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tag 标签: 学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原创]知行学习脉诊的几个小心得 岐黄医道 梁知行 2007-5-16 41 8250 梁知行 2009-3-13 18:29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岐黄医道 gugu 2007-5-28 1 3834 圆香博客 2015-2-18 08:06
如何学习《伤寒杂病论》 经方教学 海阔天空 2007-7-21 31 9948 王继承 2008-3-26 20:57
学习的心得,有关伤寒与温病 仲景学术 aykm 2007-10-7 2 3632 zure 2007-10-12 10:45
[原创]一些个人学习心得 岐黄医道 aykm 2007-10-23 7 4115 sdxjlgj 2008-3-7 20:33
经方团队部分成员给大一新生讲学习和考研体会 新闻公告 gugu 2007-11-9 0 3936 gugu 2007-11-9 22:07
一些学习心得 中西汇通 aykm 2007-12-9 11 4721 r109 2012-7-17 20:54
笨蛋学习法 医事小言 aykm 2008-1-6 14 4850 有医亮者 2014-9-20 18:43
学习经方 Forum lxhmyyz 2008-3-28 0 1369 lxhmyyz 2008-3-28 15:51
《中医十大类方》学习交流贴 经方读书会 gugu 2008-4-14 40 14511 liweidong1983 2016-7-19 10:51
《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交流贴 经方读书会 gugu 2008-4-14 18 8259 雪飞 2010-9-16 23:06
终身学习-21世纪的生存概念 经方读书会 gugu 2008-7-27 2 4997 菽水承欢 2009-4-7 13:26
经方入门之医案学习 经方读书会 gugu 2008-8-1 6 5799 崔宗缘 2013-3-8 23:49
学习《方剂学》的绝好网站 Forum 焦三仙 2008-8-10 0 1581 焦三仙 2008-8-10 21:53
建议把黄师著作的电子版存到经方图书馆,供大家学习,不 经方图书馆 空穴来风 2008-10-16 11 4841 城里娃脑 2009-8-14 10:19
【网站建设】html语言学习 attachment 发展建议 gugu 2008-10-24 0 4057 gugu 2008-10-24 09:23
我想学习伤寒论 网上咨询 daddylongleg 2008-11-18 1 2992 daddylongleg 2008-11-18 09:19
冯世纶教授伤寒临床纲要(十三)——《伤寒论》学习体悟 经方实验录 陈松 2008-11-25 7 4526 罗庆涛 2015-8-8 11:55
学习驾轻汤和蚕矢汤 岐黄医道 wangqixian 2008-12-18 2 4123 sojamm 2008-12-24 09:30
黄煌教授能否介绍一下在日本学习进修时日本汉方的状况 网上咨询 城里娃脑 2008-12-24 3 3684 r109 2008-12-25 12:40

相关日志

分享 蒲辅周医案分析与学习
雄霸天下 2023-2-6 10:31
宋某,男, 55 岁 初诊, 1960 年 4 月 20 日。患者本体素弱,平时易罹感冒,此次持续月余,服药不愈,头痛畏风,自汗出,身倦乏力,关节不利,二便正常,舌淡无苔。脉沉迟无力。 【刚看到头痛,怕风,汗出,以为是经方“桂枝汤证”,再看脉象无浮脉,所以此处又不可用桂枝汤。再从头分析,患者怕风和汗出,应该属于表卫不固,因此治则益气固表,可以使用玉屏风散。继续看症状,关节不利,而不是关节酸痛,说明不是简单的表证,再参看脉象沉迟无力,说明内有虚寒。再考虑本体素弱,平日易患感冒,所以身体虚寒日久,祛日久之寒,可以考虑附子。所以蒲老(蒲辅周)开出了“玉屏风散加附子”】 此属阳虚感冒,营卫不固。治宜温阳益气,宗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黄芪 15g ,防风 9g ,白术 9g ,附子(川熟) 9g 先煎附子 30 分钟,再纳余药同煎,去滓取汁,分 2 次温服。 复诊,畏风消失,恶寒亦减,头痛见减,仍时有汗。脉弦缓右沉迟,左沉弱,舌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用温阳利湿为治。 【二诊的时候,畏风,恶寒,头痛这些症状都有消失或减轻,但强调仍时有汗出,说明表证已经解的差不多了,但是在表的卫气还是虚。再看脉象左右皆沉,说明仍有里证,右脉沉迟左脉沉弱,进一步说明还是里寒之证;再看舌苔,初诊舌淡无苔,现在是舌苔白腻,说明有湿气了。因此这次的治则应该是固卫温里散寒加祛湿。蒲老继续使用玉屏风散 + 附子,还加上了祛湿的“薏苡仁和茵陈”,以及桑枝通利关节。】 处方:黄芪(生) 12g ,白术 9g ,附子(川熟) 6g ,薏苡仁 15g ,茵陈 9g ,桑枝 30g 再诊,诸证大减,气机舒畅,尚微感恶凉,脉缓有力。前方去桑枝加高良姜 6g ,以温胃阳。 【三诊,脉虽缓但有力了,说明身体逐步好转,但仍然怕凉,说明还需要温里。此次,蒲老去桑枝加上了高良姜以温胃。通常我自己会开出干姜。查资料得知,干姜善温脾散寒,起效缓,而高良姜擅温胃散寒,起效急速。此处仍不明白,蒲老是如何辨出此为胃寒而非脾寒的?】 末诊,服药后已不畏冷。脉右沉迟,左弦缓。继宜温阳补中,改用丸剂缓调以善其后。早服附子理中丸 6g ,晚服补中益气丸 6g 。逐渐恢复而获痊愈。 【末诊,已不怕冷,说明表证已除,卫气已固。但脉象仍为沉迟,说明里寒仍在,要去掉里寒需要持久战,因此改成丸剂来善后。但是为何早服附子理中丸,晚服补中益气丸呢?是怕晚服附子理中丸过热,导致难以入睡么?】 @font-face {font-family:"Cambria Math"; panose-1:2 4 5 3 5 4 6 3 2 4; mso-font-charset:0; mso-generic-font-family:roman;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0 0 0 1 0;}@font-face {font-family:DengXian;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alt:等线;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1610612033 953122042 22 0 262159 0;}@font-face {font-family:"\@等线";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alt:"\@DengXian";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1610612033 953122042 22 0 262159 0;}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so-style-unhide:no;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argin:0cm;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mso-pagination:none;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2.0pt; font-family:DengXian; mso-ascii-font-family:DengXian;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DengXian;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DengXian;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MsoChpDefault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default-props:yes; font-family:DengXi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个人分类: 医案学习|0 个评论
分享 很高兴加入了经方医学论坛
leonlai2001 2021-10-12 18:10
很高兴加入了经方医学论坛,可以向各位大师学习,同时获取各种优质资源。
0 个评论
分享 在比较中学习三
楚士 2014-6-5 12:57
8、半夏 营养状况好,肥胖者居多。多疑舌象多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粘腻、或舌边有二条由细小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9、黄芪 肌肉松软无力,面色缺乏光泽,爱出汗。舌质淡胖,舌苔润。
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在比较中学习二
楚士 2014-6-5 12:56
5、细辛 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粘液。 6、吴茱萸 舌苔白厚。 区别芍药:同是治疗腹痛,芍药舌苔一般不厚。 7、柴胡 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
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在比较中学习
楚士 2014-6-5 12:55
这几天再看《50药证》一书,觉得应该把老师有关药舌的部分载录下来,作为重点学习。 1、桂枝体质之药舌: 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 2、甘草 舌质红,体型赢瘦。 3、麻黄体质之药舌 体格粗壮,舌体较胖,苔白较厚。 4、干姜 舌苔必白腻或厚,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粘液为干姜舌
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学习经方
楚士 2014-4-15 14:52
最近连连上网看黄煌教授主创的方证体质辩证论坛,非常有意思,受益匪浅。让我们普通的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有了更直观的感觉,尤其是体质辩证的视角,让人不再害怕中医中药的深奥玄妙,且知道自己属于什么体征,选择什么药物,少了盲目,多了了解。更加喜欢上中医。
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医眼科学习
楚士 2014-4-13 14:45
眼科经典《异授眼科》里的补胆散,药物组成仅有六味,当归2钱,羌活2钱,蒺藜2钱,蝉蜕2钱,荆芥2钱,甘草2钱。治疗因胆虚引起的黑白内外障翳。 胆脉络头目入耳,痰浊上扰故头晕目眩、耳鸣。胆为清静之腑,痰热内扰,则胆气不宁,故见惊悸不宁,烦躁不寐。胆气郁滞,则见胸闷善太息。热蒸胆气上溢口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泛恶呕吐。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
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方学习体会20130729 [复制链接]
chenqinwu 2013-10-22 21:58
桂枝汤治的情况是 气上冲。也可以说气外冲。 一个病人,头颈部和身体表面充满了热气和热水蒸气,这个病人已经开始了散热,但散热的档位不恰当。不是档小了,就是档大了。为了散热,毛孔开放,反正毛孔都比健康时开的大,所以怕风。热水蒸气从毛孔排到体外,形成了汗。 应该说,绝大多数情况是散热的档小了,热散出去的偏少,于是病人会发热,会头痛。病人还会由于食道的气体上冲而干呕。肺部的气体上冲而咳喘。实际上,干呕和咳喘都是为了帮助身体散热。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经方实验录第一案 汤某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生甘草一点五生姜三片红枣六个这个病人,已经出汗,说明散热开关已开,但病人还发热,说明档小了,鼻塞的同时病人也会流鼻涕,流鼻涕就是病人的鼻粘膜在出汗,最关键的是脉浮,这提示了血管里气体多了。 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一个年轻病人,那时我刚在老家开门诊几个月。夏天的时候,这个病人发热,就自己吃了安乃近,浑身大汗,体温退了后又发热了,于是找我治疗。他找我时,身上不停的出汗,一量体温,39度。出汗还怕风,不敢吹电扇,病人说我得了怪病了,别人都说出了汗烧就退了,我却是边出汗边发烧。我当时还是纯西医,面对这种情况觉得没法用药,要退热就得发汗,而这个病人已经在不停的出汗,最后无奈,给病人输液七天才愈。这个病例给我的冲击很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这个病人对我自学中医有刺激作用。因为这就是个简单的桂枝汤病。 桂枝汤服法中,可知发汗不可过。服桂枝汤饮热粥者或者用热开水,覆被喘几口气,则正气复,病方愈。 我的经验是病人喝桂枝汤后,必须喝热开水,或者大米粥,或者小米粥,或者面条汤,喝后,盖两层被子,等身上微微出汗了,就去掉一层,然后要避风不出门6小时以上,病就好了。 张锡纯也说了,欲用桂枝汤原方发汗者,必须啜粥,若不啜粥,即能发汗,恐也无此功效。 再次说明了桂枝汤后喝粥的重要性。 桂枝汤后面的服药方法很重要,因为以后的很多方剂要求同桂枝汤一样的用法。也就是说很多的经方服药后都要喝粥温覆。但现在桂枝汤这样要求的都不多了,其它汤要求的可以说几乎为零,而这将极大的影响效果。 今天这篇文章我的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说 桂枝汤后的服药方法和禁忌太重要了。并且不能只用于桂枝汤,应该用于很多经方。抽时间我把那些需要服药后喝粥温覆的处方找出来,专门列个表。
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方学习体会20130728
chenqinwu 2013-10-22 21:57
我本来要给一个人发短信的,但有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那就是用一个模型来说明什么是太阳。尽管我心里明白,但要找到一个很恰当的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凡是看到的都进行了想象,比如茶杯,圆珠笔,吹风机,蛋糕,饼干啤酒瓶等等。想了好几个小时,还是不行。晚上有个病人舌头痛,是一个朋友的老婆,就到他家去了,到了后,摆了一桌菜,我也没心情吃,看到筷子也不符合,盘子也不符合,突然之间,不知怎么的想到了鸡蛋,这就是我要的模型。也没心情吃饭了,赶紧给他老婆看病,回家。回家的路上,又想到一个模型铅笔。这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那么什么是太阳呢?把铅笔竖起来,中间的铅笔芯就是阳明,铅笔芯外面的木头就是少阳,最外面的那层漆就是太阳。上面的橡皮也可以认为是头颈部,当然也是太阳。 如果以鸡蛋做模型,把鸡蛋竖起来,鸡蛋壳就是太阳,鸡蛋清就是少阳,鸡蛋黄就是阳明。 这个模型很重要,将来很多时候要用到。 吉林中医药1981年第一期报道,麻黄汤治疗鼻衄。感冒风寒后,恶寒无汗,头痛,周身关节疼痛,鼻流血多次者,服药两剂,得汗而解。 这是个典型的太阳伤寒。病人由于毛孔闭合无汗,鸡蛋壳层的热量散不出去,结果把鼻部的血管憋破了,尽管散出去一部热量,但病人还是热量多,于是多次流鼻血,因此要用麻黄汤打开吊扇的开关,吊扇一开,问题解决。 经方躬行录106页有个荨麻疹病例。张某,25岁,素体强健。工作期间,披星戴月,餐风露宿,甚为辛苦。秋分之际,早晚寒气袭来。一朝归来自觉全身不适,稍顷便恶寒,头痛。肢体外露之处出疹起块,与肤一色,淡而不红,集汇成片,唇肿睑胖,眼睛仅露一缝。甚痒,抓之呈痕。口服苯海拉明,注射氯化钙,疹块不退,身痒不止。舌淡红,苔薄白。脉相浮紧。 观其脉症,知为寒风外袭,邪郁肌肤。荨麻疹者,古之瘾疹也。《诸病源候论风骚身体瘾疹候》篇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骚疹瘾。”本案形似风水,实非风水,然治疗与风水同,当须从汗而解。忆赵守真治风水一案用麻黄45克,今患者体壮凛盛故亦大剂投之。拟: 麻黄15克,桂枝9克,杏仁9克,炙草4,5克 一剂 服后时许,汗出如洗 ,肿痒俱消,霍然病已。 李映淮老师评语:古云,“水可浮舟,亦可覆舟.欲舟不覆,必须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此案小题大做,牛刀杀鸡。过汗伤阴损阳,变证迭起,曾虑及否?虽幸治愈,总属鲁莽孟浪。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切记!切记! 这个病人用麻黄汤的重要依据是脉浮紧。而荨麻疹可以认为是毛细血管的出血,但出的血排不到体外形成的。 名医类案 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数而紧,若不汗出,邪由何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有人问,仲景言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而此用麻黄汤,何也?瑾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当汗不汗,热毒蕴结而成吐血,当分其津液乃愈,故仲景又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盖发其汗,则热越而出,血自止也。 这个病人要诀也是脉浮紧。 可惜脑出血的例子没找到,但我相信,对一个脉浮紧,不出汗的脑出血病人用麻黄汤应该效果很好。后来我明白为什么找不到医案了,在古代,脑出血后病人昏迷,无法喝汤药,现代病人都去西医急诊了。 我曾治过一个再障,男,病了十几年了,效果不好,找我治疗,当时我用的小剂量麻黄汤,麻黄用2克,七天后化验有好转,没有改方,病人吃了五个月,好了。
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要学习《伤寒杂病论》?
吴强刚 2012-11-5 08:50
后世名医钱乙,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吴又可,叶天士,刘完素,王肯堂,张从政,王清任等皆结合当时的运气,提出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医论,并在当时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其医学著作也应运而生。刘完素好用寒凉,李东垣善于补土,朱丹溪长于滋阴,到了明清之际又出现了占据中医领域半壁江山的温病学派,皆天数使然也。所以,你在看他们的著作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运气的大背景。也许离开了那个大背景,这个理论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全球大运20年一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2003年非典时期与吴又可著《瘟疫论》的大背景相同,所以当时广州中医药大学吴门医派传人—— 邓铁涛 重用 板蓝根 , 使抢救回来的病人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这就是中西医疗效的差别 。 邓铁涛:“非典”是温病的一种,而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个附属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只是现在运气已经变了。我们又回到了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伤寒疫病横行的时代,---“家家有僵死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 汉南阳张机秉承道家法脉,渊源有授,在商相伊尹《汤液经法》和《桐君采药录》的基础上,撰著了千古不朽之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其方经过了一千八百年的临床检验,疗效被历代名医所称颂,仲圣遣药配方之精,虽历两千年而无有能及者,所以,崇尚仲景学说是理所当然的,医圣之名也是当之无愧的。 仲景之后,有 病于寒者 , 得火而喜 , 以为万物莫火若也 ;有病于热者,得水而喜,以为万物莫水若也。 更有火神派之医以姜桂取效而不敢用凉剂,寒凉派之医以芩连奏功而不敢用热药,甚有偏于泻者,以泻药而杀人,偏于补者,以补药而毙命,此皆一偏之医,非医道之正宗,离仲圣之道亦远矣。 历代医家所著医书,皆各有所偏,不是医家正统。所以对待仲景之后的论述,只能抱着“不可全信其说”的态度,这也是此版块在一般情况下不收集方药论述,只帖医案的原因。 然我中华正统医学何在?湖南刘昆湘刘仲迈二先生在为《伤寒论》作注时道出了仲景学说的精髓:长沙之学,盖用法而不执方,平脉辨证,相体定治,法由体异,方以证成。 仲景有云: 病变百端, 本 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 本 。 本 之不齐,在人体躬。相 体 以诊,病无遁情。 仲景先师又举例说明如下: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 本 有虚实,证随 本 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 为了鼓励学员使用经方,弘扬我中华真统医学。站长开辟了《经方方药》版块,今后200多首经方都会分别开贴,每一首经方帖子里面的内容主要为使用得比较成功的医案,方便学员在打算使用某一首经方时参考。所收录医案要求: 1,最好有诊疗日期 ,发病日期,看病日期,大概的地域。 2,病人性别,年龄 。 3,以经方原方使用或原方的合方使用或稍有加减,加减过多必然失去了经方用药少而精的价值,这样的医案不会被收录 自古以来,用经方加减的多,原方的少。方正相对,经方神效。有效必一饮见效,擅自加减,不知经方组方的原则,必失仲景先师本意也。
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5-15 22:50 , Processed in 0.04648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