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31|回复: 7

[其他] 内经与伤寒 分清楚比较好

[复制链接]

66

主题

3390

积分

7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13-11-5 07: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来是回复槐杏先生的一个帖子,但是觉得有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把它另立一贴。

谢谢槐杏的解说。初步做一下探讨。
第一个须要搞清楚是什么时候方药开始由唐代的处方风格转为后世的处方风格。这一转变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是我们第一步要搞清楚的。如此大的转变我们都能感觉到,但却不去研究其背景。
第二个伤寒和内经的关系。一个是以针为主,一个是以药为主,这也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的。正如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有谁知道以前二者根本不在一起共治的,但现在有人在搞。伤寒中也有针法,但仲景未把它与方并列齐观,而且针法不在多数。内经中也有方,但是也不在多数。这种区别来自于哪里,这也是我们要搞清楚的。
第三,与 黄帝内经 同时列入汉书的还有其他医经著作,不知它们是什么体系。在里面的经方也有许多家,我们也无从知晓。在当时,汉书何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可见并非后世凭空独创,其他两派已经并入医经经方中了,那么当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至少汉书是有一个标准的。如果把它们归做中医的基石可以,我同样认为 内经 对我们临证的指导作用,但是非要把伤寒说成是继承内经的,如果按上面汉书以并列方式出现,则这种继承性非常可疑。我甚至觉得医经和经方的发展历史当然也包括区别并不是汉时就有的,很可能在更久的夏商周甚至更早就出现了。因为到黄帝内经成书之时,不可能横空出世那样一部著作,同样 伤寒杂病论 也是如此,没有积淀也是不可能的。二者同样久远,这一点我承认。
这就产生了第四个问题,那么是什么时候是谁开始要把医经经方的内容往一块捏。我看到脉经中有大段大段割裂 内经 的原文,但是在引用 伤寒杂病论 时,基本上是在后面全部引用的,当然也发生了条文的重排,如按汗吐下分类。在唐代,千金方 里也已经把医经经方的内容混排了。但却没有发生事实上的理论。
第五个问题,那么究竟唐之前的中医是以何种理论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的,答案首先是否定后世的辨证论治系统,因为当时没有出现。所以很显然,当时没有把 内经 做为 伤寒杂病论 的源头,从而必须贯彻一个辨证论治体系去指导实践,这一体系是后人造出来的。既然是后人造出来的,我们又为什么要完全相信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六,经针和时针的关系,由于所谓辨证论治的体系指导临床,所以后世干脆也把 穴位 当做药物,也要有处方的,比如现在。我否定的依据同样是至少唐之前根本没有这个辨证论治体系,何以去指导当时的针灸实践呢。徐灵胎先生的见解有理有据,君不见,针灸表面看起来很火,实际上又有谁在遵从 内经 的要求呢。
第七,医经和经方各自寻找源头。既然是本来分离开来的两个体系(汉书已经分离出来了)。那么不妨继续沿着历史向上追溯,看看究竟夏商周时期医疗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上一篇:方证随想——兼谈中医教与学
下一篇:说说源于经方的中成药
信解行证

3

主题

457

积分

108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7
发表于 2013-11-5 08: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排下版,看的有点累人[s:18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340

积分

19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读古人书看今人病。灵

Rank: 5Rank: 5

积分
2340
发表于 2013-11-5 09: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问题让考古学家去做吧。这样探究究竟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对指导临床又有何意义?我们中医界目前面临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和如何提高疗效的问题。
三因证治。活泼用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3390

积分

7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9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革新从哪里开始,是什么造成了现在中医的这种境遇,这样我们知道怎么去学,去学什么,临床该怎样去做,学习什么可以提高我们的临床疗效。
信解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826

积分

322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国医馆主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6
QQ
发表于 2013-11-5 11: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内经伤寒关系的问题,在此我不想强调个人的观点,但我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对此问题有兴趣的同道,可以先做临床数年,然后在读黄帝内经 看看有没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有、或者没有,到那时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结论,我觉得这样来的最为可信也最为公允。
敬天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4237

积分

193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237
发表于 2013-11-5 11: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平心而论糟粕不少
但是割裂这两者的承袭关系
张仲景估计都会被不肖子孙气活了
素问的热论很多和伤寒渊源极深的
我觉得去搞科学史研究还喜欢钻牛角尖的
都是实践业务做不好的
比如方舟子京虎子之流
他们在生化微生物领域或者相关领域狗屁都不是
也就是来网上忽悠学生废宅而已
做实事的谁看得起他们?
投机市场的人也不会把宋鸿兵这种半吊子当回事的
方舟子曾经洋洋得意的说,说他现在的知识比古代的智者高明的多了。我只能说不能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人,就是另外一类白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3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3
发表于 2013-11-5 12: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源的问题有必要分清楚,且很有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主题

4030

积分

458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030
发表于 2013-11-5 13: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醫經派與經方派原本臨床辨證思維及用藥風格就大不相同
分清楚不是搞分裂,如此學習起來才不致雜亂無成效

我個人並不認同素問 熱論篇與傷寒論之間的關係,也有許多醫家的論點支持這種看法

就像易中天老師在中華史系列的書中提到一樣女媧補天,媧字是由蛙而來,女媧應為人首蛙身一樣,只是後世為將伏羲的地位正當化,遂動手腳將女媧變身為人首蛇身,進一步合法化其之後伏羲的身份

經方雖顯於仲聖之手,但早在春秋戰國時便有這些湯方,所以它與醫經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醫療思維,後世的人為將內經與傷寒做結合,遂將熱論篇與傷寒論做掛鉤,並依此為基點廣推六經即指經絡,其實是不夠嚴謹的,六經可以涵蓋經絡,但經絡無法完全解釋六經,何況當中混入不少叔和個人觀點,已非傷寒論之原貌,但重點在於我們在臨床上應如何去應用,而非將重點放在考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6 06:29 , Processed in 0.17945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