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3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葵花宝典到伤寒论版本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14 16: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从葵花宝典到伤寒论版本

本帖最后由 xiaozheng 于 2020-9-15 09:39 编辑

    此文有看点,这些工作日本医家做的好,国内陆渊雷先生是佼佼者。现在也有学者在这方面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沙发
发表于 2020-9-14 16: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条文临床选读

                                                                           序言
    写篇序言似乎很简单,但对我很是为难,理由却很简单。对一部经典挑三拣四似乎不是明智之举。斟酌再三,还是涉险迈出。说什么呢,又陷词穷,抄份别人的序言改改倒是省去了苦思冥想,好在手头有一部《科学研究的艺术》是位国外卓有成效的科学家所著,他的名字叫W.L.B.贝弗里奇,多少年来我一直崇尚他的严谨治学态度,风趣的语言表达,好,就选取他的序言部分加以改编。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会开始衰退,对一个从事医学研究的青年人来说,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交流来缩短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摸索时间,而且做出成果可能更多。
   本书试图遵循相信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某些教益和思维技巧的原则,试图克服中医书难读这一障碍,试图摆在青年同仁面前的可能是一些具体的见解,达到减少他们自行摸索所耗费的时间,八年,十年,乃至一生,但是并不希望读者接受我的观点,而是把这些见解看成供他思考的建议。
    对《伤寒论》进行研究,这一复杂课题的任何一本书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我希望本书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成就大,经验多的学者就这一课题撰述,丰富这方面已有的系统化知识,书中之所以对临床选读条文没有做任何解释,是基于充分发挥读者独到的见解,只是建议读者,特别是处在学习阶段的读者不要对非选读的条文投入过多的精力,以免落入学医废人这一陷阱,读一读做一般了解就够了。当然,在你熟悉选读条文后,看看是否还有必要再去下一番功夫探究其它条文则视自己的研究取向了。总之时间是宝贵的,人生有效十年太少了,腾出时间来干些有用的事,站在别人肩上摸高比自己搬梯子要省力的多,本书的宗旨就在于此。                  
                                                                     
注:黑体子内容为主(背诵重点)红体字内容为次(一般了解)。




              辨太阳病脉证病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为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驚癇,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发於阴也。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7、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1、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2、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七八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有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确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行似虐,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但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合谵语者,少与谓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挛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胫,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半夜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甘草芍药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板凳
发表于 2020-9-14 16: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从葵花宝典到伤寒论版本

147、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8、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9、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50、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5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152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53、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54、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5、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6、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7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 执水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
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8、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9、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0、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6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62、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63、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5、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6、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167、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8、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70、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71、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172、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地板
发表于 2020-9-14 16: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从葵花宝典到伤寒论版本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53
本条简化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153
此再设少阳期举个别例以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微恶寒”必要详审是无间断的还是有时恶寒一阵即罢,若属后者,乃往来寒热之变态,与身热恶风(101)同,确定了这个热型。“心下满”而不说满痛,当是“心下硬满”(210)“心下急”(106)“心下痞硬”(170)“胁下硬满”“胁下痞满”(267.98)类证,作为胁下满,热是正确地。问闻诊记录上常常有这样的笔下差,心下弄成胁下,或反之,其实胁下心下差距不大。“头汗出”是小柴胡汤的偶然证(152221)“不欲食”小柴胡的必然证,(267)“大便硬”(218.220)谵语潮热大便硬是小承气汤证,间出于少阳柴胡证群,为兼见证,可勿须顾虑。从上一系列的少阳证群看,“手足冷”无阴证可稽,当参白虎汤条(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此手足冷料不是一直线的冷,似应间现手足微汗出,可能当临床时正值汗出手足转冷。“脉细”(37)“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这样由个别到一般的联系起来,本证与小柴胡汤,无復可疑处。
病例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5#
发表于 2020-9-14 16: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从葵花宝典到伤寒论版本

haha 发表于 2020-9-12 10:44
关于条文,是不是仲景写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写的内容是否属于方证,是的就记下来,不是的就跳过。
仲景 ...

    辨识费时费力,站在别人肩上再去开动思考阀门会少一些弯路和无用功。搭一个框架看看别人是咋选的,说得对从之,不合理或无理,哈哈,此公也是个瞎猜。无论如何比自己摸索省力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4 12:41 , Processed in 0.06984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