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tag 标签: 原创

相关日志

分享 我的保护神_小柴胡汤 原创
楚士 2017-10-5 13:38
二十多年前单位体检做B超查出胆结石,结果令我恍然大悟:多年来的胃肠不适,祸首竟然是它。 当即在同济医院开了治疗胆结石的中成药。服后效果明显。记得那药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市面上没有买的,同济大学自制。 前二年开始学习伤寒论,大小柴胡汤证印象深刻,柴胡证有四个明显的症状,在96条文中,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下面是或然症: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我觉得这个小柴胡汤,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每每吃了油炸食品或者吃多了油腻了,起码胸胁处犯病,少则心下痞,多则欲吐,所以家里总要有这药以备不测。 那为什么小柴胡汤这么管用?学习伤寒论才得知,咱有胆结石,肝胆相照,必肝胃不和。西医检测有胆红素一项,那都是超标的。 中医治疗却不看指标,必须治疗三焦气机,三焦气顺了,指标几天就正常了。 拿九月二十一号晚上来说,几十年没有见面的同学聚会,一高兴忘乎所以,十一点左右开始欲吐不能,腹痛难忍,一会儿冷汗一会儿发热。 马上让老刘拿出小柴胡汤颗粒,另外用白芍甘草生姜煮水,白芍治疗疼痛,生姜止呕,二次下来,夜二点渐渐平复。一夜无事,二十二日精神抖擞参加聚会。 学习伤寒论,还发现,有肝胆之病的人,感冒易犯咽喉和鼻子,没有高烧却忽冷忽热,胃脘部多有不适,胸胁处多有发闷,也是肝病传脾的特质。 还有一种情况,三焦不利大便干燥,病位不是小柴胡汤趋外,而是趋里,仲景先师用大柴胡汤,熬药麻烦不要紧,小柴胡汤加三黄片即可。 当然只是救急啊,最好还是去药店买中药饮片。
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好友感冒看厥阴证、小柴胡汤证 原创
楚士 2016-2-5 13:55
昨天,好友网上留言: 咳,痛,冷,吃药。 许是着凉了,昨天两三点钟就莫名其妙的咳嗽,上午时胸腔不适,咳嗽更烈,然后出现怕冷,头项腰四肢骨节痛,身热,无汗,手足潮湿,便溏。挨到晚上,小青龙汤原方服一次咳止,余症皆在,一夜不适,晨起头昏眼花,鼻腔干痛,不敢再试验了,口服2粒阿莫西林胶囊,诸症皆减。 猛一看,小孙的感冒很像麻黄汤证但有咳嗽,虽然无汗但手足潮湿,说明体内【肺部】还是有热的,按照李师讲解,应该是桂枝汤证。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会有便溏症状? 再次打开李师的文章: 三、 表寒证 表寒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恶风寒,头痛项强,有汗出,脉浮缓。 表寒证的病理变化状态是营弱卫强。 治疗表寒证的代表方为桂枝汤: 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桂枝汤方证为表寒证。表寒证属于表阴证。表阴证为厥阴证。而桂枝汤证具有厥阴证的4个特点,说明桂枝汤证属于厥阴证。 其中李师列举: 2、厥阴证有“下之利不止”的特点。桂枝证也有下之利不止的特点。如经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而厥阴病提纲证也有“下之利不止”的表现,故“下之利不止”是桂枝证具有厥阴证的表现之二。 哦!当初看到李师这一段讲解时曾经十分不解:怎么桂枝证会有下利呢?今日看到小孙的qq留言,有便溏症状,始信仲景先师之言,信服厥阴证属于表证之结论。网上给小孙留言,吃一剂桂枝汤呗。 现在细细的想来,感冒无小事,李师讲解表证有四表热、表寒、表实、表虚,涉及的方剂除了桂枝汤、麻黄汤外,还有不少,比如: 表热方 1、麻杏甘石加葛根汤 2、桂枝加葛根汤 表实方 1、麻黄加术汤 2、甘草麻黄汤 表寒方 1、桂枝去芍药汤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桂枝甘草汤 4、桂枝加桂汤 表虚方 1、当归四逆汤 2、桂枝新加汤 这些方剂代表着不同的证型,也就是寒热虚实,哪怕一点不同就会误判。所以,学习《伤寒论》需要体会脉证的细微差别,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症状。 比如口渴喜冷饮者有内热;大便硬有寒热二种情况;头汗出是阳证;往来寒热的表现既有半表半里的属性,还有疟疾等等诸多辩证要点。 每每遇到难题解不开,常常会以表证作为参照,思考阴阳寒热虚实在人体中的表现,比如小柴胡汤证属于什么证?属阴属阳?李师从病位、症状、阴阳气分析: 比如桂枝证和柴胡证,是临床经常遇到的,这二证都有风证的特点,都有可能发展至烦惊的怪异表现。而其疾病性质都是血弱阳浮。桂枝证的病位在外,属于营卫不和。柴胡证的病位在内,属于肝脾不和。桂枝证和柴胡证的表现,就属于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的著名论点“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 并且有针对性的答复半表半里小柴胡汤证的属性:你说的介于阴结和阳结之间,其实就是阴结和阳结同时存在。阴结为不欲食,大便硬;阳结为汗出恶寒。 此条也间接说明小柴胡汤证之“不欲饮食”属于阴结。小柴胡汤方之半夏生姜开阴结。 此外,按照病理变化状态,《伤寒论》的理法、治法都值得我深入学习。
个人分类: 任务|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脾胃论在《伤寒论》 原创
楚士 2015-5-16 13:00
脾胃,是中医里最大的课题,“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可能学过中医的人,没有不晓得这句话的。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则阳气不能固护体表,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风寒,说明不论外感内伤,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脾胃乃伤,百病由生”由此而来。 在圆运动古中医里,左升右降有序,是体内阴阳之和的先决条件,而“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功能正常运化,正气旺盛则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还说明,调理脾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以及日常养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正所谓:“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亡”,当我们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便能够做好做足“不治已病治未病”各种家庭保健功课。 前不久出门,有幸认识老王,她是一名会计师,今年已经68了,但中气十足。她的身边总是围着一大堆的人,不解?干什么呢?哦,在抄方子。顺眼看了一下,记载如下: 这是一个食疗方,可以治疗骨质增生、腿疼的效方。老王在一年前用拐杖走路,病病歪歪,如今不说健步如飞,也是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哦。 食材一、焦作铁棍山药半斤 食材二、陕西山西摊枣12粒 食材三、湖北罗田板栗6粒 食材四、宁夏枸杞30粒 大火煮开小火炖,熟后放入三两新鲜后腿肉【片丝馅均可】。此为二餐的量,同理二个人的量。空腹服用,当早餐。 半年不到,老王拐杖不用了,期间听人讲歌唱家刘欢老师有股骨头坏死,托电视台熟人抄方送到北京【不知送到否】,隔壁左右的邻居、朋友用后多多少少起了作用。 我们看看这个食疗方 山药,怀山药为地道药材,焦作的铁棍山药也不错。《本草纲目》说它有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归脾、肺、肾经。《本经》记载:“主健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摊枣,生长于中国黄河流域的大红枣,特点颗粒硕大,呈圆柱形,色如墨玉,果肉甜软润香,素称人参果。 板栗,罗田板栗有健脾胃、益气、补肾、壮腰、强筋、止血和消肿强心的功用,适合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以及外伤后引起的骨折、瘀血肿痛和筋骨疼痛等症。 枸杞,归肝、肾经。甘平质润,平补肝肾,有滋补强壮作用,凡肝肾阴虚诸证均可应用。 猪肉,味甘,性平。入脾、胃、肾经;能滋阴,润燥,补血。主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和止消渴。 猪肉煮汤饮下,可急补由于津液不足引起的烦躁、干咳、便秘和难产。 从功能上我们看到,此食材主要补虚强身、健脾运化,其次补中益气驱邪润滑。真是一款好食疗方。 在《伤寒论》里,是不是没有健脾胃的中药呢?是不是仲景先师不重视脾胃呢?这次学习才知道仲景先师高度重视脾胃,他老人家在用方中,经常用大枣补脾胃。大枣补脾胃的作用反映在《伤寒论》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十枣汤等方剂中。 我们再看看统计资料吧:【统计资料来源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一书】 甘草、大枣同用《伤寒论》中有35方。《金匮要略》有36方; 人参、甘草、大枣同用《伤寒论》有9方,《金匮要略》有8方; 姜枣同用《伤寒论》有37方,《金匮要略》有36方。 黄煌教授在书中重点介绍了生姜大枣汤,多用于感冒、消化道疾病,还可用于恶寒、恶心、食欲不振而不渴者,并且养胃。 李师在论坛讲解:大枣补脾益胃,多用于脾胃气弱,气实不用。而姜枣同用其主要作用“生姜和胃气,大枣益胃气。” 然而,现代人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压力过大等都可能伤及脾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姜枣粥啦,我家早餐天天熬此粥,活学活用养生第一法。
个人分类: 任务|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医导到治疗 原创
楚士 2015-2-28 13:55
昨天,小宋从陕西回来了,在qq里给我留言,告诉我身体和眼睛都有了好转,真心为他高兴。 小宋是曼云的侄儿,当初给他瞧病,纯属意外:当推荐武汉某医院眼科张主任后,还和曼云自嘲:我是个医导哦。 不成想便接手治疗下来。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个案,有必要记录: 元月初,张主任的治疗方案出来了,结论是小宋的病属于干眼症。为什么我称谓结论而不是辨证论治,是因为张主任犯了一个西医的毛病,只看了局部现象,却没有整体观察患者的情况,难道他没有十问?不知道这孩子吐酸水肝胃不和吗,有没有舌诊呢,小宋的舌苔白,舌质两边红,证明肝火上炎阿。 治疗眼睛的中药很多,所以,开了二百多元的中药,并且加上针灸治疗费用多达六百多人民币。 在我的中医知识里,对于那些开方很大的医生,总有些犯嘀咕:经方大多十味药了不起了,像芍药甘草汤仅仅二味药,对下肢疼痛立竿见影,三黄泻心汤三味药,清心解火疗效显著。 那么我的思路有二个,一是治肝必须实脾,因为中医有一个著名说法,肝病传脾;二是补肝的阴虚。 用药:第一步归脾丸,第二步杞菊地黄丸。 在吃药期间每天做眼保健操,喝枸杞菊花茶,并且用这个茶熏眼睛,促动眼部血液循环。治疗期间,得知小宋曾经因为感情波折,情绪上有些郁闷,随机开出逍遥丸。同时,和小宋QQ、电话聊天,解决一些情绪问题。 为了保证疗效,我觉得药品必须挑选北京同仁堂的。 按照我的预期,三个月应该起效。啊!二个月已经起效啦。 学习中医药是不是物有所值呢?
个人分类: 任务|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缺什么? 原创
楚士 2015-2-11 12:07
前天蹭课,听西医风湿关节炎总绪,哇!那内容真多阿。有很多颠覆本人固有的概念,比如西医风湿关节炎涵盖有缔结组织炎症【包括红斑狼疮等等】,脊柱关节病【强直脊柱炎】,关节炎【包括骨质增生,退行性病】,血管炎,甚至痛风。一下子有些蒙了,因为在中医里这一切统统称为痹症,痹者:“闭阻不通也。” 是因气血经络凝滞不通所致的痹证。 去年,姐夫腿痛严重,按照归类属于退行性的关节炎,所以,到医院注射润滑关节的药物,开始有效,后来又开始疼痛,尤其上下楼梯。听旁人介绍,去中医院扎针灸,也是有效果的,麻烦在,不扎针灸便恢复疼痛。本人便建议艾灸看看。唉....,仍然不理想。便又建议:吃一些芍药甘草汤,由于相距较远,也不知道姐夫其他症状,所以芍药的量不敢用大,据姐夫说好了一些。看情况,效果也不是很明显阿。 自从学习《伤寒论》,尤其是黄煌教授体质学说,才发现自己缺乏对“证”的本质的理解: 比如:芍药甘草汤主治是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 而桂枝芍藥知母湯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身体脂节弯曲】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这里面的区别是:患者是否有肿胀现象。 而姐夫正好有关节肿的症状。 其实,从去年八月看到经方医学论坛,接触到黄煌教授体质学说,便被深深吸引,论坛的病案分析栏目详细解剖患者的病症,让我看到自己学习《伤寒论》的不足;黄煌教授的病案更是令我着迷,你会跟着脚步,一步一步看大师如何望闻问切,初诊、复诊用药过程;论坛讨论病案如华山论剑,各位高手各抒己见。让患者的“证”慢慢地剥丝抽茧显现出来。 在论坛,还知道自己缺乏对《伤寒论》方剂的运用,方是死的,证是活的,药是随证加减的。比如摸索治疗自己的黄斑变性,先从肝肾入手,后又从脾胃论治,其实,分证用药最关键。 学习中并不缺乏勇气和毅力,缺乏的是学习的钥匙,在论坛,我只是一个小小学生,一步一趋蹒跚学步吧,要求不高,但是一定要扎实。
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黄帝内经》描画的体质五 原创
楚士 2015-2-10 13:04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土形的人,属于土音中的上宫,就像上古的黄帝一样。这样的人,皮肤呈现黄色,面圆,头大,肩背部发育匀称美好,腹大,下肢股胫修长健美,手足小,肌肉丰满,全身上下都很匀称,步履稳健而行走时脚步落地也很轻,人也安静,做事慎重,乐意帮助别人,不喜欢权势,善于团结人。能耐受秋冬的寒凉而不能耐受春夏的温热,在春夏季节易感邪生病。这一类型的人属于足太阴脾经,是禀土气最完全的人,其特征是诚实忠厚。禀土气之偏的有左右上下四类:左之上方,在土音中属于太宫类型的人,类属于左足阳明经之上,其特征是平和、柔顺。左之下方,在土音中属于加宫类型的人,类属于左足阳明经之下,其特征是端庄持重、乐观无忧。右之上方,在土音中属于少宫类型的人,类属于右足阳明经之上,其特征是言语圆润婉转。右之下方,在土音中属于左宫类型的人,类属于右足阳明经之下,其特征是独立奋进。 再次看《黄帝内经》描写的土型人,打破了固有的框架,放眼看去,所有的黄种人都是土型人。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到中国人并不全是黄色的皮肤,但是细细想来,中国人面色的白、黑、红、灰与欧洲人纯白,非洲人的纯黑,东南亚人棕色还是有些不同的,都是相比较于黄的颜色,比如面色白,基本上为黄白色吧。曾经见到一位老人,白白胖胖的,脖子短粗,身材臃肿,经常头疼头晕。 黄煌教授对于这个黄,有过几个描述: “柴胡体质”: 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 “麻黄体质”: 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暗; “黄芪体质”: 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 “半夏体质”: 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 “温经汤体质”: 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 “黄芪桂枝五物汤体质”: 面色黄暗,也有见暗红者。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黄帝内经》描写的五行人,重在品行。 关键在下面的描写: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曰: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木、火、土、金、水五种形态的人,因各自的禀赋不同,特征也各不相同,所以有二十五种不同的变化。 黄帝说:人若是有以上二十五种类型的某一形体特征,却没有相应的皮肤颜色,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岐伯说:按照五行生克的规律,若是出现了形体的五行属性克制皮肤颜色的五行属性,或皮肤颜色的五行属性克制形体的五行属性的反常现象,每逢遇到年忌相加,如果再感受了邪气则会生病,生病若有失治、误治,或稍一疏忽,而未重视调养,则有生命危险。如果形体与皮肤颜色相称,则是富贵健康的象征。黄帝说:在形体和肤色相互克制的时候,能够知道年龄的禁忌吗?岐伯说:凡人的年忌,从七岁这一大忌算起,以后每加九岁为一大忌,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在这些年忌里,人要十分注意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的调养,不然就很容易感受邪气而产生疾病,若再稍有疏失,则会危及到生命。所以人每逢遇到这些年忌的年龄时,就要特别注意调养,绝对不能做奸邪事情。 过去看《黄帝内经》认为,女子以七,男子以八为节,7年的周期为7、14、21、28直至84岁;8年的周期为8、16、24、32直至72岁,便有了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现在又出了一个年忌的名词,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人生关口,怎么过关?加强锻炼,修身养性。
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黄帝内经》描画的体质三 原创
楚士 2015-2-3 11:40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火形的人,属于火音中的上徵,就像南方的赤帝一样。这样的人,皮肤呈赤色,脊背宽广,颜面瘦小,头小,肩背髀腹各部的发育均匀美好,手足小,步履稳健,心性急躁,走路时身体摇晃,肩背部肌肉丰满,办事时有气魄,轻钱财,但又少守信用,多思虑,分析问题明快、透彻,面部颜色红润健康,性情急躁,不能长寿,多暴病而死。能耐受春夏的温热,不能耐受秋冬的寒凉,秋冬季节易感受邪气而生病。这一类型的人,属于手少阴心经,是禀火气最俱全的一类人,其特征是认识事物深刻,讲求实效。禀火气之偏的有上下左右四类:左之上方,在火音中属于质徵类型的人,类属于左手太阳经之上,其特征是为人比较轻浮,见识肤浅。右之下方,在火音中属于少徵类型的人,类属于右手太阳经之下,其特征是善动而多疑。右之上方,在火音中属于右徵类型的人,类属于右手太阳经之上,其特征是踊跃而不甘落后。左之下方,在火音中属于质判类型的人,类属于左手太阳经之下,其特征是无忧无愁,乐观、怡然自得。 黄煌教授体质学说中比较符合上述体质的有二种: “三黄泻心汤体质”: 营养状态比较好,无明显虚弱表现,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较好,大便干结或便秘,多有出血倾向。咽喉多充血,唇色或舌质红或暗红,脉象滑数。体检血压、血脂、血液粘度、血尿素氮较高者。目前最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以及出血性疾病。 “桂枝茯苓丸体质”: 患者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腹部大体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多有头痛、便秘、腹痛腰痛、心悸等症状。妇科病、男性的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五官科疾病等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 看来,医案中的卵巢囊肿者属于“桂枝茯苓丸“这类体质 那么,过去我认为的血瘀体质和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血淤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身体里的血液运行不畅了,或有瘀血内阻了,这种体质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一种埋藏了很多危险因素的体质,高血压、冠心病、肿瘤、脑梗、心肌梗塞都和血瘀体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血瘀体质的基本表现、判定血瘀体质的基本方法: (1)皮肤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青紫瘀斑(皮下出血)吗?(是) (2)你两颧部有细微红斑吗?(是) (3)你身上有哪里疼痛吗?(是) (4)你有额部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是) (5)你面色晦暗或容易出现褐斑吗?(是) (6)你会出现黑眼圈吗?(是) (7)你容易忘事(健忘)吗?(是) (8)你口唇颜色偏黯吗?(是) (9)舌色暗红吗? (是) 可以看出,辩证方法路殊同归,但黄煌教授的方法更加明细,与中药方剂结合起来。
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黄帝内经》描画的体质二 原创
楚士 2015-1-31 13:08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一曰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 木形的人,属于木音中的上角,就像东方的苍帝一样。这样的人,皮肤呈现苍色,头小面长,肩背宽大,身直,手足小,多有才能,多劳心思虑,体力不强,多忧愁事物。这样的人对于时令,能耐受春夏的温热,不能耐受秋冬的寒凉,在秋冬季节容易感邪而生病,属于足厥阴肝经。具有柔美而稳重的特征,是禀受木气最完全的人。禀木气之偏者有四,分为左右上下:左之上方属于木音中大角一类的人,类属于左侧足少阳经之上的,其特征是美长而逶迤。右之下方,在木音中属于左角一类的人,类属于右足少阳经之下的,其特征是处事随和而又顺从。右之上方,在木音中属于钛角类型的人,类属于右足少阳经之上的,其特征是积极、向上、进取。左之下方,在木音中属于判角的人,类属于左足少阳经之下的,其特征是举止大方,刚正不阿。 有关苍色,本人拿捏不准,古意似乎是青色,是深色系,青与黑色是有别的,黑色是比较容易辨别的。而中国人大多是黄色为主的,在观察周围人群时发现,是不是地域不同,这青色人是不是青灰色呢? 最可以比较的是那首《敕勒川》吧: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下雨前的天色,应该为暗灰色吧。 黄煌教授体质学说中比较相符合的是: “柴胡体质”: 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 柴胡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 其中代表方四类,大约应该是黄帝内经所描画的“禀木气之偏者有四,分为左右上下”吧。 兰洪喜老师细分: 柴胡龙骨牡蛎汤脸型,瘦长型,颈细长,整体细长 而且柴胡龙骨牡蛎体质者多长寿 总结柴胡龙骨牡蛎体质,脸型以及体型的三个字:细长瘦 四逆散脸型是,两下颌角突出,四方瘦,腮无肉。也就是四方脸。韩国人多四逆散体质,国字脸,体型适中者多。 大柴胡体型脸型三个字:短粗胖。脸型也是国字脸。 小柴胡脸,面黄肌瘦,一般尖下颏者多,皮肤黄黑无光泽者多 。 如此比较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做个参考也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柴胡龙骨牡蛎体质的人,符合情况的蛮多阿。有几次在药房观察,这类型的人群,有的思维缜密, 有的过于思虑,失眠状况不少,肠胃也是不好的。思伤脾噢。 补充一下,看到肺虚的人群,其脸色一般苍白,是以苍为主,还是以白色为主呢?我想还是以苍色为主,即灰白色吧。
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黄帝内经》描画的体质 原创
楚士 2015-1-30 12:38
《黄帝内经》有著名二十五人形记载,可以说是中国人最早的体质描绘,非常具体,非常清晰,并且从面色形体五官等等方面,让医家在望闻问切过程中,对患者的初步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十五种人形还是依据古法分阴阳分五行划分。其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纲。 以金为例: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钛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白话文: 金形的人,属于金音中的上商,就像白帝一样。这样的人,皮肤呈白色,面部呈方形,头小,肩背瘦小,腹小,手足小,足跟坚硬,行动轻快,禀性廉洁,情性急躁,静则安,动则悍猛,适合于做官吏。能耐受秋冬的寒凉,不能耐受春夏的温热,在春夏季节易感邪生病。这一类型的人,属于手太阴肺经,是禀金气最全的人,其特征是坚强不屈。禀金气之偏的有上下左右四类:左之上方,在金音中属于钛商类型的人,类属于左手阳明经之上,其特征是廉洁自好。左之下方,在金音中属于左商类型的人,类属于左手阳明经之下,其特点是美俊而潇洒。右之上方,在金音中属于右商类型的人,类属于右手阳明经之上,这类人的特点是善于明察是非。右之下方,在金音中属于少商类型的人,类属于右手阳明经之下,这类人的特点是严肃庄重。 现在,再来比较一下黄煌教授中体质学说比较像金形人的体质: “桂枝体质”: 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 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 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兰洪喜老师进一步细化: 比较简单的办法,有一句话,白面书生者就是。所谓面如冠玉,即面白而有油光,一般长脸比较多。全身皮肤也比较白,比较瘦,没有厚肚皮,,这种白是很健康的白绝不是苍白。 比如节目主持人撒贝宁,明星,陈冠希,何润东,都是桂枝体质 总结桂枝体质2句话,面部白瘦,两腮无肉。 比较后会觉得,很有些相似阿。不过,《黄帝内经》描画的更为细致,那么在用药上是不是应该左手阳明经上下、右手阳明经上下有所不同呢?
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开悟 原创
楚士 2015-1-24 12:52
打开经方医学论坛的个人空间,发现自己已经由新手变成童生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童生一般指的是读书人。且不论年龄大小,在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呵呵,恰如其分阿。 虽然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一直都在努力学习中医,为什么可以持久的关注中医、学习中医,因为它和我自个儿的专业休戚相关,关联度太大,不了解不探求相信老天都不会答应。还有一个最主要原因,作为爱好者,可以为自己、家人、朋友分忧解难何乐不为?! 论坛有一提示:把自己运用经方的事情写出来。想了一下,似乎有似乎又没有,但还是有话可说的。 2014年8月,我开始学习黄煌教授的体质学说,之前每天晚上听中医药大学教授课程的我,有种启蒙开悟的感觉,好像有了穿越,把我和张仲景医圣的距离一下拉近了许多。我不由自主的反观自己、观察人群,对照家人,去印证老师的方证体质之间的关系。 我的小弟前年因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不能继续工作,西药中药吃了一大堆,情况没有缓解。正好我学习黄煌教授有关大柴胡汤体质,黄煌教授称大柴胡汤乃“神方”!并且总结出以下体质特征: 一:形体特征 体格发育较好,外观比较壮实,但不一定皆表现为肥胖,肌肉一般比较丰满而且坚紧,肤色多偏黑而或较干燥,面色一般较佳。颈部多见粗而且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 二:心理特征 性格多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多表现类精神病样症状,多见人际关系敏感。 三:机能特点 表现为肝功能和胃肠机能弱,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食后腹胀以及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等。 四:腹诊特点 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果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再加上腹诊均符合上述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果患者的心理特征亦符合上述者则为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无疑。 小弟是比较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的。那为什么这么多药物都没起到决定作用呢?我看了一下处方,西药就不说啦,且有医生开了将近半年的猴头菇口服液,而中药罗列有三十几味,补药占了四分之一,其他药物我一时搞不懂属于治疗肝胃不和型、还是脾胃虚寒型、肝胃郁热型、瘀血阻络型、脾胃阴虚型的哪一种。道行太浅。 我认真看了小弟的舌苔,舌象:舌苔薄白微黄,舌红少津。症状:上腹部隐痛,不思饮食,口干舌燥。初步认定:胃阴不足。我不想再加重他胃部的负担,建议:先购买同仁堂的归脾丸。调理调理再说。没想到二周以后小弟欣喜的告诉我,他的胃部舒服很多,他问我还继续吃吗?我犹豫了,按照目前情况,小弟胃部的虚已经有效缓解,接下来应不应该上大柴胡汤呢? 小弟上班了,不久因为应酬胃部又出现隐痛,我知道,自己的犹豫让他的病情反复了。 上个月,我朋友的外甥眼睛出了一些症状,找了眼科大夫说是严重的干眼症,中药也是开了一大堆,据说260多元,连同针灸,治疗费用达六百多。朋友找到我询问,我认真问了一下情况,看了舌苔,认为肝阳上亢引起了脾胃不和,原因是这个孩子因为感情波动有些肝郁结了。我提出一套方案,包括熏眼睛,按摩眼部穴位,调整脾胃的中药,半个月下来,眼部情况好转,现在开始调整肝部郁结。 虽然自己用的是中成药,但是效果还是蛮好的,我一直向家人朋友推荐同仁堂,起码不会有假冒伪劣吧。 自己学习黄煌教授体质学说有了一点开悟,但是我认为,必须配合中药知识的学习,这二条腿一定不能成为跛行,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最好一起学。 像这样的例子发生不少,曾经用杏仁露治疗孩子的咳嗽等等等等,花费不大,让疾病终止在萌芽状态,朋友曾经写邮件:你对所以需要帮助的人,都及时伸出温暖的双手,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竭尽全力予以帮助。很让我感动。我回复:应该感谢祖国医学,感谢黄煌教授“藏方于民”的理念。
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眼部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原创
楚士 2014-12-31 15:15
小宋来自陕西汉中,小伙子在武汉打工,现在有点小毛病:爱眨眼睛,前天问我这是个什么病?中医讲眼睛,一般有:肝开窍于目,而《灵枢·大惑论》中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而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在人体起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眼睛与全身的脏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以,中医认为,眼睛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内脏情况,因此中医眼科治疗疾病从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治病求本,辨证施治。 因为自己患眼部疾病后,曾经阅读过大量文献资料,也看了一些医生,有西医也有中医,试过了便知道,要想找出患病的根源,必须要知道自己的身体那里出了问题。 在qq里,我简单问了几个问题: 1、脾胃有没有异常; 2,有没有脂肪肝; 3、大小便正常与否; 4、身体有什么方面的不适; 5、舌苔情况。 下面是小宋的回答: 1、胃部有些小毛病,泛酸; 2、口腔溃疡; 3、大小便正常; 4、舌苔白色,舌二边红; 5、没有肝方面的问题。 我初步判断:肝胃不和,肝强脾弱。这是身体状态,眨眼睛还有其他问题,就是肝风内动。如果我是中医,如何开方呢? 降逆和胃橘皮竹茹汤,知母黄芩清上焦,当归、芍药养阴血柔肝和木,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祛湿,好像应该加一些风药。 我推荐小宋去市中医院眼科张虹主任那里看看。 最近还看一些最先进的眼科西药---抗VEGF药物, 它是治疗各种黄斑变性的注射药物。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英文缩写,又叫做血管渗透性因子。这种因子在多种眼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发病时,眼内VEGF浓度增加,产生不健康的新生血管,继而出现大量出血、纤维增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也引起明显的血管渗漏,导致组织持续严重水肿。抵抗或减少VEGF在眼内的浓度,可以抑制疾病的进展,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 目前,抗VEGF的主要治疗适应症有:“湿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辅助用药。 我特别感谢那些发明的专家学者,为人类的光明事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 但是,我希望,在注射抗VEGF药物以后,患者还必须得找中医调理脏腑,因为洪水的源头不抑制,后患仍无穷吶。
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寒、热与中药 原创
楚士 2014-11-25 12:32
两天,认真反复的看孙曼之老师的医案,不断揣摩不断思考: 一、与现在很多医家的观点不同,孙曼之老师重视热致病因素,比如记录的医案中,很多病因是太热导致的,甚至癌症。 二、与李可老师重用中药附子不同,孙曼之老师通过患者的情况,善于利用中药中的风药,而且治愈不少疑难杂症,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他对很多中药了如指掌,比如黄连、胡黄连二味药,都长在四川,黄连,生长于海拔二千米以上,胡黄连生长在海拔二千米以下。药效就不同了。并且通过尝药得出:胡黄连这个药挺好的,和川黄连刚好是相反。川黄连坚阴,胡黄连把湿气往下走。 我还有个想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孙曼之老师是陕西渭南人,那里的气温条件是什么样的呢,我查了一下,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春季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风送爽,冬季晴冷干燥,年均气温12-14℃,年雨量600毫米左右,年日照2200-2500小时。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但伏旱、秋涝和夏季干热风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较大。这是不是意味着风、寒对人的危害比中东部地区要偏大偏多?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7-3 11:25
h、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加饴糖。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名:小建中汤
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7-3 11:25
e、咳逆上气。-----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f、少腹上冲心者。-----名:桂枝加桂5两 g、腹中急痛。---名:桂枝加芍药汤
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7-3 11:24
桂枝汤 恶风、汗出、脉浮。 a、汗出多、关节疼痛,必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 b、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必加人参。----名:新加汤 c、无汗而小便不利,去桂枝,加白术、茯苓----名: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d、心下悸。----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7-2 11:46
4、桃仁 主治肌肤甲错。治狂。 肌肤甲错-----皮肤干燥、粗糙、脱屑如有鳞甲,或增厚,色素沉着。 形体赢瘦、面色黯黑,二目眶发黑发青,口唇多黯紫,舌质黯红坚老。并且多伴有情绪不安定或狂乱、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大便干结。
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30 11:22
桔梗 主治咽痛、咽干或咳。 注意:干咳、不渴、不伴喘,有胸满,脉无沉伏,或微细。全身症状比较好。不可大量使用,会引起恶心或呕吐。 区别: 玄麦甘桔汤----咽干咽痛,局部红肿糜烂、便秘。 配合半夏厚朴汤----咽喉异物感,如咽喉炎、食管炎、梅核气。 配合连翘、黄芩、山栀----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
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30 11:21
区别: 五味子、泽泻均可以治疗“冒” 泽泻----浮肿而冒且眩,伴有小便不利; 五味子---气逆头昏而冒,伴有汗出心慌失寐。
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30 11:20
五味子 主治咳逆上气而时冒者。 咳逆上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满气上冲,或张口抬肩,有哮鸣声,或气喘吁吁。严重者虚汗淋漓,头昏眼花。如有物蒙蔽其头目。 冒---患者常常夜寐不安,或乱梦纷纭,或心慌心悸,或遗泄,或腰膝酸软、大便滑泄。
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6 11:30
b、喘,本应该用麻黄,而用杏仁,其理何在? 推测:其人属于微喘短气,当有胸闷痛。 c、葶苈子比杏仁症状严重。 前不久,偶感风寒,咳嗽,便喝九九感冒灵,但胸部有点闷痛。家人紧张,一定去医院看看,西医害怕有肺部感染,强调必须照片。经查,只是有些支气管炎,按照罗大伦老师方法,马上买杏仁露二听。
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6 11:29
区别: a、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形肿,即面目浮肿貌。浮肿,本应该使用麻黄,这里反用杏仁,是因为条文中,其人有手足痹。手足痹---即手足麻木,身体不仁。如血痹、风痹。 注意:血痹、风痹当用黄芪、桂枝,与麻黄主治相远,可推测:其人不是麻黄证,其形体当偏瘦,肌肉当偏紧。故,虽然面部浮肿,亦非真肿,而是气机壅滞所致。其人还应该有胸满腹胀。
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4 11:04
9、牡丹皮 主治少腹痛而出血者。 黄煌教授临床经验:患者赢瘦而肤色黯红,少腹经常疼痛,女性多月经不畅,多血块,舌质多黯红坚老。 1、杏仁 主治胸满而喘,兼治腹胀便秘。
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4 11:03
7、当归 主治腹痛、兼治崩漏、疮毒脓血。疼痛多为刺痛、绞痛、急痛。 适用当归者,赢瘦,皮肤干枯,或如鱼鳞状,即肌肤甲错,甚至有脱屑、其脉多细。 8、川穹 主治腹痛。 区别; 不仅少腹痛,上腹也有疼痛,甚至涉及胸胁、腰背。多为胀痛、刺痛,有时比较剧烈,甚至会令人暴亡。 虽然治疗头痛,但应该有腹证为凭。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4 11:01
5、麦门冬 主治赢瘦而气逆、咽喉不利。 舌多红嫩,舌苔少,甚或无苔。 6、干地黄 主治血证,尤其妇人的子宫出血为多。 其人赢瘦,皮肤干枯憔悴无光泽,舌质红。 清热地黄汤治疗出血专方。吐血、衄血、温病发斑。生地黄汁与大黄粉同用治疗吐血。 用阿胶不用干地黄-----血痢、尿血; 用干地黄不用阿胶-----虚劳赢瘦、腰痛、诸不足而出血不明显。
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0 10:33
4、人参 主治气液不足: a、心下痞硬,呕吐不止,不欲饮食; b、身体疼痛,脉沉迟; c、烦渴舌面干燥,舌质必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红。 d、恶寒、脉微。 根据黄煌教授临床经验,其舌面多干燥,有口渴感,舌苔多见光剥,舌体多瘦小而红嫩。 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光泽,人枯瘦、消瘦。
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0 10:32
3、牡蛎 主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 主治瘦人胸胁痞硬。 口渴区别: 白术、茯苓多伴有小便不利而浮肿,舌体多胖。 牡蛎,舌体多瘦,且舌面干燥或干腻苔,与栝萎根合用。
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0 10:31
赢瘦虚劳区别: 酸枣仁汤【面色薄,酸削不能行】 b、舌红苔薄 瘦人舌本红,加汗出而心烦,则更红; 苔薄,示肠胃无有积热。 2、龙骨 主治脉动而惊,抽搐、热癫痫、心下悸而烦躁,脉芤动而失精梦交,胸满而烦惊。惊悸而脉芤动。 脉浮大而中空,轻按既得,重按则无,大出血、大汗、大惊大恐、体型赢瘦可见此脉。黄煌教授称之为:龙骨脉。
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四】原创
楚士 2014-6-20 10:30
1、知母 主治汗出而烦,身热口燥渴,脉浮大。 区别心烦: 大黄---腹中结实,痛闭而烦。 黄连---心下痞痛,悸而烦。 栀子---胸中窒塞,舌上有苔而烦。以上皆有结实之证。 知母---肠胃之中无有形邪气,临证无痛窒症状,故为“虚烦”。 客观指证: a、身体赢瘦【桂枝芍药知母汤】,身体赢瘦独足肿大用知母。
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三】原创
楚士 2014-6-18 11:15
d、舌象: 石膏-----舌苔干燥或焦; 白术,茯苓舌苔薄白而潤,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白虎汤四禁忌: 1、脉浮弦而细; 2、脉沉; 3、不渴; 4、汗不出。
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三】原创
楚士 2014-6-18 11:14
b、黄芪有汗伴有浮肿、面色黄,不烦; 石膏有汗伴有烦渴、身热,有烦。脉象滑而数; 桂枝有汗伴有心悸,腹痛,脉象缓而迟。 c、白术。泽泻、茯苓口渴-----口渴不欲饮,喜热饮,; 石膏口渴,为自我大量饮水,喜喝冷饮。
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三】原创
楚士 2014-6-18 11:12
9、石膏 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 使用大剂量石膏的客观指证: a// 面白而皮肤憔悴; b// 舌面干燥,舌苔薄; c//脉象浮大、洪大。 区别, a、 其人有腹满,是无形气热,缺乏底力。
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三】原创
楚士 2014-6-10 10:48
8、薤白 胸腹痛、咳喘、里急后重。 薤白,肌肉坚紧,平日大便难解,舌象必有厚腻苔。 区别: 枳实----偏于腹痛 薤白----偏于胸痛,多伴背痛。无按处。 栝萎实-----偏于心下按之痛。
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三】原创
楚士 2014-6-10 10:47
6、枳实 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 区别: 厚朴----除胀满。不治痛。 枳实----除坚满。治痛。 舌苔厚腻。如渐退,其量逐渐减少。最大量20g。 7、栝蒌实 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涉及背部。 舌苔干腻较厚。 区别: 枳实-----偏于腹痛、腹满。 栝萎实---偏于胸闷、黏痰。
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三】原创
楚士 2014-6-10 10:46
4、芒硝 主治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区别: 大黄证----腹痛、烦躁。 芒硝证----腹中有燥屎。舌苔厚无津,说话常舌难转动。 5、厚朴 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舌苔厚。
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三】原创
楚士 2014-6-9 11:14
治烦区别: 黄连----烦悸,而心下痞。 栀子----烦闷,而胸中窒。 连翘----烦而汗,咽肿痛。 3、大黄 症状: 痛而闭,腹满痛,大便不通。 烦而热,其人如狂,焦虑忧郁、躁动燥热、头部出汗。 滑而实。脉滑、脉实。 舌象:舌质坚老,舌苔黄厚干糙,如干焦锅巴状。黄煌教授称之为“大黄舌”。
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整理黄煌教授论药舌【三】原创
楚士 2014-6-9 11:13
1、黄柏 主治身黄、发热、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发黄;有阴阳两类, 阴黄---舌淡苔白腻 阳黄---舌红苔黄腻【黄柏主治】 用于清利湿热。 2、栀子 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 胸中窒----胸部有重压感、窒塞感、呼吸不畅感或甚至疼痛感。相当于胸闷、焦虑、强迫、失眠。多易患咽痛、目赤、鼻衄、小便短赤痛。 舌红、舌苔粘腻较厚。
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主寒湿的舌苔面容 原创
楚士 2014-4-30 11:05
同学聚会,XX脸面发暗,还有一些黑,不禁发问:怎么搞的阿?回答旅游晒得。我不太认为,要他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舌苔厚白,还有粘性。而XXX脸上暗黄,述说腰岔了气,弯不得,我晓得他有风湿,一向身上疼痛不舒服。便也要求看看舌苔,如我想象的一样,舌苔状态和XX一模一样,都是寒湿惹的祸。 寒湿的舌苔很典型,舌苔白厚,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都代表体内可能有寒。
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针灸真髓》笔记一 原创
楚士 2014-4-9 11:10
《针灸真髓》一书,对我的启发和教益很多,泽田老先生思考穴位和经络,常常从中医经典处阐发,从脾、从肾去挖掘治疗的根本,而且,通篇读来,灸法占比很大。思考老先生的治疗方法,便想到咱们老祖宗也曾经提出过“南针北灸”,是不是地域因素,使得中医刺法灸法、经络理论漂洋过海扎根东瀛呢。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12下一页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7 22:45 , Processed in 0.057417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