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62|回复: 11

[原创] 平衡和相对论

[复制链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发表于 2011-7-19 21: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内经》给健康、养生、诊断、治疗提出了一个总原则:平衡。人们对其内涵可能都知道一些,但因理解的角度不同,内涵也不一定一样。我的理解是平衡包括方方面面:其一,阴阳的平衡;其二,正邪的平衡;其三,心态的平衡;其四,方剂配伍的平衡;其五,六欲的平衡;其六,饮食的平衡;其七,劳逸的平衡;·······。可以说不胜枚举。
       我今天谈的不是内涵,而是平衡的相对性。首先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学发展到爱因斯坦时代,已经认识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牛顿经典力学中有两个不变:时间不变,空间不变。随着人们对运动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时间不是不变,当参考系发生了变化,时间也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时间是相对的,他和空间紧紧地捆在一起。为此,爱因斯坦建立了洛伦茨变换方程。在这个方程中,物体的长度(形状)、质量和运动时间都随着参考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时空观,打破了人们的习惯,因而觉得不可思议——在这里时空不再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物质拥有的能量而发生改变着。各位同道,我们仔细研究《内经》中的内容,会发现《内经》所说的平衡也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观点。首先,不平衡是相对的:当病家有病时,我们说他的阴阳失平了;是不是全身的阴阳(六经)都失平了呢?不是,只是某脏或某腑的阴阳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只是阴阳相对,气血相对,正邪相对,通涩相对而已。其次,平衡更带有层面性:就那阴阳平衡细细考量,不同人的平衡层面,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平衡层面都可能一样吗?病家有病了,身体中的某方面不平衡了,有了症状,医家经过诊断治疗,使这方面平衡了,症状消失了;可是,人还处在虚弱状态,经过一段调养强壮了;这就说明:前一个平衡和后一个平衡在层面上有区别。正是这个区别,才说明了相对性。《内经·天真大论篇》把人分为五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平人;不同人健康不同,寿命不同。为什么?就是因为平衡有相对性。一个平衡一个参考系,一个参考系一个时空状态,一个时空状态一个寿命。此处道理甚深,他是中医开拓发展的前途无量的研究空间。我认为有进取的中医研究者,应开拓发展,将中医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走中医现代化路子,而不要死守着什么经方旧观念论来论去,不觉得无味吗?那样论,到底解决了多少问题,临床上灵验不灵验,恐怕自己最清楚,何必拿出来蒙人呢?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老妪,甚熟悉。八十有一,家境甚丰。一次路途相遇,见其神色、行姿相对往日逊色,便问起感觉,答曰:维觉困倦,余未不适。诊其脉,两肾阴阳俱虚。知其阴阳虽平,但层面已下降一个能级;根据相对论,老妪阳寿必将缩短。随开一处方:鹿角霜,淮山药,熟地,磁石,柏子仁。服三剂后,老妪言其精神倍增,行走有力,饭量有升。我将此种疗法,形象称为充电疗法。实是相对论观点。若和我同志者,今后可共同探究。今日先谈到此,仅作抛砖引玉。




上一篇:求偏方:脂溢性脱发请教。
下一篇:一篇好文章------理性对待各家之偏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1-7-19 22: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著作具有跨越时空的研究价值,其指导作用从时间到空间都会趣味无穷。说“死守着经方的旧观念论来论去,不觉得无味吗?”提出这样的问题,恐怕对经典著作还是作为死书来读。若果能读出经典著作的灵魂,也就不会觉得无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4899

积分

36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99
发表于 2011-7-19 23: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相对论,老妪阳寿必将缩短。随开一处方:鹿角霜,淮山药,熟地,磁石,柏子仁。服三剂后,老妪言其精神倍增,行走有力,饭量有升。我将此种疗法,形象称为充电疗法。

有问题哎,先生。八十老人,所剩不多,本当节流以延寿。今过用补肾,令其精神倍增,反而是促寿之举。所谓芯大蜡烛不经点是也。
惟修道人添油接命,方可夺天地之机,越五行之约。所以古人云,老人耳聋是长寿之象,老人便秘是长寿之象,皆得固守真气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311

积分

371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11
发表于 2011-7-20 09: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高山) 的帖子

添油续命,讲的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311

积分

371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11
发表于 2011-7-20 09: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元阳道人) 的帖子

灵不灵,不光自已淸楚,病家的评价最淸楚,好的经方家门诊量最淸楚,复诊率最淸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1240

积分

35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40
发表于 2011-7-20 09: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把中医搞玄了,各位都成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1-7-20 13: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是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以及饮食物、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等对人体的影响,人体气血随之发生的寒热虚实的变化而表现出来气机运动的升降浮沉、所带来的各种脉证反应为辨证依据。《伤寒论》的“病、脉、证、治”的辨证方法,从简明的脉证上反应出深邃的思想。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好好继承和努力发扬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6: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1,感谢和欢迎各位的讨论。
   2,我不是反对研读经典,相反我特别提倡精研,带着现代科学思想,变换思维模式去研读,挖掘经经典中尚不为人知的有用部分。当经典注入现代科学思想后便会迸发巨大的力量。经典神奇的地方就在思想潜力巨大,但不是现代科学术语,我们研读就是要将经典中的对应思想用现代科学术语翻译出来,以便更好地操作。
   3,相对论思想在《内经》中很成熟,《伤寒论》中也多处运用。但不是回帖中所讲的意思,可能研读中医的人不太过多研读物理知识。爱因斯坦特别注重多角度、换思维的去审视所有的东西,因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现成的中医思维是几千年来的先贤的思想结晶,不可否认;但由于历史和科技的限制,不可能没有缺失,发展是必由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6: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会(高山)贴
耳聋,少阴衰也;便秘,太阴衰也;精气已衰,何来长寿?老幼医理皆同。《内经》首篇云: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此处之衰,就有耳聋,便秘等等。不知仁兄也认为这是长寿之象吗?凡医理,毋以谁言为准,皆以大道为准,不知仁兄同意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1-7-21 17: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元阳道人于2011-07-21 16:33发表的  :
   1,感谢和欢迎各位的讨论。
   2,我不是反对研读经典,相反我特别提倡精研,带着现代科学思想,变换思维模式去研读,挖掘经经典中尚不为人知的有用部分。当经典注入现代科学思想后便会迸发巨大的力量。经典神奇的地方就在思想潜力巨大,但不是现代科学术语,我们研读就是要将经典中的对应思想用现代科学术语翻译出来,以便更好地操作。
   3,相对论思想在《内经》中很成熟,《伤寒论》中也多处运用。但不是回帖中所讲的意思,可能研读中医的人不太过多研读物理知识。爱因斯坦特别注重多角度、换思维的去审视所有的东西,因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现成的中医思维是几千年来的先贤的思想结晶,不可否认;但由于历史和科技的限制,不可能没有缺失,发展是必由之路。
支持!
“我们研读就是要将经典中的对应思想用现代科学术语翻译出来,以便更好地操作。”研读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古今通融,提高操作能力。
“多角度、换思维的去审视所有的东西,”系统的和动态的认识问题,是伤寒论的精神所在。
“发展是必由之路”。发展是历史规律,不发展就没有出路。

《伤寒论》全论都是论述阴阳气的变化的。那么阴阳气用现代术语可以阐释为什么东西呢?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张维波认为,“气就是组织液”。我认为还可以这么说,“阳气就是组织液,阴气就是血液。”这样就更明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21: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侠客)贴:
1,我很赞赏侠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风格。子曰:温故而知新。圣人在两千年思想都如此先进,今人为何要模守陈规呢?我的态度是只相信大道,因为大道是自然规律。老子在道经中就说:依道行事,则事无错也。
2,气,不是组织液。因为气有波粒二像性,其运行速度很快,液体不具备此种特性,且组织液就化学角度讲属分散系。人身之气,确如内经言,有元气和后天之气之分;元气有场性,电磁性,代表着细胞、组织的活性;后天气,有物质微粒流性。阳气,阴气,大致可以这么说:由脾胃化生并且输之于细胞者为阴气;由细胞生化后供之于生命必备者为阳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1-7-21 22: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阴之与阳,异名同类”,“血之与气,异名同类”。阴血与阳气,只是运行的形式不同。行于脉中者为阴、为血,行于脉外者为阳、为气。供之于生命必备者,也就是血液和津液。人的生命运动的能量,还是血液和津液(或者说是组织液)。这也就是现代科学术语的可操作性。依楼主所说“波粒二像性、场性、电磁性、组织活性,以及物质微粒流性”等等,虽然也都是现代科学术语,但是不大具备中医诊疗的可操作性。若以可操作性而言,又不失经典之“阴行脉中,阳行脉外”的定义,还是以血液和津液(组织液)分阴阳,即简明又具可操作性。
经曰:“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不能以为阴气、阳气都是气体。若阴阳气都是气体的话,那么人身不就成了充气娃娃了?而实际情况是,人身绝大部分的物质都是液体。且“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也证明《伤寒论》所论之阴阳气,不是气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3 17:41 , Processed in 0.20300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