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4397|回复: 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复制链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17: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胡学商榷

对于一个非医学子,初学《伤寒论》便遇到了《经方医学三代传习录》一书,从而了解到经方医学及胡先生的学术思想,无疑是十分幸运的,尤其是之后进一步研读《伤寒论》之“脏腑经络学说”及“气化学说”后,更感到遇到胡师不但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运!对胡师及学术的崇拜真是无以言表,而当面对学界对胡学的质疑真是如鲠在喉寝食难安,更促使我要一探究竟。

胡学尚不能被学界公认其核心问题是少阴病的病位归属问题(在胡学否定内经、脏腑经络、五行等理论解读《伤寒论》的前提下),胡师将少阴病归为表阴证,与诸说相异,仔细研读胡先生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少阴病即表阴证,胡师似乎并没有给出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重审少阴篇的四十五个条文,自问哪一条可以直接说明少阴病是表阴证呢?反复研读,可以说找不出一条来,最后发现胡先生认定少阴病是表阴证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先入为主,以少阴病即是表阴证为前提解读各条文,如此便说:“一般的表证也类似太阳病,但是脉虽然浮,但比较微细,这个“微细”见之于浮。”;“少阴病,一般说脉是比较微细的,脉浮而微细,也有浮紧的。”;“少阴病要是细数见于浮,那没问题,那就要根据少阴病的发汗法则。”;“是浮之中偏于微细”等等,可见胡先生是在少阴病是表阴证而表证脉浮的前提下所做的解读。其二,胡先生认为禁汗是针对表证而言的,胡先生说:“不是表证为什么这也不可发汗那也不可发汗,这不是废话嘛。这很清楚它是个表证。”【条文中有两条直言“不可发汗”(258条)两条言及强责少阴汗之害(284,294条)】笔者自问禁汗能作为是表证的证据吗?少阳、阳明皆禁汗(第142,179,218,219,265[条)难道少阳、阳明也因此而是表证吗?其三,胡先生认为不是表证怎么能用“发汗剂”,胡先生盖是以方测证将第301条麻黄附子细辛汤、302条麻黄附子甘草汤、314条白通汤均视为“发汗剂”,而少阴病的治疗既然用“发汗剂”自然少阴病就是表阴证了。自问麻黄无桂枝相佐还有多少发汗之功?同样葱白不与表药同用又有多大发汗之力?又闻麻黄伍甘草功在利尿,而葱白佐姜附则力在通阳,可见诸家多不以此三方剂为“发汗剂”。再问第302条不是明言“微发汗”吗,难道“麻黄附子甘草汤”不是“发汗剂”吗?反复研读窃以为此“微发汗”盖同第391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所言之“发汗”吧,不过是“微微汗出”而已,生理状态的描述,并非发汗剂发汗之义。再退一步说即使三个方剂是“发汗剂”,那也是针对“太少两感”的双解之剂而绝非单纯的“发汗剂”,而双解的法子正是“半里半外”之证常用的方法。可见胡先生判定少阴病是表阴证的证据是站不住脚。
[size=10.5000pt]    笔者发现少阴篇的45个条文中,有23条言及吐利或下利,有8条言及咽痛或口中干燥,如果按照胡先生的逻辑如果少阴病不是“半里半外”之证,为什么多言及于此呢?难道吐利和咽痛是表证的主证吗?而胡先生实际上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说:“少阴病咽痛,大概古人把它搁在少阴篇里是有用意的……那么咽痛,轻的没关系,重的咽痛,不能发汗,忌发汗,发汗封喉嘛,总是要清凉解热的法子,所以搁到“少阴篇”里头是有用意……按理说应搁到“少阳篇”里头,口苦,咽干,目眩,眼睛红,耳朵聋都属于少阳,是孔窍的病都应该属于少阳。”胡先生的意思确切的表达应该是凡孔窍的病都应该属于“半里半外”之证,当然可有阳证也可有阴证。在少阴篇里强调咽痛诸症,并不是张仲景搞错了也不是“王叔和把它挪到这里”,也不是什么“由少阴病内传少阳而发生咽痛”,实际上咽痛就是“半里半外”病位上的症候。
[size=10.5000pt]    胡先生认为“所谓半表半里证,即是人体欲借诸脏器的功能协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可以这样理解胡先生的话,表、里之证皆有自然的排病途径即汗、便二途,而“半里半外”之证除小便外还需借助汗、便二路,即胡先生所言“只宜和解”,所谓和解,正是邪强正虚攻补两难的协调之法。胡先生在解释小柴胡汤时说:“为什么这个病要传半表半里呢?……到四五天的时候,没有机会从体表解除疾病,怎么没有机会了呢?就是正气不足以祛邪了,主要是由于里虚,就是胃虚,这时候柴胡、黄芩是能够解热祛邪,但是里虚病只能再由半表半里往里来,必须要加强正气,所以这个时候用人参是对的……这就是补中益气啊,这个时候才能发挥柴胡、黄芩的力量,才能祛邪。”其实胡先生上述的解释是完全可以用来理解“半里半外”之阴证的,阳证尚且如此何况虚衰之阴证呢?自问难道阴虚之证还有从体表解除疾病的机会而使用发汗之剂吗?
[size=10.5000pt]     笔者发现,少阴篇内19个方剂里有4个方剂是通利小便的,45条条文里有5条言及“小便不利”之症,可以说绝非偶然,当与“半里半外”之证的排病渠道有关。
[size=10.5000pt]    自问当如何理解第302条使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前提条件“得之二三日无证”,可据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之精神,理解为“不传”,就是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没有传变,没有进一步恶化的症候,没有脉沉入里,没有厥逆无脉,尚有表里双解的可能,否则若已有了入里之势,则必用附子汤,甚者更需通脉四逆汤。第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即言微细脉中若见浮则病减,见沉则欲陷太阴而势重,说的就是少阴病发病及进程规律,对于理解“得之二三日无证”这个前提条件是有意义的。
[size=10.5000pt]     反复研读白文我想也许是胡先生错了,少阴病系表阴证的判断错了!少阴病不是表证而是“半里半外”之阴证,自问白文中有没有直接证据呢?不是推理,不是分析,更不是臆测而是直接证据!再读原文,笔者发现,有,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第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仲景爷此段的辨证首先否定了纯阴之证,因为纯阴结,悉入在里,而此条虽脉沉在里但同时还有外证存在,故确定了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在此前提下还需辨一下会是少阴病吗?这里的逻辑已是非常清晰了,就是说病位在“半在里半在外”而且脉还是少阴脉(“脉沉紧”),但是不能误以为是少阴病!虽然它们病位相同,同为“半在里半在外”,但“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而“此为阳微结”,“故知非少阴也”。此条之所以要与少阴病辨证,就是因为它们病位相同,同为“半在里半在外”。可见少阴病不是表证而是“半在里半在外”之证。遗憾的是胡先生没有理解其内在的思辨逻辑。另一个遗憾是自金人成无己之后便只有“半表半里”之谓而再也不见“半里半外”的说法了(注意为什么前文言“必有表,复有里也”而之后不顺理成章地说“半在表半在里”而是偏偏有点绕口地说“半在里半在外”呢?)。那么“半表半里”与“半里半外”是否同义呢?显然是不同义的,至少在仲景爷的心中是不同义的。胡先生的论述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了“表”与“外”的不同,但似乎没有明确“里”与“内”的差异,而实际上《伤寒论》中的“表”、“里”、“内”、“外”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伤寒论》中找不到“半表半里”的表达,因为这样的表达没法确定病位,而唯“半在里半在外”的说法才能够非常精准地确定病位。(可绘图示意)
[size=10.5000pt]     除了第148条我们再来看看第60条和61条,“下之后,复反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两条皆言汗下倒施,内外俱虚,由实转虚,阳证转阴而成少阴病,而第61条明确说“无表证”,虽诸家皆说是用排除法即不呕排除少阳、不渴排除阳明、无表证则义非太阳,可是少阴病如果是表阴证的话,张仲景能否这样表达(“无表证”),换句话说,只有少阴病不是表证(表阴证)而是“半里半外”或是“里”证的情况下,“无表证”的表述才不会引起误会,而“内外俱虚”、“脉沉微”又岂能是表证(表阴证)?(注意此处白文写的是“内外俱虚”而非“表里俱虚”,这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其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看来胡先生将少阴病定为表证(表阴证)是错误的。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至于厥阴病,胡先生说“就是这四条”(即第326329条)这一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胡先生说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一段肯定说的是厥阴病”又说“这个方剂确实治冻疮一类的病相当好使”而刘绍武先生也说用此方作为基本方,治疗雷诺现象、脉管炎等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冻疮、雷诺现象、脉管炎会是“半里半外”之证吗?会是里证吗?更不会吧,只能是表证范畴而且是表阴证,如此“以药测证”也不难看出厥阴病才是表阴证。
[size=10.5000pt]    仅从少阴与厥阴的病位定位来说,胡先生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而刘绍武先生的定位是准确的,但就两者的学术而言,刘先生走出了《伤寒论》而胡师走近了仲景爷,所以愚学以为刘氏之学并不适合初学者,研读《伤寒论》还需从胡先生开始,不依《内经》而直视《伤寒》,大方向是正确的,尽管胡先生的学术思想还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
[size=10.5000pt]     胡先生的学术精神正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于否定《内经》脏腑经络学说解《伤寒》而建立“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的理论体系,同样胡师的弟子们也要敢于发现胡学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真正地继承和捍卫胡学。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凡丁  写于沈阳东油寓所
[size=10.5000pt]                                                            20181018








上一篇:一则汉方医案的疑惑
下一篇:医苑杂谈 一七〇 桂枝汤类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5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13: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谢谢这位同学的回应,因为能够得到回应其实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篇文字其实是为投稿而作,本是投寄到搜狐上的“胡希恕经方医学”的,但遗憾的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所以我要首先感谢同学的真诚回应,再次感谢!
您的回复涉及很多内容,我得慢慢消化,一点一点地回复。
不难看出您是三部六病刘氏之学的受益者,如同我受益于胡先生一样,只不过是胡刘的见解有些不同罢了。
先说这个非表非里,如果一定要用这个非字句去表达,我认为应是“非表非内”更为确切,但我不习惯于离开《伤寒论》另创一些新词去表达,我更希望多尊重原著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13: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是将药证(附子证)与六病(少阴病)及八纲表里阴阳(表阴证)绞在一起去认识也恐有不妥,这里牵扯到六病的实质,药证与六病的内在关系及六病与八纲的联系诸多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就能说清楚的,不过我还是佩服你抓住了这些核心问题去学习和理解《伤寒论》方法,让我也很受益。
如果说用当归四逆汤来证明厥阴病是不够科学的,那么用当归四逆汤去说明它是太阳病同样是不科学,因为两者视角相同,所以用药证的方法看来不行,因为厥阴病那四条并没有方剂,所以我们只能从六病的实质及八纲的角度去认识之。
至于厥阴病的实质是少阳与太阴合病的提法恕我不能苟同,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们之间对六病的实质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18: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星同学你好,之所以写了此篇,说心里话一是对胡先生的学术思想的敬佩,二是想亲近胡氏后学以进一步地研讨胡学,而对胡学而言我可能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就别说研究透了,您太抬举我了。
而把此文发到此论坛就是希望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尤其希望有更多的不同意见不同见解的碰撞,这样才能越辨越明。
不怕你笑话,我是个老土,土老冒,我没有微信号,不会用,书呆子,你不信吧,现今社会还有这么土的人?
信不信由你吧,有什么问题就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多好啊,甭客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10: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这就是论坛的优势,微信一定没有这个效果。
29条,胡先生的意思还是较明晰的,虽然是伤寒,但由于小便数致自汗出,微恶寒而表证欲罢,心烦而里热要生,脚挛急以津液枯燥,病势如此,医者不察而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误治!之后便是误治后可能出现的状况的应对方案了。
我的理解,自汗出与太阳中风所言的汗出有所不同,盖隐素体即有爱出汗的毛病,今遇风寒,体虽意在抗寒表出而实无此力为之,意虽表出,势却趋里,医者,助也,因势利导也,自始至终医者都不是主体!主体,生命体唯是!
伤寒,李国栋同学解释得非常正确,读书能读到这份上,那才能如你所说研究透了。
原文“与桂枝”而无汤字,胡先生说应该有个汤字,但如果加了个汤字,就与后言“欲攻其表”稍有冲突了,原典言桂枝汤常与“解其外”对应,攻其表似言麻黄汤,麻黄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桂枝剂,但这样又与第30条“阳旦”不和了,这些不过是我思考的一些内容,讲出来但愿没有搞乱你。
电扇同学说多从实践中体会,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6#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11: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C同学的思考也是很有道理的,带给我很多提示,不过我更多的是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先不说这个有点麻烦的厥阴病,先说说我们都很熟悉的太阳病,为什么要把“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类病型称作“太阳病”而不能称为其他,比如不能称作厥阴病?你从这个角度想过没有?
这就是我说的要从六病的实质去研究,我是这个意思。
胡氏后学要敢于否定老师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也不要被自己的认识所束缚,更要有勇气否定自己,这就是读伤寒论的魅力所在,不只是伤寒论,其他古典也一样,读一遍一个新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7#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12: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之六病,胡先生称六经 ,刘先生仍称六病,我的意见还是依原典称六病的好。
胡先生说:“六经即是八纲,经络名称本来可废”,可见胡先生的认识是《伤寒论》六经之名是借用《内经》经络名称而为之的,末学要提问,《内经》的经络六经之名又是从何处借得呢?

我想两经盖都取自《易经》,然易经中只有四象之名而无阳明厥阴之名,多出来的这二经之名着实把中医后学统统搞糊涂了,我曾看过马文辉先生关于六病实质的文章,把易道哲学都搬出来谈,一分为二加上一分为三,如此解构看似明白,而末学又要提问了,这个宇宙的生发逻辑会如此分裂吗?一会儿二分,一会儿再三分?

六经不过是在演绎四象罢了,说的还是四象!胡先生之所以称六病为六经,实还没有真正摆脱《内经》的束缚,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要称“太阳病”而不能称其他的原因,我的意思是说六病之名绝不可废!不是叫什么都行的。所以我说胡学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

学中医,做学问,心量不能太小,仲景爷若是今人的心量我们就没机会看到《伤寒论》了,不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8#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15: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浏览一下各个板块发现论坛里关注方子,药,病的很多,而对中医理论研究感兴趣少,就“岐黄医道”这样的理论板块里也多是谈些什么方药治什么病的,这也许正是中医的现状吧。

我虽然不是学医的但至少是个读书的,读中医书也是我的一大兴趣,可读了那么多那么久,什么阴阳五行,什么经络脏腑,那真是云里雾里的一塌糊涂,直到有一天读到了胡希恕,啊!原来在门外徘徊那么久,遇到胡先生才感觉到有点入门了,欣喜若狂啊,在书上写下了“不读胡希恕,不知仲景义”,那真是从心里感激胡先生,感恩胡先生。

几年前读过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而且是读了数遍,那感觉我就不说了,今天回头在去看,那感觉,哈哈。

敬胡先生不等同于唯胡是从,比如胡先生盖是重汤液而轻经络的,但在末学看来玩汤液的是中医的小学生而玩经络才是中医的大学生,不在一个层面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9#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10: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渡舟先生讲三阳皆表,三阴均里;而陈亦人先生说太阳为表,阳明主里,而三阴均主里。

所以黄先生盖是从刘陈的观点吧,刘陈两位先生都是依《内经》解伤寒的,脏腑学说,与胡希恕先生与刘绍武先生不同,我的意见是尽可能的从一而终,就是说你接受谁的观点你就一从到底,认真理会深入研究,所谓八门而入门门入得。我个人更倾向于胡刘的观点!

《伤寒论》说得很清楚是辨六病,是就病的分类而非对正常生理的病理反应进行分类,而伤寒论所说的病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病不是一个概念,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具体的病,什么肺炎、肝硬化、胃溃疡等等,不是这个,所以不是从生理角度进行分类,那我们就要研究古人是从什么角度,根据什么对所有疾病进行分类的呢?这是我们理解伤寒论的重点。

古人用词用字是相当精准的,没有半点含糊,大家知道中国人喜简,用字精炼,所以后学刘绍武辈才搞出三部六病,六病没有变沿用伤寒论的,而三部是刘氏的提法,除表里外还搞了个“中”部,就是过去说的半表半里,盖是因为半表半里说着麻烦才简化成这个“中”部的吧,我又得提问了,难道古人不懂得简吗,不知道用“中”字吗?知道的,知道为什么还啰哩啰嗦地说“半在里半在外”呢?这也许是大家不愿意多用心思考的问题,但它很重要,我已在这里婆婆妈妈地反复强调,古人之所以这样说就自有这样说的道理,后学们不明白怪不得医圣。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阴均属里并不错,相当于阳而言,阴确应属里,所以说阴有表证是不够精准的!严格的说阴只能有外证。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来不得半点含糊!

“半在里半在外”,近两千年了,一是没人再这样依原典如此说了,二是没人能明白为什么仲景爷这样讲,正因为不明白亦或自大的认为古人写错了,应该是“半表半里”或是什么“中”部。

遗憾,非常遗憾,今天这些有门有派、有名有位的大家就连伤寒论中最基本的几个字“表、里、内、外”都搞不懂搞不清楚,还要摆出一幅不屑一顾的样子来,真是可笑,我虽然是一草根,但我谈的是学问,学问面前一切都归零了,什么博士、什么大师弟子、什么院长、什么专家什么都不是了,你能讲清楚这四个字,我就给你磕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这样说,148条太重要了,没有“半在里半在外”这几个字也许辨证还停留在八纲而未进入六经。

故胡先生亦在此条下了一定的功夫反复推敲,最终认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更为妥帖,冯世纶先生又依此结论认为147条系厥阴病,即半在里半在外之阴证,胡先生又认为148条系147条的进一步解释,如此148条亦半在里半在外之阴证了,如此认识实不能苟同。

看来有必要另写一篇“胡希恕冯世纶关于147及148条辨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09: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费维光先生的书,更使我明确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中太阳病的主方改为“葛根麻黄汤”是错误的。

刘氏认为“阳病的治则应该是“热则寒之”,“实则泻之”,故不应该用热性方剂麻黄汤和桂枝汤,治热性病。”“太阳病是实热证,需以辛凉解表,辛以发散,凉以治热,治疗是针锋相对的。”显然刘氏走的是温病学家的路子,其实质是没有读懂《伤寒论》。

从此角度来说刘氏距费氏还有一段距离。

刘氏的做法已不是在解读《伤寒论》,而是在改造《伤寒论》,“借壳上市”罢了。

所以我才说刘氏走出了《伤寒论》。

学《伤寒论》一定不要从刘氏学说入手,否则定会误入歧途!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7: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读伤寒例中太阴、少阴尺寸俱沉,而厥阴言尺寸俱微缓,而第327条说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可见原本的缓脉见浮即为向好,这一点能否说明厥阴病系表阴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0: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宁2019 于 2019-6-9 10:53 编辑

“为了强行完美,也为了强行使理论构架统一而便于学习,记忆,使用,造就了中医界的乱象。”狂生这句话说得好,也是我的内心感受,胡希恕先生也是按照内外结构二分阴阳而得六经的,我虽然对其少阴病为表阴证推出质疑,但还是没有脱离胡先生设定的总体结构,所以若认为少阴病系“半在外半在里”的阴证,那就只能将厥阴病安在表阴证上,其实我的内心也是挣扎的,这样搞是因为预设了那样的总体结构的产物,说实话这个六病我仍在继续思考中,未得确论。

至于对称性结构的理论,我想先生也是指的胡先生提出的这个六经结构,看来先生对这样的理论并不接受,故希望能看到先生对《伤寒论》六病的认识之高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帮助,非常有帮助,相当有帮助,大道至简,“无名小路”就是先生要表达的东西,那是条近路,但又容易把人绕得浆糊了,就是这感觉,如此类比我太受用了。

这样的交流多好,彼此都受益,何必为那些所谓的理论争来争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6: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大论原文如此,这样读这个“上”字是否就多余了呢?

所以我将其读作“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盖仲景爷是这个意思,这个病为什么叫“太阳病”而不叫其他病呢?怎么去理解这个事呢?从巳至未上去理解这个“太阳”,这样句读,这个“上”字就不显着多余了。

古文就是这样,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有人把它读成,道可,道非,恒道,对错谁知道啊,自悟自得罢了,没有对错。

李大夫把它解释成巳至未上发病,实际上已是接近真实了,一步之遥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先生的少阴病系表阴证的论断对后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今汤液一派的经方人是多遵此说的,而这样的认识日本人大概两百多年前就有这样的提法了,中西惟忠大概是最早的阐释者,今读娄绍昆先生的《中医人生》其中的三十章亦专门谈这个问题。

娄父还是传统的认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就是太阳表证与少阴里证的合病,清清楚楚,无须争议。”而阿骅表兄及张丰先生还有娄先生自己看来都是新派学说,都是认同少阴病是表阴证的。

阿骅给出的文本依据是302条以二三日无里证,“此处仲景点明“无里证”就可以反证少阴病是表证”

娄父质问“少阴病有好多条“不可汗”的条文,假如是表证的话这些“不可汗”的条文怎么理解?”阿骅答曰“正因为少阴病可以发汗,所以必须规定“ 不可汗”的范围,这正如太阳病一样,与有一些可汗与不可汗的条文,《伤寒论》中这种条文安排在只有太阳病篇与少阴病篇中出现,就凭这一点也可以证实少阴病与太阳病一样都是表证。”

在我看来阿骅给出的论据是没有什么说服力,太阳病是那些不可汗啊?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有没有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不可汗呢?而少阴病呢,我们看看285、286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而什么是少阴病呢,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什么概念,脉微细沉数的少阴病都是不可发汗的,不是说少阴病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不能发汗,而是说少阴病,单纯的少阴病是统统不能发汗的!

“无里证”能否反证是表证呢?亦不能!张丰先生说“日本汉方医学认为少阴病除了表阴证之外,还有里证。”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少阴病原本就是有里证的,少阴病的提纲证是什么?“脉微细,但欲寐”,但欲寐是个什么证?表证吗,里证吗?脉沉能说是表证吗?那怎么就出来个表证呢?因为301条,反发热,我们知道少阴病亦是恶寒的,这又发热又恶寒 自然是表证了,盖是这么来的。

301条的医案是如此写的,但若是就诊疗过程而言,就不是这么个顺序了,患者主诉发热恶寒,但欲寐,医生诊之脉沉,医者思之发热恶寒当是太阳病,却不见脉浮,头项强痛体痛呕逆之证,而是脉沉,但欲寐之证,可见此非单纯的太阳表证,而是少阴病未见里证而兼有太阳表证,可谓少阴太阳合病所谓两感。这是一个既有阴证表现又有阳证表现的一个兼证,仅此而已,并非什么表阴证!301条讲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少阴病,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少阴病皆“反发热”,反过来说,301条讲的是所有少阴病当中的一个特例,那也就不能用这样的特例去定性少阴病。

费了这么大劲也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9: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李的无稽之谈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六病是三个病位还是六个病位?

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我想在胡希恕先生眼里应该是三个病位吧,我倒觉得既不是三个也不是六个而应是五个病位。

想好了就再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六病是三个病位还是五个病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8: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M同学的意思,当归四逆汤应为表阴证而胡先生却把它看成是厥阴病的方剂,而少阴篇中的诸多方剂应该是半外半里的方剂而胡先生却说少阴病是表阴证,再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从理论层面去理解六病,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说实话我读了半天也没有读明白。

我想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讲究“证”的,其实做学问亦如此,也讲究“证”,否则就没法服人。胡先生说少阴病就是表阴证,但我却没有找到多少胡先生这么说的可信的证据,这样的认识是没办法靠传承和临床来解决的,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说少阴病是表阴证得拿出证据来,反过来说,我说胡先生错了也得拿出证据来!只是我感觉我认为不行,你看李老中医说阳明病胃中虚冷与太阴病其脏有寒是一回事,同样也得拿出证据来,否则就没有说服力。

关于少阴病与厥阴病的病位问题,我认为最终还得从理论层面解决,就是从六病本身上解决,这个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仲景为什么要借用这些名,我认为这个问题在中医学界始终没有解决,一家一个说法,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公认的说法或认识,这个问题不先解决就没有办法搞清楚这个病位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8: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又在谈厥阴证系表阴病了,如果说“表为阳,里为阴”是个确论的话,那么“表阴”这样的表述就成了悖论!大论中原本就没有这个表阴的说法,都是后学们搞出来的东西,如同“半表半里”这样的表述一样,原本就不是大论中的内容。

又来同学说六经皆有外证,这样的认识是同于姚梅龄先生的,姚先生认为六经皆有表证,甚至十二经皆有表证,姑且不论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下以为至少是不合仲景之旨的,其实又来同学已经发现了大论中仲景是如何使用“表”与“外”字的,只是不求甚解没有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仲景用“表”字只言“太阳”而不言其他?从这个角度来说,姚先生概也是不察于此吧。

欲精确地表达只能说“表阳”与“外阴”,中医学界当有此共识为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2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同学说六病皆有外证,前提是得说得清楚哪儿是外?哪儿是表?表与外是不是一回事?

六经辨证无用论,实不能苟同。六经辨证是个大方向,好比射击,六经辨对了就可能上靶了,但要想打它个九环,那辨得就要更细致了,进一步方证辨证,胡先生称之为辨证的尖端,就是“中心”(打中靶心)。而对于老手来说似乎可以越过六经辨证,但不要忘了常有高手射击脱靶的情况,中医诊疗亦如此,本是个阴证,却常常按阳证上火去治的不在少数,正如同脱靶了一样。故六病辨证不可废。

张仲景是否依《内经》而成文,这里不做讨论因为很多专家已论证过了,尤其是有王叔和这么一编撰,很多事情就没法说清楚了,我的意见是张仲景的六病之名不一定是借用《内经》的,如果一定要说是借用内经的,那么内经又是从哪里借用来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3-22 14: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先生在其留给后学唯一的一篇文章里是这样开篇论述的:“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治更较朴实些。本来嘛,有是证即用是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旧社会为了写给富贵老爷们看,显得自家儒气,便于售技讨饭,这种可怜相,现在没必要了。”

可是现今还是有很多中医人喜欢故弄玄虚引经据典,不在治病上下功夫只在说理上动脑筋,结果呢,人家三五味药就能搞定的病你用三五个方剂合方你也搞不定,你这又是脏腑又是虚实的一大套,开出来的方子二三十味一大堆,吃了三五十剂了还没咋滴,都六七诊了还没啥可靠疗效,就这样的教授还在给经方班授课传授技艺,哪来的底气呢?

现今花舌子太多有真货的太少,半瓶子的太多有正知正见的太少,互吹互捧的太多敢说真话的太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3-23 07: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居这种安于方证对应的思维与心态,恕不敢苟同,因为这正是被伤寒内经一派所诟病为入门初法的原因。

汤液一派之所以区别于内经一派除了“方证对应”以外便是“六经辨证”了,虽然两者皆言八纲但理解上又有所不同,同样一个表,胡先生认为太阳少阴互为表之阴阳,刘先生则认为应是太阳与厥阴,而姚梅龄先生则认为十二经皆有表证,能不能说得清楚,能,但如果是安于“方证对应”而不愿去想不愿去思考,那自然是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分清表里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表证用下药不行,里证用汗剂也是不行,直接关乎治则与患者的生死,一定要辩清楚。胡希恕先生说少阴是表阴,我认为胡先生没有说清楚,或者说证据不充分。胡先生说“发于阳”是指太阳“发于阴”是指少阴,我也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里的阴阳二字是指表里而言,你看仲景也是重视表里的,不说清楚怎么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3-23 14: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又言“少阴病不等于少阴证”,这样的说法只能造成更多的混乱而于临床无益。

其所言的黄连阿胶汤,猪肤汤,四逆散,大承气汤皆少阴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证,基调仍然是少阴病,“对于急性病的治疗,有时是朝须大承气,而夕必四逆汤”,就是说这几个汤的应用皆是少阴病的治疗过程中的小插曲,不是仲景写错了也不是叔和编错了或是错简什么的,都不是,不理解为什么写入少阴篇只能是你还没读懂伤寒论。

“证”这个字大概46见(不一定准确),见于35条中,我们有必要了解仲景是怎么用这个字,少阴证,表证,柴胡证,阳明证,热证,血证,阳证,外证,脉证等等,何为少阴证?用今天的理解就是可以确定为少阴病的证据,就是说如果少阴证俱那一定是少阴病无疑了!所以说“少阴病不等于少阴证”这样的表述于学问与临床皆无益!

以上言论如有不当在此向李先生表示歉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六后学总是能秉承刘氏思想改造大论而搞出点新花样,说“六病”是以各自发病的时辰而命名的,而“六证”则不含病时概念,这样的说法是走出了大论并越走越远呢还是离仲景越来越近呢?

如果各病时内“六证”皆可出现,就是说“六证”与病时无关,而与病时有关的就只有如太阳少阴这样的病名了(三六称六病传统称六经)如此这个六病时与六经之名相应的问题实与《伤寒论》没什么关联了,或者可以说是《伤寒论》以外的事情,实际上是“巳至未”这个时段为什么是“太阳时”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时段不是其它时,或不能叫其它时,不能称少阴时,不能叫阳明时而只能称太阳时?这样的问题实与大论无直接关系,就是说抛开大论也可以谈。而这样的问题想在大论中寻找答案就不太现实了。

这样的问题在《内经》里可能也找不到直接的答案而只能找到一些线索,这样的问题似乎只能到《易经》里去找,我们很容易发现少阴老阴少阳老阳这样的四象之名与我们讲的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是一致的,只是我们多出了阳明与厥阴两个“新名称”,也就是这两个新名称就把中医后学搞得一塌糊涂,而实际上《内经》里已给出了定义,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悟一悟《内经》是怎么解释这两个新名称的。

大论中涉及到时间内容而用地支十二时辰表达的除了六病欲解时六条外,当别无它处。而用十六时段表示时间的倒是有几处,比如“日哺所”,“夜半”,“平旦”,“旦日夜半”,而这样的十六时段正是形成于西汉时期,或许是仲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词,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论中的六病欲解时那六条很可能是先贤遗著内的原文,仲景未做改动而直接采用,我的理解是用来理解“太阳”“太阴”这样的名称的而与病解或病愈无直接关联。

凡解亦或新解皆具主观性与局限性,凡新编皆是以新解为前提进行的,解错了自然就编错了,而又有谁可以确保自己解得丝毫不错呢?所以我个人视新编经典为学问之大忌,认为新解可也而新编万万不可也!无论做《伤寒论》还是做《老子》皆如此。这几句是读廖敦的新作《伤寒论新解》之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8: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会说不对啊,谁说“六证”与“六病”无关啊,有关啊,六个病时的太阳证都不同啊,太阳时发病的太阳证与少阴时发病的太阳证就不一样啊,与少阳时发病的太阳证也不同啊,与阳明时发病的太阳证更不同啊,太阴时,厥阴时就更不用说了,统统不一样啊。

怎么样复杂了吧,这个太阳证得从六个病时分别去认识它,否则你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太阳证啊,那不用说少阳证也得从六个病时分别去认识它,如此说得有六种不同的太阳证,六种不同的少阳证,六种不同的阳明证,六种不同的太阴证,六种不同的少阴证,六种不同的厥阴证,每一个病时发病都不同啊!

仲景他老人家是这个意思吗?这样的解读是创新呢还是糟蹋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08: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0-3-30 20:55
  请教心宁老师,十六时段是指什么呢?
  这些时间名词好像属于十二时段:平旦、食时、隅中、日中、 ...

问题的关键不是十二时段与十六时段,而是仲景使用了两套不同的分段计时制,这才有了这个假设,使用地支计时的那六句话可能是传抄原著的,而另一套分段计时系统是仲景日常习惯使用的。(当然这都是假设,不一定正确)

至于十二与十六的问题,实与大论关系不大,不是研究的重点,当然有兴趣是可以考证的,梦同学这方面的能力要远超于我。

请教老师是梦同学的习惯用语,而某某同学则是心宁的习惯用语,这就是我说过的特异性,很好鉴别的,我们读仲景的书亦如此,巳至未与日哺所混着用是不是有点怪怪的,这也是特异性,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不同的用法,这是我们应该思考。

实际上大论中是找不出六种太阳证或是少阴证的,但是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就是那样的,就是说理论上是存在六种不同的太阳证,六种不同的少阴证等等,这样搞就得搞出三十六种不同的证,搞得出来吗?再写一本“伤寒论三十六证解”吧,这可是个大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7#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20: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280条,可商榷。

学习大论有一点胡先生讲的是非常正确的,就每一条都不能孤立的看,而要前前后后联系起来看。280条提到大黄芍药而且是将两味药放在一起提出来,显然是针对279条来的,因为前条是桂枝汤加了芍药而又加了大黄,病又属太阴,所以才在下一条又来讲讲这个真正的太阴病治疗时应注意的事情,作者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那就不能越过279条去理解280条了。

279条作者虽言属太阴,不过是原本的太阳病经医误治而出现新的变证而涉及太阴了,如果一定要定性大概是太阳太阴并病,这个变证只是表证未去而又增加了腹满时痛,似乎牵扯到了太阴。而280条则不然,没有什么误治的事,而是患了太阴病,虽自便利但可能有腹满时痛的症状,所以作者说“设当行”,古人说话就这样,设当行就是不当行的意思,所以宜减之减的既不是大黄也不是芍药更不是减量,而是使用大黄芍药的想法,放弃这种想法,“应当放弃使用大黄芍药的想法”,隐含的意思是279条与280条不一样,临证时要注意,如果不小心用错了会怎么样,“易动故也”,胃阳损伤,洞泄不止而心下痞硬证成。作者是这个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12: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0-3-31 23:59
  279条不是太阴病?
  仲景条文中可说:“属太阴也”哦!
  心宁老师也认为“太阴虚寒证”才叫 ...

近人依《内经》解伤寒论的代表人物是刘渡舟先生,学院派多是此一流派,而据《汤液》释伤寒论的代表便是胡希恕先生,而传承此派的应为少数。我个人是从胡先生而入门的,但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刘渡舟先生,陈亦人先生张斌先生的著述我都会认真去读,但我仍以胡先生的学术为主线,从一而终,为什么会如此呢?

研究古典我常用假设法,研究伤寒论亦如此,假设我们只能读到《伤寒论》,就是说假设《内经》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会怎么解读伤寒论,做《老子》也一样,我是做帛书老子的,我就假设只有帛书老子存在而没有其它版本我们怎么解读?我们会把帛书老子中的“上善治水”校注为“上善似水”吗?(李零教授就是这样校注的)为什么?就是它本皆“上善若水”,用李零的话说“似”与“若”同义,显然是受了它本的干扰与影响,怎么才能不受影响,就是假设它本皆不存在,这是我的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各自的学派思想,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伤寒论》便不难发现它是一个病与证的分类学,而不是生理的病理分类学。姚梅龄先生说六经皆有表证,甚至十二经都有表证,说的对吗?对,没错,从六经的生理角度说其病理反应,他说的就没错,但他讲的不是伤寒论,或者说不是伤寒论所表达的意思,仲景盖是发现无论哪一经的表证表现都有其共性,就是都有欲表解之势,无论是发汗还是解肌亦或是透表,总之都要从表走,这是仲景发现的规律性,郭生白先生也正是从这里悟出了本能论,这也是我选择胡学并从一而终的原因。

所以不从生理的病理角度考虑我们就不会把279条也看成是太阴病,我们认为它还是以表证为主而增加了腹满痛的症状,而新增的症状正是医者误治,药邪所致。

古典皆有自己固有的体例,大论亦如此,“下之”与“下之后”内含不同,就差一个“后”字表达的意思大不一样,“医反下之”与“下之”类同,表达原证未去而又出现了新的变证,所以279条不是原本的太阳病经误治而变成了太阴病,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作者说“属太阴”就是不是太阴病而又涉及到太阴的问题。

280条实际上是个双关语亦或是反语,就是话里有话,直接译就是“假设应该用大黄芍药的情况,也要减量”,隐含的意思却是不当用时千万不能用,按照胡学的思想真正的太阴病哪会有用大黄芍药的道理啊,而按照刘渡舟先生的体系就是要减大黄,而刘的弟子裴永清说是减量,是气血瘀滞。体系不同理解自然不同。

香港饶宗颐先生为什么学问做得好,那是他的眼界太宽了,一个断代不但要考虑这里同一时期发生了什么,甚至同一时期欧洲或其它地区发生了什么,好一定有好的道理。

我选择了胡希恕先生,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我没有选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20: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coorus 发表于 2020-4-2 09:53
279条,如果单独看“腹满时痛”四个字,更像是太阴病,因为阳明病的腹满痛多是持续的、逐渐加重的,太阴病 ...

这个基本上就是李气解太阴的说法,不过以痛型辨太阴与阳明也不尽然,239条绕脐痛,就是发作有时的。

说太阴与阳明皆言胃家,我也不太认同,认为是相同病位上的不同性质的疾病有待商榷。

说243条,191条都是太阴病,我也不这样认为,是太阴病用四逆辈治疗行吗?恐怕不行,之所以作者说属阳明也,不过是说病位涉及到了阳明,皆素有寒凝痼冷于胃内亦或是胃中,又不是胃家实,自然不是阳明病但又牵扯到阳明病位,故而说属阳明也。352条加了吴茱萸生姜同样是内有久寒,相当于加了半个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大论四见皆言呕吐,243条属阳明也可以理解为是冲着呕吐说的如同胡先生说276条那个太阴病是冲着下利说的一样。

在我看来太阴病与阳明病病位并不完全相同,略有出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21: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0-4-1 21:21
  谢谢老师分享伤寒心得和研考策略。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研习方法不同,我不会对某派、某师、某体系 ...

你我的体系不同,你是集众家之精华而从善,我是从一而终,所以我们的认识差距很大,不过交流并不是求同,彼此表达清楚自己想表达的,彼此也明白对方所表达的,我认为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在没有遇到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之前,我确是读过不少中医方面的书,但我自己的内心知道我根本就没入门,医学是个实用科学,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是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却无从下手,直到读了胡先生的书我知道我找到门了,至于入得了入不了门那可能要看自己下得的功夫了。所以现在我才知道下功夫与入门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那些年下的功夫也不少但还是没入门,现今的中医学院的大学生们或多如此吧,读了五七年的连个感冒可能也治不好。

也不是什么心得,以此共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1#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07: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0-4-2 22:47
  学中医的速度和深度,我认为除了兴趣和努力之外,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素养底蕴”:思维模式、学习方 ...

从梦同学的字里行间里至少是可以读出真诚的,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用c同学的话说是常但仍有变的存在,“胃家实”与“脾家实”皆言“实”,意义就未免一样,大论中的阴阳二字也并非始终一义不变。我并没有说280条这个“减”字是去掉义而非减少义,我说的是整句话话外有音,就算应该用也要减量用(这是字面意思),话外音是何况不该用的情况呢,为什么有些人死于句下,就是读不出话外音吧!

其二前文你是认同刘渡舟老的说法的,认为“较为可信”,就是去大黄而不去芍药,如今你还在强调这个“减”字是减少义而非去掉义,可见在你自己那儿也未能统一,字面直译选择减量而实际上又认同去掉大黄,是否也存在矛盾呢?我曾经讲过学中医得清华北大的料,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医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那些搞文科的人为什么搞出来的东西不行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逻辑思辨能力不行,总是拍脑门子说事,有个研究老子的张教授说老子出关和孔子一样去办学去了亦广收门徒如何如何,在我看来这都是不长脑子的说法,这也是有一定的儒学积淀和训诂基础的,不等于他就一定能搞出可信的东西来,观点错了,立论错了,论据写上十万字也没有用,甚至说根本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佛家讲开口即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2#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12: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coorus 发表于 2020-4-3 11:15
239条的举例很好,采纳,感谢。

吴茱萸、生姜皆治里寒,人参治里虚之痞,吴茱萸汤治的是个蛮标准的太阴 ...

既然吴茱萸汤治的是标准的太阴病,而太阴病又与四逆辈并无对应关系(而胡先生却说凡是用四逆辈就是太阴病),那我可否这样理解你这个话,像273条这样的标准太阴病皆可以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既然如此为什么吴茱萸汤分别出现在阳明篇与少阴篇和呕篇而没有出现在太阴篇?是编错了吗?

用有水与无水来鉴别太阴病与阳明病,那有水与无水又如何鉴别,用渴来鉴别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12: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0-4-3 15:01
  老师也很直率,坦诚交流真是人生快事。

  是的,见义思迁、知常析变,相对而动态的看问 ...

能否使用大黄与芍药的问题的实质还是对太阴病的认识问题,这样就又回到了原点,显然刘渡舟先生与胡希恕先生对太阴病的认识是不同的,在胡先生的概念里“真遇到太阴病,你搁芍药大黄一治一个死。”而胡先生这话有没有依据呢?

胡先生在太阴篇小结里说“太阴病要是不治,胃气衰败到极点,是不可复还的,非死不可。”胡先生认为太阴病的死证全在少阴篇里,就是说少阴病一见里证就危险了,从少阴篇的七条死证可以看出有五条是明言下利的,胡先生所言应不误。

这让我想起扶阳派中的经典扶阳派用药多是不夹阴的,甚至人参这样的药也不加(胡先生也认为人参是个阴药),当然阴证的程度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什么情况都不得夹阴,善后调理期是可以用的,我想大黄与芍药亦如此也不是所有阴证就一概不能用。

所以我说我们的体系不同认识自然不同,这是正常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4#
 楼主 发表于 2020-6-8 11: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病时辨正提纲

一,什么是“六病时”,《伤寒论》中六个有着相关内容的条文中出现的由地支系统表达的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巳至未,申至戌,寅至辰,亥至丑等,而这六个时段又与六病相关联。

二,这六段用地支系统表达的时段,是表示月还是表示时,就是说有必要搞清楚《伤寒论》中的地支系统是用以记月的还是用以记时的。

三,这六个时段是解病的还是解六经的(姑且用六经之名)

四,如果这六条并非是说疾病欲解而是让后学去理解六经之名的,那么为什么巳至未这一段要称太阳而不称其他?这恐怕要从阴阳四象说起,如果没有阳明与厥阴的出现,子至亥该如何分布于四象的四个时段?现在增加了阳明与厥阴,又当如何重新分布呢?兼论《伤寒论》中少阴与厥阴欲解时为什么是错误的问题。

五,何为“开合枢”为什么太阳太阴是开而阳明厥阴是合而少阴少阳为枢呢?,兼论六病时与开合枢的内在联系。

六,仲景欲通过六病时告诉后学什么?兼论六病之名与脏腑经络有没有直接联系。

七,六病时的几种常见的解释,疾病欲解时,疾病欲作时,六病发病时,《伤寒论》创作大纲说(田合禄)分析。

日后欲作此文,现提纲在此以作备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20: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读郑重光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当归四逆汤是厥阴伤寒之表药”

所言精确无误,先贤神通仲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9: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郭生白先生说“在《伤寒论》六经系统中,太阳与少阴是在“表”病阈中,阳性过程称太阳,阴性过程称少阴。”又说“少阴病是指人体器官功能低落,体液缺乏的功能性疾病,但欲寐是脑组织缺血的表现,脉沉是外周循环极度衰弱的表现,这个病例(附子汤证)是严重的心功能衰弱,循环衰竭,需用附子汤治疗。

这两段表述不知是否在郭先生的内心矛盾着?前一段表述是结论性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后一段表述能否得出前一段表述那样的结论?

如果说外周循环衰弱是表阴证的表现,而少阴病显然是以心衰、脑缺血为主证的,外周循环衰弱的四肢厥逆,胃肠缺血之下利清谷,很显然都是心功能衰竭带来的兼证,所以我这样问自己,难道心衰脑缺血这样的病会是表阴证吗?脉沉而微细了还有发汗的机会吗?

少阴病是表阴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7#
 楼主 发表于 2021-4-13 13: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看到顾植山先生讲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顾氏认为老子讲的三即是内经里讲的开合枢而非天地人,即三即是开合枢,而太阳、太阴的太非指大而是最初的意思,这样才能对应这个“开”,因为内经上说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早前看到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也是把这个“开”理解为开始、开启,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说这个“太”字在古汉语里有没有“最初的”义项?其次,即使有那么易经里的太阳少阳是否亦当如此解读?再次,这个“开”是否是开始、开启义?

我认为无论是开还是合都是指一个过程,而非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所以开不是指开始,合也不是指结束,故按照太阳为开,开又是开始,故而太阳便是初始的阳这样的逻辑去搞五运六气研究,我想其结果一定是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8#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21: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阳唐亚军 发表于 2021-5-4 18:15
厥阴同样有表、半表半里和里。厥阴的表药,不是当归四逆,而是四逆散。。 ...

两个体系的东西是无法正常对话的,依《内经》解伤寒论,那么六经就成了生理内容,姚梅龄先生说十二经皆有表证,就是这个系统内的认识,就生理角度而言,每一经都可能有表里之证,这便是自然。

而我们遵循的是另一套体系,即汤液这套东西,六病就不是生理之病理反应了,所以我们不可能有正常的对话,不是不想对话而是没办法对话,同样讲“厥阴”却是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内容。

认识有差异是正常现象,只有相互碰撞才有可能走近真理,所以我更渴望批评甚至是批判,但一定是要有实际内容的而非口号式的,批判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就像那2100年,刻于竹简,辩与辨,这样的“硬伤”我是绝对不会客气的,你受不了或是就此讨厌我,我也要这样表达,因为大家都是你好我好互相捧着聊,那样学术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你写的东西给我的感觉是东拼西凑的东西多,自己的体悟即属于自己的东西内容少。我的体会是,不要让自己的观点束缚住,批判同样要给自己,说实话,六病究竟是什么,我仍然在徘徊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39#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14: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学问人云亦云不行,师云亦云也不行,不能前人讲了什么就跟着往下讲,衡阳小生问半表半里到底在哪里?我想张仲景在世也可能回答不了你,为什么 ,因为仲景爷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半表半里”,所以这个问题可能要去问问成无己才行。

六经也如此,仲景也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六经,六经是后学强加给他的,所以我们搞研究首先要尊重原著原文,可以说所有的密码都在原文里。

胡希恕先生说少阴病是表阴证,你看这影响刘希彦、娄绍昆等医家都跟着这么讲,是不是这么回事没人问,就像“半表半里”人家这么说我也这么叫,还有那六病时,近两千年了就没有人说子至亥这十二个字仲景时期不是表示时辰的,所以梦书生就不高兴了,对我提出质疑了,质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质疑错了地方,为什么不对少阴病即表阴证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质疑这个半表半里的提法,为什么对六病欲解时不去质疑?

中医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光给个结论不行,像胡先生光说个少阴病是表阴证,这不行,你得说清楚少阴病为什么就是表阴证,你的这套理论模型是什么,不讲清楚谁会信服你?刘绍武先生还说厥阴病是表阴证呢!可见胡刘两位先生都没能在理论层面讲清楚这个问题。这些问题没人质疑了,人家怎么讲我就跟着怎么讲就是了,这就是中医理论学界的现状,还就我这么个土包子敢在这胡诌,因为无门无派无师承,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尽管那些科班的连眼皮夹都没夹一下,不怕,我可以跟仲景爷对话,我可以为仲景爷正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40#
 楼主 发表于 2021-5-7 10: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钦安:“夫细微,欲寐,少阴之病情悉具,元阳之虚,不交于阴,阴气之弱,不交于阳,可知也。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令阴阳交而水火合,非发汗之义也(世多不识)。”

郑氏所言正是,《伤寒论》285条明文“少阴病,脉细沉微,病为在里,不可发汗。”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少阴病是表阴证呢?还有人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发汗之剂呢?盖见麻黄即言发汗,见身痛即言表证吧,怎不见少阴病除了主症外还有恶寒、吐利、咽痛、手足寒、骨节痛、下利、心烦、胸满、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咳呕、汗出、发热、渴等等诸多兼症,难道这些都是表证之见证吗?虽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的”的说法,然能见恶寒即定为表证吗?能见着发热就定为表证吗?能见身痛即定表证吗?能见到头痛即说是表证吗?现在的很多人重注家而不重原著,张仲景难道不是说得很清楚吗“病为在里”,怎么就成了表证了?难道这一条也要说成是错简或是王叔和搞出来的吗?

可不可以做“少阴病即表阴证”的假设,可以,但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下这样的结论能感情用事吗?“莫非世人皆歪唯你独正”这样的质问能掩盖你拿不出直接而有力证据的事实真相吗?

我早前就说过胡希恕先生的东西是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的,胡先生说“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这样的认识是否符合仲景的本义呢?这个少阴病“病为在里”难道是胡先生说的病在消化管道?显然不是嘛!是张仲景搞错了,还是胡先生没搞明白?我说是胡先生没搞清楚,没搞清楚表、里、内、外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难道胡先生说的就不能商榷吗?难道我说仲景时“子至亥”这十二个字不表示时辰就那么令某些人不爽吗?也难怪如果我说的是事实,那么那几十万字不就白写了。

胡先生说“六经即是八纲,经络名称本来可废。”太阳厥阴这六个病名可废吗?叫什么都可以吗?笑话!天大的笑话!若真如此,张仲景何不直接称表阳病,里阴病,何必给后人带来那么多麻烦,是那么回事吗,胡先生的话就不能商榷吗?

真学问面前没有大咖!都是小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41#
 楼主 发表于 2021-5-7 12: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看看刘绍武先生是如何表述少阴病的,“因少阴病与少阳病是同位异性的两组病证,同居胸中,一虚寒,一热实,病证绝殊。少阴病的主要病变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陆渊雷曰:“少阴病者,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也。”章太炎说:“少阴心疾也。”对于少阴病的认识,各家评说略同,都认为本病是心功能衰退后呈现的一派虚寒象。”又说“少阴病的本质是虚与寒,治则当以温补。人参附子汤为主方。该汤由生脉饮加附子、茯苓等药组成。”

在刘先生心中人参为少阴病的主药而附子为副主药,并认为人参与附子是治疗心衰的常用药,及人参附子汤为少阴病的代表方剂。而《伤寒论》少阴篇唯附子汤与吴茱萸汤用到人参而其他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白通汤,四逆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均见附子而不见人参,何以言人参为少阴病之主药?而又将自己创制的“人参附子汤”定为少阴病的代表方剂呢?所以我才说刘绍武走出了《伤寒论》。

胡先生却说少阴病即表阴证,胡先生拿出真凭实据来了吗?胡先生的书我读了无数遍也没能找到什么实据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11: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仲景的理论框架来看,除太阳病,阳明病外,其他四病就病位而论都可以理解为“半在外半在里”,只是厥阴病更近太阳而太阴病更近阳明罢了,所以我说是五病位而非六病位。

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由繁入简、由具体到抽象、由清晰到模糊的一门学问,故有些东西不能搞得清清楚楚是件正常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4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1: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宁2019 于 2021-12-15 11:04 编辑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1-10-1 11:17
从仲景的理论框架来看,除太阳病,阳明病外,其他四病就病位而论都可以理解为“半在外半在里”,只是厥阴病 ...

原本以为少阳与少阴的病位相同,故提出五病位说,而经反复思考认为这样说也并不准确,事实上六病有着六个不同的病位,亦绝非胡氏和刘氏认为的三病位。其病位依次为太阳少阳厥阴少阴太阴阳明,由表及内,盖为确说。

另近读“今又来”同学文中提到的汤液派刘民叔卞嵩京师徒亦深有感触,特此一记,以备反思。卞氏作为汤液派第二代传承人提出重在传承次在创新,而愚以为汤液一派亦即仲景学派,自《伤寒论》面世一千八百余年来仍未真正的建立,所以所谓传承更是无从谈起。刘民叔先生的学术思想大致是“三纲六法,一表二里”显然与胡希恕先生的体系有所不同,尽管他们都秉承的是《汤液》非《内经》,但是他们的学术思想并不相同,愚以为脱离《内经》束缚而建立真正的仲景学派或可于本世纪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44#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先生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愚以为亦是可以商榷。

尽管大论中尽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表述,但就此得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的认识与结论仍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胡氏后学认为八纲思想从神农本草即已存在,那为何《汤液》不见六病而见于《伤寒论》?就是说仲景之前早已有了八纲却不见六经(实为六病),可见仲景爷六病的思想源泉并非八纲,再认真想一想仲景爷是通过八纲来分类六病的吗?

结论是仲景爷之六病并非来自八纲,来自何处,自己想我不告诉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45#
 楼主 发表于 2023-8-23 12: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先生视“自利而渴”为少阴传变并发太阴,就是说胡先生把阴证下利皆视为太阴病,何以如此,就是因为胡先生已是先入为主将少阴病视为表阴证了,可见这一错误的认识带来了一系列的认识错误,后患无穷。

302条“以二三日无里证”,那么少阴里证又是那些见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5-13 15:38 , Processed in 0.13787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