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7413|回复: 3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崇古尊经是我们中医人的死穴,《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发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06: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发展的绊脚石不仅仅是一本黄帝内经,还有伤寒论也是,文字艰涩难懂。一切古文都伤脑筋,应当坚决废弃。中国文字难记难写,应该坚决废除。
许多中药都有毒,比如黄芩、黄连、龙胆草、柴胡、木通、半夏、附子、南星、细辛、水蛭、蜈蚣、三棱、莪术、芒硝、大黄、石膏等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屡屡出现医疗事故,轻则致残,重则毙命,应彻底禁用。中药汤剂苦涩难喝,简直就是虐待病人,应坚决抛弃。
中国人的愚昧和体质不良,都是祖宗遗传的,这是根本上的死穴,应勇敢地……
感想敢说敢做,敢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是革命青年的特点。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首先就是破坏了旧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沙发
发表于 2011-4-13 13: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与内经,不是同一个辨治体系,但却是同一个理论体系,都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都以阴阳学说为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板凳
发表于 2011-4-13 21: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全部病脉证治法则,都是对方证经验的归纳与升华,离开阴阳学说的指导,再多的经验也上升不到经典的水平。就像抗生素的研发一样,虽然世界上研发的抗生素已有几千种,但实际能够应用的只有不到一百种。这不到一百种的抗生素,还存在着大量的滥用的问题。中药有没有滥用的问题呢?有多少滥用的问题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地板
发表于 2011-4-14 17: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阴阳学说,还有什么别的中医核心理论吗?“随证治之”可以不要理论,而“以法治之”凭什么呢?没有理论,如何“以法治之”呢?以法治之的“法”,又是什么呢?前人总结的好,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而八法,又是凭什么确立的呢?离开阴阳学说,能有八法的确立吗?阴阳学说,迄今所记载最早最系统的著述,就是“内经”。所以,承认“伤寒”而否认“内经”的说法,并不可取。何况“伤寒”众多条文中有关阴阳的论述,与“内经”如出一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5#
发表于 2011-4-15 06: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论阴、阳是举个相对名词,即隐与显或正与负之义。
仲景论阴阳是举个相对名词,说的不错。“内经”论阴阳,不也是举个相对名词吗?阴阳这个相对名词,其比喻事物,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动可静,可热可寒,可实可虚,可外可内,不只是隐与显或正与负之义。

“迄今所记载最早最系统的著述,就是“内经”。 有依据吗?还是猜想。
“内经”是猜想吗?那您能猜想出一部比“内经”更早更系统的理论著述吗?

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否认伤寒论的理论内涵呢?
兹举几例,试看《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有无理论共性。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伤寒论)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黄帝内经)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伤寒论)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黄帝内经)

阳盛则欲衄(伤寒论)
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也(黄帝内经)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伤寒论)
客者,邪气也。(黄帝内经)

身体为痒,痒为泄风(金匮要略)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黄帝内经)

若把《伤寒论》看作是没有法度、没有理论深度的书、而仅仅是一本验方集,那么如何能达到张仲景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的目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6#
发表于 2011-4-15 06: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法”吗?有方证不就行了吗
这个问题就要问张仲景了,一定要“以法治之”吗?有“随证治之”不就行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7 17:12 , Processed in 0.06899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