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53|回复: 6

浅说伤寒与温病

[复制链接]

42

主题

1755

积分

106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55
发表于 2010-12-18 22: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与温病两个派系之争,历几百年不衰。至今日,在学术界还在争论不休,更有甚者,反对温病学说者大有人在,缘不理解之故。伤寒与温病之学在中医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在名称、理、法、方、药诸方面各有所据,体系不同,但都统一于临床,就是说统一于六藏六府、气血津液,统一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不同的角度同时指导着临床,那为什么还有寒热之争呢?

      《伤寒论》无疑是在《内》、《难》等先秦诸医籍的基础上完善了对疾病的认识,何以三阴、三阳为病名暂且不论,总的来说,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阐述的是很明白的,但对具体的脏腑定位还不是很明了。勿论疾病何种性质,发病的生理基础病位是脏腑无疑。时至今日,关于六经的实质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各种学说都有侧重面,这无疑给后世医家留下了探索发展的空间,温病学说更是如此,在具体的病位上有了更清楚,更明白的表述。卫、气、营、血是发病的层次,三焦是发病的病位,且在《伤寒论》中早有论及,并非空穴来风,闭门自造。温病学说并没有跳出伤寒的圈子,但治法、方药拓展了《伤寒论》所不及,《伤寒论》对表寒之麻、桂,里寒之理中、四逆等论述甚详,对表里热证治法之辛凉、甘寒、咸寒稍有论及,但对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和滋阴等法论述则缺略殊甚。

      “伤寒”和“温病”之所以纷争日久,我认为是为名所惑,以为《伤寒论》就是治寒的,其实伤寒、温病之名仲景是有定论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古来说《伤寒》治寒不治温,人云我云,耳食之言至今。为何只在太阳定义寒、温,余则不言?这自然与外感由表及里有关,因太阳主表,故先而定义。那么六经皆有伤寒、温病吗?回答是肯定的,试问旧有痼疾不犯新感吗?何为治伤寒法?麻黄汤是也!麻及其类方乃治伤寒正法,说不可执伤寒法以治温病,盖指此而言。然麻杏甘石、大青龙已示辛凉之法了,说辛凉法门是仲景所开,实不为过!此等治法既是卫分治法,在表者,可汗而散之,病位在手太阴,属上焦。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此条经文基本揭示了温病发生、发展卫气营血之过程,由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的卫分证,发展到身灼热自汗出的气分证,以至于发展到神昏酣睡语言难出、直视瘈瘲的心包内闭、热盛动风手足厥阴证,与温病学说之温邪上受,逆传心包,上中焦不治,热入肝经有何异哉?只是仲景当时尚未给出治法方药,只给出“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的深刻告诫,后世创立的开窍、息风等方治正好弥补了仲景之不逮!

       太阳主表统营卫,太阳病包含上焦手太阴,手少阴和手厥阴的病变,《温病条辨》“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补充了《伤寒论》风温有证之无方;“太阴病,.....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也主之”,“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暑痫,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瘈瘲,可以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也足以阐发“多眠睡”、“语言难出”、“如惊痫时瘈瘲”之治。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如手厥阴心包,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人多不知者”,盖阳明病之壮热、神昏、谵语狂乱与热入心包者相似,然阳明病热甚胃热熏蒸,扰乱神明与表证逆传,热陷心包二者之治法方药焉可同日而语?是故温病之学羽翼《伤寒》非诳语!

       阳明病、太少和病、乃至于三阳和病并病,仲景所出之白虎及类方,大柴胡、承气诸方非治温者何?《温病条辨》之宣白、导赤、牛黄、增液承气诸方,为增广仲景治法树立了典范,仅举此例,就可见温病诸家乃仲景功臣,何故有人贬温病之学?实为不得要领,管窥之见!同志者该合看伤寒温病,有必要合论之,热病新说就可脱颖而出。黄芩、葛根芩连、白头翁、黄连阿胶等诸方皆为治温之方。《温病条辨》“少阴病,真阴欲竭,状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非但用了伤寒方,也扩展了仲景法,其复脉诸法皆脱胎于炙甘草汤,又加入咸寒诸药以保阴,介属以潜阳镇定,真善用仲景法者。 再论湿温。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湿邪害于太阴。仲景论黄明言“太阴者,当发身黄”,其麻黄连翘赤小豆、栀子栢皮、茵陈蒿汤等治黄之方即为治湿温方,温病学家推而广之,于湿温之治又补仲景之学。

      此文仅作抛砖引玉。细观整部《伤寒论》,治温之法比比皆是,学者宜深究之,治病不可开口即说我用伤寒法或用温病法,不可心有成见,宜广看之,是为仲景之后学。言伤寒治寒不治温非也!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bbs.hx317.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hx317.com/thread-72472-1-1.html




上一篇:(求教)请各位老师用经方理论谈谈归脾汤??
下一篇:中医科学性与经方败案讨论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0-12-19 09: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于寒者有温之变,伤于温者有寒之变。无论是伤之寒温,还是变之寒温,皆病之寒温。治病之寒温,其理不可通乎?伤于寒之温之变可治以温病法,伤于温之寒之变可治以伤寒法。温病学说也可有个新叫法:伤温论,不知可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55

积分

106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5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槐杏) 的帖子

可好!


合论之可叫    伤寒温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0-12-19 11: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学家,从伤寒论出发,发展了“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等辨证方法。桂枝汤方、白虎汤方,亦是温病学家论治温病之方。所以,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伤寒论之谆谆告诫的勿徒损气血之旨,和给邪以出路的方法,在温病学说中,恐没有充分体现。完善温病学说,还须谨遵经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2-19 12: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补发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207

积分

114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实干总比空谈好

Rank: 4

积分
1207
发表于 2011-4-30 13: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对伤寒温病;理解的痛彻
我行我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68

积分

356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68
发表于 2011-5-2 16: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之学羽翼《伤寒》非诳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9 17:09 , Processed in 0.30868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