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6998|回复: 1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复制链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0-3-4 23: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3-4 23:23 编辑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这一节,一般的讲的也都是错的多。

太阳病,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了,但是热多寒少。这个热多寒少,是冲着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这个发热恶寒,热较多而寒较少,不是在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

我们讲太阳病,恶寒是一个主要的证候啊。这个寒少说明这个表要罢,就要解了。这个病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是这么个意思。

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这个脉微弱。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这个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啊,所以没有多大里热,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

这个书上,尤其在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这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嘛。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津液血液都少,所以他说“此无阳也”。

“此无阳也”,不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这一句真就有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此无阳也,就是亡失津液。

“不可发汗”,这个发汗最耗伤津液了,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嘛,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发汗药呢但是它不大发汗。越婢汤在这个《伤寒论》里没有,在《金匮要略》里头有。它就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这几个药就叫越婢汤,那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这个越婢汤治什么呢?在《金匮》里头《水气篇》里头有,它治风水。所谓风水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同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杏石甘汤是喘而汗出,身无大热。热半陷于里了,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这个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所以无大热呢。

无大热就是冲着阳明里实说的,真正里实是蒸蒸发热,身上热得很。它这个无大热,不到那个程度,但是里头也有热,所以搁石膏,但是表也有,搁麻黄。越婢汤,麻黄用的量大呀,用六钱。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你要是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在这个方子里麻黄用量相当轻,把这个越婢汤用八分之一。源起这个麻黄用六两,我们现在用就是六钱,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钱了,很轻很轻的了。桂枝汤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所以用桂枝汤用的比较多,但是也特别少。他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了,合起来用呢,就失去越婢汤的作用了。

我方才讲了,想要发水气,麻黄必须重用,那么连一钱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气了。临床上药物配伍的规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你看这个方子,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它清肃表里,能够去里热,因为有石膏的关系,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黄,那么大部分呢还是桂枝汤证。

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汤证比较多。由于桂枝汤证主要是津液虚,脉微弱,有表不解,还现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没有汗出。你看这一段里头,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这个麻黄量特别小,而且他不搁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个麻黄汤里没有石膏,因为还有热,所以稍用点石膏,这个石膏量也不重。

我们再看看这个分量,搁到一起呀,每一个药只十八铢,古人这个度量衡二十四铢是一两。古人的一两,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药。十八铢不到一两,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药量非常的轻。吃了这个药,要是表里都有点热,可以用,但是在这个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药了,所以他搁个“不可发汗”,这个专指的是麻黄汤了。

太阳病发热恶寒,真正的表证无汗,我们一般常打算用麻黄汤。这个病,“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万不能发汗,不能用麻黄汤。我记得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一段,说“此无阳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我说这个不一样,它有所指,这个书说不可发汗,都是指的麻黄汤。这个地方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来,根据这种病情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咱们讲的这几个方剂都是小发汗法。头前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与麻黄汤,这两个证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么,但是不可大发汗,全是小发汗法,药量都特别轻。桂枝二麻黄一汤是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也是小发汗法。

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子尤其小发汗。不但有表证,里头也有热,所以热多寒少,在这个地方你就看出来了,表证要罢了,热多寒少,有入里之势,但是这个病非常地轻,脉微弱也就是邪轻的一个问题了,同时这个人津液也虚。不但麻黄汤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汤也是不行的。所以他一方面用桂枝麻黄稍解其表,另一方面用石膏清其里热,它是这么一个方剂。

临床上判断痰湿证,望诊就够了。1、望形体。2、舌诊。首先常见形体偏胖一些,所以古人就有肥人多湿的说法;在舌诊上,往往表现为舌胖大而有齿痕,同时舌苔水分大而表现为舌苔腻水滑等。齿痕就是舌苔胖大与牙齿发生挤压形成的,因为牙齿坚硬,所以受伤的都是舌头,就会出现齿痕。看到舌体胖大有齿痕,就说明体内水分多了,有痰湿了,再明显一些,晨起眼睑、下肢就可能会有水肿表现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601/11/30016683_839596497.shtml










上一篇: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无汗,心...
下一篇: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34条: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116#
发表于 2020-4-6 12:47:29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0-4-6 12:09
 我知道[白通汤]里的葱不是用来解表的:
  上面回帖中:善长……、……,和后面的比如[……]、[……], ...

“闷灼”只是刺激性强而已,跟挥发性没有关系,蒜素强挥发、强刺激;胡椒碱弱挥发、弱刺激,辣椒素强刺激、弱挥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115#
发表于 2020-4-6 12:10:29 | 只看该作者
散寒和解表是两回事,解表是散热——这一点如果不被认识到,那么对整个太阳病都是误解的。

生姜能治的“感冒”是哪种?怕冷鼻塞流涕,但怕冷是加衣服能缓解的怕冷,这种才可以叫做“受寒”,但其实没有病毒感染,身体也没有启动太阳病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28
114#
发表于 2020-4-6 12:09:27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4-6 11:37
辣都是辛散的,蒜为何辣心?蒜和葱的辣是一样的,来自蒜素,剥葱的时候蒜素马上挥发扩散,刺激到人的鼻子 ...

 我知道[白通汤]里的葱不是用来解表的:
  上面回帖中:善长……、……,和后面的比如[……]、[……],是对应的关系。

  我想能产生辣味的物质不只有挥发油吧。
  虽然辛辣之味都有行气散血的“通”的作用,但如果是挥发性不强的物质产生的辣味,则相对而言可能感觉偏于“闷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113#
发表于 2020-4-6 11:37:26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0-4-6 10:14
  同样是辣,也可分为“辛散之辣”和“闷灼之辣”。
  有句老话不是说:“葱辣眼、姜辣口、蒜辣心”嘛 ...

辣都是辛散的,蒜为何辣心?蒜和葱的辣是一样的,来自蒜素,剥葱的时候蒜素马上挥发扩散,刺激到人的鼻子、眼睛的粘膜,而完整的大蒜是不含蒜素的,咬碎吃下去就产生了蒜素,正好去刺激食道和胃的粘膜,就有了“闷灼”之感,假如你直接切蒜,也一样会辣眼。

白通汤用葱白不是为了解表的,少阴病见下利,禁解表,葱白治阴寒腹痛下利,能“出汗”,但不解表,跟姜类似,葱白还有点利尿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28
112#
发表于 2020-4-6 10:14:37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0-4-6 10:15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4-6 09:54
生姜镇吐健胃和抗菌消炎的作用强于干姜,但辛辣去寒的作用弱于干姜,这是我的看法和经验。
...

  同样是辣,也可分为“辛散之辣”和“闷灼之辣”。
  有句老话不是说:“葱辣眼、姜辣口、蒜辣心”嘛,葱的辣度不及姜蒜,但它善长辛通阳气,散寒解表,比如用于[白通汤]、[葱鼓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111#
发表于 2020-4-6 09:54:45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4-6 05:44
我上面一段话是回复您的,回复过程中几次出错都未成功。只好直接发了。
...

生姜镇吐健胃和抗菌消炎的作用强于干姜,但辛辣去寒的作用弱于干姜,这是我的看法和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110#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05:44:16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4-5 10:11
您应该继续查一下生姜挥发油的作用:增强胃液分泌和肠壁蠕动、镇痛、抗菌消炎,其中的姜烯、姜烯酮还有镇 ...

我上面一段话是回复您的,回复过程中几次出错都未成功。只好直接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05:35:07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4-6 05:39 编辑

“生姜偏于表,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侧重解表、散寒、止呕,常用于脾胃虚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痰饮呕吐,胃气不和呕吐;还能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中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含有挥发油和姜辣素,能刺激心血管,引起汗腺分泌增加,从而产生发汗祛寒之效。我们经常喝到的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头痛、发热的症状,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
干姜为生姜的加工品,是将姜的根茎切片后晒干或者低温烘干而成,干姜的总挥发油含量低于生姜,但辛辣成分较生姜多。作为一味重要的药材,侧重温中、温肺、回阳。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干姜有枣,越老越好”的俗语,意思是说姜和枣生长时间越长、成色越老,质量就越好。”

这一段我比较赞同。这里说了生姜和干姜的成分区别。至于生姜和干姜的药性区别,可以从不同的方剂中去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28
108#
发表于 2020-4-5 21:04:03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4-5 19:01
原来从口腔到肛门一路都是表,好吧,叹服。

  所以生姜不仅有“健胃止呕”和“发汗解表”的功效,还能“利尿消肿”,比如[五皮饮]:
  【方名】五皮饮《中藏经》
  【分类】祛湿剂>>利水化湿
  【组成】桑白皮12 陈皮6 生姜皮9 大腹皮12 茯苓皮24
  【功效】健脾化湿 理气消肿
  【主治】脾湿气滯,水肿 头面四肢皆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舌苔白腻,脉沉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28
107#
发表于 2020-4-5 19:49:43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4-5 19:01
原来从口腔到肛门一路都是表,好吧,叹服。

  不仅如此,肾小球滤过膜及肾小管(重吸收)管壁均为“表”,所以才有“提壶揭盖”的“解表利尿”、“宣肺利尿”之法。
  提壶揭盖是一种治疗法则,是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和大便的一种借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106#
发表于 2020-4-5 19:01:04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0-4-5 12:36
  人体脏腑筋肉组织与外环境的界面都是“表”,胃肠道上皮也是表。
  生姜所含的挥发油能够促进胃肠 ...

原来从口腔到肛门一路都是表,好吧,叹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28
105#
发表于 2020-4-5 12:36:23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4-5 10:11
您应该继续查一下生姜挥发油的作用:增强胃液分泌和肠壁蠕动、镇痛、抗菌消炎,其中的姜烯、姜烯酮还有镇 ...

  人体脏腑筋肉组织与外环境的界面都是“表”,胃肠道上皮也是表。
  生姜所含的挥发油能够促进胃肠上皮腺体分泌消化液,就能促进体表汗腺分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104#
发表于 2020-4-5 10:11:05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4-4 22:02
姜辣素仅仅是姜的一种成分。挥发油也是姜的重要成分。
“姜的根茎所含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 ...

您应该继续查一下生姜挥发油的作用:增强胃液分泌和肠壁蠕动、镇痛、抗菌消炎,其中的姜烯、姜烯酮还有镇吐作用。
不要看见“挥发”就以为跟发散、发汗有关,挥发性的物质,反而是有镇定和消炎作用的特别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28
103#
发表于 2020-4-4 22:42:05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0-4-4 22:44 编辑
syzr 发表于 2020-4-4 22:02
姜辣素仅仅是姜的一种成分。挥发油也是姜的重要成分。
“姜的根茎所含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 ...

 同意您的看法,挥发油多是鲜姜辛散作用强于干姜的原因,含水量高是同等重量的鲜姜温热之性小于干姜的原因。
  很多中药的辛散作用都主要由其所含的挥发油产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102#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22:02:19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4-4 22:42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4-4 17:22
再强调一次,姜里面辛辣的物质,同时也是提供热力的物质,您以为可以分开的辛散作用和温热作用,其实是同 ...

姜辣素仅仅是姜的一种成分。挥发油也是姜的重要成分。
“姜的根茎所含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C15H26O),姜烯(Zingiberene,C15H24),莰烯,水茴香烯,龙脑,枸橼醛及按油精等。此外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Gingerol)、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Shogaol,C17H24O3)及结晶性辣味成分姜油酮(Zingerone,C11H14O3)等。”

干姜为生姜的加工品,是将姜的根茎切片后晒干或者低温烘干而成,干姜的总挥发油含量低于生姜,但辛辣成分较生姜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101#
发表于 2020-4-4 17:22:38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4-4 06:29
干姜和生姜的药性不同,与干姜的制法也有关系。

干姜是由母姜切片晒干风干而成。在这个过程中,鲜姜里面 ...

再强调一次,姜里面辛辣的物质,同时也是提供热力的物质,您以为可以分开的辛散作用和温热作用,其实是同一类物质提供的,统称为姜辣素,而且这类物质会随着储存、脱水,尤其是热加工而发生一些化学变化,最终效力会更强劲,如果用母姜制作干姜,姜辣素的总量会更多,“姜还是老的辣”,说的就是这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06:29:15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4-3 10:01
今日干姜和生姜的区别在于干姜至少发过两次芽,也就是多年生的,生姜则是当年的新姜,二药的主要差异在于 ...

干姜和生姜的药性不同,与干姜的制法也有关系。

干姜是由母姜切片晒干风干而成。在这个过程中,鲜姜里面的挥发油会减少,因而辛散的作用减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99#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06:29:15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4-4 07:31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4-3 10:01
今日干姜和生姜的区别在于干姜至少发过两次芽,也就是多年生的,生姜则是当年的新姜,二药的主要差异在于 ...

干姜和生姜的药性不同,与干姜的制法也有关系。

干姜是由母姜切片晒干风干而成。在这个过程中,鲜姜里面的挥发油会减少,因而辛散的作用减弱。

关于生姜的药证,我觉得蓝莲花老师总结得很好
http://www.hhjfsl.com/bbs/thread-2719-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98#
发表于 2020-4-3 10:01:03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4-3 04:48
谢谢您分享《神农本草经》中的干姜条文。

关于伤寒论中的生姜止呕,干姜治利,您的总结也很到位。

今日干姜和生姜的区别在于干姜至少发过两次芽,也就是多年生的,生姜则是当年的新姜,二药的主要差异在于药力,而不是药效,干姜药力大于生姜,不仅干姜的温热大于生姜,干姜的辛散也大于生姜。古人大概认为干姜已经发过两次芽,发散性已经消耗掉了一部分,所以推论出生姜的发散力更大,还有人说什么走而不守、守而不走,都是无稽之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9

积分

242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79
97#
发表于 2020-4-3 05:53:42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3-12 14:39
太阳伤寒,外周血管是收缩的,热和水分都散不出去,这正是伤寒脉浮紧的原因之一,其实太阳中风外周血管也 ...

说的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96#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04:48:30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4-3 05:33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4-1 09:50
去里寒,所以能增热出汗,去里寒和发散是同一个作用,无法独存。如果生姜汤您喝了会出汗,干姜汤您喝了出 ...

谢谢您分享《神农本草经》中的干姜条文。

关于伤寒论中的生姜止呕,干姜治利,您的总结也很到位。

生姜和干姜的作用还有下面的区别

生姜祛邪的作用明显一些,因为它辛散,可以驱除经络和腑中的浊阴积滞,治水气痰饮。生姜入上焦解表散寒,入中焦温中止呕,但对于寒之重症力量不足。

干姜可用于寒之重症,回阳救逆,重点在中下焦。入中焦温中止血,化湿降浊,治胸满咳逆,去口臭之气。入下焦治脘腹冷痛,肠澼下利。

更多的可见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干姜与生姜
http://www.hhjfsl.com/bbs/thread-148895-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95#
发表于 2020-4-1 13:53:47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4-1 12:07
表寒、寒束这类词都是外邪派(六淫)派、病因派的说法,在伤寒论的字典里,并不讨论病因外邪,而是关注身 ...

用八纲解释,不算脱离伤寒论,只是对未尽之言作补充。概念上仍然是伤寒论的体系,也没有涉及病因论。我比较抗拒所谓的营卫三焦之类的解释。那才是白白增加了一层虚无的概念。

        伤寒中风只是表的不同状态。不涉及病因。表寒也是表的一种状态。没超出伤寒论的本义。
        体表抗邪可以有,说病在表更好(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增加信息量,替代一下不会造成模糊)。比说是全身病更有条理和层次感,更容易理解。周身病的说法逻辑上不错,但失之复杂化。也不符合张仲景的原意。

        表证说的是病势,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很多地方没法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94#
发表于 2020-4-1 12:07:52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20-4-1 12:12 编辑
liangxiong 发表于 2020-4-1 10:55
赞成关于“无表寒”的说法,这里的寒确实不严谨。经常说到的表寒,指表被寒束,指表的外皮外层,这可能也 ...

表寒、寒束这类词都是外邪派(六淫)派、病因派的说法,在伤寒论的字典里,并不讨论病因外邪,而是关注身体的特异反应,把身体的特异反应叫做病,所谓“伤寒”、“中风”只是A、B符号而已,跟风寒毫无关系。

而“表”这个概念,也随着六淫的错误观念被曲解了,以为外邪要进来,人体在体表构筑一道防线,在体表那里相争,这确实是很符合人的直觉的一种模型,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太阳病是个全身疾病,不是在体表抗邪,之所以叫表证,真正的原因是病愈后的代谢渠道主要在体表皮肤,换言之,只要是所谓的“汗法”能治好的病就叫表证。
只要不去想象“体表抗邪”的图景,许多理论都可以砍掉,许多疑问都可以涣然冰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93#
发表于 2020-4-1 11:21:14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0-3-11 12:55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三部六病才为仲景纠错而搞出来“葛根麻黄汤”,依据是内经“热则寒之”嘛。既然是表热 ...

此表非彼表。说热的时候是一个层,有厚度,说寒的时候是一个面,几乎没有厚度。当然你说的表闭指闭汗孔也是对的,在面上没有血管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92#
发表于 2020-4-1 11:05:44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0-3-10 13:43
此当是赵洪钧的观点,即桂枝汤建中说、止汗说,“桂枝汤乃补中益气而固表之方也”。赵氏所论初读新颖似觉 ...

桂枝汤解肌与建中各有前提,不矛盾。固表止汗与解肌也不矛盾。参见我的83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91#
发表于 2020-4-1 10:58:44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3-13 06:37
您说表寒是错的,那恶寒,怕冷,没有发烧,怎么归类?

有的人感冒,就发不起烧,或没有能力发烧。能说是 ...

表实就会恶寒。包括表热与不热。不会热的就是少阴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90#
发表于 2020-4-1 10:55:28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3-11 11:18
表证的实质是身体增加产热对抗外邪,产热多了就是发烧,虽然产热是为了杀敌一万,但烧久了自伤也有八千, ...

赞成关于“无表寒”的说法,这里的寒确实不严谨。经常说到的表寒,指表被寒束,指表的外皮外层,这可能也是卫气被引用的原因。实际上这时候表是很热的,表寒是为了增加内外的热势差,或者说是内外热势差的必然结果。总有一个界面嘛。说表寒是从用药的角度说问题,要破那层“寒束”,要用麻黄。发热的那个表比表寒的那个表更大,包含之。不是等同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89#
发表于 2020-4-1 10:30:57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4-1 01:12
桂枝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排除代谢废物,疏通肌肉里的通道,达到解肌的作用。
下面是现代药理学发现 ...

拿西医解释就不好说话了,不在伤寒论的体系中。扶阳派说桂枝一可调和营卫,二可调和阴阳。所以解肌只是一个应用,一个状态。当然如果说广义地到处都解肌,那也不可证伪。关键还是要在一个理论体系之下说才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88#
发表于 2020-4-1 10:21:50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3-9 09:16
尽信书不如无书,汗出是散掉多余的热量,目的是散热,并不是出汗,一个麻黄汤证的病人服麻黄汤后很可能不 ...

解肌之前的汗和解肌之后的汗不一样。桂枝汤是要捂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87#
发表于 2020-4-1 09:50:13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20-4-1 09:56 编辑
syzr 发表于 2020-4-1 01:32
您说生姜是去里寒。其实生姜出了祛寒,还有发散的作用。去掉发散作用的干姜才是去里寒的主药。
...

去里寒,所以能增热出汗,去里寒和发散是同一个作用,无法独存。如果生姜汤您喝了会出汗,干姜汤您喝了出汗会更多。《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伤寒论》的习惯,是以生姜治里寒之呕,以干姜治里寒之利,利与呕相比,里寒更严重,所以用了热力更强的干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86#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1:32:38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4-3 02:38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3-11 11:18
表证的实质是身体增加产热对抗外邪,产热多了就是发烧,虽然产热是为了杀敌一万,但烧久了自伤也有八千, ...

您说生姜是去里寒。其实生姜除了祛寒,还有发散的作用。去掉发散作用的干姜才是去里寒的主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8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1:12:25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4-1 01:33 编辑
liangxiong 发表于 2020-4-1 00:13
我就是怕说成是桂枝解肌,麻黄发表,才说汤的。如果桂枝解肌,那么小建中汤里的桂枝解哪里的肌,桂枝甘草 ...

桂枝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排除代谢废物,疏通肌肉里的通道,达到解肌的作用。
下面是现代药理学发现的桂枝的几个作用
- 桂枝有扩张血管作用,可明显增加冠脉循环,并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增强血液循环。
- 桂枝有保护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桂枝还有健胃、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
可用于解释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和桂枝汤中桂枝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84#
发表于 2020-4-1 00:13:56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3-30 04:56
谢谢您参与讨论。您对解肌的解释很形象。

桂枝解肌,麻黄开表,是说这两味药的作用,而不是说桂枝汤和麻 ...

我就是怕说成是桂枝解肌,麻黄发表,才说汤的。如果桂枝解肌,那么小建中汤里的桂枝解哪里的肌,桂枝甘草汤解哪里的肌?所以桂枝汤解肌是稳妥的说法,这包括了桂枝汤方证,比如脉浮汗出,以及煎服法,共同完成解肌发表的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83#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04:56:59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liangxiong 发表于 2020-3-22 00:54
这样的帖子好,这才象经方论坛。

桂枝汤,解肌。麻黄汤解表。所以桂枝汤不是发汗药,反倒是治多汗的。

谢谢您参与讨论。您对解肌的解释很形象。

桂枝解肌,麻黄开表,是说这两味药的作用,而不是说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个方子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6

积分

8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6
82#
发表于 2020-3-22 00:54:53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帖子好,这才象经方论坛。

桂枝汤,解肌。麻黄汤解表。所以桂枝汤不是发汗药,反倒是治多汗的。
何为解肌?就是弄柔和一点,柔软一点。如果僵硬,结块,必然不密闭,漏风。当过农民的应该知道,有一个作业叫做保墒,就是用锄头把原来干燥干裂的地锄一遍,这样就能保住水分。挖松了反倒能保住水分。桂枝汤就是干这个的。

解表必须先解肌。肌肉柔和了,细密度均匀了,解表才有实质。所以麻黄汤里有桂枝汤在做内功。而麻黄将心阳推过肌肉到达皮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81#
 楼主 发表于 2020-3-17 08:25:11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3-17 08:50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3-16 09:28
“不可与”是指桂枝汤,不是单指桂枝,我一直是如此理解的,跟您一致。
您好像还没有明白其中的逻辑问题, ...

有是证,用是药。方与证相合才能使用,这是我理解的伤寒论中的逻辑。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麻黄汤证。因方证不合,不能用桂枝汤,逻辑上没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80#
发表于 2020-3-16 09:28:01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20-3-16 10:18 编辑
syzr 发表于 2020-3-15 03:08
在伤寒论的语境里,要前后文结合起来看,才能正确理解。

您一直问的这句话,您自己已经分析出来了,“不 ...

“不可与”是指桂枝汤,不是单指桂枝,我一直是如此理解的,跟您一致。
您好像还没有明白其中的逻辑问题,我顺着您的思路再说明一下吧。脉浮紧,发热,无汗,这种情况既需要用麻黄发汗,也需要用桂枝解肌(按您的理解的解肌),可见解肌是桂枝汤和麻黄汤都有的作用,那么不可与桂枝汤的理由就不是“桂枝汤本为解肌”,而是桂枝汤不能开表发汗(其实还有生姜大枣的原因,这里先不涉及)。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就好比说,“饭是用来充饥的,如果你又饥又渴,那就不该吃饭”,其中的逻辑不成立。此外,根据你对“不可与之”的原因的理解,已经能得出桂枝汤没有发汗作用的结论。

《伤寒论》里“解肌”这个词只出现了一次,所以我不得不去其它古籍中寻找其含义,可惜好像没有人认为文字考据是要紧事,而我认为,这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可以省很多力,靠这个方法可以厘清各种误解,终结很多争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79#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03:08:49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3-15 17:01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3-14 13:16
对于桂枝作用的理解,扩张血管,有疏通作用,我觉得您和我基本是一致的,血管扩张了,也就散热了。

我们 ...

在伤寒论的语境里,要前后文结合起来看,才能正确理解。

您一直问的这句话,您自己已经分析出来了,“不可与之也”,不是说桂枝这味药不能用。因为麻黄汤里有桂枝。而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正是麻黄汤主之的太阳伤寒证。如果说桂枝不能用,就会导致前后矛盾。

桂枝本为解肌,即桂枝这味药作用是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桂枝汤)不可与之也。这句话省略了桂枝汤三个字。其实这样也是因为竹简上刻字不易,能省则省。这个地方,可以想到的也就桂枝和桂枝汤。这正是说,表闭的情况下,不可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没有麻黄,不能开表,所以“不可与之也”。再去看桂枝汤证的描述,正是如此。脉浮缓,发热,汗出。没有表闭的情况。所以没有矛盾。在伤寒论的语境里,说桂枝解肌,不会产生矛盾。
再总结一下:
脉浮紧,汗不出,说的是表闭的状态。此时发汗,需麻黄开表 + 桂枝解肌,当用麻黄汤,不可用桂枝汤。因桂枝汤里没有开表闭的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78#
发表于 2020-3-14 13:16:14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3-14 08:25
您说解肌就是发汗。

我的理解是,如果表闭的话,开表闭加上解肌才能发汗,譬如使用麻黄汤,麻黄开表,桂 ...

对于桂枝作用的理解,扩张血管,有疏通作用,我觉得您和我基本是一致的,血管扩张了,也就散热了。

我们的分歧仅在于解肌的意思,您认为就是扩张血管的意思。但是仲景相近时代的古人却认为解肌是麻黄的作用,把解肌等同于开腠理、发表出汗,也就是打开闭合的毛孔,当时也没有哪个解肌方里是有桂枝而无麻黄的,所以我认为,还是把解肌这个词交给麻黄比较好。

如果把您认为的解肌的意思放在伤寒论的语境下,那么说“桂枝汤解肌,所以不能用于脉浮紧的太阳伤寒”就非常奇怪。因为桂枝汤里解肌的就是桂枝,而麻黄汤里也有桂枝,如果说解肌(扩张血管)的桂枝不能用于太阳伤寒,那么同样含有桂枝的麻黄汤为什么就可以用于太阳伤寒呢?可见,太阳伤寒之所以不能用桂枝汤,显然与桂枝这味药毫无关系,无论用您或我对解肌的理解去解释“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这段话,都极不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77#
发表于 2020-3-14 12:18:17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20-3-14 13:22 编辑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0-3-13 20:23
这就是一群读死书的书呆子,既说太阳伤寒是表热证而非表寒证,又说此时血管是收缩的,为什么啊,都是书上 ...

哈哈,我要是一个尽信书的人,也不会有这些异于传统的“怪异”认知了:)

人体升高体温来抗邪,这时候身体绝不会想着出汗散热,反而是要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而减少散热主要就是靠外周血管收缩。现代医学对发烧的内在机制还说不上完全了解,但对发烧过程的所有现象观察得非常清楚,体温上升期血管收缩还是扩张,这是不可能搞错的。
你说的血管扩张,其实是发生在退烧的时候,体温下降期,这时战斗要结束了,不需要发烧了,而需要散热了,才扩张血管、打开毛孔,这时如果散热顺利,已经不需要服药解表热了。
桂枝汤证有时会出汗,是因为人体认为缺少发烧的资本(营气不足),不敢把体温基准调得够高,烧得高一点就赶紧出汗散热了,不让继续升温,这个出汗就不意味着解表了,外邪并未被清除,于是发烧还得继续,这时就需要桂枝汤补营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76#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08:25:04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4-1 00:59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3-13 10:18
重复一下62楼我的答复:如果您认为解肌另有所指,桂枝汤有这种解肌作用,那么也可以将这个意思代入条文中 ...

您说解肌就是发汗。

我的理解是,如果表闭的话,开表闭加上解肌才能发汗,譬如使用麻黄汤,麻黄开表,桂枝解肌,配合起来才能发汗。

这里的表闭,我的理解是表皮的汗毛孔闭合,可能也有汗腺闭合的意思。麻黄可以打开闭合的毛孔和汗腺,促进汗腺排汗。
而肌肉在受寒后,毛细血管收缩,循环功能下降,堆积了代谢的废物,堵塞了液体的输送通道。桂枝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排除代谢废物,疏通肌肉里的通道,好给发汗提供原料。这就是我理解的解肌。

如果没有表闭,毛孔开着,汗腺也能排汗,就不需麻黄开表,用桂枝汤发汗即可,最好是微微出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28
75#
发表于 2020-3-13 21:00:04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0-3-13 21:17 编辑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0-3-13 20:23
这就是一群读死书的书呆子,既说太阳伤寒是表热证而非表寒证,又说此时血管是收缩的,为什么啊,都是书上 ...

 老师的分析有道理!
  脉浮就是血压升高,血流趋表嘛!

  高血压患者多见寸脉浮大,特别是右寸。
  这不就是在“阳浮阴弱”的”桂枝汤证”的脉象基础上加一个“大”吗,为什么大,因为有内热,如果“阴弱”得厉害,那是“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可以考虑[黄连阿胶汤]之类的方子化裁;如果“阴弱”不明显只是“相对弱一点”,那就是个实证的高血压,要用[黄连解毒汤]之类的方子化裁。
  如果再有“寒实表闭”,“浮大脉”就变成“浮紧脉”了。

  桂枝汤证汗孔开着,本易汗出,因为出汗,所以又恶风。
  麻黄汤证汗孔闭着,所以无汗,表已寒实,所以更恶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74#
发表于 2020-3-13 20:23:59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3-13 10:14
真的是收缩的,叫做表证并不是因为战场在皮肤表面,而是因为代谢出路主要在体表,多余的热最后要从皮肤表 ...

这就是一群读死书的书呆子,既说太阳伤寒是表热证而非表寒证,又说此时血管是收缩的,为什么啊,都是书上这么写的啊!

可是如果读书人自己不长脑子只看书上怎么写就怎么着那就完蛋了。既然是表热,血流量是增加了呢还是减少啊?你不会说是减少了吧,如果你也认同是血流量增加了,那么血管是扩张了呢还是收缩了呢?你不会也说收缩了吧,如果你也认同只有血管扩张,充血,表皮肌肤的血流量才能增加,表才能热,就是你说的表热,才能出汗,那也算我没白费劲,你看桂枝汤证不正是时汗时不汗嘛,他要想发出汗来血管收缩缺血行吗?伤寒证没有汗,但机制是相同的,血没有回归内脏,而是都跑到体表迎战去了,障碍的只是汗腺闭合着。

遇寒血管收缩血液回归内脏保护内脏,那是生理现象,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是病理过程,发热的目的就是制造汗出排除异物,此时会收缩外周血管减少供血吗?那还能汗出吗?

你们的这个说法只能说明你们既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连个生理现象与病理过程都搞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73#
发表于 2020-3-13 10:45:52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20-3-13 12:49 编辑
syzr 发表于 2020-3-13 06:37
您说表寒是错的,那恶寒,怕冷,没有发烧,怎么归类?

有的人感冒,就发不起烧,或没有能力发烧。能说是 ...

两种可能,一种仍是太阳病,热证,只是产热不多,没有引起体温明显上升;一种是合并了少阴病,但只要有表证存在,即使没发热,也是有发热倾向的。64楼说过:“如果不发烧或发烧不厉害,桂枝是可以不用的,比如无大热的越婢汤证麻杏石甘汤证、发不起烧来的麻黄甘草附子汤证,都没有桂枝什么事。”
太阳病绝对不存在表寒,不要被“恶寒”误导,恶寒是主观感受,不是病性为寒,只要治好他的热,他就不恶寒了。快要冻死的人体温下降,主观上却是怕热的,会把衣服脱光,能说他是热证吗?

一直没有说到我对27条的看法,在这里补充下。27条是伤寒论中常见的倒装句,正装应该是这样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微弱是津液太虚(无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72#
发表于 2020-3-13 10:18:46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syzr 发表于 2020-3-13 06:24
看来我们对解肌的理解是不同的。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当用麻黄汤

重复一下62楼我的答复:如果您认为解肌另有所指,桂枝汤有这种解肌作用,那么也可以将这个意思代入条文中,看看能否说通,能否判定起解肌作用的是哪味药。

先说说您对解肌的定义吧,然后我们再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71#
发表于 2020-3-13 10:14:13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0-3-12 18:49
脉都浮出来了还外周血管收缩呢?表闭,闭的是汗腺,外周血管若是收缩的还有欲出汗的病势吗?脉还能浮吗?

...

真的是收缩的,叫做表证并不是因为战场在皮肤表面,而是因为代谢出路主要在体表,多余的热最后要从皮肤表面走,太阳伤寒病愈汗出时才是血管扩张的时候,发热中外周血管是收缩的,现代医学的描述是这样的:急性发热或体温上升期,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70#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6:37:13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coorus 发表于 2020-3-11 11:18
表证的实质是身体增加产热对抗外邪,产热多了就是发烧,虽然产热是为了杀敌一万,但烧久了自伤也有八千, ...

您说表寒是错的,那恶寒,怕冷,没有发烧,怎么归类?

有的人感冒,就发不起烧,或没有能力发烧。能说是表热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69#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6:24:09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本帖最后由 syzr 于 2020-3-13 06:41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20-3-11 09:21
解肌就是发汗,45楼说过。
如果桂枝汤真有发汗(解肌)作用,那么16条就不会说“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 ...

看来我们对解肌的理解是不同的。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当用麻黄汤
若其人脉浮缓,发热,汗出,当用桂枝汤

这两种状态不同,一个像大门紧闭,进不去,出不来。一个大门敞开,可随意进出。一个有表闭的情况,需用麻黄开表,一个没有表闭的情况,不可用麻黄,当用桂枝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0

积分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0
68#
发表于 2020-3-12 18:49:54 | 只看该作者
脉都浮出来了还外周血管收缩呢?表闭,闭的是汗腺,外周血管若是收缩的还有欲出汗的病势吗?脉还能浮吗?

算了,跟你也辨不出个子午卯酉的,你说收缩就收缩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67#
发表于 2020-3-12 14:39:24 | 只看该作者

RE: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27条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0-3-12 14:15
外周血管扩张就能降温吗?就能散热吗?,太阳伤寒证,脉浮紧难道不是外周血管扩张了吗?散热了吗,降温了吗 ...

太阳伤寒,外周血管是收缩的,热和水分都散不出去,这正是伤寒脉浮紧的原因之一,其实太阳中风外周血管也是收缩的,这是人体为了保暖升温采取的策略。

桂枝、荆芥等可以解表,但不能解肌,解肌与解表是不同的概念,前面早说过了呀。

桂枝汤和麻黄汤都有桂枝,都可以降温,当然,它们的作用和目的不仅仅是降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2 23:54 , Processed in 0.13647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