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5070|回复: 1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芩汤、黄连汤方证辩误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6: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芩汤证之病情表现是自下利,病机趋势是邪从下出,且没有外证表现,故不与桂枝解外,而与黄芩清热,芍药养血(因为下利伤血,故与芍药养血),顺其病势从下而解。这是从病势趋向而用方,所以说“与黄芩汤”,不说“黄芩汤主之”。
    若呕者,是心下有水气,故加半夏生姜温散心下之水。这是呕利并作的寒热错杂证,应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所主,故说“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连汤证之病情是胸中有热,胸中居人体高位,虽有腹中痛,但是没有下利,故其病势宜从外解,因而用桂枝佐黄连解邪从外而出。
    腹中痛者,加芍药应是血不足而引起的筋脉挛急疼痛,故加芍药以养血,血畅则痛止;腹中痛者,加人参应是胃津不足引起的腹中痛,故加人参以养津,津行则痛止。从条文所述之“胃中有邪气来看,应是胃中有水气,水气欲上犯故欲呕吐。水气停滞腹中,必腹中津液不足,所以与人参养胃津,半夏散水气,使津液行、水气散则腹痛止。如理中丸方:“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故从病机分析,黄芩汤证自下利而没有外证,所以不用桂枝;黄连汤证没有下利,且病位较高,当从外解,故有桂枝。

    另:白虎加桂枝汤方证的表现有“骨节疼烦,时呕”,这是桂枝证,故加桂枝。
    桂枝人参汤证的表现是“表里不解”,故与桂枝解表。
    当归芍药散用于妇人之腹痛,因为妇人的生理特点是常血不足,尤其是怀妊之妇人,血归胞元养胎,故与芍药。
    小建中汤证的病因之一是“虚劳”。由“虚劳”而发小建中汤证的表现是“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这些症状表现,反应了营血明显不足,仍然不离桂枝汤证“荣弱卫强”的病机,故以桂枝汤倍用芍药滋养荣血,以止腹中痛。

    楼主学习《伤寒论》,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很好。不断地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断地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
   
     我的见解不一定正确,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大家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沙发
发表于 2011-12-23 14: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血可以用芍药,也可以用地黄,还可以芍药地黄并用,这是视病情和病位而定的。芍药养血所以止痛的基本病理应是荣血不足。
     《伤寒论》所论之太阳病,并不都是表部病,如太阳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肯定不是表部病。也就是说,《伤寒论》所论之太阳病,不一定都有外证。
     阳明病也不都是胃家实。如“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若是胃家实的阳明病,不可能无汗而喘。因为胃家实热已经热到喘的程度,不可能无汗。胃家实更不可能发汗则愈。所以,《伤寒论》所论之阳明病,不一定都有里证。太阳病与太阳证,阳明病与阳明证,所含之义应是不同的。故《伤寒论》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是说阳明、少阳证不见为不传,而不是说阳明、少阳病不见为不传。
     所以,《伤寒论》所论之太阳病,若没有表证,就不用麻桂葛;所论阳明病,若没有里热就不用大黄。
   
     黄连治利也是有的,比如三泻心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白头翁汤、乌梅丸等,这些方中都有黄连,这些方证中都有下利。所以,黄连汤证也可能会出现下利,但是黄连汤证胸中有热,怎么解决呢?祛邪外出的通路,无非是汗吐下,别无它路。黄芩汤方之芩芍草枣没有汗吐下的功能,恐难祛邪。而黄芩汤证本有下利,邪自有出路,与黄连汤证不同。黄连汤证可能有自下利,也可能没有自下利。就像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一样,可能有自下利,也可能没有自下利。有自下利者,邪有出路。而如果没有自下利呢?黄连汤证的胸中有热怎么出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板凳
发表于 2011-12-23 16: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26楼网友说:“本条仲景虽言太阳与少阳合病,但无太阳之证,其治亦无太阳之药……既无“太阳之证”,何言“太阳与少阳合病?”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太阳病,怎样怎样怎样”的句子中,是起初是太阳病,随后发生了变化。可是这一条,是“太阳与少阳合病”,不能说是太阳病随后发生了变化。若是太阳病随后发生了变化,没有太阳证了,就不能称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证)。太阳合少阳病证者,没有先治少阳的道理。因为先治少阳,必协太阳表热入里。只有太阳合里阴证者,若里阴病重,经不起发散表邪,才可以先温里后解表。所以,太阳病与太阳证必有不同的含义。其余五病证亦是如此。少阴病与少阴证必有不同含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地板
发表于 2011-12-24 20: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胸中有热,当有郁,有郁就有满。从黄连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是桂枝去芍药汤加黄连人参半夏而成(生姜易干姜)。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表现有“胸满”,所以去芍药。那么,黄连汤证的“胸中有热”,当有胸满,这样来看,黄连汤不当有芍药。“胸中有热”可不可以用桂枝呢?如果作郁热解,有桂枝去芍药汤的方证为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下之后,出现脉促,胸满,应该是太阳表热入胸,可以认为胸满为胸中有热。这样辨析,黄连汤中有桂枝,也在理法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5#
发表于 2011-12-24 23: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你所说:“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胸闷还当有心悸”。
这个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方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方就是用作治心悸的。
我曾治疗过一个“脉促、胸闷”的60岁的女病人,其脉节律不齐,有房颤和早搏,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半个月,效果不理想。是偶然的机会要求我开方吃中药,她的主要症状表现就是早搏、阵发性房颤和胸闷。早搏和房颤属于中医的心悸。我与她桂枝去芍药汤原方三剂。三天后她要求出院,说病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6#
发表于 2011-12-25 12: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3楼(wojiaocxq) 的帖子

黄芩汤证可能会有口苦咽干,因为是热利,伤耗津血会咽干,邪热上熏会口苦。但是也不一定绝对有口苦咽干。比如小柴胡汤证,这是我在临床治疗上经常见到的病证,也经常遇到没有口苦咽干的。黄芩汤证可能没有胸闷,因为有“自下利”,邪从下出,法不当闷在上焦。

黄连汤证,可能会有腹痛较甚者。因为黄连汤证可能没有下利。若有下利者,邪有出路,腹痛不当甚;若没有下利,邪无出路,腹痛当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2 22:54 , Processed in 0.07741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