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1836|回复: 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药证] 桂枝补中是本草之过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3: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神农本草经》曰:桂枝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关节不利。这些主治之症都是实证。实证当攻,然而又说桂枝补中益气,这就矛盾了。再看本草曰:紫草、干漆、苦参、牛黄、地肤子等都补中。这就使人不免质疑本草的说法。桂枝真的能补中吗?如果能,那么《伤寒论》对于中气至虚的下利腹胀满,为什么用四逆汤救虚,反而忌用桂枝呢?应该用四逆汤加桂枝才对呀。难道张仲景不知道桂枝能补中益气?或问:那为什么小建中汤用桂枝呢?小建中汤用桂枝不是补中益气吗?
小建中汤证的主证是“腹中痛、心中悸而烦”。腹中痛,是芍药甘草证。心中悸而烦,是桂枝甘草证。中气至虚者,不可能与芍药再伤其中气。所以这个心中悸而烦,是心阳郁滞的实证。用桂枝平悸是解郁,而不是补中,更不是补心阳。心阳虚者,怎能不用附子?小建中汤主治血虚阳郁,桂枝是用于解郁,而不是用于补虚。
《伤寒论》对于误用桂枝出现的厥逆,救治之法是“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误用桂枝“得之便厥”与误用麻黄“必厥”,都是误伤阳气的结果。凡解表药,都能伤损阳气。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岂有不伤阳气之理?有学者以“局部阳虚和整体阳虚”的说法,来否定桂枝损阳。请问,局部阳虚是不是虚呢?桂枝加附子汤证漏汗不止是局部阳虚,但也是和四肢微急同时出现,桂枝用于四肢微急之实,附子用于漏汗不止之虚。又以肾气丸桂枝附子同用,认为用桂枝是少火生气,岂不知肾气丸用桂枝是用于“短气”、“少腹拘急”之实。以交泰丸黄连肉桂配伍,证明桂枝补阳。是这样吗?交泰丸证心悸怔忡,是心悸剧烈,阳气虚者能心悸剧烈吗?特别是中气虚者,能用黄连吗?中气虚者体内虚寒,用黄连除其热,必将“除中”。
    桂枝损阳,在《伤寒论》中有明示。揭示桂枝损阳的特性,是告知大家对于阳气虚竭疾病危重者,万万不可用桂枝“补中”。众多人士认为桂枝补中,甚至说“桂枝损阳”是标新立异。好,说标新立异也不错。相对于《本草》之“桂枝补中”来说,《伤寒论》之“桂枝损阳”的揭示,就是标新立异。只标新立异还不够,还要纠正《本草》之误。桂枝补中之说,过在本草。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5 收起 理由
zhiban + 15 鼓励原帖!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关于阿胶
下一篇:生甘草≠炙甘草[转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问问李东垣,中气虚者能否用黄连!难道在合理配伍的情况下也不能用?李老师眼里只有一本伤寒论?交泰丸的证是水火不济,心肾不交。黄连泻火不够,还要用肉桂来损阳?那黄连吴茱萸呢,黄 .. (2013-08-02 17:24) 
   承蒙槐杏老师笑话,您笑话我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我也早已习惯您笑话了,要不然我怎敢再一再二再三再四的发出叫您笑话的帖子呢?
   我的临床功力及医学基本功是不高,不过我还知道:心悸剧烈是心脏收缩力增强,心力衰竭是心脏收缩力减弱。以槐杏老师的临床功力和医学基本功,不会连这一点也不知道吧?严正声明:我可不敢笑话槐杏老师。
      与黄连配伍的温药是不少。与桂枝配伍的凉药也不少。如桂枝丹皮,桂枝石膏,桂枝大黄等,请教槐杏老师,它们配伍的机理也是“一阴一阳,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9: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蔡云 的帖子

蔡云:李先生:桂所损的阳,是否是指“邪阳”,即非“正气之阳”?

 (2013-08-02 18:27) 
凡能损“阳邪”的,也能损“正气之阳”。所以,当阳气衰竭时,绝对不能用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niyunjiu 的帖子

niyunjiu:桂枝是用于解郁,这是桂枝的根本作用。
桂枝并不直接补中。
但是某些情况下,桂枝是可以间接“补中”的,这就是所谓的肝郁克脾之证,也就是小建中汤中的桂枝之用。
请李师指点。

....... (2013-08-02 13:45) 
要说“间接”补中,那可能就是《本草》的意思了,桂枝和紫草、干漆、苦参、牛黄、地肤子、茜草等一样,都是间接补中。大黄、石膏、黄芩、黄连等等许多药物,都能间接补中。因为实热损气而不能食者,除去实热就能食了,也就是间接补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真露子 的帖子

真露子:我认为一楼是在完李先生的话吧,在我的世界里,药,如人,我需要理性对待区分它们,但不是用逻辑去认识的,我就没用过逻辑去认识任何一个人,有谁用逻辑去认识一个人?更多的是付之于感 .. (2013-08-02 14:29) 
很抱歉!我手机经常关闭,不方便联系。我们通过电子邮箱联系好吗?我的邮箱是lgdaz@aliyu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469530209 的帖子

2469530209:李先生苦口婆心怕人误用桂枝害命,成师之德也。  仲景用药多依方证,药证,于补泻概念多不明言,后人演化如桂枝法等,实有误用之真实。 (2013-08-02 14:53) 
《伤寒论》药物作用是不太明言。不过桂枝攻表有两条提到,说明桂枝是攻药,不是补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生姜干姜 的帖子

生姜干姜:《伤寒论》对于中气至虚的下利腹胀满,为什么用四逆汤救虚!个人认为除损阳外!桂枝能助湿,影响消化我刚上大学时,我个同学尿道炎小便不利,服用五苓散后腹部胀满,去掉桂枝后,便腹部 .. (2013-08-02 15:05) 
五味子、浮小麦是补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8#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仲景故乡人 的帖子

仲景故乡人:故,桂枝之主要作用: 把里之阳,输送到表,前提是,里之阳要充足。若里之阳不充足,则宜先补里之阳,然后再用桂枝解表。 (2013-08-02 15:18) 
说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bennyzhang 的帖子

bennyzhang:很好的讨论,拷贝一段话:
补中一节,尤属义精妙而功广博,盖凡中气之虚,有自馁而成者,有为他藏克制而成者,自馁者参术芪草所主,非桂枝可施,惟土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 .. (2013-08-02 16:11) 
   拷贝的那段话很精彩!学习了。
桂枝是能宣通,宣通的同时,也必然损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邓舒群 的帖子

邓舒群:李老师对许多伤寒条文的对比、总结的都很好,但对桂枝损阳一说,我还是不能理解。我觉得桂枝的主要作用应该在“解肌”,这样解释或许更有利于理解? (2013-08-02 16:54) 
你说的对,桂枝主要作用就是解肌。为什么要解肌?是因为阳气出现了郁滞的状态,属于阳气有余。不损去有余的阳气,就不能达到解肌的目的。如“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就是没有损去有余之阳,反而增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bennyzhang 的帖子

bennyzhang:我理解楼主的意思是说要解肌,就需要耗费阳气 (2013-08-02 17:01) 
正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十世遗风 的帖子

十世遗风:本草曰:紫草、干漆、苦参、牛黄、地肤子等都补中。
按上述推理,本经所言“补中”皆不是特指“补益中气”。
伤寒无损阳,李师,我觉得损阳提法比桂枝“亡阳”,桂枝“亡津液”好。 (2013-08-02 18:48) 
谢师弟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交泰丸和黄连阿胶汤是对方!
前者泻心火,通肾阳;后者泻心火,滋肾阴
仲景方中有很多可以在时方中找到对方。 (2013-08-02 20:51) 
博学多识,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柴桂方应 的帖子

柴桂方应:知道桂枝能促进皮表腠理的开阖而发汗,就不知道能促进胃肠道之腠理而能分泌胃液,不知道小建中汤是怎么理解的? (2013-08-02 20:56) 
桂枝作用于胃肠,还是解肌。您认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06: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李老师的“桂枝损阳说”受到众多伤寒学友的关注,说明大家确实有兴趣要搞懂。
我提一点意见,“损阳”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它最多是个药物禁忌性质的提醒。
“损阳”即损邪阳,又伤正阳。 .. (2013-08-02 22:21) 
说桂枝损阳,就是说桂枝是攻实邪的。阳郁就是阳气实。在《伤寒论》方证中,桂枝常与麻黄合用以攻实邪。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升麻汤等。桂枝麻黄合用,是攻实邪。桂枝不与麻黄合用,也是攻实邪。如桂枝用于气上冲,气上冲为气实,或者说是气郁。凡用桂枝治悸,也是攻郁,用甘草才是补虚。桂枝治悸,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之悸。如果悸与阳气至虚并见,就不能用桂枝了。如真武汤证的表现“发热、汗出不解,心下悸”,这和苓桂姜甘(茯苓甘草)汤证的表现“发热、汗出不渴,心下悸”相似。为什么真武汤证不用桂枝呢?因为真武汤证的表现还有“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振振欲擗地是站立不住了,是阳虚不能自持了,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攻阳(攻表)。再如大建中汤证“气冲”不用桂枝,是因为其证上下攻冲是阴寒内盛,如果用桂枝攻阳,则会内寒更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06: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Zero 的帖子

Zero:我倒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胸骨后感觉闷,心慌为主诉来诊,伴有失眠,舌红嫩,脉印象不深了,当时就开了3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复诊反应效果很好,胸闷,心 .. (2013-08-02 22:55) 
您这个案例很好,说明了不同体质的人,用桂枝过伤正气,也有变成阴血大虚,阳气仍郁的炙甘草汤证。
攻表后,不一定都是阳气虚。如桂枝新加汤证,就是攻表汗出后,表现为阴血虚,阳气仍然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4: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四月茵陈先生:
   感谢参与讨论!
   桂枝和肉桂都是攻药。
   “引火归源”的说法欠妥。火是邪气。邪气与正气势不两立。邪气一定要祛除,怎么能引邪气归源呢?通脉四逆汤证虚火在上“面色赤”,张仲景是用葱白祛邪,而不是用桂“引火归源”。
   欢迎继续参与讨论。
   
   回槐杏老师:
   攻表是因为阳气强。攻表以后,不一定阳气必弱。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样的阳气重者,服麻黄汤后,阳邪只是得到了“微除”,出现“发烦目瞑”,这是攻阳不够,仍然阳气重,故仍然以麻黄汤主之。
   不能把“虚”和“虚衰”联系到一起。如大黄虫丸证“五劳虚极”,其方不还是用大黄、黄芩、桃仁、杏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等这么多攻药攻实吗? 人的体质状态不同,发汗过多,能出现阳气虚者,也能出现阴气虚者。如“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这个久虚就是阴气虚,而不是阳气虚。桂枝甘草汤证之虚,也是阴气虚,不是阳气虚。
  桂枝攻表一定损阳。桂枝攻表后,阳气不虚者,不是桂枝攻表不一定损阳,而是其人阳气强,桂枝损阳不够,还需继续攻之。
  漏汗不止、恶风者,是阳虚。自汗出、微恶寒者是血虚。二者不是同一种状态。第29条不是桂枝加附子汤证。
  说桂枝损阳“是误治。误治的责任和结果不能由桂枝来承担”。槐杏老师说的不错啊,误治的责任在医者,怎么能让桂枝来承担责任呢?病人也不会告桂枝的状啊。
    欢迎槐杏老师继续批评指教。
   
   回coorus先生:
   bennyzhang说的不错。
   炙甘草汤证不用芍药,这和桂枝去芍药汤证是一样的道理。桂枝去芍药汤证脉促胸满,是水气作祟,芍药不利于胸中水气的散发。《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气不行则为水,血不利亦为水。桂枝去芍药汤证脉促胸满(短气),是水气不甚,是气郁不行。炙甘草汤证是水气较甚,是血虚气郁。
   
   回紅森先生:
   感谢您的评论!欢迎继续参与讨论。
   我没有听说过用灸法发汗。《伤寒论》曰:“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不知先生从哪里看到的用灸法发汗,不会是用火劫发汗吧?
   攻药就是攻实邪的,没有实邪,当然不能用攻药。叶天士说柴胡劫肝阴,说的不错呀。很多人不敢用柴胡,和很多人不敢用麻黄一样,是因为不知道病人有没有实邪,所以不敢用。柴胡证胁下硬满,就是气结于胁下,是肝气有余。用柴胡劫去有余之邪,胁下硬满才能得除,柴胡证才能得愈。
   第29条误用桂枝,是误用于营气虚竭之证,所以出现了甘草干姜汤证的阳气虚,证明了桂枝损阳。第29条不是阳明证。如果桂枝误用于里热证,就会助火增热,出现状火食气,阳盛阴虚的状态,其发展趋势就是阴虚阳亦虚的阴阳两虚趋向。如第111条、第212条的“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欢迎继续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9: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槐杏老师淡定。我已经回答了您的问题,实证发汗后,不一定不实,要看发汗后的情况,并且举第46条为例,用麻黄汤发汗后,出现发烦目瞑,反应仍然是阳气重,仍然以麻黄汤主之,来说明发汗后,损阳不够,阳气仍然重,仍然要用麻黄汤继续攻阳。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亡阳不亡阳,也是要看大汗出后的情况,而且曾举例第25条、26条,大汗出后,就不是亡阳。发汗过多损阴少血,没有什么稀奇的。第26条就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大烦渴不解的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之证。亡阳不亡阳,要看发汗后的表现。〈伤寒论〉说桂枝汤是攻表剂,您否不否认?如果不否认,那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亡阳了吗?如果亡阳了,为什么还要与桂枝汤,如前法呢?桂枝汤是攻剂,主要是桂枝攻,难道去了芍药生姜大枣,桂枝就由攻变补了?
为何去芍药,请看回coorus先生。以槐杏老师的临床功底和医学基本功,还能不知道甘草补阴气?
我以为已经回答清楚了。您看不清楚,我也没有办法。您硬要说亡阳后无阳虚,那是您说的,我会这样说吗?气大伤身,槐杏老师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1: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云之子 的帖子

云之子:一直在关注学习,启人耳目,请教李老师:您说的“虚”和“虚衰”怎么解释?仅仅是程度的区别吗 (2013-08-03 15:37) 
虚和衰就是程度不同。虚,不一定衰,虚甚才会衰。比如脉沉小为虚,脉沉微为虚衰。从虚到衰,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1: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coorus 的帖子

coorus:感谢李老师,对我整体认识伤寒论帮助很大,联系整体,说桂枝损阳,远比桂枝补阳有说服力。人说肾气丸三补三泻,加上桂枝与附子一对,就成了四补四泻。
这里说说我对29条前半部分的理解, .. (2013-08-03 20:45) 
同意你的见解,肾气丸方是四补四泻。
第29条,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这个是外证,可与桂枝汤。心烦、小便数是有热,是外热还是内热呢?内热当脉沉,或脉浮烦躁。此条有烦无躁而脉浮,是外热欲入里,还未入里。那么主要鉴别点就是脚挛急。脚挛急是营血虚竭筋脉挛急。脚挛急是急证,也是主证。当与芍药甘草汤先解脚挛急。这种状态不可攻表,因为营血虚竭,外阳无源,如果攻表就会亡阳,所以反与桂枝攻表,不仅脚挛急不解,而且得之便厥,变成阴阳两虚了,故出现烦躁吐逆。这时脚挛急已经不是主证了,而烦躁呕吐厥逆等阳虚证候是主证,比脚挛急更急,故当先复其阳。此证不是下利厥逆的阳虚重证,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就可以了。
第20条,漏汗不止,恶风,这是阳虚。漏汗是一点一滴的出汗,象漏水一样,和通常自汗出是成片出汗不一样。漏汗不止是里阳弱,四肢微急是外阳强,故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麻黄汤证为营卫俱强,故不能加芍药。
桂枝汤证为营弱卫强,故有芍药益营,所以不损营血。如果没有芍药,也会损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5: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辛温解表药还是辛凉解表药,其解表祛邪的功能,都是借助人体内的能量来实现的。祛邪的根本能量是人体内的气血,而不是药物。所以,使用任何药物祛邪,都会使人体内的能量形成损耗。损阳或损阴,不只是限于发汗解表药物。
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对阳气的损耗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不同。桂枝辛温,过用或误用会损阳。柴胡辛凉,过用或误用也同样会损阳。不同点是,外寒当辛温发汗,外热当辛凉发汗。
四肢逆冷用肉桂30g,还有其它活血通经的药,如果是内有虚寒之人,恐耐受不了这样用药。这个病人一定是实寒,没有下利腹胀满,可与干姜附子汤。
入冬盗汗,豪无他恙,可能是小建中汤证。服桂枝汤,没有胶饴补虚,攻邪之力强于补虚之力,过损阳气,就会越吃越冷。
桂枝适用于实人之心悸,虚人之心悸忌用桂枝。这与气不上冲者,不得与桂枝,是同样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8: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果传统认为“病常自汗出者”是“虚人”,那这个传统认识就有悖于张仲景的认识。张仲景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是荣气正常,也就是营气(营阴)正常。“荣气和者外不谐”,外不谐是卫阳不谐。张仲景解释说,这种病常自汗出的状态,是“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卫气就是卫阳。卫阳为什么不与营阴谐和?一定是卫阳不正常。不正常的状态只有两种,一是强,一是弱。这个病常自汗出的状态,一定是卫阳强的状态,不可能是卫阳弱的状态。因为卫阳弱,不可能用“复发其汗”的方法攻之。所以,这种“病常自汗出”的状态,是“营阴平和、卫阳过强”的状态。营气平和、卫气过强者,就不是虚的状态,怎么能是虚人呢?不能一见汗出就认为是虚。通常情况下,汗出是因为有热,汗出是人体散热的表现。
从“营和卫强”的状态用桂枝汤,说明桂枝汤攻邪之力大于补虚之力。
2、《伤寒论》说“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与《黄帝内经》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一致的说法。血液行于脉中,津液行于脉外。所以发汗就是损阳。至于传统认为的少阴阳虚,可以认为是少阴证,也就是行于人体中部之脉外的阳气(津液)虚寒者为少阴证,行于人体中部之脉外的阳气(津液)实热者为少阳证。阳气的变化是以津液的变化为表现的。表部的津液亏竭,《伤寒论》叫作亡阳;里部的津液亏竭,《伤寒论》叫作亡津液,或叫作阳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22: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津液的变化,反应的就是阳气的变化。离开津液谈阳气,阳气就成了有名无实的东西。有名无实又怎么能指导临床呢?比如“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功能动力,血为物质基础”,这样的说法,能知道气是什么东西吗?《伤寒论》绝不是空谈阳气,而是把阳气与津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医者知道津液就知道阳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清楚的说明了阴气行在脉内,阳气行在脉外。所以说,桂枝损津液,就是损阳气。
三部六病,也不是创新了什么概念,而是将《伤寒论》所谓的“六病”与“六证”作出区分。“六病”不是“六证”。“三阴病”和“三阳病”皆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表有里。“三阴证”只有虚、寒,没有实、热;“三阳证”只有实、热,没有虚、寒。太阳证和厥阴证属表部,阳明证和太阴证属里部,少阳证和少阴证属中部。也就是说,阴证必为虚为寒,阳证必为实为热。太阳证必为表证,没有太阳里证;阳明证必为里证,没有阳明表证。三部六病是以证辨病,不是以病辨证。比如说,“阳明病”实证、热证者属阳证,“阳明病”虚证、寒证者属阴证。“少阴病”实证、热证者属阳证,“少阴病”虚证寒证者属阴证。
细读原文,会明白《伤寒论》所谓的“六病”与“六证”,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06: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气的运动,是由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没有阳气的运动,就没有阴气的运动。反之,没有阴气的运动,也就没有阳气的运动。阴气和阳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和变化。不能把阴气和阳气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保障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在整体上都是液态的。呼吸之气吸入肺中,经过肺的气化吸收,也变为液态,加入血液循环。胃肠中的气体,或由饮食吞咽进去,或在饮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胃肠中的气体不加入血液循环,多由放屁排出。加入血液循环的气,都是液态的。所以,有阴液就有阳液。阴液和阳液又是相互交通、渗透的。阴液外出到阳液中,就变成阳液。比如血清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就由阴液变成阳液。阳液内入到阴液中,就变成阴气。比如津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吸入,就变成阴液。

阳气有能量,阴气也同样有能量。能量必由物质产生。生命运动是阴气阳气共同作用的表现,不是阳气的单一作用。

纯阳无阴的物体是没有的。没有生物的星球,其星球存在的本身,也是一种阴阳气运动变化的表现。有空气的运动就有水气的运动。只是水气太少,不能提供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所以没有生命。阳气和阴气,是对立统一的东西。不能只看到其对立性,不看到其统一性。

损耗津液与损耗阳气,应该是成正比的。有人出血1000毫升就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是因为此人原本血液就亏少。有人出血1000毫升还神清气爽,是因为此人原本血液就充实。

附子用量过大或者误用,的确能够伤津液,也就是伤阳气。《伤寒论》四逆汤方证(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强调“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就是恐怕常人过用附子干姜,损害阳气,不仅仅是为了防止附子中毒。寒燥药物的确更能伤津损阳,比如黄芩黄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5: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本为治疗营弱卫强之证,营弱就是不足,自然用芍药补虚了。
平人吃点桂“开开胃”,吃点大黄“开开胃”,都没有多大关系。平人气血调和,有能力对抗一些药物的偏性。衰弱之人就不能随意用药了。对于衰弱之人,若误用攻药,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把一个能救治的病人给葬送了。
治病的基本原则是泻实补虚。对于大承气汤证实热积滞病人,若用人参,就是火上浇油,无异于用毒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2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津液等于阳气,未免绝对化。但是〈伤寒论〉以津液的变化,代表阳气的变化,却是明明白白的。
津液化成痰,就是邪气,痰跟阳气的关系,是正气与邪气的关系。《金匮要略》曰:“气强则为水”,“血不利则为水”。无论是阴气还是阳气,运行不利者,都会变为水。由气血变成的水,跟阴气阳气的关系,也是邪气与正气的关系。五脏之气,六腑之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不同名称的气,主要是运行在人体的部位不同,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气的不同。
〈黄帝内经〉认为,“精、气、津、液、血、脉”等都是气。对于气的分类概念,会随着现代科技认识的发展,作出新的论断。不过,无论有什么新发现,都不会与传统认识发生冲突。就像现代医学发现无数新的病菌和病毒一样,不会从治疗上影响中医。中医治病的理念,就是调理阴阳气的偏盛和偏衰。实则攻之,虚则补之,纠偏求和,是中医不变的宗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9: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94条是接93条,太阳病未解,是说太阳病先下、后汗,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应是胡希恕先生解释的“停停当当”。停停当当就是妥妥当当,就是脉没有阴阳的偏强偏弱,也就是脉阴阳自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必先振栗,是因先下、后汗,损失体液所致。体液损失,带走了人体的热量,必发生振栗洒寒的感觉。振栗后随之汗出,是阳气达表,津液自和,故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是寸脉微尺脉和,寸脉微是表邪微,尺脉和是阴气和。表邪微而阴气和者,正气有能力外冲作汗,故曰“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是尺脉微寸脉和,尺脉微是里邪微,寸脉和是阳气和。里邪微而阳气和者,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调胃承气汤方有甘草补阴气,阴脉微者,阴气亦不足,故曰“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5: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1、浮弱之脉,浮为卫阳强,弱为营阴弱。用张仲景自己的话说,是“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桂枝攻阳浮使热去卫阳平,芍药补营弱使营和阴不弱。
2、病理就是如上,不再展开了。因为再展开就离开张仲景的话题了,多说无益。
3、荣阴卫阳各行其道,各行各的,互不交通,这种状态就是张仲景说的“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复发其汗,攻去卫强,解除外热,卫阳才能回复到平和的状态,回复到正常的营卫交通、相互依存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荣卫谐和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22: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人误解误用经典,确实问题很多。但是经典所论有误,问题更大。说桂枝补中是本草之过,并不是轻易否定经典。本草说,桂枝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等,谁能否定这些作用呢?但是说桂枝补中益气,就错了。否则的话,《伤寒论》不会在用于中气虚弱而下利不止的方药中不用桂枝。桂枝人参汤方是用于表里不解者,显然桂枝是用于解表。本草不仅说桂枝补中益气,本草还说紫草、火麻仁、白茅根补中益气,有谁会用紫草、火麻仁、白茅根补中益气呢?如果说是间接补中益气,那就没法说了,因为任何药物都能间接补中益气。大黄芒硝巴豆泻实祛邪,邪气去则中气立。如果这样说,就补泻不分了。
说第29条脉浮自汗,是阳明里热外泄,谬论。阳明里热服桂枝汤,只会加重里热,怎么会出现甘草干姜汤证呢?桂枝补中,又怎么会“將微陽送往四肢和體表”呢?这不是损里吗?怎么能说是补中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8: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补中之谬必须纠正
    现代所有的中医教材,几乎都说桂枝甘草汤证是心阳虚。桂枝止心悸,是因为桂枝能补心阳。能补心阳,就能补肾阳,肾气丸方用桂枝就是补肾阳。桂枝能补心阳、能补肾阳,是因为桂枝能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方就是补中益气,桂枝汤方也是补中益气。因为桂枝能补中益气,所以能补卫阳,桂枝汤止汗就是桂枝补卫阳。桂枝汤证不是“营弱卫强”,而是“营卫俱虚”。把桂枝的宣泄作用,完全说成是补益作用了。这种认识,有着莫大的危害性。
    桂枝补中益气的说法是原则性错误,必须纠正。桂枝证的心动悸,是心阳强(实),不是心阳虚。桂枝真用于心阳虚者,只能加重其虚,用于心阳虚衰者,就是促命。“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这是里虚,为什么张仲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之附子温里,而不用桂枝补中呢?
    说桂枝汤方桂枝是补卫阳,那麻黄汤方桂枝也是补卫阳了?总不能说桂枝在桂枝汤方中是补卫阳,在麻黄汤方中就变成泄卫阳了吧?可是张仲景说麻黄汤证是“阳气重”。既然是阳气重,那桂枝又怎么可能是补卫阳呢?只能是泄卫阳了。那么在麻黄汤方中是泄卫阳,又怎么可能在桂枝汤方中又变成补卫阳了呢?张仲景简明的一个“荣弱卫强”,被拐着弯儿的说是“营卫俱虚”。把“荣气和者外不谐”,说成是荣气平和、卫气虚弱,“病常自汗出者”,是因为卫气虚弱。
    病常自汗出者,是卫强热郁,郁而发热,故使汗出。用张仲景的话说,是“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通常自汗出者,都是因为有热。热是阳实(阳强),而不是阳虚。阳虚汗出必用附子。如四逆汤证内寒外热之大汗出,为什么不用桂枝止汗呢?因为里寒外热之汗出,若误用桂枝,轻者会加重里寒,延误病情(类似第29条),重者会促进死亡。表热证出汗是表阳郁热,里热证出汗是里阳郁热。桂枝汤证出汗,表现有翕翕发热,这个翕翕发热是表热。翕翕发热是什么状态呢?就是《金匮要略》所说“其面翕热如醉状”,“翕翕发热,形如醉人”。翕翕发热,是象喝醉酒一样血涌于面,面热色红,这就是郁热。少阴证出汗也是外热,如四逆汤证“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厥阴篇中的这几条汗出发热恶寒者,都是表热里寒,都是厥阴证寒胜于热,邪胜于正,邪气由表入里,由属厥阴转变为属少阴的衍变。厥阴发热可与桂枝,少阴发热,不可与桂枝。实际上,附子不仅能温肾阳,也能温心阳。如附子汤治背恶寒,就是用附子温心阳。真武汤治心下悸,也是用附子温心阳。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都属于少阴证。所以,附子汤证“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不用桂枝,真武汤证“心下悸,四肢沉重疼痛”也不用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2: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仆本恨人 的帖子

仆本恨人:请问李老,仲圣说"悸",为何有"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悸"之别?"心阳虚","肾阳虚"之"阳"作何解?谢谢. (2013-08-16 09:22) 
心悸,心下悸,脐下悸,这是动悸的部位有别,而动悸的阴弱阳强的性质一样。心阳、肝阳、脾阳、肾阳,五脏阳、六腑阳等等,都是部位不同,其阳的性质一样。心阳虚、肾阳虚也是阳气虚的部位不同,而性质一样。故用附子温里,不仅能温肾阳,同样能温心阳。桂枝平悸,只要是阴弱阳强的悸,不论悸在哪里,都可以用桂枝甘草平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2: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紅森先生说的对,“亡陽有兩種”。《伤寒论》亡失阳气(亡失津液)的状态或证候有两种,一种是虚热,一种是虚寒,,也就是说,亡阳者必有虚证。
桂枝是补还是泄,这个必须弄清楚。四逆汤救逆不用桂枝,并不是桂枝不够热,而是桂枝的性能是攻不是补。四逆汤回阳救逆,不只是辛热的姜附在起作用,甘凉的甘草也在起作用。如果去掉甘草,就是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是攻实寒的,不是回阳救逆的。如果亡阳又亡血,四逆汤不只是要用甘凉的甘草,还要用甘凉的人参,并不是一味的用热药。
桂枝人参汤证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桂枝是用于解表,干姜人参甘草是用于补中益气,用于治疗心下痞硬,下利不止。半夏泻心汤等三泻心汤证之中气不足,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治疗药物同样是干姜人参甘草,而不用桂枝补中。
桂枝损阳不是误用不误用的问题,而是用桂枝就损阳。桂枝通阳的特性必损阳。没有阳气强的表现,就不能用桂枝。桂枝人参汤证的表证不解,就是卫阳强。
温药有攻实的,也有补虚的。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都是温药,都是发泄攻实,都不是补虚。阿胶当归山茱萸五味子都是温药,都是补虚,都不是攻实。
热药也不是都是补药,巴豆性热,却是峻攻之药。只有弄清楚药物的补泄性能,才能正确运用药物。桂枝是攻药,无论怎样配伍,都不能用于少阴虚寒中气不足者。如下利腹胀满,这是中气不足的少阴证,即便有卫气强的身体疼痛之外证,也不能用桂枝。必当先与四逆汤救里,得下利止,腹满除,才可与桂枝汤攻表。
不能以为一损阳,人就虚弱了。人受热或运动后身热就会出汗,出汗必损阳,可是并不是一出汗人就虚弱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受热或运动后身热,是阳气强了,出汗就是排泄过强的阳气。常人献一些血,也不会出现虚弱的表现,因为常人的正气不虚弱,经得起献血的损耗。常人也经得起一些损阳的损耗。但是对于少阴虚寒者,就是怕出汗,就是怕损阳,这点不可不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6: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仲景说桂枝汤证“荣弱卫强”,学者非要说桂枝汤证“营卫俱虚”,张仲景说麻黄汤证“阳气重”,学者非要说麻黄汤证“卫气虚”,好像只有说麻黄汤证卫气虚才能与说桂枝汤证营卫俱虚配上套。张仲景说桂枝汤攻表,学者说桂枝汤补中益气。说桂枝补中益气,却又不能用于里虚,难道补中就是补外?攻也是补,里也是外,难道这就是中医理论?
阴阳永远在互变,但是行在外者为阳必永远不变。攻补永远在互证,但是泻有余之气为攻必永远不变。如果连这一点基本认识都不清楚,连这一点基本原则都没有,说攻也是补,说里也是外,补中还不能用于里虚,这是什么理论?难怪有很多人反对中医理论,像这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理论,当然要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6: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汤证“阳气重”是什么问题呢?是表部的阳气重,也就是卫阳重,是卫阳有余。卫阳有余是不是邪气呢?这是中医的基本概念,气有余,便是邪。无论是阴气还是阳气,只要是有余之气,就是邪气。我以为,紅森先生认为有余之气也是正气,“阳气重”也是正气,正气当然不能泻,所以不必去攻伐有余的阳气,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于有余的阴气和阳气,人体自身就会排泄。比如阳气有余者会身体热,会以出汗的方式排泄阳气,阴气有余者会腹中冷,会以腹泻的方式排泄阴气。在病理状态下,人体会因为邪气过强或正气过弱,使自身调节阴阳的能力受到影响,不能顺利的恢复阴阳谐和,这才用药物 协助人体,以促进阴阳谐和。无论是自身阴阳得和,还是用药物促进阴阳得和,都是通过泻有余之阴气阳气,补不足之阴气阳气来实现的。如《伤寒论》曰:“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伤寒论》所说的胃气不和,就是胃气强,用承气汤和胃气,就是泻胃气之强。泻胃气,必伤血,伤津液,张仲景说是“亡血,亡津液”,这就是《伤寒论》所谓:“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风伤卫,寒伤营”之说,并不是《伤寒论》的说法。如果换一个角度说,卫气强,也不是大门强,可以认为是守卫大门的兵力强,所以外邪侵入了大门,也不能入里。卫气强,不仅能够拒邪入里,而且能够担当得起发汗的治法,也就是能禁得起发汗损阳。不发汗损阳,就不能排泄停留在表部的邪气。就像战争一样,敌我双方在战争中都会损兵折将,这不是在自己攻伐自己,而是战争的必然代价。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打仗,就只能不开战,就要离开主战场,去养精蓄锐。
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的恶寒脉浮,不是寒气加强了卫气的收敛,而是阳气加强了脉管的升浮。其证恶寒,不是营血提供的热源减少,不是体表偏寒,而是营血的运行受到邪气的阻碍,不能给肌肤提供正常的营养,所以恶寒。张仲景说“阳浮者热自发”,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都是阳浮发热,怎么能说是营血提供的热源减少呢?为什么说不是体表偏寒呢?因为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患者都是体表发热,不是体表偏寒。恶寒是因为发热,不是因为体表偏寒。
有余者才能泻。桂枝汤证不论是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卫气强,总归是强,是能禁得起发汗,才能用桂枝汤发汗。所以,桂枝汤证是营卫俱虚的说法不能成立。如果说是营卫俱虚,用桂枝汤发汗,就违背了中医学“泻实补虚”的基本理论,违背了“勿虚虚”的基本训诫。
我觉得说来说去,我们说的问题总不在一个焦点上,或者说不在一个视角上。如果达不到焦点或视角的一致,争论就会无休止。所以我很赞成内经的论说:“非其人勿传,非其真勿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0 03:27 , Processed in 0.16202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