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86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个人看法1

[复制链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14: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直想把自己一些零星的想法归纳起来好好的写一篇文章,可是因为惰性的关系拖了好久,干脆就随意一点,有话就说。
徐灵胎质疑过归经学说,他说道,人的气血无所不到,服药后药力进入气血后理应也无所不到。说某药可治某脏可,说某药只能治某脏则不可。
现代中药学把中药按功能分成补气药,补血药,活血药,补阴药,清热药等,
和西药比较,中药的成分很复杂,药理作用很广,治病的机理很全面。药理研究证实,当归和黄芪都有很多类似的功效,例如改善造血系统。
故我认为补气药可补血,补血药也可补气。这里可以改一改徐氏的话,说当归善补血可,说当归不能补气则不可。古代的本草也没有把当归归类为补血药,或把黄芪归类为补气药。
很多人都知道附子可强心。温阳药可强心很容易理解,可是药理研究也证实黄连也有强心的作用,也有用之于治心率失常的临床报道。药草的功效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而且很多中药的类型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故我认为不可拘泥现代中药学的分类法。




上一篇:(转)周斌武:李约瑟论我国古代医药学
下一篇:个人看法4-归经学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johnsoncheng于2008-09-11 15:05发表的  :
今天运用中葯治病,乃取其偏勝之处,來調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所以每类药物均有补气补血,升降浮沉等等功效. 今天會如此分类可能是著眼於在長期临床实踐中,体会出每类葯物均有一偏勝(疗效)较明顕处所作出的归类.
同意你的看法,目前的分类法是以药材的专性来分类,可是它也有缺点,不可机械化的看待它,书上似乎很少强调这一点。
例如很多药材的专性不止一个。半夏归类为镇咳祛痰药,紫苏叶归类为解表药,可是古时也常用于治脾胃病。当归归类为补血药可是也兼有活血功能。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现代中医对于药材专性的认知有些失真。很多药材的类型也太抽象,会使人望文生义,药材的专性反而变模糊。
例如五味子归类为收涩药可是古时是多用于治咳,安神和补益。
清热燥湿药古时用于清热和止利,故燥湿是指止利而言。
清热凉血的“凉血”原意是指清热的同时有活血止血的功效。这些药配伍温药可去其寒性而取其活血之功,例如丹皮用于温经汤,桂枝茯苓丸。
幸凉解表药未必味幸,它和清热药的分别是其寒性较小。
以上这些书上并没有给一个具体的解释。
宋代或之前的本草和方书只是很朴实的记载药材的功效,自金元以来医家对于药材功效的解读加入很多主观臆测。
汉代还没有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可是伤寒论疗效的水平不比后世的差。这个现象值得反思,我觉得拘泥这些理论反而会限制思路。
我不是说要颠覆现代这些分类法,只是认为它有些地方可以改进。可是要改进它似乎涉及一个更大的命题,就是要不要去怀疑传统的理论,中医界就是少了些怀疑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2 23:02 , Processed in 0.073567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