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859|回复: 0

<伤寒论>对治疗八法的运用

[复制链接]

156

主题

1715

积分

5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15
发表于 2010-12-16 21: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对治疗八法的运用继承了《内经》的理论和治则,进一步作了具体的发挥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使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因证立法,以法系方,以方带药,把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与八法的运用密切地配合在一起,很好地发挥了治疗作用。
(1)汗法:病在表则宜汗,即《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十剂轻可去实之义。从六经辨证第一卷422来看,汗法各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如太阳伤寒证,宜麻黄汤以发汗解表,太阳中风证,则宜桂枝汤以解肌祛风,二者均为外感风寒,以辛温解表为主,但有表虚表实之别,麻黄汤重在发汗以解表,桂枝汤则重在调和营卫以解肌。如属温病,在卫汗之可也,用辛凉解表,《伤寒论》太阳篇第6条已提出温病证候,未提治法,后世温病的银翘散、桑菊饮则从此发展而来。从麻桂二方发展变化出来的汗法,又有大小轻重之差别,如桂二麻一汤太阳发汗之轻剂,桂麻各半汤是太阳之微发汗法,大青龙汤是大剂发汗而兼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汗而兼清里热,麻杏石甘激发以清宣肺热为主,虽重在清,但麻黄石膏相伍,又是辛凉微汗之法。由于太阳表证所兼之证不同,亦麻桂二方加减,除上述数法外,如兼水饮则用小青龙汤以发汗,外解风寒,内除水饮以平喘咳。兼项背强,汁出恶风者为表虚兼太阳经输不利,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恶风,则属表实兼证,用葛根汤,其它,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而兼平喘,桂枝新加汤,解肌而兼顾营阴不足,皆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又如阳明篇234、235条之表证兼里实的证候,与桂枝汤或麻黄汤发汗,阳明病禁汗,此因兼证而用汗法,属权变之法。少阳属半表半里证,忌汗、吐、下,但兼表与柴胡桂枝汤以微发汗。三阴一般不可发汗,但太阴276条太阴偏表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又如桂枝人参汤证之温中解表,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扶阳温经发汗,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微发汗,厥阴之当归四逆汤是养血而兼温经发汗,均为汗法之变。袁氏认为,《伤寒论》之汗法,不仅仅用于太阳,而它经之兼表者,根据证候亦可发汗,有专以发汗为主要治法的,有调和营卫以解肌发汗的,有汗而兼清,汗而兼和,汗而兼温,汗而兼补,汗而兼养血等法,可见辨证及病机分析十分重要,虽方各有经,而用可不拘,此仲景之活法也。
(2)吐法:痰饮、食积阻于上焦胸膈,宜用吐法,即十剂的宣可决壅。《内经》说“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即因势利导之法。如,瓜蒂散之涌吐痰实,厥阴355条之痰厥证,亦用瓜蒂散以吐之,均为吐法的运用。吐法易伤正气,慎用为妥。栀子豉汤,临证运用,并非致吐,不可称为吐剂。
(3)下法:邪实于里,病机向下者,宜用下法,即中满者泻之于内,血实者宜决之,十剂泄可去闭之法。下法是以通里攻下为主要目的,有寒下、温下、攻逐之不同。寒下,如承气汤证;攻逐指痰热水饮结于胸胁,应用攻下与逐水并行之峻剂,如大结胸证,与大陷胸汤以攻逐水饮,泻热破结。悬饮证予十枣汤专逐水饮。血实者宜决之,如蓄血证之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丸,以活血化瘀,或破血逐瘀,此寒下与活血逐瘀并行之剂;温下之法应用于寒邪与痰水互结,凝滞不通,如寒湿结胸,治以温下温通、涤痰开结的三物白散,《金匮》之三物备急丸、大黄附子汤,均为温下之法。另有润导通便之法,如蜜煎导、猪胆汁导。如中虚而热结便秘,亦可补而泻之,如桂枝加大黄汤。后世根据上述下法发展充实了下法的内容,治疗方法已更为完备。袁氏认为,在使用下法时必须辨清寒热虚实及其相兼和夹杂情况,才能正确进行辨证论治。
(4)和法:邪在少阳,不可发汗、吐下和利小便,治疗宜用和解之法,小柴胡汤为和法之主方,和其里而解其外。少阳兼证,偏表者的柴胡桂枝汤,偏里的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均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减,亦属和解。四逆散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使枢机运转,表里得和,也是和法。推而广之,诸泻心汤、黄连汤、干姜芩连汤都是寒温并有,清补兼施,辛开苦降之剂,亦为和法。故和法并不局限于少阳病,其他经也有其和法,如桂枝汤就称为调和营卫之剂,乌梅丸也是和解寒热错杂之剂,和法在《伤寒论》中应用是较广的。
(5)温法:根据“寒者热之”、“热可制寒”的原则,病属寒者,宜用温法。但有表寒、里寒之第一卷423别,表寒宜辛温发汗,里寒主要指阳虚,邪从寒化,或阳虚,寒从内生之里虚寒证,则宜甘温辛热以扶阳、温中,或温经散寒,是为温法之主要内容。里寒亦当判别病位,为何脏之虚损,有温脾、温肾、温肝等不同治法,温法多与他法配合,与补法配合最多,故有温补之说。如理中汤(丸)、四逆汤类、真武汤、附子汤、吴茱萸汤等均为温法。此外,亦有寒实之邪,又宜温通、温下,如三物白散就为温下寒实之剂。
(6)清法:根据“热者清之”、“寒以胜热”的原则,病之属热者,宜用清法。六经虽均有热证而宜清,但运用清法各有不同,以阳明经热为清法之正。清法可单独运用,但兼用者较多。白虎汤为清法之代表方剂,治里热炽盛之阳明经热证。六经使用清法者或兼用清法者很多,如大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桂二越一汤、阳明三清法、湿热发黄诸方、黄芩汤、黄连阿胶汤、白头翁汤等等均属清法。清法临证应用甚广,尤其是温病学说,在《伤寒论》清法的启发下有了更大的发展。
(7)消法:病邪结滞于中,宜用消导和散结之法,非纯用汗、吐、下与补法能以解除者,能使气血寒热痰湿食滞等结聚之邪得以消散,故有“化而非攻,和而非补”之说。如诸泻心汤之治心下痞,即是和寒热,调虚实以消除心下痞满,小陷胸汤之清热化痰开结,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的栀子厚朴汤,治心下痞塞的枳实栀子豉汤,均是清热除烦,行气宽中而消痞满之剂。又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消补兼施,宽中除满,茯苓甘草汤以治水停心下,厥而心下悸,均为消法。袁氏认为消法多寒温并用,清补兼施,以消除寒热痰湿积滞之痞结,药用辛开苦降,行气宽中之品,因寒热错杂之邪,非此则不能消散其结滞。消法亦多与它法合用。
(8)补法:根据“补可扶弱”、“虚则补之”的原则而立,凡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已虚,皆宜用补法。《伤寒论》之治法总的不外祛邪与扶正,它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津液”的基本精神,所以各种治法都包含着邪去正安,扶正祛邪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滋阴补阳,益气补血。如桂枝加附子汤,即解表中扶阳,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于发汗中补阳,桂枝新加汤即于调和营卫中以补益气阴,白虎加参汤、竹叶石膏汤即于清热中益气,这些攻补、清补兼施的治法都含有扶正祛邪,寓补于攻的补法在内,可以说是补法的灵活运用。三阴以虚证为主,阳虚者宜温补,常温阳与补气合用,如理中、四逆辈、厥阴之吴茱萸汤等,阴虚热化,则宜育阴清热。《伤寒论》中补法亦用之很广。
以上是袁氏对《伤寒论》治疗八法的认识,十分深刻,运用灵活,很好地指导了《伤寒论》治法的研究,更便于清楚地掌握立法、选方、用药的一般规律。八法的相兼为用,证变法随,根据这些原则,八法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如后世《医方集解》就分为二十二类。故古人有“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之说,理解和掌握八法的基础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桂枝汤类方应用综述 刘渡舟
下一篇:何任用仲景方治疗疑难杂症举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9 13:57 , Processed in 0.06215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