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383|回复: 1

补发:经方絮语之二--------中

[复制链接]

876

主题

2万

积分

5864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416
发表于 2011-11-27 19: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方絮语之二--------


中,是我们河南人的“官”话,一个带感叹号的“中”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它代表着朋友彼此间相互的信任和实实在在的承诺。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说河南人爱说“中”是由于其地处中原的话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咱们国家居于世界之东方,却为什么叫“中国”呢?-----这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帮,崇尚和平、爱好和平,既不会去扩张、侵犯别国,亦不允许别国来干预我们的内政,侵犯本国的主权,这种既不找事也不怕事、不卑不亢的中平思想从而使咱们中国得以强大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光大、崛起!
      而回首张仲景先生的理中、建中,再到李东垣先生的补中、调中,什么“上下交病治其中”、“执中央以运四旁”......,看来,这个不起眼的“中‘字真的是大有学问在其中啊!
     忆曾治一老叟年近七旬,罹皮肤病周身作痒,数年间屡治不效而渐次以重,后延一名医以”皮炎“论治,无非清热凉血、解毒止痒,中西药并进,如此半载有余,不唯分毫无效,更致全不思纳,大便稀溏次频,形神萎顿,又患薄感,流清涕而低热缠绵不解,于年关前来求诊于余,诊其舌淡暗而脉沉弱无力,遂处以麻附辛汤合六君子汤一剂,当时之思路就是用二方振起全身机能及消化道机能之沉衰,一剂后竟热退胃苏而神振,二诊来时患者喜形于色,处以原方三剂以资巩固而痊;又一女患年近天命,面黄头晕,乏力懒言,卧床二月余,延中、西医多名皆从”虚弱“而予补益,症或暂缓而继之无效,或药一入咽即呕恶不已,以致夜不成寐而食不味甘,气短更甚于先,经人介绍乃就余诊,询知其夫妻之间久不相侔,遂气郁神结,以致咽塞胃钝诸症由作矣,虽有一派虚象而何以补之无功?原来此虚乃其果而并非其因之故尔,询其每于饭时一见饮食即先嗳气连连是其明征也,若不先开散其郁逆,试问用何”补“剂可以飞越此中道郁塞之天堑而达到其补益之目的呢?遂拟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越鞠丸意等小剂出入,再辅以言语疏导告以利害,数剂后胃纳渐振,继之以复脉法,不过兼旬则身轻神振而喜笑颜开矣;

  再如一七十余岁男性,行膀胱癌全切术后,腹痛便干,屡用通便泻剂,虽可暂通而复闭,余初亦囿于”痛无补法“而施以常法予以通降,寸功不见,思之,腹壁薄而易汗出,虚体显然,乃以小建中法5剂痛缓,大便调畅而愈,次年前症又作,且经医院检查发现有下肢静脉血栓、腹壁疝及左肾积液等,院方用大剂量抗生素及活血化瘀静滴口服近二月,花费万余元,其痛势不轻反重,无奈每日只好用氨酚待因、曲马多片等以求痛缓,方转诊于余,仍用建中无效,正踌躇间恰读山西高建中先生书,中有一案与此颇类,遂师其法用补中益气汤加桃仁、蒌仁、枳实、内金二剂痛缓,但进食则恶心,上方再加半夏30克,数剂后呕恶渐失而纳开神振........
    综合上述本人以为,作为一名中医,当你感到症状表现复杂而令人漫无头绪之时,不妨考虑一下这个”中“,着手于这个”中“,只要达到了中正、中平的时候,你就可能真正的再次找到做为一名中医的那份自信!
我是平顶山人,呵呵,与“中”也有不解缘!王老师字里透露出一种平和,读之舒心!关于伤寒论中的“柴胡不中与之”等,您怎么看?我不认为这是我们河南方言之意,这毕竟是医著,记得从小写作文我就不用这些词,诸如“得劲”等!如98条,“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而未解,后又言“柴胡不中与也”,其意应为“柴胡汤与之不中(zhong四声)也”与前文同意,即本条均非柴胡证!不知同为南阳人的您有何感,在您的正式论文中或著作中会说中吗?望赐教!
14(医徒) 的帖子
感谢您的关注,但赐教实不敢当。仲景所说”中“字我恰恰认为就是平声的”中“字,你所举例见于原文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是讲的小柴胡汤的禁忌证,我们知道,小柴胡汤证的主证最为切要者为胸胁苦满及寒热往来,而本条中所述”胁下满痛“与”胸胁苦满“颇类而实不同,因为其不但伴见”不能食 “而且还有”面目及身黄“,这很显然是湿浊内蕴之征,从后文”小便难者“可知,法当用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等着手治疗,如果医者意不及此而仍用小柴胡汤治之是不可行的,其结果是”后必下重“,而”本渴饮水而呕者,“又显然为水入即吐的水逆五苓散证或茯苓甘草汤证,当然亦非小柴胡汤之适应证甚明。既非小柴胡汤之适应证,所以仲景断言”柴胡不中与也。“仲景如此行文的用意是提示我们切不可一见胸胁苦满即简单的只囿于小柴胡一方一法,而要总观全局,分别给以针锋之治,这里需与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当互看和活看,不但是互不矛盾,而且蕴含着仲圣诲人不倦的淳淳厚意。仲景在这里用了河南方言”中‘恰恰是其写作手法较为朴实平易的独特风格之所在,其原因一或可是语言写作习惯使然,二或为了更加通俗而易使后人及读者了解、理解,要知道,医学文章与其他文章不同,所追求的不只是华丽和优美,更主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且直白实用!而您不认为是河南方言,而将“中’读为四声,请恕在下愚钝,不知如何理解,望您详谈为盼!




上一篇:学好麻黄汤, 用好麻黄类方
下一篇:补发:桂枝证不是虚弱证

1

主题

0

积分

11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27 19: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用经方谈及中,仔细体会辨真情。感谢王晓军老师。
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1 16:13 , Processed in 0.26330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