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纪念向清天、王正龙两位先生 [打印本页]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5-30 05:20
标题: 纪念向清天、王正龙两位先生
近年来,中医界连损两元大将,而且皆为英年早逝,这也许就是恢复传统中医必然要面对的历史之殇吧。

对于传统中医界来说,他们如戊戌六君子一样,他们以己之生命之光,燃起让更多人对传统中医觉悟。

我觉得他们走的都是上根器之路,是真正的医道继承者,所以他们可以影响更多人,这不同于单单以医术换取生活的人,那是真正的以传统中医理复兴为理想的贤者。我得读两位先生的著述,颇为感动,因为那是如同虽居于野而心系于医道之中兴才能发出的箴言。现在二位贤者皆已逝去,我想传统中医的火种不会因此而断,反而会燃起更多复兴的火焰,我始终相信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很多时候在民间而不是在上位,因为正是民间的贤人才造就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我相信,老子:无为之治。是具有极其深刻的隐喻的,因此才产生中国几千年来对于教育几乎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正是这种不闻不问,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盛景。即便到了近代民国时期,依然产生很多大师,反观现在,似乎什么都在被纳入管理,有为的设置很多屏障,让教育变成了考试,让人才变成文凭。然而大师却没有啦。不是大师没有啦,而是大师产生的土壤没有啦。当权力渗入生活社会的每个角落,还能期望有什么不是人为造作呢?向、王二位先生,兼具才得却于此经济繁荣之盛世,饥劳忧思而亡,此盛世乎?泱泱中华,养不活几个读书种子,这样的国家有希望吗?我突然很感动,虽然几千年的农业国家,我们的祖先却一代代养活那么多读书种子,即便到了民国,国家积弱,此读书种子也未断绝,难道那时的经济也那么繁荣吗?也许并非如此,读书种子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虽然帝王专制经济落后,但是对于读书人,我们的祖先们却有很大的包容。而今,读书人却要为米粮担忧而劳顿,此不是可悲。古时有书香世家,而今看到富二代横行,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吗?我想每个真正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如若两晋,贤者皆隐吧。我想中医面临的危机,根本上来说不是中医本身,而是如果中医伤害到权力的触手,他还能发展延续吗?我们的社会从来都不是靠表面的规则运转,潜规则影响着每一个人与每一个行业,中医也不能例外,不是因为你能你行你就可以要求权力支持你?换句话说,你能给权力什么作交换啊?高水平正直的民间中医,有多少被埋没被不公正的潜规则毁掉,我不敢想。但是,坚持不一定行,不坚持那是万万不行。我们的医道必定不是为权力而用,只为一个原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还要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保驾护航。每一个中医人,应该有这种誓愿,那么中医就一定在庙堂之外重燃起复兴之光。
作者: 雍乾    时间: 2010-5-30 14:45
引用楼主梁浩于2010-05-30 05:20发表的 纪念向清天、王正龙两位先生 :



近年来,中医界连损两元大将,而且皆为英年早逝,这也许就是恢复传统中医必然要面对的历史之殇吧。

.......
我知道的还有赵立波,他是经方有道术者也!享年41岁
作者: 黄煌    时间: 2010-5-30 20:36
英年早逝的悲剧为何发生在擅用扶阳法的几位大将身上?到底原因何在?
作者: xmm    时间: 2010-5-31 06:15
引用第2楼黄煌于2010-05-30 20:36发表的  :
英年早逝的悲剧为何发生在擅用扶阳法的几位大将身上?到底原因何在?
这真是个谜!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结果?是中药材的炮制问题?是西医抢救失误?是病人自己一意孤行?值得思考!
从昨天看到王正龙的讣告,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作者: 汤一笑    时间: 2010-5-31 06:58
王大概是长期以身试药性造成的,用心脑过度大概也有关系。李阳波也是钻研运气学说用心脑过度。
作者: aykm    时间: 2010-5-31 07:05
也许是成也扶阳,败也扶阳。太执于某某学说,往往会遇到“有些病治得好,有些病治不好”的情况,事情往往不是理论说的那样,治病也不是扶阳啦补阳啦那么简单,这都是亲身的经历[s:185]。无奈有的学说感觉上就很符合大众口味,演义、戏说这些作品总是比正史受欢迎。
作者: 朱斯洪    时间: 2010-5-31 13:33
命中注定.包含遗传.性格.社会因素多方面
作者: 华彩    时间: 2010-6-1 20:40
也许本来就有病,或者试药原因,倪说未遇到大医,很遗憾。各行业都存在这种英年早逝,并不是扶阳法的问题。
作者: 拈花指月    时间: 2010-6-2 15:24
佩服以上两位先生对中医的热爱与执著,但同时也值得后来者警醒和深思。阴阳本为一气,用热远热,用凉远凉,《内经》有明训。
作者: 沙丘沙    时间: 2010-6-2 20:03
是执着。对于作学问来说,执着是成功的前提。对于养生来讲,执着是养生的大敌!一个好的医生,不应该满腔悲愤、牢骚,也不应有扭转乾坤替天行道的雄心,应该心中时时充满喜悦、快乐。
作者: 兰洪喜1    时间: 2010-6-2 20:16
同意楼上
中医当有平和之心

扶阳影响深远
有利必有弊
弊者不少
现在不少中医怕凉就扶阳,
其效甚少
副作用多矣
作者: 雍乾    时间: 2010-6-3 05:46
引用第9楼沙丘沙于2010-06-02 20:03发表的  :
是执着。对于作学问来说,执着是成功的前提。对于养生来讲,执着是养生的大敌!一个好的医生,不应该满腔悲愤、牢骚,也不应有扭转乾坤替天行道的雄心,应该心中时时充满喜悦、快乐。
姜兄深谙此道也!明哲!
作者: 神农派    时间: 2010-6-3 06:47
沙兄确是明道之人。
我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可以有远大的理想和执着的行动,前提是要有好的身体,一旦身体感觉疲乏或不舒服,放弃一切先休息调理。调理时以饮食休息练气功为主,医药为辅,直到自我感觉身体舒服了,继续原来的事业。。。
之所以这样,是五年前我躺在医院病床时,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人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不论是理想、事业、爱情、家庭、亲人、朋友,所有的一切都没了。
出院后,我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以儒家的进取心做事业,以佛心做慈善,以自然之道处世养生。。
作者: 黑白丑    时间: 2010-6-3 06:50
引用第9楼沙丘沙于2010-06-02 20:03发表的 :
是执着。对于作学问来说,执着是成功的前提。对于养生来讲,执着是养生的大敌!一个好的医生,不应该满腔悲愤、牢骚,也不应有扭转乾坤替天行道的雄心,应该心中时时充满喜悦、快乐。

我记住了,谢谢。一语惊醒梦中人。
作者: 仁济西桥    时间: 2010-6-3 08:33
仙人放屁不同凡响,自以为是.,有阳必有阴.扶阳.扶阳太偏了吧....悲哀啊!!!又给方舟子,张功妖等人有空钻了.其实中医是毁在那些所谓的大师手里.醒醒大师们吧!!!!
作者: 华彩    时间: 2010-6-3 12:58
网上说他本来有肺结核,信灸第一,吐血死.他教人吃四逆汤每日加量,那他本人也是这样吃的可能很大,阳不入阴.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3 13:10
辛苦执著不是早逝的一两个人,相信黄师等功深者也不清闲,事业生活两轮飞转也不见得容颜憔悴身心俱垮,每个但凡在追求的都不会优哉游哉。
为何扶阳旗手早殒?贵阳抑阴思维下,阴阳畸变是不是致祸之由?一个四逆汤包圆万证?即便禅修、道功讲究入静入定,是否处处渗透阴阳升降出入之法门?独腿行不了远路,最多蹦跶两下,贵阳抑阴,阳主阴从可以休矣!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3 13:14
说到试药,本就存在严重不确定因素,心中迷茫,把自己命都丢了,还谈得上悬壶济世?可见拿人家性命来试的隐情更数不清,可怕的纸上谈兵!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3 13:2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真气丰沛,神完气足。这个是清晰可见可感知的。听黄师视频讲话不用观望,可闻嗓音有金石切削之声,胸腔大气与腹腔元气俱充实,不是硬努的嘶鸣,我不了解黄师是否练气功,但善摄生保元真是可以认定的。如果一个病歪歪面黄肌瘦的大夫在肺科主诊,一边问病人咳喘否,自己禁不住喘息连连咳嗽声声,病人什么想法?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7 09:28
当大家纠结于两位先生的是否死于扶阳之误时,我们是否看到大多数民间中医人的生活状态。从二位先生身上我看到“颜回”的影子,就是那个,一捧食,一瓢饮,而可以安身立命,传孔门之道的人。我相信,在现代社会这种文化的坚守者,所承受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很多人,认为只有在大学中才叫大师,事实上从东周末年,天下纷乱,孔子等诸子百家就将居于庙堂之上的学问带回民间,从此中国的文化就走上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从此中国的民间读书种子历代相传,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官学气息,也许仅仅破庙一间,师道就得以传承。但是,大师就是在最平凡的地方创造,换句话越是城市高楼繁华奢糜,越是充满世俗气息,那么又如何奢望在充满铜臭气息的环境下,能够求得学问的深入呢?我很感动于在这个充满铜臭的世界还有像二位先生这样的人。虽然,他们的逝去让人悲哀,但是这也是纯净的精神对于现实的奢糜与沉沦的一种反抗,一种虽位玉碎,不为瓦全人生态度。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7 09:41
学问需要执着。执都执不起来,根本就没有资格说放下。但是医道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也是中医人都不愿意承受医道传承的原因,所以很多人不停的在说医术,现在又说等等关于二位先生早逝是否扶阳之误,事实上即便他们误于扶阳,我们看到的是先生以身试道,为道殉难,虽然这道有偏差,这也是道,他们以生命给我们发出警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7 09:46
在佛家有关于大势力菩萨的论述,你知道中医最缺少什么吗?就是兼具药师佛与大势力菩萨的大师。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7 09:54
作为现代的中医人,缺少儒家中流砥柱的自立精神,缺少道家上善若水的变通智慧,缺少佛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仅仅谈论医术是可耻的,我们自身作为中医未能传承医道,现在哪里有资格去评价二位先生。他们不是医师,却勇于承担,我们哪里有资格去评论他们。想想我们在干吗呢?
作者: 雍乾    时间: 2010-6-7 10:16
想想我们在干吗呢?
[s:181]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7 10:22
是否真的担起作为中医人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呢?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7 11:57
但凡真学问,皆有益社会,助人利巳,这是必然结果。但前提是真,经得起考量,医术司命,自己的命都不能被扶阳绝技庇佑,世人作何观想?
甘于清贫守寂寞是治学素质,脱颖而出造福民众是目的,衡量的是结果,没人会为皓首穷经出手平平者喝彩。
英雄不问出处,黑白猫不是问题,关键解决问题有无能力,这才是大众期待的。今日黄师若非教授专家头衔,凭大量效卓医案,相信追随者仍如潮如涌。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7 13:56
很多时候人只想知道对之所以对,却不关心错之所以为错。事实上,错误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进步。我们不能因为二位先生医道偏执,而否定他偏执的一半医道都是不合理的,换句话说时代至此,很多时侯人们并非遵照生命的需求来保护自己的健康,扶阳之法是立于时代之偏,但是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七情六欲过度的生活,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病必输液开刀,所以还是需要以人为本,所以我一直认为扶阳改为调阳最好。不要总以为扶阳就是桂附姜等,事实上并非如此,扶阳是法,必须落实到临床实际的将阳确实扶起来才行,而不是会大剂量用桂附姜就是火神啦。即便真的需要,也一定要次地分明,否则根本不可能把扶阳落到实处。我经常临床上运用阳性药物,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已经走偏啦。后来看了赵绍琴的著作,才了解其实温病也是重阳的,只是比较细腻而已。所以,中医的每一法都有道理,但是关键是落到实处。你在这里批判火神派,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要走到反面。我们不应该偏执在一法一方一派上面,而应该真正从粗糙的一法一方一药观念走出来,要使医道入微才能临床把握好次第的用药,把改用的一法一方一药用好。时代如此,内伤神机,开合枢机不灵,内伤之治,必然需要每个医生心思缜密观察入微,否则用药孟浪是不可避免。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7 18:26
中医有言;离开阴阳,开口动手便错。可见,任何过份强调某一单方面都不对。放大到人类任何活动领域,诸凡军事政治经济,无出其右。张弛有度,收放有序,往往事从人愿;反之则跌跌撞撞不尽人意。唱歌的一味高八度,缺了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刺人耳鼓,注定不受人欢迎;气行任督,有升有降是规律,顺者身心安祥,逆者必感不适,别出心裁只升不降或只降不升,什么结果?
作者: maixue    时间: 2010-6-7 22:06
引用第2楼黄煌于2010-05-30 20:36发表的  :
英年早逝的悲剧为何发生在擅用扶阳法的几位大将身上?到底原因何在?
向天请后来是不完全用干姜附子的,熟地枣皮也用不少
作者: 化十    时间: 2010-6-8 13:09
5曹志刚,男,26岁,由罗江来
病状:肺结核,胸部微痛已有二三年,每日均作,有时剧痛,每天下午面部发烧,头昏眼花,有时耳鸣,发黑眼晕,每日下午即感受疲倦欲睡,咳嗽痰多带血,肩襞亦感疼痛,食欲不佳,多食腹胀,睡眠亦不好.前后住院数年,初期扩展至中期,肺上已起空洞.

诊断:此病有大原因:一因饥饱不匀,胃空伤水伤风,食后饮冷胃风阻滞过久,波及胸部膻中被水湿所阻.上窜心肺膈间积久于此清道壅塞,时时作痛,此第一在原因也.二因用心过度,运脑过甚,复感外淫不正之气,波及脑海内窜心膜,以致头昏胀闷,做事时一用心脑,寝觉难安,此第二大原因也.大病过久,治之非易,幸年少尚能医治,但时间宜久,还须加重调养,否则困难.
此病治法宜分三阶段,一调摄五行气化之机,使土能生金,并能养木,以能制水,其意安在?因肺为乾金,乾为天,天为清气凝结而成,人身之肺即身中之天,天以睛朗为主,使留厌秽,一有厌秽,清灵之府即不清矣.化源亦不成自然.治之须从五行传化为主.五行之土为运化之机,土生万物之母也,金得土而生,得火而炼,若生之炼之必用土养木制水,木欲得畅茂,生火之机乃笏,君火相火互相为用,欲壮两火,须调达土木,土运木调,火自壮矣.且君火以明为贵,相火以位为主,二火相通,照,天下地上之尘氛可净.且火又能生土,又能炼金,金得厉炼油,即为纯坚之金,人之肺有了病,不必直治肺.从火土为一,且金强而生丽水,就从水中说起,水虽属阴,而真阴.   今借土制水,借火温水,水温而气沸,气机上腾,归于心肺,心为离宫,肺为先天乾卦,今借水以制火以制金,必须取坎填离,离中真阴得水气之清,君火更明,相火亦不移位,二火相交,肺得其炼,肺可得清,浊阴四散,清清朗朗,万化皆光,是不治肺而肺自治,此第一法也.既知坎为乾子,母病应得子养,子能养亲,亲之精神必安.病自可愈.第三既知火能炼金,欲成乾金为纯洁之金,非用火炼油不可,但不可过猛,亦不可太缓,原在水火互相调摄,火得水而清凉,水得火而温暖,今用温暖清凉之气质,缓缓熔炼,凡肺中一切厌秽,以渐渐化为乌有.若直指肺治,金体被伤,用错琢之法,或寒凝之法,必成水冷金寒,火熄焰消,是金肺终成枯木之质,余见此病又久又重,不得不用此法,从先后本源运化根基下手,别无他法可治,余道胆为之,借古人百炼此身为铁汉之意,有不当处,请后贤指之.


初方:55年12月6日
朱茯神0.5     茅术0.3     南合香0.5     厚朴0.4   老叩0.3
公丁香0.3     石菖蒲0.4   炙草0.2     生姜1.0
  
方解: 用茯神得土木之精华而成,朱砂得水石之精气而生,二物如合用,是引肾水以达心,亦宁神而生智,并能引土气以护金,引君火之昌明传于肺金之中,是辟清之意.借菖蒲水石之精而生,开心窍,传达心神于肺宫,引水精于肺胃,是用水火调济之法.用老叩温胃开胃,调摄贲门,公丁行胃中之积滞,扩开胃囊.茅术引胃中之水谷解达于脾间,使脾能运化.使香化秽浊运纳脾胃,与厚朴偕行使脾胃连成一气,而疏放自然.生姜引火气归于胃口,使胃寒下降,甘草奠脾土使运化力强.此方为引水火圭化之/运之,生之,育之,是为引本原之气,归于肺脾之足,金土更能有用,诚为扩转五行枢纽之法.
反应:服初方平稳,食后微胀。

次方:
制附片2.0   桂尖0.5   茅术0.3   羊合0.8   砂仁0.3
马枳仁0.4   油厚朴0.3 炙草0.2   生姜 1.0
方解: 用附子辛温之品温肾暖脾,水温而气升,土暖而木养,桂尖宣化太阳之气,交于甲乙之木,迎水土之气以养肝胆,今肝胆得气,三八之数千乃充,是森充而生火,火生央制金,金润而肺畅,马枳仁开男囊迎胃液,归于传化之宫,使大小肠传输自然.砂仁壮立脾胃,肺金可得受益,羊合交纳脾肾随同辛温之品输精气归于化源之地,肺更得养,是欲天清地泰之法
三方:
制附片2.0   茅术0.4     桂尖0.6   砂仁0.3   朱茯神0.5
油厚朴0.3   石菖蒲0.4   炙草0.2   生姜 1.5

四方:
制附片2.5   桂尖1.0   广香0.3   芦巴0.8   砂仁0.3   
朱茯神0.5   生术0.3   炙草0.3   生姜 2.0
方解: 用广木香交通五脏,化浊而迎清,芦巴迎胃精归于骨空引脾液交于化源..
反应:服初方平稳,食后微胀。
五方:
制附片2.5   广香0.4     术0.5     芦巴2.0   砂仁0.4
朱茯神0.5   石菖蒲0.5   炙草0.3   煨姜 2.0

六方
  制附片3.0   术0.4     公丁香0.4   桂尖0.6   法夏0.5     
菖蒲0.4   良姜0.8   羊合1.0     炙草0.3   生姜 1.5
方解: 高良姜大温脾胃,化脾中之滞,法下降胃逆归于决渎,清浊可分.
七方
制附片2.5   西茴0.5   安桂0.5   茅术0.4     公丁0.4   
厚朴0.4     砂仁0.4   炙草0.3   生姜 1.5
方解: 用安桂引肝入脾,化脾滞而畅土运,茴香引肝脾而调达有归.

八方
制附片3.0   杜仲1.0   北芪1.0   砂仁0.5
安桂0.3     筠姜1.5   炙草0.5   葱白十根
方解: 用固脂崇脾肾,使肾精脾液随桂附援木而升,通筋达润络筋络柔润,肝络自然化源可充,借北芪迎五液之精华都归于肺,肺得引必致渐渐清当月杜仲葱白通达筋络百脉,引气血归于上下之间,肺更有益。

九方
制附片3.0   茅术0.4   固脂1.0     芦巴1.0   砂仁0.4   
羊合1.0     生杜仲1.0   炙草0.4   煨姜 2.0

十方
制附片3.0   良姜1.0   厚朴0.4   安桂0.4   广香0.4
朱茯神0.5   生茅术0.3   菖 蒲0.5   炙草0.3   煨姜 2.0

十一方
制附片1.0   筠姜1.5   砂仁0.5   益智0.8   马枳仁1.0
柏子仁1.0   琥珀0.4   炙草0.4   煨姜 2.0   铁2.0
方解: 用益智柏子仁引魂魄归于肝脾之内,意期交达心肾,铁镇摄魂神,引水中之阳交于上中二焦,脾得其镇,脾得其调,神魂可安,更借琥珀安神智交纳于坎离之中,以期上下交通。

十二方
制附片3.0   良姜0.8   法夏0.5   马枳仁0.4   安桂0.3   
砂仁0.4     杜仲0.4   茅术0.4   炙草0.3     煨姜 2.0
十三方
制附片3.0   良姜0.8   菖蒲0.5   芦巴1.5   砂仁0.5      
上安桂0.4   益智仁0.8   炙草0.4   煨姜 2.0


十四方
制附片3.0   筠姜1.0   茅术0.5   北芪1.0   砂仁0.4      
羊合1.5     固脂0.8   炙草0.4   煨姜 2.0

十五方
制附片3.0   筠姜1.0   茅术0.5   羊合1.0   砂仁0.4 固脂0.8 上安桂0.4 炙草0.3 煨姜 2.0

十六方
制附片3.0   桂尖0.8   筠姜1.5   羊合0.8 潞参0.7 枣仁0.5   术0.5   炙草0.4 葱白七根
方解: 用枣仁宁心益脾,潞参滋肺益气,又安神魂,又助化源。

十七方
桂尖0.8   厚朴0.4   杜仲0.5   朱茯神0.6   法下0.5   
砂仁0.4   鲜广皮0.5   炙草0.4   生姜2.0

十八方
制附片3.0   良姜0.8   砂仁0.5   朱茯神0.8   茅术0.4   
厚朴0.4     益智能0.6   炙草0.4   煨姜 2.0   葱白七根

十九方
制附片3.0   杜仲1.0   茅术0.4   朱茯神0.5   砂仁0.4柏子仁?     固脂0.8     炙草0.3   灶心土一块

二十方
制附片3.0 朱茯神0.8 砂仁0.5 菖蒲0.5 枳壳0.4 合香1.0   柏子仁0.8   炙草0.3   生姜汁一杯

二十一方
制附片3.0   砂仁0.5   松节2.0   朱茯神1.0 厚朴0.4杜仲2.5   炙草0.4   葱白十根   铁1.0

二十二方
制附片3.0   厚朴0.4   茅术0.4   紫苑0.5   芥子0.5   皂角仁0.8   鲜广皮0.5   炙草0.3   生姜汁一杯
方解: 用紫苑广皮疏肺调肺,白芥子化顽痰而清浊可分,皂角仁白色入肺疗肺痿肺瘫,是望洁清道迎清气面归肺内,使浊阴而降魄力门。

此病现已大部完成,稍有余波,用药末缓缓服之,一面再加调养为安,此病去后,天气虽未
大充旺,末药中全是镇纳元阴元阳交入于五行运化之中.使运化有方,天可清地可仄.百脉皆得从令.血气皆得交养,余本性拙,以拙性治重病,用经法从外淫搜查,内气安排,遵古法以一治,得一   ,是我们中医学气化之本旨,交济阴阳,能镇能守,举一反三,从阴从阳,从标从本,面面俱到,乃不愧古圣传法奥妙之基,是余之拙想也.
初服药末方
制附片4.0   贡术0.5   益智1.0   芦巴2.5   砂仁0.5 筠姜1.5   潼蒺藜1.0   炙草0.8

次服药末方
制附片5.0   贡术1.0   潞参1.0   蒙桂0.8   砂头0.8 北芪1.0   胡芦巴2.0   筠姜2.0 固脂2.0   炙草1.0
反应:服至十五方后,胸口还隐痛,睡眠增加,食量较好,午后面颊咳嗽仍甚,服至二十二方时,面烧减退,胸痛亦减,睡眠已能鼾睡六小时之久,食量亦好,在三月底去医院透视,两肺尚有微微点子,查痰无菌了,血也正常了。
作者: SFDfsakfdc    时间: 2010-6-8 13:14
标题: 回 2楼(黄煌) 的帖子
王正龙和向天清的去世,我觉得扶阳还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说根本不是扶阳本身的问题,稳定健能统一的身心真是太重要了,不然过度的透支消耗将会更快的摧毁消灭中医人,甚至在中国摧毁消灭中医,此风不可取更不可长,作为迎接新机遇新挑战的中医人,具备良好的体能脑力是首要的,如果状态不佳,一定要及时调整,就是暂时停止学习研究和临床门诊也是非常值得的,勉强支撑绝不是中医人的本色,而且让人非常鄙视,废寝忘食闻鸡起舞根本不是什么美德更不是勤奋好学,好学善学讲究的是方法

另外,把罪过扣在扶阳的头上也是不合适不理智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但水不任过,也好像金钱是万恶之源一样,论题本是错误的,扶阳只是一味药一首方而已,是有很严格的药证方证的,必须有是药证方用此药,必须有此方证方用此方,药证相对、方证相应才是取效的触动机关,决不能依据自己的喜好,也绝不能自己随心处之,必须要有的的确确的处方处药依据,耍不得一点想当然的自作聪明
作者: heili    时间: 2010-6-8 13:14
引用第9楼沙丘沙于2010-06-02 20:03发表的  :
一个好的医生,不应该满腔悲愤、牢骚,也不应有扭转乾坤替天行道的雄心,应该心中时时充满喜悦、快乐。
说的太好了!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8 17:45
标题: 交流第一
chizizhongyi.blog.163.com
作者: 中医老薛    时间: 2010-6-8 19:26
标题: 回 9楼(沙丘沙) 的帖子
这个论坛我第一佩服黄老师,第二就是沙先生了
作者: 云出岫    时间: 2010-6-8 20:28
标题: 回 9楼(沙丘沙) 的帖子
精辟!!!!!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9 11:31
我觉得很多时候,有人总是在搞宗派性的抨击,这是多么愚蠢,中医人应该是和而不同,而不是因为不同而攻击之。
作者: 雍乾    时间: 2010-6-9 12:04
引用第35楼梁浩于2010-06-09 11:31发表的  :
我觉得很多时候,有人总是在搞宗派性的抨击,这是多么愚蠢,中医人应该是和而不同,而不是因为不同而攻击之。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9 12:38
楼主的心理有问题,对你的价值取向持异议就是“宗派性抨击”,还冠以“愚蠢”头衔,这就是你自命的君子风度“和而不同”?
本论坛的风气可以讲绝大部分叙事论理都在爱好经方者接受范围,深受经方拥戴者欢迎,原因无他,经方实用,黄师大度。仁者爱人,医术堪用。
作者: 耕读世家    时间: 2010-6-9 12:45
引用第21楼梁浩于2010-06-07 09:46发表的  :
在佛家有关于大势力菩萨的论述,你知道中医最缺少什么吗?就是兼具药师佛与大势力菩萨的大师。
兄于佛道用功不浅啊。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9 13:18
很多人自认为自己医术不偏,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不过承一家之言而已。大家都是承一家之言,何必因为二位先生是扶阳派,或者就算因为扶阳导致他们早逝,这也不能全盘否认扶阳派的价值。是我的心胸狭隘吗?我不懂虚心问道先生所谓的价值取向是何所谓?还有我的确在研究儒释道方面的东西,但是难道有比这更成熟的学问吗?那可是整个世界最成熟的农业文明的结晶,或者还可以说,我觉得仅仅从教科书,从一家一派的学说,无不失于偏颇,我不喜欢轻易下判断,那个流派是真理,事实上都对又都不对,因为所得不全。我们现代的关于旧文化的观念源于五四之后,五四之后还有多少人在以非五四的态度学习旧文化?我只是选择这个视角来研究旧文化而已,或者对于中医我的态度也是一样,我只想用鲁迅之前的视角来研究中医。所以不管是旧文化或者中医我觉得,自己应该多读书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盲从,如果还没有读书思考,就人云亦云,这能叫真理吗?我相信黄煌教授对于我是理解支持。另外,不要小看自己的旧文化,儒释道的学问很多比科学还要科学,只是现代人因为似乎无利可图所以不愿意研究。不学也就罢啦,非要用脚踩几下,才能证明自己的高明。我现在在经方论坛发帖子,正是觉得黄教授是真正的值得尊重的师者。我的名字就是梁浩,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喜欢的可以到我的博客看看,如果有问题大家可以探讨。另外再强调我是无师承无家传低学历,或者可以说我就是个小人物,但是我存在很真实。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9 13:36
另外我说药师佛还有大势力菩萨,大家可以自己可以查查资料就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啦。很多时候,以文害意,一有名头,大家就关心名头。剥掉名头,看看是什么?佛菩萨神仙圣贤都是名头。经典中的名头一出,人们就抱住名头不放,还说有啦。这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更会玩文字游戏,结果文化就没文字的名头遮住啦。比如一句唐诗宋词可能包含很多信息,可是人们只能感觉出他的韵律文字的美。还有内经中的很多文字很有韵律,但是就被轻易读过去。还有伤寒杂病论,大家读来是否缺少韵律感?记得好像某本书记载,评价张仲景为识见精微而韵不高。所以伤寒杂病论的传承跌跌撞撞的传到今天,再看看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却有多少名篇传世。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虽然现在没落啦,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文字韵律智慧,那么很多东西已经彻底的失传啦。但是也是文字韵律让我们的文化被困在迷宫中。所以我想读书,非常想读书,虽然很忙,但是我觉得不为别的,就为自己能够更好的读经典,我也要努力。虽然有千百门径可以入得中医门,却只有一个门能够登堂入室,那个门就在我们自己那里,就看你找不找得到。另外找到啦,能不能历经考验坚持下去。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9 17:13
如单凭扶阳就可解决临床一切问题,相信其价值取向不需多讲。经方则灵活机动,辨证辨病酌情酌量,寒热错杂则寒热药同投,不呆板,不固执,一切以临床需要出发,没有框框非要执定阴或阳,讲阳则天火烧,讲阴则冰到骨,这样的结果,是大众乐于见到的。
本论坛学术氛围很好,象个温暖大家庭,团结了许多经方爱好者,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9 19:30
你认为我是扶阳派吗?我只是觉得当批判别人的时候往往自己已经走向反面。我只是希望不要把一个人的逝去与一个人学术取向联系到一起。一个医者的生死与他的医道没有关系,历史上著名的医者,不长寿多得是,难道都是因为他们的学术取向问题。还有经方医家存在从张仲景之前就存在啦,难道所有经方医家都长寿吗?医者只是居于生死之间斡旋,当真命绝神仙也难救。我不是经方派,只是个杂学派,什么都是略知一二,有点自己的见解而已。如果你连生命的无常都理解不了,那么在你看来就是医学万能论啦。我从来不相信医学是万能的,医学不过是依托于生命本身产生的一门学问而已。何必认为经方一定最好医学呢?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10 09:26
我不管你是什么浱,只认为医者救人性命为职业,当其性命有危难时必使尽解数自救,一个救不了自己性命的医者让人生疑不反常吧?一个40开外的人弃世算不算早殒呢?
医学的确不是万能,但也不至于把过早死亡可以当自然现象。你将不长寿混淆为早死,那孙思邈等长寿的作何解释?请看清观点,这2人年纪不大,就成匆匆过客,这就是质疑的原因。
至于认定经方好,是个人取舍问题,这里绝大多数人都为这同一目标聚拢,没什么何必。
作者: 拈花指月    时间: 2010-6-10 11:09
所谓经时之争,由来已久。所谓火神之争,方兴未艾。在争论的同时,总要学习什么,而非为争论而争论。所以在争论之后,请大家问一问,我从中学到什么了吗?
    后人以为“火神”之中,祝味菊、范中林、卢铸之、吴佩衡等人都是有很高水平的医者,皆可为师。阳在于用,如果不能驾驭“姜附”,则难免出问题。但如果因此而畏用“热药”,与那些偏执扶阳的“假火神”相比,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10 11:25
楼上的观点我赞同,范、祝、吴、卢皆善执阴阳之大家,善用热药不代表无视滋阴育阴,偏执是缺失的主因,不在火神之列。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0 11:41
历史上经方医家的平均寿命是否就是最长的呢?当你作为一个民间的中医,白天忙于诊病夜间忙于读书,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上,是否是在消耗啊?如果你真的有医者仁心,你觉得自己的身体重要还是患者,大医精诚好像有专门的论述啊。据我所知,很多名医没能活到七十岁以上,难道他们不知道养生的重要吗?问题再救人与保己之间,他们选择前者。其实,过早的去世,不单纯是辛苦劳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志不展。你可以说,他们是境界不够,或者是不够世故。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0 11:54
我在想一个底层的中医,也许见地很高,但是就是其志不展,所以极度郁闷不畅,在苦闷中还要宣扬医道,济世救人,及其底层生活的困窘,这种来自于现实与理想的双重煎熬也许是早逝的主要原因。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很多底层中医在其去世后他的学术著作才被重视。所以,不能拿一个日子还过得去者的心态看这些不得志的底层中医。也不能因为他们居于底层,就觉得人微言轻。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10 12:37
的确有郁志难伸的现状,极不公平是会创伤情志损害健康,但是否让大众就此认定本事是有的,心情坏了才导致早殒?我看不容易。
沙版主在前面讲过那番话很是精炼,境遇困厄的不是个别人,身怀绝技遭受不公正的多了,不见得自救也救不了。
本市曾有一气功高人,参禅还是修道不详,在世时除上班外都在修炼,据称皮下有10几斤重量的气感在行走,天目开可透入脏腑,境界奇高。问题他几十年肺气肿也没自疗好,60开外一点点带着一身神秘功夫走了。我与其大弟子是朋友,可以相信讲的一切,唯独对修炼有成的高人花甲才过就离去,觉得奇怪。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0 14:54
我不是医疗万能论的认同者。另外,所谓的气功,特别是气功治病的人,是利他性的,甚至是以自我的消耗为代价。虚心问道先生始终在强调医学的用,有用于他人必然有用于自己,这不过是理上的认识,还有救不救是情上的认识呢?救人还是保己。世人皆好利,一门学问要想行于世,不能舍己而利人,何以让世人体会到他的宝贵。我是一名医生,经常值班,夜里熬夜也是正常,难道我明白这样不利于身体就不值班吗?记得前一段时间朋友问我,值夜班后吃点什么中药调理一下。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睡觉。最自然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这就是生命本身的需求,用什么外在的药物可以补回睡眠?但是,说实在话往往利害相依,你要了医疗的益处同时也承受害处,我举例:一个人因为纵欲导致身体罢工产生疾病,然后你用经方给他调整一下,身体开始复工,结果还没有完全恢复产能,他又开始纵欲,结果一病不起。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有很多医案佐证。事实上,医术很多时候成为欲望的帮凶,透支着我们身体的生命。所以我觉得黄教授说的好,我们作为中医不单要做一名医生,还要做一名牧师。让患者的身体得救,更要让生命得以升华。但是,这必然需要作为一名医生付出更多。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0 15:28
黄元御年表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黄元御于9月18日下午5时,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城西郊黄家辛郭村。

1734年雍正十二年甲寅

    黄元御30岁。

    8月得目疾,因庸医误药,左目失明。委弃试贴,遂发奋学医,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

1737年乾隆二年丁巳

    黄元御33岁。

    仲春,经过三年的研读,已领悟到《伤寒论》的旨意。“纵观古今《伤寒》之家,数十百种,岁历三秋”,“丁巳仲春,欹枕假寝,恍然解矣。”

1740年乾隆五年庚申

    黄元御36岁。

    9月28日,草成《素灵微蕴》二十六篇。从1737年初步掌握《伤寒论》的原理后,又进一步研究《内经》,经三年著述,写成其第一部巨著《素灵微蕴》。

1741年乾隆六年辛酉

    黄元御37岁。

    此后四年,南游江淮,先后两次去浙江钱塘,登临会稽山,瞻仰大禹陵。

1745年乾隆十年乙丑  

    黄元御41岁。

    此后三年中,研读张仲景《金匮玉函要略》。

1746年乾隆十一年丙寅

    黄元御42岁。

    山东大饥,昌潍一带人相食。

    11月24日上午,黄元御之父黄钟去世。黄元御在家为父治丧。  

1747年乾隆十二年丁卯

    黄元御43岁。  

    山东大饥,灾情仍无所减。

    黄元御在家为父丁忧。

1748年乾隆十三年戊辰

    黄元御44岁。

    3月末,开始撰述《伤寒悬解》。

    7月3日,《伤寒悬解》书成。

    7月初,开始撰述《金匮悬解》。

    8月末,《金匮悬解》书成。

1749年乾隆十四年  己巳

    黄元御45岁。

    春初,析瘟疫痘疹,开始起草《四圣悬枢》。

    2月,撰述《四圣心源》,创辟大略,遇事辍笔。

1750年乾隆十五年庚午

   黄元御46岁。

    2月初,考写《黄氏家谱?迁徙渊源》。

    春,旅寓济南,历下申士秀为其撰写《金匮悬解后叙》。黄元御起草《伤寒说意》数篇。

    4月,北游帝城。为乾隆皇帝治疾有功,御赐“妙悟岐黄”匾额。

    11月终,由北京南赴清江浦。

1751年乾隆十六年辛未

    黄元御47岁。

    2月,乾隆皇帝南巡,黄元御随驾武林(杭州)。

    4月,回到清江河院署,研思《四圣心源》。十得其九,厥功未成。   

    6月,客处江都(扬州),续成《伤寒说意》全书。

    6月末,又回到清江河院署,对《四圣悬枢》修改定稿”。   

    8月15日,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北京)。

    秋,南浮江淮,客阳邱,准备写《长沙药解》,但未考虑成熟,因此没下笔。

1752年,乾隆十七年壬申

    黄元御48岁。

    10月,作《天人解》,续成《四圣心源》全书。

1753年乾隆十八年癸酉

    黄元御49岁。

2月,作《长沙药解》。

   5月,删定《伤寒悬解》。

    7月,笔削《金匮悬解》。

    8月,修改温疫痘疹,定稿《四圣悬枢》。

    9月11日,写《四圣心源自序》。

    9月17日,修完《四圣悬枢》。

1754年乾隆十九年甲戌

    黄元御50岁。

    1月,久宦京华,复加删定《伤寒说意》。

    5月,修成《素灵微蕴》。

    6月,开始撰写《玉楸药解》。

    8月癸丑,《玉楸药解》书成。

    8月甲寅,撰写《玉楸药解自叙》。

1755年乾隆二十年乙亥

    黄元御51岁。

    2月,开始撰写《素问悬解》。

    11月,《素问悬解》书成。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黄元御52岁。

    2月,撰《道德经解》。

    2月25日,开始撰写《灵枢悬解》。

    5月2日,《灵枢悬解》书竣。

    5月16日,始创《难经悬解》。

    5月22日,《难经悬解》书竣。

6月中,撰写《周易悬象解》。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丁丑

    黄元御53岁。

    撰修《玉楸堂稿》。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戊寅

    黄元御54岁。

    9月17日晚9时在昌邑城里南隅寓所去世。葬于昌邑城西郊黄家辛郭村南黄氏祖茔。

说明:本书对黄氏的年龄计算,采用其著作中自称的虚岁数,即比周岁数大一岁。
作者: james    时间: 2010-6-10 16:13
标题: 回 9楼(沙丘沙) 的帖子
至理名言 高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10 18:38
那位气功高人恰恰很珍惜真气,他有位十分要好的同道善用气功推拿,据说曾为当时市级官员治病,有点名气,他曾私下里对弟子讲:“他这是谋财害命”。当然,这是指害已之命。可见,此人绝不肯轻易为人耗损真元,对摄生极为重视。
而我亲眼所见的气功治病高人,没有一个病恹恹的,个个体健神旺。至于疗效,我认为仍不及经方来的直接快捷。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0 21:15
我不懂所谓的气功大师是什么样,但是我却知道历史上的用气功治病的人,无论是因为谋财还是出于仁心,都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另外,我也不认为用好经方真的是对人没有消耗。这种消耗从黄元御的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只是不同的形式而已。另外,我还要说一个人王芗斋与孙禄堂,他们是真正的武术宗师,他们也没有想象中长寿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武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啊。人从出生就已经走在死亡的路上。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0 21:18
不在乎这个有形的身体存在多久,而在于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记忆。如果连生死都看不透,那么你又如何研究生死之间的学问呢?医学就是在生死之间学问。
作者: xmm    时间: 2010-6-11 09:10
医学就是在生死之间学问。
人从出生就已经走在死亡的路上。
说得好!

梁浩的议论很深刻。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11 09:16
孙禄堂王芗斋的阳寿在那年代不算短命,都70来岁,阁下介绍的皆40岁上下,相比之下是否距离过大?能用来救别人的学问为什么不能自救?这是质疑的主因在前已述。这不是什么参透生死问题,而是学问能否实战问题。硬要扯到境界上,一腔郁闷愤恨的算觉悟的人吗?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11 09:20
讲到辛苦,积劳成疾,或许也算个解释,那这个世界在忙碌的人谁不辛苦?何况还算是身怀绝技的中医,当生命有威胁时,不至于不管吧?别讲什么光为别人没空管自己之类的,沒几人信。
作者: pengtao    时间: 2010-6-11 12:25
壮志未酬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于附子,我认为是运行阳气的药物,不是补阳的。体壮之人,大量用可以去顽疾;体弱之人,小量用可以少火生气,养育元阳。
一部《伤寒》,我认为其核心是运阳气,保津液。津液是阳的载体,保津液也是保阳气。
其实,许多同道也有相同的看法,许多更为深入。
二位先生的仙去,每念及次,常泪花盈眶。二位先生是真正的医者,执着之人,执着于真正医道之人。做事奋不顾身,积劳成疾,熬尽心灯。其生亦担当,死亦洒脱。
回思自己苟全的生活,惭愧!惭愧!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2 16:24
如果真的有你说的那种医学,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那么多人早早离开这个世界啦。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2 17:39
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这个道理是每个人都了解,每个人的气数不同,所以生命的长短也不同。我们经常说,带病反而延年,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病让人节劳欲,消耗的慢,故得以长寿。但是,对于明了自身气数的医生,是减少自己的辛劳,舍病人于不顾呢?还是以众生为我生呢?孙禄堂活了七十多,但是其他很多内家拳家活到八九十甚至一百多,比比皆是,但是难道因为孙禄堂去世得早,我们就否定他吗?我读过孙禄堂的书,见地非一般拳家可比,他是以中兴拳道为己任,任劳任怨,舍身不顾。同样意拳创始人,王芗斋也是以中兴拳道为己任,所以未得长寿。这样的例子太多,甚至很多道家的高道也未能长寿,这是因为不能因贪图一己长寿之私而害道也。但是,关于无损于道,而住世宣扬大道者,也不是没有,但是确实很少。但是,这里我只能再引用,《大智度论》上说: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事实上,很多时候佛学就是把世间的道理说明白啦。很多时候,大家不了解,所以认为我怎么老是说儒释道,那是因为确实咱们学医的人流派众多,最容易落入“神其人、贵其识、美其文、奇其义”的误区,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通病,甚至佛教也是(这里我说佛教不说佛学)。为什么我一直在跟帖,就是有人总是因为人的原因而彻底的怀疑一个法,这与因为人而彻底的迷信一个法,不过是半斤八两之间而已。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12 21:33
你把过早死亡与古稀之后离世并列了,过去讲人生七十古来稀是有社会历史背景的,那时各方面条件制约了普遍寿命,现在没人讲这话是因为寿命普遍提高了。
孙禄堂功夫、见地当然不凡,在世巳名噪海内,你纪念的两位有这份量?有的话举几个医案,让大家长点见识。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3 06:55
首先孙禄堂是修炼内家拳的特殊人群,七十多在这个群体中实在称不上正常。另外其在你眼中必须具有名位其言行方为真理,但是在中国从来不是这样,认真学习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课本中的历史,最主要是二十四史还有文化史,自然就会明白,在中国地位名头从来不是和他的学术贡献相对等。别的不说,关于张仲景的最早历史记载,并不在汉朝,这是为什么?难道我们因为在汉朝的正史找不到他的记载,就否定他吗?历史车轮并没有因为一个人的历史结束而停止,所以停在汉朝看张仲景,他也是个普通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今天我们把他称作医圣。一个人的成就不能单从一个人历史去看,要用整个历史去看,如果他能经受历史的淘洗,那么我们又何必在乎他的地位名声呢?另外,张仲景是不是医生,这本身还是个疑问,但是就算他不是医生,但是并不妨碍他所作的贡献。这就像铁杆京剧票友水平超越一般的京剧演员,这也是在中国特有的吧。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3 07:08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看不到一门学问的历史论证结果是正常,必定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不要妄下定论,不要用现有的知识去作最终的评判,我们不是上帝,所以也没有最终的审判。对于我们个体的阶段生盼着命来说,似乎我们太眷恋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去下定论去做评判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记载最完善原因,是留给后人评说,不局限于阶段生命。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3 07:10
另外,一般人只知道利足以害人,不知道名足以累人。很多近代的拳术名家,的确是在名的拖累下早早去世,或者这是宣扬拳道的代价吧。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3 09:21
不要是为职业医生就真的比业余医生的见解高明,这是一般人在近代西学东进,很多人受到西方的影响,总是认为专业才是最好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非专业见解却超出专业的高明。为什么?业者,所以谋利以求生。
作者: 雍乾    时间: 2010-6-13 12:04
业者,所以谋利以求生。
说的好,我们或者说我,常被此所限制。
作者: 雍乾    时间: 2010-6-13 12:34
综合来看,大家讨论得很有道理,尤其梁浩和问道两位讨论更有趣,而且都很深刻,各自举出了很多例证和论据。我们大家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对于我个人来说更倾向于梁先生,但对问道的辩才由衷佩服。智者察同,所以说还要看两位讨论的中心问题。问道所言多指后天,即有无医术或是否偏执等问题。一个医生自己身心都不健康,如何能感染他人、救治他人?然昔飞霞子云:病有气机,医每失之,造化不容有凿;人有定寿,医善折之,圣智岂能加多也。梁浩所言,多指先天问题,很多非后天所能“起死回生”这样简单,况执着事业或事业的永恒,大有佛陀喂虎之心,故难永寿。所以为医者既要注重养生,又要最大能度的提高自己的技术与修为,能自寿寿人,自利利他!
作者: 虔心问道    时间: 2010-6-13 21:45
雍乾的归纳有水平,有趣。先天与后天之异,哈哈!自寿寿人,自利利他,才是在下想说的,毕竟为医者不能自保,40上下就走了,让人不得不考虑其业务能力,对气数,命运之解释,为传播为民生而献身,能否服众值得怀疑。
还有,70余岁同40上下不是一个量级吧?再有,即便仲景有生之年未获殊荣,但泽被苍生的功绩毋庸置疑,你力挺的能比肩吗?人类的取舍在价值,你推崇的人价值何在?请你介绍又没下文。
再说内家拳名家,过百龄固有之,七、八十不稀奇,但40上下离世的很少。而且,很多闻名遐迩的大师年老举步艰难,盘炕渡余生。虽在咫尺之间接手仍可掷人丈外,但挪动之灵巳成回忆。你知道为什么?
看世界杯去了,空了再讲。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4 17:41
当伤寒杂病论还被淹没在一堆残破的简书里,我们可能不知道张仲景的伟大,事实上我们还应该感谢王叔和,感谢北宋重修典籍,甚至应该感谢每个朝代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的人,而不单单是一个只看到医术的实用与否。因为,在伤寒杂病论没有被重新刊印普及之前,在没有如此广泛的运用之前,在没有产生后世的各个流派之前,我们永远看不到它的价值,难道我们因为金元四大家的立论偏颇,我们就否认他们对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实践所作出的贡献吗?事实上,何止中医出现这种在传播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如此多立论偏颇的流派,就是佛道儒三家不同样的历史传承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种立论偏颇但是功夫做得很深的高人吗?我们应该包容,包容各种学问在传承中因为时代特点而产生的各种立论偏颇但是却充满各种实践经验的财富,不是说只有现在看来对的才是财富,即便是现在错误的经验也同样是财富,因为我们不能将时间空间静止,所以对错也只是时空流转中的偶然。今天看来错误的实践,也就是明天某个时空下正确的答案。事实上,没有这种基本的态度,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传承重要时期,唐宋时期大量的包含各种文化的实践记录的资料,远的不说,就是千金方与千金翼方这两本书,如果我们没有对于各种实践经验的包容,是读不出孙思邈的良苦用心。如果孙思邈因为自己实践搜集来的秘方效果不佳,就马上否定之,那么我们就见不到现在的千金方啦,也看不到唐代医学的大度与包容。因为从千金方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域外医学的方剂,甚至可以说亚洲地区的自然医学实践资料基本上都被汇总进唐代的医学体系中,但是这些外来的实践经验并没有完全被消化融合进我们的体系。但是,唐朝时开明的,并不因为他们非主流就排斥,相反却是给予生存的空间,让他时间发展,然后再慢慢整合进我们医学体系。但是,必定没有完成,这从孙思邈的千金方就可以看得出,唐朝的确没能够真正完成医学理论层面的整合。但是,唐宋却完成一个奇迹,就是将整个的印度佛学完全彻底的本土化(当然我不是否认之前朝代对于佛教本土化所作的贡献),所以我受南怀瑾先生著作的影响,觉得我们文化根本的确是包容性很强的,所以如果说佛学能够本土化,医学又为何不能呢?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抛开唐宋同时代的最鼎盛的佛道文化,而单单去谈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这让我想起一个人就是辅行诀的献出者,张大昌先生,他就是一个居士,而且他的见地也的确很高,临床疗效超出很多所谓的专家。抛开中国文化的根子谈中医的传承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起码是没有地基的楼,越高越危险。我借黄煌教授的平台,希望能够将自己从南怀瑾先生的著述中得到的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共同努力,即便每个人是一点点的力量,那么也可让更多的人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本身的医学。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6-14 17:58
感谢雍乾版主的支持,也愿意与虚心问道先生交流,必定只有交流才能让大家更深入的思考进步。说实在话,我自己也很忙,我从事临床工作,经常要加班加点,所以很多时候是在公交车上读书,睡觉前读书,量不在多,往往思考较多。我觉得我们的交流也许正是对于自己思考的一个考量吧。虽然几年前读了很多杂书,但是我知道当时根本没读进去,现在拿起南怀瑾先生的著述,再反观以前读的书,很多问题豁然开朗,也许这也叫机缘巧合吧,无形中养成独特的读书学习方法,博读而无成见,不通处自有通者述。但是对于南怀瑾先生,我真的不想把他当圣人看待,我觉得把他当成普通的老人,因为普通所以更值得尊敬,他用生命证明道在平常佛在普通的道理。一个人不生病首先就违背了生老病死,谁能够违背生老病死?
作者: 息空    时间: 2010-6-15 10:06
标题: Re:回 2楼(黄煌) 的帖子
引用第30楼SFDfsakfdc于2010-06-08 13:14发表的 回 2楼(黄煌) 的帖子 :
王正龙和向天清的去世,我觉得扶阳还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说根本不是扶阳本身的问题,稳定健能统一的身心真是太重要了,不然过度的透支消耗将会更快的摧毁消灭中医人,甚至在中国摧毁消灭中医,此风不可取更不可长,作为迎接新机遇新挑战的中医人,具备良好的体能脑力是首要的,如果状态不佳,一定要及时调整,就是暂时停止学习研究和临床门诊也是非常值得的,勉强支撑绝不是中医人的本色,而且让人非常鄙视,废寝忘食闻鸡起舞根本不是什么美德更不是勤奋好学,好学善学讲究的是方法

另外,把罪过扣在扶阳的头上也是不合适不理智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但水不任过,也好像金钱是万恶之源一样,论题本是错误的,扶阳只是一味药一首方而已,是有很严格的药证方证的,必须有是药证方用此药,必须有此方证方用此方,药证相对、方证相应才是取效的触动机关,决不能依据自己的喜好,也绝不能自己随心处之,必须要有的的确确的处方处药依据,耍不得一点想当然的自作聪明


大赞!!!!!!
作者: 雍乾    时间: 2010-6-15 15:22
博读而无成见,不通处自有通者述
,真有道理!
读先生文,使我想起欧阳老作文,常于路上、马上、厕上得真境也!
作者: 诺爸    时间: 2010-8-9 17:15
郑钦安先生(1804-1901年),一说生于1824卒于1911,又一说生于1805 年卒于1902 ,享年87或97

卢铸之(1876-1963年),享年87

吴佩衡(1886-1971年),享年85

范中林(1895~1989),享年94

向天清的老师唐步祺医师,生于1917年,卒于2004年,享年87岁

这些火神,寿命可都不短啊。
作者: 师戒    时间: 2010-8-11 17:04
药医不死病
一切皆有定数
作者: 6rutang    时间: 2010-9-12 20:03
郭生白说:医学家、药学家、养生家,是用一个大脑思考的。
意即:一个真正的中医,同时也是中药学家和养生家。
那么,反过来看王,人们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结论:如果王正龙先生真的“懂”中医,他不会走这么早的。或者,王是一个普通人不学医,也是不会走这么早的。
作者: 槐杏    时间: 2010-9-12 20:51
看来王正龙不只是被你还下等人感冒。扶阳派树敌太多。
作者: 邓舒群    时间: 2010-11-30 20:07
引用第47楼梁浩于2010-06-10 11:54发表的  :
我在想一个底层的中医,也许见地很高,但是就是其志不展,所以极度郁闷不畅,在苦闷中还要宣扬医道,济世救人,及其底层生活的困窘,这种来自于现实与理想的双重煎熬也许是早逝的主要原因。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很多底层中医在其去世后他的学术著作才被重视。所以,不能拿一个日子还过得去者的心态看这些不得志的底层中医。也不能因为他们居于底层,就觉得人微言轻。
可谓一言中的
作者: RongCao    时间: 2010-12-13 09:49
一个人在40多岁病故,一定有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不能单单归因于命。我不是否定有命运这一回事,但是即使是命,一个人的病故还是可以从医学上解释。也不能单单归于先天。除非有严重的先天疾患,否则适当的养生医疗一定可以活到更高的岁数(正常死亡的话)。
如果你是一个医生,一个你的病人遵从你的医囑,吃你开的药,在这种年纪死亡,你一定会检视自己的医疗是否有失当之处,或者检视病人平时养生是否有很大的问题。我相信,医生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检视也是相当必要的。
作者: 心灵菩提    时间: 2010-12-13 21:57
我到是觉得也许,他们几个人都是因为自身体质不好,或有什么难治的病,也就是说,久病成医。但有点走偏了,也许火神派治病会让人以减短自己寿命的方式来高质量的活个几十年!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12-21 20:02
多读书,读出法眼
作者: 暖风    时间: 2010-12-22 13:11
标题: 回 楼主(梁浩) 的帖子
回黄煌老师:王正龙本是一个工人中年学医,算是一个火神派的私塾者向清天情况也差不多!
吴佩衡:有十大主帅有大黄,芒硝黄连,也常用承气汤合白虎汤。
范中林:善用六经辨证。
卢崇汉:也常用木蝴蝶,黄柏阿胶扶阳讲记后医案为证。扶阳论坛2有一个医案一个小女孩肾功能不全已切掉一个肾,另一个只有正常三分之一大,药方用到了大黄芒硝。火神派何偏之有?有些人只看到火神派之偏,没看到火神派之全。但王正龙,向清天推广中医功不可没!
作者: 师戒    时间: 2010-12-29 17:10
引用第9楼沙丘沙于2010-06-02 20:03发表的 :
是执着。对于作学问来说,执着是成功的前提。对于养生来讲,执着是养生的大敌!一个好的医生,不应该满腔悲愤、牢骚,也不应有扭转乾坤替天行道的雄心,应该心中时时充满喜悦、快乐。



严重赞同~!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12-31 20:33
法眼
作者: 梁浩    时间: 2010-12-31 20:34
读书是必须的,坚持读书是学医必须的。
作者: 邓舒群    时间: 2011-1-30 17:42
我很认同梁浩的分析 和观点
作者: fxb_ing    时间: 2011-3-1 22:40
药不可乱用,书定要多读,中医还是要有师承。看看恽铁樵的经历吧
作者: fxb_ing    时间: 2011-3-1 22:43
没有阴水,阳火会把人烧死。
作者: 邓舒群    时间: 2011-3-2 07:32
我对于温热药的运用 有所体会有所提升 实在说不是得之于现在国内的几位火神专家 竞管我曾数次听过他们的讲座 看过他们的书,而恰是本楼所提到的这位向天清 是他在河南省中医院捡拾 并成功治愈的一例 久治而残黄不退的病人 启发了我。楼主说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我很认同也颇为感慨 有关向的故事我有所了解 尽管他的某些观点我并不认同 但他们的这种为学精神 和取得的成绩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作者: 槐杏    时间: 2011-3-2 21:12
英年早逝的悲剧为何发生在擅用扶阳法的几位大将身上?到底原因何在?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经方医学论坛(Huanghuang jingfang Salon) http://www.hhjfsl.com/jfbbs,原文地址: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9731.html
作者: 晏子    时间: 2012-8-19 22:55
效果一般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www.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