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黄煌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如何造就一代名中医》新 [打印本页]

作者: boyue781    时间: 2008-1-4 17:40
标题: 黄煌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如何造就一代名中医》新
                                             
                                                    如何造就一代名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煌
             发布时间: 2008-01-03 05:35 来源:光明日报

  中医学的经验性、实践性强,决定其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联系临床。我们曾对1994年由省政府命名的90位江苏省名中医进行调查,发现其平均医龄都在42年以上。这些例子说明,没有长期的临床实践,不可能造就一代名中医。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名中医?名中医是传统的中医高级人才,他们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职能与西医不一样 ,他们是杂家。
  名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这和现代医学有所区别。严格地说,传统中医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好的中医,尤其是名中医,必须扮演以下几种角色:一是医师,即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征和预后,并了解各种诊疗手法。二是药师,他懂得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与使用方法,能指导病家正确有效地使用各种药物。以前还要自备药材,现在则不必了。三是护理师,即指导病家进行医学护理。四是食疗师,病人的饮食宜忌要进行指导。五是中国式的“牧师”,就是心理疏导,这要求医生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同时有相当好的口才,有的名中医在当地就是绅士名流,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民事协调能力。六是民俗师,传统医学中有许多民俗的东西,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等,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对治疗效果也有影响。
  显然,如果不能承担以上的职能,就不能认为他是一位传统的中医高级人才。对中医人才的评价,不能以西医专家的评价标准来替代,中医人才需要医学的、心理的、社会文化的知识,还应具有相当的个人魅力,因为许多患者不仅对名中医有索方求药的需求,还有一种心理上的信仰和依赖。
  所以,要造就名中医,人才素质、社会经验、时间磨练等都极为重要。我以为,京剧名角与名中医的培养都是不容易的。京剧讲名角,中医讲名医。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并不是不相信中医,他们对中医中药依然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他们需要的是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社会在呼唤名中医!
  现在大家都在抱怨,有真本领的名中医越来越少。其实,过去西医少,大部分是中医。所以中医人多,感觉上名中医就多;而现在,中医的数量已经少了,每个市县也就一所中医院,况且这些中医院里也有很多是西医科室。所以,让社会上感觉中医少了,名中医更少了。当然,这也不排除教育上的问题。
  中医的培养有传统师带徒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两种。过去没有学校,学中医就是拜师,找个当地知名的,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举行个仪式,磕个头,交一些费用,就可以跟师学医了。中医带徒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外是读《药性赋》、《汤头歌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书。然后就是跟随老中医看病,将先生开的病历(中医称医案)处方抄录下来,往往是白天抄方,晚上整理医案。这种学徒生活一般为期两到三年,满师以后,就可以自己开业了。这种传统的师徒相授式的教育方式在五四运动以后就开始渐渐退出了,代之以中医学校的近代教育模式。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中医教育,50年代中期,全国就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中医学院建立,开创了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应该说,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在培养数量上,学校独具优势。在培养质量上,两者不分上下,为什么呢,师徒相授式要培养高徒,关键在老师,看老师的临床技术是否过硬,名师才能出高徒。而学校教育要出人才,则在教学的管理,尤其是教材和教学手段,以及对教师的遴选与培养。所以,要看整个学校的环境。一般而言,师徒相授因长期在临床培养,所以临床技术和与病人交流的能力比较强,而学校培养则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科研能力强,潜力大。
  如何造就一代中医名家?我认为:名家的培养需要土壤和环境。由于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及个体性,所以,对中医的管理要充分考虑以上的因素,给中医学术的发展以宽松的环境。同时还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建议适当放宽中药的用量,或规定对有一定资格的中医人员适当放宽。其次,现行药事法规定中医的配方必须公开,使中医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许多医疗机构强调经济效益,无法总结和积累经验,必将导致出现大处方、学术萎缩,培养一代中医大家必定流于空谈。最后,全国的中医高等教育必须改革,要鼓励各地方开展特色的教育,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中医界倡导一种敢于争鸣,敢于张扬学术个性的风气。
作者: 鲁宏宽    时间: 2008-1-4 18:30
黄教授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当前中医界的一些现状,现在的中医教育主流还是以院校培养为主,院校出来的学生之所以出的名中医少,就是因为他们实习的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没有让名中医带他们.这个问题应引起中医的管理部门和中医院校的领导者的重视和反思.
作者: 赤脚医生    时间: 2008-1-4 22:09
好!一篇好文章!
作者: 小土豆    时间: 2008-1-5 11:18
当年,丁甘仁先生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头五届的毕业生近百人全是由他亲自临床带教出来的,其中较著名的有丁济万,黄文东,程门雪,陈存仁,秦伯未,严苍山,章次公等。
作者: 袁建国    时间: 2008-1-5 17:34
带教老师很重要,不过现在真正有带教能力的老师似乎太少。
作者: 熊兴江    时间: 2008-1-7 09:30
倡导一种敢于争鸣,敢于张扬学术个性的风气
作者: 梁知行    时间: 2008-1-8 12:55
黄老师自己也是身体力行!
作者: 困学    时间: 2008-1-8 16:30
这么说来,名医真的很难做的。

看到不少的名老中医,不少是些老糊涂,出言不慎,

自己不懂得东西,没有经历或验证的东西都敢支持!

支持经典,注重传统并没有错,如果对不客观的研究方法都去支持,

根本上而言,必定有害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 困学    时间: 2008-1-8 16:34
看来,中医的定位,

应该在“明”,

而不是“名”。

黄教授曾把名中医分成:“政客型”、“商贾型”、‘’江湖型‘’和“学者型”。

“学者型” 的 “明”——中医,

应该才是广大中医学子的追求目标。
作者: 医学生    时间: 2008-1-8 18:14
到临床上学,这是现阶段继承和发展中医的极其重要的方法。
作者: 王晓军    时间: 2008-5-20 21:48
现状堪忧啊!
作者: 王晓军    时间: 2008-5-20 21:57
实在是无话可说.
作者: 焦三仙    时间: 2008-6-13 17:27
是啊,先得吃饱肚子 [s:109]
作者: 南杏仁    时间: 2008-7-5 20:50
但中医现状不容乐观 [s:112]
作者: 上下求索    时间: 2008-7-10 10:20
现在中医院校用的都是相同的教材,教师也很多是照本宣科,培养出来的最多是学院派,很少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的就更少。中医院校应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积极鼓励教师创新和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学生,百花齐放。
作者: 城里娃脑    时间: 2008-7-19 10:53
在中医界倡导一种敢于争鸣,敢于张扬学术个性的风气。 G^OSXf5  
(#,.;Y

谈何容易啊! [s:109]
作者: liuh266    时间: 2008-7-24 11:00
一篇好文章!
作者: 吉溪    时间: 2008-9-7 20:22
中医院校精业得道的老师越来越少
有如凤毛麟角

没有多少实践的硕士博士照本宣科、滥竽充数
而且与年俱增、愈演愈胜

如此下去,中医教育能做好吗?
作者: 李建初    时间: 2008-9-10 21:59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说教不是根本,行动才是关键
作者: cotianyi    时间: 2008-9-17 22:14
师承很重要啊!
作者: guomeijun    时间: 2008-10-22 14:02
好文章
作者: 董云凯    时间: 2008-11-22 02:13
会慢慢改善的!别再等好老师去找你了.重要的是你自己去真心的找好老师!缘分很重要!但主动性也不容忽视!
作者: 董云凯    时间: 2008-11-22 02:15
要有中医靠我们的责任感!哈哈,大步向前走吧!
作者: 千载不变    时间: 2008-11-22 09:47
不容易啊
作者: 扭力    时间: 2009-2-11 22:03
发挥主观能动性 [s:102]
作者: lihaiyan    时间: 2009-3-10 22:16
中医资格是一个问题。
作者: xiaotaoyanjj    时间: 2009-3-29 23:39
揭示了中医现在最需要的东西,可是现在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学子
又有几个合格呢??体制需要改革,有太多太多的泡沫。
作者: zhanganiu    时间: 2009-4-7 23:15
黄教授的文章一针见血,我们正是学院派的,在学校努力打好基础的同时,也渴望有一天能拜名中医为老师,走好中医成才之路~~~
作者: 我是姜成    时间: 2009-4-27 10:35
很是敬仰!
作者: 1981    时间: 2009-6-2 16:14
真知灼见!
作者: 正气液    时间: 2009-6-2 17:10
我们只做到"明"中医就不错了!
作者: 程省三    时间: 2009-6-5 23:57
这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政策,在国家统一管理的情况下,需要有李云龙式的人物才可以改变!
作者: 522691848    时间: 2009-6-22 19:34
引用第4楼yjg于2008-01-05 17:34发表的  :
带教老师很重要,不过现在真正有带教能力的老师似乎太少。
深有同感
作者: 元享利贞    时间: 2009-6-28 22:01
医疗产业化,中医能赚钱么?所以正牌中医队伍萎缩。老百姓需要中医的简便廉验,于是不正牌的民间中医揭竿而起,鱼龙混杂。哭不得也笑不得,积重难返啊!
作者: maixue    时间: 2009-6-28 22:18
楼上有见解。
作者: 秦超然    时间: 2009-8-19 21:46
标题: 回 34楼(元享利贞) 的帖子
中医是技术不是玄学,是疗效第一,不是正牌第一。
作者: 天堂草    时间: 2009-9-3 09:34
事实上,中医药院校的生源与老师一样重要。
我曾到过几个中医药大学,真正甘于寂寞,认真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和中国大多数大学的学生一样,只是寄托于老师考前画的重点,和考前的突击。
连课本都懒得看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去指望他们读经典,跟老师?
发展中医药,一定要提高广大学生的质量,提高中医药院校的学风!
作者: mzb    时间: 2009-9-30 22:44

作者: 一得堂主    时间: 2009-10-9 07:40
名中医的形成 首先自身要对中医药事业有着高度热情,个人也要有浑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你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要适合中医的发展。最后良好的学术氛围是造就名中医的必要条件。
作者: SFDfsakfdc    时间: 2009-11-11 18:30
标题: 回 楼主(boyue781) 的帖子
走出校门以后,学历很重要,能力也很重要,尤其是学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中医本身就需要一辈子学习和提高,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然后勤于进取学习,勤于临证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使理论和临床真正揉和为一体,知行一致,愿我中医人都能把握好临证实践的好机会,努力提高自己,成就自己。
作者: SFDfsakfdc    时间: 2009-11-11 18:40
年轻中医临证的机会少,历史悠久,所以更应该珍惜每一个难得的临床实践机会,中医的学习与提高一刻也不能离开临床,诸君努力,历史一定会在我们手中改变。
作者: SFDfsakfdc    时间: 2009-11-11 18:51
佛陀临终语:要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我们中医人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观能动性,为中医,千方百计去学习去提高。
作者: czj    时间: 2009-12-28 15:01
高龄未必是名医,高徒未必是名医,著书未必是名医,唯有疗效必然出名医。
作者: skw    时间: 2010-2-3 22:52
今之医生若肯以应酬之功用于诵读之际,治人之病,如己之病,则临症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识见。
作者: zhajiangmian    时间: 2010-3-4 19:35
因為中醫學生就業不好,沒有辦法,現在生存壓力那麼大,先混口飯吃。
作者: 风知竹    时间: 2010-4-1 15:54
标题: 回 楼主(boyue781) 的帖子
诊所校验时我问领导国家是不是扶持中医,领导说扶持中医又不是扶持你,唉,想努力却无法努力呀
作者: leizi    时间: 2010-6-18 13:22
中医院校的老师最起码有一半不合格  名师更少
作者: qdfxl    时间: 2010-8-20 22:38
纯学习 特别是初学中医的
作者: 槐杏    时间: 2010-8-20 22:53
有很多博士,硕士,最擅长做的是忙于总结老师的医案之类。不必在看病方面真正的去探求,就可以和老师一起出名了。当然,我不是说这样的工作不必要做。但最要紧的还是要离开老师,独立诊病,才能更好锻炼自己。
作者: 杏超    时间: 2011-5-20 16:03
好文章
作者: 安新明    时间: 2011-6-4 11:15
我是一个病人,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学中医,我先是关节炎,后是心脏病,山西中医学院第三医院用火针治过,后来学中医才完全好了。我通过看民间疗法才学到了黄煌教授的经方,我不仅治了我的病,还把我老婆的高血压治了,经方实在,太好了,我现在谢谢黄老师。我住在一个五台山的脚下。
作者: 喜郎    时间: 2011-6-4 13:52
好文好文好文
作者: 山间野人    时间: 2011-7-8 07:18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文是当前上层教授少见的、是当前中医现状真实的写照。如果用带兵打仗做个比喻,名中医是帅才,而西医专家则一将才足矣。当前对中医的打击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我是搞中医的,在基层收了一点野生柴胡,甘草。被药监局闯见了。全部以假药没收处以五倍罚款。而药监局准许的则是柴胡杆合尾混合品,假龙骨,玉竹皮代玉竹,---------。那一个饮片企业老总喂饱上一个药监局的领导,他的饮片就可在本区销售。你私人诊所看病人多,我就用比社区,比乡镇卫生院更严格的标准来约束你。基层纯中医大夫的利润本来就和微薄,他让你三室分开,他让你三人在岗。中医诊所纷纷关门,旧货市场的中药柜不到200元。悲兮。
作者: 江湖观侠    时间: 2012-1-13 16:04
拜读了,很震撼!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如解决了此问题,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名中医指日可待啦!
作者: 荒村野叟    时间: 2012-1-19 22:22
就好像章太炎先生,号称国学大师、中医文献学家,可是连自己的病都……
理论和临床脱节

可怜、可悲的硕士、博士们——现行中医教育体制的牺牲品
作者: nanshanju    时间: 2012-2-18 14:28
[s:88]
作者: 潜学朽木    时间: 2012-2-20 23:00
标题: 回 jarryidle 的帖子
jarryidle:"其次,现行药事法规定中医的配方必须公开,使中医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s:160]
不理解为什么黄教授会反对公开配方。从古至今,哪个医生不给病人看药方的?中医无定方,从来 .. (2011-05-18 08:43) 
说得好!
作者: 2469530209    时间: 2012-3-17 07:18
中国特色的名中医或地方性特色的名中医。
作者: 至道    时间: 2012-6-4 08:49
现在国家对中医药的体制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问题。
作者: minglao    时间: 2013-3-20 09:43
中医是技术不是玄学,是疗效第一,不是正牌第一。
作者: 中医小飞侠    时间: 2013-8-25 16:53
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彼岸有亭台
作者: apple2356    时间: 2020-4-30 11:57
学了八年,博士毕业,不会看病临床的多了去了!实践出真知。

作者: 三余堂主人    时间: 2020-8-6 16:18
中医,回到过去,很不现实,但是过去的师承,是值得中医人继承与发扬的!现在中国的大学培养的中医学生的确没有或者很少有中医思维。反而西医思维占了很大比例!这就是需要警惕的!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1-1-25 16:47
名中医不需要培养,他是自然成长的。关键是要有成长的土壤。当前的中国,是不可能出大医的。就像中国的科学家一样,根本就不具备获得国际地位的社会环境。过去是有,现在没有。思想自由,这个是大家的灵魂。没有自由的思想,没有包容的气氛,就不可能出大家。有些人可能自认为是大家,其实差得很远。人要有自知之明就好了。现在的我们,连古代医家的一个脚趾头都比不上。可我们中的少数人还是那么自以为是。

黄先生说得好,中医是杂家,应该什么都懂。怎么才能懂,要读书啊。古人说,中医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运气好可以当宰相,运气不好也能行走江湖找饭吃,饿不死。算命打卦,可能也会。这才是中医的本相。

作者: 心宁2019    时间: 2021-1-26 10:54
如果有人说名医、名角都是天生的,那我就敢说一切都是天生的!

黄先生说的很好,其实名医不但需要土壤与环境更重要的是其自身亦应是土壤与环境的改良者,也就是说名医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应该是教育家,这是黄先生没有言及的,一个优秀的医家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不但有能力解决病苦更有能力普及常识、传授技法。而今天少见大家决不是今人读的书比古人少,更不可能是其思想被禁锢而难得自由,而是今人之为公不为私的道心丧尽了。

现如今什么人都敢出来对中医评头论足,那个狗屁逻辑什么胖子,那个清华还是北大的什么兽王,还有研究哲学的张什么,这些人能搞垮中医吗?我敢说一定搞不垮,因为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一阵邪风罢了。

我更欣赏那些有真货的批评家。

作者: mhua    时间: 2021-5-4 22:30
给中医药自己的发展空间,让中医药继续延伸发展而不以西医模式管理的放权任重而道远。
作者: niningliuhen    时间: 2022-3-16 07:17
治病的标准,尤其是涉及到医疗纠纷的时候,标准已经限制了中医的行为方式,判定疾病治愈的标准,限制了中医人想象和行动,中医沦为打酱油的也是疾病诊治标准的必然产物!
作者: 小魚仙子    时间: 2023-4-11 07:53
高山 发表于 2021-1-25 16:47
名中医不需要培养,他是自然成长的。关键是要有成长的土壤。当前的中国,是不可能出大医的。就像中国的科学 ...

中醫本相,百事知乎。上登朝庭,下走江湖。
能屈能伸,奔波塵世。賺得飯吃,怎會餓死?
作者: 清秀江南    时间: 2024-2-2 10:51
医者仁心,静心专研中医为患者的医生还是很多的,现在的医疗产业化是个诟病。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www.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