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58|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医艺术] 中醫發展不能只靠“療效”-你怎麼看?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07: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提出了深刻的问题。

《伤寒论》曰:“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这个内外俱虚的论断,依据是病证表现“振寒、脉微细”,并不是依靠有“内证”的本领。

下之后,复发汗,导致了内外俱虚,这样治法对不对呢?显然有误。但是这样治法,病人会不会得愈呢?也会。如:《伤寒论》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误治也能病愈,从根本上是靠人体的自愈功能得愈,而不是靠误治得愈。

临床所见病人感冒,发热无汗微恶寒,经发汗后大汗出,身热解了,变成了身凉,出现了恶寒汗出,这是阴阳俱虚的状态。
这种状态,如果病人脏无他病,半日后能够达到阴阳自和而恶寒自解,终得病愈。这是靠人体自愈功能得愈。
如果病人脏有他病,如宿有肺病喘咳,就会出现喘咳不止。如宿有胃病食纳不佳,就会出现不能食。但是有效的是发烧得解了,那么怎么看待这个有效呢?
即便有的年迈体弱病人感冒发烧,经大汗后,一病不起,终至不治,虽然发烧得解了,但能说是有效吗?

因为误治出现阴阳俱虚的情况,对于脏无他病,病人得阴阳自和而病愈者,不能说有效就是硬道理。因为这样误治,对于脏有他病虽发烧得解而宿病必加重。中医学的理论问题不容忽视。任何学科,没有理论指导都不能发展到高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沙发
发表于 2014-8-27 15: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coorus 的帖子

coorus:《伤寒论》中常有误下后的救逆之法,可见当时的医生很喜欢用下法,而且用下法治单纯的表证应该不缺少治愈的例子。今天癌症也有用放化疗效果不错的例子,但恐怕也属于误治。这种治法大概 .. (2014-08-27 08:47) 
《伤寒论》所选方证药物,应该是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之系统学习的总结和归纳。没有勤求古训,凭脉辨证就没有方向。所以,勤求古训是第一位的,凭脉辨证是第二位的。只有认真学习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才能尽可能避免自己在诊疗上的失误。比如《伤寒论》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今脉浮,为什么宜桂枝汤解外呢?因为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也不愈,先汗后下,正气受损,营阴必弱,故宜桂枝汤。此条亦说明“脉浮”为卫气强。卫气强者才可解外。这就是以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故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比如桂枝甘草汤证之悸是因为悸处有水气,人体之气上冲水气,则悸,用桂枝辛温升发之性发散水气,故桂枝能治悸。那如果没有桂枝,用麻黄治悸行不行呢?应该也行,如《金匮》:“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只要掌握好用量,麻黄也可治悸。从这一点上也可佐证,桂枝治悸不是补阳,如果是的话,那麻黄也可补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板凳
发表于 2014-8-28 14: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听了一个营养健康节目。节目中营养专家讲的问题很好。专家说,营养健康研究,都是在研究人体的营养成分含量,比如蛋白质含量多少,氨基酸含量多少。可是营养成分不等于生命力。例如一个人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测定后十个小时,这个人死了,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还是那么多,从营养成分测定上,并不能测定出是活人还是死人。所以,营养物质不等于生命力。
人的生命力是什么呢?是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正常的血液循环体现在脉象上,就是脉象缓和,不浮不沉,不数不迟,不强不弱,不大不小。
血液循环不正常,就是《伤寒论》所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解决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基本方法,就是《伤寒论》提出的“六病”脉证并治法。
阴阳气相顺接,脉象才能缓和,才能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伤寒论》的基本理论。
《伤寒论》有关“荣气”、“卫气”、“阴气”、“阳气”之论述,就是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如“阳气怫郁在表”,“阳气怫郁不得越”;“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伤寒邪气犯表,表邪为什么能够从表入里,《伤寒论》也揭示了其基本原理,如:“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说《伤寒论》不讲理论,那真是没有读到深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地板
发表于 2014-8-28 16: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coorus 的帖子

coorus:同意李老师的看法,伤寒论是有理论的,而且它的理论简明实用,以医患双方感官可查知的信息直接判断病情,可谓“道不远人”,但历代医家似乎并不满足于此,喜欢添加一些抽象的东西。 (2014-08-28 14:50) 
“道不远人”。拿一些脱离“病、脉、证”的东西作为理论来说,那就没有用处。例如“特异功能”透视人体等等。因为所谓的特异功能,大家都不能鉴别。只有大家都能鉴别的东西才可以为道。拿难以鉴别的东西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临床,那是没有用处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中医基本理论。若否认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就是从根本上否认中医学。
我们要反对这两点:一点是理论脱离实际,一点是否认基本理论。
经方之方证对应所以见效,其根本作用是使阴阳气恢复了谐和的状态。经方的作用,从根本上就是谐和阴阳气。

“岐黄医道”栏有一例治心悸病案:例3.清晨心动悸辨为肝火冲心案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32371
方用小柴胡、升降散、失笑散合方加减为治。柴胡、黄芩、川楝子、蝉衣、僵蚕、片姜黄、生蒲黄、炒五灵脂、赤芍、丹参。茜草、大腹皮、槟榔等。七剂后复诊,舌苔已化,舌黯亦减,晨起心动悸大为轻减。
心悸,按伤寒法,当有水气。故经方治悸多用桂散发水气,《金匮》有用麻黄;虚悸用茯苓白术,如真武汤。
例3之心悸,没有用桂、麻,怎么散发水气呢?应该是柴胡、蝉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9 06:10 , Processed in 0.06810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