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查看数: 10128 | 评论数: 6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20-2-23 09:18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5 21:12 编辑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     现在很多医院的整个病区全部由中医医生接管,取得很好的疗效。当然中医也用西药及西医手段。中西医结 ...

回复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12-3 12:59:38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高手:擅用麻黄的9大药效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姓老人,七十多岁,亦感冒风寒,因有高血压病史,所以用不用麻黄,颇费踌躇。后来决定要审慎一点,用麻黄汤,去麻黄,权以荆芥、防风、羌活、苏叶四味代之。喝了二次,不得汗,仍发热,恶寒,头痛如裂,干呕。次日凌晨,病情仍无变化,乃书麻黄汤一服: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4g,加生姜5片。服后温覆避风,片时即得畅汗,霍然而起。

  1975年农忙季节,我所在的医疗队曾广信医生4岁的女儿高烧,用西药解热药、中药银翘散,打针、输液,高热不退或退而复炽,已经3天,想送县城,又逢连日倾盆大雨,焦急万分之际,乃转求当地夏耀光老中医,夏老说无汗而热,乃伤寒表实证,即投以麻黄汤,一服即汗出热退。其时我因事返城,回到医疗队后,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的曾医生向我道及此事,感慨地说:“没想到中医治急症疗效也这么好!”如今,这位小姑娘已经是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了。

  这件事正好与近代名医恽铁樵的一段往事相映成趣:恽的第二、三两个儿子都因伤寒热病而死,当时他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者有年。这时,他的四儿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疏方不过栀子、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之类,服药后,热不退,喘益甚。恽先生着急了。“终夜不寝,绕室踌躇”,一直到天亮,才拿定主意:“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云:“吾二儿、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乃配药煎服,药后,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进之,竟得汗出喘平而愈。以上为何公度文,姜佐景节录于《经方实验录》中者。
  麻黄用于风寒表证,并不受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的约束,曹颖甫先生曾治一人,患感证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曹氏诊之,麻黄汤证仍在,乃用麻黄汤一剂而愈。我在廿多年前读研究生时,病房有一人始为麻黄汤证,因循而未用,二十多天发热不退。乃请赵锡武先生会诊。赵老见其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不呕,清便自可,面红,身痒,投以桂麻各半汤,亦一剂而愈。

  外感风寒当用麻黄,温病初起可不可以用麻黄呢?这在清代温热学家是视为禁例的。但风温初起,往往挟风寒,证见发热而渴,恶风寒,无汗,头痛身痛,虽初起就可能有里热,但同时有风寒束表的表证。吴鞠通也承认有这种情况,他的解释是“春初余寒未消”,但他惑于喻嘉言“微发于不发”之议,而捏造了一段仲景原文,用桂枝汤,颇遭物议,今日视之,也确实欠妥。而银翘散方,虽然用了荆芥,但对风寒外束之表证,就嫌发散之力不足,王孟英主张用葱豉汤,何廉臣、孙纯一就认为不妨加麻黄数分,使病在表者仍从表而解。至于春温、冬温,初起既见表卫为风寒所束而又见里热,俗称“寒包火”者,麻杏石甘汤就更是的当之方了。

  因此,说麻黄是“外感第一药”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2  咳喘圣药
  风寒咳嗽,但治风寒,病去则咳嗽可愈,并非棘手之证。而临床却很常见咳嗽迁延,时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据我粗浅的体会,多是医生一见是“急性支气管炎”,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的,更不消说清热解毒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可效,重则只非搬动麻黄不可。

  这样的咳嗽,怎样辨证?我的经验,五个字:“无热便是寒”。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即口干也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这样便可以用麻黄剂温而散之,常用方为三拗汤,麻黄一般用3~5g,杏仁10g,甘草3g,三拗汤原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可以不拘。方虽三味,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肃肺,甘草既缓麻黄之发散,又缓咳嗽。痰多清稀加法半夏、橘红、茯苓,即合了燥湿化痰的二陈汤。此证亦可用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叶、桑白皮、生姜、薄荷、大腹皮、陈皮),此方虽有麻黄汤的四味药,但麻桂用量都仅用3g而已,宣肺散寒,取轻可去实之义,如无意外,一般一至二服药即可获效。

  若内有伏饮,而年高体弱阳气素虚,不任发越者,浙江宁波范文虎拟定一方,即变通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照用,除半夏用10g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白芍、甘草、五味子都仅用3g),我多年使用,效佳而无弊。曾治董某,咳嗽三月不止,咯痰清稀,背寒,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用此方三剂,即因事入狱,一年后获释,来向我致谢,说多亏了那三服药,不然要咳死在牢中了。

  用小青龙汤不必拘定在外受寒邪,即无恶寒发热表证者,只要是痰饮内伏,咯痰清稀,背部冷感,舌淡,脉弦即可使用。盖此际用麻桂,目的不在发表而在温肺散寒。阳虚可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车前仁;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喘促加杏仁、苏子、葶苈子、心烦口干有郁热加石膏、芦根,稍凉服。

  病久肺气虚寒者,证见咳而气喘,畏寒自汗,脉弱无力,乏力,食少,便溏,在原则上麻黄便不可轻投,否则更虚其虚。温肺汤(人参或党参、茯苓、白术、半夏、橘红、甘草、肉桂、炮干姜、黄芪、桔梗)可以酌用,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吴楚说:“近来医家凡遇此证,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黄芩、花粉雪上加霜,而病无瘳时矣。”然久病咳嗽也有用麻黄者。患者肺气虚寒,而又感受风寒之邪而咳喘加重,即可以用麻黄。50、60年代何时希先生在西苑工作时,对慢性咳喘曾拟过一张方子叫清金膏,即是取小青龙汤、百合固金汤、金匮肾气丸合方。或谓这样的处方,不是嫌太杂乱了么?不知病情复杂,用药也不得不复杂,虚不得不补,实也不得不泻,那么又何妨补泻同用甚至补泻寒热同用呢?我过去在农村工作时,也曾经这样用药,姜春华老师见了居然大加赞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人体脏腑有此脏寒而彼脏热者,有此脏虚而彼脏实者,何妨此脏温之,他脏寒之,此脏补之,他脏泻之,寒热补泻同用,各不相妨。慢性支气管炎常用这样的方法,以其病情远不止一端也。同时也不能株守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框框,两步可以并作一步,标本兼治,不过在具体病人身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关于麻黄用于咳喘的剂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我在汤剂中一般用6~9g,儿童酌减。但就是这样的剂量,也常常被药师把处方打回来,或者要医生签字。这种情况,在成都、上海尤甚,以至乡前辈蒲辅周先生在成都行医时,不得把麻黄研成粉,赠给病人,说是老家带来的“药引子”。犹记60年代中期,农村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很多,又无力就医,我采用当时杂志上报道的“麻味甘”散,即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g,研末,分30包,一日三次吞服,价既廉,效果也不错,用了上百例。调回城里工作后,县医院有位西医叶医生正当盛年,为哮喘所苦,百药不效,连民间单方尿泡鸡蛋都吃过几十个了,也不效。我据她的病情,开了小剂量的小青龙汤,另用麻味甘散。药取回去后,她的母亲误将小青龙打粉,麻味甘散煮成汤药。我闻讯后即赶忙去看望,因为麻黄用量是30g!而叶医生喘息顿平,唯有些心跳,不想睡觉,有些出汗而已。此所谓“歪打正着”,可见在病情需要之时,麻黄也可以用较大剂量的,唯须注意观察,老人、小儿、虚弱人尤应慎重,不可贸然便投以大剂量。

  3  宣通肺气
  风寒外束,肺失宣散,痰热内蕴,积而化火,俗称“寒包火”,以此而发热,咳嗽,失音,哮喘,喉痛者,在冬春季颇为多见,麻杏石甘汤是有效之方。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虽都用麻黄,但取义不同,配伍不同,作用也不同。前者是用以散寒解表,后者用以宣肺平喘。麻黄辛温,得桂枝之辛甘温增强了发汗的作用,得石膏则只有宣肺的作用了,所以即使有汗出也要用它。麻黄之辛温与石膏之甘寒相合,则温性大减,当然石膏得麻黄,甘寒之性味也要打点折扣,正因为如此,前人从其总合之效力说,麻杏石甘汤乃是一首辛凉方。我的体会,用此方的要点是掌握好麻黄、石膏的比例,就一般情况而论,石膏应是麻黄的5~10倍。治廖某失音,证属客寒包火,金实不鸣,我用麻黄4g,杏仁10g,石膏30g,生甘草3g,加花粉、玄参润燥,蝉衣、僵蚕、牛蒡子、射干振闭,一剂而愈。寒包火证,外则恶寒,内则口干,渴思凉饮,舌红,脉滑数。如无口干舌燥,舌红,脉数,则不唯花粉、玄参不可早投,即石膏也可去之,三拗汤加射干、蝉衣即可。我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单纯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经常鼻塞,声重,喷嚏,流脓性鼻涕,前额痛,头昏,鼻腔黏膜鲜红、暗红者,常在方中加黄芩、银花、茜草、连翘、鱼腥草、桔梗、辛夷、白芷、苍耳子等,有较好疗效,比单用辛夷散、苍耳散效果好。因为苍耳散、辛夷散虽然都有开鼻窍、散风寒的作用,但药性偏温,所以对肺热之证以麻黄、石膏相配,再加入黄芩、鱼腥草,清肺泻热作用更好,一般10~20剂可愈。至于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麻疹并发肺炎、百日咳,用之对证,疗效奇佳,皆取其宣肺清热之长,这里就不赘述了。

  4  消肾炎水肿
  我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恒用麻黄。但分寒热二证:发热,咽痛,舌红或身有疮疖,脉滑数者,用越婢汤(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生姜),去甘草、姜、枣,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蝉退、白茅根、益母草、连翘、银花;畏寒,舌淡,脉弦迟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术、防风、丹参、益母草、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消肿甚捷,蛋白尿,红、白细胞转阴也很快。我有一位老友,是位西医,因工作紧张、劳累、受寒,而病恶寒发热,适我回乡探亲,便为之诊治,热退。又发现眼皮肿,原有的双眼皮不见了,查尿,始知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我即用越婢去姜、枣、甘草,加白花蛇舌草、蝉退、野菊花等,二剂其肿即消,尿检亦速恢复正常,连化验师都感到哪有这么快就消失之理。时下世俗差不多都认为中医治病慢,急性病要靠西医,我说要看什么病了,像这样的病,中医药刚好是独擅胜场。最近治一30岁女性,眼睑水肿,恶风,小便不利,外院诊断为急性肾炎,察其舌淡,苔白腻,脉浮,遂拟温肾行水之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7剂,服至第四剂其肿即消。
  由疮毒引起的急性肾炎水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仙方活命饮或五味消毒饮加减,收效也很迅捷。如邸某,男,40余,青龙桥派出所。1980年春因疮疖化脓感染而出现水肿,经某医院用青霉素注射二周未效,我用麻黄、连翘、野菊花、丹皮、银花、蒲公英、白茅根、桑白皮、益母草、当归、赤芍,二剂即消肿。
  麻黄既能开鬼门以发汗,又能洁净府以利小便,故向来为实证水肿初起之要药,我也历用不爽。由于用药时间不是很长,且有是证用是药,因此对急性肾炎有高血压者,麻黄也不必避忌。

 5  痹证要药
  麻黄为痹证要药,仲景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治痹名方都用麻黄。我治风寒湿痹,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张璐说麻黄得附子则“发中有补”,诚是。即湿热痹、久痹、顽痹,也有用麻黄之时,取其开达腠理,温阳散寒,通畅经络。

  《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寒湿相合,性质偏寒,盖风为寒风,寒、湿皆为阴邪也。曾治中央党校司机张某风寒湿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仿成都戴云波先生法,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合为一方,服百余剂而终获痊愈。又治张某,女,中学教师,下半身恶寒甚,虽盛夏也见不得一点风,屡用附子、姜、桂辈得小效,然腿寒终不除。于是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仅三剂,即有豁然通畅之感。去麻黄,再用温阳益肾之剂数十剂而愈,其温散通阳之功,于兹可见。

 6  祛风止痒
  麻黄常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传统认识是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不得出汗,因而郁遏不出。小发其汗,则邪去痒止。我治荨麻疹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赤芍、丹皮、防风、荆芥,对服抗过敏西药无效者,投以本方,往往一剂即愈。但兼里热实证者须合清热通腑药,刘河间防风通圣散即用麻黄配防风、荆芥、薄荷祛风于表,大黄、芒硝、栀子、石膏、滑石、连翘、黄芩清泻于里,佐以赤芍、当归、川芎活血,白术燥湿。临床用药,可师其意,不必泥于其方。有些慢性荨麻疹也可用防风通圣丸成药,一日三次,每次6g,研碎冲服。

 7   用于遗尿
  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遗尿,最先见于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彭宪章先生1978年的报导。他观察6例长期遗尿的患者,都有咳喘咯痰的症状,用麻杏石甘汤后,咳喘平,遗尿亦愈,从而推论其药效机理是肺气壅滞,治节无权。我学习彭先生的经验,对肺有痰热者之遗尿,用之确然有效;而无肺热征象者,用麻黄30g、甘草30g、蜂房6g,共研细末,和匀,一日三次,每次4g,亦效。

  8   温振心阳
  麻黄有振奋心阳的作用。李东垣《兰室秘藏》治“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有麻黄豆蔻丸,以麻黄配伍行气药厚朴、荜澄茄、木香、青陈皮、草豆蔻;活血药红花、苏木、当归等,且麻黄、豆蔻二味在方中用量独大,以之为君,以之名方。不过东垣说的心胃痛,究竟是心痛还是胃痛?古人于此每每含混不清,从东垣“独重脾胃”的学术思想看,恐怕是指胃痛,而从其用药之温阳行气、化瘀合方,用于心痛之属寒凝气滞血瘀,也颇适宜。尤其是方中的麻黄,一般是并不用于胃痛的。姜春华老师说古籍中,《外台秘要》引范汪方,有“通命丸”,即以麻黄为君药,治疗“心胸满闷”,而且邹润安《本经疏证》也说过麻黄“通心阳,散烦闷”。而证之今日临床,麻黄与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丹参、红人参等配伍,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之属,心阳虚者,确有较好的作用,能迅速地增加心率,改善心脏功能。曾治研究生梅智胜之亲戚王某,女,54岁,患“病窦”有年,心率每分钟仅38次,面色苍白,心慌,头晕,乏力,短气,四肢欠温。属阳气虚衰,拟温通心阳,药予麻黄、制附子、细辛、炙甘草、桂枝、红人参、当归、黄芪,6剂药后,心率即至62次/分,头晕、乏力、肢凉等症状减轻,汤方更加玉竹、白芍、枸杞子、枣仁、桂元肉、远志、龙骨、牡蛎,兼养心阴。调理二月余,病情稳定,可去户外散步或短距离内买东西。当然,麻黄用于心阳虚心气虚,其作用不过是振奋阳气,治心阳虚之本,必须与大剂参、附、桂、姜同用,始克有济,这是应予强调的。

 9   破癥坚积聚
  麻黄“破癥坚积聚”的记载,出自《神农本草经》。徐灵胎说这是因为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中,凡药力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到”也。古人论药,多系推理,可贵者在证之于临床实践。《本经》的记载,徐灵胎的诠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的名方阳和汤,用麻黄与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干姜炭、甘草相配伍,治疗阴疽、痰核、流注结块,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王氏说阴疽是气血两虚,毒痰凝结而致,治之之法,用大剂熟地、鹿胶峻补气血,但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也,只有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而消。马培之也说“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多年以来,我用阳和汤治疗中老年乳腺增生屡屡得效。如患者何某,男,50岁,绵阳市委党校干部。1982年5月发现左侧乳头内陷,乳头下有一核桃大小的肿块,能推动,无疼痛感。当地医院拟诊为乳腺癌,即赴成都四川医学院进一步检查,门诊、病理科均认为是乳腺癌,遂入院手术。术中活检,结果为良性,乃改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病”,认为可能与患者过去患前列腺炎,长时间服用雌激素有关。返绵阳后,8月中旬,不意右侧乳头下又发现一核桃大小的肿块,西医建议服中药治疗,在当地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二十余剂无效,乃来信求助于我。我寄去的处方用药,也和上述治疗差不多,又二十来付,了无寸效。再来信相商,反复筹思,患者年届五旬,久用疏肝无效,应考虑冲任亏虚。遂用阳和汤加丹参、淫羊藿、法半夏、青陈皮、当归,鹿胶改用老鹿角,取其活血攻坚。服至15剂,肿块开始缩小,坚持服26剂,即完全消散。患者今年已70岁,每年都有电话给我,至今未见复发。

  最近在三芝堂治疗王某,女,63岁,北京某中学教师,于今年2月底洗澡时发现大腿内外有8个、上肢3个圆形疙瘩,大约1.2×1.2cm,有2个局部紫瘀,其他皮色不变。乃去协和医院作活体切片检查,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切片号302119×4,302119×6),诊其脉弦滑,眼眶周围黯黑,拟诊为“痰核”,用温阳活血化痰通络法。用阳和汤(麻黄每剂用3g)加姜半夏、炮南星、山甲珠、僵蚕、橘络、紫背天葵、丹参、桃仁、红花等,5月13日开始,服药12剂,已有一个结节消失,因在非典期间,未来复诊,自取原方,服至38剂,结节由10个减至2个,其间新起一个,起而又退。至本文成文之前数日,来复诊,仅下肢余一个矣。

  现代外科名家北京赵炳南先生亦赏用阳和汤,其经验方外用“消化膏”有温阳散寒,活血消肿之功,方即用炮姜、红花、白芥子、南星、生半夏、黑附子、肉桂、大戟等与麻黄配伍;治疗腋窝淋巴结核、胸壁结核、胸前疽、腋疽等疾病的回阳软坚汤,即阳和汤的加减方(去鹿角胶、甘草,加白僵蚕、橘红、三棱、莪术、全丝瓜)。从古今经验结合《本经》的记载,似不能用一般的散寒、开腠理、开泄卫气之类说法来解释麻黄在方中的作用,而是要肯定麻黄的“破癥坚积聚”作用,徐灵胎之说还嫌说服力不足。如何能有这样的作用?我看不难作释,那就是以其迅捷之性,温通阳气,气通瘀散,则其病可去。

  以上,我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了个人对麻黄的认识。为什么要谈这些,主要是我不满于当今大学中药学教材麻黄发汗、平喘、利尿三大功用之说,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写方法,在某个意义上说,不是写中医教材,而是印证麻黄含麻黄油,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化学成分的作用。照此下去,在堂而皇之的“科学”的大旗下(谁敢跟“科学”较劲儿呢),不仅要丢掉前人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危及中医药的前途,希望引起同道的重视。而我所谈,并不全面,也很肤浅,企盼同道指正。

  此外,我还想再谈谈与麻黄有关的一些问题。麻黄辛、苦、温,但非大热。李时珍引僧继洪言,说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恐怕不是事实,或者是把偶然看成了必然。我去年在山西曾问过当地药农,药农大笑,说哪有那回事。或许就是由于以讹传讹的缘故,才使人们畏麻黄如虎吧?

  其实单味麻黄,用一般剂量(成人6~9g)入汤剂,在体质壮实者,并没有很强的发汗作用。蒲辅周先生深知麻黄的利与弊,从前他在四川农村县镇行医时,遇时行感冒,发热无汗者,常用走马通圣散,即麻黄研粉,二份,甘草研粉,一份,合匀,每服3~5g,得汗则停服,可收汗出热解之效。“走马”,言其效之迅捷也。查《景岳全书》亦载此方,唯多雄黄一味耳。但走马通圣散并非峻汗之方,蒲老曾向我指出:就是麻黄汤。因为麻黄与桂枝相配,发汗之力大大增强,但亦非一般书上说的“峻汗”之方,唯大青龙汤才是峻汗之方,虽然也是麻桂同用,但桂枝量二两未动,麻黄用量却由原方的三两倍量为六两了。记得余无言先生《余氏父子经验方》说:服桂枝汤不可汗出如水流漓,麻黄汤用后必须大汗淋漓始解,但麻黄汤发汗之力并不如何强大。

  当然,我国幅员广大,南北东西,温差甚大。在东北、西北、西南,如遇伤寒表实证,用麻黄2~3g,等于不用,而在江南、岭南,确实往往2~3g即可得汗。不唯此也,不同的人用麻黄后反应也不同。秉赋强,体质壮,药与证又相当者,用之固佳,而体弱之人,即使当用者也要斟酌。我看以前丁甘仁医案,麻黄2~3g,桂枝2~3g,石膏9g,也叫“仿大青龙法表里两解”,不禁窃笑。后来读《程门雪医案》,才知素禀孱弱者,不要说麻黄,就是用桑叶也会造成汗出不止,说明在不同的医疗对象面前用药,还是应当持小心谨慎的态度。

  此外,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毕竟温燥发散,所以一般说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还须注意调整配伍。刘渡舟老师曾治一人哮喘,用小青龙汤甚效,患者亦以此方为依赖,连续用十余剂,不意竟鼻衄如注,不得不送医院急救。刘老因此认为用小青龙汤喘减者,可用苓桂剂调理为妥。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亦提出过:北地严寒干燥,各令却最多伏热伏燥,故用小青龙汤,不管有没有里热烦燥,都可以加石膏;用小青龙汤得效后,病未全愈,或愈而复者,又可用从龙汤(龙骨、牡蛎、白芍、清半夏、苏子、牛蒡子)。同样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黄汤时,张锡纯主张,凡阴分不足,内有蕴热者,宜加知母,是为麻黄加知母汤;气虚者则可酌加益气药。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足资临证用药参考。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5 11:47:27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仕沛谈经方治疗新冠肺炎



一、柴胡类方

新冠肺炎初起发热恶寒、口苦、咽干、体倦乏力、胸闷、呕吐、食欲不振、舌上白苔等,很多与小柴胡汤证相似(因我未亲自诊视过病人,只能这样说。下同)。据我所知也有很多一线中医及一些协定处方选用此方。兹就柴胡类方及小柴胡汤的个人体会简述如下:


1、柴胡的用量问题。此病大多以发热为主,初起体温并不是很高,继而很快体温上升,有些患者达39-40℃。特别以下午、晚上为著,翌日稍退。即是说一天之内或者两天内出现两个“体温高峰”,所谓“双峰热”,恶寒未罢。这就是“往来寒热”。不要以为“往来寒热”是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这都是运用小柴胡汤的指征。


柴胡是一味很好的退热药。退热的机理与其他退热药机理未必尽同。观《伤寒论》中柴胡类方中用于发热的方,其柴胡的正常用量(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除外)与其他解表退热方的主药,如桂枝、麻黄相比是最重的。用量是半斤(八两),而桂枝汤、麻黄汤的主药桂枝、麻黄只是三两。大青龙汤麻黄才是六两。所以,柴胡用于退热的量一定要足够。我治发热的常用量为45-60克。


我年轻时候受叶氏之说所囿,不敢重用柴胡而被师父训斥,常铭记于心。汉今中药的用量的折算,我同意柯雪帆教授的考证。


2、柴胡类方,包括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等,都是小柴胡汤的加减。在临床中随证运用。


3、从新冠肺炎的临床资料看,很多人提出此病为湿温,或秽浊热毒邪伏募原范畴,选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达原饮、甘露消毒丹等,未尝不可。但临床时应认真鉴别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例如是否发热不扬?是否苔如积粉?乏力是气馁不足还是湿困中焦?


4、小柴胡汤有人称之为“三禁汤”,即少阳禁汗、禁吐、禁下,我以为不可囿于此说。见证投药才是,不是有柴胡加芒硝汤证、大柴胡汤证吗?怎会禁下?小柴胡汤证不是可以通过“身濈然汗出而解”“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么?柴胡本身就是一味很好的发汗药。至于欲以柴胡剂发汗,我习惯配合桂枝汤的将息法,每收预期之效。


5、遇有往来寒热或唇舌俱红,苔厚黄,大便不畅,尿赤者,可用蒿芩清胆汤,也属少阳法。但我更喜用我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广州市名老中医陈群益先生的“黄芩紫草汤”。此方其实是蒿芩清胆汤的变方。70年代陈老曾有临床应用文章发表在《新中医》杂志。此方有一段故事。1958年,广州流感大流行,某日陈老过访另一老中医刘之永(也是名门之后,其祖父刘敬时,治愈两广总督岑春煊之斑症。估计亦是时疫,被保举入京为清室太医。有著书及医案集,父刘福谦亦为民国广州名医)。刚好刘老小憩,陈老遂随手检阅其诊桌上的病历,见流感患者多用此方,患者反映疗效满意,遂抄起此方。后刘老返回,请教之,据云此方载于其祖父著作《藜映氏医案》中。陈群益此后用此方治时行发热,屡用屡效。经陈老略有加减,60年代初陈老讲授內科时,介绍此方。我谨记之,后来再略有增损,几十年用于流感效果卓著。我认为一有恶寒即需解表。单靠青蒿力尚未足,故加入香薷而名“加减黄芩紫草汤”。1983年我曾撰文介绍:1979年7月~9月间,我院中医科观察了100例门诊发热(38℃以上)患者。一天内退热,不复再热者49例,44例二剂退热,7例无效(二剂未能退热者)。


此方定型后组成如下:青蒿15克(后下),香薷15克,黄芩15克,芦根20克,白头翁30克(广东惯称白头翁为“北紫草”),野菊花20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以清水四碗,煎成大半碗,温服。啜热粥一碗,温覆取汗。三小时后药渣再煎一次。服法仍仿桂枝汤将息法。


6、又据武汉曾宪玉主任观察,本病初期,口干口苦或咽痛,发热,纳差,咳嗽常见。小柴胡汤是发病初期的主方,初期往往热象偏重,我看过的病人少有肠胃积热之象。


本病传变很快,黄芩紫草汤或小柴胡汤大概有1-2天的使用机会。若能扭转局面,邪去正安则可转危为安。由于本次邪气炽盛,部分患者邪气会从表入里,表现为汗出后邪气不退,陷于阴证,多表现为汗出,乏力,畏寒或泄泻呕吐,治疗当先救里,此时则需用附子剂。


大剂量激素、抗生素冲击后,舌苔一定会出现腻苔、舌胖等寒湿之象,常无口苦口干等热象。稳定期多表现为咳嗽,干咳无痰。治疗当从太阴温化寒饮,三仁汤之属恐力不济也。可选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射干麻黄汤等。


二、麻黃类方

1、解表发汗。新冠肺炎为感染性发热性传染病,初起必有表症。“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古人已有定例。相信通过有效的解表发汗方法,可以截断病邪继续深入,扭转病势发展,不致产生变证而成重症。因此,解表剂是此病的关键。清未民初广东伤寒四大金刚之长易巨荪先生指出:“银翘散,陋方也。”可能有失偏颇,但从此方解表药只有薄荷、荆芥、淡豆豉,未足以一汗而解,也是其薄弱之处。而经方麻桂剂有良好的发汗解表作用,用得恰当,往往立竿见影。其中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以及麻桂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方,各有法度,各有方证,最近也多有提及,兹暂不论。


2、平喘救危。麻黄剂的使用很自然就联想到上述诸方,就是发汗解表,甚至把所有麻黄剂都联系到发汗解表上去,未免忽略了仲景使用麻黃剂的更重要处,诚为可惜。其实,麻黄作为急救用药亟待开发。特别是新冠肺炎更是大有用场。


如麻杏石甘汤证。麻杏石甘汤在《温病条辨》中是这样写的:“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麻黄(去节)三钱、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石膏(碾)三钱,甘草(炙)二钱。”


吴鞠通为什么把此方证放在下焦篇寒湿门中,小青龙汤证之后?把此证称为“热饮”,大概目的是与小青龙汤的寒饮相对偶吧。那么这首方就只是一首附方,无足轻重了。相反,上焦篇:“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应是麻杏石甘汤证,却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个问题备受后人诸多垢病,暂时不论。


现代教科书把此方列为“辛凉解表剂”,有些医家又视此证为“寒包火”。影响力甚大的近代医家张锡纯则如是说:“愚用此方时,石膏之分量恒为麻黃之十倍,或麻黄一钱石膏一两,或麻黄钱半石膏两半。遇有不出汗者,恐麻黄少用不致汗,服药后可服西药阿斯匹灵瓦许以助其汗。若遇热重者,石膏又可多用。”


无疑,吴鞠通及张锡纯都是把麻杏石甘汤看成只是解表平喘剂。用量方面吴氏尚算颇具“胆色”了,但石膏却也只用三钱。张氏麻黄只用一钱,虑其发汗不足,却又加“阿斯匹灵”,岂不矛盾?


那么,张仲景是怎么说的呢?《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是“下后”,下文基本一样。“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此方证条文似不可解。既然汗出,为什么仍用麻黄?既云无大热,又何以用石膏?其实,此条一开始便告诉我们,此证不是表证,“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发热而不是大热,似桂枝证不能用桂枝汤。此证之喘不是一般的喘,不宜与小青龙汤证、麻黃汤证等相提并论。答案就在此方的麻黄用量上。前面吴鞠通、张锡纯以及众多医家只凭个人的用药经验体会去谈论此方,远离仲景的原意。把仲景此方证“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无大热”这些关键词罔置不顾。我认为,仲景此方是所有麻黄剂用麻黄最重的唯一一方。一般认为用麻黄最重是大青龙汤。原方是六两,但是“温服一升”,实即每次二两。“一服汗者,停后服”。即剩下的四两,未必尽剂。而麻杏石甘汤用麻黄四两,“煮取二升”一次尽服。因为方后尚有“本云,黄耳杯”。黄耳杯是汉代的器皿,曾目测出土黄耳杯实物,约是二升。所以,原来版本是一次尽服二升的。即使是宋版“温服一升”也没有说停后服,极有可能把二升都要服完。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剂量的麻黄?无他,麻黃此时不是用作发汗,也不是用于一般的喘。是当呼吸衰竭时用以兴奋呼吸中枢,救逆于垂危之际。“汗出而喘,无大热”正是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常见的症状。正值新冠肺炎肆疟之际,中医参与此病的治疗,特别是危重患者大有用此方的机会。上述我提醒的问题请有机会参加防治的一线同仁参考。


3、振阳救厥。有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提及多脏器衰竭时出现脱证可用附子剂。但少提及麻黄。本人认为,当厥证出现时,麻黄用之得当,其功可与附子等齐。值得注意的就是麻黃升麻汤。此方用药驳杂而多,药之量殊轻。唯独尊麻黄、升麻二物(麻黄为二两半,升麻为一两一分),颇具深意。为免累赘,兹节录与吾徒之旧作《麻黄升麻汤随想》,供参考。





附:麻黄升麻汤随想 (节录)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组方: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 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铢。

此条文历来倍受争议,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此方大谬者也……”丹波元简云:“此条方证不对,注家皆以阴阳错杂之证,回护调停为之诠释,而柯氏断言为非仲景真方,可谓中古卓见矣。”


观现今之医,亦有用此方者,但其对方证的把握往往强差人意。由于抓不到仲景的规律,揣度的成分大,把一首特殊的方,作一般视之,或离开仲景用药通则去强解方义,故即便用了此方,也不见得是此方之证。试举一例如下:(略)


仔细分析此证,与现代医学危重病阶段,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表现甚为相似,现探讨如下:


         1、“咽喉不利,唾脓血”

“咽喉不利,唾脓血”,其实是全身炎症反应的症状,当然还极有可能伴有寒战、高热等表现。厥阴为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此方证以热邪壅盛之咽喉不利,唾脓血为基础。

本方以升麻为名,且重用之(一两一分),便是针对咽喉不利,唾脓血的。仲景用升麻仅有两方,一为麻黄升麻汤,一为升麻鳖甲汤。后者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方用升麻为主(二两)配当归、鳖甲、甘草、蜀椒、雄黄。阴毒去蜀椒、雄黄。麻黄升麻汤证及阴毒、阳毒,三证均以升麻为主。可知升麻为解毒之品,能利咽喉。1894年前后,粤港发生严重的鼠疫,易巨荪为首的广东伤寒四大金刚,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鼠疫取得极好的效果,一直传为佳话。


《神农本草经》载,升麻“解百毒,辟温疫、瘴邪、蛊毒”。方中重用的升麻很可能可以通过对失控的炎症因子进行调节,从而逆转全身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这里提到“唾脓血”,而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休克的阶段,微循环淤血、缺氧是很容易伴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均配以当归,以活血化瘀,则可改善血管舒缩功能以及血流速度,从而预防和控制DIC的发生、发展。方中并以天冬、玉竹之润以制燥而利咽喉,与当归寒温互参。


          2、“泻利不止”

“泻利不止”不是一般之下利,是“不止”,来势之急可知。本因热邪致利,不止,则伤阴损阳,势所必然。在危重病阶段,肠源性细菌、内毒素异位,胃肠功能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出现寒热错杂的泻利,也是很常见的。观仲景方如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均是治泻利以寒热互用之例。本方以黄芩汤(黄芩、芍药)合理中汤(干姜、炙草、白术)寒热互用,标本兼顾,以针对不止之泻利,在情在理。


       3、“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此组证候,是本方证之焦点,是一种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感染性休克早期多是一种高排低阻型的休克,由于皮肤血管的扩张,多表现为暖休克, 太阳、阳明病篇的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证,汗出,身热,大渴便是这一时期的症状。由于血管扩张,故有阳明脉大,白虎加人参汤的脉洪大,白虎汤的脉滑。


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赤烂。”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热深厥亦深的白虎汤证则是血管收缩,有效循环不足的低排高阻的冷休克阶段。此时若血管进一步强烈收缩,有效循环不足,便出现了麻黄升麻汤脉不至的情况。


杨麦青在《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中提出,白虎汤就如同西医补液支持。他治疗高热时,多以冬眠合剂配合白虎汤使用。这和张锡纯阿司匹林加石膏汤的用意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西药退热的同时,以白虎汤清热养气阴。这与黄师的见解相合:“白虎汤不治‘大热’,是以养阴为主的方。”


全方以麻黄为主,重用二两,以桂枝制之,仿“还魂汤”之意。还魂汤载《金匮要略》杂疗方。以麻、杏、甘三药,主“救卒死,客忤死”。《千金》用桂心二两,即麻黄汤。《千金》云:“此方主卒忤,鬼击飞屍,诸奄忽气绝复觉,或已无脉……”《伤寒论》281条:“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结合本方证观之“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应同类此,故用麻黄为主,振奋沉阳以救厥。程门雪认为本方之厥“不用附子者,防唾脓血之上热耳。”恐怕不能如此观之,是麻黄与附子之救厥,各有所用而已。四逆汤类方之厥,乃是寒厥、脏厥,故用附子。若真为防唾脓血的话,麻桂同样不利于喉咽,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弊”。此方麻黄为主,配合白虎寒温互参,是针对热厥过渡至寒厥的一个法门。


诚然,此方还有很多值得争议之处,如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麻桂下咽阳盛则弊;脉沉迟不可与白虎汤;下利不止洞泄不宜芍药、黄芩等都是常理。不过此证寒热错杂直非常理可解释。


仲景书中称“难治”者多不载方,载方者仅四条:一为本方证,一为377条之四逆汤证,一为《金匮要略·黄疸》之硝石矾石散,一为178条“脉结代”之炙甘草汤,均为重症,可能有掷以孤注、背水一战之意。还有就是此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认证颇难把握之谓。


此方虽看似繁杂,却顾及了MODS的各个发病环节,如SIRS、休克、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其后出现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危重证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重用麻黄、升麻、当归解决主要矛盾,其他各药均用量奇轻,只为照顾副证,其意甚明。


本方之服法,亦与他方不同。方后云:“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即在短时内服完三服药,使药力持续,是治急性病的服药方法,因此此证不是如上所举李某案之类的慢性疾患。


可见, 经方是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总结,不能以理喻之者,可以存疑,不要轻率弃之,更不要强解之。证之临床,本方仍有可遇见的机会,本方仍能救厥。柯氏等断言非仲景方,似嫌孟浪。所以,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先生也发出概叹道:“前谓此方之误甚明,今觉不然……柯氏未之思,遽下断语,不当也。乙酉读此条,得其解……学无止境,勿遽自以为是也,观此可证。”


4、典型病例

例1:吴棹仙麻黄升麻汤医案一则

1939年,时值抗日战争,余居渝。一军人转战沙场,备受风雨寒热,一病而唾脓血,西医误用凉药,以至大下不已,滴水不饮,命在旦夕。余诊之,手足厥冷而胸中灼热,两手寸脉沉缓不现,下部趺阳、少阴脉不至,舌红赤。因思仲景有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正与此证一一吻合。盖外感风寒,内伏积热,医反下之,以至表邪内陷,中气大伤,胸中积热依旧,津气虚而胁迫血热上行也。因投仲景原方:麻黄四钱、升麻四钱、当归三钱,茯苓、白术、白芍、天冬、石膏、干姜、桂枝、甘草各一钱,黄芩、知母、葳蕤各三钱。上药十四味,按法先煎麻黄,去浮沫,内诸药同煎,分温三服。一剂而病除,重返前线,凯旋归来,专程谒于渝之医庐。谈当时病笃,为余所救,九死一生,不胜感激之至云。此证余五十余年仅见一例耳。


       例2:陈逊斋麻黄升麻汤医案一则

李梦如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泻,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夹血。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阻,寓李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仍,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痰,是下虚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痰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盛,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证仍在。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成,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利痰脓。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勿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愈。


按:以上两案皆为寒热错杂的急重之证,既有咽喉不利,唾脓血,又有下利、肢厥、脉不至,如吴棹仙所说:“正与此证一一吻合。”故此方虽因其不可理喻而引起多方争议,实一起沉疴,疗顽疾的良方。此方虽怪,但此证临床并非不可见,今年初黄师遇到一例小儿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高热肢厥,咽峡炎,腹泻。方证极似麻黄升麻汤,可惜此患儿住市儿童医院病房,黄师不便参与治疗。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48:55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温胆汤


温胆汤是壮胆第一方,只要是病人由于过度惊吓的,就用温胆汤,现在有一种病叫PTSD,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911”事故后,很多美国人得了PTSD,他们总是恐慌睡不着觉,不断重现当时双峰大厦倒下来的场景,然后工作无法进行,记忆力下降,成天哭泣,晚上做噩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压增高,心跳加快,这就是一个创伤的应激障碍,温胆汤很有用,汶川大地震以后,我在我的经方沙龙网站上登录抗震救灾的经方,其中就有温胆汤,温胆汤虽然不是张仲景的方,但是里面却有张仲景方的影子,小半夏加茯苓汤,这张方能够治疗地震以后的创伤应激障碍,广东省中医心理睡眠科的李艳主任就用温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成功的治疗了很多汶川地震过来的灾民,对于创伤应激障碍这类疾病,很 多人不会治,他们都以为是心血亏虚,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荣丸、归脾汤都没有效果,其实就是吓破了胆,直接用温胆汤就有效,甚至有些人心梗以后装了支架,虽然灌注已经非常好了,心电图也没有异常,但是病人依然感觉到心慌、心悸、睡不好觉,心血管专家没有办法就来找我,我说,这个病人心脏的伤口已经愈合,但是心灵的创口还没有愈合,当患者得知得了心梗后就已经吓出毛病来了,所以要用温胆汤,它吃了以后睡眠能改善,头晕也没有了症状,很快症状就缓解了,所以说温胆汤是好方,不是经方胜似经方。

有很多人胆子小,甚至一个人不敢乘电梯,电梯上升他也害怕,不敢独自在黑暗的房间里面,还会出现幻听、幻嗅,这种就是温胆汤体质,当然有幻觉的时候要排除脑内肿瘤或是精神分裂症,不过温胆汤也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方,很多精神分裂症的病机是痰迷心窍,说到痰迷心窍,江苏有个医生开了 一个精神病院,他除了用一些化痰方以外,还特别强调用吐法治疗精神病,这点与“金元四大家”中张子和的学术观点相同,他用吐法配合化痰药来治疗精神病,效果非常好,我也深有体会,治疗精神病的时候经常用温胆汤再加上一些催吐的药,把病人的胃液吐出来最好,吐完之后就会神清气爽,如果吐不出来,流点眼泪,鼻涕吐些口水也行,这都是化痰涎的方法,一些焦虑性的神经症或是臆想症的患者总是静不下心,焦虑、恶心、头晕,用温胆汤加上栀子厚朴汤有效,还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奶奶,经常这里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头晕胸闷,我经常用温胆汤加上酸枣仁汤,病人吃的非常舒服,不管是高血压病也好,还是冠心病也好,吃了以后症状都能缓解,最有意思的是温胆汤它还能治疗“白大褂综合症”,什么是“白大褂综合症”?很多人被怀疑是高血压,回到家里血压正常,但是一到医生那里血压就高,这个就是典型的白大褂综合症,这种情况下用温胆汤就可以把血压降下来,如果舌苔黄腻口苦烦躁,就加些黄连,黄连温胆汤,效果更不错。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专治感觉异常,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咽中如有炙肉”,就好像喉咙里有一块烤肉,但是你要注意,这里好像有,其实是没有的,所以说这是感觉异常,现在我们把它放大,凡是所有的感觉异常都可以用半夏厚朴汤,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感觉脖子是硬的动不了,或者是腰痛,查查各方面都正常,而且皮肤滋润,精神饱满,就是我在你面前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服了半夏厚朴汤后,这些症状往往能够迎刃而解,它可以和很多方子合用,例如合上四逆散,我叫八味解郁汤,用半夏厚朴汤加栀子、枳壳,这就是和栀子厚朴汤合用,我在栀子厚朴汤基础上加上连翘、黄芩,也是八味药,用来除烦,我称之为,八味除烦汤,这个方子在前面已有论及,我这里就不多讲了。


温经汤

我的病人70%是女性,因为她们喜欢吃药,所以她们往往比男性长寿,中医很多的方药都是为女性准备的,虽然我是看内科,但是妇科的病症也要研究,文章就是专治女性毛病的方子,它可以治疗妇女更年期的各种病症,很多女性原来是艳如桃李,到了更年期马上就干瘪消瘦了,睡眠也不好了,原来肠胃是很好的,现在也经常胃痛,大便也不正常,手也很毛糙,有很多毛刺,人也很烦躁,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绝症,这种就是温经汤体质。</p><p>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的李艳,温经汤用的精的不得了,量也大,吴茱萸用到十几克,吴茱萸很苦啊我一般只用六克,她是用大量的红枣、生姜来调味,已经治好了无数个病人,我用温经汤治过很多更年期久泻的病人,就是病人用理中汤没有效,用归脾汤也没有效,最后温经汤很快就止住了,温经汤,更重要的是能让女性手滋润,当雌激素下降以后,手掌皮肤就开裂,有些主妇就抱怨是经常洗碗用了洗洁精造成的,其实罪魁祸首是体内荷尔蒙水平降低了,用了温经汤,会使这些人嘴唇红润,而且还能增肥,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不能够减肥,一减肥马上就变成老太婆,温经汤就是我们东方的雌激素,是一个千古美容良方,他能够还女性魅力,我们江南一带非常盛行膏脂药,我就把温经汤按照二十几剂汤剂的量熬成膏,加桃仁芝麻桂圆冰糖或者麦芽糖,甚至放点鹿角胶,患者每天早晚各一勺开水冲服,既可口又美颜,深受女性的欢迎,你们可以自己做,并不复杂。在张仲景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很重要,他们是提供人力资源的源泉啊,那时战事频繁,女同胞就要多生,前提是要怀上还要保得住,实际上是三个方子解决三个问题,吃了温经汤以后,秀发容颜,唇荣齿润,体态丰满,就很容易能够怀孕,怀了孕以后要养她呀,用当归芍药散,但是战事纷乱,百姓经常逃荒,女性跌扑摔倒了,胎死腹中,怎么办?这就是要用到刚才提到的桂枝茯苓丸了,所以研究方向的前提是研究作者生存的时代,这些是非常有趣的。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是一张小方,只有芍药甘草两味药,但你不要小看张仲景的小方,他们都是很有道理的,芍药甘草汤原本用来治疗脚挛急,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用来治疗所有挛急的毛病,甚至是看似不挛急的毛病,我这里有个奇怪的经验,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临床上很棘手,黑疸,黄疸持续增高,不好治,我治疗过一个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女性患者,周身发痒,每天都要用热水捂,不管用,又用手抓,浑身都是抓痕,找我看时,我发现这个人非常瘦,一天一到晚上就脚抽筋,而且大便干结如粒,她前面已经吃了几年的中药,效果不明显,我想这正好符合芍药甘草汤的特点,我就用了三味药,赤芍60克,白芍60克,甘草10克,这个方子一共几块钱,她将信将疑,但是也是走投无路了,就试着吃吃看,结果吃了以后皮肤就好转,后来体重也增加,肝功能好转,她这个方还在吃,并且到处讲,说:“黄教授三味药就能解决问题,这是神医。”我后来也和西医院的西医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研究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认为是患者的毛细胆管平滑肌处在痉挛的状态,胆汁排出受阻引起的。芍药甘草汤有解痉缓急的作用,可能缓解了毛细胆管平滑肌的紧张状态,所以有效,我把这个小经验告诉大家,大家可以试着用。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是一张养胎调经方,它主治妊娠腹痛,是我国古代用于围产期的一张主要方,胎漏可以用,胎位不正也可以用,对于胎位不正的治疗,七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用,用过之后胎位不正就可以转过来,不需要做什么膝胸卧位,它不但能转胎,而且还能养胎,胎儿不长的或是发育不好的,常服当归芍药散能使小儿健康发育。

我有一个学生的姐姐是高龄产妇,38岁才怀孕,怀孕以后肚子痛,而且胎位不正,我就给他开当归芍药散,当晚就觉得肚子动一下,好像是胎儿头转动,从此就再也不痛了,后来一直吃,生出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现在的年轻妈妈太谨慎了,一点药都不肯吃,一些医生也不敢用这个方,因为人家说方药里面有当归、川芎吃了会把胎儿打下来,其实对于那些经常流产的、胎位不正的、胎儿发育不良的母亲,用这张方,还是非常好的,对于一些月经不调的女孩子,一下子一个月来了两次,下个月又不来,我用这个方法很有效,或者是中年妇女中年女性脸上起的黄褐斑,我就用这个方子打粉,按古法冲服,当然古代有黄酒,我就用葡萄酒,都是美容的,有的人喝酒不行,我就要他们用酸奶调服,光明牌原味酸奶,调服以后就没有药味了,如果用开水冲服,会有的细粉呛在喉咙里不舒服,用酸奶,就没有这个问题,你们不妨试一下,只要经常服用,脸上肌肉又会变得紧了,面部有光泽了,如果你再加点粉底的话,那就又回到20多岁了,所以这是张美容方。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43:22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葛根芩连汤

张仲景这样描述葛根芩连汤的症状,“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在伤寒论中,这是个治疗协热下利的方子,我们把它扩大范围,现在的肠炎、痢疾、糖尿病、腹泻都能够使用,因为黄连、葛根本身都有降糖作用,加大黄、牛膝、肉桂这个方子,也可以应用到糖尿病患者中,同时对一些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牙周炎、脓肿也有效果,还有一些高血压患者,壮实的很,但是颈椎不大好,经常头晕头痛,用葛根芩连汤加大黄,其实就是合三黄泻心汤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在日本研究的比较多,我们中国虽然文献检索出来的不少,但是临床应用,还不是很多,这张方值得开发,现在日本在经方的开发方面已经进入了规范化、市场化的正轨,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开发实在是太少了,经方是这么好的东西却放在那里不开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种说不出来的无奈,古人的经验是无偿的贡献给大家,而现在一些人研究出来的成果却是要保密的,我们应该切实的重视经方研究,临床好多研究都还没有搞清楚,却整天做老鼠实验,拼命的搞机理研究,所以我要借这个机会呼吁大家多实践,多交流,经验是需要交流的,不搞经方运用交流是没有出路的,而且必须无私,要毫无保留,哪怕你说错,也没有关系,只是不要搞得云里雾里,大家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所以讲理论容易,讲经验最难,我不讲理论,只讲经验,希望你们多实践认证,把更宝贵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40:17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半夏泻心汤


讲到胃病,我不得不提的半夏泻心汤,这是治胃病的专方,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等,用半夏泻心汤就有效,而且是原方不要加什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如果硬要加减的话,加一点肉桂、黄连,合上肉桂往往效果更好,我的老师治疗胃痛有个经验,就是见到胃痛不要就想着佛手、香附、良姜,而是要看看他的喉咙,如果喉咙通红,说明肺胃有火,可以加栀子泻火,如果大便里面有一点血,化验检查有隐血,做胃镜提示胃黏膜糜烂了,加一点炙大黄,其实就是三黄泻心汤的合方,这些方子有效,但是问题也来了,太便宜,一付药也就2到3块钱吧,如果都用黄连的话,可能会到五块钱,卖药都不高兴啊。

今天就是没有学过医的人听我讲,可能也不会觉得难。陈修园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医学实在易》,是说医学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要把它神秘化、把它控制在某些具有特权的人手上。就像马克思主义也要走中国化的道路,中国化的道路就是大众化。经方也要大众化。我一直强调拒绝玄虚,回归临床,回归平实。

我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民间高手。有一个网名叫“沙丘沙”的人,真名叫姜宗瑞,是河北广中县的一个农民,他一面农耕一面看病,并且写了一本书叫《经方杂谈》, 我看了以后,觉得他真的可以到我们学校来当副教授。他很多的方药都是严格地按照张仲景用量、配比,临床病案记载得非常详细,这才是真正的经方家。而现在的高校,中医的学习严重脱离临床,而且不重视经典学习。我也想借助民间的力量,将经方推广发扬,希望广大的临床医生重视经典,研究经典。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36:0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四逆散


四逆散,不是四逆汤,药物组成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逆散专治四肢冷,四肢冰冷,不一定是阳虚,现在很多人都有手冷,情绪紧张的时候就更严重,你不要以为是阳虚,这是阳气郁结,心理压力在躯体上的反应,老年人手的温暖,因为他们激动不起来,没有激情了,四逆散能够缓解心理压力,让躯体得到放松,所以说这是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我用的最多的是四逆散加上半夏厚朴汤,用来治疗肠道应激综合症,现在这样的患者很多,有些同学考试的中途会上厕所,他并不是想作弊,而是心理压力太大了,有的人要出门了就会肚子痛,要上厕所上过之后就好了,这些都是因为紧张引起的,这种情况,用葛根芩连汤、四神丸都没有效果,就是用四逆散加半夏厚朴汤,非常简单的方法,我称之为八味解郁汤, 因为四逆散四味药再加上半夏、茯苓、厚朴、苏梗,所以叫八味解郁汤,还有一些神经症患者经常这里那里不舒服,喉咙里总觉得堵着一个东西很难受,肚子又胀又痛,做检查又没有什么病变,就可以用五苓散来治疗,还能治疗小便不出来的症状,这些患者上小便的时候,战战兢兢,还要把人全赶走,把自来水龙头打开,听到了流水声,小便才会出来,就可以用四逆散治疗,这个方法是我受范中林的启发。

范中林是四川著名经方家,他有一本书叫《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有一个小学教师,她小便次数非常多,一天要二三十次,致使成天不能睡觉,小便疼痛,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经常想到八正散,或者是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但范老先生用的是四逆散加桔梗。仔细想来很有道理,四逆散是治疗里急后重的,这个里急后重既可表现为后阴,也可以表现为前阴,前阴的里急后重,就是小便次数多,却排不顺畅。后来我就用四逆散治疗那些尿频尿急而又紧迫不出的患者,很有效,有的时候伴有尿路感染的情况,就加猪苓汤,猪苓汤是治疗淋证的第一方,当小便疼痛有出血的时候,猪苓汤最有效,不用加减,每味药各15克,煎出来的味道就像咖啡牛奶没放 糖,阿胶化在里面很好喝。如果是尿路感染、膀胱炎、尿路结石,用四逆散合上猪苓汤也可以用,如果是老太太的尿失禁,小便有刺激症状,就用四逆散合甘姜苓术汤,也就是刚才讲过的肾着汤,如果再不行的话,我喜欢加点麻黄,四逆汤加甘姜苓术汤再加麻黄治疗老妇的尿失禁也很有效,现在还能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我曾经用四逆散加上桂枝茯苓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那些痉挛性的疼痛用四逆散来解痉、放松,可以很好的缓解疼痛,学好四逆散,想当名中医也不难,因为有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所以现在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在临床上用的最得手的方子就是四逆散,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和省中医院的疾病研究方向是不同的,他们的医生都是专科研究,像心血管和消化科等等,我们学校的老师呢研究的是大内科,大内科的病人大部分是神经官能症,病人治得多了,久而久之就发现四逆散和半夏最有效。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32:0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五苓散


五苓散和小柴胡汤一样,是我们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张方药。他治疗的疾病是什么?就是五苓散病,中医讲是蓄水证。就是过多的水在体内蓄积,排不出去。我想总有一天,蓄水综合症,要写入到医学大辞典里。现在的疾病诊断都被西方垄断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没有写进去,五苓散证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口渴;第二个是吐水,有的人肚子里头有咕噜咕噜的水声;第三个是腹泻,严重的一天三次以上,少的一天两次而且大便不成形;第四个是,它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头痛、头晕、眼花等等,这些特点就形成了五苓散的四大指征。很多医生看到患者口干,不断喝水,就给他用麦冬、生地、沙参,结果越用越糟糕,这就应该注意到患者是不是一个五苓散的体质,四诊里望诊为首啊!病人来了,要看她胖瘦,高矮,肌肉,坚紧还是松弛,面色黄还是白?是烦躁还是抑郁?声音是高亢还是低微?这是我们中医看病最为关键的地方,我想,张步桃先生也擅长望诊术,不然,他不会一天看600个病人,张仲景也是擅长望诊的,他描述的许多症状就是他望出来的,要看一个人能不能用五苓散,看的不是体型,而是脸色,一般来说五苓散体质的脸色会发黄,浮肿貌,有的眼袋很大,舌体胖大,有齿痕,复诊肚子绷硬,但是不痛,里面还是软软的,不像大柴胡汤证那样“心下硬满痛”,患者肚子里往往有水声,往往会说我口渴又不能多喝,喝多了肚子胀,有时会吐出水来,这种情况用五苓散就非常有效,现在这种体质非常多,原因是现在人缺少运动,食物中的添加剂太多,喝酒没有节制,高营养食物摄入过剩,所以脂肪肝很多,用五苓散治疗脂肪肝就非常有效,方法就是把五苓散打成粉,按照张仲景的比例,让病人用大麦粥调服,或者用一般米粥也行,甚至是你泡水泡茶喝 也行,不难喝,尤其是对于五苓散体质,啤酒肚,血脂高,大便稀,头会晕的患者,服五苓散后可以使身体变轻,体重下降,它治疗酒精肝也有效,但是别忘了加一 味药葛根,葛根可以解酒毒,人喝醉酒以后怎么办?就是把新鲜的葛根榨成汁给病人灌进去,灌了以后就能醒过来,喝醉酒以后口干舌燥,也可以喝葛根汁,所以这张方对于现在的病依然有效,五苓散还可以治疗肝病,农村有很多肝病患者是吃不起贵药的,我经常用五苓散打成粉,胆红素高的就加些茵陈,让他们每天吃用麦粥调服,非常的便宜,一个月甚至一两百块钱也非常的有效,我总是希望用最经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是开方的,不是卖药的,有些肝病患者要适量的配上一点小柴胡汤,叫“柴苓汤”,对乙型肝炎大三阳的患者有效。

五苓散加牛膝、麻黄减肥的效果非常好。我有一个病人,是个女孩子,身高1米6,体重80kg以上,非常胖,但心态很好,和男朋友一起来找我减肥,她男朋友倒是很瘦,我看她这是全身的水呀,月经也好几个月没有了,我就用五苓散加麻黄、牛膝。用了以后,她说大便多,小便也多,而且月经也来了,现在体重已经下降4kg了。其实这种肥要比柴胡汤治疗的那种肥好减,主要就是水多,利了水就减下来了,五苓散还能够降血尿酸治痛风,加生薏仁可以治皮肤里面的湿疹、扁平疣,还能治疗女性找不出原因的头痛。

张仲景的剂型是有它的道理的,他用散剂我们就用散剂,那么五苓散有没有效果?当然还是有效果,只不过浪费药材了,包括五苓散每味药的计量,现在研究也是最科学的,至于张仲景当时如何想出如此配比药物,我也说不清楚,所以五苓散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25:43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我用的也非常得手,这是活血化瘀第一方。我们现在讲到活血化瘀总是想到丹参,桂枝茯苓丸的活血效果不知要比丹参好多少倍呢!这张经方应用范围很广,可惜现在只用来治疗子宫肌瘤,这是远远没有用到位呀!古代用桂枝茯苓丸是下死胎的。胎死腹中怎么办?又没有手术,又不会开刀,张仲景就用像兔屎那么大的丸药,让患者吃几粒,吃了以后死胎就会下来,所以这张方又称为“催生汤”,又叫“夺命丹”。桂枝茯苓丸绝不仅仅是下死胎的作用,它也可以治疗瘀血证。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子宫内膜增生,月经来了20天还是不走,子宫内膜增厚到2cm,西医就说刮宫解决嘛!有人刮了这次,下次又增厚了,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我经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张仲景治疗瘀血证有一个经典组合:大黄、桂枝、桃仁。这三味药下瘀血效果最好,桃核承气汤就有这个组合。我们在古方上加加减减一般都是根据张仲景的组合原则进行。桂枝茯苓丸里面虽然没有大黄,但是有桂枝、桃仁,如果我们加上大黄就与张仲景配伍原则相符。你们不妨试一试,子宫内膜增厚,月经滴滴答答不走的,看用这个方疗效怎样。男性也能用,男性没有子宫,但是有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啊、肥大啊,就用桂枝茯苓丸治。也可以加大黄,小便不畅通的话,还要加牛膝。小便不畅通、点滴不爽加牛膝效果很好。</p><p>皮肤科能不能用桂枝茯苓丸?一样可以。我刚才已经提到了,现在大学生的痤疮很多种,有的脸像黄瓜带点刺的,有的脸像菠萝,还有脸上长着剌痘一样的东西,疮头发紫,疮体比较饱满,那是因为有囊泡、结节、疤痕、粉刺,粉头里面又有脓包。这种用桂枝茯苓丸最有效,我用了以后,确实很多就消掉了。女孩子吃了以后月经畅通,痛经没了,皮肤变滋润了,脸上痘痘也消了。男孩子也能吃,我告诉他把说明书拿掉再吃,因为上面写者“专治子宫肌瘤”,很多男生不愿 意吃。对于一些壮实的男人,还要和葛根汤同用,就像《水浒传》里鲁智深那样,熊腰虎背,能喝酒能吃肉的,脸上又有痘痘,就可以两者合用,很有效。皮肤科也可以用来治疗银屑病。因为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疗“肌肤甲错”。“肌肤甲错”是说皮肤像鱼鳞样,尤其到了冬天就变得粗糙、干燥、脱屑。用了桂枝茯苓丸虽然有效,却不容易除根。内科病可不可以用?当然可以。桂枝茯苓丸能治的病太多了,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这是医学难题,我发现这些病人的特征表现就是,瘀血,嘴唇紫,舌底静脉显现,胸闷,肚子痛,我就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这是让人置于死地的痛,现在看起来很像心绞痛,治疗上就是用川芎化胸中的瘀血。我曾经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治疗了一例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胸痛,用药后胸痛症状首先缓解,后来再检查发现肺明显好转,但还没有完全根治,现在还在治疗康复中。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就是肺间质纤维化是不是可以考虑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呢?另外我还治疗过肺动脉高压,那是个中年男子,人消瘦,两眼发黑,眼圈就像“熊猫眼”一样,一走路就心慌,一动就气喘,一动就昏厥,走快了就会晕倒。西医诊断“血栓性肺动脉高压症”,西医溶栓之后还是没有起色,就说没有办法治疗了,只能这样慢慢耗着吧。后来找到我,我用桂枝甘草汤加上桂枝茯苓丸,再加上大黄蛰虫丸,这些都是经方。桂枝甘草汤治疗心悸,用桂枝茯苓丸除他的瘀血,大黄蛰虫丸就是治疗“两目黯黑”的,而且也能够消瘀血,尤其是血栓,效果很好,因为里面有虫类药。他本来一年要住三四次医院,用了以后连续3年都没有住院,通过前后明显的疗效对比,我们说它是有效的。桂枝茯苓丸还能治疗外科的病症。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很令患者头疼,腿肿,不能走路,有些人又不想手术,常服桂枝茯苓丸就有效。我治疗过几例,最后患者的血栓可以消除,当然不可能消到干干净净,做B超发现只剩下一个囊壳了。

桂枝茯苓丸还能用来治疗糖尿病肾病。经常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同时还要加上几味药,首乌、牛膝、石斛。首乌滋补肾精,牛膝能够引血下行,行下焦瘀血,腰痛、腿痛、癃闭古人都是用牛膝来治疗 的。石斛不是经典药,张仲景没有记载。唐代的方子里面很多都用到石斛,用来治疗下肢痿软,不能走路。而且跟牛膝、桂枝合用的比较多。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生活富庶、经济发达的一个时代:那个时候肥人多,像杨贵妃肤如凝脂,体型也非常丰满,那个时代糖尿病叫“消渴病”。所以我们现在研究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研究唐方,这些方子治疗消渴用黄连、天花粉的非常多,还有就是牛膝、石斛。后来我发现石斛是保护血钾内壁的,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损害,下肢神经损害引起的两腿 无力、麻木、腿疼很有效。我们经常加石斛治疗口干,缩小了它的使用范围。其实口干也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嘛!治糖尿病肾病我还常用到四味药,石斛、牛膝、赤芍、丹参,各30g。我称之为“四味健步汤”,就是让他健步如飞的意思。桂枝茯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石斛、牛膝、丹参,是个好方子。我 们江苏省连云港有一个制药公司叫做“康弘制药”,他们开发的桂枝茯苓丸软胶囊说只是治疗子宫肌瘤,我说这不对,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第一方啊!它的应用范围就像我刚才提到的一样,不仅仅是治疗子宫肌瘤的,这个方子,我们用的很不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但是用桂枝茯苓丸要分清体质,因为它治疗的不是一个局部的症状,更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所以我们说是一种体质,叫桂枝茯苓丸体质,概括一下主要有三大指征,第一个是面症,要看他的脸是不是桂枝茯苓丸的脸,脸的特点是紫红,还有紫红色的痘痘或者是紫红色的鼻子,嘴唇紫红,舌头暗红,有的还脱发,这都是由于瘀血引起的;第二个是腹胀,我们一定要摸肚子的,桂枝茯苓丸证的部位不是在心下,而是在少腹,在脐周围两少腹部按压,往往有压痛,医生指间有抵抗感,充实感,甚至有的可以摸到一种条索状的东西,张仲景提到过少腹急结,这是瘀血表现的一大特点,这些都可以通过腹诊认清楚;第三个是腿症,腿是一个发现疾病、治疗疾病的重要场所,因为很多湿气瘀血都聚集在下面,桂枝茯苓丸证的腿皮粗糙,脱屑,像鱼鳞一样,毛孔粗,皮肤颜色发暗,腿毛多,有的还会出现溃疡,下肢静脉曲张,脚上有很多鸡眼,脚底皮肤干糙开裂,再问这个患者有什么感觉?腿痛抽筋,腿发软,间歇性跛行,再按一按腿,浮肿,这就是桂枝茯苓丸的脸、腹、腿,这三大指征也不是都出现的,有的偏于脸,有的偏于腿,当然,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失眠头痛,容易情绪激动等等,这些对于正确使用桂枝茯苓丸很有帮助,因为桂枝茯苓丸的服用不是三天五天,有的药服用三、五个月,所以体质的判断非常重要,这涉及一个安全用药的问题,现在桂枝茯苓丸的体质越来越多,这与我们的饮食结构、缺少运动是有关的。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22:47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多了一点,有十二味,但是这张方也是非常有效的,它是健脑方、调神方。人身不外乎有“精、气、神”如果“神”乱掉,就会出现脑部问题,所以我说用这个方剂健脑调神。这张方改善睡眠最有效果,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看到人睡不着觉,就想用安神药,像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有的时候每味药用到二两,也不及人家吃半片安定来得有效。这就是我们用药思路错了,总想着按照西医的思路去治病,而不是用中医解决问题。中医治疗一些心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有很好的方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就是一张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心理疾病的常用方。它能够改善睡眠。很多病人服用以后,明显感到睡眠质量提高了,睡眠的时间延长了,自然就精神振奋了,抑郁的情绪也能够减轻了。这张方很有意思,它治抑郁症也非常有用,现在抑郁症特别多,很多人情志不好,还时常感到疲劳,很多中医认为疲劳就是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如果睡不着就用归脾汤,结果没有效,这个不是单纯用补气法能够解决的。这就是抑郁的迹象,属于神气郁积,用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后,疲劳感很快就会消失。抑郁症患者在临床上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多表现为怕冷,电风扇不能吹,空调房间不能进,平时都要比其他人多穿几件衣服,很多人以为这是阳虚的表现,用附子、乌头、四逆汤,却疗效一般。张仲景用附子要摸到脉伏不出,脉沉微,脉细弱才用附子,抑郁症的患者脉是弦、硬、滑的,他们虽然话语不多,但两眼是有神的,这些表现是不能用温药解决的,很多人容易误诊。其实“怕冷&quot;就是心理抑郁的一个重要症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后,患者怕冷的想觉会明显减轻。有一个中学老师, 他上课一定要用麦克风,一个小小的教室他都讲不动,不知吃了多少补中益气汤都没有效果,我按他两胁下是硬的,而且还有胀痛,另外他还有严重的便秘,这显然 不是气虚的表现,而是气郁,我就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吃了以后很快不用麦克风了,胸闷没有了,神气也清爽了。所以我说这张方是治疗抑郁症的专方。我们学校的徐龙教授做动物实验,吃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老鼠,拎着它尾巴的时候会不断的昂头挣扎,没有吃的很快就不动了。现在很多男士性功能不良,这并不是真正的肾虚,而是惊恐伤肾:股市跌了,生意砸了等等,他们郁郁寡欢,怎么能有这性功能?所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男士的性功能不良效果非常好。

清代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写到“本方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痫必效。”徐灵胎先生是我极推崇的医家,这个方子用来治疗癫痫确实效果很好。我治过好几例,小孩、大人都有,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爱沙尼亚来的留学生,白皮肤,金头发,他就经常发癫痫,又不愿吃西药,我就给他开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吃了很有效。后来他 放假回到爱沙尼亚,找到当地的中医接着看。用的方药基本上都是化痰药,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结果没有效,回过头来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又有效,很有意 思呀!这就是古人的经验,很有实效。现在有个误区,很多人辨证就非要加减,好像不加减就显不出你的水平。其实这个方之所以称为“经方”,就是几味药的结 构,这是奥妙所在,不是你能够随便加减的,随便的一加一减,整个结构就会破坏。所以我说学中医首先要学会用成方,如果连成方都不会用,还想用加减方,这就 相当于自己杜撰方子,这是极其愚蠢的。有些人总是想自己创个新方,你有多少经验,你能活多少年,把经方用好,就已经很有成效了。我们应该遵循前人留下来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学好中医。这张方治疗脑部的疾患,真是好极了。它对老年性痴呆很有效,但是我这里说的有效,并不是说可以治好老年性痴呆,而指的是改善症状,包括改善睡眠,增强记忆力,提高正常生活的能力,但是有的时候治疗老年性痴呆需要合方。如果是脑出血导致脑功能退化,我们一般要合上桂枝茯苓丸,吃了以后患者的大便容易畅通,脑子也会清楚一些,还有一种病叫“阿尔茨海默氏病,一些老年女性患者特别多,经常烦躁,漫无目的的乱跑,我们就要合上栀子厚朴汤,这也是一张小方,看上去不起眼,栀子、厚朴、枳实。这张小方主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个人肚子胀,心烦,睡不好,辗转反侧,这很符合现代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还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上三黄泻心汤,这个组合能够保护脑血管,防止脑功能退化。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很值得我们神经内科的医生好好研究,不要光想到用丹参。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时候,我们也要摸肚子,这个腹诊的情况应该是腹部比较紧,按压两胁的时候有抵抗感,甚至是有压痛。我在临床上运用这个方子的几率也非常高。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18:55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葛根汤



葛根汤在日本是家喻户晓,老人小孩都知道。我们感冒了只晓得用什么康泰克、白加黑,其实葛根汤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一个好方,很多人感受风寒以后,鼻寒流涕,头昏脑胀,关节酸痛。可以趁热服用葛根汤,汗一出就全好了。葛根汤的功效远非这些,它还有通经的作用。我在高校深有体会,现在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的太多了,她们经常月经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有的干脆闭经,脸色黄暗,汗毛多,上课打瞌睡,精力不集中,一做检查,往往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来,人又丑了,她们就着急啊!到处看西医也看不好,她们找我看,我用的就是葛根汤。有的女孩子50天来一次月经,吃了以后就能够提前来,这个方子能催月经,促使排卵,所以我临床经常用。它还能治疗闭经,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要合桂枝茯苓丸,有的要合当归芍药散。有些胖女孩脸上生痤疮,总是退不掉,此起彼伏,疮痘颜色发紫,月经又不来,下肢皮肤干燥,吃了葛根汤加桂枝茯苓丸后,痤疮没了,小腿的皮肤又变得滋润。还有一些胖女孩,闭经,有一点浮肿貌,大便经常拉稀的,我经常合上当归芍药散来治疗。还能治疗不孕,有些人不排卵总是不怀孕,吃了葛根汤以后就能够“调经种子”。葛根汤在妇科治疗不孕不育的作用很值得我们研究。更神奇的是吃了葛根汤以后,脸色可以变白,胸部还能更坚挺,这是我和一个美容界的人士交流的时候得知的。现在报纸上经常有广告说什么手术让女性没有赘肉,更加性感,其实不要做手术的,用葛根汤就可以。对于女性的性欲低下,往往用葛根汤配上甘姜苓术汤会有很好的效果。甘姜苓术汤又称“肾着汤”,这些女性往往都有“腰冷”,冷到什么程度?像坐在水里头一样,而且腰部沉重。《金匮要略》描述说“腹里如带五千钱”,这些女性肉变松了,腰也没力气了,用葛根汤、甘姜苓术汤合方很有效。这个方子还能治疗一些老年女性的尿失禁,很多人不好意思讲,一咳嗽、一着急小便就出来了,用葛根汤加上甘姜苓术汤就能够见成效。我们使用葛根汤的时候要分清体质,葛根汤适用于那些武夫壮士,这些人能喝酒能吃肉,肤色黄暗,一旦出现了毛病会表现为头昏、头痛、腰痛不利、性功能不良,女性也是那种脸发黄、皮肤比较粗有点浮肿的才用,细皮白肉的不能用。因为葛根汤里有麻黄,在使用麻黄这味药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强调体质。张仲景治疗一身面目黄肿用过甘草麻黄汤,“黄、肿”,是个客观指标,“黄”是指脸发黄发暗,没有光泽;“肿”是指有浮肿貌,这种情况用麻黄才有效果,如果是个白白瘦瘦的文弱书生,用了后会出汗、心慌、心悸的,所以有这种“麻黄体质”的 人才能用麻黄、用葛根汤、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包括我刚才讲的种种病症,应用这个方子的时候都要考虑体质因素。

葛根汤还可以提神,这是我在日本听他们讲大冢敬节时学到的。大冢敬节是日本最有名的汉方大家,他的书可能以后在中国也会出版,他主要用古方来治疗现代的病,他最早是学西医的,因为严重的复发性口腔溃疡久治不愈去看中医,一个老中医给他开了甘草泻心汤,吃了以后口腔溃疡就好了,从此他就研究古方,现在成为日本汉方派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晚年精神不大好了,经常喝饮料提神,喝的是什么呀?葛根汤。喝了葛根汤以后精神特别好。在日本很多青年考试前都要喝葛根汤,因为他们要提高成绩呀,要进入状态就喝葛根汤!葛根汤里的麻黄兴奋作用非常好。据说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队就服用麻黄制剂,服完之后就兴奋得嗷嗷叫,架飞机去炸美国的珍珠港。现在有很多人经常白天打瞌睡,没精神,晚上又睡眠障碍,黑白颠倒,我干脆给他用葛根汤或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让他白天充分的兴奋。因为没有充分的兴奋,就不会有充分的抑制,这是一个矛盾,兴奋了以后,到晚上就能充分的休息了。我有时还用麻黄跟温胆汤合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吃镇静药后的副作用,像流口水,无力讲话,眼神呆滞,就是用温胆汤加麻黄兴奋一下,疗效立竿见影,所以麻黄的作用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推测,当年张仲景可能服用葛根汤治疗醉酒的,喝醉酒以后,烂醉如泥,张仲景就用葛根汤。吐的厉害了就加半夏,有的第二天腹泻,就用葛根芩连汤。那么说葛根汤可能对大脑起作用,所以可以考虑用葛根汤来治疗脑梗,治疗一些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等等。葛根汤还能治疗面瘫,效果也是不错的。很多人面瘫用牵正散没效,用葛根汤就有效。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15:34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小柴胡汤
我发现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很多疾病我们都能用。它是治疗各种发热性的疾病,包括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应用范围非常广,很多疾病都适用。它的治疗范围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某一种病来概括,简单地说小柴胡汤治疗的就是“小柴胡汤病”,小 柴胡汤证就是小柴胡汤病,又是“小柴胡汤综合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就是小柴胡汤病的主要指征,这是张仲景发现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写到现在医学的大辞典里去,但是我们还没有把它完全规范化,如果找到了恰当的病理学基础,搞清了分子生物学机制,我们就可以把它推广出去。张仲景用这张方应用面非常宽,凡是发热性疾病进入到迁延不愈的状态,反反复复,不能够发汗又不能用下法的时候,就用小柴胡汤。因为很多疾病都能用,所以这个方子的加减很多,而且有很多药都能去掉,人参、半夏、姜、枣、黄芩都可以去掉。当然这里面有两味药不能去,一个是柴胡,一个是炙甘草。这是小柴胡汤的核心, 是它的主药,现在我们的《方剂学》教学喜欢讲君臣佐使,君药往往是一味。是在我们经方中,不能简单地用君臣佐使来考虑问题,像小青龙汤里面的核心药物姜、辛、味,离开这三味药就不叫小青龙汤,不是一味药就能统领全局的。所以我们现在中医有很多理论是需要改革的。临床上这张方治疗各种发热非常有效,就像现在甲流来了以后特别是在月经期的女性,发烧不容易退,反反复复,这种情况小柴胡汤必效。这就是张仲景所讲的“热入血室”。用这个方子退烧的时候,柴胡的用量要大,用5g、10g是退不了烧的,张仲景小柴胡汤柴胡用到多少?半斤,也就是八两,如果按一两等于3g来计算的话,八两就是24g,这是最最保守的换算标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g计算的话,那起码要用到100g,所以我们现在的用量是远远不够的,用柴胡退烧最少要30g,而且不是一天吃两次,而是3小时吃1次,一般3次就可以退烧,不管是病毒性发热、细菌性发热,还是肿瘤引起的发热。我认为当时张仲景用的范围最广的不是桂枝汤,而是小柴胡汤。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使用此方,现在,很多的感冒表现为咳嗽不止,可能是隐匿性哮喘的先兆,或者是慢性支气管炎,我们就用小柴胡加半夏厚朴汤,对这些感冒以后的咳嗽效果非常好。这个在日本已经有了成药,效果比止嗽散不知要好多少倍。另外小柴胡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的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有的中年妇女的免疫性肝病,治起来非常麻烦,就是平常疲劳,脸色不好,在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肝功能异常,再进一步监测是免疫性肝病,不明原因,也无从用药,我发现就可以把当归芍药散跟小柴胡汤合用,疗效好,里面芍药的量要大,按照张仲景当归芍药散里面的芍药用到了一斤,所以经方的量也要特别注意,还有年轻女性易患的桥本病,就是甲状腺炎,也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有时疲劳,有时食欲不振,有时表现出甲亢的征象,有时也出现甲减的情况,如果确诊以后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我有时候不讲什么辨证,也不需要根据症状去加减变化,只要抓住核心就可以使用。当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是至少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就可以使用。

小柴胡汤还有抗过敏的作用。比如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他们总是打喷嚏,一遇风鼻子就塞,就流鼻涕;像我们南京到了5月份梧桐花开的时候,很多人的鼻炎就该犯了,花粉过敏的患者非常多。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加五味子、辛夷、生石膏;对于皮肤痒、眼睛痒的患者,可以加荆芥、防风,往往就能解决问题,抗过敏效果非常好。小柴胡汤还能治疗淋巴系统的疾病,像淋巴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可以用小柴胡汤,但是要加味。一种是配五苓散,一种是加大剂量的连翘,连翘是古代治疗淋巴结肿大的一味重要药物,连翘能够治疗恶疮,中医外科就常常用到这味药。对于甲亢的治疗,可以用小柴胡汤配白虎汤,对于心慌、手抖、汗多、口渴的症状效果很好。还有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可以用小柴胡汤加栀子柏皮汤治疗。所以说小柴胡汤是一个“百病良方”。可惜现在我们仅仅用它来治疗感冒,如果张仲景在天有灵的话,他会叹息这么好的方子我们居然不会用。

大家知道在日本小柴胡汤用得非常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的津村顺天堂生产的小柴胡颗粒非常畅销,几乎全民都在吃小柴胡颗粒,但是后来出现 “小柴胡汤事件”,说吃了小柴胡汤以后导致肝功能损害,后来日本一下子不敢再用小柴胡汤。其实这是好方呀!如果你没用准的话会出问题,只要你抓住小柴胡汤 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一般来说用上去还是比较稳的。但是如果患者出现明显气血两虚证,或是肝肾不足证,你还在拼命用小柴胡汤,当然就会出问题,我们 要深入研究。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1 09:12:0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来,希望大家记住。大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 “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

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秘结、口臭,这些症状全部消失。而且他一直吃下去,我就问他,我说你长期吃,还有什么难受啊?他说挺舒服,吃了以后身体变得轻快,脑子也灵活了。他是2007年来看的,经常不间断地吃大柴胡汤,后来再也没有复发过。大家看,中药就是这么灵。

这种病例很多,胰腺炎可以用,胆石症也可以用。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碰到胆石症经常用金钱草,结果不是那么有效。后来我发现有一个老中医擅治胆结石,但他只给病人药,不给方。我后来一查是什么,大黄、枳壳、柴胡、黄芩……就是大柴胡汤。这个老中医有个特点所有的病人喝药之前吃油煎鸡蛋或者红烧猪蹄,吃了以后病人就痛啊!痛了以后再吃他的药。这时大便里面就能跑出很多小石头来,病人就不疼了。为什么?我说这是个“人工大柴胡汤证”。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大柴胡汤证,因为胆结石患者如果上腹不痛,用大柴胡汤是没有效的,只有“心下按之满痛”这种情况用才有效,这就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这也是我们用经方的原则。这个经验对我很有启发,后来我就专门在临床上观察,像胆石症、胆囊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他们临床表现不一,有的是“烧心”,有的是腹胀,有的是吐酸水,但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心下按之满痛”,用大柴胡汤效果要比“吗丁啉”好得多,它就是一个天然的胃肠动力机,促进肠蠕动,把实邪积聚排出去 病就好了。

另外,我还发现大柴胡汤可以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支气管哮喘我们一般都用麻黄治,但是有很多情况哮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其实很多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有大柴胡汤证,我按他们上腹的时候都是绷硬,两胁下也硬,是不让你碰的,而且也有很多患者吃过东西以后就腹胀,一腹胀就发哮,大部分患者大便都很干结,胀气多,大柴胡汤治疗就有效,我非常推崇胡希恕先生的经验,胡希恕是现代中国非常著名的经方大家,他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就是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非常有效。我的太太就是一个支气管哮喘患者,现在经常服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哮喘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另外高血压患者也可以用大柴胡汤治疗。 高血压患者不一定都是肝阳上亢啊!我们辨证总是“肝阳上亢,肝阴不足,水不荣木”,其实现在很多高血压患者是符合大柴胡汤证的。这些患者大多形体壮实,上 腹部按压满痛,同时有的人伴有胆石症,如果你再用珍珠母、龙骨、牡蛎、羚羊角,一概无效。他有这个腹证,“上腹部按之满痛”,就用大柴胡汤。口干、口苦,舌苔微燥,心跳偏快的加黄连,大柴胡汤加黄连就是大柴胡汤合三黄泻心汤,因为大柴胡汤里面有大黄、有黄芩,再加上黄连就有三黄泻心汤了。这个方子清热泻火,降压效果比倍他乐克(美托洛尔)好得多。</p><p>高脂血症患者也能用,很多高脂血症的患者也是上腹部饱满,他们大多是一些中年男士,喝酒吃肉,体型肥胖,上腹部按压满痛,就可以给他用大柴胡汤,两个月后你再去测他的血脂,大都分都能下降,尤其是三酰甘油高的患者效果更好。方子里面不仅仅是大黄的作用,枳壳、柴胡都有作用,方里面的芍药我们用赤芍,还能降低血脂黏度。大柴胡汤用来治疗胆道感染更是百发百中,胆道感染临床表现为全眼睛发黄、恶心、呕吐、发烧,这种情况下要合上茵陈蒿汤或者是栀子柏皮汤,退黄的效果加强。这些疾病共有的特征就是心下按之满痛,张仲景很聪明,他在大柴胡汤临床应用的关键词中明确标述八个字:“心下按之满痛”,同时还渗透着什么思想?

腹诊。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大家,不要过度的强调脉诊,切脉是需要的,但为什么我们不研究切腹呢?我们诊所里面放的诊察台不是做样子的。但是我们现在条件不太允 许,诊室狭小,学生又多。所以我让病人坐在那里给他按压,也有作用。我在日本交流的时候,有些人说你们中国人没有腹诊。我说你错了张仲景就讲腹诊,“心下按之满痛”,大柴胡证;“少腹急结”,桃核承气汤证,这些都是按腹的,腹诊不是日本汉方的专利,我们中国古代就是这样诊病的。我的祖师爷看病是要摸患者肚子的,如果肚脐下跳得厉害的,就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所以我们运用经方的时候,一定要把腹诊利用起来,经方不是空泛的阴阳水火,不是空泛的理论,它是在人身上能找到实实在在的作用部位的。如果我们搞一个经方的人体教学模型的话,可以在模型上贴很多纸条,心下这个地方就可以贴一个大柴胡汤,很直观啊!所以中医并不难学,你们不要只想到《周易》是如何重要,要把 《周易》搞的多么熟,你还要回到具体的方上去,同到具体的人上去,我认为这个比较实在。当然五运六气学说、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需要学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医更应该把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学好。所以我讲大柴胡汤,先不去讲方义怎么样,妙在某一味,君臣佐使怎么样,而是先把方证搞清楚。方证之间要抓客观存在的指征,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指征。大柴胡汤为什么放在第一个讲,就是这个症状非常实在。</p><p>在临床上,经常用大柴胡汤还能消一些中年女人的肚腩,这个方有减肥作用。但 是方里面有几个药很重要,一个就是大黄要多用,我一般用10g左右,其实10g也不是很多。还有枳实也要重用,可以用到30g,甚至是40g。有人考证张仲景用的枳实就是现在的枳壳,为什么这么说呢?张仲景用枳实的时候要把它剖开去瓤,实际上剩下的就是枳壳了。另外我们从药材的质量来看,枳实是黑的,枳壳是黄的,枳壳香味扑鼻,枳实的香味不如枳壳,所以我现在用到枳实的话都是枳壳来代。经常服用以后,很多人大便畅通了,胃也不胀气了。很多中年女性的体型都有一个特点,上腹饱满像一个苹果型。经常月经之前乳房胀痛,大便干结,有的人食欲是好的,但一吃东西就胀,这些情况都适合用大柴胡汤。如果她还有子宫肌瘤,有附件炎,或者痛经,皮肤干燥,舌紫暗,就可以配桂枝茯苓丸。大柴胡汤配桂枝茯苓丸可以使血脂、血压、体重全方位下降。很多人能够穿上年轻时的衣服,这对女性来说是很兴奋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腹诊,如果肚子软软的,下肢浮肿,脸色发黄,这就不能用了。一般用大柴胡汤的人精神都很饱满,或者说营养状况比较好,上腹部绷硬,经常大便秘结,我称这种体质为“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不仅仅是治疗几种病症,它调理的是一种体质状态。因为这次会议是跟呼吸系统有关,刚才讲的大柴胡汤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如果伴有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吐黄黏痰的患者,用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是很有效的。小陷胸汤是什么药物组成,黄连、瓜蒌、半夏,也就是说我只要在大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再加上黄连,就是大柴胡汤和小陷胸汤的合方,很多病人会讲到服药后拉出来的大便里面有黏液,上面的黄痰量有所减少,我发现只要感染有黄浓痰的情况,瓜蒌、黄连合用祛痰屡试不爽。

另外我还经常在用大柴胡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同时,叫病人服用一张小方,是《金匮要略》上的一条方,叫“排脓散”,共三味药,枳实、芍药、桔梗。一提到脓大家不要以为一定就是我们外科感染的那种痈疽的脓,这个脓是指分泌物黏稠,发黄的脓,所以我把这个方子移过来治疗支气管哮喘或者是喘息性支气管炎所出现的浓黏痰,因为大柴胡汤里面已经有枳实、芍药,我只要放进桔梗就是这个合方了,更多时候我把枳实、芍药、桔梗7味药作散剂,打成粉让病人冲服,或者用稀饭稀粥调理后吞服,或者用开水泡,拌茶喝,这都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效果一点都不输于沐舒坦。排脓散就是中医的沐舒坦,枯梗有利于痰液的稀释,枳实、芍药能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尤其是很多人咳不出来,需要反复拍背的患者,用这个方子最有效。这个不起眼的小方都如此有效,老祖宗的经验大家一起来享用多好!如果能做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怎么样,这样更方便,我看这都是值得研究的。但还是不要忘记摸肚子,只要肚子是紧绷的不让你碰的时候才可以用。这就是我经验的第一条。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6 09:42:38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1》肝经用药歌:

羚角钩丁熄肝风,镇肝赭石与决明,龙胆芦荟泻肝火,滋养肝血首乌贞,

柴胡郁金疏肝郁,柔肝止痛归芍灵,香附青皮理肝气,丹皮姜黄血瘀通。


2》心经用药歌:

助阳桂附细辛,泻火黄连栀子心,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冬养心阴,

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安心神,通窍菖蒲苏合香,豁痰牛黄竹沥临,

欲化瘀阻急性子,桃仁川芎与丹参。


3》脾经用药歌:

脾气不足参术山,导滞枳实厚朴添,温脾干姜吴茱萸,中阳衰微姜附安,

升清升麻与荷叶,清泻大黄黄连,湿盛苍术薏苡苓,醒脾藿蔻与佩兰。


4》肺经用药歌:

麻杏紫苏散风寒,清肺黄芩地骨前。葶苈白前泻肺饮,干姜细辛化寒痰,

杷叶瓜蒌肃肺气,款冬紫菀润肺全,参芷五味益肺气,沙参二冬肺阴添,

热痰贝母天花粉,敛肺百合银杏安。


5》肾经用药歌:

助阳肉桂附子,益火之源消阴翳,黄柏知母泻肾火,壮水之主益精液,

五味蛤蚧纳肾气,壮阳起痿问肭脐,阳起石与淫羊藿,菟丝潼蒺盐巴戟,

金樱锁阳固精关,枸杞熟地精血添,强筋健骨壮腰膝,鹿茸龟板补骨脂。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5 13:38:14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瘦因吟过万山归    裘沛然

“瘦因吟过万山归”是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所著《两当轩诗集》中的诗句,仲则所作的诗,以清新俊逸,直逼青莲而见重于时。可是他怀才不遇,在坎坷的遭际中度过了一生。据文献记载:黄氏曾经写过四首律诗,诗中有“全家都在西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之句,这二句诗曾经风靡当时吟坛,并成为流传后世的七言警句。而我觉得他“瘦因吟过万山归”一语,无论从艺术上或意义上来说, 似都比上述二句高出一筹。 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治学的艰巨性,能够赢得勤苦研 究学问者的共鸣。

凡是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学者,为探求真理,哪一个不是经历过废寝忘食,失败挫折的艰难困苦的历程。黄仲则的寥寥七字,提示我们研究学问者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瘦因吟过万山归之句,在我的研究医学征途上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我在年轻时阅读清史叶香岩传,其中载他濒临属纩时对子孙说过几句告诫的话: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颖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我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我当时漫不经心地草草浏览 一过,没有引起深切的注意。虽然我也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今行医垂五十年,经过艰难困苦的挫折以后,越来越觉得香岩此言是语重心长的。叶氏以颖悟的天资,转益多师又医名满天下,而当临殁乃出此言, 洵非一般泛泛之论, 可说这是此老毕生临床经验总结和他对医学认识的深化。真 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虽然寥寥数语,对后学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同 天士所处的时代不同,当然体会也不尽相同。然而, “瘦因吟过万山归” ,我走过了医学科学上崎岖曲折的道路,临床上遇到许多挫折和教训。这对我来说,诚然是痛苦的回忆。今把它写出来公之医界同道,也许对初学中医者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作为前车之鉴吧。

我学医过程中所遭受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并经历过几个阶段,基本上可归纳为四句话,即:踌躇满志,疑窦丛生,磨砺苦学,一间微明。现拟依次举例陈述。

踌躇满志   我少年在学校上学,当十三岁时即于念书之余跟叔父汝根学习针灸。吾叔为 广西名医罗哲初先生弟子。他对我的学习督责很严,不仅针灸要籍都要背诵,凡 是中医古代典籍也都要择要背读。家中还另请老师教授国学,不管我理解与否, 总是要背得朗朗成诵。当时,午夜一灯,晓窗千字,是习以为常的。叔父初不以 医为业,因求诊的病人颇多,我有暇就经常侍诊左右。这些,为以后进入旧上海 中医学院修业,总算奠定基础。在中医学院修完了各门基础课和临床课后,接着 就是临证实习。于一九三四年毕业后即于是年开业行医,光阴如白驹过隙,一弹 指顷,已整整五十个年头了,真有学未成鬓先秋之感。但是,当我初开业时,对 于中医学的造诣是颇为自许的。 自以为除了学过各门课程之外, 还看过不少医书,今举伤寒一类而言,当时已研读过数十家著作,其中尤服膺郭白云、成无己、柯韵伯、吕搽村、尤在泾及日人丹波元简父子之书,对莫枚士的《经方释例》和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亦饶有兴趣。温病方面,则沉酣于叶、薛、吴、王数家,尤偏嗜叶天士与王孟英的著述,特别对叶氏的温病学说,曾经下过一番功夫。当时,对叶天士备极推崇,以为如香岩者,仲景以后,一人而已。说起温病的病因 药治,颇能历历如数家珍。另如金元四家和李时珍、王肯堂、张璐、喻昌、张景 岳、 沈金鳌、 林佩琴等医家著作亦通读一过。 我最爱读的还是历代的医案、 医话,因为这一类书多是前人的临床记述,最有裨于实际应用。对于西方医学的重要学 科书籍,亦曾粗加浏览。有关国学文献,经、史、子、集,茫如烟海, “弱水三 千,我只取一瓢饮” ,但亦贪多务得,粗涉藩篱。故以读书而论,当然不敢说已 破万卷,确实也读得不算太少了。 临诊方面,我在青少年时代即跟随叔父看病,后来又侍诊于孟河丁师之门, 对于丁氏的一套常用经验效方,几乎熟极而流。曾记在侍诊之余,还整理过丁师 的临证处方,编过一本“丁方手册” ,以便记诵,同学一时传抄,作为临证之助。 并又亲炙海上诸名家之教诲,如谢利恒、夏应堂、秦伯未、程门雪诸先生的处方 特色,也稍稍需到一点。故当开业伊始,饶有一种“学成问世”的优越感。正如 孙思邈所形容的 “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的骄傲情绪,满以为挟此以游, 真可以天下走得了。

疑窦丛生  事情并不象所想的那样简单,当开始应诊时,胸中是“目无全牛”的,也确实看好了一些疾病。但在岁月积累,病人渐多以后,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在诊疗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很多疾病没有办法解决,过去学过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 本领全用上了,经方、古方、时方、验方一套一套的都用上了,可是仍然有不少 疾病不能解决。当这时候,我遇到病人有些怕了,因病家特别相信你,就盯住你看,而我常常束手无策,那时我非常窘,又想起古人说的“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但是究竟什么原因呢?我怀疑过去所读的书都 是不切实际的,中医的理论,我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开方用药,也可以丝丝入扣,如果绳以中医一般习用的理论和常规的治法,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但临床效果总 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我开始对祖国医学的价值产生怀疑,信心也有些动摇了。 我想中医理论是否是臆测的玄谈?其学说是否真有指导临床价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中医理论已是几千年前的东西,是否早已过时?我甚至怀疑古代方书,药籍及医案医话中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历代医案中尽是着手成春的记 录,其中可能有贪天之功,也可能是虚构其效, 其早年就听人说喻嘉言 《寓意草》 这本书大吹法螺,内容失实,因联想到其他医案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在这段 时间,我对中医学真可说是疑窦丛生。 既然对中医学失去信心,我的心转向西方医学去了。因为西医是近代科学的 产物,如解剖所述,确实有形有质,言之有物,不论生理、生化、组织胚胎、病理以至诊断都可以从实验室里得到验证,不象中医理论看不见,摸不到。所以从 此就着重进修西医学, 还特别对化学这门学科有过很大兴趣。在认真学习了相当 一段时期西医学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以后,我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西医分析 病原病理,诚然清清楚楚,条理井然,还可从实验室验证,但从临床用药的效果 2 瘦因吟过万山归 来看,有许多疾病也同样没有好办法,尽管诊断检查的仪器设备新颖精密,而最 后落实到治病还是效果不显。 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从旁观察以后,我对西医也 没有多大信心了。虽然当时抗生素、激素等药尚未发明,这些药临床虽有较好效 果,可是什么抗药性、药物过敏、药物毒、菌群失调等副作用也随之发生。我徘 徊于中西医之间,为想找寻一种治病的最佳方法而感到苦闷、发愁! 当时我又回忆过去学医时的情景,曾亲自看到海上名医如夏应堂、王仲奇、 丁济万诸先生, 他们治好了不少西医所不能治的疾病,程门雪先生亲自给我讲过 治愈了一个经德国著名医师确诊并谢绝不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儿,他用的是 《福幼编》中的一张方剂。在近代著名学者郑传笈所撰“丁甘仁”墓表中曾说: “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独沪地绅商,争相招致,即西商之侨居者,积资数千 万,出其百一,足以尽集诸西医,而有疾必折衷先生。 ”这些,使我猛然省悟, 自己看不好病,是我没有学习好,不是中医没有办法,其过在我而不在中医学。 这就使我在彷徨的歧途中又回过头来。

磨砺苦学  我国古代学者有句名言,治学要“猛火煮,慢火温。”这次重新学习,就遵循这个方法。且以重学《伤寒论》为例来说吧,过去只泛览各家注疏之说,对大论的精髓和仲景书的本来面貌,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次学习,首先改变了学 习方法,专读白文,对各家注疏概置不问,专用仲景之言,来解仲景之意,这样学习, 很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此以前,有关六经的解释,我很欣赏时贤所 称的症候群, 亦即六经非经络所说法。在这次重读仲景自序及把全书反复对照论 证以后,其终于否定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观点。 从前认为内经论十二经而不论六经; 内经中提到太阳、阳明者,多连有“经”或“脉”字,而在伤寒论中则截然不同。 其实,此说不仅歪曲了伤寒论,对内经经文也是断章取义的。仲景明白声称撰用 “素问九卷” ,今观《素问?热论》所述伤寒热病,虽只巨阳、阳明、少阳,而在 最后则指出“三阳经络皆受病” ;由如《素问》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 为枢”等经文,似乎不涉经脉,但最后仍点明“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又如:太阴根于隐白,少阴根于涌泉,厥阴根于大敦等文字,如不作经络解,其降安指! 且六经之名,早见于《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伤寒论中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 病而略去经字,原同内经一样是一种简笔。如果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等不是指经 络,则书中太阳病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段文字,将作何种曲解?“灸少阴七壮” ,试问在症候群上灸在何?! 《伤寒论》中传经、动经、 随经、过经、经脉动惕、行其经尽、刺风府风池、刺大椎肺俞肝俞、刺期门等论 述经络腧穴的条文是如此明晓,我过去未曾细绎原书文字,只凭臆测耳食,妄谓 六经非经络,至今思之,惭愧何及。 我在反复学习白文之后, 又将原文全部打乱,再就每病每证的特征和各方配 伍与各药主治,进行认真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对仲景的方证药治法则,作了排除 成见的探索。 过去只认为小柴胡汤的热型是往来寒热,这次才知道仲景用小柴胡 汤有三种热型,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与日晡潮热皆可应用,只要符合用小柴胡的 特征就可。就以柴胡一药而言,通过学习,深知从前所谓“柴胡劫肝阴”其说之 非,一般医家多以头目眩晕为肝阳上亢,柴胡劫肝,故为禁药,然在大论中以小 3 瘦因吟过万山归 柴胡主治口苦咽干目眩,所谓目眩,即今之头目眩晕,仲景却以柴胡为首选药, 我以后开始以仲景法用于临床,屡效不爽,始悔过去之偏见。 伤寒论中某经疾病,有些还有主药。曾记以前程门雪先生同我聊天,有一次 他以考试的语气问我:你看太阳病的主药是哪味?其略加沉思,告以桂枝一药。 程公相视而笑,我侥幸地总算没有答错问题。 我在这次重新学习以后, 不仅发觉对伤寒论的研究是非常肤浅的,凡是其他 古典医籍,如内科杂病,方剂本草以及各家学说等等,几乎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学习如此不扎实, 理所当然地疗效不高。我如梦初醒地渐渐有点自知之明。

一间微明  经过刻苦学习, “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初步有以下几点认识:
1:学而不精:我在中年曾害过一次湿温重症,经医院确诊为肠伤寒,身发 高热,中西药物遍投而热不退,病延二周左右,乃邀请甬上名医徐余藻医治,徐 为拟大承气汤加甘草,药共五味,服后次日腑气通,三日身热退。我病后细思, 读了伤寒论千百遍,还没有学会用承气汤,良足自愧!其原因当然由于我没有掌 握承气汤的论治规律, 我只知大承气的主证是痞满燥实坚,困守于一般概念而不 知用巧;同时,湿热蕴蒸气分,清宣透达之说,也禁锢了我的思路。而西医学中 肠伤寒在后期禁用泻药的观念也束缚了我处方用药的手脚。 这一次提高了我对中 西医学是二个不同理论体系的认识,我不再那么迷信西医了。对于娓娓动听的湿 温理论以及伤寒与温病的实质问题,认识也较过去有了深化。 在早年行医时,我见到一位医生用熟地、当归、白术、柴胡以治感冒,心甚 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服该方而告痊。当时以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后来,我 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屡进桑菊、银翘、杏苏、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后用 “五柴胡饮”而竟收捷效。我过去亦熟读景岳书者,由于没有学到手,所以不敢 用,不会用。

2:学而不广:其曾治疗一个患赤白痢疾病者,用了一系列治痢的正规方, 如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香连丸、枳实导滞丸以及丁师常用的治痢效 方等,可是均无效果,下痢加剧,日夜登厕近百次,病人神情困惫,已臻危殆。 在无可奈何中试用了一张《石室密录》药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即白芍三两, 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当时只照原书依样 画葫芦,以冀幸中,不料服后次日泻痢次数减半,又服一剂而病全除。 《石室密 录》是托名天师、雷公、张机、华佗等合著的一本妄诞之书,我平素所不齿,今 用次方竟如其书所说“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的奇妙效果。乃深悔我 过去知识之狭和治学之偏见。我还亲见程门雪老治高热下痢,擅用荆防败毒饮, 往往二三天内表解热退而痢疾并愈,过去囿于细菌、原虫说而反对喻嘉言的逆流 挽舟法,而今乃知《寓意草》中尽多可贵之处。我读书先带成见,学而不广,未 能牛溲、马勃,俱收并蓄,有愧昌黎所称的医师之良。

3:学而不化:我感到自己在中医理论和处方方面“化”的功夫很差。譬如 偏头痛,历代医书所载,常用全蝎、蜈蚣之类,我也常用,但效果并不好。我深 知章次公先生治疗经验是相当丰富的,当时我看他治疗偏头痛效果很不错,他也 用全蝎、蜈蚣,但却有几点与众不同。配伍方面:全蝎、蜈蚣常与补气养血药同 用(如黄芪、当归),而且量也重;还配合健脾化湿药(如淮山药、茯苓、制半夏); 有时还加用附子。 剂型方面常采用粉剂服用, 以小剂量日三次, 常取得满意疗效。 以后我治偏头痛,多遵循其法而奏效,说明“化裁”的重要性。可见前辈用药圆 机活法的一斑。 试再举心胸疼痛为例,目前多习用丹参一药,我亦曾步武其后,临床有效有 不效。为此细察并世医家之善治该病者,则并不局限于活血化瘀一路,有的作痰 饮治,有的用行气宽胸之法,或用芳香宣窍,也可用养阴或扶阳药,并有用甘缓 及和胃或养心等法,效果远胜于用单味丹参。这使我觉察到“胶柱鼓瑟”之非。 即以活血化瘀而论,也不必定用丹参,我曾治过一些病人,先用丹参无效,继用 手拈散、失笑散也无效,最后考虑到用仲景抵当汤,服后效果非常好,病情明显 缓解。我深深感到自己学而不化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进一步理解到,学习一门学 问,如果学得不精、不广、不化,就等于没学。我认识到以前就是犯了这个毛病, 现在总算是刚刚入门,还远没有登堂入室。

学到老, 开始懂得一点, 以前完全是盲人瞎马, 现在对中医学略有粗浅认识:

1:中国医学确实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其中,有许多宝贵的 经验,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特别是其中高超的理论,更没有被我们认识。所以 要虚心学习而万不可武断、臆测。

2:做医生要边读书、边临床,临床不能脱离读书,读书必须结合临床。光 读书只有空洞的理论,光看病只有狭隘的经验,都无裨于提高自己,发展学术。

3:要开拓思想,既要精研中医学,也要读西医书,懂现代医学,还要多读 现代基础科学和边缘科学的书籍。古代的文、史、哲也要有一定基础。 4:中药的作用是非常深奥的,不要用目前西医理论生搬硬套,例如发热、 炎症, 不要局限于清热解毒, 辛温药甚至补益药也可能有消炎或者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打破中医学中一些人为的“清规戒律” ,要在中医学原有基础上深入发 掘,有所创新突破。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10:05:19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温经汤   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我的病人70%是女性,因为她们喜欢吃药,所以她们往往比男性长寿,中医很多的方药都是为女性准备的,虽然我是看内科,但是妇科的病症也要研究,文章就是专治女性毛病的方子,它可以治疗妇女更年期的各种病症,很多女性原来是艳如桃李,到了更年期马上就干瘪消瘦了,睡眠也不好了,原来肠胃是很好的,现在也经常胃痛,大便也不正常,手也很毛糙,有很多毛刺,人也很烦躁,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绝症,这种就是温经汤体质。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的李艳,温经汤用的精的不得了,量也大,吴茱萸用到十几克,吴茱萸很苦啊我一般只用六克,她是用大量的红枣、生姜来调味,已经治好了无数个病人,我用温经汤治过很多更年期久泻的病人,就是病人用理中汤没有效,用归脾汤也没有效,最后温经汤很快就止住了,温经汤,更重要的是能让女性手滋润,当雌激素下降以后,手掌皮肤就开裂,有些主妇就抱怨是经常洗碗用了洗洁精造成的,其实罪魁祸首是体内荷尔蒙水平降低了,用了温经汤,会使这些人嘴唇红润,而且还能增肥,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不能够减肥,一减肥马上就变成老太婆,

温经汤就是我们东方的雌激素,是一个千古美容良方,他能够还女性魅力,我们江南一带非常盛行膏脂药,我就把温经汤按照二十几剂汤剂的量熬成膏,加桃仁芝麻桂圆冰糖或者麦芽糖,甚至放点鹿角胶,患者每天早晚各一勺开水冲服,既可口又美颜,深受女性的欢迎,你们可以自己做,并不复杂。在张仲景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很重要,他们是提供人力资源的源泉啊,那时战事频繁,女同胞就要多生,前提是要怀上还要保得住,实际上是三个方子解决三个问题,吃了温经汤以后,秀发容颜,唇荣齿润,体态丰满,就很容易能够怀孕,怀了孕以后要养她呀,用当归芍药散,但是战事纷乱,百姓经常逃荒,女性跌扑摔倒了,胎死腹中,怎么办?这就是要用到刚才提到的桂枝茯苓丸了,所以研究方向的前提是研究作者生存的时代,这些是非常有趣的。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9:19:17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张仲景这样描述葛根芩连汤的症状,“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在伤寒论中,这是个治疗协热下利的方子,我们把它扩大范围,现在的肠炎、痢疾、糖尿病、腹泻都能够使用,因为黄连、葛根本身都有降糖作用,加大黄、牛膝、肉桂这个方子,也可以应用到糖尿病患者中,同时对一些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牙周炎、脓肿也有效果,还有一些高血压患者,壮实的很,但是颈椎不大好,经常头晕头痛,用葛根芩连汤加大黄,其实就是合三黄泻心汤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在日本研究的比较多,我们中国虽然文献检索出来的不少,但是临床应用,还不是很多,这张方值得开发,现在日本在经方的开发方面已经进入了规范化、市场化的正轨,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开发实在是太少了,经方是这么好的东西却放在那里不开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种说不出来的无奈,古人的经验是无偿的贡献给大家,而现在一些人研究出来的成果却是要保密的,我们应该切实的重视经方研究,临床好多研究都还没有搞清楚,却整天做老鼠实验,拼命的搞机理研究,所以我要借这个机会呼吁大家多实践,多交流,经验是需要交流的,不搞经方运用交流是没有出路的,而且必须无私,要毫无保留,哪怕你说错,也没有关系,只是不要搞得云里雾里,大家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所以讲理论容易,讲经验最难,我不讲理论,只讲经验,希望你们多实践认证,把更宝贵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此方非经方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9:10:02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治胃病的专方,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等,用半夏泻心汤就有效,而且是原方不要加什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如果硬要加减的话,加一点肉桂、黄连,合上肉桂往往效果更好,我的老师治疗胃痛有个经验,就是见到胃痛不要就想着佛手、香附、良姜,而是要看看他的喉咙,如果喉咙通红,说明肺胃有火,可以加栀子泻火,如果大便里面有一点血,化验检查有隐血,做胃镜提示胃黏膜糜烂了,加一点炙大黄,其实就是三黄泻心汤的合方,这些方子有效,但是问题也来了,太便宜,一付药也就2到3块钱吧,如果都用黄连的话,可能会到五块钱,卖药都不高兴啊,但是老百姓认可,我们一定要把这张方介绍给老百姓,又有效又经济,因为经方本就起源于民间的,他并不是我们医生发明的,而是老百姓创造的,所以经方一定要让老百姓受益,我们做医生的就是要为老百姓解除疾苦,我们也要坚持走经方大众化的道路,要还方于民,同时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要藏方于民,要把方子藏到民家,使平民百姓觉得这个方子很简单很好用。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9:07:3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是一张养胎调经方,它主治妊娠腹痛,是我国古代用于围产期的一张主要方,胎漏可以用,胎位不正也可以用,对于胎位不正的治疗,七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用,用过之后胎位不正就可以转过来,不需要做什么膝胸卧位,它不但能转胎,而且还能养胎,胎儿不长的或是发育不好的,常服当归芍药散能使小儿健康发育。

我有一个学生的姐姐是高龄产妇,38岁才怀孕,怀孕以后肚子痛,而且胎位不正,我就给他开当归芍药散,当晚就觉得肚子动一下,好像是胎儿头转动,从此就再也不痛了,后来一直吃,生出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现在的年轻妈妈太谨慎了,一点药都不肯吃,一些医生也不敢用这个方,因为人家说方药里面有当归、川芎吃了会把胎儿打下来,其实对于那些经常流产的、胎位不正的、胎儿发育不良的母亲,用这张方,还是非常好的,对于一些月经不调的女孩子,一下子一个月来了两次,下个月又不来,

我用这个方法很有效,或者是中年妇女中年女性脸上起的黄褐斑,我就用这个方子打粉,按古法冲服,当然古代有黄酒,我就用葡萄酒,都是美容的,有的人喝酒不行,我就要他们用酸奶调服,光明牌原味酸奶,调服以后就没有药味了,如果用开水冲服,会有的细粉呛在喉咙里不舒服,用酸奶,就没有这个问题,你们不妨试一下,只要经常服用,脸上肌肉又会变得紧了,面部有光泽了,如果你再加点粉底的话,那就又回到20多岁了,所以这是张美容方。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8:37:55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4 09:13 编辑


经方

四逆散

四逆散,不是四逆汤,药物组成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逆散专治四肢冷,四肢冰冷,不一定是阳虚,现在很多人都有手冷,情绪紧张的时候就更严重,你不要以为是阳虚,这是阳气郁结,心理压力在躯体上的反应,老年人手的温暖,因为他们激动不起来,没有激情了,四逆散能够缓解心理压力,让躯体得到放松,所以说这是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我用的最多的是四逆散加上半夏厚朴汤,用来治疗肠道应激综合症,现在这样的患者很多,有些同学考试的中途会上厕所,他并不是想作弊,而是心理压力太大了,有的人要出门了就会肚子痛,要上厕所上过之后就好了,这些都是因为紧张引起的。

这种情况,用葛根芩连汤、四神丸都没有效果,就是用四逆散加半夏厚朴汤,非常简单的方法,我称之为八味解郁汤,因为四逆散四味药再加上半夏、茯苓、厚朴、苏梗,所以叫八味解郁汤,还有一些神经症患者经常这里那里不舒服,喉咙里总觉得堵着一个东西很难受,肚子又胀又痛,做检查又没有什么病变,就可以用五苓散来治疗,还能治疗小便不出来的症状,这些患者上小便的时候,战战兢兢,还要把人全赶走,把自来水龙头打开,听到了流水声,小便才会出来,就可以用四逆散治疗,这个方法是我受范中林的启发。

范中林是四川著名经方家,他有一本书叫《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有一个小学教师,她小便次数非常多,一天要二三十次,致使成天不能睡觉,小便疼痛,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经常想到八正散,或者是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但范老先生用的是四逆散加桔梗。仔细想来很有道理,四逆散是治疗里急后重的,这个里急后重既可表现为后阴,也可以表现为前阴,前阴的里急后重,就是小便次数多,却排不顺畅。

后来我就用四逆散治疗那些尿频尿急而又紧迫不出的患者,很有效,有的时候伴有尿路感染的情况,就加猪苓汤,猪苓汤是治疗淋证的第一方,当小便疼痛有出血的时候,猪苓汤最有效,不用加减,每味药各15克,煎出来的味道就像咖啡牛奶没放糖,阿胶化在里面很好喝。

如果是尿路感染、膀胱炎、尿路结石,用四逆散合上猪苓汤也可以用,如果是老太太的尿失禁,小便有刺激症状,就用四逆散合甘姜苓术汤,也就是刚才讲过的肾着汤,如果再不行的话,我喜欢加点麻黄,四逆汤加甘姜苓术汤再加麻黄治疗老妇的尿失禁也很有效,现在还能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我曾经用四逆散加上桂枝茯苓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那些痉挛性的疼痛用四逆散来解痉、放松,可以很好的缓解疼痛,学好四逆散,想当名中医也不难。

因为有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所以现在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在临床上用的最得手的方子就是四逆散,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和省中医院的疾病研究方向是不同的,他们的医生都是专科研究,像心血管和消化科等等,我们学校的老师呢研究的是大内科,大内科的病人大部分是神经官能症,病人治得多了,久而久之就发现四逆散和半夏最有效,发现四逆汤就是治疗神经官能症的良方。
半夏厚朴汤

刚才已经提到半夏厚朴汤专治感觉异常,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咽中如有炙肉”,就好像喉咙里有一块烤肉,但是你要注意,这里好像有,其实是没有的,所以说这是感觉异常,现在我们把它放大,凡是所有的感觉异常都可以用半夏厚朴汤,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感觉脖子是硬的动不了,或者是腰痛,查查各方面都正常,而且皮肤滋润,精神饱满,就是我在你面前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服了半夏厚朴汤后,这些症状往往能够迎刃而解,它可以和很多方子合用,例如合上四逆散,我叫八味解郁汤,用半夏厚朴汤加栀子、枳壳,这就是和栀子厚朴汤合用,我在栀子厚朴汤基础上加上连翘、黄芩,也是八味药,用来除烦,我称之为,八味除烦汤,这个方子在前面已有论及,我这里就不多讲了。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8:36:48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这个方子药物多了一点,有十二味,但是这张方也是非常有效的,它是健脑方、调神方。人身不外乎有“精、气、神”如果“神”乱掉,就会出现脑部问题,所以我说用这个方剂健脑调神。这张方改善睡眠最有效果,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看到人睡不着觉,就想用安神药,像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有的时候每味药用到二两,也不及人家吃半片安定来得有效。

这就是我们用药思路错了,总想着按照西医的思路去治病,而不是用中医解决问题。中医治疗一些心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有很好的方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就是一张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心理疾病的常用方。它能够改善睡眠。很多病人服用以后,明显感到睡眠质量提高了,睡眠的时间延长了,自然就精神振奋了,抑郁的情绪也能够减轻了。这张方很有意思,它治抑郁症也非常有用,现在抑郁症特别多,很多人情志不好,还时常感到疲劳,很多中医认为疲劳就是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如果睡不着就用归脾汤,结果没有效,这个不是单纯用补气法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抑郁的迹象,属于神气郁积,用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后,疲劳感很快就会消失。抑郁症患者在临床上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多表现为怕冷,电风扇不能吹,空调房间不能进,平时都要比其他人多穿几件衣服,很多人以为这是阳虚的表现,用附子、乌头、四逆汤,却疗效一般。张仲景用附子要摸到脉伏不出,脉沉微,脉细弱才用附子,抑郁症的患者脉是弦、硬、滑的,他们虽然话语不多,但两眼是有神的,这些表现是不能用温药解决的,很多人容易误诊。其实“怕冷"就是心理抑郁的一个重要症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后,患者怕冷的想觉会明显减轻。

有一个中学老师,他上课一定要用麦克风,一个小小的教室他都讲不动,不知吃了多少补中益气汤都没有效果,我按他两胁下是硬的,而且还有胀痛,另外他还有严重的便秘,这显然不是气虚的表现,而是气郁,我就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吃了以后很快不用麦克风了,胸闷没有了,神气也清爽了。所以我说这张方是治疗抑郁症的专方。我们学校的徐龙教授做动物实验,吃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老鼠,拎着它尾巴的时候会不断的昂头挣扎,没有吃的很快就不动了。

现在很多男士性功能不良,这并不是真正的肾虚,而是惊恐伤肾:股市跌了,生意砸了等等,他们郁郁寡欢,怎么能有这性功能?所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男士的性功能不良效果非常好,清代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写到“本方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痫必效。”徐灵胎先生是我极推崇的医家,这个方子用来治疗癫痫确实效果很好。

我治过好几例,小孩、大人都有,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爱沙尼亚来的留学生,白皮肤,金头发,他就经常发癫痫,又不愿吃西药,我就给他开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吃了很有效。后来他放假回到爱沙尼亚,找到当地的中医接着看。用的方药基本上都是化痰药,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结果没有效,回过头来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又有效,很有意思呀!这就是古人的经验,很有实效。

现在有个误区,很多人辨证就非要加减,好像不加减就显不出你的水平。其实这个方之所以称为“经方”,就是几味药的结构,这是奥妙所在,不是你能够随便加减的,随便的一加一减,整个结构就会破坏。所以我说学中医首先要学会用成方,如果连成方都不会用,还想用加减方,这就相当于自己杜撰方子,这是极其愚蠢的。有些人总是想自己创个新方,你有多少经验,你能活多少年,把经方用好,就已经很有成效了。我们应该遵循前人留下来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学好中医。

这张方治疗脑部的疾患,真是好极了。它对老年性痴呆很有效,但是我这里说的有效,并不是说可以治好老年性痴呆,而指的是改善症状,包括改善睡眠,增强记忆力,提高正常生活的能力,但是有的时候治疗老年性痴呆需要合方。如果是脑出血导致脑功能退化,我们一般要合上桂枝茯苓丸,吃了以后患者的大便容易畅通,脑子也会清楚一些。

还有一种病叫“阿尔茨海默氏病",一些老年女性患者特别多,经常烦躁,漫无目的的乱跑,我们就要合上栀子厚朴汤,这也是一张小方,看上去不起眼,栀子、厚朴、枳实。这张小方主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个人肚子胀,心烦,睡不好,辗转反侧,这很符合现代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还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上三黄泻心汤,这个组合能够保护脑血管,防止脑功能退化。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很值得我们神经内科的医生好好研究,不要光想到用丹参。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时候,我们也要摸肚子,这个腹诊的情况应该是腹部比较紧,按压两胁的时候有抵抗感,甚至是有压痛。我在临床上运用这个方子的几率也非常高。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8:35:0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第一方。我们现在讲到活血化瘀总是想到丹参,桂枝茯苓丸的活血效果不知要比丹参好多少倍呢!这张经方应用范围很广,可惜现在只用来治疗子宫肌瘤,这是远远没有用到位呀!古代用桂枝茯苓丸是下死胎的。胎死腹中怎么办?又没有手术,又不会开刀,张仲景就用像兔屎那么大的丸药,让患者吃几粒,吃了以后死胎就会下来,所以这张方又称为“催生汤”,又叫“夺命丹”。桂枝茯苓丸绝不仅仅是下死胎的作用,它也可以治疗瘀血证。

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子宫内膜增生,月经来了20天还是不走,子宫内膜增厚到2cm,西医就说刮宫解决嘛!有人刮了这次,下次又增厚了,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我经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张仲景治疗瘀血证有一个经典组合:大黄、桂枝、桃仁。这三味药下瘀血效果最好,桃核承气汤就有这个组合。我们在古方上加加减减一般都是根据张仲景的组合原则进行。桂枝茯苓丸里面虽然没有大黄,但是有桂枝、桃仁,如果我们加上大黄就与张仲景配伍原则相符。

你们不妨试一试,子宫内膜增厚,月经滴滴答答不走的,看用这个方疗效怎样。男性也能用,男性没有子宫,但是有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啊、肥大啊,就用桂枝茯苓丸治。也可以加大黄,小便不畅通的话,还要加牛膝。小便不畅通、点滴不爽加牛膝效果很好。

皮肤科能不能用桂枝茯苓丸?一样可以。我刚才已经提到了,现在大学生的痤疮很多种,有的脸像黄瓜带点刺的,有的脸像菠萝,还有脸上长着剌痘一样的东西,疮头发紫,疮体比较饱满,那是因为有囊泡、结节、疤痕、粉刺,粉头里面又有脓包。这种用桂枝茯苓丸最有效,我用了以后,确实很多就消掉了。女孩子吃了以后月经畅通,痛经没了,皮肤变滋润了,脸上痘痘也消了。男孩子也能吃,我告诉他把说明书拿掉再吃,因为上面写者“专治子宫肌瘤”,很多男生不愿意吃。对于一些壮实的男人,还要和葛根汤同用,就像《水浒传》里鲁智深那样,熊腰虎背,能喝酒能吃肉的,脸上又有痘痘,就可以两者合用,很有效。

皮肤科也可以用来治疗银屑病。因为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疗“肌肤甲错”。“肌肤甲错”是说皮肤像鱼鳞样,尤其到了冬天就变得粗糙、干燥、脱屑。用了桂枝茯苓丸虽然有效,却不容易除根。内科病可不可以用?当然可以。桂枝茯苓丸能治的病太多了,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这是医学难题,我发现这些病人的特征表现就是,瘀血,嘴唇紫,舌底静脉显现,胸闷,肚子痛,我就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这是让人置于死地的痛,现在看起来很像心绞痛,治疗上就是用川芎化胸中的瘀血。

我曾经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治疗了一例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胸痛,用药后胸痛症状首先缓解,后来再检查发现肺明显好转,但还没有完全根治,现在还在治疗康复中。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就是肺间质纤维化是不是可以考虑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呢?另外我还治疗过肺动脉高压,那是个中年男子,人消瘦,两眼发黑,眼圈就像“熊猫眼”一样,一走路就心慌,一动就气喘,一动就昏厥,走快了就会晕倒。西医诊断“血栓性肺动脉高压症”,西医溶栓之后还是没有起色,就说没有办法治疗了,只能这样慢慢耗着吧。

后来找到我,我用桂枝甘草汤加上桂枝茯苓丸,再加上大黄蛰虫丸,这些都是经方。桂枝甘草汤治疗心悸,用桂枝茯苓丸除他的瘀血,大黄蛰虫丸就是治疗“两目黯黑”的,而且也能够消瘀血,尤其是血栓,效果很好,因为里面有虫类药。他本来一年要住三四次医院,用了以后连续3年都没有住院,通过前后明显的疗效对比,我们说它是有效的。桂枝茯苓丸还能治疗外科的病症。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很令患者头疼,腿肿,不能走路,有些人又不想手术,常服桂枝茯苓丸就有效。我治疗过几例,最后患者的血栓可以消除,当然不可能消到干干净净,做B超发现只剩下一个囊壳了。

桂枝茯苓丸还能用来治疗糖尿病肾病。经常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同时还要加上几味药,首乌、牛膝、石斛。首乌滋补肾精,牛膝能够引血下行,行下焦瘀血,腰痛、腿痛、癃闭古人都是用牛膝来治疗的。石斛不是经典药,张仲景没有记载。唐代的方子里面很多都用到石斛,用来治疗下肢痿软,不能走路。而且跟牛膝、桂枝合用的比较多。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生活富庶、经济发达的一个时代:那个时候肥人多,像杨贵妃肤如凝脂,体型也非常丰满,那个时代糖尿病叫“消渴病"。所以我们现在研究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研究唐方,这些方子治疗消渴用黄连、天花粉的非常多,还有就是牛膝、石斛。后来我发现石斛是保护血钾内壁的,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损害,下肢神经损害引起的两腿无力、麻木、腿疼很有效。我们经常加石斛治疗口干,缩小了它的使用范围。

其实口干也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嘛!治糖尿病肾病我还常用到四味药,石斛、牛膝、赤芍、丹参,各30g。我称之为“四味健步汤”,就是让他健步如飞的意思。桂枝茯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石斛、牛膝、丹参,是个好方子。我们江苏省连云港有一个制药公司叫做“康弘制药”,他们开发的桂枝茯苓丸软胶囊说只是治疗子宫肌瘤,我说这不对,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第一方啊!它的应用范围就像我刚才提到的一样,不仅仅是治疗子宫肌瘤的,这个方子,我们用的很不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但是用桂枝茯苓丸要分清体质,因为它治疗的不是一个局部的症状,更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所以我们说是一种体质,叫桂枝茯苓丸体质,概括一下主要有三大指征:

第一个是面症,要看他的脸是不是桂枝茯苓丸的脸,脸的特点是紫红,还有紫红色的痘痘或者是紫红色的鼻子,嘴唇紫红,舌头暗红,有的还脱发,这都是由于瘀血引起的;

第二个是腹胀,我们一定要摸肚子的,桂枝茯苓丸证的部位不是在心下,而是在少腹,在脐周围两少腹部按压,往往有压痛,医生指间有抵抗感,充实感,甚至有的可以摸到一种条索状的东西,张仲景提到过少腹急结,这是瘀血表现的一大特点,这些都可以通过腹诊认清楚;

第三个是腿症,腿是一个发现疾病、治疗疾病的重要场所,因为很多湿气瘀血都聚集在下面,桂枝茯苓丸证的腿皮粗糙,脱屑,像鱼鳞一样,毛孔粗,皮肤颜色发暗,腿毛多,有的还会出现溃疡,下肢静脉曲张,脚上有很多鸡眼,脚底皮肤干糙开裂,再问这个患者有什么感觉?腿痛抽筋,腿发软,间歇性跛行,再按一按腿,浮肿,这就是桂枝茯苓丸的脸、腹、腿,这三大指征也不是都出现的,有的偏于脸,有的偏于腿,当然,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失眠头痛,容易情绪激动等等。

这些对于正确使用桂枝茯苓丸很有帮助,因为桂枝茯苓丸的服用不是三天五天,有的药服用三、五个月,所以体质的判断非常重要,这涉及一个安全用药的问题,现在桂枝茯苓丸的体质越来越多,这与我们的饮食结构、缺少运动是有关的。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8:32:37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葛根汤

葛根汤在日本是家喻户晓,老人小孩都知道。我们感冒了只晓得用什么康泰克、白加黑,其实葛根汤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一个好方,很多人感受风寒以后,鼻寒流涕,头昏脑胀,关节酸痛。可以趁热服用葛根汤,汗一出就全好了。葛根汤的功效远非这些,它还有通经的作用。我在高校深有体会,现在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的太多了,她们经常月经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有的干脆闭经,脸色黄暗,汗毛多,上课打瞌睡,精力不集中,一做检查,往往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月经不来,人又丑了,她们就着急啊!到处看西医也看不好,她们找我看,我用的就是葛根汤。有的女孩子50天来一次月经,吃了以后就能够提前来,这个方子能催月经,促使排卵,所以我临床经常用。它还能治疗闭经,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要合桂枝茯苓丸,有的要合当归芍药散。

有些胖女孩脸上生痤疮,总是退不掉,此起彼伏,疮痘颜色发紫,月经又不来,下肢皮肤干燥,吃了葛根汤加桂枝茯苓丸后,痤疮没了,小腿的皮肤又变得滋润。还有一些胖女孩,闭经,有一点浮肿貌,大便经常拉稀的,我经常合上当归芍药散来治疗。还能治疗不孕,有些人不排卵总是不怀孕,吃了葛根汤以后就能够“调经种子”。葛根汤在妇科治疗不孕不育的作用很值得我们研究。更神奇的是吃了葛根汤以后,脸色可以变白,胸部还能更坚挺,这是我和一个美容界的人士交流的时候得知的。

现在报纸上经常有广告说什么手术让女性没有赘肉,更加性感,其实不要做手术的,用葛根汤就可以。对于女性的性欲低下,往往用葛根汤配上甘姜苓术汤会有很好的效果。甘姜苓术汤又称“肾着汤”,这些女性往往都有“腰冷”,冷到什么程度?像坐在水里头一样,而且腰部沉重。《金匮要略》描述说“腹里如带五千钱”,这些女性肉变松了,腰也没力气了,用葛根汤、干姜苓术汤合方很有效。

这个方子还能治疗一些老年女性的尿失禁,很多人不好意思讲,一咳嗽、一着急小便就出来了,用葛根汤加上甘姜苓术汤就能够见成效。我们使用葛根汤的时候要分清体质,葛根汤适用于那些武夫壮士,这些人能喝酒能吃肉,肤色黄暗,一旦出现了毛病会表现为头昏、头痛、腰痛不利、性功能不良,女性也是那种脸发黄、皮肤比较粗有点浮肿的才用,细皮白肉的不能用。

因为葛根汤里有麻黄,在使用麻黄这味药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强调体质。张仲景治疗一身面目黄肿用过甘草麻黄汤,“黄、肿”,是个客观指标,“黄”是指脸发黄发暗,没有光泽;“肿”是指有浮肿貌,这种情况用麻黄才有效果,如果是个白白瘦瘦的文弱书生,用了后会出汗、心慌、心悸的,所以有这种“麻黄体质”的人才能用麻黄、用葛根汤、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包括我刚才讲的种种病症,应用这个方子的时候都要考虑体质因素。

葛根汤还可以提神,这是我在日本听他们讲大冢敬节时学到的。大冢敬节是日本最有名的汉方大家,他的书可能以后在中国也会出版,他主要用古方来治疗现代的病,他最早是学西医的,因为严重的复发性口腔溃疡久治不愈去看中医,一个老中医给他开了甘草泻心汤,吃了以后口腔溃疡就好了,从此他就研究古方,现在成为日本汉方派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晚年精神不大好了,经常喝饮料提神,喝的是什么呀?葛根汤。喝了葛根汤以后精神特别好。在日本很多青年考试前都要喝葛根汤,因为他们要提高成绩呀,要进入状态就喝葛根汤!葛根汤里的麻黄兴奋作用非常好。据说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队就服用麻黄制剂,服完之后就兴奋得嗷嗷叫,架飞机去炸美国的珍珠港。

现在有很多人经常白天打瞌睡,没精神,晚上又睡眠障碍,黑白颠倒,我干脆给他用葛根汤或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让他白天充分的兴奋。因为没有充分的兴奋,就不会有充分的抑制,这是一个矛盾,兴奋了以后,到晚上就能充分的休息了。我有时还用麻黄跟温胆汤合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吃镇静药后的副作用,像流口水,无力讲话,眼神呆滞,就是用温胆汤加麻黄兴奋一下,疗效立竿见影,所以麻黄的作用很值得我们研究。

我在推测,当年张仲景可能服用葛根汤治疗醉酒的,喝醉酒以后,烂醉如泥,张仲景就用葛根汤。吐的厉害了就加半夏,有的第二天腹泻,就用葛根芩连汤。那么说葛根汤可能对大脑起作用,所以可以考虑用葛根汤来治疗脑梗,治疗一些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等等。葛根汤还能治疗面瘫,效果也是不错的。很多人面瘫用牵正散没效,用葛根汤就有效,这是我的第四条经验。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8:30:52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五苓散

五苓散和小柴胡汤一样,是我们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张方药。他治疗的疾病是什么?就是五苓散病,中医讲是蓄水证。就是过多的水在体内蓄积,排不出去。我想总有一天,蓄水综合症,要写入到医学大辞典里。现在的疾病诊断都被西方垄断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没有写进去,五苓散证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口渴;第二个是吐水,有的人肚子里头有咕噜咕噜的水声;第三个是腹泻,严重的一天三次以上,少的一天两次而且大便不成形;第四个是,它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头痛、头晕、眼花等等,这些特点就形成了五苓散的四大指征。

很多医生看到患者口干,不断喝水,就给他用麦冬、生地、沙参,结果越用越糟糕,这就应该注意到患者是不是一个五苓散的体质,四诊里望诊为首啊!病人来了,要看她胖瘦,高矮,肌肉,坚紧还是松弛,面色黄还是白?是烦躁还是抑郁?声音是高亢还是低微?这是我们中医看病最为关键的地方,我想,张步桃先生也擅长望诊术,不然,他不会一天看600个病人,张仲景也是擅长望诊的,他描述的许多症状就是他望出来的,要看一个人能不能用五苓散,看的不是体型,而是脸色,一般来说五苓散体质的脸色会发黄,浮肿貌,有的眼袋很大,舌体胖大,有齿痕,复诊肚子绷硬,但是不痛,里面还是软软的,不像大柴胡汤证那样“心下硬满痛”,患者肚子里往往有水声,往往会说我口渴又不能多喝,喝多了肚子胀,有时会吐出水来,这种情况用五苓散就非常有效,现在这种体质非常多,原因是现在人缺少运动,食物中的添加剂太多,喝酒没有节制,高营养食物摄入过剩,所以脂肪肝很多,用五苓散治疗脂肪肝就非常有效,方法就是把五苓散打成粉,按照张仲景的比例,让病人用大麦粥调服,或者用一般米粥也行,甚至是你泡水泡茶喝也行,不难喝,尤其是对于五苓散体质,啤酒肚,血脂高,大便稀,头会晕的患者,服五苓散后可以使身体变轻,体重下降,它治疗酒精肝也有效,但是别忘了加一味药葛根,葛根可以解酒毒,人喝醉酒以后怎么办?就是把新鲜的葛根榨成汁给病人灌进去,灌了以后就能醒过来,喝醉酒以后口干舌燥,也可以喝葛根汁,所以这张方对于现在的病依然有效,五苓散还可以治疗肝病,农村有很多肝病患者是吃不起贵药的,我经常用五苓散打成粉,胆红素高的就加些茵陈,让他们每天吃用麦粥调服,非常的便宜,一个月甚至一两百块钱也非常的有效,我总是希望用最经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是开方的,不是卖药的,有些肝病患者要适量的配上一点小柴胡汤,叫“柴苓汤”,对乙型肝炎大三阳的患者有效。

五苓散加牛膝、麻黄减肥的效果非常好。我有一个病人,是个女孩子,身高1米6,体重80kg以上,非常胖,但心态很好,和男朋友一起来找我减肥,她男朋友倒是很瘦,我看她这是全身的水呀,月经也好几个月没有了,我就用五苓散加麻黄、牛膝。用了以后,她说大便多,小便也多,而且月经也来了,现在体重已经下降4kg了。其实这种肥要比柴胡汤治疗的那种肥好减,主要就是水多,利了水就减下来了,五苓散还能够降血尿酸治痛风,加生薏仁可以治皮肤里面的湿疹、扁平疣,还能治疗女性找不出原因的头痛。

张仲景的剂型是有它的道理的,他用散剂我们就用散剂,那么五苓散有没有效果?当然还是有效果,只不过浪费药材了,包括五苓散每味药的计量,现在研究也是最科学的,至于张仲景当时如何想出如此配比药物,我也说不清楚,所以五苓散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8:27:05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是一张小方,只有芍药甘草两味药,但你不要小看张仲景的小方,他们都是很有道理的,芍药甘草汤原本用来治疗脚挛急,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用来治疗所有挛急的毛病,甚至是看似不挛急的毛病,我这里有个奇怪的经验,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临床上很棘手,黑疸,黄疸持续增高,不好治,我治疗过一个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女性患者,周身发痒,每天都要用热水捂,不管用,又用手抓,浑身都是抓痕,找我看时,我发现这个人非常瘦,一天一到晚上就脚抽筋,而且大便干结如粒,她前面已经吃了几年的中药,效果不明显,我想这正好符合芍药甘草汤的特点,我就用了三味药,赤芍60克,白芍60克,甘草10克,这个方子一共几块钱,她将信将疑,但是也是走投无路了,就试着吃吃看,结果吃了以后皮肤就好转,后来体重也增加,肝功能好转,她这个方还在吃,并且到处讲,说:“黄教授三味药就能解决问题,这是神医。”我后来也和西医院的西医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研究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认为是患者的毛细胆管平滑肌处在痉挛的状态,胆汁排出受阻引起的。芍药甘草汤有解痉缓急的作用,可能缓解了毛细胆管平滑肌的紧张状态,所以有效,我把这个小经验告诉大家,大家可以试着用。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4 08:25:11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22 19:05 编辑



麻黄的九大药效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姓老人,七十多岁,亦感冒风寒,因有高血压病史,所以用不用麻黄,颇费踌躇。后来决定要审慎一点,用麻黄汤,去麻黄,权以荆芥、防风、羌活、苏叶四味代之。喝了二次,不得汗,仍发热,恶寒,头痛如裂,干呕。次日凌晨,病情仍无变化,乃书麻黄汤一服: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4g,加生姜5片。服后温覆避风,片时即得畅汗,霍然而起。

1975年农忙季节,我所在的医疗队曾广信医生4岁的女儿高烧,用西药解热药、中药银翘散,打针、输液,高热不退或退而复炽,已经3天,想送县城,又逢连日倾盆大雨,焦急万分之际,乃转求当地夏耀光老中医,夏老说无汗而热,乃伤寒表实证,即投以麻黄汤,一服即汗出热退。其时我因事返城,回到医疗队后,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的曾医生向我道及此事,感慨地说:“没想到中医治急症疗效也这么好!”如今,这位小姑娘已经是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了。

这件事正好与近代名医恽铁樵的一段往事相映成趣:恽的第二、三两个儿子都因伤寒热病而死,当时他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者有年。这时,他的四儿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疏方不过栀子、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之类,服药后,热不退,喘益甚。恽先生着急了。“终夜不寝,绕室踌躇”,一直到天亮,才拿定主意:“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云:“吾二儿、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乃配药煎服,药后,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进之,竟得汗出喘平而愈。以上为何公度文,姜佐景节录于《经方实验录》中者。

麻黄用于风寒表证,并不受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的约束,曹颖甫先生曾治一人,患感证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曹氏诊之,麻黄汤证仍在,乃用麻黄汤一剂而愈。我在廿多年前读研究生时,病房有一人始为麻黄汤证,因循而未用,二十多天发热不退。乃请赵锡武先生会诊。赵老见其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不呕,清便自可,面红,身痒,投以桂麻各半汤,亦一剂而愈。

前不久见到一位老前辈对他的学生的谈话,说“麻黄不可以用于外感热病,屡用屡败。”反复思之,竟同梦呓,不知其依据何在。

外感风寒当用麻黄,温病初起可不可以用麻黄呢?这在清代温热学家是视为禁例的。但风温初起,往往挟风寒,证见发热而渴,恶风寒,无汗,头痛身痛,虽初起就可能有里热,但同时有风寒束表的表证。吴鞠通也承认有这种情况,他的解释是“春初余寒未消”,但他惑于喻嘉言“微发于不发”之议,而捏造了一段仲景原文,用桂枝汤,颇遭物议,今日视之,也确实欠妥。而银翘散方,虽然用了荆芥,但对风寒外束之表证,就嫌发散之力不足,王孟英主张用葱豉汤,何廉臣、孙纯一就认为不妨加麻黄数分,使病在表者仍从表而解。至于春温、冬温,初起既见表卫为风寒所束而又见里热,俗称“寒包火”者,麻杏石甘汤就更是的当之方了。

因此,说麻黄是“外感第一药”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2 咳喘圣药

风寒咳嗽,但治风寒,病去则咳嗽可愈,并非棘手之证。而临床却很常见咳嗽迁延,时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据我粗浅的体会,多是医生一见是“急性支气管炎”,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的,更不消说清热解毒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可效,重则只非搬动麻黄不可。


这样的咳嗽,怎样辨证?我的经验,五个字:“无热便是寒”。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即口干也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这样便可以用麻黄剂温而散之,常用方为三拗汤,麻黄一般用3~5g,杏仁10g,甘草3g,三拗汤原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可以不拘。方虽三味,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肃肺,甘草既缓麻黄之发散,又缓咳嗽。痰多清稀加法半夏、橘红、茯苓,即合了燥湿化痰的二陈汤。此证亦可用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叶、桑白皮、生姜、薄荷、大腹皮、陈皮),此方虽有麻黄汤的四味药,但麻桂用量都仅用3g而已,宣肺散寒,取轻可去实之义,如无意外,一般一至二服药即可获效。

若内有伏饮,而年高体弱阳气素虚,不任发越者,浙江宁波范文虎拟定一方,即变通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照用,除半夏用10g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白芍、甘草、五味子都仅用3g),我多年使用,效佳而无弊。曾治董某,咳嗽三月不止,咯痰清稀,背寒,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用此方三剂,即因事入狱,一年后获释,来向我致谢,说多亏了那三服药,不然要咳死在牢中了。

用小青龙汤不必拘定在外受寒邪,即无恶寒发热表证者,只要是痰饮内伏,咯痰清稀,背部冷感,舌淡,脉弦即可使用。盖此际用麻桂,目的不在发表而在温肺散寒。阳虚可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车前仁;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喘促加杏仁、苏子、葶苈子、心烦口干有郁热加石膏、芦根,稍凉服。

病久肺气虚寒者,证见咳而气喘,畏寒自汗,脉弱无力,乏力,食少,便溏,在原则上麻黄便不可轻投,否则更虚其虚。温肺汤(人参或党参、茯苓、白术、半夏、橘红、甘草、肉桂、炮干姜、黄芪、桔梗)可以酌用,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吴楚说:“近来医家凡遇此证,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黄芩、花粉雪上加霜,而病无瘳时矣。”然久病咳嗽也有用麻黄者。患者肺气虚寒,而又感受风寒之邪而咳喘加重,即可以用麻黄。50、60年代何时希先生在西苑工作时,对慢性咳喘曾拟过一张方子叫清金膏,即是取小青龙汤、百合固金汤、金匮肾气丸合方。或谓这样的处方,不是嫌太杂乱了么?不知病情复杂,用药也不得不复杂,虚不得不补,实也不得不泻,那么又何妨补泻同用甚至补泻寒热同用呢?我过去在农村工作时,也曾经这样用药,姜春华老师见了居然大加赞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人体脏腑有此脏寒而彼脏热者,有此脏虚而彼脏实者,何妨此脏温之,他脏寒之,此脏补之,他脏泻之,寒热补泻同用,各不相妨。慢性支气管炎常用这样的方法,以其病情远不止一端也。同时也不能株守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框框,两步可以并作一步,标本兼治,不过在具体病人身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关于麻黄用于咳喘的剂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我在汤剂中一般用6~9g,儿童酌减。但就是这样的剂量,也常常被药师把处方打回来,或者要医生签字。这种情况,在成都、上海尤甚,以至乡前辈蒲辅周先生在成都行医时,不得把麻黄研成粉,赠给病人,说是老家带来的“药引子”。犹记60年代中期,农村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很多,又无力就医,我采用当时杂志上报道的“麻味甘”散,即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g,研末,分30包,一日三次吞服,价既廉,效果也不错,用了上百例。调回城里工作后,县医院有位西医叶医生正当盛年,为哮喘所苦,百药不效,连民间单方尿泡鸡蛋都吃过几十个了,也不效。我据她的病情,开了小剂量的小青龙汤,另用麻味甘散。药取回去后,她的母亲误将小青龙打粉,麻味甘散煮成汤药。我闻讯后即赶忙去看望,因为麻黄用量是30g!而叶医生喘息顿平,唯有些心跳,不想睡觉,有些出汗而已。此所谓“歪打正着”,可见在病情需要之时,麻黄也可以用较大剂量的,唯须注意观察,老人、小儿、虚弱人尤应慎重,不可贸然便投以大剂量。

3 宣通肺气

风寒外束,肺失宣散,痰热内蕴,积而化火,俗称“寒包火”,以此而发热,咳嗽,失音,哮喘,喉痛者,在冬春季颇为多见,麻杏石甘汤是有效之方。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虽都用麻黄,但取义不同,配伍不同,作用也不同。前者是用以散寒解表,后者用以宣肺平喘。麻黄辛温,得桂枝之辛甘温增强了发汗的作用,得石膏则只有宣肺的作用了,所以即使有汗出也要用它。麻黄之辛温与石膏之甘寒相合,则温性大减,当然石膏得麻黄,甘寒之性味也要打点折扣,正因为如此,前人从其总合之效力说,麻杏石甘汤乃是一首辛凉方。我的体会,用此方的要点是掌握好麻黄、石膏的比例,就一般情况而论,石膏应是麻黄的5~10倍。治廖某失音,证属客寒包火,金实不鸣,我用麻黄4g,杏仁10g,石膏30g,生甘草3g,加花粉、玄参润燥,蝉衣、僵蚕、牛蒡子、射干振闭,一剂而愈。寒包火证,外则恶寒,内则口干,渴思凉饮,舌红,脉滑数。如无口干舌燥,舌红,脉数,则不唯花粉、玄参不可早投,即石膏也可去之,三拗汤加射干、蝉衣即可。我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单纯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经常鼻塞,声重,喷嚏,流脓性鼻涕,前额痛,头昏,鼻腔黏膜鲜红、暗红者,常在方中加黄芩、银花、茜草、连翘、鱼腥草、桔梗、辛夷、白芷、苍耳子等,有较好疗效,比单用辛夷散、苍耳散效果好。因为苍耳散、辛夷散虽然都有开鼻窍、散风寒的作用,但药性偏温,所以对肺热之证以麻黄、石膏相配,再加入黄芩、鱼腥草,清肺泻热作用更好,一般10~20剂可愈。至于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麻疹并发肺炎、百日咳,用之对证,疗效奇佳,皆取其宣肺清热之长,这里就不赘述了。

4 消肾炎水肿

我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恒用麻黄。但分寒热二证:发热,咽痛,舌红或身有疮疖,脉滑数者,用越婢汤(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生姜),去甘草、姜、枣,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蝉退、白茅根、益母草、连翘、银花;畏寒,舌淡,脉弦迟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术、防风、丹参、益母草、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消肿甚捷,蛋白尿,红、白细胞转阴也很快。我有一位老友,是位西医,因工作紧张、劳累、受寒,而病恶寒发热,适我回乡探亲,便为之诊治,热退。又发现眼皮肿,原有的双眼皮不见了,查尿,始知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我即用越婢去姜、枣、甘草,加白花蛇舌草、蝉退、野菊花等,二剂其肿即消,尿检亦速恢复正常,连化验师都感到哪有这么快就消失之理。时下世俗差不多都认为中医治病慢,急性病要靠西医,我说要看什么病了,像这样的病,中医药刚好是独擅胜场。最近治一30岁女性,眼睑水肿,恶风,小便不利,外院诊断为急性肾炎,察其舌淡,苔白腻,脉浮,遂拟温肾行水之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7剂,服至第四剂其肿即消。

由疮毒引起的急性肾炎水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仙方活命饮或五味消毒饮加减,收效也很迅捷。如邸某,男,40余,青龙桥派出所。1980年春因疮疖化脓感染而出现水肿,经某医院用青霉素注射二周未效,我用麻黄、连翘、野菊花、丹皮、银花、蒲公英、白茅根、桑白皮、益母草、当归、赤芍,二剂即消肿。

麻黄既能开鬼门以发汗,又能洁净府以利小便,故向来为实证水肿初起之要药,我也历用不爽。由于用药时间不是很长,且有是证用是药,因此对急性肾炎有高血压者,麻黄也不必避忌。

5 痹证要药

麻黄为痹证要药,仲景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治痹名方都用麻黄。我治风寒湿痹,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张璐说麻黄得附子则“发中有补”,诚是。即湿热痹、久痹、顽痹,也有用麻黄之时,取其开达腠理,温阳散寒,通畅经络。

《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寒湿相合,性质偏寒,盖风为寒风,寒、湿皆为阴邪也。曾治中央党校司机张某风寒湿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仿成都戴云波先生法,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合为一方,服百余剂而终获痊愈。又治张某,女,中学教师,下半身恶寒甚,虽盛夏也见不得一点风,屡用附子、姜、桂辈得小效,然腿寒终不除。于是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仅三剂,即有豁然通畅之感。去麻黄,再用温阳益肾之剂数十剂而愈,其温散通阳之功,于兹可见。

6 祛风止痒

麻黄常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传统认识是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不得出汗,因而郁遏不出。小发其汗,则邪去痒止。我治荨麻疹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赤芍、丹皮、防风、荆芥,对服抗过敏西药无效者,投以本方,往往一剂即愈。但兼里热实证者须合清热通腑药,刘河间防风通圣散即用麻黄配防风、荆芥、薄荷祛风于表,大黄、芒硝、栀子、石膏、滑石、连翘、黄芩清泻于里,佐以赤芍、当归、川芎活血,白术燥湿。临床用药,可师其意,不必泥于其方。有些慢性荨麻疹也可用防风通圣丸成药,一日三次,每次6g,研碎冲服。

7 用于遗尿

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遗尿,最先见于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彭宪章先生1978年的报导。他观察6例长期遗尿的患者,都有咳喘咯痰的症状,用麻杏石甘汤后,咳喘平,遗尿亦愈,从而推论其药效机理是肺气壅滞,治节无权。我学习彭先生的经验,对肺有痰热者之遗尿,用之确然有效;而无肺热征象者,用麻黄30g、甘草30g、蜂房6g,共研细末,和匀,一日三次,每次4g,亦效。

8 温振心阳

麻黄有振奋心阳的作用。李东垣《兰室秘藏》治“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有麻黄豆蔻丸,以麻黄配伍行气药厚朴、荜澄茄、木香、青陈皮、草豆蔻;活血药红花、苏木、当归等,且麻黄、豆蔻二味在方中用量独大,以之为君,以之名方。不过东垣说的心胃痛,究竟是心痛还是胃痛?古人于此每每含混不清,从东垣“独重脾胃”的学术思想看,恐怕是指胃痛,而从其用药之温阳行气、化瘀合方,用于心痛之属寒凝气滞血瘀,也颇适宜。尤其是方中的麻黄,一般是并不用于胃痛的。姜春华老师说古籍中,《外台秘要》引范汪方,有“通命丸”,即以麻黄为君药,治疗“心胸满闷”,而且邹润安《本经疏证》也说过麻黄“通心阳,散烦闷”。而证之今日临床,麻黄与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丹参、红人参等配伍,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之属,心阳虚者,确有较好的作用,能迅速地增加心率,改善心脏功能。曾治研究生梅智胜之亲戚王某,女,54岁,患“病窦”有年,心率每分钟仅38次,面色苍白,心慌,头晕,乏力,短气,四肢欠温。属阳气虚衰,拟温通心阳,药予麻黄、制附子、细辛、炙甘草、桂枝、红人参、当归、黄芪,6剂药后,心率即至62次/分,头晕、乏力、肢凉等症状减轻,汤方更加玉竹、白芍、枸杞子、枣仁、桂元肉、远志、龙骨、牡蛎,兼养心阴。调理二月余,病情稳定,可去户外散步或短距离内买东西。当然,麻黄用于心阳虚心气虚,其作用不过是振奋阳气,治心阳虚之本,必须与大剂参、附、桂、姜同用,始克有济,这是应予强调的。

9 破癥坚积聚

麻黄“破癥坚积聚”的记载,出自《神农本草经》。徐灵胎说这是因为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中,凡药力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到”也。古人论药,多系推理,可贵者在证之于临床实践。《本经》的记载,徐灵胎的诠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的名方阳和汤,用麻黄与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干姜炭、甘草相配伍,治疗阴疽、痰核、流注结块,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王氏说阴疽是气血两虚,毒痰凝结而致,治之之法,用大剂熟地、鹿胶峻补气血,但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也,只有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而消。马培之也说“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多年以来,我用阳和汤治疗中老年乳腺增生屡屡得效。如患者何某,男,50岁,绵阳市委党校干部。1982年5月发现左侧乳头内陷,乳头下有一核桃大小的肿块,能推动,无疼痛感。当地医院拟诊为乳腺癌,即赴成都四川医学院进一步检查,门诊、病理科均认为是乳腺癌,遂入院手术。术中活检,结果为良性,乃改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病”,认为可能与患者过去患前列腺炎,长时间服用雌激素有关。返绵阳后,8月中旬,不意右侧乳头下又发现一核桃大小的肿块,西医建议服中药治疗,在当地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二十余剂无效,乃来信求助于我。我寄去的处方用药,也和上述治疗差不多,又二十来付,了无寸效。再来信相商,反复筹思,患者年届五旬,久用疏肝无效,应考虑冲任亏虚。遂用阳和汤加丹参、淫羊藿、法半夏、青陈皮、当归,鹿胶改用老鹿角,取其活血攻坚。服至15剂,肿块开始缩小,坚持服26剂,即完全消散。患者今年已70岁,每年都有电话给我,至今未见复发。

最近在三芝堂治疗王某,女,63岁,北京某中学教师,于今年2月底洗澡时发现大腿内外有8个、上肢3个圆形疙瘩,大约1.2×1.2cm,有2个局部紫瘀,其他皮色不变。乃去协和医院作活体切片检查,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切片号302119×4,302119×6),诊其脉弦滑,眼眶周围黯黑,拟诊为“痰核”,用温阳活血化痰通络法。用阳和汤(麻黄每剂用3g)加姜半夏、炮南星、山甲珠、僵蚕、橘络、紫背天葵、丹参、桃仁、红花等,5月13日开始,服药12剂,已有一个结节消失,因在非典期间,未来复诊,自取原方,服至38剂,结节由10个减至2个,其间新起一个,起而又退。至本文成文之前数日,来复诊,仅下肢余一个矣。

现代外科名家北京赵炳南先生亦赏用阳和汤,其经验方外用“消化膏”有温阳散寒,活血消肿之功,方即用炮姜、红花、白芥子、南星、生半夏、黑附子、肉桂、大戟等与麻黄配伍;治疗腋窝淋巴结核、胸壁结核、胸前疽、腋疽等疾病的回阳软坚汤,即阳和汤的加减方(去鹿角胶、甘草,加白僵蚕、橘红、三棱、莪术、全丝瓜)。从古今经验结合《本经》的记载,似不能用一般的散寒、开腠理、开泄卫气之类说法来解释麻黄在方中的作用,而是要肯定麻黄的“破癥坚积聚”作用,徐灵胎之说还嫌说服力不足。如何能有这样的作用?我看不难作释,那就是以其迅捷之性,温通阳气,气通瘀散,则其病可去。

以上,我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了个人对麻黄的认识。为什么要谈这些,主要是我不满于当今大学中药学教材麻黄发汗、平喘、利尿三大功用之说,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写方法,在某个意义上说,不是写中医教材,而是印证麻黄含麻黄油,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化学成分的作用。照此下去,在堂而皇之的“科学”的大旗下(谁敢跟“科学”较劲儿呢),不仅要丢掉前人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危及中医药的前途,希望引起同道的重视。而我所谈,并不全面,也很肤浅,企盼同道指正。

此外,我还想再谈谈与麻黄有关的一些问题。麻黄辛、苦、温,但非大热。李时珍引僧继洪言,说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恐怕不是事实,或者是把偶然看成了必然。我去年在山西曾问过当地药农,药农大笑,说哪有那回事。或许就是由于以讹传讹的缘故,才使人们畏麻黄如虎吧?

其实单味麻黄,用一般剂量(成人6~9g)入汤剂,在体质壮实者,并没有很强的发汗作用。蒲辅周先生深知麻黄的利与弊,从前他在四川农村县镇行医时,遇时行感冒,发热无汗者,常用走马通圣散,即麻黄研粉,二份,甘草研粉,一份,合匀,每服3~5g,得汗则停服,可收汗出热解之效。“走马”,言其效之迅捷也。查《景岳全书》亦载此方,唯多雄黄一味耳。但走马通圣散并非峻汗之方,蒲老曾向我指出:就是麻黄汤。因为麻黄与桂枝相配,发汗之力大大增强,但亦非一般书上说的“峻汗”之方,唯大青龙汤才是峻汗之方,虽然也是麻桂同用,但桂枝量二两未动,麻黄用量却由原方的三两倍量为六两了。记得余无言先生《余氏父子经验方》说:服桂枝汤不可汗出如水流漓,麻黄汤用后必须大汗淋漓始解,但麻黄汤发汗之力并不如何强大。

当然,我国幅员广大,南北东西,温差甚大。在东北、西北、西南,如遇伤寒表实证,用麻黄2~3g,等于不用,而在江南、岭南,确实往往2~3g即可得汗。不唯此也,不同的人用麻黄后反应也不同。秉赋强,体质壮,药与证又相当者,用之固佳,而体弱之人,即使当用者也要斟酌。我看以前丁甘仁医案,麻黄2~3g,桂枝2~3g,石膏9g,也叫“仿大青龙法表里两解”,不禁窃笑。后来读《程门雪医案》,才知素禀孱弱者,不要说麻黄,就是用桑叶也会造成汗出不止,说明在不同的医疗对象面前用药,还是应当持小心谨慎的态度。

此外,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毕竟温燥发散,所以一般说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还须注意调整配伍。刘渡舟老师曾治一人哮喘,用小青龙汤甚效,患者亦以此方为依赖,连续用十余剂,不意竟鼻衄如注,不得不送医院急救。刘老因此认为用小青龙汤喘减者,可用苓桂剂调理为妥。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亦提出过:北地严寒干燥,各令却最多伏热伏燥,故用小青龙汤,不管有没有里热烦燥,都可以加石膏;用小青龙汤得效后,病未全愈,或愈而复者,又可用从龙汤(龙骨、牡蛎、白芍、清半夏、苏子、牛蒡子)。同样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黄汤时,张锡纯主张,凡阴分不足,内有蕴热者,宜加知母,是为麻黄加知母汤;气虚者则可酌加益气药。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足资临证用药参考。

附:单味用药禁忌

中药一味,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摧人致命,关键在于掌握某药治某病有何禁忌,有忌者警而远之。

1、外感风寒发热忌用:麻黄根、地骨皮、洋金花、河子、麦冬、乌梅、银胡、五倍子、黄芪、五味子、冬虫夏草。

2、实症、实热忌用:人参。

3、皮肤过敏忌用:白芥子。

4、食欲不振忌用:阿胶、黄芩、芦苓、玄参、鳖甲、栀子、防己、山豆根。

5、腹胀忌用:河子、大枣、生地、龙眼肉、饴糖、当归、山药、熟地、黄精、蜂蜜(乳)。

6、胃病慎用:远志、皂矾。

7、呕吐忌用:黄连、苍耳子、黄药子。

8、脾胃虚寒慎用:山豆根、鳖甲、磁石、石膏、龟板、天花粉、苦参、大青叶、知母、黄柏、枳实、川楝子、生地、龙胆草、黄芩、旱莲草、麦冬、青黛、芦荟、天冬、黄药子、玄参。

9、腹泻、大便稀溏慎用:天冬、黄药子、牛蒡子、黄精、柏子仁、知母、百合、蜂蜜、天花粉、枸杞子、肉苁蓉、栀子、桑椹、胡桃肉、生地、旱莲草、锁阳、紫草、女贞子、当归、山豆根、鳖甲、熟地、芦荟、黑芝麻、首乌、槟榔、阿胶、竹沥。

10、脾虚水肿忌用:商陆、半边莲、牵牛子。

11、孕妇慎用:代赭石、桂枝、洋金花、赤石脂、犀角、礞石、牛黄、冰片、木通、龟板、干姜、通草、枳实、冬葵子。不宜用丹皮。

12、孕妇忌用:麝香、巴豆、砒石、牵牛子、射干、甘遂、千金子、雄黄、大戟、大黄、芦荟、商陆、樟脑、乳香、没药、番泻叶、莞花、芒硝。

13、哺乳期忌用:麦芽、大黄、番泻叶。

14、月经期慎用:大黄、桂枝、番泻叶。

15、月经量多慎用:牛膝、三棱、丹皮、莪术、川芎。16、气虚病人忌用:莱服子、青皮。

17、血虚症忌用:全蝎、苍耳子、银胡、藁本。

18、体质虚弱者慎用:守宫、巴豆、甘遂、斑蝥、洋金花、大戟、胆矾、芫花、千金子、明矾、藜芦、威灵仙、常山。

19、肝和肾有病者忌用:大枫子、雅胆子、黄药子、朱砂。

20、青光眼病人忌用:青葙子、熟地、洋金花。

21、冠心病忌用:麻黄。

22、高血压忌用或禁用麻黄,慎用洋金花。

23、各种出血:咯血忌用皂夹、川芎,胃肠道出血忌用雅胆子,血热忌用肉桂,阴虚有热忌用三七、田七,阴热忌用鹿茸,热盛忌用桂枝。

24、盗汗忌用麻黄,自汗忌用麻黄、薄荷、细辛、香糯。

25、剂量不可过大的药:斑蝥、蜈蚣、全蝎、马钱子、柽柳、鹿茸、轻粉、雄黄、朱砂、没药、乳香、黄连、苍耳子、番泻叶、使君子、蒲公英、甘草、防己、青木香、细辛、五加皮。

26、忌长期久服的药:砒石、轻粉、阳起石、雅胆子、罂粟壳、穿心莲、威灵仙、黄连、吴茱萸、朱砂、黄药子。

27、不宜久煎的药:薄荷、茵陈、荆芥、青蒿、钩藤、徐长卿、藿香。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3 11:50:46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用药芒硝 阿胶


    芒硝为含有硫酸钠的天然矿石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碱土地区。将天然产品用热水溶解、过滤,放冷析出结晶,称朴硝或皮硝。再取萝卜洗净切片,与朴硝同置锅内加水共煮,取上层液,放冷析出结晶,即芒硝。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白色粉末,称玄明粉。

   《神农本草经》谓“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

   《伤寒论》6方次,《金匮要略》4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1升):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膈内拒痛……心下因硬”(138);“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139);“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141);“心下满而硬痛者”(154)。
    最简方(3味):大陷胸汤、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主治见前。调胃承气汤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10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248);“胃气不和,谵语者”(29);“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7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内实,即里实。仲景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以及“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之说,则可见内实的症状为按之腹部满痛,且多伴大便不通。据此,大黄配芒硝、甘草主治谵语、汗后发热、心下满痛而大便难者。
    加芒硝方:己椒苈黄汤
    己椒苈黄汤条下有“渴者加芒硝半两”(十二),渴者,指口内干燥,与白术茯苓证的自觉渴感是不同的。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微利则愈”(十二),可见芒硝适用于大便秘结者。
    仲景方根
    大黄芒硝:主治身热汗出,大便五六日不解,腹部板实,按之燥屎累累如卵石,口干舌燥者。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桃核承气汤等。

    方  名    芒硝用量    主要配伍
  大陷胸汤    1升    大黄葶苈子杏仁
  调胃承气汤  半升    大黄甘草
  大陷胸丸    半升    大黄葶苈子杏仁
  大承气汤    3合    大黄厚朴枳实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3合    木防己桂枝人参茯苓
  柴胡加芒硝汤    2合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  姜半夏大枣
  桃核承气汤    2两    大黄桃仁桂枝甘草

    药证发挥
    芒硝主治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其证与大黄证相似,《伤寒论》中6方,芒硝与大黄同用者5方;  《金匮要略》4方,芒硝与大黄同用者3方。所不同的,是大黄证有腹痛、烦躁,而芒硝证则腹中有燥屎,按之累累如卵石,且舌苔厚而干燥无津,说话常舌难转动。

    常用配方
    ①大黄12克 芒硝10克 甘草6克 (调胃承气汤)

    ②大黄12克 芒硝10克 枳实12克 厚朴12克 (大承气汤)
    本方适用于痞满燥实俱全的里实热证,如肠梗阻。

    ③柴胡9克 黄芩3克 制半夏6克 党参3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红枣4枚芒硝6克 (柴胡加芒硝汤)
    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见胸胁苦满、大便干结者。临床多与大黄同用。

    ④大黄12克 桃仁12克 桂枝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桃核承气汤)

阿胶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的加工品,以山东省东阿县所产者品质最佳。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要略》入11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3两):黄土汤、黄连阿胶汤
    黄土汤治“下血、先便后血”(十六),虽主证不明,但用于便血是肯定的。
    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303)。心中烦,不得卧,为黄连、黄芩主治,阿胶证不明,但方中既用大量阿胶,则可推测当有便血或下利脓血等证。
    次大量方(2两):胶艾汤、温经汤、炙甘草汤、大黄甘遂汤
    胶艾汤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腹中痛,为胞阻”(二十)。
    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以及'·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二十二)。
    两方皆可用于子宫出血.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千金翼方》用于治疗“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者(八)。虚劳病,本有出血症状,如“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失精”“虚劳里急、悸、衄……”(六)。可见,炙甘草汤证与大黄甘遂汤证本当有血证,不过原文未直接点明罢了。
    大黄甘遂汤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二十二)。  最小量方(1两):猪苓汤 猪苓汤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22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319)。又原文有“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224),可见身热,汗出少或无汗而渴、心烦、小便不利者,方可使用猪苓汤。既用阿胶,则当有尿血。“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说明仲景在临床上已经观察到淋家易于尿血。
    加减方: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内补当归建中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产后下利虚极”(二十一)。产后本亡血,复加便下脓血,则必用阿胶。
    内补当归建中汤条下有“若取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阿胶二两”(二十一)。是阿胶证最为明白的指示。

    仲景方根
    阿胶黄连:主治血痢。方如黄连阿胶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阿胶地黄甘草:主治虚劳出血、崩漏、便血。方如炙甘草汤、黄土汤、内补当归建中汤、胶艾汤、温经汤。
    阿胶人参麦门冬甘草:主治虚劳赢瘦少气,唇口干燥,咳血、衄血、崩漏。方如炙甘草汤、温经汤。
    阿胶猪苓茯苓泽泻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尿血。方如猪苓汤。

    方  名    阿胶用量    主要配伍
黄连阿胶汤    3两    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
白头翁加甘草阿    2两    黄连  白头翁黄柏秦皮甘草  胶汤
猪苓汤    1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
炙甘草汤    2两    地黄甘草人参麦冬桂枝麻    仁生姜大枣
黄土汤    3两    地黄甘草  白术附子黄芩灶 中黄土
芎归胶艾汤    2两    地黄甘草当归芍药川芎艾叶
内补当归建中汤    2两    地黄甘草  当归  芍药桂枝  生姜大枣
薯蓣丸    7分    地黄甘草  当归芍药人参麦门冬薯蓣桂枝曲豆黄卷川
温经汤    2两    当归芍药人参麦门冬甘草川芎吴茱萸桂枝牡丹皮生姜
大黄甘遂汤    2两    大黄甘遂

    药证发挥
    阿胶主治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其血色或淡红,或鲜红,但其质多淡多稀。便血或先便后血,或为血痢,多配黄芩、黄连,用量宜大;治子宫出血,多配当归、地黄;治尿血多配滑石、猪苓,用量不宜过大。如咳血、虚赢,多为配人参、麦门冬、甘草、地黄。总之,仲景使用阿胶,必见血证。临床上,患者有以出血为主诉者,也有不以出血为主诉者,可以询问其有无出血倾向,如女子月经过多者,碰撞后皮下极易出血者,小便化验有隐血,有鼻衄、咳血等。又其人多面色萎黄或苍白,皮肤枯焦,爪甲无血色是其客观指征。阿胶为“衄家”之专药。

    常用配方
    ①阿胶6克 艾叶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芍药12克 干地黄20克 甘草6克 (《金匮要略》芎归胶艾汤)
    本方适用于子宫出血而见腹中痛者。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妊娠出血等见面色萎黄、唇舌淡者最为适宜。四物汤由此而来。

    ②猪苓15克 茯苓15克 泽泻15克  滑石15克   阿胶15克 (猪苓汤)

    ③黄连12克 黄芩6克 阿胶9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黄连阿胶汤)

    ④炙甘草12克 人参6克 或党参15克 麦冬12克 地黄24~48克 阿胶6克 桂枝9克 或肉桂6克 生姜9片  麻仁12克 大枣30枚(炙甘草汤)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3 11:41:59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用药栀子

栀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产地较广,一般以江西所产者为通用正品,饮片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果实薄而脆,内有多数种子,黏结成团。栀子浸水后可使水染成鲜黄色。

   《神农本草经》谓栀子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施鼓鼻,白癞、赤癞、疮疡”。  

   《伤寒论》入8方次;《金匮要略》入4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
    栀子豉汤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78);t·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心中懊侬,舌上苔者”(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228);“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375)。
    栀子干姜汤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80)。
    以上原文,心中懊侬3条,身热2条,更烦、虚烦、烦热、微烦各1条,胸中窒1条,心中结痛1条。
    次简方(3味):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
    栀子生姜豉汤治栀子豉汤证见“呕者”(76)。
    栀子甘草豉汤治栀子豉汤证见“少气’’者(76)。
    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
    枳实栀子豉汤治“大病后差后劳复者”,条下有''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语(393),可见当有腹痛便秘等证。
    以上均为栀子豉汤的加味方,除栀子厚朴汤外,其余三方的主治主要为加味药证。
    栀子柏皮汤治“伤寒身黄,发热”(261)。
    茵陈蒿汤治“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2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260);“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十五)。
    I.以上两方提示,栀子配黄柏用于身热发黄,配大黄、茵陈蒿治发黄而心胸不安者。
    再次简方(4味):栀大黄汤、大黄硝石汤
    栀子大黄汤治“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I-51)。
    大黄硝石汤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十五)。
    两方提示栀子配大黄治黄疸,并兼见心中懊依或热痛、小便不利而赤等症者。

    仲景方根  
    栀子豆豉:主治烦热而胸中窒,不得眠等。方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等。
    栀子厚朴:主治心烦腹满,方如栀子厚朴汤。
    栀子枳实:主治心烦腹痛。方如枳实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
    栀子大黄:主治发黄、心烦热、腹满痛。方如枳实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
    栀子黄柏:主治身热发黄。方如栀子柏皮汤。
    栀子干姜:主治腹泻以后烦热胸闷者。方如栀子干姜汤。

      方名    栀子用量    主要配伍
    栀子柏皮汤   15个     黄柏 甘草
    栀子干姜汤   14个     干姜
    栀子豉汤      14个     豆豉
    栀子甘草豉汤    14个    豆豉 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    14个    豆豉 生姜
    栀子厚朴汤       14个    枳实 厚朴
    枳实栀子豉汤    14枚    枳实 豆豉
    栀子大黄汤       14枚    枳实 豆豉 大黄
    茵陈蒿汤          14枚    大黄 茵陈
    大黄硝石汤       15枚    大黄 黄柏 硝石

    药证发挥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
    “心中懊侬”一词,各家解释不一,有谓“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吴谦);有谓’’烦心,热燥,闷乱不宁也“(刘完素),有谓''比之烦闷而甚者’’(成无己),有谓“若有所忧闷悔恨然,,(钱潢),其实,各家的解释都不如仲景的原话“烦热、胸中窒,,明了。烦热,即心烦不安,卧起不宁,往往伴有睡眠障碍。胸中窒,即胸部有重压感、窒塞感、呼吸不畅感甚至疼痛感等。如《名医类案》记载江应宿治都事靳相庄伤寒十余13,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知何证,江诊视日:懊侬怫郁证也。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伤寒论诠释》记载,有一董姓妇女,心烦懊侬,昼轻夜重,夜间常欲跑到野外空旷之处,方觉舒适,并有脘腹胀,如有物阻塞感,用栀子、厚朴、枳实煎汤服后而愈。所以,烦热、胸中窒以及心中懊侬等症状均为一种自觉症状,相当于胸闷、焦虑、强迫、失眠等。与此相伴的症状为身体的热感、出汗等,临床常见的焦虑症、强迫症等多有以上的症状。临床所见,烦热而胸中窒者,多易患咽痛、目赤、鼻衄、小便短赤涩痛、舌红等证,其舌苔黏腻较厚,故211条提及“舌上苔”。可注意询问和观察。

    栀子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其黄疸多色鲜明如橘子色,多配伍茵陈蒿、大黄、黄柏等;其腹痛多为上腹部或剑突下持续性的胀痛或灼痛,多配黄连、连翘等;其咽喉疼痛多局部充血或肿大,可配伍桔梗、甘草。山栀子治疗鼻衄尤为擅长。《鸡峰普济方》有柏皮汤,即伤寒栀子柏皮汤,治疗衄血,或从口出,或从鼻出,暴出而色鲜,衄至一二斗,闷绝者。《医林纂要》有栀连四物汤,为四物汤加栀子、黄连,治血逆上出。对尿血、血淋,栀子可配滑石、甘草、阿胶。目赤,多指结膜充血、疼痛等,《圣济总录》栀子汤,用山栀七枚,入塘灰火煨透,水煎,去滓,人大黄末三钱,食后旋旋温服,治目赤。《仁宅直指》泻肝散,以山栀、大黄、甘草、荆芥各等分,每服五钱,治疗眼目红肿疼痛。

    栀子、黄连、连翘均可治烦,但黄连之烦是烦悸,栀子之烦是烦闷、连翘之烦是烦而汗。黄连烦悸而心下痞,栀子烦闷而胸中窒,连翘烦汗而咽中痛。此为鉴别点。不过,临床三药常常合用。

    常用配方
    ①栀子15克 厚朴12克 枳实12克 (栀子厚朴汤)
    本方多用于焦虑症、强迫症、围绝经期综合征、胃炎、食管炎、胆囊炎、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见烦热、腹满而痛者。服药以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烦躁、胸闷、腹胀等症状,同时,有利于睡眠。临床上见服用大量的养心安神药无效的情况下,可改用本方加昧。笔者常常与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等同用。另外,连翘、黄芩等清热除烦,也是常用配伍。

    ②栀子15克 柏皮6克 甘草3克 (栀子柏皮汤)
    应用:详见黄柏条下。

    ③栀子15克 大黄6克 茵陈蒿18克 (茵陈蒿汤)
    本方是利胆退黄的专方,适用于阳黄。多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新生儿溶血、钩端螺旋体病,肝损伤性黄疸、过敏性皮炎、牛皮癣、荨麻疹、蚕豆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小儿胆汁黏稠症、胆石症等。笔者用本方配大柴胡汤治疗胆道急性感染屡效。



  黄柏为芸香科落叶乔木黄柏的树皮。四川所产者皮厚、色鲜黄,药效较佳,视为道地药材。

   《神农本草经》谓黄柏''治五脏肠胃中热结,黄疸,肠痔,止泻痢”。

   《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要略》入4方次。

    原文考证
    栀子柏皮汤治“伤寒,身黄,发热”(261)。
    大黄硝石汤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十五)。
    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者”(371);“下利欲饮水者’’(373)。所谓热利,是身体热而下利,必有烦躁、便下脓血、脉数等证。
    乌梅丸治“蛔厥”、“久利”(338)。

    仲景方根
    黄柏山栀:主治身热、黄疸、小便黄短者。方如栀子柏皮汤。
    黄柏黄连:主治热利。方如白头翁汤、乌梅丸等。

   方名               黄柏用量    主要配伍
  白头翁汤                3两    黄连 白头翁 秦皮
  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汤    3两    黄连 白头翁 秦皮 甘草 阿胶
  栀子柏皮汤              2两    栀子 甘草
  大黄硝石汤              4两    栀子 大黄 硝石

    药证发挥
    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身黄首先是指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之类。发黄有阴阳两类,阴黄者黄色晦黯如烟熏,并有恶寒身冷,舌淡苔白腻;阳黄者黄色鲜明如桔色,并有身热汗出、舌红苔黄腻,黄柏所主者,显是后者。临床也有无身体发黄而汗出衫黄者,或小便不利而黄者,或妇人带下淋漓色黄者,或下肢皮肤溃烂或脚癣而流黄水者,或下肢浮肿,舌苔黄腻者,也可视作黄柏主治。发热者,主要指身体恶热,汗多,或皮肤红肿热痛。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黄短,甚至如红茶色,常有尿频尿急尿痛,或尿道分泌物色黄等表现;小便不利常伴口渴、浮肿等证。后世凡身体下部之病,如阳痿、遗精、淋浊、带下、经漏、痿痹、便血、泻痢、痔瘘、丹毒流火、湿疹等病见上述诸证者,使用黄柏很多。

    常用配方
    ①黄柏6克 山栀9克 甘草3克 (栀子柏皮汤)
    应用:本方是清利湿热的基本方,适用于身热、黄疸、小便不利者。胆道感染、尿路感染、肝炎、关节炎、皮肤病等多用本方加味。笔者治疗胆道感染,多配大柴胡汤,治疗尿路感染、盆腔炎等,多配猪苓汤,再加连翘;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多配茵陈蒿汤;治疗痛风,多配五苓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配小柴胡汤等。

    ②黄柏9克 黄连9克   白头翁6克 秦皮9克 (白头翁汤)
    应用:本方原用于热利下血,心中烦,欲饮水者,现可用于阿米巴痢疾、菌痢、肠炎以及滴虫性阴道炎等。

    ③黄连解毒汤  应用:参见黄连条下。

    ①黄柏lO克 苍术lo克 (《丹溪心法》二妙散)
    本方可用于治疗下肢关节肿痛,不能步履。也可治疗黄疸、皮肤湿疮。笔者常配五苓散治疗痛风。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3 08:28:0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牡丹皮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丹皮以条状皮厚、粉性较足者为佳,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者品质最佳,奉为道地药材,称为凤丹皮。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寒热中风,瘼疯,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金匮要略》入5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2两):温经汤
    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二十二)。

    最简方(5味):大黄牡丹皮汤、桂枝茯苓丸
    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其表现为“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沉紧者”。少腹肿痞,肿为外形肿满,痞为或痛或胀,按之即痛,可见少腹证是明确的。
    桂枝茯苓丸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二十)。  次简方(8味):肾气丸 。肾气丸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六);“脚气上人,少腹不仁”(五);虚劳者,其人多赢瘦,其腰痛且连少腹,少腹拘急,即少腹部或痛或胀,拘挛急迫,痛苦不可名状。少腹不仁,即少腹部松软麻木,感觉减退,同时伴排尿无力。小便不利,即小便艰涩而不畅。
    以上4方,均有少腹证,则丹皮用于少腹部的病症这一点可以明确。又温经汤治月经不调、桂枝茯苓丸治漏下,大黄牡丹皮汤治脓血,则提示牡丹皮可用于血证。

    仲景方根
    牡丹皮桃仁:主治少腹痛、脓肿包块。方如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
    牡丹皮芍药:主治少腹痛。主治温经汤、桂枝茯苓丸。

  方  名    牡丹皮用量    主要配伍
大黄牡丹皮汤    1两    大黄 桃仁 芒硝 瓜子
温经汤          2两    吴茱萸 当归 川芎 芍药 人参
肾气丸          3两    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桂枝附子
桂枝茯苓丸      等分   桂枝 茯苓 桃仁 芍药

    药证发挥
    牡丹皮主治少腹痛而出血者。少腹部按之较硬且疼痛,其出血多为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尤其是与妇人的月经有关,或崩中,或漏下。出血多与少腹痛相关。如出血而少腹不痛者,则有黄土汤、胶艾汤等,多用阿胶、地黄;而少腹痛而无出血者,则又有它药,如芍药、枳实、当归等。据笔者经验,适用丹皮剂者,大多赢瘦而肤色黯红,少腹经常疼痛,女性则多月经不畅,多血块、少腹痛。其舌质多黯红坚老。

    常用配方
    ①丹皮3克 大黄12克 桃仁15克 冬瓜子30克 芒硝lO克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腹腔的化脓性疾病,如阑尾炎、阑尾脓肿、盆腔炎等。

    ②丹皮15克 赤芍药15克 桃仁15克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
    应用:本方适用于少腹部疼痛,漏下,或有包块,头痛昏晕、失眠、烦躁、动悸,肌肤甲错者。临床多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炎、附件炎、子宫肌瘤、不孕症、习惯性流产等妇科疾病以及前列腺肥大、阑尾炎、周围血管疾病等。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3 08:24:35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人参

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主产于我国东北吉林省的长白山区,常称吉林人参。

   《神农本草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伤寒论》入22方次,《金匮要略》入29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3味):大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者”;“呕,心下痞硬者”(十七)。
    干姜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者(第二十)。
    两方皆用于呕吐,皆有人参与半夏。
    次简方(4味):理中汤、吴茱萸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理中汤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386);以及''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396)。
    吴茱萸汤治''食谷欲呕”(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呕而胸满者”(十七)。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359)。
    以上三方皆用于吐利,皆为人参配姜。
    最大量方(4两):木防己汤
    木防己汤治“膈问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十二)。经过吐下,津液不足,故心下痞坚。
    次大量方(3两):桂枝人参汤、理中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桂枝人参汤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163)。
    理中汤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386);以及“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396)。
    生姜泻心汤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157)。
    半夏泻心汤治“呕而肠呜,心下痞者”(十七);“心下满……而不痛者”(149)。
    以上四方人参与干姜、甘草同用,皆用于吐利。四方中心下痞硬2方,心下痞l方。此外,有人参、生姜、甘草的旋覆代赭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其中也有心下痞硬。
    加人参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62)。
    白虎加人参汤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169);“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170);“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饮水,口干舌燥者”(222)。
    四逆加人参汤治“恶寒脉微而复利”者(385)。
    以上三方皆主治汗、吐、下之后诸证,若身痛,脉沉迟者,人参配桂枝、芍药、甘草;若恶寒脉微者,人参配附子、干姜、甘草;若发热、心烦、大渴而舌面干燥者,人参配石膏、知母、甘草。
    加昧方:通脉四逆汤、小柴胡汤、理中汤
    通脉四逆汤条下有“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317)。脉不出,即脉微、脉沉之谓。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96)。此渴,必是大汗后之渴,舌面必干燥。
    理中汤条下有“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386)。腹中痛而非腹中急痛,故此痛非芍药证,而是心下痞硬而痛的意思。

    仲景方根
    人参半夏:主治呕吐不止、心下痞硬。方如大半夏汤治胃反,旋覆代赭汤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161)。
    人参麦门冬甘草:主治虚劳赢瘦少气,兼气逆呕吐、咽喉不利者。方如麦门冬汤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七)。竹叶石膏汤治“虚赢少气,气逆欲吐”(397)。如见心动悸,脉结代,汗出而闷者,当加桂枝、重用甘草,方如炙甘草汤。如妇人月经不调、腹痛、崩漏者,当加阿胶、地黄、当归、芍药等,方如温经汤。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治身体热,大汗出,口大渴,舌面干燥者.方如白虎加人参汤。
    人参干姜甘草半夏:主治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方如半夏泻心汤治心下“满而不痛者”(149);生姜泻心汤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157);黄连汤治“腹中痛,欲呕吐者”(17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66)。如心烦而心下痞满,加黄连黄芩;腹痛胸闷加黄连桂枝;腹满加厚朴。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汤主治“大病差后喜唾”(396);桂枝人参汤主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163)。
    人参生姜甘草大枣:主治干呕、哕逆。方如生姜甘草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十七);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
    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主治反复汗吐下以后,脉微细欲绝.四肢厥冷者。方如四逆加人参汤治“恶寒,脉微而复利”(385);茯苓四逆汤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69);通脉四逆汤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而“利止脉不出者”(317)。
    人参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方如新加汤、柴胡桂枝汤。主治汗出以后,短气,身体疼痛,脉沉迟者。
    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方如小柴胡汤。

    方  名    人参用量    主要配伍
大半夏汤    3两  半夏白蜜
旋覆代赭汤    2两  半夏生姜甘草大枣旋覆花代赭石
炙甘草汤    2两  麦门冬甘草地黄阿胶桂枝麻仁
麦门冬汤    2两  麦门冬甘草半夏粳米大枣
竹叶石膏汤    2两  麦门冬甘草半夏粳米竹叶石膏
温经汤    2两  麦门冬甘草半夏吴茱萸  当归
白虎加人参汤    3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半夏泻心汤    3两  干姜甘草半夏黄连黄芩大枣
黄连汤    2两  干姜甘草半夏黄连桂枝大枣
生姜泻心汤    3两  干姜甘草半夏黄连  黄芩生姜  大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  1两  生姜甘草半夏厚朴
理中汤    3两  干姜甘草  白术
桂枝人参汤    3两  干姜甘草白术桂枝
生姜甘草汤    3两  生姜甘草大枣
橘皮竹茹汤    1两  生姜甘草大枣橘皮竹茹
四逆加人参汤    2两  附子干姜甘草
通脉四逆汤(加减)  2两  附子干姜甘草
茯苓四逆汤    1两  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3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    3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柴胡桂枝汤    1两半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柴胡加芒硝汤    1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两半  柴胡黄芩半夏龙骨生姜铅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两  干姜黄芩黄连
吴茱萸汤    3两  吴茱萸大枣生姜
木防己汤    4两  木防己石膏桂枝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4两  木防己桂枝芒硝茯苓
外台茯苓饮    3两  茯苓白术枳实橘皮生姜
附子汤    2两  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外台黄芩汤   2两  黄芩干姜桂枝大枣半夏
乌梅丸    6两  附子桂枝乌梅细辛干姜 黄连当归蜀椒黄柏
竹叶汤    1两  附子桂枝竹叶葛根防风    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续命汤    3两  麻黄桂枝当归石膏干姜    甘草杏仁芎穷

    药证发挥
    人参主治气液不足。多用于汗、吐、下之后出现以下四种情况者:
    ①心下痞硬、呕吐不止、不欲饮食者:心下痞硬,为上腹部扁平而按之硬,且无底力和弹性。呕吐不止者,指呕吐的程度比较严重,时间长。患者体液和体力的消耗都相当严重,尤其在无法补液的古代,反复的呕吐对机体造成的伤害是相当严重的。故患者必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明显;
    ②身体疼痛、脉沉迟者:在汗、吐、下以后体液不足的状态下,其疼痛多为全身的不适感,似痛非痛,烦躁不安。其脉多沉迟而无力;
    ③烦渴、舌面干燥者:大汗出后其人必精神萎靡,头昏眼花,气短乏力,口干舌燥,烦躁不安,其舌质必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
    ④恶寒、脉微者:其人多有呕吐、食欲不振、下利不止等症。虽恶寒而身凉有汗,脉象微弱或沉伏,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
    根据典籍应用人参的经验,使用人参的客观指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脉象,由大变小,由浮转沉,由弦滑洪大转为微弱;第二是体形,逐渐消瘦,古人所谓的虚赢,就是对身体极度消瘦的一种描述。消瘦之人,其上腹部才变得扁平而硬。所谓“心下痞硬”;第三是舌面。舌面多干燥,患者有渴感。根据笔者经验,其舌苔多见光剥,舌体多瘦小而红嫩。再就是面色,面色萎黄或苍白,并无光泽,即为枯瘦。
    总的来看,人参多用于消瘦或枯瘦之人。瘦人腹肌本偏紧张,又兼心下部疼痛不适;瘦人本不干渴,而反见烦渴而舌面干燥;瘦人的脉搏本来应该浮大,而反沉伏微弱者,则应当考虑人参证。其人不仅肌肉萎缩,而且肤色干枯而缺乏弹性,没有健康人的红光。若是肥胖体型,舌体大而舌苔厚腻、面色红润或晦黯或腻滞者,虽有心下痞硬、口干渴、脉沉迟者,亦非人参证。

    常用配方
    ①人参12克 干姜12克 白术12克 甘草12克 (理中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见反复腹泻、呕吐者,其证为面色黄黯,舌苔厚白,食欲不振,呕吐物、排泄物均呈水样者。如口渴、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如舌尖红、心下痞、烦热者,加黄连;如脉沉微、四肢冷者,加附子。

    ②人参9克 或党参20克 桂枝9克 或肉桂6克 芍药12克 甘草6克 生姜12片大枣12枚(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应用:适用于大汗出后,形瘦弱干枯而身疼痛,脉沉迟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肿瘤放化疗期间、大手术、创伤等均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③人参3克 或党参6克 附子15克 干姜5克 甘草6克 (《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
    适用于腹泄而恶寒、脉沉微者。消化道疾病见反复腹泻、精神萎靡者,心血管疾病见面色灰黯、四肢厥冷者,休克患者见血压不稳、冷汗、脉微欲绝者。

    ④人参9克 或党参15克 石膏48克 知母18克 甘草6克 粳米20克 (白虎加人参汤)
    应用:适用于烦渴、恶热而舌面干燥者。现代临床多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对舌面干燥,大便干结如栗者,本方可加芍药30克 、石斛30克 。

    ⑤人参10克 或党参20克 麦冬12~30克 五味子6~20克 (《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
    应用:本方虽非仲景方,但其组方原则与经方一致,且流传千年,其疗效可靠。本方主治汗出而短气、头昏眼花、心悸、口干、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足膝无力而赢瘦、脉虚弱者。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血管疾病、肺气肿肺心病、神经衰弱等,常用本方。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3 08:09:41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麦门冬

麦门冬
    麦门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入药以肥状多肉、粗大者为佳,杭州苋桥一带所产者品质最优。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瘦短气”。

   《伤寒论》入2方次,《金匮要略》入4方次。

    原文考证
    麦门冬汤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七)。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六);“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七)。
    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397)。    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二十二)。
    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六)。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麦门冬者共5方,与人参、甘草同用者5方,可见麦门冬的主治与人参、甘草相同。人参、甘草主治经汗吐下后气液不足、心下痞硬不食者,则麦门冬主治亦不外如此,且外见枯瘦少气。如麦门冬汤主治的“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是指干呕、咳嗽、气促、心悸动、咽喉干燥,痰涎胶着者;炙甘草汤证则是虚劳赢瘦者的心动悸与脉结代,所谓“心中温温液液’’者,与竹叶石膏汤证的“气逆欲吐”同类。竹叶石膏汤证明确其人“虚赢少气”,温经汤证见于“病下利数十日不止”的老妇人,则其人赢瘦可想而知。薯蓣丸主
治虚劳诸不足,可见其人决非形体丰腴者。所以,麦门冬证必见于赢瘦者。至于其主治。因麦门冬汤为最大量方(7升)与最简方(6味)。故其方证的“大逆上气,咽喉不利”可视为麦门冬证。

    仲景方根
    麦门冬半夏:主治咳呕气逆,咽喉干燥疼痛者。方如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
    麦门冬人参甘草:主治虚劳赢瘦少气。参见人参条下。

  方  名    麦冬用量    主要配伍
炙甘草汤     半升    人参甘草地黄阿胶桂枝麻仁    生姜大枣
竹叶石膏汤    1升    人参甘草半夏竹叶石膏粳米
麦门冬汤      7升    人参甘草半夏粳米大枣
温经汤       1升    人参甘草半夏阿胶吴茱萸当归芎芍桂枝牡丹皮生姜
薯蓣丸    6分    人参甘草阿胶薯蓣 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川芎芍药白术

    药证发挥
    麦门冬主治赢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气逆,有咳喘者,有气促者,有心动悸者,还有干呕不欲食者。咽喉不利,有咽干者,有咽痛者,有黏痰胶着难咯者。其人赢瘦,皮肤枯瘁,脉多见数而无力,其舌则多红而嫩,舌苔少,甚或无苔。相反,口中多清涎而不渴者、恶寒肢冷者,舌质黯淡者,舌质淡胖者以及舌苔厚腻者,都不宜使用麦门冬。

    常用配方
    ①麦门冬70克 半夏6~10克 人参10克 或党参15克 甘草3~10克 大枣12枚粳米20克 (《金匮要略》麦门冬汤)
    本方适用于咳逆上气、干呕、食欲不振、咽喉不利而赢瘦者。慢性咽喉炎、慢性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肌肉萎缩性疾病等可用之。

    ②麦冬10克 石膏48克 人参6克 或北沙参10克 甘草6克 竹叶12克 半夏10克 粳米20克 (竹叶石膏汤)
    本方适用于赢瘦干枯、动悸、自汗盗汗、口渴、干呕或咳逆者。多用于各种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呼吸系统疾病、日射病、糖尿病、口疮、肌肉萎缩性疾病等。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3 08:06:28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经方五味子

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北部地区。故称北五味子。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

   《伤寒论》入4方次,《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
    桂苓五昧甘草汤为最简方(4味),治“咳逆倚息不得卧,……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十二)。
    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七)。
    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者”(七)。
    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十二)。
    以上四方均用于咳逆上气。桂苓五味甘草汤证描述比较具体。其证的要点有三:①气从少腹上冲胸咽;②面如醉状;③时复冒。前①、②证为桂枝甘草汤证,时复冒为五味、茯苓主治。冒为眼前发黑,与眩同类,故常眩冒同称。咳逆上气而致眩冒,想必上气的程度比较严重。此时,不可使用麻黄,误用麻黄则有厥逆、筋惕肉闰、心动悸等变证。故改小青龙汤为桂苓五味甘草汤。
    加昧方:四逆散、小柴胡汤、真武汤
    四逆散条下有“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318)。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96)。
    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316)。
    以上三方均因咳而加五味子。

    仲景方根
    五昧子干姜细辛:主治咳喘气逆。入麻黄剂,多配半夏:主治咳喘、倚息不得卧,痰多如水者。方如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入附子剂,主治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而咳者,方如真武汤。入茯苓甘草剂,主治胸满气冲而咳者,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五昧子干姜柴胡甘草:主治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而咳者。方如小柴胡汤(加减)、四逆散(加减)。
    五昧子桂枝茯苓甘草:主治咳逆上气时冒者。方如桂苓五味甘草汤。

    方  名        五味子用量      主要配伍
    小青龙汤        半升         干姜细辛麻黄半夏芍药桂枝甘草石膏
    厚朴麻黄汤      半升         干姜细辛麻黄半夏厚朴石膏 杏仁小麦
    射干麻黄汤      半升         生姜细辛麻黄半夏射干紫菀 款冬花大枣
    苓甘五味姜辛汤  半升         干姜细辛茯苓甘草
    真武汤          半升         干姜细辛茯苓  芍药  白术  附子生姜
    小柴胡汤(加减)  半升         干姜柴胡甘草黄芩半夏
    四逆散(加减)    5分          干姜柴胡甘草芍药枳实
    桂苓五味甘草汤  半升         桂枝茯苓甘草

    药证发挥
    五味子主治咳逆上气而时冒者。咳逆上气者,即呼吸困难,患者或倚息而不能平卧,或胸满气上冲,或张口抬肩,喉中有哮鸣声,或静坐尚平,动辄气喘吁吁。严重者可见虚汗淋漓、头昏眼花,如有物蒙蔽其头目,即所谓“冒”。这种病人常常伴有夜寐不安,或乱梦纷纭,或心慌心悸,或遗泄,或腰膝酸软,或大便滑泄,故五味子常与许多药物配伍应用,如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以及后世的生脉散、四神丸、麦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黑地黄丸等均是。

    五味子与泽泻均可治“冒”,但两者的适应证不同。泽泻治浮肿而冒且眩,伴有小便不利;五味子治气逆头昏而冒,伴有汗出心慌失寐。

    五味子治咳,入柴胡剂合干姜,入麻黄附子剂合细辛、干姜。

    常用配方
    ①五味子10克 桂枝12克 甘草9克 茯苓12克 (《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汤)
    主治:咳逆上气、心悸、头昏、多汗者。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多用之。临床尚可加山萸肉、龙骨、牡蛎、党参、麦门冬等,效果更好。

    ②柴胡24克 黄芩9克 半夏10克 党参9克 甘草6克 干姜6克 五味子10克 红枣12枚(小柴胡汤加减)
    本方多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见病情迁延不愈,遇风冷更甚,痰色清稀者。如肤色白,易出汗,唇舌红者,加生石膏30克 、连翘20克 ;如唇舌淡者,加肉桂6克 或桂枝12克 。

    ③五味子lO克 人参10克 麦冬15~30克 (《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
    本方虽非仲景方,对组合严谨,并久经后世临床检验,疗效可靠,也属经方范畴。本方适用于汗出而短气、头昏眼花、心悸、口干无津、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足膝无力而赢瘦、脉虚弱者。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血管疾病、肺气肿、神经衰弱、日射病、高原病等均可用之。临床配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更好。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3 08:02:4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石膏  知母

石膏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石。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

   《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13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1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既是最大剂量方,又是最简方,治“伤寒,脉浮滑”(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若自汗出者”(219);“伤寒,脉滑而厥者”。可见脉滑而厥,汗自出,是仲景使用白虎汤的主要指征。其脉浮滑而厥,为脉来流利、动数圆滑而易得,且伴四肢厥冷,这与四逆汤证的脉来沉迟或沉微而四肢厥冷者截然相反。根据“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的记载,则其证必有身热有汗,且无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169);“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  (170);“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饮水,口干舌燥者”(222);“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二)。可见白虎加人参汤可治身热、自汗出,大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燥、心烦、脉浮洪大者。
    白虎加桂枝汤治“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四),身无寒但热,并有烦躁,与白虎汤证同。
    以上三方,.均用石膏、知母,主治身热汗出,烦躁,脉浮滑等证。
    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397)。虚赢,为形体消瘦、肌肤枯燥;少气,指因气逆而呼吸微弱、气力不足;气逆,指咳、呕、虚里跳动之证。此为石膏配合麦门冬、人参的主治。
    次大量方(半斤、鸡子大):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大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木防己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63);若以石膏易桂枝,为麻黄汤,治“无汗而喘”(35、235),可见石膏证有“汗出”。
    大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若去石膏、生姜、大枣,减麻黄、甘草用量,即为麻黄汤,其主治为“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46);或“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大青龙汤证与麻黄汤证的不同点就在烦躁有无上,可见石膏证有“烦躁”。
    越婢汤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十四)。越婢加术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的“里水”(十四);以及“肉极热,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五)。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七)。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七)。可见石膏配麻黄治汗出而一身尽肿者,又治咳喘而脉浮大者(七)。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十二)。此方证中石膏证不明。
    加昧方: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七);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因有烦躁而喘,故加石膏(2)。可见石膏入麻黄剂主治咳喘而烦躁。

    仲景方根
    石膏甘草粳米知母:主治身热、自汗出,烦躁、脉滑。方如白虎汤。
    石膏甘草粳米人参麦冬:主治身热、口舌干燥。方如竹叶石膏汤。
    石膏甘草麻黄桂枝:主治无汗身体痛而烦躁者,或咳喘而烦躁者。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石膏甘草麻黄杏仁:主治汗出而喘。方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石膏甘草麻黄生姜大枣:主治汗出而肿,方如越婢汤。亦主恶风寒,脉紧、头痛,方如文蛤汤(十七)。
    石膏甘草龙骨牡蛎:主治心悸、惊狂、汗出而脉浮大者。方如风引汤治“热癫痫”,“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瘼疚,日数十发,医所不疗”(五)。

    方  名    石膏用量    主要配伍
白虎汤    1斤  甘草粳米知母
白虎加人参汤    1斤  甘草粳米知母人参
白虎加桂枝汤    1斤  甘草粳米知母桂枝
竹叶石膏汤    1斤  甘草粳米人参竹叶麦冬半夏
桂枝二越婢一汤  24铢  甘草麻黄桂枝芍药大枣生姜
麻黄杏仁甘草石  半斤  甘草麻黄杏仁
大青龙汤    鸡子大甘草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
麻黄升麻汤    6铢  甘草麻黄桂枝升麻当归知母
续命汤    3两  甘草麻黄桂枝  当归人参干姜
越婢汤    半斤  甘草麻黄生姜大枣
越婢加术汤    半斤  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白术
越婢加半夏汤    半斤  甘草麻黄生姜大枣半夏
文蛤汤    5两  甘草麻黄生姜大枣杏仁文蛤
小青龙加石膏汤  2两  甘草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 五味子 半夏
竹皮大丸    2分  甘草生竹茹桂枝白薇
风引汤    6两  甘草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牡蛎 寒水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脂
厚朴麻黄汤    鸡子大麻黄杏仁厚朴半夏干姜细辛 五味子小麦
木防己汤    12枚  木防己桂枝人参

    药证发挥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身热,有高热,也有身体自觉发热,还有畏热喜凉,喜饮冰凉食物者。
    汗出,即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  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汗出,也是古代许多石膏方的主治病证,如《肘后方》石膏甘草散,两药等分为末,以米浆送服,治大病愈后多虚汗。《伤寒总病论》则用于治疗湿温多汗,妄言烦渴。《普济方》也用石膏、甘草治疗“暴中风,自汗出如水者”。

    烦渴,也称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参。《伤寒论》形容这种所谓的“大烦渴”时这样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舌上干燥,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观指征;欲饮水数升,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强烈程度。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脉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参汤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认为石膏的主治是烦渴。他说:“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也”(<药徵》)。《圣惠方》石膏粥(石膏半斤、粳米一合)治疗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也将I=1舌干燥、舌苔焦作为客观指征。
    脉滑数,为脉来流利,动数圆滑易得,脉率快,多见于高热病人;浮大、洪大,为脉来浮露易得,多见于赢瘦之人或汗  出过多或出血之时。
    使用大剂量石膏的客观指征有如下三点:
    ①面白而皮肤憔悴:虽身热汗出,但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临床可见,黄胖人则多身体困重、脉象沉迟,黑胖人则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证,可以鉴别。
    ②舌面干燥,舌苔薄:大量的出汗,导致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故出现舌面干燥;患者肠胃内无有形的积滞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湿润或厚腻,均非石膏主治。
    ③脉形浮大、洪大:因为只有这种脉象的人,才能出现大渴、大汗出,并出现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证。如果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与石膏证恰恰相反。
    另外,《伤寒论》在白虎汤主治中两次提到''腹满”,此腹满与大黄、厚朴、枳实所治的腹满是完全不同的。彼为肠胃有形积热,而此为无形气热,故腹皮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黄芪证的汗出不烦,石膏证的汗出必烦。石膏所治的多汗,与桂枝所治疗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悸汗、虚汗;石膏所治的多汗多伴有烦渴、身热等,是烦汗、热汗。而且,两者在脉象上有明显的区别。石膏证脉滑而数,桂枝证脉缓而迟。
    石膏的大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且并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饮,而不是像白术、茯苓、泽泻证的口渴,为渴而不欲饮水,或虽饮不多且喜热饮。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辨》

    药证发挥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身热,有高热,也有身体自觉发热,还有畏热喜凉,喜饮冰凉食物者。
    汗出,即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  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大。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汗出,也是古代许多石膏方的主治病证,如《肘后方》石膏甘草散,两药等分为末,以米浆送服,治大病愈后多虚汗。《伤寒总病论》则用于治疗湿温多汗,妄言烦渴。《普济方》也用石膏、甘草治疗“暴中风,自汗出如水者”。
    烦渴,也称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参。《伤寒论》形容这种所谓的“大烦渴”时这样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舌上干燥,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观指征;欲饮水数升,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强烈程度。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脉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参汤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认为石膏的主治是烦渴。他说:“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也”(《药徵》)。《圣惠方》石膏粥(石膏半斤、粳米一合)治疗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也将口舌干燥、舌苔焦作为客观指征。

    脉滑数,为脉来流利,动数圆滑易得,脉率快,多见于高热病人;浮大、洪大,为脉来浮露易得,多见于赢瘦之人或汗出过多或出血之时。
    使用大剂量石膏的客观指征有如下三点:
    ①面白而皮肤憔悴:虽身热汗出,但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临床可见,黄胖人则多身体困重、脉象沉迟,黑胖人则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证,可以鉴别。
    ②舌面干燥,舌苔薄:大量的出汗,导致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故出现舌面干燥;患者肠胃内无有形的积滞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湿润或厚腻,均非石膏主治。
    ③脉形浮大、洪大:因为只有这种脉象的人,才能出现大渴、大汗出,并出现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证。如果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与石膏证恰恰相反。
    另外,《伤寒论》在白虎汤主治中两次提到“腹满”,此腹满与大黄、厚朴、枳实所治的腹满是完全不同的。彼为肠胃有形积热,而此为无形气热,故腹皮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黄芪证的汗出不烦,石膏证的汗出必烦。石膏所治的多汗,与桂枝所治疗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悸汗、虚汗;石膏所治的多汗多伴有烦渴、身热等,是烦汗、热汗。而且,两者在脉象上有明显的区别。石膏证脉滑而数,桂枝证脉缓而迟。
    石膏的大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且并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饮,而不是像白术、茯苓、泽泻证的口渴,为渴而不欲饮水,或虽饮不多且喜热饮。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辨》提出的白虎汤“四禁”可以供参考。“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这对正确使用白虎汤提出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张仲景使用石膏由两个剂量段。1斤的大剂量和半斤以下的小剂量段。两者的主治是不同的。小剂量石膏多配麻黄,治汗出而喘,或无汗而烦躁,或汗出而一身尽肿。因配伍的不同,临床可不受上述客观指征的限制。

    石膏目前的常用量多在15~50克 之间,但也有远远超出此范围的。张锡纯先生常用两许,对热重的,常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更有治疗一毛姓患者的喘证,生石膏用到斤余。

    张仲景用石膏多配粳米。张锡纯先生有石膏粳米汤,用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可得清汁两大碗。趁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笔者则多配山药。

    生石膏的服法以汤剂为多,也可使用散剂。如张锡纯先生对热病中儿童不肯服药,或闻药即吐者,均用生石膏细末煎取清汤,徐徐温服,多次服用。对于温病壮热,呕吐不能服药,甚至饮水也呕吐者,为避药味,将梨切片,蘸生石膏末,细细嚼之。

    常用配方
    ①石膏48克 知母18克 甘草6克 粳米20克 或山药30克 (白虎汤)
    白虎汤是历来治疗温病的主要方剂。《伤寒论》中将白虎汤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极期,明代温疫大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白虎汤治疗“温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明代名医缪希雍治疗温病的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间。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30克 左右。重者一次量达1。0克 。甚至有一昼夜连服近5()0克 的。清代名医余霖所创制的清瘟败毒饮(石膏、知母、犀角一今用水牛角代替、生地、丹皮、赤芍、黄连、黄芩、连翘、栀子、玄参、竹叶、桔梗),即是白虎汤和清热地黄汤(原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其中石膏有大剂、小剂之分,大剂180~240克 ,小剂也有24~36克 之多。现代应用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无名高热、皮肤病有许多报道。其应用指征以恶热自汗、大渴、烦躁、脉滑而厥为主。笔者在血液病出现汗出、口渴、脉洪大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加水牛角、生地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中出现严重渴感、出汗等症状时,白虎汤可配合人参同用,方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苍术,为白虎加苍术汤,可用于恶热自汗、大渴而小便不利者,某些风湿热、糖尿病,皮肤病可用之。

    ②石膏48克 人参6克 或北沙参20克 麦冬12克 甘草6克 竹叶12克 半夏10克 粳米20克 (竹叶石膏汤)
    应用:本方清热养阴剂,适用于赢瘦干枯、口干燥、心动悸、干呕或咳逆者。各种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日射病、糖尿病、口疮等可用之。

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要略》入5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百合知母汤
    百合知母汤治“百合病发汗后者”(三)。此证不详,但百合病本“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其心烦意乱之状可想而知,“发汗后”,则其人有汗可知。《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含知母2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六)。
    最大量方(6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
    从石膏条下3方原文可见,知母配石膏用于身热有汗,烦躁、脉浮滑而厥者;加人参则主治身热而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燥、心烦、脉浮洪大者。加桂枝则主治“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可见知母用于身热汗出而心烦、脉浮之证。
    次大量方(4两):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顽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五),此证又名历节。《金匮要略》原文“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五),可见此证也有发热汗出,“温温欲吐”的“温”,通“蕴”,为闷热的意思。故“温温欲吐”,即心中烦闷而欲吐。
    仲景方根
    知母石膏甘草:主治身热、自汗出,烦躁、脉滑。方如白虎汤。
    知母百合:主治烦热恍惚。方如百合知母汤。
    知母酸枣仁:主治虚烦不得眠。方如酸枣仁汤。

    方名      知母用量    主要配伍
白虎汤          6两    石膏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参汤    6两    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白虎加桂枝汤    6两    石膏甘草粳米桂枝
百合知母汤      3两    百合
桂枝芍药知母汤  4两    桂枝芍药附子麻黄甘草白术防风生姜   
酸枣仁汤        2两    酸枣仁甘草茯苓川芎

    药证发挥
    知母主治汗出而烦。身热口燥渴,脉浮大者,配石膏、人参;骨节疼痛,配桂枝、石膏;身体赢瘦、独足肿大者,配桂枝、芍药、附子、麻黄等;身体赢瘦;心烦意乱者,配百合;虚烦不得眠,配酸枣仁、甘草。所谓汗出而烦,指其人或自汗,或盗汗,或出黄汗,同时心烦不安,甚至不得眠。知母所治的此种心烦,与大黄、黄连、栀子所主的烦不同,大黄之烦,因腹中结实,痛闭而烦;黄连之烦,因心下痞痛。悸而烦;栀子之烦,因胸中窒塞、舌上有苔而烦,皆有结实之证。而知母之烦,肠胃之中无有形邪气,临证无痛窒症状,故称之为“虚烦”。
    使用知母,可注意以下的客观指征,①身体赢瘦。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比较强调这个指征。身体赢瘦而脚肿如脱,肿在一处,全身反瘦,所谓“独足肿大”,就可以使用知母。酸枣仁汤证的虚劳,本有“面色薄”“酸削不能行”等证,故也属赢瘦之列。②舌红苔薄。瘦人舌本红,加有汗出而心烦,则更当红;苔薄,示肠胃中无有形积热。

    常用配方
    ①石膏48克   知母18克 甘草6克 粳米20克 或山药30克 (白虎汤)  应用:详见石膏条下。

    ②酸枣仁20克  川芎6克  茯苓6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金匮要略》酸枣仁汤)
    本方是安神方,适用于神情恍惚、多疑虑,睡眠不安者。对于神经症、围绝经期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失眠等见舌苔不厚腻者可用。笔者临床常与温胆汤合用治疗上述病证。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19:53:34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桔梗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昧):桔梗汤
    桔梗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甘草汤不效,复加桔梗,而为桔梗汤,咽痛之外尚有何证?《伤寒论》不明,《金匮要略》条文可补其不足。从“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七)的条文可见,桔梗汤证除咽痛外,当有咳、咽干、胸满等。不渴,是其人体内无水气,必无小便不利、身重等证,与白术证、茯苓证相差甚远。  最大量方(3两):排脓汤 排脓汤主治不明。其组成为桔梗汤加生姜、大枣,故主治可参见桔梗汤。  加昧方: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条下有“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317),可见桔梗专治咽痛。若大病之后,见脉沉伏、心下痞硬、食欲不振等证者,桔梗不可用,当用人参。

    仲景方根
    桔梗甘草:主治咽痛及咳吐脓痰。方如桔梗汤。

    方  名      桔梗用量    主要配伍
    桔梗汤      1两         甘草
    通脉四逆汤  1两         甘草附子干姜
    排脓汤      3两         甘草生姜大枣
    排脓散      2分         枳实芍药
    白散        3分         巴豆贝母
    侯氏黑散    8分        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黄芩

    药证发挥
    桔梗主治咽痛、咽干或咳者。其咽痛常为干痛,可伴音哑声嘶;其咳不伴喘,常为干咳,或为浊痰如脓,患者有诉说胸闷胸痛者。桔梗所治的咽痛,多为咽喉疼痛干燥,而无明显渴感,亦无小便不利、身重等证。患者的全身状态比较好,无脉沉伏或脉微细,也无心下痞硬、食欲不振等证。另外,桔梗不可大量使用,因对咽喉有刺激,会引起恶心或呕吐。

    常用配方
    桔梗3克 甘草6克 (桔梗汤)
应用:以咽干咽痛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慢性咽喉炎、声带疾病、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可用之。临床多加味使用,如加玄参、麦冬,为玄麦甘桔汤,多用于咽干咽痛、局部红肿糜烂、便秘者;配合半夏厚朴汤,可用于治疗咽喉异物感的疾病,如咽喉炎、食管炎、梅核气。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者,可配合连翘、黄芩、山栀等。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19:21:48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2 19:41 编辑

黄煌论杏仁 桃仁


杏仁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辽杏、西伯利亚杏的成熟种子。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

   《伤寒论》入10方次,《金匮要略》入15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70枚):麻黄汤、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喘而胸满者”(55);“脉浮,无汗而喘者’’(237)。
    麻黄加术汤治湿家的“身烦疼”及“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二)。
    次大量方(50枚):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63)。
    以上三方均治喘,处方中均有杏仁、麻黄、甘草。

    最简方(2味):《外台》走马汤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十一)。本方为杏仁与巴豆同用,杏仁的药力显然没有巴豆猛烈,但其用于腹胀与大便不通是可以肯定的。杏仁与泻下药同用的尚有大陷胸丸。该方治“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131),条下谓“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次简方(3味):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九)。短气,为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续,与喘类似。但程度上较喘为轻,大多伴有胸腹部的闷胀感。因茯苓主治眩悸而小便不利者,则此方证的胸中气塞、短气当为杏仁、甘草主治。
    加昧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苓甘五昧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条下有“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又云“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十二)。形肿,即面目浮肿貌。浮肿,本应使用麻黄,而反用杏仁者,是因为其人有手足痹。所谓手足痹即手足麻木、身体不仁,如血痹、风痹状(见六)。而血痹、风痹当用黄芪桂枝之类,与麻黄主治相远,所以可以推测,其人本不是麻黄的适应证,其形体当偏瘦,肌肉当偏紧,故虽有面部浮肿貌,亦非真肿,而是气机壅滞所致。其人当有胸满腹胀等证,所以,《金匮要略》用本方再加大黄治“面热如醉”者(十二),就是这个原因。
    又小青龙汤条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40)。喘,本应使用麻黄,今不用麻黄,而用杏仁,其理何在?推想这种喘属于微喘短气之类,患者当有胸闷痛。如茯苓杏仁甘草汤的“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九),就属于此类。还有,杏仁配厚朴可治喘,如《伤寒论》谓“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1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但这种喘的程度也是比较轻的,而且伴有胸腹胀满等证,否则,不会用除满的厚朴。所以,杏仁主治胸满而喘。

    仲景方根
    杏仁麻黄甘草:主治湿家之喘、身痛、发黄等。加桂枝,为麻黄汤,治恶寒身痛、头项强痛,无汗而喘;加石膏,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出而喘;加薏苡仁,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湿家汗出当风,致一身尽疼、发热的风湿病(二)。加连翘,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瘀热发黄(262)。
    杏仁厚朴:主治腹满便秘或喘或咳。方如麻子仁丸治大便硬(262);厚朴麻黄汤治咳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喘(18、43)。
    杏仁大黄:主治胸腹痛而便秘者。方如大陷胸丸治胸痛便秘(131);大黄廑虫丸治“赢瘦腹满……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六)。
    杏仁茯苓甘草:主治胸中气塞,悸动而便秘者。方如茯苓杏仁甘草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方名     杏仁用量    主要配伍
麻黄汤        70个    麻黄 甘草 桂枝
麻黄加术汤    70个    麻黄 甘草 桂枝 白术
续命汤        40个   麻黄甘草桂枝 当归人参石膏干姜川芎
桂枝麻黄各半汤    24枚  麻黄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
桂枝二麻黄一汤    16个  麻黄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 石膏
小青龙汤    半升  麻黄 甘草 桂枝 芍药 细辛 干姜 五味子 半夏 石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0个  麻黄甘草薏苡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50个  麻黄甘草石膏
大青龙汤            40枚  麻黄甘草石膏桂枝生姜大枣
文蛤汤              50个  麻黄甘草石膏生姜文蛤大枣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0个  麻黄甘草连轺赤小豆大枣 生姜生梓白皮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50个  厚朴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厚朴麻黄汤          半升   厚朴 麻黄 石膏 半夏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小麦
麻子仁丸            1升    厚朴大黄麻子仁芍药枳实
大陷胸丸            半升   大黄葶苈子芒硝
大黄廑虫丸    1升 大黄廑虫黄芩甘草桃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廑虫蛴螬
《外台》走马汤    2枚    巴豆
茯苓杏仁甘草汤    50个    茯苓 甘草
苓甘五味加姜辛    半升    茯苓 甘草 五味 干姜 细辛
半夏杏仁汤                半夏
苓甘五味加姜辛    半升    茯苓 甘草 五味 干姜 细辛
半杏大黄汤                半夏 大黄
薯蓣丸    6分    薯蓣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白术 麦门冬 柴胡 桔梗 茯苓

    药证发挥
    杏仁主治胸满而喘,兼治腹胀便秘。配麻黄、桂枝、甘草治无汗身痛而喘;配桂枝、芍药、厚朴治汗出腹胀而喘;配茯’苓、甘草治眩悸胸满短气。胸满为自觉证,是胸部的满闷感。常伴有咳嗽、气喘以及腹胀、便秘。所以杏仁配大黄、巴豆治大便不通而胸腹胀痛者。如气喘胸满腹胀较厉害者,患者可以见到面目浮肿。


桃仁    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仁。

   《神农本草经》谓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

   《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50枚):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苇茎汤
    桃核承气汤与大黄牡丹皮汤两方均为桃仁与大黄、芒硝同用,其主治相同者为少腹疼痛。桃核承气汤治“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其表现为“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沉紧者”。少腹急结,即少腹部或痛或胀,拘挛急迫,痛苦不可名状;少腹肿痞,肿为外形肿满,痞为或痛或胀,按之即痛,可见少腹证是明确的。

    大黄牡丹皮汤证的“小便自调”一证,也可视为桃仁证之一。根据仲景原文,凡有瘀血者,其人当小便自利,所谓“少腹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125);“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126)。故抵当汤治“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124);“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  (125);抵当丸治“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126)。小便自利,为小便通畅尿量较多,无浮肿、身重等。

    苇茎汤治肺痈,其证为“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胸中甲错,为皮肤粗糙不平。而皮肤粗糙者.大多赢瘦而黯黑,则此方应适用于赢瘦、肌肤甲错之体的肺痈。

   最简方(3味):下瘀血汤 下瘀血汤治“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的产妇腹痛。干血为瘀血之一。《金匮要略》中主治干血的处方还有大黄廑虫丸,其证为“赢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六),药物组成有下瘀血汤全方,’则上述主治可作为下瘀血汤证的补充。又《金匮要略》主治疟母瘕瘕的鳖甲煎丸中也含下瘀血汤全方,则下瘀血汤可治腹中的肿块。另下瘀血汤并主“经水不利”,则妇人的干血当有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证。“干血着脐下”,是指少腹部硬满疼痛,按之痛甚。
    其他方: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治“妇人宿有瘕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十二),此病为瘀血成虾块,与“干血着脐下”的病状相似。

    仲景方根
    桃仁大黄:主治少腹硬满疼痛。加水蛭,治发狂,方如抵当汤、抵当丸;加廑虫,治经水不利,方如下瘀血汤。
    桃仁牡丹皮:主治少腹疼痛、脓肿包块,方如大黄牡丹皮汤、桂枝茯苓丸。

      方名      桃仁用量       主要配伍
    桃核承气汤    50个       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抵当丸          25个       大黄水蛭虻虫
    垫当汤          20个       大黄水蛭虻虫
    大黄牡丹皮汤  5O个      大黄牡丹芒硝瓜子
    下瘀血汤      20枚       大黄廑虫
    大黄廑虫丸    1升       大黄廑虫黄芩甘草杏仁芍药 干地黄 干漆
    桂枝茯苓丸    等分      桂枝 茯苓 牡丹 芍药
    苇茎汤        50枚       苇茎 薏苡仁 瓜瓣

    药证发挥
    桃仁主治肌肤甲错者。所谓肌肤甲错,指皮肤干燥、粗糙、脱屑如有鳞甲,或增厚、色素沉着。肌肤甲错者,大多形体赢瘦、面色黯黑,尤其是两目眶发黑发青,口唇多黯紫,舌质黯红坚老,并且多伴情绪不安定或狂乱、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大便干结等。
    小便自利与否,是鉴别桃仁证的指征之一。小便不利者,多属白术证、茯苓证、泽泻证,其舌多体胖而淡红,其形体多浮肿貌,与桃仁证显然不同。小便自利,为体内无水,则其人必赢瘦。

    桃仁证与杏仁证均有大便干燥,但杏仁疗喘,多配麻黄治脉浮气喘便秘,而桃仁治狂,多配大黄治脉沉发狂便秘,此为区别。桃仁与人参、麦门冬、甘草等均用于赢瘦之人,但桃仁证的皮肤干糙如鱼鳞,口唇黯红;而后者的皮肤干枯而无油光。口唇淡红而无华。

    桃仁多配伍其他药物同用,如少腹硬满疼痛、肌肤甲错者,配大黄、芒硝、廑虫;肌肤甲错、咳嗽胸满者,配苇茎、苡仁、瓜瓣;妇人月经紊乱,腹中有瘢块.配桂枝、芍药、牡丹皮、茯苓。

    常用配方
    ①桃仁12克 大黄12克 芒硝10克 桂枝6克 甘草6克 (桃核承气汤)
    精神不安、少腹硬痛、大便秘而肌肉坚紧者。精神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盆腔炎症、睾丸炎、前列腺炎、外伤可用之。

    ②桃仁12克 大黄9克 廑虫10克 (《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妇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精神病等见少腹硬满疼痛、大便秘而肌肤甲错者。

    ③桃仁15克 丹皮15克 赤芍药15克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
    少腹部疼痛,漏下,或有包块,头痛昏晕、失眠、烦躁、动悸,肌肤甲错者。临床多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炎、附件炎、子宫肌瘤、不孕症、习惯性流产等妇科疾病,并可用于前列腺肥大、阑尾脓肿、周围血管疾病、皮肤病等。

    ④桃仁12克 红花10克 地黄15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芍药12克 (《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
   本方从芎归胶艾汤演变而来,适用于形体赢瘦、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舌紫黯者。临床多用于月经不调、头痛、腹痛等疼痛性疾病。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19:11:02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栝萎 薤白

栝萎实
    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改称瓜蒌。栝蒌成熟果实经去柄洗净,置笼内蒸至稍软,压扁切块入药者。以成熟、橙黄、肥大者为上品。

   《伤寒论》入2方次,《金匮要略》入3方次。

    原文考证
    小陷胸汤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根据仲景原文所述,结胸病以心下痛、按之硬满、大便不通为特征,如大结胸病为“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Et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137)。一般来说,若不按而痛者,为大结胸,按之而痛者,为小结胸。小陷胸汤条文未明确提示大便不通,但“脉浮滑”一句有所提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脉滑”者,多有大便不通、腹痛拒按等证。如“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256);“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十)。

    栝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九)。本方减薤白用量,加半夏,为栝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九)。如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九),可见栝蒌实与薤白同用主治胸痹病,其症状为胸背痛。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半夏人参可治呕,不呕故去之;胸中烦,必有闷痛,否则不会用栝蒌实。

    仲景方根
    栝蒌实薤白:主治胸痛彻背、咳吐黏痰者。方如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桂枝汤。
    栝蒌实半夏:主治胸闷痛。方如小陷胸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参见半夏条下。
    栝蒌实枳实:主治胸闷、腹满而痛、便秘者。方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方  名    栝蒌实用量    主要配伍
栝蒌薤白白酒汤    1枚    薤白  白酒
栝蒌薤白半夏汤    1枚    薤白半夏白酒
枳实薤白桂枝汤    1枚    薤白枳实厚朴桂枝
小陷胸汤          1枚    半夏黄连
小柴胡汤(加减)    1枚    柴胡黄芩甘草生姜大枣

    药证发挥
    栝蒌实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其证为胸部以及上腹部的窒闷感,疼痛感,并常常涉及背部。可伴有咳吐黏痰,以手按之,剑突下或上腹部可见压痛。大便干结,或数日一解。其舌苔可见干腻较厚。

    栝蒌实证与枳实证相似,其区别在于:栝蒌实证偏于胸闷,而枳实证偏于腹痛,故咳吐黏痰者多用栝蒌实,而腹痛腹满多用枳实。

    常用配方
    ①栝蒌实20克 薤白12克 白酒适量(《金匮要略》栝蒌薤白白酒汤)
    胸背痛、咳吐黏痰、大便秘结者。可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等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冠心病、心绞痛等。但临床较少单独应用本方的报道。

    ②黄连5克 半夏12克 栝蒌实20克 (小陷胸汤)
    清热通便止痛化痰剂,多用于胸闷痛、心下痞痛、咳嗽痰黏、恶心、大便秘结者。一些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炎症以及一些心血管疾病可以见到本方证。


薤白
    薤白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地下鳞茎。原植物均系野生,习惯以产于江、浙等南方地区者为良,故有南薤白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金疮疮败”。

   《伤寒论》入l方,《金匮要略》入3方次。

    原文考证
    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均为薤白与栝蒌同用,主治胸痹病,其症状为胸背痛,其考证详见栝蒌实条下。
    四逆散加减法:“泄利后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318)。四逆散本可治疗胸腹痛,胸腹痛剧烈而且伴有里急后重者,当加薤白。
    仲景薤白方共四,薤白与栝蒌同用者三,与枳实同用者二,可见其主治与栝蒌实、枳实相似,用于痛证为多。

    仲景方根
    薤白枳实:主治下利腹痛、里急后重。方如四逆散加减法。

     方名        薤白用量    主要配伍
  栝蒌薤白白酒汤    半斤     栝蒌实白酒
  栝蒌薤白半夏汤    3两      栝蒌实半夏白酒
  枳实薤白桂枝汤    半斤     栝蒌实枳实厚朴桂枝
  四逆散(加减)      3升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药证发挥
    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其证与枳实证、栝蒌实证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枳实证偏于腹痛.而薤白证偏于胸痛,而且多伴背痛。栝蒌实证偏于心下按之痛,而薤白则胸闷痛而无按处。其舌象必有厚腻苔。其人肌肉坚紧,平时大便难解,常有胸满腹痛等证。如其人肥满,肌肉松软者,虽有胸中气塞,短气等证,也不可使用薤白、栝蒌实等药,当用桂枝、干姜、白术、茯苓、杏仁等为宜。

    常用配方
    ①薤白12克 栝蒌实12克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半夏12克 茯苓12克 苏叶10克 (笔者经验方)
    凡以胸腹闷痛,欲嗳不能,大便秘结,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均可以本方治疗。临证治疗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经症、气管炎、哮喘等。

    ②薤白12克   柴胡10克   芍药12克   枳实10克   甘草3克 (四逆散加味方)
    治疗腹痛下利,里急后重,舌苔后腻者,如胃肠炎、痢疾、胆囊炎等都有明显效果。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16:36:22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2 16:54 编辑



黄煌论厚朴 枳实



厚朴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等地均产厚朴,四川所产者质量为优。湖北恩施地区所产的厚朴,断面深紫色,油足,香味浓,品质尤佳,故有紫厚朴、油厚朴之名。
   《神农本草经》谓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

   《伤寒论》入6方次;《金匮要略》入11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半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七物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66)。
    厚朴七物汤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十)。
    大承气汤治“腹满不减”,“腹满痛”,“腹胀不大便”。
    从上可见大剂量厚朴主治腹胀满。
    厚朴三物汤治“痛而闭”(十)。痛指腹痛,并必有胀满;闭,指便秘。
    次大量方:厚朴麻黄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大黄汤
    厚朴麻黄汤(5两)治“咳而脉浮”(七)。
    枳实薤白桂枝汤(4两)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八)。
    厚朴大黄汤(1尺)治“支饮胸满者”。支饮的主要表现为“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4-二),则可见厚朴尚用于胸满而咳逆者。
    最简方(3味):厚朴大黄汤、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栀子厚朴汤
    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者”(十二)。
    厚朴l一物汤治“痛而闭”(十)。
    小承气汤治“腹大满不通者”、“心下硬”、“下利谵语”等。
    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
    以上主治不外是胸满腹满。
    加减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喘家”(18),“下之微喘”(43)。喘家,多伴有胸满,甚至腹胀。所以可以使用厚朴。

    仲景方根
    厚朴枳实:主治胸腹满痛。方如栀子厚朴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厚朴杏仁:主治咳喘而腹满便秘者。方如厚朴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厚朴枳实大黄:主治胸腹满痛而便秘者。方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大承气汤、麻子仁丸、
    厚朴枳实栀子:主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方如栀子厚朴汤。
    厚朴半夏生姜:主治腹满而或咳、或呕、或咽喉不利者。_----方如厚朴麻黄汤治咳、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腹胀满、厚朴七物汤(加减)治腹满而呕、半夏厚朴汤治“咽中如有炙脔”  十)。

  方  名    厚朴用量    主要配伍
  小承气汤    2两      枳实大黄
  厚朴三物汤  8两      枳实大黄
  厚朴大黄汤    l尺    枳实大黄
  大承气汤    半斤    枳实大黄芒硝
  厚朴七物汤    半斤    枳实大黄甘草桂枝大枣生姜
  麻子仁丸    1尺    枳实大黄杏仁麻子仁芍药
  栀子厚朴汤    4两    枳实栀子
  枳实薤白桂枝汤    4两    枳实薤白桂枝栝蒌实
  厚朴麻黄汤    5两    半夏干姜杏仁麻黄石膏细辛 小麦五味子
  半夏厚朴汤    3两    半夏生姜茯苓干苏叶
  厚朴生姜半夏甘    半斤    半夏生姜甘草人参
  桂枝加厚朴杏子    2两    杏仁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药证发挥
    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腹满,即自觉腹部胀气,按之有抵抗感,如按捺橡胶气枕的感觉差不多,叩之有鼓声。嗳气或放屁以后,患者常常觉得轻松一些。《斗门方》记载,用厚朴放火上烘烤,然后蘸生姜汁再炙烤,直至焦黑,研细末,调服,可以治疗心腹胀满,还能止泻和治疗反胃。《博济方》有方用厚朴、甘草、苍术、陈皮为散,和生姜、红枣同煎,治疗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这就是著名的平胃散。清代沈金鳌有香朴丸一方,用厚朴四钱,附子二钱,木香一钱,研末为丸,主治老人脾胃虚寒,气滞腹胀,食欲不振而恶寒者。清代的温病学家在治疗一些发热性疾病过程中的胸闷腹胀,常常使用厚朴,如和黄连同用为连朴汤,与苡仁、杏仁、白蔻仁同用为三仁汤。近代名医张锡纯介绍,他年轻时每午后3~7点腹胀,后单独嚼服厚朴2克 后,两天即消失。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治疗l例顽固性腹胀,自诉心下胀满,日夜有不适感,投《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方,厚朴用12克 ,2诊而愈。

    胸满。即胸膈间有一种气塞满闷感,多伴有咽喉异物感,咳逆、气喘痰呜等。胸满多伴有咳喘。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枳实)主治“支饮胸满”。支饮是一种古病名,其主要表现为“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与现代所谓的支气管哮喘十分相似。所以,厚朴是可以治疗咳喘的。正如元代名医王好古所说,厚朴“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治疗咳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厚朴麻黄汤,也必用厚朴。特别是咳喘兼有腹满便秘、舌苔厚、脉实而滑等症状者,效果尤为明显。但如果咳喘而大便溏薄,冷汗淋漓,头昏眼花、心悸脐跳、脉虚浮无力者,则厚朴就不适合了。
    从临床可见,胸满与腹满是难以截然划分的,两者常常同时出现。咳喘者常常腹胀而大便不通,腹胀饮食不化者又常常诱发咳喘,而导致胸满。

    总之,厚朴是消胀除满药。明代《本草汇言》说得很全面:“一切饮食停滞,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芪致成喘胀,诚为要药。”
    厚朴大剂量用于治疗腹满。张仲景常用至半斤。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人参与厚朴的比例为1:8,如以一两为3克 计算,则厚朴的剂量应达到24克 为宜。而小剂量则用于治疗咳  逆胸满、咽喉不利,量仅2~4两,方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常用配方
    ①厚朴24克 生姜24片 半夏24克 甘草6克 党参3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适用于经过反复吐利以后的腹胀满。如慢性肠炎、慢性胃炎、中毒性肠麻痹、小儿消化不良等。

    ②厚朴15克 半夏10克 麻黄12克 干姜6克 细辛6克 五味子10克 石膏12克 杏仁12克 小麦20克 (《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
    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花粉症等,其人多见咳喘胸满、倚息不得卧、喉中唏吼有声,腹胀、脉浮者。患者一般体质较好,舌苔较厚。

    ③厚朴9克 半夏25克 茯苓12克 苏叶6克 生姜15克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本方对情怀不畅,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闷腹胀,苔腻者最有效果。现多用于咽部异物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帕金森病、食管憩室、食管痉挛、慢性咽炎、慢性胃炎、小儿厌食症、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

    ④厚朴6克 杏仁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9片大枣12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适用于体质虚弱的咳喘,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见患者心悸、腹胀者。

    ⑤栀子15克 厚朴12克 枳实12克 (栀子厚朴汤)

枳实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枸橘或香橼的果实。产地较多,江西者品质较佳,称江枳实。

   《神农本草经》谓枳实主“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

   《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16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7枚):枳术汤
    枳术汤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十四)。心下坚,即心下硬满,白术主治水饮在心下的目眩、小便不利。本不治心下坚,则心下坚为枳实主治。又方后有“腹中软即当散也”语,可见腹中坚硬。
    次大量方(5枚):桂枝生姜枳实汤、厚朴七物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栀子大黄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九)。心中痞,即胸脘部有痞塞不通之感;诸逆,即气上逆,如气逆抢心,干呕气塞;心悬痛,《医宗金鉴》谓“如空中悬物动摇而痛”,可理解为心窝部分向上牵引而痛。桂枝治气上冲,生姜治呕,则枳实主治心中痞而牵引痛。
    厚朴七物汤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十);大承气汤治“腹满不减”“腹满痛”,“腹胀不大便”;厚朴三物汤治“痛而闭”(十)。3方均为枳实与大黄、厚朴同用,主治腹满而痛。
    栀子大黄汤为枳实与大黄、栀子、豆豉同用,主治“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十五),据原文“酒黄疸,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可见栀子豆豉主治心中懊侬,大黄、枳实用于心中烦热而腹满痛。
    最简方(2味):枳实芍药散、枳术汤
    枳实芍药散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二十一)。
    枳术汤主治见前。
    次简方(3味):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橘枳姜汤、桂枝生姜枳实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
    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卧起不安,说明腹胀满的程度较重,故方中枳实厚朴同用。
    枳实栀子豉汤与栀子厚朴汤仅为厚朴豆豉之别,主治“大病差后劳复”(393),其条下有“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棋子五六枚”之语,则可见此证必有腹满,只是程度较栀子厚朴汤证为轻。
    橘枳姜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十);桂枝生姜枳实汤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九)。两方均有枳实、生姜,治胸中痞塞而痛。
    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者”(十二)。
    厚朴三物汤治“痛而闭”(十)。
    小承气汤治“腹大满不通者”,“心下硬”,“下利谵语”等。
    加昧方:《千金》三黄汤条下有“腹满加枳实一枚”(五)。

    仲景方根
    枳实芍药:主治腹痛大便硬。方如枳实芍药散治产后腹痛;大柴胡汤治''按之心下满痛”(十);麻子仁丸治大便硬(247)。

    枳实栀子:主治烦热而胸腹痛者。方如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

    枳实白术:主治腹胀食不下,腹中有水声者。方如枳术丸治心下硬满水饮者,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消食”(十二)。

    枳实薤白栝蒌实:主治胸闷痛而大便结者。方如枳实薤白桂枝汤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九)。

    枳实厚朴大黄:主治胸腹满痛而便秘者。参见厚朴条下。

    方名        枳实用量    主要配伍
  枳实芍药散    等分    芍药
  四逆散    10分    芍药 柴胡 甘草
  大柴胡汤    4枚    芍药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 大枣
  麻子仁丸    半斤    芍药大黄厚朴麻子仁杏仁
  小承气汤    3枚    厚朴大黄
  大承气汤    5枚    厚朴大黄芒硝
  厚朴七物汤    5枚    厚朴大黄甘草大枣桂枝生姜
  厚朴三物汤    5枚    厚朴大黄
  厚朴大黄汤    4枚    厚朴大黄
  栀子大黄汤    5枚    栀子大黄豆豉
  栀子厚朴汤    4枚    栀子厚朴
  枳实栀子汤    3枚    栀子  豆豉
  枳实薤白桂枝汤    4枚    厚朴薤白桂枝栝蒌实
  千金三黄汤(加减)    1枚    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
  橘皮枳实生姜汤    3两    橘皮生姜
  桂枝生姜枳实汤    3两    桂枝生姜
  枳术汤    7枚    白术
  外台茯苓饮    2两    白术茯苓人参橘皮生姜

    药证发挥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痞是不适感,满为胀满。即患者感觉胸腹部胀闷感、疼痛感、堵塞感;用手按压剑突以下,可以明显地感到腹壁有抵抗感,患者可诉说不适感或气塞感。这就是张仲景所谓的“心下坚”“心下硬”。大便干燥难解,或数日一行,所谓“腹大满不通”、“脾约”,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后世用枳实枳壳治疗便秘,如《传信适用方》用枳壳粗末,生姜、葱白煎服,加阿胶2片,治疗老人大便风秘不通,或用蜜煎导不能通者。

    枳实与厚朴经常同用,两者均能治胸腹满,但厚朴除满,是除胀满;枳实除满,是除坚满。厚朴除满不治痛,枳实除满且治痛。

    古今枳实同名而异物,仲景所用枳实,即今之枳壳。对此,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他说:“六朝以前医方,惟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惟枳实,大者惟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此说可以存考。按照目前临床的习惯用法,大便秘结者用枳实,腹胀者用枳壳。
    凡结胸、腹满、舌苔厚腻者,必用枳实,如果舌苔厚腻渐退,枳实用量宜逐渐减少。其用量范围为5~20克 。

    常用配方
    ①枳实10-30克 芍药10~30克 (《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作汤剂用)
    应用:参见芍药条下。

    ②柴胡10克 甘草lO克 芍药lo克 枳实lO克 (四逆散)

    ③柴胡24克 大黄6克 枳实lO克 黄芩9克 半夏10克 芍药9克 生姜15克 大枣12枚(大柴胡汤)
    应用:参见柴胡条下。

    ④枳实15克   白术6克 (《金匮要略》枳术汤)
    用于心下坚、腹满、胸胁痞满、胃中有水声、昏眩、便结者,病如胃下垂、消化不良、胃石症、子宫下垂等。

    ⑤枳实10克 薤白24克 桂枝3克 厚朴12克 栝蒌实12克 (《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
    本方适用于胸腹满、心下痞塞、胁下气逆上冲胸,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者。如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胸痹、心功能不全、气胸、胃肠功能紊乱、肋间神经痛等。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16:04:3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2 16:07 编辑


黄煌论黄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
    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可见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次简方(4味):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腰以下肿、难以屈伸、下重,均指下半身有浮肿。  加昧方: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原文为“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闰,闰即胸中痛,有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十四)。本条文字较多,但其所述的症状有:①出汗,以腰以上为多,或进食后出汗,或盗汗,汗色发黄;②身重,甚至疼痛,尤其是腰髋部疼痛;③小便不利;④皮肤粗糙如鱼鳞,或易生恶疮。桂枝汤本可治疗自汗,但汗出程度较严重者,当加黄芪;自汗而有小便不利而身体重者,当加黄芪。另外,有皮肤粗糙、有痈疽败疮者,当加黄芪。这与《神农本草经》“主痈疽久败疮”的记载相似。

    经方药对  仲景方根
    黄芪桂枝芍药:主治汗出而肿,关节疼痛者。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身肿,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出而小便不利、身体重及恶疮。
    黄芪防己:主治四肢肿。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黄芪白术:主治汗出而肿,肌肉无力。方如防己黄芪汤。如加防己,为防己黄芪汤的基本配伍,多用于下肢浮肿。加防风,即为后世名方玉屏风散。可用于虚人感冒、恶风自汗等。
    黄芪麻黄:主治身体重汗出而喘,或关节疼痛。方如防己黄芪汤(加减)、乌头汤、《千金》三黄汤。

    方名            黄芪用量     主要配伍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5两     桂枝 芍药 苦酒
黄芪桂枝五物汤        3两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桂枝加黄芪汤          2两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黄芪建中汤          1两半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胶饴
防己茯苓汤            3两     防己 桂枝 茯苓 甘草
防己黄芪汤         1两1分     防己 白术 甘草
防己黄芪汤(加减)   1两1分     麻黄 防己 白术 甘草
乌头汤                3两     麻黄 芍药 甘草 川乌
《千金》三黄汤        2分     麻黄 独活 细辛 黄芩

    药证发挥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
    黄芪证的汗出,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进餐时出汗甚多,以上半身为显著。有的白天自汗以外,入夜也出汗,表现为一觉醒来,周身如浸在水中。临床上有些患者并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

    黄芪证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

    肌无力,既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体质状态。《金匮要略》中的“尊荣人”就是肌肉松软无力,比较适用黄芪的体质。其外观特征为: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黯,都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浮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舌苔润。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皮肤黄黯,易于感染或溃疡。另外,此类患者多能食、贪食,但依然无力。这种患者,笔者称之为“黄芪体质”。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黄芪体质”多见的原因。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

    作为成人黄芪证的鉴别关键,在于腹证。其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可称之为“黄芪肚”。

    黄芪证反映在脉象上并无特异性。《金匮要略》中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者,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者,所以,黄芪证对脉象不作明确的规定。

    黄芪证与桂枝证都有汗出,但黄芪证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而桂枝证是汗出而不肿且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如汗出而肿、肢体麻木疼痛者,黄芪桂枝可同用,方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证与黄芪证均有肿,区别在于有汗与无汗的不同。治疗关节疼痛而浮肿者,两者也可同用,方如《金匮要略》的乌头汤。

    仲景使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克 ;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 ;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克 。此外,《伤寒论》不用黄芪,《金匮要略》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黄芪须久服方能见效。

    面白形瘦、肌肉坚紧、平时咽喉易于红肿疼痛、大便秘结者,黄芪慎用,尤其不可大剂量使用,使用不当,可有腹胀气等副反应。

    常用配方
    ①黄芪30~120克 糯米30~50克 (民间经验方)
    此为民间药粥,多用于治疗全身性浮肿,也可以治疗脱力多汗等。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制作方法是,先煎黄芪,取汁,后人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②黄芪15~30克   白术12克   防风6~12克 (《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以自汗恶风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常用本方加昧。如过敏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老人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③黄芪15~30克 防己12克  白术12克 甘草3克 生姜4片大枣5枚(《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
    以下肢浮肿、肌肉松软无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适用之,如中老年人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腰椎病、肾病等。笔者经验,治疗高血压浮肿,可重用黄芪30克 以上,并配相同剂量的葛根。糖尿病肾病可加石斛、赤芍、怀牛膝。脑梗死可加葛根、丹参、川芎。

    ④黄芪15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18片  大枣12枚(《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疾病。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消化道溃疡、腰椎病、颈椎病、糖尿病并发症、皮肤病、外科感染性疾病等。如果舌质紫黯者,芍药用赤芍。

    ⑤黄芪15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甘草6克 饴糖40ml生姜9片大枣12枚(《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
    以慢性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神经衰弱症等,也可用于手术后创口久不愈合者。还可以用于消瘦而浮肿的某些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⑥黄芪30~60克 当归6克 赤芍12~30克 川芎12克 桃仁12克 红花6克 地龙10克 (《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
    本方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专方。大剂量使用黄芪的时候必须看体型,有无黄芪体质的存在。肌肉松软无力、四肢麻木、活动不利,下肢浮肿,自汗,舌质紫黯、面色黄黯者最为适合。不仅中风后遗症可用,即糖尿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皮肤病、眼底病等也可使用。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13:20:34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7 10:41 编辑



经方用药  大黄

大黄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南大黄的根茎。四川的南大黄产量较大,为通用正品,故有川大黄之称。但道地药材应推青海所产的西宁大黄。其表面呈黄棕红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有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内部花纹排列整齐,极似缎面的织锦,故名锦纹大黄。本品疗效特佳而少毒副反应,为大黄中的珍品。

   《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

   《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6两):大陷胸汤、厚朴大黄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135);“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137);“心下满而硬痛者”(149)。提示大黄配芒硝、甘遂用于心下至少腹硬痛、便秘者。
    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者”(十二)。支饮,为咳喘类疾病,《金匮要略》所谓“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十二)。
    次大量方(4两):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黄硝石汤、大黄牡丹汤、大黄甘遂汤、厚朴三物汤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十七)。
    调胃承气汤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10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248);“胃气不和,谵语者”(29);“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7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内实,即里实。仲景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以及“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之说,则可见内实的症状为按之腹部满痛而大便不通。据此,大黄配芒硝、甘草主治谵语、汗后发热而心下满痛而大便难者。

    小承气汤治“阳明病,其人多汗,……大便必硬,硬则谵语”(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214);“下利谵语者”(374);“腹大满不通者”(208);“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250);“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251条)。以上原文提示,大黄配枳实、厚朴主治烦热多汗、谵语而腹大满痛、心下硬、脉滑数者。考栀子厚朴汤,为本方大黄易栀子,主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则可见腹满为枳实、厚朴证。以此推之,小承气汤主治中大黄证当为“谵语”,“心下硬”。

    大承气汤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212);“阳明病,谵语,有潮热”(215);“汗出谵语者”(217);“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220);“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238);“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241);“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24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252);“阳明病,发热汗多者”(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254);“腹满不减,减不足言”(255);“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256);“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320);“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321);“腹胀不大便者”(32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56);“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脉实者”(240);“脉数而滑者”;“下利不欲食者”(十);“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二);“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十七);“下利脉迟而滑者”(十七);“下利脉反滑者”(十七);“下利已差,至七年月日复发者”(十七);“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二十一);“产后……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二十一)。综上所述,大黄配芒硝、厚朴、枳实主治潮热汗出、烦、谵语、长时问不大便、腹满痛、按之心下坚、口干燥、脉滑实者。又根据原文禁忌证:“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无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208);“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209)。可见使用大承气汤必有汗多潮热及大便干燥。

    桃核承气汤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106)。大黄牡丹汤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十八)。两方均有大黄、芒硝、桃仁,其主治中均有少腹硬痛的腹证。

    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按之心下满痛者”(十)。

    大黄硝石汤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十五)。仲景方中大黄与栀子多用于身热发黄,且都有腹证可凭。本方证为“腹满”,茵陈蒿汤证为“腹微满”,大黄栀子汤证为“热痛”。
    大黄甘遂汤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二十二)。
    厚朴三物汤治“痛而闭者”(十)。

    最简方(2味):大黄甘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十七)。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154)。心下,指胃脘部;心下痞,是指胃脘部如物填塞,胀闷不舒。按之濡,是指以手按压,腹肌尚柔软不硬。本方加黄芩,为泻心汤,用于吐血衄血(十六)。
    加减方:桂枝加大黄汤、《千金》三黄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治“大实痛者”(279)。《金匮要略》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十),则可知腹痛剧烈,按之满痛。《千金》三黄汤条下有“心热加大黄二分”(五),心热,必有烦,谵语、如狂等证。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条下有“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十二)。可见面红,亦为大黄证之一。

    仲景方根
    大黄芒硝:主治身热汗出,大便五六日不解,腹部板实,按之燥屎累累如卵石,口干舌燥者。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

    大黄厚朴枳实:主治腹大满痛,视之如覆瓦,按之硬痛者。方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

    大黄桃仁:主治少腹急结硬满、其人如狂。多加芒硝,方如桃仁承气汤治少腹急结、其人发狂,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抵当汤治“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124);“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125);“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二十二);抵当丸主治“少腹满”(126)。加廑虫或水蛭也治产后腹痛、妇人月经不畅。方如下瘀血汤治“产妇腹痛”(二十一);抵当汤治“妇人经水不利下”(二十二)。

    大黄栀子:主治身热发黄,腹微满者。方如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

    大黄黄连:主治心下痞、吐血衄血,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也可加黄芩,如泻心汤。

    大黄甘遂:主治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方如大陷胸汤、大黄甘遂汤。

    大黄附子:主治腹大痛而精神萎靡,恶寒自汗者。方如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

  方名     大黄用量  主要配伍   
大黄甘草汤     4两    甘草
大陷胸汤       6两    芒硝 甘遂
大陷胸丸      半斤    芒硝 葶苈子 杏仁
调胃承气汤     4两    芒硝 甘草
大承气汤       4两    芒硝 厚朴 枳实
小承气汤       4两    厚朴 枳实
厚朴三物汤     4两    厚朴 枳实
麻子仁丸       1斤    厚朴 枳实 麻子仁 芍药 杏仁
厚朴大黄汤     3两    厚朴 枳实 甘草 桂枝 生姜 大枣
桃核承气汤     4两    桃仁桂枝甘草芒硝
抵当汤         3两    桃仁水蛭虻虫
抵当丸         3两    桃仁水蛭虻虫
大黄廑虫丸    10分    桃仁水蛭廑虫黄芩甘草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 蛴螬
大黄牡丹皮汤   4两    桃仁牡丹芒硝瓜子
下瘀血汤       3两    桃仁廑虫
桂枝加大黄汤   2两    芍药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大柴胡汤       2两    芍药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黄连泻心汤 2两    黄连
泻心汤         2两    黄连黄芩
附子泻心汤     2两    黄连黄芩附子
大黄附子汤     3两    附子 细辛
茵陈蒿汤       2两    栀子 茵陈蒿
栀子大黄汤     1两    栀子 枳实 豆豉
大黄硝石丸     4两    栀子 黄柏 硝石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l两    防己 葶苈 椒目
大黄甘遂汤            4两    甘遂 阿胶

    药证发挥
    根据原文考证,大黄诸方主治有以下四方面:
    ①腹证:如心下硬、按之心下满痛、按之心下坚、心下痛按之石硬、心下急、心下必痛、心下痞、少腹急结、少腹满、腹胀、腹微满、腹满不减、大实痛、痛而闭、胸满等;
    ②精神症状:如谵语、心热、其人如狂、烦、烦躁、独语如见鬼状、目中不了了等;
    ③大便症状:如大便难、不大便六七日、大便乍难乍易、大便硬或下利脉反滑、自利青水而心下必痛等;
    ④脉证:如脉滑而疾、脉数而滑、脉迟而滑、脉实、脉沉而紧、下利而脉反滑等。以上诸证.虽非大黄一药主治,但也不离大黄主治,临床则是各证的程度不一罢了。为便于记忆,大黄主治的以上诸证,可概括为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三证。

    痛而闭,指腹满痛而大便不通,或泄下臭水而腹痛更甚,按之腹部有充实抵抗感,重压之下患者可感到腹部不快的压痛感和胀痛感,是里实证;大陷胸汤主治“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这是比较典型的大黄证。但是,腹痛和大便秘结,不一定两者俱全或两者俱重。以下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大黄:

    一种是腹痛剧烈而且按之满痛者。举例而言,大实痛。《伤寒论》“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实,指腹部按之疼痛胀满,如《金匮要略》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痛,指腹痛。大,表示疼痛的程度剧烈。张仲景中对便下脓血、或泻下青水者,只要腹痛剧烈,按之腹部硬满的,仍可使用大黄。如大柴胡汤中有大黄,主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大承气汤主治“自利青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321),成为少阴三急下的变法之一。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为“内实”,并将与没有大便或大便干结困难视为同一类病症。所谓“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再举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满而痛,虽有缓解,但仍痛苦非常。可见程度相当严重。张仲景认为“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二种情况,是大便不通日久者,也可使用大黄。如不大便六七日,甚至十余日,出现神昏谵语、发潮热者。如大承气汤主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212条);“伤寒六七El,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252)。

    烦而热:烦为精神症状,如其人如狂、烦躁、谵语、心热、目中不了了等。临床常见的焦虑忧郁、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晕,思维减慢、思维错乱等,都可以归属为··烦”。热,为自觉身热,或潮热,发热等。临床常见的面红升火,躁动燥热,头部多汗,以及出血等,均可认为是“热”。

    滑而实:为脉证,滑,一指脉来流利,圆滑鼓盛,二也指脉搏相对较快,如脉滑而疾,脉数而滑等。实,指脉象有力,如脉实、脉滑等。脉之真有力,真有神,方是真实证。假有力,假有神,便是假实证。就此脉象而言,患者的心功能较好,血压较高。体格比较壮实。

    相反,以下三类症状则必须慎用大黄:①腹痛而喜按者,或数日不大便而无所苦、腹部松柔者,或腹皮虽急而按之中空无力者;②精神萎靡、身重浮肿、懒言喜睡、畏寒无汗者;⑧脉沉微、沉迟、虚浮、沉细无力者。
    大黄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兼治虽多,但必有烦热、腹痛、脉滑等证。同时,必须配伍其他药物。如心下痞、吐血衄血多配黄连、黄芩;痛经、闭经多配桂枝、桃仁、丹皮;黄疸多配茵陈蒿、山栀子;呕吐多配半夏、柴胡、黄芩等;痈疽疔疮多配黄连、黄芩、连翘、赤芍、天花粉等。
    根据承气汤证“口干燥”、  “口燥咽干”,大陷胸汤证的“舌上燥而渴”以及《金匮要略》“舌黄未去者,下之黄自去,,的记载,可见大黄证的客观指征为口燥舌黄。其舌质坚老,舌苔黄厚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笔者称之为“大黄舌”。对舌面润滑,口不燥渴者,大黄当慎用,所以仲景有“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条)之训。

    使用大黄要注意患者的整体状态。适用于大黄者,尤其是较长期使用大黄者,大多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黯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血黏度偏高。笔者称之为“大黄体质”。大黄体质多见于中老年人。

    大黄用量有大、中、小三个剂量段:大量(6两,18克 以上)攻下,中量活血通经(3~4两,10~12克 ),小量(1~2两,3-6克 )除痞退黄。

    常用配方
    ①大黄12克 甘草3克 (《金匮要略》大黄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通便剂,多用于习惯性便秘、反胃呕吐。

    ②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3克 (《金匮要略》泻心汤)
    应用:参见黄连条下。

    ③大黄12克 芒硝10克 甘草6克 (调胃承气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便秘而腹硬,但不满,腹如仰瓦,腹中放屁极臭,腹部按之有燥屎磊磊,时有谵语或精神亢奋者、舌黄燥者。肠梗阻、习惯性便秘、自家中毒、胆结石多用之。

    ④大黄12克 枳实10克 厚朴12克 (小承气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身热汗出、谵语、腹痛胀满,便秘、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有力者。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胃肠手术后肠胀气、顽固性呃逆、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用之。

    ⑤大黄6克 栀子15克 茵陈蒿18克 (茵陈蒿汤)
    应用:参见山栀子条下。

    ⑥大黄9克 附子15克 细辛6克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
    应用:参见附子条下。

    ⑦大黄10克 桃仁15克 廑虫lO克 (《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腹痛腹胀、便秘、肌肤甲错、形瘦,女子月经不调者。妇科疾病、腹腔肿瘤或炎症、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可用之。

    ⑧大黄12 桃仁12 桂枝9 芒硝10 甘草6(桃核承气汤)
    本方原治少腹急结拒按,其人如狂者,现多用于具有精神症状或下腹部疼痛、二便不畅为特征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暴发性菌痢、糖尿病、急性坏死性肠炎、肝性血卟啉病、特发性血尿、慢性肾盂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挤压综合征、肛周脓肿。

    ⑨柴胡24克 大黄6克 枳实9克 黄芩9克 半夏15克 芍药9克 生姜15克 大枣12枚(大柴胡汤)  应用:参见柴胡条下。

    ⑩大黄6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桂枝加大黄汤)
    腹痛、便秘而自汗、气上冲者多用之。如痢疾、顽固性荨麻疹、胃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肠梗阻等。




大黄 《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下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临床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伤寒杂病论》含大黄的方剂 31 首, 其中《伤寒论》16 首,《金匮要略》15首, 有大黄的方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达 89 次, 是仲景配伍组方常用药物之一。

通积攻下

大黄大苦大寒, 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作用,用于大便秘结, 可以荡涤肠胃积滞浊物, 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邪热搏结肠胃之大便秘结尤为其长。

仲景多用大黄配伍芒硝、枳实、厚朴以泻热通便, 行气荡积。

经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等。

曹颖甫医案

予尝诊江阴街肉庄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

惟满头剧痛,不言语,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

余曰: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与之。

大黄12g,枳实9g,川朴3g,芒硝9g。

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1剂而愈。

壮热便闭而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乃热邪伏里,灼竭津液之征。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瞳神为肾所主,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今燥热亢盛,真阴欲竭,当此之时,病势危急,迟则莫救,故用急下存阴之法,大承气汤主之。



泻热逐水

大黄苦寒通利, 沉而不浮, 泻下攻积, 荡涤肠胃, 其主治之积, 不但有燥屎之积, 更有水饮之积聚, 可使水饮之邪下趋从大便而去。

仲景多用大黄配伍甘遂以泻热逐饮。

经方有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大黄甘遂汤、己椒苈黄丸等。

岳美中医案

天津罗某某,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习以为常。身体硕胖,面目光亮,每以身健而自豪。

冬季感受风寒历,自服青宁丸与救苦丹,病不效而胸中硬疼,呼吸不利,项背拘急,俯仰为难。

经人介绍,乃请余诊。其脉弦而有力,舌苔白厚而腻。辨为伏饮踞于胸肠,而风寒之邪又比热入里,热与水结于上,乃大陷胸丸证。为疏:

大黄6克,芒硝6克,葶苈子9克,杏仁9克

水二碗、蜜半碗、煎成多半碗,后下甘遂末1克。

服1剂,大便泻下两次,而胸中顿突爽。又服1剂,泻下4次此病告愈,而饮茶之嗜亦淡。

按    本案结胸证已具,非峻药不能攻逐于下。惟部位偏高,宜峻药缓攻,故用大陷胸丸药并重用白蜜半碗,取其甘缓之性,使药力留恋于上焦,不致有下之过急而伤正留邪之弊。

活血逐瘀

大黄性善通泄, 入血分, 调血脉, 具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 能泻下瘀血, 推陈致新, 畅气机而和血脉, 善化瘀消结, 破癓瘕积聚, 为治疗瘀血证常用药物。

仲景多用大黄配伍桃仁、水蛭、虻虫以活血祛瘀。

经方有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抵当汤、抵当丸、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等。

刘渡舟医案

杜某某,女,18岁。因遭受惊吓而精神失常,或哭或笑,惊狂不安。

伴见少腹疼痛,月经衍期不至。舌质紫暗,脉弦滑。

此乃情志所伤,气机逆行,血淤神乱。

桃核承气汤主之。

桃仁12克,桂枝9克,大黄9克,炙甘草6克,柴胡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水蛭9克

2剂。药后经水下行,少腹痛止,精神随之而安。

刘老指出:本证的病机关键在于下焦蓄血,府血与邪热相结。

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多与妇女经血瘀阻有关,如瘀热闭经、少腹硬痛而心情烦躁或如狂者,服用本方多有疗效。


利湿退黄

大黄苦寒降泄, 苦以燥湿, 寒以清热, 可导瘀热湿浊之邪下行。

仲景多用大黄配伍栀子以清热退黄。

经方有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

刘渡舟医案

刘××,男,14岁。

春节期间过食肥甘,又感受时邪,因而发病。症见周身疲乏无力、心中懊憹、不欲饮食,并且时时泛恶、小便短黄、大便尚可。

此病延至两日,则身目发黄,乃到某医院急诊,认为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给中药六包,嘱每日服一包。服至四包,症状略有减轻,而黄疸仍然不退,乃邀刘老诊治。

此时,患童体疲殊甚、亦不能起立活动、右胁疼痛、饮食甚少、频频呕吐、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辨为肝胆湿热蕴郁不解之证。看之似虚,实为湿毒所伤之甚。为疏:

柴胡12g,黄芩8g,半夏10g,生姜10g,大黄6g,茵陈30g(先煎),生山栀10g。

病家揽方而问刘老:病人虚弱已甚,应开补药为是,而用大黄何耶?刘老答曰:本非虚证,而体疲乏力者,为湿热所困,乃“大实有羸状”之候,待湿热一去,则诸症自减,如果误用补药,则必助邪为虐,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方服三剂,即病愈大半。又服三剂,后改用茵陈五苓散利湿解毒,乃逐渐痊愈。

按    湿热相蒸发生黄疸,在治疗上有汗、清、下之别。本案发黄,湿热并重,而兼里有结滞,故选用茵陈蒿汤治疗。

因有右胁疼痛、频频呕吐,涉及肝胆气机不利,故又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以疏利肝胆,和胃止呕。

凡湿热郁蒸,热大于湿而发黄者,均可用“茵陈蒿汤”治疗。必须注意的是:茵陈蒿宜先煎,大黄、栀子则后下,以发挥其退黄作用。由于湿热粘腻,胶结难解,治疗时还可用一味茵陈蒿煎汤代茶,时时呷服,更为理想。

本证如出现周身乏力、切不可认为体虚而误用补益气血之品。湿热一退,肝能疏泄条达,则体力自可恢复。


消痞和胃

大黄苦寒, 泻热通降, 导热下行, 有泻热和胃而开达气机, 消痞泻热而通降浊气之功, 对无形之热邪陷于中焦, 脾胃为伤, 气机升降失和之热痞者尤为适宜。

仲景多用大黄配伍黄连、黄芩以泻热消痞。

经方有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泻心汤等。

吴鞠通医案

治一人。五十岁,酒客,大吐血成盆,六脉洪数,面赤,三阳实火为病,与泻心汤一帖而止,二帖脉平。后七日又发,脉如故,又二帖。

大黄18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

本案为实热吐血症。患者实热大吐血盈盆,平素多酒,脉洪数,为三阳实火为病,故用本方治之而愈。

泻心汤治痞,是攻补兼施,寒热并驰之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则尽去温补,独任大黄之苦寒,泻营分之热,能除胃中之实,连、芩苦寒,能解离宫之火,泻气分之热。

三味原方以麻沸汤渍之,须臾去渣,分温再服,取其气,不取其味,使不伤正气,此又煎法之最奇者。

凡治下焦之补剂,当多煎,以熟为主。治上焦之泻剂,当不煎,以生为主。本汤原方治至高之热邪,故亦用生药百沸汤泡服。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13:10:41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黄芩  黄连


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等地,以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尽外皮者为佳。

   《神农本草经》谓主“诸热,黄疸,肠辟,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伤寒论》入16方次,《金匮要略》入20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3味):黄芩汤、三物黄芩汤、泻心汤。
    黄芩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172)。又据“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333)之条文。可见,黄芩汤证当见脉数。
    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十七)。
    综上所述,黄芩主治烦热、下利、出血、脉数者。
    最大量方(3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黄土汤
    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大柴胡汤治发热、呕吐、下利而心下按之满痛等,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大多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呕吐为主治。黄芩配柴胡、半夏等。详见柴胡条下。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满而不痛者”(149);生姜泻心汤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157);甘草泻心汤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155);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食入口即吐”者(359)。以上诸方心下痞、呕吐、下利而心烦为主治,黄芩配黄连、干姜、人参等。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利遂不止,脉促者”(34)。
    黄芩汤治“自下利”(172)。
    黄土汤治“先便后血”(十六)。
    次大量方(2两):黄连阿胶汤、《外台》黄芩汤
    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303)。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十七)。
    加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黄芩、芍药本治下利腹痛,此条腹中痛而去黄芩者,想必无下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9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其人必面虚浮,舌体胖大淡红且脉不数,今加茯苓而去黄芩,则可推测黄芩’iiE,~、无上述诸证,相反,其人必面红、肌肉坚紧、舌红脉数。  其他方:当归散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二十),并谓“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提示黄芩与白芍、当归、白术、川芎同用可用于妊娠保胎。

    仲景方根
    黄芩芍药甘草:主治腹痛、下利而脉数者。方如黄芩汤治下利而脉数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呕而利者”(十七);奔豚汤治“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八)。

    黄芩阿胶: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而心烦不得眠者。方如黄土汤治“下血”“吐血、衄血”(十六);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303)。

    黄芩白术:主治便血及胎动不安。方如黄土汤。

    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甘草:主治心下痞满、下利而心烦者。参见黄连条下。

    黄芩柴胡半夏生姜人参大枣: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参见柴胡条下。

    方  名    黄芩用量    主要配伍
小柴胡汤    3两    柴胡半夏  甘草人参  生姜大枣
柴胡桂枝汤    1两半    柴胡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    姜大枣桂枝芍药
柴胡加芒硝汤    1两    柴胡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姜大枣芒硝
柴胡桂枝干姜汤   3两    柴胡  桂枝  干姜  牡蛎  栝  楼根甘草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3两    柴胡人参甘草栝楼根生   姜大枣
大柴胡汤    3两    柴胡  半夏  芍药  生姜  枳实  大黄  大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两半  柴胡半夏人参龙骨生姜铅丹桂枝茯苓大黄
半夏泻心汤    3两    半夏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    连大枣
生姜泻心汤    3两    半夏干姜  人参  甘草  黄    连大枣
甘草泻心汤    3两    半夏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    连生姜大枣
黄芩汤    3两    芍药甘草大枣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两    芍药甘草大枣半夏生姜
奔豚汤    2两    芍药甘草  生姜  川芎  当    归半夏生葛甘李根白皮
当归散     1斤    芍药当归川芎白术
葛根黄芩黄连汤    3两    黄连  葛根  甘草  干姜  黄    芩黄连
人参汤    3两    黄连干姜人参
黄连阿胶汤    2两    阿胶黄连芍药鸡子黄
黄土汤    3两    阿胶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灶中黄土
外台黄芩汤    2两    半夏人参桂枝干姜大枣
泽漆汤    3两    半夏人参桂枝  生姜  紫    参泽漆白前甘草
千金三物黄芩汤    1两    苦参干地黄
泻心汤    1两    大黄黄连
附子泻心汤    1两    大黄黄连附子
麻黄升麻汤    18铢    麻黄升麻 当归 知母 萎蕤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
侯氏黑散    5分    菊花  白术  细辛  茯苓  牡 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
千金三黄汤    3分    麻黄细辛独活黄芪

    药证发挥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与热痹等。
    所谓烦热,是一种难以解除的发热或发热感。患者胸闷不安、躁动、焦虑、睡眠障碍乃至精神障碍,同时具有身体的热感、或汗出,或心悸、或胸闷呼吸不畅感、或小便灼热感,或口干苦,或舌红脉滑数等(参见黄连条下)。黄芩证中烦热极为重要,张仲景书中有明文,后世方书也有记载。如三物黄芩汤主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黄连阿胶汤中黄芩配伍黄连,治疗“心中烦,不得卧”。后世《圣济总录》的黄芩散,以黄芩与人参相配,竹叶汤调下,不拘时服,治小儿心热惊啼。《伤寒总病论》黄芩栀子汤,治伤寒头痛壮热,心烦不安。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李时珍二十岁时患咳嗽,“骨蒸发热,服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俱废”,后其父亲嘱用黄芩一两,水二盅煎一盅,顿服,“此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本草纲目》),也以烦热为特征。综上所述,烦热是使用黄芩的重要指征。黄芩所主的烦热,与黄连证大致相似,不同之处是,黄芩证的烦热为手足心烦热、胸中闷热为明显。

    黄芩本是止血良药。张仲景用黄芩、大黄、黄连治疗“吐血、衄血”,后世则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如《圣惠方》黄芩散,即以黄芩捣细为散,内服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圣济总录》独圣汤,将黄芩为粗末,水煎温服,治鼻衄或汗孑L出血。《本事方》单用黄芩为末,治崩中下血。《伤寒总病论》黄芩汤,治鼻衄、吐血、下血,及妇人漏下血不止。《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治妇人49岁以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以上5方均是单味黄芩。黄芩所主的出血,除有烦热外,尚多血块。《经方例释》有黄连黄芩汤一方,治“暴赤白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如鹅鸭肝”就是指血块。笔者经验,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适应面较宽。不过,其血色多黯红,质粘稠或有血块,应是黄芩证的特点。

    黄芩所治的下利,以热利为主。所谓热利,多为腹泻的同时,伴有身热烦躁,或便下脓血,或腹痛如绞,或肛门如灼,或见舌红唇红,或见脉滑数等。许多急慢性的肠道感染及消化道炎症多见此证。对此,黄芩是首选之药。《伤寒论》黄芩汤是治疗热利的祖方,后世治疗腹痛下利的处方.大都从此方演变而来。

    所谓热痞,即心下痞而伴有烦热或出血者。其人多唇舌红、口干腻,上消化道的炎症、溃疡等多见此证。治疗热痞,黄芩可与黄连同用,《伤寒论》中凡治疗痞证的处方,大多如此配伍,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泻心汤等。张仲景治疗心下痞,有黄连、黄芩、大黄等,然对心下痞而吐血衄血者,则非黄芩不可。如《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大黄)仅仅用于心下痞,方中无黄芩,但《金匮要略》治吐血衄血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则非黄芩不可。目前临床上泻心汤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等,其中黄芩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热痹,为烦热而关节疼痛,《金匮要略》所谓的四肢烦热。患者多见关节肿痛入夜尤甚,并见晨僵、盗汗、小便黄短等。所以,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型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可以使用黄芩,方如小柴胡汤等。

    张仲景应用黄芩,随配伍的不同而其主治范围发生变化。同样用于止血,黄芩、黄连、大黄治疗心下痞而吐血衄血,黄芩、生地、阿胶治疗便血及子宫出血,其部位有上下的不同。同样用于止利,黄芩、黄连、葛根、甘草治疗脉促而利不止,黄芩、黄连、阿胶、白芍治疗腹痛而便血,其病种是泄泻、痢疾的不同;同样用于治疗烦热,黄芩、黄连、甘草治疗心下痞而烦热,黄芩、柴胡、甘草则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而烦热,两者有内外之别。
    笔者经验,凡适用于黄芩者,其人亦必肌肉坚紧,面红唇黯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如女性必见月经色暗红黏稠,并有血块,可以此鉴别。

    常用配方
    ①黄芩9克 芍药6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黄芩汤)
    腹痛、大便黏液脓血为特征的疾病,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等。也可用于治疗痛经而伴有月经量多、色黯红而有血块者。腹痛如绞,舌质红者,最为有效。

    ②黄芩3克 黄连3克 大黄6克 (《金匮要略》泻心汤)
   参见黄连条下。

    ③黄连6克 黄芩12克 黄柏10克 山栀10克 (《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  应用:参见黄连条下。

   ④黄连9克 黄芩9克 葛根24克 甘草6克 (葛根黄芩黄连汤)  应用:参见黄连条下。

   ⑤半夏10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或党参15克 甘草9克 大枣12枚(半夏泻心汤)  应用:参见黄连条下。

   ⑥黄连12克 黄芩6克   阿胶9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黄连阿胶汤)  应用:参见黄连条下。

   ⑦柴胡24克 黄芩9克 半夏10克 甘草9克 人参9克 或党参15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小柴胡汤)  应用:参见柴胡条下。

黄连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根茎。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因其根茎多分枝,形似鸡爪,故又称为鸡爪连。产于云南省德钦、维西、腾冲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

   《神农本草经》谓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辟,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伤寒论》入12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4两):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303)。心中烦,即心中烦乱不宁,欲起不安,欲睡不稳,欲吐不得吐,即所谓“心烦意乱,不能自主,病人自知其苦,外无形象可见也”(吴坤安《伤寒指掌》)。
    次大量方(3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白头翁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34)。脉促,一说脉来急促,与脉数同义,如徐灵胎说:  “促为数意,邪犹在外”(《伤寒论类方》卷一);王邦傅说:“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脉诀乳海》卷四)。另一说为数中有歇止,王叔和:“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卷一)。这里的促脉,两种情况均有。根据附子、干姜条下原文考证,若利不止时.脉本不应促而应沉微,今反促者,则非干姜、附子证可知。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173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人口即吐”者(359条),以上两方皆有黄连、干姜、人参,所治亦大致相似,以腹痛、呕吐为主。黄连汤证的“胸中有热”,即为心中烦热、起卧不安的互词。

    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者”(371);“下利欲饮水者”(373)。热利,即身热而下利;下重,即里急后重,大便时腹痛窘迫,急不可待,但又肛门重坠,努责难出;欲饮水,为口干渴。

    最简方(2味):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154)。心下,指胃脘部;心下痞,是指胃脘部如物填塞,胀闷不舒。按之濡,是指以手按压,腹肌尚柔软不硬。痞证,《伤寒论》中论之颇详,所列之方尚有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方证各别,但方中均有黄连,可见黄连用于治痞。
    次简方(3味):小陷胸汤、泻心汤
    小陷胸汤治“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142)。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十六)。心气不足,疑为心气不定之误。心气不定,则心中烦躁,不得安宁。吐血,多指胃中出血;衄血,多指五官出血。

    仲景方根
    黄连黄芩:主治烦热而心下痞,亦治热利。此为黄连最主要的配伍,也是诸泻心汤之祖方。黄连黄芩加大黄,为泻心汤,治烦热而出血者;泻心汤再加附子,即为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恶寒汗出者。黄连黄芩配治人参、干姜、甘草、半夏、大枣,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基本组合,治疗烦热而心下痞并见或干呕,或下利,或干噫食臭,或腹中雷鸣,或喉舌阴部糜烂者。黄连、黄芩配葛根、甘草,治疗脉促而下利不止者,方如葛根芩连汤;配芍药、阿胶、鸡子黄,为黄连阿胶汤,治疗心中烦不得卧的便血等。

    黄连桂枝:主治烦热而腹痛者。方如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173)。乌梅丸治“蛔厥”(338)。

    黄连黄柏:主治烦热而下利或便血者。方如白头翁汤、乌梅丸。

    黄连阿胶:主治烦热而便血者。方如黄连阿胶汤:

    黄连半夏:主治烦热而心下痞痛者,方如小陷胸汤。

    方  名       黄连用量    主要配伍
黄连阿胶汤        4两    黄芩阿胶芍药鸡子黄
葛根黄芩黄连汤  3两    黄芩葛根甘草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两    黄芩干姜人参
半夏泻心汤    1两    黄芩干姜  甘草半夏  人参    大枣
生姜泻心汤    1两    黄芩干姜  甘草半夏  人参 生姜大枣
甘草泻心汤    1两    黄芩干姜  甘草半夏  人参    大枣
泻心汤        1两    黄芩大黄
附子泻心汤    1两    黄芩大黄附子
黄连汤    3两    桂枝干姜  人参甘草  半夏    大枣
乌梅丸    16两    桂枝黄柏  干姜人参  乌梅细辛当归附子蜀椒  
白头翁汤    3两    黄柏白头翁秦皮  
小陷胸汤    1两    半夏栝蒌实  
大黄黄连泻心汤    1两    大黄

    药证发挥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心中烦,主要是指精神障碍,如烦躁不安、焦虑、紧张、强迫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昏头痛,甚至出现神志错乱和昏迷等,同时,患者有身体的燥热感、胸中苦闷感、心脏悸动感等,即所谓的烦热、烦闷和烦悸。与心中烦相伴的是“不得卧”,即睡眠障碍。或为入睡困难,或为多梦易醒,或为过早觉醒等。心中烦,是黄连证的关键。

    心下痞,指上腹部的不适感、似痛非痛、似胀非胀,按压上腹部可有轻度弥漫性压痛,但无肌紧张或肌卫现象。即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154)。常伴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甚至便血吐血等证。

    所谓下利,即腹泻,或腹中痛,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大便黏腻臭秽,或有便下黏液或血液。《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就是治疗“利遂不止”的方,黄连与黄柏、秦皮、白头翁配伍的白头翁汤,主治“热利下重”。《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古代方书中,治疗痢疾方中多有黄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下利腹泻均用黄连,黄连所治疗的是“热利”,其表现在,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喘而汗出”“脉促”(34);白头翁汤证是“下利欲饮水者”(373),均有热证可凭。

    综上所述,黄连主治烦,兼治痞、利。烦是全身症状,痞与利是局部症状,但三者往往相兼而现。心中烦,不得卧者,多有心下痞和下利;痞利者。多有卧不安而烦热。临床上凡发热者、失眠者、出血者、腹痛者、心悸者,只要见有烦而痞,烦而利者,都可使用黄连。

    作为黄连证的客观指征,舌象与脉象十分重要。舌质坚老,舌色红或黯红、舌苔黄腻而厚。所谓坚老,为其质地苍老坚敛,舌边无光泽。笔者称此为“黄连舌”。相反,若舌质淡红胖嫩,舌苔薄白或无苔者,黄连就应慎用了。黄连脉多滑数或数促,如脉迟身凉者,黄连也应慎用了。

    仲景使用黄连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除烦(4两),小剂量除痞(1两)。笔者使用黄连,用于除烦在6克 ,用于除痞以及止利,则在2~3克 。

    黄连极苦,所以,应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如服药后烦热消失,心下舒适,舌苔净者即可减药。如果口感极苦,难以下咽者,也应减量或停药,多服易倒胃口。

    常用配方
    ①黄连3克 黄芩3克 大黄6克 (《金匮要略》泻心汤)
    经典的止血剂、抗炎剂、解毒剂、健脑剂以及通补性的保健剂。本方可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肺结核咯血、鼻衄、上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出血性疾病。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肥胖等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病。还可以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消化道疾病。对牙周脓肿、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前列腺炎、盆腔炎、性病、寻常性银屑病以及外科感染,本方也有较好的疗效。

    ②黄连6克 黄芩12克 黄柏10克 山栀10克 (《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
    本方是经典清热解毒剂。虽非仲景方,但其配伍严谨,也是千古良方。《肘后方》用黄连解毒汤治疗伤寒温病“若已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见鬼,欲起走”,又治“烦呕不得眠”。《外台秘要》用黄连解毒汤治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谵语、不得卧”。均为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并见中毒性脑病者。现代本方依然是各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常用的处方。目前在慢性疾病中也常常使用本方,如高血压、脑出血、中风后遗症、脑血管性痴呆以及出血性疾病等,黄连解毒汤证出现的机会也较多。本方的应用以烦热、心下痞、吐血衄血及热甚发斑出血者为指征。

    ③黄连9克 黄柏9克  白头翁6克 秦皮9克 (白头翁汤)
    应用:本方是治疗阿米巴性痢疾的专方,对急性菌痢也有效果。

    ④黄连9克 黄芩9克 葛根24克 甘草6克 (葛根黄芩黄连汤)
    本方多用于治疗糖尿病腹泻以及急性肠炎、痢疾等。加大黄,可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的头痛、早搏、颈椎病等,也可用于牙周脓肿、口腔溃疡等。笔者尚用于醉酒酗酒后出现的腹泻、头昏、口苦口渴等。本方的应用以体格壮实而头昏痛、项背强、面红、烦躁、失眠、脉滑数、舌黯红苔黄者。此外,大多患者伴有腹泻或大便不成形。

    ⑤黄连9克 甘草9克 干姜9克 桂枝9克 或肉桂6克 党参6克 制半夏10克 大枣12枚(黄连汤)
    本方适用于腹痛、恶心呕吐、心下痞而烦悸、舌红苔厚者。一些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以及心肌炎、感冒发热等有可能出现本方证。

    ⑥半夏10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或党参20克 甘草9克 大枣12枚(半夏泻心汤)
    以恶心呕吐、心下痞、烦热、腹泻为特点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口腔溃疡、神经症等。

    ⑦黄连12克 黄芩6克   阿胶9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黄连阿胶汤)
    心烦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红,或下利便脓血者。以下利便血为特征的痢疾便血、肠伤寒肠穿孔出血、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以心烦失眠为特征的神经症、老年性痴呆、精神病等,以及以心下痞、腹痛为特征的上消化道溃疡、结肠炎等,还有以心悸为特征的心肌炎及其后遗症等,以出血为特征的月经过多等,均可出现本方证。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10:03:06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桂枝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

  《神农本草经》谓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伤寒论》入43方次,《金匮要略》入56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这里的发汗过多,不仅指误用发汗药后出汗过多,也指患者自汗量多,或易汗出的体质特点。心下悸,主要指心脏的动悸感,但还包括胃脘部、脐腹部的跳动感,如腹主动脉的搏动感。凡含有桂枝甘草的处方,大多可用于治疗心动悸等病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356);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177);小建中汤治“心中悸而烦者”(102)。
    最大量方(5两):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原文为“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117)。奔豚,为古病名,《金匮要略》有记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八)。“上冲心”及“上冲咽喉”,是说胸部有搏动感、撞击感、窒息感,并有突发性的特点。“发作欲死”,是说有精神障碍性症状,如一时性的昏厥等,亦指病人感觉相当痛苦。“复还止”,是说其病时发时止。“皆从惊恐得之”,不仅指外来的精神刺激,亦指患者内在的易惊易恐的素质。以上病证虽冠以“奔豚病”的病名,张仲景并用“气上冲”来表述,但从证候特点来看,与桂枝甘草汤证的“心下悸”是一致的。例如,桂枝汤治“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67);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时复冒者”(十二)。以上处方中均含有桂枝甘草。
    加味方:理中汤、四逆散、防己黄芪汤  《伤寒论》理中汤条下有“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386)。筑,古时一指捣土的杵,一指古击弦乐器,两者均有敲击的意思。脐上筑,是脐腹部有搏动的意思。四逆散条下有“悸者加桂枝五分”(318)。《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条下有“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二)。可见,脐上筑、心下悸、气上冲,均为同一类症状,是对胸腹动悸感的不同表述。
    加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中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原文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患者是心下满而非心下悸,是无汗而非发汗过多,此两证点出去桂的关键。

    经方药对  仲景方根
    桂枝甘草茯苓:主治脐下悸、心下悸、气从小腹上冲胸、气冲、四肢聂聂动、呕吐等。方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67);“胸胁支满,目眩”(十二);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时复冒者”(十二);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356)。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大凡悸动类疾病均用。

    桂枝甘草麻黄: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方如麻黄汤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脉浮,无汗而喘者”(235);大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23);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恶寒”(27);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形似疟,一日再发”;又云“汗出必解”(25)。

    桂枝甘草附子:主治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汗出者。方如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若微寒者”,加附子(22);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175);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174);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十)。

    桂枝甘草芍药: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赢瘦而悸者。方如桂枝汤治“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热自发、汗自出者”(12);“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13);“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治“太阴病脉浮者”(276);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234);治病人烦热“脉虚浮者”(240)。再如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100);“心中急而烦者”(102);“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妇人腹中痛”(六)。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276);《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二十一)。

    桂枝甘草柴胡:主治发热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关节疼痛、四肢冷而悸者。方如四逆散加桂枝治四肢冷而悸者(318);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渴,外有微热者(96);柴胡桂枝汤主治“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者”(14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者”(147)。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主治惊狂、烦躁、失精、梦交、脉芤动等。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加龙骨牡蛎救逆汤治“伤寒脉浮……惊狂,卧起不安者”(11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烦躁”(11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六);风引汤主治“热癫痫”(百).

    桂枝甘草人参阿胶:主治心动悸、汗出而闷、脉结代、少腹痛、妇人崩漏不孕、烦热、唇口干燥。方如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六);“肺痿涎唾多”(七);温经汤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以及“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二十二)。

    桂枝黄芪芍药:主治身体不仁疼痛、汗出、浮肿、小便不利、脉浮者。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黄芪加桂枝汤主治黄汗、身重,汗出,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脉浮者(十四,十五)。

    桂枝大黄桃仁:主治月经不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癥瘕。方如桃核承气汤治“其人如狂……少腹急结”(106);鳖甲煎丸治“癥瘕……疟母”(四)。

    方名                桂枝用量      主要配伍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4两     甘草 茯苓 大枣
桂苓五味甘草汤          4两     甘草 茯苓 五味子
防己茯苓汤                3两     甘草茯苓防己黄芪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两     甘草茯苓白术
茯苓甘草汤                2两    甘草茯苓生姜    ·
茯苓泽泻汤                2两    甘草茯苓泽泻白术生姜
麻黄汤                      2两    甘草麻黄杏仁
麻黄加术汤    2两    甘草麻黄杏仁白术
大青龙汤       2两    甘草麻黄杏仁  生姜  大枣石膏
葛根汤          2两    甘草麻黄葛根生姜大枣
葛根加半夏汤    2两    甘草麻黄葛根生姜  大枣半夏
续命汤    3两    甘草麻黄  当归  人参  石膏干姜杏仁川芎
桂枝二麻黄一汤    1两17铢甘草麻黄  芍药  杏仁  生姜大枣
桂枝麻黄各半汤    1两16铢甘草麻黄  芍药  杏仁  生姜大枣
桂枝二越婢一汤    18铢    甘草麻黄  石膏  芍药  生姜大枣
桂枝芍药知母汤    4两   甘草 附子芍药麻黄 生姜白术知母防风
甘草附子汤    4两    甘草附子白术
桂枝附子汤    4两    甘草附子生姜大枣
桂枝加附子汤    3两    甘草附子芍药生姜大枣
乌头桂枝汤    3两    甘草乌头芍药生姜大枣
桂枝加桂汤    5两    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桂枝汤    3两    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小建中汤    3两    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3两    甘草芍药生姜大枣当归
桂枝加芍药汤    3两    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桂枝加大黄汤    3两    甘草芍药生姜大枣大黄
桂枝加葛根汤    2两    甘草芍药生姜  大枣  葛根麻黄
柴胡桂枝干姜汤    3两    甘草柴胡  半夏  干姜  牡蛎栝楼根黄芩
柴胡桂枝汤    1两半    甘草柴胡  半夏  芍药  黄芩人参大枣
四逆散(加减)    5分    甘草柴胡芍药枳实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两    甘草龙骨牡蛎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  3两   甘草龙骨牡蛎生姜大枣龙骨救逆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3两    甘草龙骨牡蛎  芍药  生姜大枣
风引汤    3两    甘草龙骨牡蛎大黄  干姜石膏
桂枝人参汤    4两    甘草人参干姜白术
新加汤    3两    甘草人参生姜大枣芍药
泽漆汤    3两    甘草人参生姜半夏  泽漆白前黄芩紫参
黄连汤    3两    甘草人参干姜  黄连  半夏大枣
炙甘草汤    3两    甘草人参 阿胶 麦门冬 生姜生地黄麻仁大枣
温经汤    2两    甘草人参  阿胶  麦门冬  生姜吴茱萸当归芎(劳) 芍药牡丹皮半夏
黄芪桂枝五物汤    3两    黄芪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3两    黄芪芍药
桂枝加黄芪汤    2两    黄芪芍药甘草 生姜 大枣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桃核承气汤    2两    大黄桃仁芒硝甘草
鳖甲煎丸    3分    大黄桃仁  鳖甲  黄芩  柴胡干姜芍药  葶苈石韦 厚朴牡丹瞿麦  紫葳 半夏人参廑虫  阿胶蜂窝    蜣螂桃仁

    药证发挥
    桂枝主治气上冲。所谓气上冲,是患者的一种自我感觉,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上冲感:气从少腹上冲胸,病人的咽喉、胸膺部、腹部有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出冷汗、烦躁乃至晕厥;②搏动感:自觉心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的跳动感,甚至晕厥。此外,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可以看做是气上冲。循环系统许多疾病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低血压、心律衰竭等,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均可以出现气上冲样的综合征。
    桂枝证与出汗相关。《伤寒论》中经常有“发汗后”、""发汗过多”等说法,桂枝汤等也用于治疗''汗自出者,,(12);“汗出恶风者”(13);“自汗出而不愈者’’(5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234)。桂枝证的汗出,一种情况为服用麻黄等发汗药物以后,汗出如洗,并伴有心悸、烦躁不安、乏力等。一为自动出汗,即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躁不安等。前者,可用桂枝甘草汤,后者则用桂枝汤。由于误用麻黄常导致心悸、汗多厥逆,所以,配伍桂枝以防止汗多亡阳,是仲景的用药原则,如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气上冲与惊恐相关。这种惊恐,多伴有冷汗淋漓、心悸、入夜多梦或多恶梦,男子易出现性梦、早泄等,女子多为梦交、带下淋漓等。仲景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气上冲多还与腹痛相关。腹痛呈阵发性,也伴有多汗、心悸等,患者多消瘦、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所谓“腹中急痛”(100)。仲景常用桂枝加桂汤或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等。
    桂枝证的脉象,张仲景没有明确,其类方中因配合的不同,其脉或浮,或沉迟,或浮虚,或结代,或芤动,但不见滑、数、促、疾等脉。所以,推断桂枝证的脉象以虚缓为多见。所谓虚,指脉无力;所谓缓,指但脉不数,有时相反较慢。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笔者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笔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焦黄者,或舌质红绛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同样是治疗自汗,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汤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同样是治疗疼痛,桂枝附子甘草是汗出恶寒骨节痛,桂枝芍药黄芪是汗出身肿不仁痛,桂枝芍药甘草饴糖是虚劳里急腹中痛。再有,桂枝甘草配麻黄,则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桂枝大黄桃仁活血,用于少腹急结、月经不利者,桂枝甘草人参麦冬阿胶理虚,用于虚赢短气、脉结欲绝者。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 ,甚至达30克 。

    常用配方
    ①桂枝10克 芍药lO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大枣12枚(桂枝汤)
    以心悸动、腹痛、自汗出、消瘦、脉弱诸证为特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免疫系统疾病等。此外,出汗异常、虚人感冒、过劳等应用较多。本方是古代的强壮剂,对于饥寒过劳久病导致的体质下降有效。服用桂枝汤宜温服,服后宜喝热粥,并避风盖被,以取微汗。
    适用桂枝汤的患者大多体质柔弱、体形消瘦者为多,肤白而缺乏红光,湿润而憔悴,腹部平,腹肌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如同纸糊灯笼状。其人脉浮易得,脉缓或有结代。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其人常常易于惊恐、动悸、失眠、多梦,易于出汗、自觉发热而又恶风,对寒冷敏感,对疼痛敏感,常表现为关节痛、头痛、腹痛或少腹拘急,并易有脱发、昏眩、失血、咳喘等。这种体质与《金匮要略》“失精家”相似。笔者称为“桂枝(汤)体质”。

    ②桂枝10克 芍药10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大枣12枚炮附子10克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证见恶寒、身痛者。虚人感冒、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可以使用。也有人根据原文“发汗遂漏不止”,而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清涕滂沱。

    ③桂枝10克 芍药20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6枚大黄6~10克 (桂枝加大黄汤)’
    适用于桂枝汤证见腹痛便秘者。如老人便秘、习惯性便秘、病后便秘、肿瘤便秘等见体瘦、脉弱、自汗者,均可使用本方。

    ④桂枝10克 芍药10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大枣10枚葛根20克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证见项背强痛者。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见腰背酸痛、头昏头晕者可以使用。如舌质黯紫者,方中芍药应使用赤芍药,量也宜加大。

    ⑤桂枝10克 芍药10克 甘草3克 柴胡lO克 黄芩6克 半夏lO克 党参12克 生姜3片大枣10枚(柴胡桂枝汤)
    桂枝汤证见治胸胁苦满、寒热往来者。凡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胶原性疾病、胆道疾病等见低热或手足心热,但又怕风自汗,体质柔弱,病情缠绵不断,时发时止者。

    ⑥桂枝10~20克 或肉桂5~10克 芍药10~20克 甘草3~6克 生姜3片 大枣12枚  龙骨15~30克   牡蛎15~30克 (《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本方适用于桂枝汤证见胸腹动悸、脉芤动者。如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小儿胃肠痉挛、腹型癫痫、神经衰弱、佝偻病、肺气肿、肺心病等见体形柔弱、自汗盗汗、胸腹动悸者,此方取效甚速。脉象大而无力,是识证着眼点。笔者以本方加重芍药用量至30克 以上,治疗那些皮肤清白、体形消瘦、舌质淡红而少苔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也有起到稳定病情的效果。如加五昧子6克 、山萸肉20克 、麦门冬20克 ,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气喘吁吁、舌质嫩红、脉象空大的肺气肿、肺心病患者,有平喘定悸的效果。

    ⑦桂枝10克 芍药10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杏仁12克 厚朴10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应用:桂枝(汤)体质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多伴自汗、恶风、腹胀等。

    ⑧桂枝10克 芍药10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10枚 黄芪15克 (《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汤证见自汗而浮肿者。如消化道溃疡、骨关节病、贫血、老人感冒等。

    ⑨桂枝lO克 芍药12克 甘草5克 生姜6片大枣12枚人参lO克 或党参15克 (新加汤)
    桂枝汤证见消瘦、脉沉迟细者。如反复大量的发汗以后、大病以后体力明显下降、慢性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晚期全身疼痛等。

    ⑩桂枝10~20克 茯苓12~30克 大枣12枚  甘草6克 (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
    应用:以心下动悸为特点的神经症、心血管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房间隔缺损等。其舌质多淡红胖大。此方常加龙骨、牡蛎等。

    @桂枝lO-20克 茯苓15克 五味子lO克 甘草5克 (《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汤)
    应用:以咳喘上气而眩冒、自汗出为特点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神经衰弱。患者不仅有心悸、自汗等,并常常眼前发黑,冒金星等。加山萸肉、龙骨也佳。

    @桂枝10克 附子10克 细辛6克 甘草3克 (笔者经验方)
    应用:以身痛而自汗、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此外,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也可使用,但舌质必定黯淡。

    ●附录:肉桂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主治与桂枝大体相同,临床多用于脐腹冷痛。药材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09:51:28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当归  川芎  地黄

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出产,甘肃岷县者称西当归、秦当归,品质最佳。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洒洒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伤寒论》入4方次,《金匮要略》入15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4两):内补当归建中汤
    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二十二)。
    次大量方(3两):胶艾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生姜羊肉汤
    胶艾汤治“妊娠腹中痛”(二十)。
    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35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352)。内有久寒,指腹中经常反复性的疼痛,其考在吴茱萸条下。
    当归生姜羊肉汤考证如下。
    最简方(2味):当归生姜羊肉汤、赤小豆当归散
    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十);“产后腹中疗痛”,“腹中寒疝虚劳不足”(二十二)。
    赤小豆当归散治“下血,先血后便”(十六);“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三)。
    其他方:当归芍药散、温经汤、奔豚汤
    当归芍药散治“妇人怀娠,腹中疗痛”(二十)。
    温经汤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二十二)。“少腹寒”即为少腹冷痛。
    奔豚汤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八)。
    乌梅丸治“蛔厥”、“久利”(338)。
    综上所述,当归诸方大多用于腹痛,尤其是妇人腹痛。此外,如外科疮毒见脓血者,亦用之。

    经方药对  仲景方根
    当归芍药:主治腹中急痛。方如当归芍药散、内补当归建中汤、温经汤。
    当归芍药川芎:主治腹痛、胸腰背疼痛。方如当归散、温经汤、当归芍药散、胶艾汤、奔豚汤。    当归桂枝细辛:主治腹痛、四肢厥冷、脉细。方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

    方名          当归用量    主要配伍
当归四逆汤          3两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大枣 通草
当归四逆加吴茱    3两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大枣
内补当归建中汤    4两    芍药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当归散                1斤    芍药 川芎 黄芩 白术
胶艾汤                3两    芍药 川芎 阿胶 甘草 艾叶 干地黄
当归芍药散          3两    芍药 川芎 茯苓 白术 泽泻
温经汤                2两    芍药川芎桂枝吴茱萸人参  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奔豚汤                2两    芍药川芎甘草半夏黄芩 生姜甘李根白皮
麻黄升麻汤        1两1分  芍药 桂枝 麻黄 升麻 知母
乌梅丸              4两    细辛 桂枝 乌梅 干姜 黄连 附子 蜀椒 人参 黄柏
当归生姜羊肉汤    3两    生姜羊肉
赤小豆当归散    剂量不明  赤小豆
当归贝母苦参丸    4两    贝母苦参

    药证发挥
    当归主治腹痛,兼治崩漏、疮毒脓血。其腹痛的部位多在少腹,其疼痛多为刺痛、绞痛、急痛,而且疼痛的程度较重,前人常常用“刺痛不止”“不可忍”等词语来表述。其腹痛可牵引到腰背,且多与妇人的月经、胎产有关,即月经期、围生期、产后的少腹痛,大多属于当归证。以腹痛为特点的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失调、经前期综合征、先兆流产、胎位不正、盆腔炎、子宫肌瘤、不孕症、产后恶露不尽、上环或取环出血等,可以考虑使用当归。
    适用于当归者,可见赢瘦状,皮肤多干枯,或如鱼鳞状,所谓的肌肤甲错,甚至有脱屑,其脉多细。如果体形肥胖丰腴,或无腹痛而腹满便溏者,则当归慎用。
    根据后世应用经验,当归也可用于痢疾腹痛及疮毒脓血。《太平圣惠方》用当归、黄连、炮姜、阿胶蜜丸,治腹痛,下痢不止,方名内补丸。《圣济总录》用当归、黄连、干姜、黄柏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三钱匕,治疗里急后重、下痢赤白及下部疗痛。《串雅内编》治疗无名肿毒,用当归八钱、黄芪五钱、甘草二钱、金银花一两,用水一大碗,陈酒一碗,合煎,空腹服,名“四金刚”。《验方新编》治疗脱疽,见患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用当归二两、金银花三两、玄参三两、甘草一两,水煎服,一连十剂。
    治腹痛多配芍药;手足厥冷,多配桂枝、细辛;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可配桃仁、红花,崩漏者,多配阿胶、地黄;血痢腹痛者,多配黄连、黄芩、芍药、阿胶。

    常用配方
    ①当归9克 生姜15克 羊肉48克 (《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本方为食疗方。可用于营养不良女性的日常滋补,也可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闭经、产后恶露不尽、乳汁不通、营养不良等,即对于男子赢瘦腹痛,胃寒胃痛,也有效果。煎服法:生姜切片,羊肉洗净,与当归一起置沙锅内,放足清水,待水开后撇去血沫,倒入黄酒、并可放入葱结、胡椒、食盐适量,文火煨至羊肉熟烂。吃肉喝汤。

    ②芍药48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泽泻24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适用于腹痛、浮肿、头眩心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现多用于滑胎、先兆流产、妊娠高血压、痛经、特发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症、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此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尿路结石、心脑血管病等也可用之。

    ③当归9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9克 甘草6克 大枣25枚通草6克 (当归四逆汤)
    适用于腹痛、头痛、关节痛而手足冷、脉细者。临床多用于周围血管病、神经痛、各种头痛、关节病。

    ④阿胶6克 艾叶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芍药12克 干地黄20克 (原书未载剂量)  甘草6克 (《金匮要略》芎归胶艾汤)
    应用:详见阿胶条下。

    ⑤当归6克 吴茱萸9克 川芎6克 人参6克 麦门冬20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或肉桂3克 半夏6克 白芍6克 牡丹皮6克 生姜6克 阿胶6克 (《金匮要略》温经汤)
    本方是女性的美容方及调经方。对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以及女性的皮肤枯黄、唇干、脱发、贫血、性欲低下等,也有效果。

川芎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川芎原名芎,因产于四川者个大肉多,油足气香,品质最佳,故称川芎。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中风人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金匮要略》入11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3两):胶艾汤 胶艾汤治“妊娠腹中痛”(二十)。  
    最简方(4味):白术散 白术散主“妊娠养胎”(二十)。该条下有“心下毒痛,倍加芎劳”。
    其他方:当归散、当归芍药散、温经汤、奔豚汤、酸枣仁汤、薯蓣丸
    当归散是古代养胎方,《金匮要略》谓“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二十)。
    当归芍药散治“妇人怀娠,腹中疗痛”(二十)。
    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二十二)。
    以上5方均用于妇人病,而腹中痛者居其4。根据白术散条下的“心下毒痛”句,可见其疼痛的程度是较严重的。
    奔豚汤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八),其证亦有腹痛。
    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六)。
    薯蓣丸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六)。
    加味方:内补当归建中汤
    内补当归建中汤条下有“若无当归,以芎劳代之’’(二十一)的说法。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二十二),其证亦是妇人腹痛。

    仲景配伍
    川芎当归芍药:主治腹痛。方如当归散、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
    川芎酸枣仁:主治头痛不得眠。方如酸枣仁汤。
    川芎桂枝:主治腹痛、身痛。方如内补当归建中汤、温经汤、侯氏黑散等。

    方  名    川芎用量    主要配伍
当归散    1斤    当归  芍药黄芩  白术
胶艾汤    2两    当归芍药阿胶甘草艾叶干地黄
当归芍药散    半斤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
温经汤    2两    当归芍药桂枝吴茱萸人参  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内补当归建中汤  (加减)  当归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饴糖
奔豚汤    2两    当归芍药甘草半夏黄芩生葛生姜  甘李根白皮
白术散    1斤    当归芍药  白术黄芩
薯蓣丸    6分    当归芍药白术薯蓣桂枝曲 干地黄豆黄卷甘草人参麦门冬
侯氏黑散    3分    当归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
酸枣仁汤    2两    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

    药证发挥
    川芎主治腹痛,其使用指征与当归相似。《金匮要略》中用川芎者11方,芎归同用者8方,可见于此。川I芎所治腹痛的范围较广,不仅为少腹痛,上腹部也有疼痛,甚至涉及胸胁、腰背,其疼痛的程度多为胀痛、刺痛,有时比较剧烈,甚至会令人暴亡,所谓“心下毒痛”。医生以手按之,患者的胸胁部、少腹部可有压痛或抵抗感。后世将川芎用于头痛,如《局方》川芎茶调散(JII芎、细辛、白芷、羌活、甘草、荆芥、防风、薄荷)、《斗门方》治偏头痛单方、《卫生宝鉴》川芎散(川芎、石膏、白僵蚕、甘菊花)、《宣明论方》川芎丸(川芎、天麻)皆是。各方虽以头痛为主治,但应有腹证为凭。

    常用配方
    ①酸枣仁20克 川芎6克 茯苓6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金匮要略》酸枣仁汤)
    安神方,适用于神情恍惚、多疑虑,睡眠不安者。对于神经症、围绝经期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失眠等见舌苔不厚腻者可用。笔者常与温胆汤同用治疗上述病证。

    ②芍药48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泽泻24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应用:详见当归条下。

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河南怀庆地区所产者油性大,皮细且有菊花心,品质最优,奉为道地药材。干地黄为新鲜地黄根茎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片晒干或烘干的生用饮片。

   《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脉,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生地黄即鲜地黄,为新鲜根茎,不入煎剂,多捣汁冲服。

    干地黄《金匮要略》入8方次。鲜地黄《伤寒论》入1方次,《金匮要略》入3方次。

    原文考证
    干地黄    最大量方(6两):胶艾汤
    胶艾汤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二十)。主治妇人子宫出血。
    最简方:三物黄芩汤
    三物黄芩主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产后多血证,则此方主治当有出血。
    加减方:内补当归建中汤
    内补当归建中汤条下有“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二十一)。明示地黄用于出血。内补当归建中汤主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可见患者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瘦赢,皮肤干枯憔悴。
    其他方:黄土汤等
    黄土汤治“下血,先便后血”“吐血衄血”(十六)。
    地黄除用于汤剂以外,《金匮要略》大黄廑虫丸、薯蓣丸、肾气丸等治疗虚劳病的丸剂也采用干地黄。生地黄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五)。
    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六)。
    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三)。

    仲景方根
    地黄阿胶: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子宫出血。方如芎归胶艾汤、内补当归建中汤、黄土汤、炙甘草汤。
    地黄黄芩:主治便血、子宫出血以及四肢烦疼。方如三物黄芩汤、黄土汤。

  方  名    地黄用量    主要配伍
芎归胶艾汤    6两    阿胶川芎甘草艾叶当归芍药
内补当归建中汤    6两    阿胶桂枝芍药当归生姜甘草    大枣
黄土汤    3两    阿胶黄芩甘草  白术附子灶中黄土
炙甘草汤    1斤    阿胶炙甘草人参麦冬桂枝麻仁    生姜大枣
薯蓣丸    10分    阿胶薯蓣当归桂枝曲豆黄卷甘草人参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
三物黄芩汤    4两    黄芩苦参
百合地黄汤    1升    百合
防己地黄汤    2斤    防己桂枝防风甘草
肾气丸    8两    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大黄廑虫丸    10两    大黄廑虫水蛭黄芩甘草桃仁

    药证发挥
    干地黄主治血证,尤其以妇人的子宫出血为多。其出血量较多,而且难止,色鲜红。其人必赢瘦、皮肤干枯憔悴而少光泽·舌质红。仲景用干地黄多配阿胶,但也不尽然,血痢、尿血用阿胶而不用干地黄;虚劳赢瘦、腰痛、诸不足而出血不明显者,则用干地黄而不用阿胶。
    生地黄主治不很明确,可参照干地黄主治,还当参照后世用药经验。如清热地黄汤(原犀角地黄汤)是治疗出血的专方·多用于吐血、衄血及温病发斑,《千金方》用生地黄汁与大黄粉同用治疗吐血。

    常用配方
    ①生地黄30~60克 水牛角30~120克 赤芍药10~20克 丹皮6~12克 (《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本方虽非仲景方,但为唐代经验方,也属经方范畴。本方是传统的止血方。主治吐血、衄血、便血、皮下出血、舌质红绛者。临床多用于急性DIC、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以及多种急性传染病。方中生地黄量需大,笔者常用至60克 。

    ②地黄48克 炙甘草12克 人参6克 或党参15克 麦冬12克 阿胶6克 桂枝9克 或肉桂6克 生姜9片麻仁12克 大枣30枚(炙甘草汤)
    应用:过汗、失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笔者多用于肿瘤化疗放疗以后、心肌病、肺气肿、肺心病等。其人必赢瘦肤枯。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09:35:16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泽泻

泽泻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地,产于福建、江西者称福泽泻或建泽泻,其个大,圆形而光滑,奉为道地药材。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原文考证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十二)。冒,指若布蒙蔽;眩,指眼花目不明。冒眩,即头目眩晕冒明,眼前发黑不能站立。又根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十二)的原文,可见泽泻汤证除冒眩以外,当有浮肿、心悸、身体困重、气短等证。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五苓散有白术、泽泻、桂枝、茯苓、猪苓,茯苓甘草汤为桂枝、茯苓、甘草、生姜。两方的差别,就在白术、泽泻上,两方均能治疗汗出,但区别是在渴与不渴上。按方证相应的原则,则泽泻汤证当有口渴。
    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因本方为泽泻汤加茯苓甘草汤,则本方证除有渴欲饮水之外,当有泽泻汤的“苦冒眩”(十二);以及茯苓甘草汤的“汗出,厥而心下悸”(356)等。
    牡蛎泽泻散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395)。
    肾气丸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二十二)。

    经方药对  仲景方根
    泽泻白术:主治冒眩、身重、口渴而小便不利,方如泽泻汤。如口渴、动悸者,合茯苓、桂枝同用,方如茯苓泽泻汤、五苓散。腹痛者,配当归、芍药、川芎,方如当归芍药散。
    泽泻茯苓: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如茯苓泽泻汤、肾气丸、猪苓汤、五苓散。参见茯苓条下。
    泽泻茯苓猪苓:主治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方如猪苓汤、五苓散。参见茯苓条下。

   方名        泽泻用量    主要配伍
  泽泻汤          5两       白术
  当归芍药散   半斤    白术 茯苓 当归 芍药 川芎
  茯苓泽泻汤    4两    白术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猪苓汤          1两    茯苓 猪苓 滑石 阿胶
  五苓散        1两6铢  茯苓 猪苓 桂枝 白术
  肾气丸         3两    茯苓 干地黄 薯蓣 山茱萸 牡丹皮 桂枝 附子
  牡蛎泽泻散   等分   牡蛎 蜀漆 葶苈子 商陆根 海藻 栝楼根

    药证发挥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冒,为帽的古字,有戴、覆、盖、罩、蒙等意义在内。眩冒,即头晕目眩,并觉有帽在头,有重压感、沉重感,也有如物蒙罩,眼前发黑等。口渴,即有渴感,但不能多饮水,或只能饮热水,否则,上腹部发胀。小便不利,为小便量少,患者多见面目虚浮,或下肢浮肿。其人面色多黄黯,肌肉松软,体形肥胖,动则气短。其舌体多偏大,质淡红。
    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泽泻配白术主治眩冒而渴,配茯苓治冒眩而悸,配茯苓猪苓治小便不利、眩悸而渴。

    常用配方
    ①泽泻60克   白术30克 (《金匮要略》泽泻汤)
    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见浮肿者。一般配合复方,如果单独使用,剂量还应加大。

    ②泽泻9克 茯苓9克 丹皮9克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地黄24克 附子3克 肉桂3克 (《金匮要略》肾气丸)
    本方是温阳利水剂,适用于浮肿久治不愈者。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多用之。方中剂量为改丸为汤的用量。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09:29:4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茯苓

茯苓
    茯苓为多孔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产地颇广,以云南所产者质量较佳,视为道地药材,称为云茯苓。
   《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伤寒论》入15方次,《金匮要略》入30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半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泽泻汤、茯苓戎盐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65)。桂枝甘草本治“心下悸”(64),此条系脐下悸动,并有严重的上冲感,则需要大剂量的茯苓、大枣与之相配。
    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
    茯苓戎盐汤治“小便不利”(十三)。
    最简方(2味):葵子茯苓散
    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二十),水气,即浮肿之谓,故身重、小便不利,并有头眩。
    次简方(3味):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猪苓散、茯苓戎盐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十一)及“先渴后呕”(十二)。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九)。短气,为气不相续,似喘非喘。凡胸胁满、短气者,多伴有小便不利、目眩等证。如“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十二);“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十二)。可见本方证当有小便不利、眩悸。
    茯苓戎盐汤为茯苓白术同用,治“小便不利”(十三)。猪苓散为茯苓、白术加猪苓,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十七)。可见茯苓、猪苓、泽泻同用,治小便不利而渴。
    加减方: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四逆散、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真武汤
    小柴胡汤条下(96)有“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小青龙汤条下(40)有“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四逆散条下(318)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理中丸条下(386)有“悸者,加茯苓二两”。黄芪建中汤条下(五)有“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可见有悸而小便不利时,加茯苓。另外,真武汤条下有“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亦证明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的主要指征。

    经方药对  仲景方根
    茯苓甘草:主治动悸不安。此配伍甚多,配桂枝治疗心下悸、脐下悸等,配酸枣仁治疗不得眠,配知母除烦,配杏仁治短气。
    茯苓白术:主治口渴、小便不利、目眩、心下胀满者。方如五苓散、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等。渴甚配泽泻、猪苓,悸加桂枝、甘草。参见白术条下。
    茯苓半夏:主治眩悸、小便不利而恶心呕吐者。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参见半夏条下。
    茯苓泽泻: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如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肾气丸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二十二)。猪苓汤、五苓散治口渴而小便不利。
    茯苓猪苓泽泻:主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方如猪苓汤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223);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脉浮数,烦渴者”(72);“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大便不成形者,加桂枝、白术;尿频尿急尿痛者,则加滑石、阿胶、山栀。
    茯苓桂枝甘草:主治脐下悸、心下悸、气从小腹上冲胸、气冲、四肢聂聂动、呕吐等。方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防己茯苓汤。参见桂枝条下。

    方  名    茯苓用量    主要配伍
  小半夏加茯苓汤    3两    半夏生姜
  半夏厚朴汤    4两    半夏生姜厚朴苏叶
  茯苓泽泻汤    半斤    泽泻白术桂枝甘草生姜
  当归芍药散    4两    泽泻白术芍药当归川芎
  肾气丸     3两    泽泻干地黄薯蓣山茱萸牡丹皮桂枝附子
  猪苓汤     1两    泽泻猪苓阿胶滑石
  五苓散    18铢    泽泻猪苓桂枝白术
  猪苓散    等分    猪苓白术
  五苓散    18铢    猪苓泽泻桂枝白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半斤    桂枝甘草大枣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4两    桂枝甘草白术
  茯苓甘草汤    2两    桂枝甘草生姜
  防己茯苓汤    6两    桂枝甘草防己黄芪
  桂苓五味甘草汤    4两    桂枝甘草五味子

    药证发挥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眩,其义有二,一为眩晕,指患者出现旋转感、上下或左右晃动感、倾斜感、地动感、如坐舟中感等,多伴有恶心呕吐;一为幻觉,因眩古时候又读作HUAN,通“幻”,所以目眩还有视物怪异感、恐怖感、恍惚感等,多伴有惊悸、多恶梦等。悸,指跳动,如心慌、心悸、脐腹动悸、肌肉跳动等。眩悸者,常常伴有心神不安、多梦易惊、恍惚健忘等精神神经症状。
    茯苓尚治口渴及小便不利。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多饮则觉得胸腹胀满而短气。或口渴与呕吐并见。所谓小便不利,即小便的量、排尿次数等发生异常,如小便量少,尿次减少或小便不畅,出现尿痛、尿急等症状,并可伴有浮肿。小便次数不多且量少,同时大便多溏薄或如水样,或虽便秘而先干后溏。患者常见浮肿,或浮肿貌。
    使用茯苓,可不问体形胖瘦,但须察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笔者称之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其舌有齿痕,舌体胖大伴有浮肿、腹泻者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伴有腹胀、失眠、咽喉异物感者,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茯苓证与白术证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仲景使用茯苓多人复方。配半夏治眩悸,配白术治疗口渴,配猪苓泽泻治疗小便不利,配桂枝甘草治疗脐下悸。
    仲景使用茯苓,汤剂量较大,尤其是用于悸、口渴吐水以及四肢肿等,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至半斤,茯苓泽泻汤也用至半斤,防己茯苓汤则用至6两。而用于散剂,则用量甚小。

    茯苓配方
    ①茯苓9克 半夏25克 生姜24片(《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精神神经疾病、消化道疾病、内耳眩晕见呕吐清水而眩悸者多用之。
    ②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如眩晕症、心脏病、心律失常、神经症、眼疾等。苓桂术甘汤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精神刺激、身心疲惫常常是诱发本证的诱因。如伴有呕吐者,可配小半夏加茯苓汤。
    ③茯苓18克   白术18克   猪苓18克   泽泻30克 桂枝12克 (五苓散)  。
    ④茯苓20克 泽泻12克 猪苓15克  白术12克   肉桂5克 滑石12克 甘草3克 石膏15克 寒水石15克 (《宣明论方》桂苓甘露饮)
    本方是五苓散加味方。可用于头痛、烦渴、汗出而小便不利黄短者。发热性疾病、夏天感冒、中暑等常用。寒水石临床不常用,可去。
    ⑤半夏25克 厚朴9克   茯苓12克   苏叶6克   生姜15片(《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应用:见半夏条下。

猪苓
    猪苓为多孔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产地较多,以陕西产者质量较佳。
   《神农本草经》谓猪苓“主痃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
   《伤寒论》入2方次,《金匮要略》入3方次。

    原文考证
    猪苓汤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319条)。从《伤寒论》原文来看,猪苓汤主治与白虎加人参汤证极为相似,两者皆有渴欲饮水、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腹满、口苦咽燥等证,但临床上两方证的区别相当大。白虎加人参汤证为“口干舌燥”,猪苓汤证为“小便不利”。前者是津液不足,后者是水湿内蓄,性质相反,不可误用。此外,仲景有“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224条)的说法,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183条),由此可见,身热、汗出少或无汗而渴、小便不利者,可使用猪苓汤。
    猪苓散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思水,即口渴。
    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条);“伤寒,汗出而渴者”(73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74条);“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条)。以上5条,口渴者五,发热者三(伤寒也属发热之列),脉浮者二,汗出者二,小便不利者二。则可见口渴发热、汗出、小便不利是五苓散的主治。
    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悸,猪苓治热淋。

    仲景方根
    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方如猪苓汤、猪苓散、五苓散。
    茯苓猪苓泽泻:主治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参见茯苓条下。

    方名    猪苓用量    主要配伍
    猪苓汤    1两    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猪苓散    等分    茯苓白术
    五苓散    18铢    茯苓泽泻桂枝白术

    药证发挥
    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小便量少,次数或多或少,颜色或浓或淡,大多伴有排尿涩痛,或排不爽等不适感。这种病证,亦称为“淋”。后世《小品方》用单味猪苓治子淋,《子母秘录》用单味猪苓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可见猪苓主治的小便不利,多有浮肿及小便淋痛。
    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茯苓配伍面较广,可与黄芪、白术、桂枝、附子、半夏、厚朴、柴胡、茯苓、泽泻、人参、甘草、干姜、芍药等药物同用,可治眩悸、下利;但猪苓配伍面窄,仅与茯苓、泽泻、滑石、阿胶、桂枝、白术同用,多用于治疗小便不利。
    猪苓治发热、小便不利而黄短,多配滑石;尿血配阿胶;口渴、小便不利,配茯苓、泽泻。

    常用配方
    ①猪苓15克 茯苓15克 泽泻15克 滑石15克 阿胶15克 (猪苓汤)
   本方主治小便不利、涩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盂积水、泌尿道结石、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糜烂等。也可用于特发性水肿、急性肠炎、尿崩症等。对尿液黄、带下色黄者,应加山栀子、黄柏、连翘等。

    ②猪苓18克 茯苓18克 泽泻30克 白术18克 桂枝12克 (五苓散)
    本方多用于口渴、腹泻、头晕、浮肿者。方中剂量为改散为汤的用量。参见白术条下。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2 09:18:51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地下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者所产者质量为好。半夏药材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神农本草经》谓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伤寒论》入18方次,《金匮要略》入36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2升):大半夏汤
    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者”(十七)
    次大量方(1升):麦门冬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
    麦门冬汤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者(七)。
    小半夏汤治“呕家……不渴”(十二)。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十二)。
    半夏厚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千金》)。
    从上可见,大剂量半夏用于治疗呕吐以及咽喉部症状。
    最简方(2味):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半夏麻黄丸
    小半夏汤治“呕家……不渴”(十二);''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十七)。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十七)。
    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十七)。
    以上3方均为半夏配姜,用于治疗呕吐而不渴或吐涎沫者。
    半夏麻黄丸主治“心下悸者”(十六)。
    次简方(3味):苦酒汤、半夏汤
    苦酒汤为半夏与苦酒、鸡子白同用,治“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312)。
    半夏汤为半夏与桂枝、甘草同用,治“少阴病,咽中痛,,(313)。
    以上两方均治咽痛。
    加半夏汤: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加半夏汤、越婢加半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3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若呕者”(17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加半夏汤治“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十二)。
    以上3方因呕加半夏。
    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七);而无半夏的越婢汤则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十六)。可见,因咳喘而加半夏。考仲景治咳喘的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中均有麻黄半夏,则提示半夏配麻黄治咳喘。
    去半夏方: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四)。因渴,而去半夏,则适用半夏的患者必无口干舌燥这一点就能明确了。
    加味方:厚朴七物汤、竹叶汤、白术散
    厚朴七物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五合”(十)。竹叶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半升”(二十一)。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二十)。3方均因呕吐加半夏。

    半夏药对
    半夏生姜或干姜:主治恶心呕吐而不渴者。方如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半夏与姜的主治相似,两者同用,不仅可以增效,而且能解半夏毒。现药方所售制半夏,多为姜制。
    半夏茯苓:主治恶心呕吐而眩悸者。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所谓眩悸者,即为眩晕、恍惚感、心悸、肉跳动,易惊恐,失眠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半夏栝蒌实:主治胸闷胸痛者。方如小陷胸汤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138);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九)。如此配合,多用于肺部感染、心脏病以及上消化道疾病。
    半夏附子(乌头):主治腹大痛而呕吐者。方如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十);赤丸治“寒气厥逆”的腹痛(十)。半夏附子有止痛作用。
    半夏麻黄:主治咳喘而呕者。方如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麻黄汤等。
    半夏厚朴生姜:主治腹满而呕或咽喉异物感。方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66);半夏厚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厚朴七物汤主治“病腹满”而呕者(十)。
    半夏人参:主治呕吐或噫气不止,心下痞硬者。方如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妇人呕吐不止”(二十);旋覆代赭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161);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十七);“呕,心下痞硬者”(《外台秘要》)。
    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主治咳逆呕恶而虚赢少气者。方如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397)。麦门冬汤主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七)

   方  名        半夏用量     主要配伍
  生姜半夏汤   半斤           生姜汁
  小半夏汤      1升            生姜
  半夏干姜散    等分         干姜
  小半夏加茯苓汤    1升    茯苓生姜
  半夏厚朴汤    1升    茯苓生姜厚朴干苏叶
  小陷胸汤    半升  栝蒌实黄连
  栝蒌薤白半夏汤    半斤    栝蒌实薤白  白酒
  附子粳米汤    半升  附子甘草大枣粳米
  赤丸    ;    4两    乌头茯苓细辛
  半夏麻黄丸    等分  麻黄
  射干麻黄汤    8枚    麻黄 生姜  细辛  五味子 紫菀 款冬花 射干
  小青龙汤      半升   麻黄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甘草 桂枝 芍药
  厚朴麻黄汤   半升   麻黄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厚朴 石膏 杏仁 小麦
  越婢加半夏汤   半升  麻黄 石膏  生姜  大枣  甘    苴
  葛根加半夏汤   半升  麻黄 葛根  甘草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厚朴 半夏
  甘草人参汤    半升  厚朴生姜甘草人参
  厚朴七物汤(加减)    5合    厚朴  生姜  大黄  甘草  枳实桂枝大枣
  大半夏汤    2升    人参 白蜜
  旋覆代赭汤    半升  人参生姜  旋覆花  代赭  甘草大枣
  干姜人参半夏丸    2两    人参干姜
  竹叶石膏汤    半升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竹叶 石膏 粳米
  麦门冬汤        1升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半夏泻心汤    半升  黄连  黄芩  干姜  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姜泻心汤    半升  黄连  黄芩  干姜  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姜
  甘草泻心汤    半升  黄连  黄芩  干姜  甘草  人参

    药证发挥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证。
    呕有恶心、干呕、喜呕、胃反之分,均为半夏主治,但患者大多不渴。所谓的不渴,为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
    呕,不仅仅是即时性的症状,应当将其看做是一种体质状态。仲景有“呕家”的提法,是指某种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体质。可见呕家易于出现半夏证。呕家的具体特征,张仲景没有详细解释,笔者试述如下:营养状况较好,目睛有光彩,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黯,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蓝不赢瘦,肥胖者居多。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这种体质,笔者称之为“半夏体质”。
    凡半夏体质患者的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均可使用半夏。其中咽喉异物感最有特点。“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这是对咽喉异物感的形象描述。此外,胸闷、压迫感、堵塞感、痰黏感等,也可归于咽喉异物感。咽喉异物感常常导致恶心呕吐。这成为使用半夏的重要特征。
    从半夏主治及兼治的病症来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感觉异常样症状。半夏所主治的呕吐,本是一种异常的反射。半夏厚朴汤主治咽中如有炙脔,实无炙脔,纯属一种感觉异常。此外,麻木感、冷感、熟感、堵塞感、重压感、痛感、痒感、悸动感,失去平衡感、恐怖感、音响感。由感觉异常导致的异常的反射和行为,如恶心、呕吐、食欲异常、性欲异常、语言异常、睡眠异常、情感异常等,都有使用半夏的可能。二是咽喉部症状。恶心、呕吐、咽痛、失音、咽中如有炙脔等,均为咽喉部的症状。在精神紧张、抑郁、焦虑、恐惧时,以上症状极易出现。

    半夏与甘草均治咽痛,但甘草所治的咽痛以红肿干痛为主,而半夏所治的咽痛,咽喉常有异物感或黏痰、多恶心。半夏与干姜均治不渴而呕吐,舌苔多腻,但两者主治有上下之别,半夏主治以咽喉部的异物感,胸部的重压感为主,而干姜主治以呕吐涎水、腹泻呈水样便为主。

    张仲景用半夏有两个剂量段,大量(2升)主治呕吐不止,小量(半升)主治咳喘、失音、心悸、恶心等,或配麦冬。现代有人则认为小量(15克 左右)止呕,中量(20~30克 )催眠,大量(40克 )止痛。

    常用配方
    ①半夏25克 生姜24克 (《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本方是止呕专方。凡呕吐而不渴者多用之。
    ②半夏50克 人参9克 或党参15克  白蜜40m1(《金匮要略》大半夏汤)
    呕吐呈慢性化,患者全身状况差的疾病,如肿瘤、慢性胃病、神经性呕吐等。
    ③半夏25克 生姜24克 茯苓12克 (《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以恶心呕吐为主诉的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肠粘连、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妊娠呕吐、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等。对于恶心吐水者,以及呕吐、心下悸、失眠多梦者,本方最为适宜。
    ④半夏12克   陈皮6克   茯苓12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和剂局方》二陈汤)
    适用于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咳嗽、胀满、头眩心悸者。广泛用于精神神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⑤半夏25克   厚朴9克   茯苓12克   苏叶6克   生姜15克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以咽喉异物感、恶心呕吐、胸闷腹胀为特征的疾病,广泛用于精神神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笔者经验,在全身体征无明显病理改变,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以上异常感觉,可以使用本方。神经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咽喉炎、声带疾病、哮喘、小儿厌食症、结肠炎、帕金森病、胃肠型感冒等,均用使用本方的机会。
    ⑥半夏12~20克 茯苓20克  陈皮10克 甘草5克 枳实lO克 姜竹茹10克 生姜3片  大枣12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
    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易惊为特点的疾病,如内耳眩晕症、偏头痛、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症、恐惧症等。临床对有强烈精神刺激诱因,见失眠多梦,且多噩梦者,本方最有效果。如果面红、口苦者,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加酸枣仁、远志、五昧子、地黄、人参,去竹茹,名十味温胆汤。
    ⑦半夏12克 白术12克 天麻1D克 茯苓12克 陈皮5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大枣10枚(《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
    以眩晕头痛、腹胀呕吐、腹泻为特征的疾病,如内耳眩晕、脑血管疾病。
    ⑧半夏12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或党参15克 甘草9克 大枣12枚(半夏泻心汤)
    以恶心呕吐、心下痞、烦热、腹泻为特点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食道炎、口腔溃疡、神经症等。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 21:21:24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1 21:28 编辑


黄煌论术药

白术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白术原以浙江于潜天目山的野生术品质最佳,其外皮红润光泽,味极清,视为道地正品,但目前市场上几乎绝见。现售之于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于于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神农本草经》谓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伤寒论》入10方次,《金匮要略》入25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枳术汤、泽泻汤
    枳术汤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十四)。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十二)。
    两方所主均有心下及水饮有关。根据《金匮要略》“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十二)的记载,提示白术可治短气、咳逆不得卧、浮肿等。配枳实治心下坚,配泽泻,治冒眩。所谓冒,指眼前发黑;眩,指眩晕。  次简方(3味):茯苓戎盐汤、猪苓散 茯苓戎盐汤治“小便不利”(十三)。  猪苓散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十七)思水,即口渴的互词。
    以上两方均有白术茯苓,提示白术配茯苓可治小便不利及渴。
    再简方(4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理中汤、甘姜苓术汤、防己黄芪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67);
    “胸胁支满,目眩”(十二)。
    理中汤治“大病差后喜唾”(396)。
    甘姜苓术汤治“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十一)。
    防己黄芪汤治“身重汗出恶风”(二);“腰以上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十四)
    以上四方治有心下逆满、眩、喜唾、身重、浮肿等。
    5昧方:五苓散、真武汤、附子汤、桂枝人参汤
    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脉浮数,烦渴者”(72);“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以上6条,均不离“渴”。五苓散去猪苓,加甘草、生姜,名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也治渴。而没有白术的茯苓甘草汤则用于“不渴者”。所谓“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提示白术配桂枝、泽泻、茯苓、猪苓治渴。
    真武汤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振欲擗地者”(8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316)。
    附子汤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305)。本方与真武汤的组成大致相似,但白术、附子的用量则倍于真武汤,本方白术四两、附子二枚,而真武汤为二两、附子一枚。可见,大量白术配附子主治关节疼痛。
    桂枝人参汤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163)
    以上四方,主治口渴、小便不利、下利、身体痛等。提示白术配桂枝治口渴、小便不利、下利;配附子治身体沉重而骨节痛。
    最大量方(5两):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顽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五)。提示大剂量白术配附子、麻黄、桂枝可治脚肿、关节疼痛。
    加白术方: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疼”(二)。
    越婢加术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的“里水”(十四),以及“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五),下焦脚弱,即下肢肿痛之谓。厉风气,则为痛引肩背不可动转,故厉风气与下焦脚弱,均为身体疼痛的同义词。提示白术配麻黄治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而身体疼痛。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28)。提示白术、茯苓治小便不利。  加减方:理中汤
    《伤寒论》理中汤条下白术的加减最多,其指征最为重要。有''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386);“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可见仲景用白术治渴,下多者多渴,故还用术,由此可见,口渴而下利者,是白术证。脐上筑者、吐多者、腹满者,要慎用术。
    ●仲景方根
    白术泽泻:主治冒眩。方如泽泻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泽泻汤所治的“苦冒眩”,可能是一种慢性化的眩晕症,多表现为头晕眼花,经常眼前发黑。
    白术枳实:主治心下坚、口渴而不欲饮水,或上腹部有振水音,或下利。方如枳术汤、《外台》茯苓饮。
    白术黄芪:主治汗出而肿、口渴而下利。配防己、甘草,为防己黄芪汤,配防风,为后世玉屏风散。
    白术附子:主治骨节疼痛不得屈伸以及头重眩。方如术附汤、甘草附子汤、黄土汤等。
    白术茯苓:主治口渴、小便不利、目眩、心下胀满者。方如五苓散、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等。渴甚配泽泻、猪苓,悸加桂枝、甘草。
    白术川芎:主治妊娠期的腹痛、胎动。方如当归芍药散治“妇人妊娠腹中疚痛”(二十);
    当归散用于妊娠常服,白术散养胎(二十一),多配当归芍药。
    白术麻黄甘草:主治浮肿而身体疼痛。方如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有汗配石膏,痛剧配附子、桂枝。
    白术附子茯苓芍药:主治四肢沉重疼痛、头眩、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者。方如附子汤、真武汤。
    白术人参干姜甘草: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汤、桂枝加人参汤。

  方  名    白术用量    主要配伍
泽泻汤    2两    泽泻
五苓散    18铢    泽泻茯苓桂枝猪苓
枳术汤    2两    枳实
茯苓饮    3两    枳实人参茯苓橘皮生姜
术附汤    2两    附子甘草
甘草附子汤    2两    附子甘草桂枝
去桂加白术汤    4两    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黄土汤    3两    附子甘草  干地黄  阿胶    黄芩黄土
附子汤    4两    附子茯苓芍药人参
真武汤    2两    附子茯苓芍药生姜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3两茯苓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猪苓散    等分    茯苓猪苓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两    茯苓桂枝甘草
茯苓泽泻汤    3两    茯苓桂枝泽泻甘草生姜
甘姜苓术汤    2 N    茯苓干姜甘草
当归芍药散    4两    芍药川芎当归茯苓泽泻
当归散    半斤    芍药川芎当归黄芩
白术散    3分    川芎蜀椒牡蛎
麻黄加术汤    4两    麻黄甘草桂枝杏仁
越婢加术汤    4两    麻黄甘草石膏生姜
桂枝芍药知母汤    5两    麻黄甘草  桂枝  芍药  附子生姜知母防风

    ●药证发挥
    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逆满、小便不利、浮肿。
    所谓渴,指自觉的渴感,想饮水,想饮热开水,但喝不多,或漱口而已。心下部常常痞满不适,喝水后更难受,胃内发胀,有水声,甚至吐水,或多喝水以后常常出现面部轻度浮肿。
舌面并不象白虎加人参汤证那样干燥无津或毛糙起裂,而是舌面常有薄白苔,舌质也不红,舌体较大而且胖,常常舌边有齿痕。下利,即腹泻,大便呈水样,或大便溏薄不成形、粪体松散而不黏臭,或先干后溏。渴而下利,是使用白术的必见证。如口渴而大便干结如栗,或烦渴引饮,均非白术主治。
    冒眩,即身体困重,头晕眼花,常常眼前发黑。四肢沉重,或腰腹沉重,或有关节疼痛。患者肌肉松软,常诉说身体困重,懒于活动,动则易出汗。短气,即气短无力,易于疲乏倦怠,稍动则气喘吁吁。心下逆满,指上腹部发胀,尤其是在喝水以后,食欲不振,甚至吐水或清涎。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的量少及排泄不畅。
    白术与黄芪的主治相似,均能利水,均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口渴、眩晕等证,其区别在于,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常用配方
    ①白术30克 泽泻60克 (《金匮要略》泽泻汤)
    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内耳眩晕症、单纯性肥胖等见眩晕、身体困重、自汗、少气、口渴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多与防己黄芪汤、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葛根汤等配合适用。

    ②白术18克 茯苓18克 猪苓18克 泽泻30克 桂枝12克 (五苓散本方原为散剂,现在因临时加工不方便,一般改作汤剂。两种剂型究竟何者更好,需待研究。)
    本方多用于LI渴、腹泻、头晕、浮肿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肠炎、脂肪肝、尿崩症、垂体肿瘤、库欣综合征、急性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青少年假性近视等均有机会使用本方。笔者较多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见大便不成形或腹泻,下肢有浮肿并有明显El渴感者。对夏季潮湿地区常见的急性肠炎、夏季感冒、空调病也有效果。
    笔者还用本方治疗欧美人来华以后的水土不服或过量服用味精饮食以后出现的El渴、头痛、腹胀等。作为本方的客观应用指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齿痕。

    ③白术10克 茯苓lO克 人参6克 或党参lO克 甘草3克 葛根15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小儿药证直诀》七味白术散)
    应用:本方多用于泄泻而口渴、小便不利者。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小儿泄泻、酒积等可用之。

    ●附:苍术
    苍术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以江苏茅山所产者质量最好,称茅术。主治与白术大致相同,但苍术对消除腹胀肿满、关节肿痛、舌苔厚腻者,效果较白术为佳。如后世平胃散一方,就用苍术与厚朴等同用,治疗腹胀苔白腻,心下有水声者。《本草崇原》谓:白术苍术“品虽有二,实则一也。《本经》未分苍、白,而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赤术,即是苍术”。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 21:15:36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芍药

芍药

    芍药为毛茛科植物川赤芍、芍药、草芍药的根。白芍药以产于浙江杭州以及东阳、磐安、缙云等地者品质最优,前者称杭白芍,后者称东白芍。赤芍药产地较多,大多以内蒙察哈尔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所产者品质最优,统称西赤芍。《神农本草经》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伤寒论》入34方次;《金匮要略》入35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芍药甘草汤、枳实芍药散
    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29、30)。《伤寒论》认为,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可见仲景对此汤的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枳实芍药散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二十一),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最大量方(6两):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100);“心中急而烦者”(102);“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妇人腹中痛”(六)。
    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276)。
    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主治“大实痛者’,(279)。提示大剂量芍药治疗腹痛。
    加昧方:小柴胡汤、通脉四逆汤、白散、防己黄芪汤、桂枝加芍药汤
    小柴胡汤条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96)。通脉四逆汤条下:“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317)。白散方条下:“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141)。防己黄芪汤条下:“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二)。桂枝加芍药汤为桂枝汤加芍药,治“腹满时痛”。提示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减味方:通脉四逆汤、真武汤
    通脉四逆汤条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17)。真武汤条下:“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316)。反过来看,则芍药能用于便秘者,另外,咽喉疼痛者,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仲景方根
    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方如枳实芍药散治产后腹痛(二十一);四逆散治四肢冷而腹痛或泄利后重(318);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按之心下满痛者”(十);麻子仁丸主治便秘(247)。
    芍药黄芩:主治下利伴心中烦、脉数者。方如黄芩汤治下利脉数(172、333);黄连阿胶汤主治心中烦,不得卧”(303)。
    芍药甘草桂枝: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赢瘦而悸者。参见桂枝条。
    芍药甘草附子:主治脚挛急、腹痛、恶寒、脉微欲绝者。方如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芍药甘草汤证见“恶寒”者(68);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见腹痛时。
    芍药桂枝黄芪:主治身体麻木疼痛、汗出、浮肿、小便不利、脉浮者。参见桂枝条。
    芍药当归川芎:主治腹痛、月经不调。方如胶艾汤治妇人崩漏腹中痛(二十);温经汤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月经不调(二十二);当归芍药散治“妇人怀娠,腹中疗痛”(二十);当归散用于妊娠保胎(二十);奔豚汤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八)。
    芍药附子白术茯苓:主治关节痛,腹痛、恶寒、眩悸、脉沉者。方如真武汤治头眩,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316);附子汤治身体痛,手足寒,背恶寒、骨节痛,脉沉者(304、305)。

  方  名       芍药用量    主要配伍
枳实芍药散    等分        枳实
芍药甘草汤    4两         甘草
四逆散         5分         枳实 柴胡 甘草
大柴胡汤      3两       枳实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大黄
麻子仁丸     半斤      枳实 厚朴  大黄  麻子仁    杏仁
黄芩汤        2两    黄芩 甘草 大枣
黄连阿胶汤    2两    黄芩黄连阿胶
小建中汤      6两    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6两    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当归
桂枝加芍药汤    6两    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桂枝汤             3两    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桂枝加大黄汤    3两    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大黄
芍药甘草附子汤    3两    甘草附子
通脉四逆汤(加减)    2两    甘草附子干姜
黄芪桂枝五物汤    3两    桂枝黄芪甘草生姜大枣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3两    桂枝黄芪
桂枝加黄芪汤    2两桂枝黄芪甘草生姜大枣
胶艾汤    4两    当归川芎  阿胶  甘草  艾    叶干地黄
当归芍药散    1斤    当归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当归散    1斤    当归川芎白术黄芩
奔豚汤    2两    当归  川芎甘草  半夏  黄芩生葛生姜
温经汤    2两    当归  川芎  甘草  桂枝人 参阿胶麦门冬生姜吴
真武汤    3两    附子 白术 茯苓 生姜
附子汤    3两    附子 白术 茯芩 人参

    药证发挥
    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脚挛急,是张仲景明确的芍药证。《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脚挛急的专方。《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所谓的脚挛急,其表现为小腿屈伸不利,或经常出现下肢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痉挛。患者常诉说下肢肌肉疼痛,步履困难。对这一特征,笔者称之为“芍药足”。伴有脚挛急的疾病,都可以考虑使用芍药,比如肝硬化、糖尿病、支气管痉挛等病患者,见经常脚挛急者,配合芍药甘草汤常能提高疗效。
    其急痛,是指疼痛呈痉挛性,有紧缩感,并有阵发性的特点,也即张仲景所谓的“时痛”。胃痉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脏器平滑肌痉挛、躯干骨骼肌等导致的疼痛,均属于芍药证。腹中急痛,为腹痛呈痉挛性、阵发性,其部位有在上腹部者,有脐周者,也有下腹部者,或腹痛连及腰背者,或腹痛连及阴部者。另外,膈肌痉挛、尿道括约肌痉挛、阴道痉挛、面肌痉挛、支气管痉挛等虽没有明显的疼痛,但也可以考虑使用芍药,也就是利用芍药的“缓急”的功效。
    身疼痛,多为腰背酸痛、四肢疼痛,严重的可以导致步履困难,如坐骨神经痛也表现为痉挛性。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为适宜。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克 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伤寒论》280条有“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可反证芍药这一作用。芍药通便,多与大黄并用
    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患者易于腹痛,易于便秘,易于肌肉痉挛。其体形胖瘦皆有,但多肌肉坚紧,尤其是腹壁肌肉比较紧张,日本人吉益东洞提出了“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临床上若见肌肉松柔者,大便不成形、日行多次而无腹痛者,就应慎用芍药。
    芍药配甘草,是缓急止痛的基本方。加枳实,可治腹痛而便秘者,是胃肠动力剂;加黄芩,可治腹痛而腹泻者,并能用于便血、痛经,是清热止痛剂。加桂枝或肉桂。可治中虚腹痛,其人动悸而脉弱;加附子,可治阳微身痛,其人恶寒而脉沉。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如月经不调者配当归、川芎,如腹水、全身浮肿者配附子、干姜。
    张仲景使用芍药有两个剂量段: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芍药要大量,4""--6两。如果配合附子,或配合黄芩等,或配合桂枝,或配合黄芪桂枝,则不必大量,2~3两即可。
    张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白,宋代以后芍药有白芍药与赤芍药之分。根据传统用药习惯,痉挛性疾病用白芍药较多;如果舌质黯紫,或血液黏稠者,或为血管疾病者,使用赤芍药比较多。

    常用配方
    ①芍药12克 炙甘草12克 (芍药甘草汤)
    解挛急的基本方。各种肌肉痉挛性疾病以及以脚挛急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均可使用,如腓肠肌痉挛、不安腿症、下肢周围血管病、坐骨神经痛、哮喘、癔症、消化道溃疡、习惯性便秘、痛经等均可使用。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芍药甘草的比例,原方为1:1,用量为各四两,但后世应用则比例不一,有12:l~3:l不等,如《怪疾奇方》治疗大腿疼痛,用芍药3两,甘草为l两。《魏氏家藏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六半汤,即芍药6两,甘草半两。

    ②芍药lO-30克 枳实10-30克 (《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
    胃肠动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大柴胡汤、四逆散均有此组合。根据仲景经验,两者用量多取等量。原方为散剂,但现代临床多用汤剂。本方可配合其他复方治疗习惯性便秘、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尿道结石急性发作、肠痉挛、胃下垂、痛经等。

    ③芍药12克 甘草12克 附子15克 (芍药甘草附子汤)
    本方主治腰腿痛而恶寒、脉沉者。对于芍药甘草汤证见精神萎靡、脉弱、脉沉者,也可用本方。笔者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关节痛、肿瘤疼痛、肝硬化等。

    ④芍药48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泽泻24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作汤剂服)
    以腹痛、月经痛、浮肿为特点的各种妇产科疾病均可使用。泌尿道结石出现腹痛时,也可使用,不过方中的当归、川芎等用量必须加倍。

    ⑤芍药18克 桂枝9克 或肉桂6克 甘草6克 生姜9片大枣12枚 饴糖40ml (小建中汤)
    本方适用于腹急痛,喜按,心悸动,舌苔薄者。本方是保肝药。笔者多用于慢性肝病,尤其是具有脚挛急、腹壁比较紧张者。赤芍、白芍均用,但用量宜大。根据汪承柏教授经验,治疗慢性肝炎、失代偿肝硬化见大量腹水、高血清胆红素者,可以大剂量使用赤芍,量至60克 。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 21:07:30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黄煌论麻黄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莘.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以产于山西、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者品质为佳,称西麻黄。麻黄药材分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三种,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昧苦涩者为佳。《神农本草经》谓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甘草麻黄汤、半夏麻黄丸
    甘草麻黄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十四),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提示全身性的浮肿是使用麻黄的重要指征。根据条下有“不汗再服”的提示,则可见患者并有无汗或皮肤干燥的症状。
    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十六),主证不明。
    最大量方(6两):大青龙汤、越婢汤
    大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其禁忌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闰,,(38),此原文提示,大剂量使用麻黄的大青龙汤,发汗作用非常强烈。既然脉微弱、汗出恶风是禁忌证,则无汗、脉象有力就是必见证了。脉浮紧,就是脉象有力的一种表述。
    越婢汤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十四)。一身悉肿,为全身性浮肿,提示麻黄用于浮肿,与甘草麻黄汤主治相同。不过,本方证不是无汗,而是“自汗出”,为何也可使用麻黄呢?这提示麻黄配伍的技巧。张仲景治疗肿而汗出时,麻黄配石膏,这就是越婢汤;治“汗出而喘”(63)时,麻黄、杏仁配石膏,方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见麻黄与石膏同用时,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加味方: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条下有“喘者加麻黄半两”(二),联系麻黄汤治“无汗而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出而喘”,则麻黄平喘无疑。

    仲景方根
    麻黄桂枝甘草: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方如麻黄汤、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参见桂枝条下。
    麻黄附子甘草:主治无汗脉沉、关节疼痛者。方如麻黄附子甘草汤能“微发汗”(302)。麻黄附子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重麻黄用量,治“水之为病……脉沉者”(十四)。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虺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五)。乌头汤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第五)。
    麻黄杏仁甘草:主治咳喘胸满,方如麻黄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并可用于湿家身痛和发黄,方如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治湿家“一身尽疼”(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瘀热发黄黄”,(262)
    麻黄石膏甘草:主治汗出烦躁而喘,或汗出而一身尽肿,或发热无汗而烦躁者。方如越婢汤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63);大青龙汤主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小青龙加石膏汤主治“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七)。
    麻黄附子细辛:主治无汗、恶寒、脉沉微者。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发热、脉沉微者(302);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水饮病、心下坚、无汗(十四)。
    麻黄干姜细辛五昧子半夏:主治咳喘而恶寒不渴者。方如射干麻黄汤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七);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者”(七);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
    麻黄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方如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ti2);防己黄芪汤加麻黄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见喘者;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

    方  名        麻黄用量    主要配伍
麻黄汤              3两    桂枝 甘草 杏仁
麻黄加术汤        3两    桂枝 甘草 杏仁 白术
大青龙汤           6两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葛根汤              3两    桂枝 甘草 葛根 生姜 大枣 芍药
葛根加半夏汤     3两    桂枝 甘草 葛根 生姜 大枣 半夏 芍
续命汤              3两    桂枝 甘草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杏仁 川芎
桂枝二麻黄一汤 16铢   桂枝 甘草 芍药 杏仁 生姜 大枣
桂枝麻黄各半汤    1两    桂枝  甘草  芍药  杏仁  生    姜大枣
桂枝二越婢一汤    18铢  桂枝  甘草  石膏  芍药  生    姜大枣
麻黄附子汤          3两    附子甘草
麻黄附子甘草汤    2两    附子甘草
桂枝芍药知母汤    2两    附子甘草  桂枝  芍药  知母白术防风生姜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4两    杏仁甘草石膏
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 半两    杏仁甘草苡仁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两    杏仁  甘草  连翘(代连轺) 生姜大枣赤小豆
越婢汤                   6两    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小青龙加石膏汤       3两    石膏 甘草 杏仁 芍药桂枝细辛 干姜五味子半夏
麻黄附子细辛汤       2两    附子 细辛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  2两    附子细辛  桂枝  生姜  大附子汤 枣甘草
射干麻黄汤    4两    生姜细辛  五味子  半夏射干紫菀款冬花大枣
厚朴麻黄汤    4两    干姜细辛  五味子  半夏 石膏厚朴杏仁小麦
小青龙汤    3两    干姜细辛  五味子半夏 芍药桂枝甘草
乌头汤    3两    黄芪甘草芍药乌头
防己黄芪汤(加减)   半两    黄芪甘草防己  白术
千金三黄汤    5分    黄芪独活细辛黄芩

    药证发挥
    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黄肿是指面色黄黯而浮肿者。临床所见浮肿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肿者,有晨起眼睑肿,下午下肢肿者,也有无明显水肿,而是面色黄黯,如浮肿貌者。黄肿,是仲景使用麻黄的重要客观指征。
    咳喘,是咳嗽加上呼吸困难,张仲景所谓的“咳逆上气”、“肺胀”。咳喘的临床特征是咳喘相关,或咳而喘,或因咳而喘。因临床多见咳喘而多痰,又称为痰喘。咳喘多伴有喉中痰声,或有哮鸣音,张仲景所谓“喉中水鸡声”(七)。黄肿者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恶寒无汗而身疼痛者,是一组症状。恶寒,是不当风而有寒冷感;无汗,指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紧感。临床有恶寒而体痛气喘者;有恶寒而体倦,息微而脉沉迟无力;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有无汗而面目黄肿、精神困顿者。由于恶寒与身疼痛均为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很重要。患者多无汗或少汗,并且平素不易出汗,故皮肤多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肤色多黄黯,缺乏光泽。张仲景判定用药的效果,也常常以有无出汗作为标准。
    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黄肿不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应当理解为一种体质状态。《金匮要略》有“湿家”之说,所谓“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渴欲得饮而不能饮”。“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参照“湿家”的特征,笔者提出“麻黄体质”的概念。所谓“麻黄体质”,即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临床使用麻黄或麻黄剂,应注意麻黄体质是否存在。如果体格赢瘦、唇红咽肿,脉象数促者,虽无汗也不能适用麻黄。否则会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甚至虚脱等毒副反应。
    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注:原书石膏无剂量,仅为“鸡子大”,50克左右。据柯雪帆先生考证,  《伤寒论》一两等于15.625克,则鸡子大的石膏折合为四两左右),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麻黄配桂枝则可减轻麻黄让人烦乱、心悸等副反应。桂枝甘草汤所治的“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与过服麻黄的反应是一致的,所以,配伍桂枝的麻黄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比如《伤寒论》中对麻黄桂枝比例为3:l的大青龙汤反复叮嘱服药不宜过量,而对比例为3:2的麻黄汤则未作如此交代。此外,麻黄配黄芪可能有助于退肿和治疗身痛。如浮肿而喘者,黄芪、白术、甘草配麻黄,方如防己黄芪汤;身痛而肿者,黄芪、乌头、芍药配麻黄,方如乌头汤。
    仲景使用麻黄有多个剂量段。6两:用于浮肿及无汗,但多配石膏,方如大青龙汤、越婢汤。3~4两:用于咳喘、无汗身痛,方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黄汤、葛根汤、乌头汤等。2两:或与附子、细辛配伍,治疗脉沉的无汗、浮肿等,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汤等;或与连翘、杏仁等同用,治疗发黄,方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至于用于湿家的肤痒或身体痛等,则麻黄用量更少,只有半两或1两。可以说,麻黄的用量很难统一。有人认为麻黄成人不能超过15克 ,尤其是苏南的用量,仅在3~10克 之间。但有人则用量大大超过15 克 ,如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退黄,用麻黄六钱(18克 ),甚至小孩麻疹肺炎,麻黄也用四钱(12克 )。由于麻黄的用量与配伍、煎服法、体质、季节等均有关系,所以临床使用应细细斟酌,不要盲目大量使用。
    麻黄有毒副反应。麻黄用量过大或误用,易引起心悸、气促、失眠、烦躁、汗出、震颤及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难,惊厥等,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克 。但久煎可减轻毒副反应。仲景用麻黄多先煎并去上沫,值得研究。

    常用配方
    ①麻黄9克 杏仁10克 甘草3克 (《和剂局方》三拗汤)
    应用:此为止咳平喘的基本方。虽非仲景方,但确是仲景常用配伍,故应作经方看待。本方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多用之。咳喘而咽喉充血、身热有汗者,加生石膏30克 、连翘30克 、黄芩12克 。腹胀、恶心者,加姜半夏12克 、厚朴10克 。如痰多呈泡沫样者,加干姜10克 、细辛5克 、五味子6克。

    ②麻黄9克 杏仁10克 甘草3克 桂枝6克 (麻黄汤)
    应用:麻黄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可用于流行性感冒、关节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见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者用之。患者体形比较壮实,心功能无异常者比较安全。

    ③麻黄6克 附子10克 细辛6克 (麻黄附子细辛汤)
    应用:本方是温性止痛兴奋剂,适用于感冒、坐骨神经痛、关节痛、心血管病见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脉沉者。本方可提高心率,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加干姜、黄芪、肉桂、甘草等。也可用于治疗虚人感冒,多见恶寒无汗、发热、周身疼痛而精神萎靡、面色灰黯者,服药后常可微微汗出,病情可迅速缓解。本方有兴奋性功能作用,可用于阳痿。本方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麻黄量在10克 以上,芍药30克 以上,服用以后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者常常三五剂内见效。笔者经验,本方加干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④麻黄12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石膏24克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清热平喘剂,也能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临床应用多加黄芩、连翘、山栀子等。其辨证要点在舌红、有汗。

    ⑤麻黄6克 连翘6克 杏仁12克 赤小豆30克 桑白皮10克 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枣12枚(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应用:身黄、浮肿、小便不利者可用之。皮肤病见瘙痒、分泌物较多者;肾炎见伴有浮肿、有脓疱疮、扁桃体脓肿者;风湿性关节炎见关节肿痛、浮肿者均可使用。

    ⑥麻黄18克 桂枝6克 甘草6克 杏仁10克 石膏20克 生姜9片大枣10枚(大青龙汤)
    应用:本方具有较强烈的发汗作用,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出现的恶寒发热、皮肤干燥,患者体质较壮实者。

    ⑦麻黄9克 乌头10克 黄芪9克 芍药9克 甘草3克 (《金匮要略》乌头汤)
    应用:骨节肿痛甚剧,四肢厥冷而脉沉者,多用于关节炎、神经痛、寒疝腹痛。

    ⑧麻黄10克 大黄10克 防风10克 连翘20克 薄荷6克 芒硝6克 山栀10克 黄芩12克 石膏3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2克 荆芥10克 桔梗6克 滑石15克 甘草3克 生姜5片(《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应用:本方是表里双解剂,即既有发汗作用,又有通便作用。多用于皮肤病。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除痒疹以外,还可用于面部蝴蝶斑、扁平疣、湿疹等皮肤病。日本尚用本方减肥。本方有成药出售。


tong162305 发表于 2020-9-1 20:39:05

RE: 【轉載】中医治疗效果好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20-9-2 10:08 编辑


黄煌论甘草  姜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其体质结实,粉性足。

   《神农本草经》谓甘草“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馗,解毒”。
   《伤寒论》入70方次,《金匮要略》入88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5两):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哕逆”,即呃逆、恶心呕吐之类。此方甘草与大枣、生姜、人参同用,所治的呃逆、呕吐,决非暴呃、暴吐,当属大病之后、或吐利之后,呃逆干呕频频而食欲不振、口干无津、赢瘦者。
    次大量方(4两):甘草泻心汤、芍药甘草汤、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炙甘草汤、生姜甘草汤
    甘草泻心汤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
    芍药甘草汤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甘草干姜汤主治上述症状外,尚见“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
    桂枝人参汤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163)。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七)。
    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七)。
    从以上原文可见,大剂量甘草与各主治药物合用,用于治疗下利不止、吐涎沫不止、小便数、自汗出等体液丢失以后出现的种种症状,如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配芍药治脚挛急;配干姜治吐逆烦躁;配桂枝、人参治心下痞硬;配桂枝、地黄、阿胶等治脉结代、心动悸。  最简方(1味):甘草汤 甘草汤治“咽痛”(311)。《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咽痛方有8,其中7方含甘草。如治少阴咽痛的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治疗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而咽痛的通脉四逆汤,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的麦门冬汤,治疗狐惑病蚀于咽喉的甘草泻心汤,以及治疗阴毒咽喉痛的升麻鳖甲汤等。可见甘草治疗咽喉痛。
    次简方(2味):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桔梗汤、甘草麻黄汤、大黄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主治已述。
    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是汗出过多以后出现的心悸。
    桔梗汤治“咽痛”(311),并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七)。
    甘草麻黄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十四)。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十七)。麻黄为发汗峻药,大黄则为攻下峻药,为防止过汗、过下伤津液,仲景配伍甘草。
    再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调胃承气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栀子甘草豉汤、甘麦大枣汤、甘草粉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甘草与附子、干姜同用,其原文考证可见附子条下,主治皆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以后,患者出现:①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②四肢厥冷、拘急疼痛者。
    调胃承气汤为甘草与大黄、芒硝同用,主治“谵语,,(105),“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248),“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70),“伤寒吐后,腹胀满者”(249)。这是反复发汗呕吐以后津液受伤而肠胃燥结者。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68)。
  栀子甘草豉汤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少气者”(76)。
  以上诸方证均为汗、下、吐后诸证。
  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二十二)。
  甘草粉蜜汤治“心痛发作有时”(十九)。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八)。
  以上诸方证是杂病中躁、急、痛、逆之证。
  麻黄附子甘草汤能“微发汗”(302)。
  麻黄附子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重麻黄用量,治“水之为病……脉沉者”(十四)。
  加甘草方: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产后下利虚极”(二十一)。产后亡血,复加下利,津液更为不足,故为“虚极”。古代所谓的虚,多指赢瘦,经常“虚赢”并称,如竹叶石膏汤证的“虚赢少气”,大黄廑虫丸证的“五劳虚极,赢瘦”,《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证的“妇人产后虚赢不足”等。可以推测,此处为何加甘草?就是因为赢瘦。

    药证发挥
    甘草主治赢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心悸、咳嗽以及慢性病的躁、急、痛、逆诸症等。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伤寒论》中凡治疗大汗、大下、大吐以及大病以后的许多病症的方剂,大多配合甘草。吐下汗后,气液不足,必形瘦肤枯。唐代的著名方书《外台秘要》就记载用小便煮甘草数沸服,治疗大人赢瘦。《证类本草》记载用甘草粉蜜丸,可以治小儿赢瘦。日本筑后市国立疗养所安德恭演医生研究证实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有延缓肌肉营养不良发展的效果。赢瘦,可以看做是使用甘草的客观指征之一。以赢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肺结核、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等,可大量使用甘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咽痛有8张处方,其中7张方含有甘草。尤其是《伤寒论》明确提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提示咽痛是甘草主治。这种咽喉的疼痛感,多伴有干燥感、热灼感,局部多充血、红肿。后世治疗咽痛的复方中,也大都含有甘草,如《圣济总录》以单味甘草治疗热毒肿,舌卒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蜜炙,桔梗在米泔水中浸泡一夜,煎服,又加阿胶。治疗喉痛。后世的玄麦甘桔汤,用甘草、桔梗、玄参、麦冬同用,治疗慢性咽痛也有效果。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曾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其医案载于《岳美中医话集》。《伤寒论》有“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条)的记载,可知咽喉干燥疼痛者,必无作汗之资,由此可以推测其人与麻黄证不同,必定体形瘦削,身热易汗、肌肉坚紧、舌质红者。以咽喉、口舌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咽喉炎、喉头水肿、口腔黏膜溃疡、白塞氏病等。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病。《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的狐惑病的专方,现在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氏病。现代名中医赵锡武先生用此方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克 (《赵锡武医疗经验》)。

    其实,不仅是口腔黏膜病,即其他黏膜溃疡,也可使用甘草。《千金要方》以蜜炙甘草治阴头生疮。肛裂用甘草水局部湿敷可减轻症状。有报道用甘草流浸膏或用甘草锌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对于尿道刺激症状,如尿痛尿急等,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方如六一散,加连翘30克 ,山栀10克 更好。

    咳嗽,也是黏膜刺激症状,甘草同样适用。  《金匮要略》“大气上逆,咽喉不利,麦门冬汤主之”;“咳而胸满,……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千金》生姜甘草汤(甘草、生姜、人参、大枣)治疗肺痿咳涎沫不止,咽燥而闷。以上方中均有甘草。唐代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单味甘草治疗肺痿多痰的记载。宋代方书《圣济总录》中记载:用甘草2两,猪胆汁浸5宿,漉出炙香,研末为丸,内服治疗热性咳嗽。现代制剂甘草浸膏以及小儿止咳冲剂,包括川贝枇杷膏等市售止咳成药,都含有甘草。所以,以咳嗽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结核等,甘草可配伍桔梗、柴胡、黄芩、麦冬等,方如桔梗汤、小柴胡汤、麦门冬汤。
    单味甘草治疗心悸,在《本草纲目》上就有记载。《伤寒论》中以甘草配合桂枝,治疗发汗过多以后,患者出现的心悸。所谓“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条),是使用大量发汗药物以后,患者汗出过多以后出现的心悸。对“脉结代,心动悸”者,用甘草配伍桂枝、地黄、麦冬、阿胶等,方如炙甘草汤。以心动悸为主诉的疾病,如早搏、心动过缓、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房纤颤等,常配桂枝、茯苓、人参等,代表方是炙甘草汤。其中甘草的用量有达90克 者[治疗奎尼丁中毒.天津中医,1996,13(1):42]。由于麻黄常导致心悸,所以甘草常配伍麻黄。《伤寒论》中麻黄方14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3方次;《金匮要略》麻黄方23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8方次,比例很高。另外,龙骨、石膏可多用于动悸,所以,甘草与其配伍的机会也相当多。

    杂病多见躁、急、痛、逆诸证。此躁,为情绪不安定,变化无常、烦躁、多动,如甘麦大枣汤证的脏躁。此急,为急迫、挛急、拘急之证,如芍药甘草汤证的脚挛急。此痛,为一种挛急性、绞窄样、紧缩性的疼痛,如茯苓杏仁甘草汤证的胸痹、甘草粉蜜汤证的心痛等。此逆,为吐逆、冲逆、气逆,如橘皮竹茹汤证的哕逆、桂枝甘草汤的气上冲等。以上证候的发生,多见于形瘦肤枯、舌淡脉细者。如体胖浮肿、舌苔厚腻者.甘草应慎用,尤其不可过量,否则易于出现胸满、浮肿加重、头晕等。
    甘草还是古代救治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者的主要药物。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传统认为甘草能解乌头;附子、南星、半夏、马钱子以及一支蒿的毒。实验证明,甘草对组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均有解毒作用。从张仲景用药来看,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等有毒中药,经常配伍甘草,这无疑是有道理的。
    另外,后世还将甘草用于外科感染性疾病。《证治准绳j  国老膏:甘草2斤,浓煎1夜,成膏,开水调服,主治痈疽丹  毒。清代名医王孟英治疗一例腹股沟疮毒·患者发热、呕吐、胯间痛不可当,用牛甘草一两,金银花六两、皂角刺五钱,水煎和酒服之,一剂减其势,再剂病若失(王孟英医案)。另外科常用的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即为甘草30克 、当归30克 、玄参90克 、金银花90克 。对于外科的应用,张仲景没有述及。
    综上所述,甘草证以体形赢瘦为客观指征,主治病症以干枯性(赢瘦)、痉挛性(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心悸、脏躁)、突发眭(中毒、外科感染)为特点。
    甘草的配伍非常复杂,但非常重要。合理的配伍有利于提高疗效。《本经疏证》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伤寒论》中凡治疗大汗、大下、大吐以及大病以后的许多病症的方剂,大多配合甘草。吐下汗后,气液不足,必形瘦肤枯,或口干咽痛,或筋肉拘急,或气逆上冲,或心下痞硬,或往来寒热,或动悸,或烦躁,或多汗,症状不一,故《伤寒论》中甘草常与石膏(100%——括号内为石膏剂中甘草的出现率,下同类推)、龙骨(100%)、桂枝(95%)、大枣(90%)、生姜(87.1%)、柴胡(85.7%)、芍药(81.8%)、半夏(77.7%)、人参(77.2%)、干善(70·8%)、茯苓(66.69/6)、附子(65.2%)等同用以主治各种复杂的病证,而与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大黄(14%)、枳实(14-2%)、山栀(25%)、芒硝(33.3%)等则较少配伍使用。口J见,甘草不是调味品,不是所有方剂中均可应用的。如果需要使用大黄、芒硝或甘遂、大戟急攻时,或用黄连、山栀清利湿热时,甘草可以不用或少用,患者有腹胀时,甘草也应少用或不用,或者应当配伍理气的药物,如枳实、厚朴等。
    另外,甘草多配伍麻黄。《伤寒论》中麻黄方14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3方次;《金匮要略》麻黄方23方次,麻黄甘草l司用者18方次,比例很高。这是否甘草能够减少或缓和麻黄的某些毒副反应?值得研究。
    甘草的用量:甘草的用量有很大的变化空间,完全根据病情以及配伍而定。一般来说,对赢瘦之人、急证重证可以重用,量至30克 或者更多。

    常用配方
    ①甘草6克 桔梗3克 (甘草桔梗汤)
    应用:本方是利咽方。对咽痛、咳吐浊痰,或胸痛者最为有效。笔者常加山栀lO克 、连翘20克 ,治疗急性咽炎;加制半夏12克 ,厚朴lO克 ,治疗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②甘草6克 桂枝12克 (桂枝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定悸方。多用于心动过缓、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神经衰弱等见有明显动悸感的患者。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lO克 ,如果有惊恐不安、自汗者,加龙骨20克 、牡蛎20克 。
    ③甘草12克 干姜6克 (《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应用: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为特征的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④甘草6克 麻黄12克 (《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
    应用:本方是发汗利水方。对于浮肿而恶寒无汗者有效。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肾炎、关节病、风寒感冒、皮肤病等适用。
    ⑤甘草lO克 黑豆50克 (民间经验方)
    应用:本方是解毒方。适用于服麻黄、半夏、乌头、附子诸药后出现烦乱、悸动、舌麻者。
    ⑥甘草9克 小麦30克 大枣10枚(《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汤)
    应用:本方张仲景用于治疗脏躁。脏躁是古病名,其症状表现为悲伤欲哭,伸欠频作,多见于女性。本方可治疗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症、癔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癫痫、夜游症、小儿多动症等。神情恍惚,无故哭笑,消瘦、舌淡、脉细者为其见证。

    ⑦炙甘草12克 人参6克 或党参15克 麦冬12克 地黄24~4克 阿胶6克 桂枝9克 或肉桂6克 生姜9克 麻仁12克 大枣30枚(炙甘草汤)
    过汗、失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笔者多用于肿瘤化疗放疗以后、心肌病、肺气肿、,肺心病等。其人必赢瘦肤枯。



生姜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神农本草经》谓''去臭气,通神明”。《伤寒论》入39方次,《金匮要略》入51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橘皮汤
    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十七)。
    小半夏汤治“呕家……反不渴,心下有支饮’’(十一)。
    橘皮汤主治“干呕哕”(十七)。
    以上三方用于呕逆。
    最大量方(半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小半夏汤治呕家不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十二)。
    橘皮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十七)。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
    以上四方均主治呕逆。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66)。本方中厚朴量最大,达半斤,则腹胀满,当属厚朴证。但方中用生姜、半夏,则推测本方证当有干呕、呃逆等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其人内有久寒者”(352)。寒者,必不渴,据小半夏汤证“呕家,反不渴,心下有支饮”的条文,则不渴者,呕吐者为多。
    真武汤原方生姜用三两,但条下加减法中记载:“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提示生姜用于呕吐。
    次大量方(六两):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吴茱萸汤治“呕而胸满者”(十七);“食谷欲呕”(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均是剧烈的呕吐。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六)
    再次大量方(五两):旋覆代赭汤、大柴胡汤、栀子生姜豉汤、厚朴七物汤、半夏厚朴汤
    旋覆代赭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161)。
    大柴胡汤治“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
    栀子生姜豉汤治“虚烦不得眠”而见“呕者”(76)。
    以上三方主治均有呕吐。
    厚朴七物汤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十)。
    半夏厚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二十二)。
    以上两方均配厚朴,前者治腹满,后者治咽喉异物感。
    加昧方:理中丸、通脉四逆汤
    理中丸条下有“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386)。通脉四逆汤条下有“呕者,加生姜二两”(317)。
    药证发挥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因其干燥后即为干姜,故干姜主治的多涎唾而不渴,同样适用于生姜。生姜所主治的恶心呕吐,多伴有口内多稀涎,或吐出清水,患者口不干渴,甚至腹中有水声漉漉,就如《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条下所谓的“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恶心呕吐可出现在许多疾病过程中。能食者有之.不能食者也有之;腹痛者有之,心下痞者有之;发热者有之,往来寒热者有之;脉微下利者有之,脉弱悸动者有之;强壮者有之,柔弱者也有之。所以,生姜的使用,很少单独应用,仲景配伍很多。生姜配桂枝健胃止痛,心悸赢瘦而胸腹痛者多用之。配半夏止呕,吐水者多用之。配橘皮亦止呕,对嗳气腹胀者宜之。配厚朴除满,恶心腹胀满者用之。配吴茱萸止痛,腹痛、头痛而吐涎沫者多用之。配大枣理虚和胃,一可增加食欲,以恢复体力,如桂枝汤类方必用姜枣;二可防止苦药败胃,故仲景方中用之甚频,不仅使用黄连黄芩的三泻心汤使用以外,就是泻下剂的大柴胡汤及厚朴七物汤,姜枣依然不忌。
    生姜的用量,凡专用于呕吐者,量宜大,仲景常用5两至半斤;若用于健胃理虚,则常用3两;若用于治疗腹痛热利或黄疸,则仅用2两以下。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2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用1两半。
    生姜与干姜虽同属一物,但使用上稍有不同。生姜偏于呕吐,干姜偏于腹泻,两者有上下不同;生姜可发汗,如民间对冒雨受寒者,常饮用生姜汤,可一汗而解;干姜可化饮,如干姜配合五味子、细辛,对与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水者,也常取消甚速,两者又有散守之殊。

    常用配方
    ①生姜一大块切片红糖适量(民间经验方)
    应用:此为民间流行的祛寒发汗方。凡感冒风寒,或涉冷水,或过食冰冷,导致腹部不适疼痛,腹呜,大便稀,恶寒,鼻塞流清涕者,可趁热服用生姜红糖汤,然后避风睡觉,待汗出身热,诸证可解。
    ②生姜10片大枣20枚(民间经验方)
    应用:消化道疾病见恶寒、恶心、食欲不振而不渴者多用之。汤药中加入本方,可以矫昧,更不伤胃。
    ③生姜5片  白蜜5匙人参10克 (《太平圣惠方》)
    应用:久呕不止,食欲不振者。妊娠呕吐、化疗呕吐、胃肠功能失调可用之。
    ④生姜24克 橘皮48克 枳实9克 (《金匮要略》橘枳姜汤)
    应用:多用于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见胸腹胀痛、恶心嗳气者。本方较少单独使用,多配合温胆汤或半夏厚朴汤或栀子厚朴汤同用。
    ⑤生姜12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干姜3克 半夏12克 甘草9克 大枣12枚(生姜泻心汤)
    应用:可用于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神经症等消化道疾病见上腹部不适,恶心或呕吐,嗳气或有酸腐味,肠鸣、腹泻,舌苔白厚或白滑者。

干姜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旧时将产于湖南均州者,奉为道地药材,称为均姜,现时多将产于四川建版场者,视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川干姜。《神农本草经》谓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伤寒论》入24方次,《金匮要略》入32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甘草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半夏干姜散
    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肺痿之病,从何得之?《金匮要略》谓:“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其临床表现如何?“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多涎唾”(七)。此外,本方又治“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
    栀子干姜汤治大下以后,“身热不去,微烦者”(80)。
    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以上三方主治,多为大下之后诸证。或吐涎沫、或烦而不渴,或虽烦而吐逆,或身虽热而有微烦,其中干姜附子汤证的“脉沉微”,甘草干姜汤证的“其人不渴”“多涎唾”为客观指征,尤为重要。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十七)。涎沫,即清稀的唾液及痰涎。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桃花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见附子条下。干姜与附子、甘草同用主治下利清谷、汗出而厥冷、脉沉微者,其人亦必不渴而多清涎。
    桃花汤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306);“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307)。下利脓血而用干姜、赤石脂,原文主证不明,以药测证,当有腹冷痛,四肢厥冷,口内多清涎等证。
    干姜半夏人参丸治“妊娠呕吐不止”(二十)。半夏干姜本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其呕吐必多清涎。因久吐不止,体液丢失,精神疲惫,故加人参。
    最大量方(4两):甘草干姜苓术汤、大建中汤
    甘草干姜苓术汤以重用干姜与茯苓,配伍甘草、白术,主治。肾著病。其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以及“腰以下冷痛,腹重若带五千钱”(十一)。腰冷痛而不渴是其特征。
    大建中汤为干姜配人参、蜀椒、胶饴,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其症状为“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近”(十)。是腹中寒痛而呕者,既是腹中寒,必无烦渴,当有不渴而口内多清涎。
    加味方:小柴胡汤、真武汤、理中汤、四逆散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96)。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82);以及“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316)。理中汤条下有“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386)。有寒,必有不渴多涎。四逆散条下有“咳者,加五昧子、干姜各五分”(318)。可见干姜用于咳而寒者,其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入柴胡剂,则配五味子;人麻黄剂或附子剂,则配五味子、细辛,如真武汤、小青龙汤。另外,下利而不渴者也常用干姜。

    仲景方根
    干姜甘草附子:主治吐下后脉沉细微、四肢厥冷者。参见附子条。
    干姜甘草人参白术: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汤主治“大病差后喜唾”(396);桂枝人参汤主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163)。
    干姜甘草半夏人参大枣黄连黄芩:主治心下痞满、干呕、下利而心烦者。方如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满而不痛者”(149);生姜泻心汤主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157);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
    干姜细辛五味子:主治咳喘气逆。方如厚朴麻黄汤主治咳而脉浮(七);小青龙汤主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咳而微喘,,(41);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咳满”(十二)。

方  名                   干姜用量       主要配伍
通脉四逆汤                3两           附子  甘草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两           附子  甘草  猪胆汁
四逆汤                      1两半        附子  甘草
四逆加人参汤             1两半        附子  甘草  人参
茯苓四逆汤                1两半        附子  甘草  人参  茯苓
白通汤                      1两           附子  葱白
白通加猪胆汁汤          1两           附子  葱白  猪胆汁
人参汤(理中丸)           3两          人参   甘草  白术
桂枝人参汤                3两    人参甘草白术桂枝
半夏泻心汤                3两    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参大枣
生姜泻心汤                1两    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参大枣生姜
甘草泻心汤                3两    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 参大枣
厚朴麻黄汤                2两    细辛 五味子 麻黄 厚朴 石膏 杏仁 半夏 小麦
小青龙汤                   3两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麻黄 芍药 桂枝 甘草
苓甘五味姜辛汤          2两    细辛 五味子 茯苓 甘草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4两    甘草 茯苓 白术
大建中汤                   4两    蜀椒 人参

    药证发挥
    于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涎唾即涎沫,即唾液及痰涎。多涎Ⅱ垂者,即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临床见此等证,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舌”。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
    ①反复的服用攻下药物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于姜);
    ②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
    ③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④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等;
    ⑤部分出血性疾病。
    仲景使用干姜多配伍。干姜甘草治呕吐腹泻,加附子为四逆汤,加人参、白术为理中汤。干姜配半夏治呕吐,配栀子治下利以后身热烦躁,配桂枝治腹痛,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血,配细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腰冷痛,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而吐利。所用范围较广。
    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症状,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舌苔白腻等。附子能止身疼痛,而干姜则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

    常用配方
    ①干姜6克 甘草12克 (甘草干姜汤)
    应用:消化道疾病见腹泻、呕吐或吐清水清涎者,呼吸道疾病见痰液清稀如水者,均可使用。本方是温中的祖方,四逆汤、理中汤等均从本方而来。本方原书剂量为甘草倍于干姜。临床也有两者相等者。
    ②干姜6克 栀子15克 (栀子干姜汤)
    应用:本方可用于胃炎、食管炎、神经症、结肠炎等见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临床很少单独使用,多配伍半夏厚朴汤、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越桃散一方,为栀子、高良姜,两药研末内服,治下利后,腹中虚痛不可忍。
    ③干姜10克 细辛6克 五味子10克  肉桂6克 甘草5克 茯苓20克 大枣12枚(著者经验方)
    应用:过敏I生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④干姜12克   白术6克 茯苓12克 甘草6克 (《金匮要略》甘姜苓术汤)  桂枝 白术 茯苓 甘草  (苓桂术甘汤)
    应用:以腰腹冷痛、恶寒、小便少、下肢浮肿为应用特征,关节痛、腰椎病、妇人带下、胃肠炎等多用之。
    ⑤干姜9克 白术9克 党参9克 甘草9克 (理中汤)   干姜 白术 茯苓 甘草 (肾着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四君子汤)
    应用:本方是治疗虚寒型腹泻的基本方。如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消化不良、胃神经衰弱症、胃肠痉挛、妊娠呕吐、慢性结肠炎、化疗后毒副反应等,常与半夏、党参、桂枝、附子、甘草、大枣、黄连、黄芩等配伍。《类证治裁》治中汤,用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青皮、陈皮、半夏、生姜,主治脾胃虚弱,腹痛,呕吐泄泻。现代名医岳美中用人参、白术、生姜、炮干姜、吴茱萸、细辛,治疗五更泄泻,食谷不化,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此外,本方还可用于以恶心呕吐、口流清涎为特征的疾病,如儿童遗尿症、小儿口腔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笔者曾用本方加黄连、附子治愈数例反复发作的小儿口腔溃疡。有人报道治疗一例胆道术后T型管引流量过多的病例。患者24小时5 000~6 000ml,经抗菌治疗不减。患者面色青黄,精神疲倦,用本方后效果明显。本方还用于以精神萎靡、口不干渴的吐血、便血等出血证,如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消化道肿瘤出血等,常配伍附子、党参、甘草、龙骨、阿胶、赤石脂等。方如附子理中汤、桃花汤等。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 11:38 , Processed in 0.184090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