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784|回复: 29

《伤寒论》所曰“骨髓”应属于表部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3-2-27 15: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第11条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个所谓的“骨髓”,应属于表部。如伤寒骨节痛多与桂枝。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所以身大热反欲得衣,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都是表证。
       表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我临证所见,不然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一条。就像初学时,笃信这是“真热假寒”一样,因为先入为主嘛,这条是“真热假寒”,数百年来几成定论,教科书也是这样讲的,初学者一点临床经验也没有,怎么能不接受这个观点呢?
       我把这条属于桂枝证的特异症状说出来,就是不想让错误的论点继续误导后学。
  桂枝证营弱卫强(或者说营虚卫亢),发热恶寒。恶寒,则病人要盖被子,盖上被子又会闷热汗出,汗出时捂着被子难受,就揭开被子,揭开被子就会“啬啬恶寒”,病人会不由自主的发出“啬啬”的声音,还会喊”好冷啊”,于是又赶紧盖上被子,一会儿又用手撑起衣被,让身体和衣被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轻闷热汗出的难受度。看到这一幕,才忽然想到,噢,难道这就是“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于是试投桂枝汤一剂,病人服汤后,从41℃,在4小时内降到37℃以下,并且未再复热。此后仔细琢磨,才悟出这就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因为实在想不出来,哪一种病状属于“身大寒,反不欲近衣”。里热外厥者,只是手足寒,根本就没有身大寒的表现。确认了这一条,那么“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自然就想到麻黄汤证了。
  阳盛外热,首先四逆汤证的外热,不是阳盛,所以无论如何其外热也谈不上身大热。尽管四逆汤证的发热恶寒测量体温也可以高于41℃,但是不测量体温是难以发现有这么高的。因为触摸身体并不觉得有那么热,用体温计一量才吓一跳,“呀,这么高啊!”。对于体温一样高的两种病人,比如说都是39℃,触摸四逆汤证病人的肌肤时,会说“发烧了吧?”,是疑问的态度;而触摸麻黄汤证病人的肌肤,会说“哇,发烧了!”,是肯定的态度。虽然用体温计测量的温度一样高,但是用手触摸肌肤所感觉的热度却不一样。麻黄汤证发热烫手,就是身大热。四逆汤证发热不烫手,就不是身大热。这样从病机“阳盛则外热”,麻黄汤证属于表部阳气重,其外热就应是身大热。“阴盛则内寒”,四逆汤证属于少阴虚寒甚,其少阴已经寒甚了,其外还能是身大热吗?再从临证阳盛者触摸烫手,阴盛者触摸不烫手,都可以说明四逆汤证不可能是身大热。
  所以纠结这一条,是因为弄清楚这一条,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弄不清楚,一直停留在“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认识上,对临床无用。因为没有谁见过“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的真热假寒。里热外厥证,是手足寒,不能说成是身大寒。如果把厥寒说成是身大寒,就混淆了厥寒和身寒的概念。比如身大热者出现手足厥寒,是说身大寒呢,还是说身大热呢?同样,“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也不能说成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因为已经不恶寒了,身大寒还能成立吗?不清楚这一条,当在临床上见到“发热恶寒,不欲近衣,面色红晕”的病人,能想到是桂枝证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20 收起 理由
zhiban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抵当丸到底是【丸剂】还是【汤剂】呀?
下一篇:读伤寒论的一点态度

1

主题

129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Rank: 2

积分
129
发表于 2013-2-27 17: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意思,仲景的原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从医生检查的角度: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热,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从病人自我感觉:
病人身大寒,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仲景在一句话中,前半段的身大热,是医生检查得知,后半段的身大寒,却是病人自我感觉,如果这样的话,仲景应该在写作方法上应该区分一下啊。
当然,从临床来说,这是正确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发表于 2013-2-27 1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恶寒是主观。大寒是客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0

积分

15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继承仲景,学习锡纯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3-2-27 17: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楼说的不错,伤寒论的语句很多就是临床医案的记录,有自觉症状,医生诊查所得体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664

积分

355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4
发表于 2013-2-27 18: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差点学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3-2-27 19: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敢问先生,如果说“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那么皮肤在骨骼的外层,算不算表部呢?“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岂不成了无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还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都是寒在表部,热也在表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20: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Zero 的帖子

Zero:您的意思,仲景的原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从医生检查的角度: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热,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 (2013-02-27 17:18) 
  你从医生检查的角度和病人自我感觉的角度这两个角度来体会,这是对的。事实上也只能是这样。
  病人身大热,是触摸着大热,而不是病人自身感觉大热。因为若是病人自我感觉身大热,不可能反欲得衣。欲得衣,就是恶寒。所以“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就是病人发热恶寒,欲增衣覆被。
病人身大寒,是自身感觉大寒,啬啬发抖,而不是触摸着大寒。因为若是触摸身大寒,不可能“反不欲近衣”。反不欲近衣,必是近衣则热。所以“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就是病人发热恶寒,不欲贴近衣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20: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仆本恨人 的帖子

仆本恨人:敢问先生,如果说“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那么皮肤在骨骼的外层,算不算表部呢?“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 (2013-02-27 19:03) 
荣版理解的不错。身大热反欲得衣,就是发热恶寒的麻黄汤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就是发热恶寒的桂枝汤证。这两种发热恶寒,都是表部证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3-2-27 21: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过先生。恨人不是荣版,荣版非恨人所及。先生将恨人误认荣版,恨人窃喜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245

积分

62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45
QQ
发表于 2013-2-27 22: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四逆汤证的发热恶寒测量体温也可以高于41℃,但是不测量体温是难以发现有这么高的。因为触摸身体并不觉得有那么热,用体温计一量才吓一跳,“呀,这么高啊!”。对于体温一样高的两种病人,比如说都是39℃,触摸四逆汤证病人的肌肤时,会说“发烧了吧?”,是疑问的态度;而触摸麻黄汤证病人的肌肤,会说“哇,发烧了!”,是肯定的态度。虽然用体温计测量的温度一样高,但是用手触摸肌肤所感觉的热度却不一样。”


    对伤寒论条文的理解,与医者的阅历,思维方式,甚至性格都有一定的关系,只要能指导自己的临床,就不能说是错的,也只有这样,伤寒论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用有此一说来评价一种理论,如果非要说其他的理论贻误后学,似乎过分了些。
  我的感觉跟李老师不同,病人发热到38度,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但体温计与医者的触觉是一致的,病人自觉发热,但量体温不高,与医者的触觉仍然是一致的,唯独可以不一致的,是病人的感觉与实际的测量体温,至于医者的触觉,有时候是方法不对头,初触觉不热,欲扪欲热是常见的。
笔者1991年,上大学二年级,曾在班级的板报上发表初服桂枝汤一文,当时用教材上的剂量一剂而愈,所以对伤寒论笃信不疑,当时的感觉终生难忘,绝无怕冷却又不欲近衣的感觉。所以至少我的感觉与李老师所述不同,或许只是个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23: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会发热的物质,都会愈扪愈热。六病证的发热,也都会愈扪愈热。所以初触之不觉大热,而愈扪愈热者,就不能称之为身大热。否则,六病证的发热,就都是身大热了。
   还有最起码,身大寒,不是手足大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不是真热假寒。真热假寒者,一定不会是身大寒。
        桂枝汤证也有服汤覆被却不得汗出者,甚至服汤覆被二三次也不得汗出者,这在桂枝汤的服法中已经交代清楚。这种情况当然没有烦热,也就没有“反不欲近衣”的表现。
        啬啬恶寒,冷得发抖的桂枝汤证,也不是临床经常能够看得到的。啬啬恶寒,又不欲近衣的桂枝汤证,更不是临床上经常能够看得到的。如果临床经常能够遇到这种情况,就不会把“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说成是真热假寒,更不会有今天的争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9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Rank: 2

积分
129
发表于 2013-2-28 00: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李老师说的不欲近衣,就是这个烦吧?这种情况临床确实很多,我自己就有感触,但是如果坚持住这个烦热,盖被子继续捂,接着就会出汗就会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245

积分

62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45
QQ
发表于 2013-2-28 08: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  凡是会发热的物质,都会愈扪愈热。六病证的发热,也都会愈扪愈热。所以初触之不觉大热,而愈扪愈热者,就不能称之为身大热。否则,六病证的发热,就都是身大热了。
   还有最起码 .. (2013-02-27 23:01) 
这个欲扪欲热,是前辈们的术语,确实需要临床实践才能感知,正常人扪不出39的温度,接触时觉得不热,稍久就能感觉发热明显,接触时感觉发热,稍久反觉不热,临床都是可以见到的,而且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另外,测体温一般是腋下体温,所以医生摸时,如果要与温度计所测温度一致,因为摸腋下不方便,但位置至少也要在躯干才有意义,去摸额头和手是不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5: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摸手当然不行,发热病人常有手凉。摸额头不同于摸手。发热为阳证者,额头多烫。发热为阴证者,额头多不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4

积分

16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王林森

Rank: 2

积分
114
发表于 2013-3-11 14: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读到这句,都觉得前后一样,得衣和不得衣,所以老是理解不了先生说的太阳和厥阴在本句的区别,这次终于看清了,惭愧之至,一个“得”字,一个“近”字,何等形象!
追寻古朴中医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98

积分

96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8
发表于 2013-4-2 16: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是四逆汤证和白虎汤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11 21: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先来研究“骨髓”到底是怎么回事。伤寒书一般只讲骨髓主里,没有更多解释。
《素问•奇病论篇》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 .. (2013-02-27 22:41) 
真是高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498

积分

170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http://blog.sina.com.cn/sazaos

Rank: 2

积分
498
发表于 2013-4-26 20: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历来对阴阳格拒真假寒热之说甚为不解,其说最为无理,误人不浅。这分明是郁则生热不荣则寒,人体之中如果气血运行通路通畅,寒热自会平均,若有寒有热乃郁结而致,郁则生热不荣则寒也就是气血多为热气血少为寒。此条的寒热是客观之温度,郁在表恶寒欲近衣而身大热,郁在中心烦躁不欲近衣而身大寒。正气欲抗邪,邪即为郁结,结在那里,正气亦聚于此,气血亦聚于此,气血多为热,郁结在表,气血聚于表,表热,郁结在中,气血聚于中,中热,那么有没有气血聚于里的条文?在辨可吐第十九有一条,大家可参看。
a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30

积分

454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430
发表于 2015-6-10 20: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通过患者的感受来判断真寒加热或真热加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19

积分

50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19
发表于 2017-12-21 11: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骨髓属表,白血病 当从表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7-12-23 15: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论》所曰“骨髓”应属于表部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7-12-23 17:18 编辑
子樵 发表于 2017-12-21 11:53
骨髓属表,白血病 当从表治。

你在哪本医书里看到骨髓属表?骨髓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
素问: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
所以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皮毛肺主表,骨髓肾主里。
另外从伤寒论条文排序来看,11条是太阳病提纲的收尾。
从第1条开始解释太阳病,分别有中风、伤寒、温病。从第7条开始讲传经时间,到11条告诫我们区分伤寒(麻黄汤)和温病(白虎汤或承气汤)的区别。
仲景考虑细致、面面俱到。
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金匮百合篇第9条讲的很清楚: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但11条不是讨论真寒假热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7-12-23 15: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7-12-23 15:38 编辑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所以骨髓还以大脑为主,怎么会是表呢。
热在骨髓,严重的会神昏谵语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同样寒在骨髓,也会神昏谵语
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此时当以回阳固脱为先,宜用四逆汤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7-12-23 16: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7-12-23 17:17 编辑

身大寒不光是手足寒,而是通体皆凉。
《温病条辨》中焦第6条: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瘲,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厥逆,伤寒论大都指手足而言。凡热病多有此现象,率在病势进行时期,热度愈高,手足渐渐转凉,脉亦不数,而变成沉细之状,再重则六脉皆闭,厥逆更深,渐渐至于通体皆凉,所谓热深厥亦深,真名言也。
所以,李老师把“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当做桂枝汤证,还有待商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07: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7-12-24 08:13 编辑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只能是触觉,不会是病人的感觉。如果是病人感觉身大热,则不可能反欲得衣。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只能是病人的感觉,不会是触觉。如果是触觉身大寒,则不可能反不欲近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必是身体发热者,而不是身厥。如12条“啬啬恶寒”即为身大寒。《伤寒论》所谓“厥”,是指手足逆冷,而不是肤冷,如337条;肤冷属于“脏厥”,也就是身厥,如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脏厥是触觉,即“肤冷”也是触觉。肤冷不是“身凉”,冷比凉的程度深。里有伏热者会有身凉,不会有肤冷,如143条。身凉,不是肤冷,也不是身大寒。

  11条与121条对比互看,则可明白“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是热在表部。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121条“不恶寒,不欲近衣”,这是热在里部。
即“身大寒(啬啬恶寒),反不欲近衣者”,是为表热;“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是为里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7-12-24 11: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论》所曰“骨髓”应属于表部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7-12-24 12:06 编辑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2-24 07:29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只能是触觉,不会是病人的感觉。如果是病人感觉身大热,则不可能反欲得衣。
“身 ...

李老师,您说“身大寒=啬啬恶寒”,不好理解。
12条,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这是形容恶风恶寒的互辞,需要整体来看。
我是上海的,本身体质虚,到冬天只要气温低于10℃又下着冬雨,那时出门最有体会。撑着伞走在冬雨中,那个寒风吹着,浑身感觉淅淅恶风。来到电影院,室内温度18℃又觉得闷热,不一会翕翕发热身上微微有汗出,要赶紧脱下外套。但不是不欲近衣,只是厚衣改薄衣。
至于您说的啬啬恶寒,
灵枢杂病第二十六: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
金匮腹满寒疝篇: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再结合12条“阳浮而阴弱”,很明显啬啬恶寒是营血不足引起的恶寒畏缩状态。
所谓身大寒,如果要理解成恶寒,估计只有38条大青龙汤那样的恶寒状,才能叫身大寒,啬啬恶寒层级不够。
另外你说身大热用麻黄汤是触诊,身大寒却不用触诊,这又矛盾了。
121条不欲近衣是转阳明,11条不欲近衣却不是阳明,在我看来也是矛盾,其实都是阳明。
身临其境的想,当时的大夫遇到发热,一般都用辛温药发汗,对于温病认识是不足的,因为温病发展到热厥,再误诊是要死人的。仲景通过触摸身体感受体温,要不要穿衣这些最简单的诊断来区分寒热,警示人们治疗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在瘟疫面前,11条假设仅仅是桂枝汤、麻黄汤之分,恐怕太小题大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14: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109条“啬啬恶寒”是发热恶寒,也就是病人自身感觉恶寒。11条“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也只能是病人发热恶寒而反不欲近衣。不欲近衣,是不欲贴近衣服,而不是不欲得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其表现是,病人发热恶寒,欲得衣,但不欲贴近衣服,因为贴近衣服则汗出增多,身体烦热,而揭开衣服又恶寒,既不能贴近衣服,也不能揭开衣服,这种表现是桂枝汤病证的一种特异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06: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121条“不欲近衣”是常规表现,不恶寒者自然不欲近衣。11条“反不欲近衣”是反常表现,身大寒者通常应欲近衣。“不欲近衣”和“反不欲近衣”,二者不可混同。
《伤寒论》凡曰“身大热”“身热”“身微热”,都是触觉;而触摸活人身体必没有身大寒者。触摸活人的身体,不应有通身大寒。通常触摸人体的感觉,不是温热,就是凉,所以《伤寒论》有“身凉”(触觉),而没有身寒(触觉)。假如“身大寒”是触觉,那就应有“身寒”“身微寒”,这样就和“身大热”“身热”“身微热”相对应。而《伤寒论》没有“身寒”“身微寒”,却有“啬啬恶寒”“恶寒”“微恶寒”。所以,“啬啬恶寒”就是“身大寒”,也就是特别恶寒,故“身大寒”应是病人的感觉,不应是触觉。如《金匮要略》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这个“心胸中大寒”“腹中寒”,只能是病人的感觉,不能是触觉。如理中丸服法:“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腹中未热”,应是病人的感觉;“腹中寒”,也应是病人的感觉;“身大寒”,同样应是病人的感觉。
“身大寒”,应是病人特别恶寒的感觉,即“啬啬恶寒”。温病伏热在里者,会有身凉,不会有身大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815

积分

567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815
发表于 2018-1-17 10:45:57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症皮肤润 四逆汤症 津液乏 皮肤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815

积分

567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815
发表于 2018-1-17 11:53:28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离绝汗出 通脉四逆汤 救标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815

积分

567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815
发表于 2018-1-17 11:57:3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2-25 06:42
121条“不欲近衣”是常规表现,不恶寒者自然不欲近衣。11条“反不欲近衣”是反常表现,身大寒者通常应欲近 ...

李老师分析的很受用 盈于此 亏与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09:02 , Processed in 0.11468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