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tag 标签: 伤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伤寒两地书(第56条) 岐黄医道 赵红军 2007-5-26 1 3732 赵红军 2007-5-26 00:41
伤寒两地书(第57条) 岐黄医道 赵红军 2007-5-28 2 3683 大将军 2007-6-2 14:12
伤寒死证新解 中西汇通 黄力 2007-5-29 0 3393 黄力 2007-5-29 18:41
伤寒两地书(第60、61条) 岐黄医道 赵红军 2007-6-7 1 3302 赵红军 2007-6-7 23:25
伤寒两地书(第62条) 岐黄医道 赵红军 2007-6-7 3 5042 cdef081 2008-8-14 14:30
[原创]伤寒两地书(第63条) 岐黄医道 赵红军 2007-6-15 3 3570 pipilu8225 2007-9-11 22:19
五十味益细读 经方教学 盲人摸医 2007-7-3 53 16910 wqpzm 2012-3-16 18:30
[原创]〈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岐黄医道 马文辉 2007-7-30 0 3102 马文辉 2007-7-30 13:09
伤寒与经络(刘渡舟) 仲景学术 yuelianggu 2007-8-4 4 3656 海阔天空 2007-8-6 12:35
伤寒质难的跋 中西汇通 代肖言 2007-9-8 5 4727 肖红 2009-12-10 19:31
[原创]《伤寒论》第七条“发于阳”和“发于阴”特指伤寒 岐黄医道 马文辉 2007-9-30 4 3380 马文辉 2007-11-11 17:26
学习的心得,有关伤寒与温病 仲景学术 aykm 2007-10-7 2 3624 zure 2007-10-12 10:45
[资料]南海譚次仲先生之伤寒五定法 仲景学术 梁知行 2007-10-22 0 2705 梁知行 2007-10-22 12:26
[推荐]伤寒名案选新注----熊寥笙 经方图书馆 梁知行 2007-11-28 6 4419 bendaohong 2009-8-29 12:27
[资料]辨夹阴伤寒证脉舌 仲景学术 梁知行 2007-11-28 0 2804 梁知行 2007-11-28 13:09
近代苏南朱氏伤寒派介绍 各家经方 小土豆 2007-12-7 4 4783 梁知行 2007-12-8 12:27
朱氏伤寒派资料 attachment 经方图书馆 小土豆 2007-12-10 31 8744 随缘而来 2010-6-20 22:47
从方证探析《伤寒论》(转) 仲景学术 李小荣 2007-12-13 2 3457 王晓军 2008-9-21 22:18
伤寒辨要笺记--程门雪 digest 仲景学术 梁知行 2007-12-19 9 4198 法布施 2012-7-26 22:59
[资料]王邈达、翟冷仙与古本伤寒 经方图书馆 梁知行 2008-1-4 4 4280 云中居士 2009-1-8 15:16

相关日志

分享 发现康平伤寒论
粒子2021 2021-12-5 21:41
努力学习中
0 个评论
分享 伤寒必背条文
z13654194898 2015-10-13 18:58
伤寒论必背条文 2013-01-17 09:33:13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 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麻黄汤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桂枝麻黄各半汤各三分一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发汗轻剂,表郁轻证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生姜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杏仁十六个 炙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表郁内热轻证,解表清里轻剂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汤葛根四两 麻黄生姜三两 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葛根加半夏汤生姜减一两 加半夏半升太阳阳明合病下利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 炙甘草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大青龙汤麻黄六两 桂枝、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个 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风寒束表,内有郁热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风寒束表,水饮内停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汗吐下后热扰胸膈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麻杏甘石汤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炙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热邪壅肺063.发汗后(0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 炙甘草二两发汗过多,误伤心阳而致心悸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炙甘草二两脾虚水停上冲心胸0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人参干姜白术三两 炙甘草桂枝四两脾虚兼表温中解表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肾阳虚证下后复汗,致肾阳虚烦躁0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制附子一枚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脾/肾阳虚水泛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少阴阳虚水泛炙甘草汤生地一斤 炙甘草四两 生姜桂枝三两 人参阿胶二两 麦冬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个 清酒七升 水八升心阴阳两虚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五苓散泽泻一两六铢 猪苓茯苓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米汤和服太阳蓄水证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桃核承气汤桃核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炙甘草芒硝二两太阳蓄血轻证 血热瘀结下焦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水蛭虻虫各三十个 桃仁二十个 大黄三两太阳蓄血重证,瘀热互结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大陷胸汤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枚痰热互结于心下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胃热气滞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炮附子一枚热痞兼阳虚 表阳虚外不固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炙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寒热错杂痞呕利痞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 炙甘草人参黄芩各三两 干姜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水饮食滞痞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炙甘草四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脾胃虚弱,痞利俱甚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肝气犯胃,胃虚痰痞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黄连汤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白虎汤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盒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里热炽盛致厥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盒 人参二两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误治,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阴伤有热,水气不利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炙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阳明腑实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下法辨证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药半斤 白蜜 大黄一斤 枳实半斤 厚朴一尺胃热肠燥津亏脾约证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茵陈蒿汤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肥栀子十五个 炙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湿热发黄,热重湿轻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翘根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四十个 生梓白皮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炙甘草二两黄疸兼风寒束表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生姜炙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柴胡桂枝汤1/2+1/2桂枝黄芩人参生姜芍药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少阳兼表,太少俱轻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大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 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 桂枝黄芩三两 干姜炙甘草牡蛎二两 栝蒌根四两少阳病兼水饮内结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 芍药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二两太少合病下利或呕 里热下利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四逆汤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炙甘草二两 大生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四两少阴阴盛格阳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白通汤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少阴阴盛戴阳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附子汤炮附子二两 茯苓芍药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少阴寒湿身痛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二两 炮附子一枚少阴病寒化兼表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炙甘草二两 炮附子一枚少阴病兼表证轻缓者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 黄芩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少阴阴虚火旺不寐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桃花汤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少阴滑脱不禁便脓血(虚寒痢)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四逆散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 等份阳郁厥逆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五味子、干姜,或悸+桂枝,或小便不利+茯苓,或腹中痛+炮附子,或泄利下重+薤白、干姜、五味子者,四逆散主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中阳不足,寒浊中阻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乌梅丸乌梅三百枚 黄连十六两 干姜十两 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六两 当归蜀椒四两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两 通草炙甘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血虚寒凝致厥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 黄柏黄连秦皮三两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霍乱亡阳脱液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理中丸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三两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竹叶石膏汤竹叶两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 麦冬一升 人参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脾胃论在《伤寒论》 原创
楚士 2015-5-16 13:00
脾胃,是中医里最大的课题,“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可能学过中医的人,没有不晓得这句话的。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则阳气不能固护体表,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风寒,说明不论外感内伤,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脾胃乃伤,百病由生”由此而来。 在圆运动古中医里,左升右降有序,是体内阴阳之和的先决条件,而“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功能正常运化,正气旺盛则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还说明,调理脾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以及日常养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正所谓:“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亡”,当我们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便能够做好做足“不治已病治未病”各种家庭保健功课。 前不久出门,有幸认识老王,她是一名会计师,今年已经68了,但中气十足。她的身边总是围着一大堆的人,不解?干什么呢?哦,在抄方子。顺眼看了一下,记载如下: 这是一个食疗方,可以治疗骨质增生、腿疼的效方。老王在一年前用拐杖走路,病病歪歪,如今不说健步如飞,也是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哦。 食材一、焦作铁棍山药半斤 食材二、陕西山西摊枣12粒 食材三、湖北罗田板栗6粒 食材四、宁夏枸杞30粒 大火煮开小火炖,熟后放入三两新鲜后腿肉【片丝馅均可】。此为二餐的量,同理二个人的量。空腹服用,当早餐。 半年不到,老王拐杖不用了,期间听人讲歌唱家刘欢老师有股骨头坏死,托电视台熟人抄方送到北京【不知送到否】,隔壁左右的邻居、朋友用后多多少少起了作用。 我们看看这个食疗方 山药,怀山药为地道药材,焦作的铁棍山药也不错。《本草纲目》说它有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归脾、肺、肾经。《本经》记载:“主健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摊枣,生长于中国黄河流域的大红枣,特点颗粒硕大,呈圆柱形,色如墨玉,果肉甜软润香,素称人参果。 板栗,罗田板栗有健脾胃、益气、补肾、壮腰、强筋、止血和消肿强心的功用,适合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以及外伤后引起的骨折、瘀血肿痛和筋骨疼痛等症。 枸杞,归肝、肾经。甘平质润,平补肝肾,有滋补强壮作用,凡肝肾阴虚诸证均可应用。 猪肉,味甘,性平。入脾、胃、肾经;能滋阴,润燥,补血。主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和止消渴。 猪肉煮汤饮下,可急补由于津液不足引起的烦躁、干咳、便秘和难产。 从功能上我们看到,此食材主要补虚强身、健脾运化,其次补中益气驱邪润滑。真是一款好食疗方。 在《伤寒论》里,是不是没有健脾胃的中药呢?是不是仲景先师不重视脾胃呢?这次学习才知道仲景先师高度重视脾胃,他老人家在用方中,经常用大枣补脾胃。大枣补脾胃的作用反映在《伤寒论》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十枣汤等方剂中。 我们再看看统计资料吧:【统计资料来源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一书】 甘草、大枣同用《伤寒论》中有35方。《金匮要略》有36方; 人参、甘草、大枣同用《伤寒论》有9方,《金匮要略》有8方; 姜枣同用《伤寒论》有37方,《金匮要略》有36方。 黄煌教授在书中重点介绍了生姜大枣汤,多用于感冒、消化道疾病,还可用于恶寒、恶心、食欲不振而不渴者,并且养胃。 李师在论坛讲解:大枣补脾益胃,多用于脾胃气弱,气实不用。而姜枣同用其主要作用“生姜和胃气,大枣益胃气。” 然而,现代人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压力过大等都可能伤及脾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姜枣粥啦,我家早餐天天熬此粥,活学活用养生第一法。
个人分类: 任务|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5-6 12:33 , Processed in 0.03780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