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178|回复: 0

《伤寒论》“证”之本义考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491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491
发表于 2013-1-19 16: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证”之本义考
张效霞
     仲景把临床表现分为“病”、“脉”、“证”三大类,《伤寒论》30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的“证”,作为“辨”和“观”的对象,而且脉与证并列,是指除脉象外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所谓的“随证治之”,不是简单地随便加减用药,而是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及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的“表证”,当指“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及“脉浮,发热无汗”而言;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的“外证”,显然指的是“头汗出”等表现于外的症状;130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的“阳证”,指的是“不往来寒热”的症状及通过望诊而得到的“其人反静,舌上苔滑”的体征;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的“表里证”,“表证”指的是“发热”,而“里证”则指“烦”、“渴欲饮水”。

    对“桂枝证”、“柴胡证”、“结胸证”的“证”的含义,学界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是指“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的“证候”。而笔者却认为其本义决非如此。

    先看“结胸证”。340条云:“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此“结胸”出自病人之口,是指症状。在仲景时代作为病名的“结胸”,患者却当作症状使用,这就如同当今大夫问病人有什么不舒服?病人往往回答:“我是肝炎”;“我是溃疡”;“我是神经衰弱”……一样,说明“结胸”在当时是大众化的通俗语言。结胸最常见的症状是胸胁痛、硬、满、塞,病人“言我不结胸”,医者即能明白患者没有胸胁疼、硬、满、塞等症状。正因如此,仲景在其著作中才言简意赅地将上述症状概之为“结胸证”。因此,132条及133条的“结胸证”即是说“结胸的症状”。如若不然,则“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单从文字上就讲不通。

    再看“桂枝证”。166条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条实际上是一病案,仲景通过“辨”——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些“证”(症状)及“脉”(寸脉微浮),得出该患者当前的病机是“胸有寒”,治法是“当吐之”,方用“瓜蒂散”。“桂枝证”的“证”一定是指“症状”,如若是指我们当今学界所公认和理解的“证候”——辨证的结论,论治的依据,那么仲景本人决没有通过“辨证”、“辨脉”而寻求出“胸有寒”的病机之必要,径直应用桂枝汤就行了。仲景为了行文简略,开宗明义指出“病如桂枝证”,但却追加上“头不痛,项不强”,意在提示说明该患者必定具有发热、恶寒、自汗等桂枝汤的症状。34条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本来病人是“太阳病,桂枝证”,即具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自汗等症状,当用桂枝汤,而医者不识,“反下之”,遂出现了“下利”、“喘”、“脉促”等新的症状和体征,仲景通过“辨病”、“辨证(症状)”、“辨脉”,认识到患者当前病机属“表未解”,故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最后看最难解决的“柴胡证”。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如果说这里“柴胡证”的“证”也是指“症状”,那么这句话就似乎成了“但见一个症状,便是柴胡汤的症状”这样一个在逻辑上也讲不通的病句了。

    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本条言伤寒五六日,呕与发热并重,反映出外邪深入,气机郁结,内迫外连的病机态势,当用小柴胡汤宣发郁阳,而医者不识却误用了下法,由此而引发了种种变端。一是“柴胡证仍在”,“此虽已下之,不为逆”,故“复与柴胡汤”;二是出现“心下满而硬痛”,病机转变为“结胸”,治以大陷胸汤;三是出现“心下”“但满而不痛”,病机转化为“痞”,治以半夏泻心汤。可见,“柴胡汤证具”,是说“呕而发热”这一症状已经反映出了小柴胡汤的病机,当用之;虽然“误下”,但仅是无效,而并没有伴随出现其他的症状,还是“呕而发热”,故仲景说“柴胡证仍在”。若“误下”非但无效,并且出现了其他的症状,则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正如267条所云:“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柴胡汤证罢”一语道破天机,是说上一条所说的“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等症状和体征已不复存在。它如104条所云“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103条所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123条所云“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251条所云“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等的“柴胡证”,也当如是观才行。

    “柴胡证”,若就《伤寒论》而言,是指96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之四大症,“胸中烦而不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咳”等或然诸症;99条“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100条“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与小建中不差者;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148条“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229条“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230条“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231条“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266条“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未吐下,脉沉紧”;378条“呕而发热”等《伤寒论》中明言以柴胡汤治之的条文中所指出的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一证”是指上述若干症状和体征中的一种能反映小柴胡汤病机的疾病征象。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5 收起 理由
zhiban + 5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补中益气汤治疗咳血
下一篇:桂支茯苓丸治皮肤痒疹
曲高和寡,君子失众;阳春白雪,小人朋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4 09:49 , Processed in 0.15382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