分化之处也。若从阴阳之微视之,少阳少阴为阴阳之微,《金匮要略》:“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可知少阳之时阳始生,天气温和。若从开阖枢视之,太阳盛极而降,是厥阴之阴得以动而出之,承手太阳之气发布于阳位;少阳输转阴气开始蓄积;阳气生发足而阳明盛而复降之,以化蓄积足之太阴;后阳气再开布,复载阴气外出;阴气再次蓄积……手经为阳升阴降,足经为阳降阴升,小大,微甚之别也。
从时辰视之;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21-23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太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23-1   1-3    3-5                                                   
            少阴                                                           
              1-3    3-5   5-7                                               
                     厥阴                                                     
《营卫生会篇》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这是经脉一天中贯通的时序,同时也是三阴三阳一天中受经脉这种高度组织系统的影响而发生欲解或加剧变化的原因:
         欲解时     月份      欲作时(阴阳升降之逆时或阴阳交接之时)
少阳     寅卯辰    1-3月      申酉戌或子丑寅
太阳     巳午未    4-6月      申酉戌或亥子丑
阳明     申酉戌    7-9月      寅卯辰或子丑寅
太阴     亥子丑    10-12月    巳午未或子丑寅
少阴     子丑寅    11-1月     午未申或子丑寅
厥阴     丑寅卯    12-2月     未申酉或子丑寅
经脉气之行,吸则足三阴上升至丹田,呼则足三阳下降至足;吸则手三阳上升至头,呼则手三阴下降至指。这就是手足对应下的运动。吸则足三阴上升至丹田,继之以呼则足三阴继续过渡至手三阴,而手三阴行一寸则手三阳亦行一寸。吸则手三阳上升至头,继之以呼则足三阳下降至足,而足三阳行一寸则足三阴亦行一寸。以思维分开可见经气之先后,可是阴阳如环无端之中,阴阳重叠俱行,实则不能分先后,只是从最初推动力言之,阳先阴后。这与拳术相似,吸则阴之蓄于足,转于腰,呼之则发于臂,阴主紧、主实、主凝,则阴气使有形之肌力紧、实、凝,故有力。呼则臂之阳退,上行于头,是阳之松、缓、散、灵,而有“吸力”,是阳退而空,能松则力散,阴气方为之吸引。臂三阴阳为用,足三阴阳为本,阴阳相合,臂之阴阳为分化,发为否,“否”则为阳退阴从,实则产生空、虚,力之退乃可返。足之阴阳为交融,蓄为泰,“泰”则阳进阴动,实则产生实、凝,力之蓄乃可用。“否”、“泰”只是一个针对中间态的、思维上的固定实际仍然是出于变化之中,顺应变化则“无咎”,即否时为虚,泰是为实。
以上就是我关于经脉本体的看法,和传统的经脉设定相比较,其用有待于方家的验证和批评。孰是孰非,很有讨论的价值。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五十至五十一问试答
下一篇:中医百问第五十三问试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30 00:26 , Processed in 0.29151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