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7045|回复: 1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食谷欲呕属阳明,但见一证探病理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6 18: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第243条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食谷欲呕,多为胃液虚寒,胃不纳谷的反应。健康人的胃中不会有水饮停蓄,因为饮水入胃,胃液会及时将水饮消化(气化)为津液而进入血液循环,以营养人体。代谢过的血液(津液)会从血管里滤出,变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所以健康人的胃中不会蓄积饮入之水。人体内正常的体液是液晶状态,而水液不是液晶状态,这个认识已经得到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印证。当胃中虚寒时(虚是胃液虚),就给水饮留出了停蓄的空间,这个空间应是胃内肌肉脉络(毛细血管)中的空间,肌肉脉络中津液空虚,水饮自然就浸渍到肌肉脉络中,于是又影响了血液循环,使饮入胃中的水液不能被消化(气化)吸收而变为津液,出现类似“水不沾流,走于肠间”的病理现象。走于肠间的水液蓄积过多,就会浸渍大肠,而出现腹泻。“水不沾流,走于肠间”,是张仲景将人体遇到外寒所发生的病理现象,作出的精妙阐释。寒水不能沾附于流动的血液上,于是走于肠间,停蓄于胃肠中。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寒水之邪占据了胃内空间,胃液虚则不能消化(气化)停蓄在胃内的水饮,严重者则不能受纳食物,表现为食谷欲呕。所以“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是属于胃液(胃气)虚寒。“食谷欲呕,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胃液虚寒,食谷欲呕者,服吴茱萸汤,不会“得汤反剧”。那么“得汤反剧者”,就属于上焦胸胁膈间有热结,可与小柴胡汤,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吐得止。
    从此条可以看出,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也有看不清楚的时候。世上没有不需要辨证的“神医”。所以仲景大论各篇均名为“辨某某病脉证并治”。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方币 +20 收起 理由
黎小裕 + 5 优秀文章,支持!
李小荣 + 15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从一段有趣的英文谈“辨证论治”
下一篇:谈随证治之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6 22: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王成果 的帖子

王成果:    这其实是人体水液代谢假说的模型,用来解释五苓散更为合适。跟胡希恕先生讲五苓散异曲同工,只是胡老把这里的津液叫做水,不能吸收的水叫做废水。
  仲圣言食谷欲 .. (2013-01-06 20:57) 
五苓散证不应是虚寒水气,而应是虚热水气,不然不会“汗出而渴”、“烦渴”、“热多欲饮水”。
气不行则为水,血不利亦为水。水液代谢问题是最常出现的问题。寒邪伤人,一定会出现病理产物,如果没有病理产物,人体就不会出现病态反应。这个病理产物是什么呢?《金匮要略》有论:“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6 22: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青木青木 的帖子

青木青木:得汤反剧,属上焦也,并不等于就是属小柴胡汤证,更多的是小半夏汤证,而小半夏汤与吴茱萸汤的区别,从本条得汤反剧可以略知一二。 (2013-01-06 21:47) 
小半夏汤证是心下有支饮,恐不属于上焦。而且心下有寒饮,服吴茱萸汤也不应呕吐反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3: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邪气伤表或伤里,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所引起的,其所导致的病理性产物“水气”,都会影响血液运行而出现病理表现。比如头疼、头晕、咳嗽、肢体疼痛、肢体沉重、呕吐、腹泻等等。
为什么喝水过多会发生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就是因为“水不沾流”,人体血液运行不过来,消化不了,水又不会自己流出来。人体内的消化道、泌尿系,不是自来水管道,装进去水,就能流出来。水在人体内需要得到“气化”才能运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9: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邪气是广义的,不只是限定于寒邪。当然外感寒邪致病是最常见的。我有说过不同意用“水不沾流”解释五苓散证的水气了么?我只是说五苓散证水气属于虚热,并没有“限定水不沾流是虚寒”。热水冷水都是水,都不是液晶状态的体液。何况热水冷水喝到人体内,都要被人体的温度综合为不热不冷的水,而且主要还是要被人体器官“气化”为津液才能起作用。喝水过度首先出现的应该是水肿,而不应是排出过多的钠离子。如果是因为排出过多的钠离子的原因造成的水肿,那么是不是说在水里加上钠离子就可以过度饮水了呢?过度饮水不仅能够造成脑细胞出问题,还能造成肺细胞,心细胞、肝细胞、肾细胞等等全身各处的细胞出问题。比如喝水过度会出现腹满腹痛,会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会出现头晕目眩,会出现心悸心率不齐,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难等等。《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第244条“太阳病,……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可见,渴欲饮水者,在一定的病证条件下,少少与饮之,是治法的要求,更不用说,脾胃虚寒口不渴者,若过度饮水,所带来的危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23: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合现代医学的目的,是为中医服务的,而不是全面接受现代医学观点。过度喝热水或冷水,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与五苓散证多饮暖水,以令汗出,就不是一个话题。
    我们说的就是过度饮水,不过度怎么能有危害呢?急性肾衰病人,不就是某种病因突然致病的吗?为什么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病状呢?比如说外感寒邪,就有得肺病,得心病,得脑病,得肝病,得肾病以及得其他病的不同呢?还不就是人的体质状态不同,邪犯虚处吗?您认为过度饮水不会造成肾衰,我认为会,这是见解不同,没有必要一定要说服哪个。
    您的问题我哪一个没有作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不再讨论了吧,气氛已经不大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23: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在专业表现上的个性特点,这是他人很难学来的,也没有必要学得和别人一模一样。张仲景就是张仲景,一千年一万年以后,也不会再有第二个张仲景。比如侯宝林、马三立,相声界能找出第二个侯宝林、马三立这样的形象和神象的演员吗?你可以在专业成绩上超过他,但是你很难做到在专业表现手法上和他一模一样。说白了,这是天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天性,包括对专业工作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所以就出现了认识上的不同,于是说的多,分歧就多。在这一点上,张仲景也是典范,他的《伤寒论》就是点到为止,值得效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21: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李老师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人体实在太复杂了。但对于某个具体的症状,只要深入下去还是有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观点统一的。
 (2013-01-09 12:28) 
  “有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观点统一”,只是有这个可能,也只能是在同一个界面上看问题的人之间讨论,才能有这个可能。界面不同,那就无从讨论。比如“盲人摸象”,各摸各的,怎么讨论呢?
  如果有这个可能,那我们就尽量摸的全面一些吧。
    食谷欲呕,是说食物入胃就想呕吐,再与“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相联系,可知这是虚寒胃逆。虚寒胃逆者,呕吐后,胸膈虚,邪犯胸膈,故呕吐后,反而胸满。如果是实热胃逆,呕吐后邪气得减,胸满亦应当得减,临证几遇呕而发热的柴胡证患者,亦无胸满。
  呕而发热,是呕吐后,无胸满,但是发热不解,这还是肝气实,肝强犯胃,所以表现为呕而发热,这与吴茱萸汤证“呕而胸满者”不同。
  食谷欲呕,得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反剧者,有如266条“干呕不能食,……与小柴胡汤。”食谷欲呕,是还能食,但是食后欲呕,应属胃寒,虚寒则能受食,但食后激动寒气,寒气上逆则欲呕。而肝气实热扰胃,使胃气上逆,则呕不能食。再联系97条“……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那么得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反剧者,也应是柴胡证。胃气壅热,也可致吐,如“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这是胃气壅热“食已”即吐,就是吃玩饭后即吐,而不是一吃饭就想呕(食谷欲呕)的胃寒证,也不是干呕不能食的肝热证。若胃实到不能进食的大承气汤证的状态,则腹满痛、不大便的表现就应该为主了。因为胃热者当能进食,“食已即吐”也是能进食。如果胃实热到不能进食的程度,就是燥结太甚了,如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栀子豉汤证也不会胸满。因为栀子豉汤证是虚热。如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6: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方有五
一、吴茱萸汤:治产后虚羸,盗汗,啬啬恶寒方。
吴茱萸三两,以清酒三升渍一宿,煮如蚁鼻沸,减得二升许,半分之顿服一升,日再,间日再作服。亦治产后腹中疾痛。
二、吴茱萸汤: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肿,或寒,或下痢,气息绵欲绝,产后益剧,皆主之方。
吴茱萸(二两)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十二铢) 干地黄(十八铢)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
三、吴茱萸汤:治寒冷腹中痛方。
当归(二两) 桂心 甘草 人参(各一两) 生姜(五两) 半夏 小麦(各一升) 吴茱萸(二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产后虚冷。
四、吴茱萸汤: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方。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五、吴茱萸汤: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方。
吴萸(三两) 半夏(四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从孙真人吴茱萸汤五方所治疗的病症来看,吴茱萸汤适用于胸、胁、腹虚寒证。从孙真人吴茱萸汤的治法来看,与张仲景是同一条思路。从《千金》吴茱萸汤的变法应用,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金匮》:“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的病理原因,明确张仲景“但见一证便是”的深刻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1: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李老师,太佩服你了! (2013-01-15 07:24) 
我很佩服你。我已经是花甲老人了,而你正值年富力强。以你的思维方法和钻研精神,对《伤寒论》“见病知源”的理解和各方证的应用,一定会有系统性的认识,期待你的学术成果。30年前,我对《伤寒论》是一窍不通,30年后,才感觉刚刚入门。愿我们共同学习,为继承、发扬张仲景留传下来的中医方证医学,一起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1: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槐杏先生:
解惑不敢,解惑最终还是自己解的。学术问题见解不同,这很正常。不可能形成中医理论全方位的统一认识。
气化,应是气血正常的交通运化。寒热虚实都可以造成气化失常。中医在治疗上帮助人体气化功能达到正常,简要的说,还是那句老话:“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苓桂术甘汤证是实证,桂枝的基本作用还是泻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3: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有余都是邪。有余者当攻,不足者当补。不能把过强之阳看成是正常生命活动之阳。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身体疼痛,是邪气在表,攻表后,若不瘥,为什么不继续攻表呢?因为脉反沉,里阳不足,攻表必伤里,当以救里为急。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与上条相似,身体疼痛,是邪气在表,为什么不先攻表呢?因为下利腹胀满,里阳不足,所以当先温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7: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从上两条连读,可以看出,阳明少阳证,具有“颇欲吐,躁烦,脉数急”的特点。那么吴茱萸汤证与颇欲吐(有点想吐)、躁烦还算沾边,与脉数急不沾边。虚寒证寒郁发热时可以有脉数,但不会有脉数急。急应是急紧,虚寒证不会有脉急紧出现。这虽然是微小处,但鉴别点往往在微小之处。
    若以为阳明证也有虚寒证,这就给读《伤寒论》带来了困惑。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虚寒证能攻之么?
    “237.阳明证,……宜抵当汤下之。”
  我们读到的阳明证,都是攻之。
  
  交通拥堵,是会由多种情况造成的。比如说驾驶人阳气过强、横冲直闯,撞毁汽车、撞死、撞伤路人,已经造成了车辆毁损,形成了交通拥堵。那么交通执法人,依法将肇事人强行制服,以疏导交通,这应属于损其阳气吧?
  
  至于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这是哲学问题。辨证法认为,局部不协调是绝对的,整体协调是相对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离开整体的局部,也没有离开局部的整体。整体是通过局部表现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3: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有关吴茱萸汤证有三条,一条为属阳明,一条为少阴病,一条为系在厥阴。为什么呢?学者都有自己的解读,各随己见,都正确,无需争论。由此想起了两个凡是:凡是伟人说过的话,你照着念就对,照着办就好。由此更加感觉邓小平的伟大,小平同志说:“不争论”。
        “得化水之阳气,舍桂枝而谁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桂枝只是催化剂,而不是能够直接化水为气的药物,更不是唯一能够化水为气的药物。桂枝是催化剂,大黄也是催化剂,一切治疗药物,都只是催化剂。桂枝能够祛邪而化气,大黄也能够祛邪而化气,一切治疗药物,都能够祛邪而化气。对于人体造成危害的“水邪”,不是只要温化就可以了。治留饮不只有苓桂术甘汤,还有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木防己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等。这些方药里,寒凉之药也有的是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句话,如果这样写:“病寒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行不行呢?
        伤寒论方药,用好了是宝,用坏了是害。
        阳气越多越好吗?阳气过多就变成阳邪了,真理与谬误的分界,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可谓求真难,争真难,由求真到争真更难。所以,我们应该谨记圣人的教诲:非其人勿传,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争论,就是得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3: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槐杏先生,我觉得我们的思维方法不同,所以永远争论不清。
  “气化”是正常的生命活动,当有邪气伤害人体时,就妨碍了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只有祛除邪气,才能恢复正常的“气化”功能。桂枝证的病理原因,就是“卫气强,营气弱”,因而影响了人体的气化功能,所以出现了桂枝证的病理状态,解决的办法,就是损强益弱,损卫阳、益荣阴,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怎么就纠结这么久呢?
  桂枝证与四逆散证从病位到病性都不相同,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再来先生,桂枝祛除的是卫强之阳,不是浮散无根的虚阳。卫阳强并不是里阳强,白虎汤证里阳强盛,已经阳热耗阴了,若再用桂枝损表部津液,不是里部阴血更虚了吗?里热不就更盛了吗,怎么能不毙呢?不能把阴和阳看成是孤立地、静止地、不变地东西。阴和阳,气和血,是异名而同类的东西。
    如果不能这样思考问题,我秉持“不争论”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6: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先生
  吴茱萸汤证不是死证。但是如果误治或者治坏,有可能变成死证。
  309条和243条,是有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关联,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比食谷欲呕之病情要重了许多。
  中焦有热,当能消谷引食,不应食谷欲呕变剧。
  食谷欲呕应是中上焦有寒。
  122条应是发汗致虚,客热与胃中虚冷同时存在的并列关系。122条可与吴茱萸汤。胃中虚冷,断不可以清热。    221条是三阳合病,治在少阳,不得汗下。
  最后一条不象是仲景语气。
  
  槐杏先生
治病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补虚泻实,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表现也是补虚泄实是一样的道理。我是按照这个道理思维,而你却不认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我们的思维方法不同,争执不会有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8: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李老师
122条能否理解为胃中虚冷,客阳上逆造成的胃冷、胸热,吴茱萸汤加黄连可以吗?
膈气虚您是怎么定义的 (2013-01-16 16:31) 
  确定胃中虚冷,就须先温胃祛寒。这和身体疼痛、下利清谷,当先温里,得清便自调,里寒已去,才可攻表,是一样的道理。胃中虚冷,一定会宿谷不化,不会是寒热错杂的病机,不可以清热。寒热错杂证一定不会宿谷不化。比如泻心汤证肠鸣腹泻并吐,属于寒热错杂,虽然可见吐利,但是不会有宿谷不化。
膈气虚,膈就是胸膈和胁膈了。膈气虚,应是膈间的正气虚,也就是膈间的津液和血液虚,寒邪才能乘虚而客于膈间。寒邪是以“水气”的形态存在的。当然热邪也是以“水气”的形态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7: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遗风先生慧眼识真,我很佩服。你对桂枝甘草汤的看法我很赞同。你用森林和小树拿来我们之间作比,令我汗颜!希望再也不要如此说话。望继续共勉!
  阴血不足之人不可发汗。反过来说,发汗过多,亦可导致阴血不足。但并不是发汗过多,一定会导致阴血不足,当然也可以导致阳气不足,这就要看病人的体质状态了。
桂枝甘草汤治疗心下悸动欲得按者,肯定不是阳气虚,阳气虚者,心脏功能不可能会有这么强劲的动力,表现为悸动的像要跳出来,需要病人双手交叉按住心脏。这种状态还是阳气强,阴气弱,炙甘草是速补阴气的。桂枝甘草汤中甘草之用量,是《伤寒论》中用量最大的,它是顿服。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中甘草用量与此方等量,因为此二方是再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3: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加桂汤,加桂起什么作用呢?张仲景自解:“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桂枝泄气,是补实吗?是泄虚吗?只能是泄实吧?桂枝汤啜粥覆被以令汗出,是补法吗?有发汗的补法吗?奔豚气是气上冲逆,心动悸欲得叉手按住心,也属气上冲,桂枝之用同样是泄实,而不是补虚。不可能桂枝用在奔豚气就是泄,用在心悸就是补。就像附子用于汗出是助阳,用于心悸也是助阳一样,它不可能换了个作用部位就变了本性了。又好比广谱抗生素,作用在哪个部位也是抗生素,不可能因为作用部位不同,其性能就改变了。桂枝也是这样,不可能用于解表是发泄,用于心悸就是补阳。甚至认为发汗解表也是补阳。仲景曰:“攻表宜桂枝汤”、“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朋友们,补阳有攻表的说法吗?
  桂枝的本性是发泄,不可能起什么降气作用。除非是发泄了有余之阳,阳气正常了才能安宁而入里,看结果是降气了。仲景的治法是因势利导,怎么会用药而逆其势呢?
  说桂枝证患者都是虚弱之人,恐误人误己。这个就不再争论了,无法再说下去了。
由此争论联想到,有人想消灭中医门派,或者想一统中医思想,呵呵,做梦可以,实际做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4: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槐杏兄:我可绝对没有认为你是想一统中医的人啊。我们这里都没有这样的人。但是在中医界内,特别是上层,很可能有这样的人。由此给你带来的误解深感抱歉!请多多原谅!如有机会相见,一定当面讨教,还望不要闭门谢客。
  
    说句玩笑话,槐杏兄,你觉得你有一统中医的能力吗?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谁有这个能力呢?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8: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说句玩笑话,槐杏兄,你觉得你有一统中医的能力吗?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谁有这个能力呢?哈哈
这个是后加上去的,刚刚看见。小可何德何能?所以大言不惭了。不敢不敢。倒是李师有大将风范, .. (2013-01-17 17:09) 
看来槐杏兄是不苟言笑之人,抱歉抱歉!以后保证不再给槐杏兄说笑。中医界如果能一统思想,张仲景早就一统中医了,哪还轮得到咱们这些后辈们今天在这里唇齿相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8: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王成果 的帖子

王成果:我的理解与李老师有些不同,比如因势利导,在桂枝甘草汤中,我认为其势恰恰是向下,正气往上是不得已,其真正的趋势是往下,用手按是人体潜意识的外在表现,真正向上,病人当拒按或袒胸 .. (2013-01-17 18:10) 
  因势利导是大原则,治法首先考虑就是因势利导。注意泄奔豚气是“泄”,而不是“泻”。咱可不要替仲景改字啊。
  泄,有宣发的意思,宣泄,发泄。泻是向下,倾泻,泻下。
  “泻心汤”为什么不写为“泄心汤”?仲景曰“泄奔豚气”,这个“泄”字肯定不是随意写上去的吧?难道说桂枝用于奔豚气是宣泄,用于心悸是倾泻?用于四逆是补阳?桂枝果然这样神通吗?
  不能总以为大汗出后,就一定是阴阳两虚证。“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条大汗出后,是阴阳两虚吗?
        更有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条大汗出后,是阴阳两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2: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王成果 的帖子

王成果:泄,从水,从甲骨文乃至造字意义来说,是比喻快速大量的排水,奔豚为寒水之说更为贴切。而且为什么叫奔豚?豚为亥猪,属水。

大汗出,当然不会必然导致阴阳两虚,具体要看发汗后机体的 .. (2013-01-17 20:46) 
  用桂枝宣通奔豚气,当然是寒凉水气上冲了。若是温热水气上冲之奔豚气,那就要用葛根宣通了,如《金匮》奔豚气上冲胸之“奔豚汤方”,方中就是用葛根宣通,而不是用桂枝。
上楼费劲也不一定都是阴阳两虚,白虎加人参汤证患者,也经常是被人抬着上楼的,病人自己一步也不想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2: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25条又是一个千古悬案,脉洪大是阳明脉,何以大汗出后再用桂枝汤呢?李老师出的题目个个都不简单。
脉洪大多数人以为是错简,曹颖甫说改成不洪大,胡希恕说洪大改成浮大,就算同意洪大者 .. (2013-01-17 21:17) 
25条和26条脉洪大都没有问题。区别是,26条有烦渴,邪热入里了。25条无烦渴,邪热仍然在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6: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奔豚汤是用李根白皮置换桂枝。
《别录》李根白皮:
大寒、主消渴、止心烦奔气 (2013-01-17 22:59) 
  那为什么用葛根呢?为什么不用桂枝呢?桂枝不是专降奔豚气吗?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思考一下,为什么呕多,有阳明证却不可攻之呢?攻之不正好降气不呕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3: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奔豚气上冲,首先想到的是降气,这个思考方法是有问题的。气上冲逆,是有结气,首先应开结(当然要明确是寒结还是热结,或是寒热互结),然后应顺其势,向上向外推,借势消势,才是省时省力,少费周折,减少病人痛苦的较好方法。比如旋复花汤,也说旋复花降气,还有“百花皆升,惟旋复独降”一说,已成定论。旋复花汤真的是以降气的功能治疗噫气不除吗?代赭石降气,可是代赭石是一两,旋复花是三两,代赭石质重药量却少,旋复花质轻药量却多,两者戥好了放在一起,一个是一大堆,一个是一小撮,根本不成比例,有一次我开旋复花汤,病人返回来问我,说药房的人叫来问问,代赭石是3g还是30g?你看药房的人员多负责任,通常代赭石重镇降逆,用量就没有少于30g的,而此方用3g,药房人员还真怕弄错了。为什么不重用代赭石呢?一小撮有什么用呢?无论是读书还是临证,需要细心体悟的东西多了,需要注意的细节多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点也不错。认为桂枝汤是治疗气虚自汗出,持这种看法的,估计是没有治疗过气虚自汗的病人。因为气虚自汗服桂枝汤,反而自汗更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5: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槐杏兄:真可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啊。大方向对了,事情就做对了么?小柴胡汤能解决大柴胡汤的问题么?同样是射击,同样是瞄向一个人,狙击手一枪一个准;换另一人打,十抢打不着脚后跟。我不和您抬杠了,见谅见谅!喝酒喝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20: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李老师如果炒股,走技术分析之路,相信一定也是一把好手。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真理!我为什么高度认同李老师,因为发现他在中医领域也是做短线的。
以前讲过,体质学属于大周期概念 .. (2013-01-18 17:22) 
  年轻人能听得懂,而且还不是搞中医学专业的,不得不佩服。比如说25条脉洪大,与桂枝汤,怎么就那么多人不理解?这就是只记住了桂枝汤是脉浮缓。浮主热,缓主虚。而洪亦主热,大亦主虚。关键是看这个虚热是在何部。26条明确了烦渴,是邪热入内了,而25条无烦渴,当然要用桂枝汤解表邪了,邪在表而脉大者,营气弱啊,邪在表而脉洪者,卫气强啊,这就是桂枝证的病机。当然这还不能说是细节,因为有没有烦渴,是诊断常规的问题。
《伤寒论》里的细节每每皆是,仲景的敏锐力可以说是心细如发,洞察力可以说是医界鲜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22: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话不投机,那么举谁的医案也没有用。谁的医案能比张仲景的医案更具权威性呢?还拿25条来说,“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这是阳强;脉大是阴弱,与桂枝汤,就是损卫阳,益营阴,通过泻实补虚的手段,使得营卫得和,疾病得愈。果明此理,还不能指导临床吗?
  若看不清楚,失去此时的战机,接下来就变成26条,邪热入里了,病人烦渴了。
不明此理,不仅以经解经是枉然,举什么医案也是枉然,继续会是争吵、讥笑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23: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开人这个整体,还能体会《伤寒论》吗?我重申:《伤寒论》方证条文是最权威的医案。在《伤寒论》方证条文上都争执不休,还举什么医案呢?我已经很少发帖了,一发贴就招来一片讥笑声,还发,真是吃饱了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0: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非常看不惯论坛某些版主,平时半死不活死气成成,这种自以为是的傲慢,在我看来极为愚蠢!
没有李老师的帖子,天天到论坛纯粹是打酱油,兴味索然。
一个没有学术气氛,容不得百家争鸣的 .. (2013-01-18 23:59) 
今再来不要说过头话!如果有错,全是我的错,我无事生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十世遗风 的帖子

十世遗风:李师,论坛百分之99.9999999,反对桂枝损阳,呵呵,但是我和我的学生们支持你。
我们只是一小撮,了不得就是个坑蒙拐骗;如果他们错了,连桂枝汤作为伤寒第一方都没有搞清楚,就是祸国殃民 .. (2013-01-19 00:13) 
   遗风先生,你不用安慰我,你有提高,我很为你高兴!我也不是靠发帖子过生活。桂枝损不损阳,25、26条看的很清楚,争论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好处呢?闭口不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0: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dylzl 的帖子

ldylzl:包容,是中医发展的必备条件,相信版主们亦是如此,李老师的自责太可不必,今再来先生也消消气,我们都是做大事的,无所谓谁对谁错。 (2013-01-19 00:14) 
谢谢ldylzl先生!对错还是有的,不识时务,总是招版主不待见,就是我的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6: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冷静使人表现理性的一面,理性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升华,这些我都看到了,值得高兴。
  损阳不被人认可,还是思维不在同一个界面上。阳是人体的宝,怎么能损呢?可是阳多了也是害,想没想过这个问题呢?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大汗出呢?大汗出损不损阳呢?人为什么要自损其阳呢?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为什么还要再与桂枝汤发汗呢?这就和剧烈运动后大汗出是一样的道理。剧烈运动后大汗出时,若无烦渴,就是桂枝证,若有烦渴,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仲景说“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医以火迫劫汗,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亡阳火盛,有烦躁,就是热入里,无烦躁就是热仍在表。
    亡阳,不仅可以变为里实阳证,亡阳,还可以变为里虚阴证,如“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如果不是这样思维,那能争论清楚吗?就好像我在说细节,你却说大方向,根本就不是说的一个话题,那能争论清楚吗?肯定永远也争论不清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3: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大汗出的。大汗出本身就不是正常状态。
  剧烈运动后大汗出是排出过多的热能,服桂枝汤后大汗出也是排出过多的热能,怎么就不是一样的道理呢?怎么就不能举这样的例子呢?临床所见,正常人一觉醒来大汗出,是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是自身调节使阴阳得和的表现。出一次汗,若阴阳得和,则以后不复出汗。若阴阳未得和,则以后还会出汗,有出一二日汗自和的,有出一二周汗自和的。有出一月汗不自和的,有出一年汗不自和的。短期内出汗得自和者,还是正常人,长期内出汗不得自和者,就变成了病人。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有时就差一步,就差一点,越出那一步、那一点,就是病理现象,不越出那一步、那一点就是生理现象。病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并不是截然分割的。
  健康人经剧烈运动大汗出,如果不能适时休息,继续大汗出,过分透支体力,我不相信这个健康人不会得病。生理现象是变化的,病理现象也是变化的,人的思维就要跟着变化,才能认识清楚。
桂枝证不是营弱卫强,而是营卫俱弱,你非要这样说,那是你的自由啊。你还说卫气强盛脉当紧,可张仲景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强盛行在脉外,脉搏怎么会紧呢?你说的意思和张仲景说的意思一样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0: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人一觉醒来大汗出的还真不稀奇。出汗是人体自身排除过多的热量,是自身阴阳调节的表现,一次出汗阴阳得和者,则不复出汗。
  倒是大夏天大汗淋漓的肯定不是正常状态了。大汗淋漓的人会喊:“热死了!”。槐杏兄觉得大夏天大汗淋漓的很舒服吗?为什么大夏天要避暑呢?要谨防中暑呢?常识总该有一点吧?槐杏兄啊,您怎么能叫我老师啊?我哪承受得起啊?我给您敬酒了。
  
    感谢各位捧场。我这里还行,天寒家不寒,室温20℃。祝网友们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8: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元旦看过一个鉴宝节目,一位摄影师爱好古董,一次看中一对藏传佛教的喇嘛神铜像,爱不释手。在节目现场说故宫也有一对类似的佛像,但我这对佛像不但外披绿松石,更插有一面小旗子,无论 .. (2013-01-17 22:26) 
    桂林本曰:“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这个肯定不对。脉洪大者,虚证见了,白虎汤证的脉象为滑,滑为实。
    寻《伤寒论》条文,将有关问题连续起来,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桂枝汤的服法:“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桂枝汤是一剂药煮好,分为三次的药量。那么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这是服桂枝汤出现的一种情况,怎么办呢,还是与桂枝汤,并交代“如前法”。这是手边上就有桂枝汤嘛,服桂枝汤,有不汗出的,还有大汗出的,对于这两种情况,都是更服桂枝汤,如前法。
    26条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应注意词句,是大汗出后,这是时间不同了,是大汗出过以后了,并且出现了“大烦渴不解”,这时“脉洪大者”,就不能与桂枝汤了。因为邪热入内了,若与桂枝汤,恐“桂枝下咽,阳盛以毙”。这个阳盛,是热盛在内,若用桂枝发表,那么“亡阳”,不是内热更盛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7: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26条是“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大汗出后,里津被伤,表里津液俱不足,故大烦渴不解,这是类似“血弱气尽”的状态,这种状态必不会有大汗出。《伤寒论》之“大汗出,脉洪大者”,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两证的身体状态是不一样的。“大汗出后”的“后”字,不是随意写上去的。所以,历来认为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四大症之一“大汗”,恐是错误的。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都会有汗,但是不会有大汗。伤寒有大汗者,必为气血尚足,卫气不弱,若邪气在表,则当解表。若表解邪气入里仍然大汗出者,则当急下攻里。如“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里热汗出多者,表明里热过甚,须急下热邪,方可保其津液。否则,贻误时机,恐津液耗竭,病情加剧,发展为“昏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的濒死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2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状态是内热盛,亡阳,则内热更盛。因为这是处于一种阳热状态,亡阳就是“壮火食气”,津液愈亏,邪热愈盛。如:“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救逆汤虽然不大贴切内热问题,但是可以明白亡阳是亡津液。
如果是处于一种虚寒状态,亡阳愈甚,则会虚寒愈甚。如:“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7: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血之与气,异名同类”。阴血与阳气,实际上是同一类的物质,运行在脉外者,为阳为气,运行在脉内者,为阴为血。阴血与阳气,都是维护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阴血与阳气,都是液晶状态的体液。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脐下悸,是肾气动。气上冲,亦是肾气上冲。那么心中悸,应是心气动。双手交叉按住自冒心,应是心气动甚。与肾气动、气上冲应是一样的原理。动甚为实,肾气动甚为实,心气动甚亦为实。这是发汗亡阳,正虚邪实的状态。桂枝发泄邪气,是其本能,终究不是补。若认为“心气虚”用桂枝通阳,“心阳虚”用炮附子温阳,一个虚字,桂枝附子并列济虚,那么桂枝还是补虚。心气虚桂枝不补,作用不明。邪气在表,桂枝泄表,邪气在肾,桂枝泄肾,邪气在心,桂枝便由泄为补了,说不通啊。所以说,桂枝泄卫气是通阳,泄肾气是通阳,泄心气亦是通阳。补者应是甘草,不应是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0: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桂枝甘草汤证的“心气虚”是因为“心气”被上冲之邪气抑制,故而虚。桂枝降逆散邪后,心气自然勃发。
所以我说,“心气虚”用桂枝通阳散邪,并不是直接补虚。 (2013-01-21 19:36) 
心气都要自发的冒出来了,还要勃发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王成果 的帖子

王成果:请问李老师:
1、根据脐下悸来推,桂枝甘草汤证,病人是心下悸,而不是心中悸,心下悸说明是来自心下面的力量往上冲击,不是心本身才对呀?
2、“桂枝发泄邪气,是其本能”,这里的邪气 .. (2013-01-21 19:37) 
1、桂枝甘草汤证是“自冒心”和“心下悸”同时都有。自冒心,是心要自发的冒出来。此证心下悸与自冒心,都应是心气强的表现。若是来自心下面的力量往上冲击,那成了肾气上冲了,成奔豚气了。
2、卫气强、肾气强、心气强者,都是邪气。气有余便是邪。人体内的气血,需要的是和,是平和,不是强。张仲景称正常状态下的人是平人,就是这个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手不会冒。冒是冒出的意思,比如冒汗,冒泡,冒烟。这样解释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7: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有覆盖之写,如“覆取微似汗”、“欲引衣自覆”。自冒心之“冒”,如果是覆盖的意思,那直接写“叉手覆心”不是更简洁了?退一步说,也应该是叉手冒心吧?怎么是叉手自冒心呢?叉手欲干什么呢?张仲景有解释,是“欲得按”,一只手害怕按不住悸动的像要冒出来的心,需要两只手交叉用力按住。而不是先覆盖,后又按压。如果是覆盖的意思,那应该双手并拢覆盖,没有必要叉手覆盖,两手交叉起来的面积不比一只手大多少。
  自冒心、自汗出、自下利,等等,都是自发的意思。自冒心可以与突然遭受惊恐而冒心作对比,自冒心是没有外因。自汗出可以与环境热而汗出作对比,自汗出是没有外因。自下利可以与服用泻下药而下利作对比,自下利是没有外因。
  如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冒是郁冒,是眼冒金星,头昏眼黑,目无所见之状。冒为眩之甚,是阳气怫郁在上,邪气上冲于头,出现头晕目眩。“冒家汗出自愈”,其病机如“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汗出者表郁去,血液能够通达于脑,所以“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这是张仲景自注句。汗出表和,表虚得解,冒家得愈。
  自冒心,也是这样,是正气虚,邪气冒,阴气不足,阳气独冒。
各人理解不同,各说各的,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3: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自冒心是没有外因
75:未持脉,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 .. (2013-01-22 08:43) 
没有外因,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是没有遭受惊吓的外界原因,没有剧烈运动的活动原因,而是其人在静止的状态下,心悸自冒心。
发汗过多,肯定伤血。这与93条“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之先下、后汗伤人致虚的道理也是类同的。内外俱虚,怎么还能汗出和表,下之和里呢?汗和下不都是祛邪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3: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王成果 的帖子

王成果:李老师您好!
我的理解:
1、叉手自冒心,此处的冒,是盖住、捂住的意思,他的主语是手。如果是往上冒的意思,那应该说成是心自冒,而非自冒心。至于冒烟、冒汗,是后来字义的延伸,冒古 .. (2013-01-22 09:16) 
1、自汗出,汗自出,是一样的。自冒心,心自冒,也是一样的。
2、不是阳气虚,捂住、盖住,害怕发散,而是心悸动的太厉害,害怕心跳出来。你如果做过剧烈体育运动,大运动,大汗出后,就能感知自冒心的情况,运动员也想按住心跳,而不是想捂住、盖住。
3、4、前面已有回复,不再赘述。
5、来自下面的力量往上冲击,不是肾气,那能是什么气呢?如果是胃气上逆,那应呕吐。
6、《内经》曰: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
六淫之外邪致病,根本原因还是干扰人体内的阴阳气,使阴阳气失去和调而致病。
《伤寒论》曰:“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阳气怫郁在表,为什么当汗呢?
《金匮要略》曰:“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阳气独盛,是不是邪呢?阳气独盛,所以汗出损阳,阴阳乃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4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7: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参与讨论。先生是中医学说的研究者,讨教于我,愧不敢当。我们就是讨论而已。
  我们的意见分歧,也是概念上的认识问题。比如说冒,我认为心自冒是心悸之甚,头冒是头眩之甚。冒,总归是突出的意思。气冲于心过甚则心冒,气冲于头过甚则头冒。
  再比如对于营卫和的认识。我认为营卫和就是营气能正常出营而变为卫气,卫气能正常入营而变为营气,这样营卫交通正常,才能和。否则,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行各的,互不交通,就不能得和。营卫和的基本条件,就是营卫皆不强不弱,谁也不能欺凌谁,才能得和。
  还有细节和大方向的争论,一说就争,这就是两个话题,怎么能争论呢?譬如辨别张三和李四,大方向都是人,从大方向上能辨识谁是张三,谁是李四么?更不用说辨识双胞胎了。比如辨识瓜蒂散证,病如桂枝证,有气上冲,有翕翕发热,不从细节上辨识,怎么辨别呢?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也有如桂枝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不还是要从细节上辨别吗?
  这就是在看问题的界面上,方法上不一致,那么对于问题的认识就不能一致,讨论自然也就是永远的争论。
再次感谢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8 05:16 , Processed in 0.121392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