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56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5: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194条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不能食,为什么攻其热必哕呢?这是胃中虚冷的缘故。以其人本为胃中虚冷,必然水停胃中,则腹满不能食,食则吐。若攻其热则更伤胃气,胃中虚冷益甚,寒结亦甚,因而胃气不得降而反上逆,故哕。
阳明病不能食,就是“中寒”,如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中寒者就是胃中虚冷,如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122条曰:“……以胃中虚冷,故吐也。”经文反复提示,不能食,是胃中虚冷。阳明病胃中虚冷与太阴病证之“脏有寒”是一样的性质。如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太阴病证之“腹满而吐,食不下”是因为“脏有寒”,这与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饮水则哕”“胃中虚冷故吐”实际上是一样的性质,不同的是,太阴病胃中虚寒的典型表现为下利,阳明病胃中虚冷的典型表现为饮水则哕或大便初硬后糖。故其治法基本相同,以理中汤温里补虚为代表方。
《伤寒论》没有“肠”字,所谓“胃中”,包括了胃脘、小肠和大肠,如89条“胃中冷,必吐蛔”和226条“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之“胃中”为胃脘;71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和110条“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之“胃中”为小肠;191条“大便初硬后溏,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和 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之“胃中”为大肠。
把“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大便初硬后溏和“太阴病”胃中虚寒食不下、腹满吐利这两者对比互看,可知虽然同为胃中虚冷,但是发病的时间不同,其病情表现也就不同。阳明病胃中虚冷表现为不能食,大便初硬后溏,这是水谷不别,是冷在小肠已上,没有水渍大肠,故没有腹满下利;太阴病胃中虚冷表现为食不下,腹满吐利,这是水渍大肠,是冷在整个消化道。阳明病胃中冷和太阴病胃中冷的病因都是水停胃中。阳明病胃中冷没有下利,治法当温里利水,可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临床所见打嗝反酸水,口不渴者,就是胃中虚冷);太阴病胃中冷有下利,治法当温里补虚,甘草干姜人参白术汤主之。假如阳明病已作固瘕,大便成球状如羊屎,干结难解,理中汤加附子主之。




上一篇:经方临床感悟
下一篇:中医怎样治疗癌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4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1: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

今又来 发表于 2019-11-9 18:37
胃中虚冷这个虚冷是对应122的客热,客热是虚热,所谓胃中虚冷实际就是胃气虚,真胃冷要用吴茱萸。“消谷引 ...

饥不欲食者,是上热下寒,如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饥不能食者,是上焦热,如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甘草干姜汤证之“吐逆”,是胃中虚冷。下利则加人参白术,如虚寒吐利理中丸证:“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
水渍大肠必下利。如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五苓散证下利,必口渴;虚寒下利,口不渴。如386条:“霍乱(上吐下泄)……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五苓散证为水停心下,可出现心下痞满。如74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泻心汤证吐利就是水停心下之心下痞。心下痞是心下满,不是腹满。胃中虚寒吐利者是腹满。如209条:“……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这个“不转失气”胀满不能食,就是腹胀满。大便初硬后溏,是胃中冷。如191条:“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22: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

今又来 发表于 2019-11-10 20:28
“胃中虚冷”不是“中寒”。
“虚冷”对应“客热”,客热上行,胃内客阳不足便是阴气有余,这是仲景语法的 ...

《伤寒论》原文说,“胃中虚冷”就是“中寒”。如194条:“阳明病,(中寒)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此胃中虚冷,是对应胃中实热。胃中实热不能食者,可攻,胃中虚冷不能食者,不可攻。阳明病胃中虚冷者,必大便初硬后溏。如209条曰:“阳明病……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194条之“阳明病,不能食”,就是191条“阳明病,中寒者,不能食”。阳明病中寒不能食,原文说是“胃中虚冷故也”。胃中虚冷,则水谷不别,必大便初硬后溏。阳明病中寒者,身体也会发热,其身体发热,是人体欲祛除“中寒”的本能反应。中寒不能食,不是胃中实热不能食,而是胃中虚冷不能食。

《伤寒论》脾胃不分家。脾胃气弱者属太阴,脾胃气强者属阳明。如太阴病篇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阳明病篇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劳复病篇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脏有寒,就是脾胃有寒。如太阴病篇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个“脏有寒”,就是脾胃寒,所以“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自利不渴手足温者,可与理中汤;自利不渴手足厥者,可与理中加附子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2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

今又来 发表于 2019-11-11 14:10
《伤寒论》脾胃是分家的,而且分的很清楚。
脾在伤寒论中有两个重点,影响脾的病因是邪风,结果是脾约。
伤 ...

《伤寒论》脾胃不分家,是在太阴为病和阳明为病上。阳明为病,胃家实(热),太阴为病,胃家虚(寒)。如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为病”,也就是“太阴之为病”。如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为病,“其人续自便利”,就是一次接一次地自下利,此为脾胃虚寒。设当行大黄、芍药者,是太阴里寒兼血虚腹中拘急疼痛。大黄、芍药能泄胃气,不宜用于太阴里寒证,所以宜减少之。386条之理中汤证“腹中痛者加人参”而不加芍药,就是其证为虚寒下利。
“太阴为病,胃气弱,易动”与阳明为病,胃气强,不易动正相反,可见太阴“脾家”、阳明“胃家”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分别虚实,实际上太阴为病是脾胃虚(寒),阳明为病是脾胃实(热)。如经曰:太阴为病胃气弱(280条),阳明为病胃气强。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阳明病变为脾约,是因为胃气强。“其脾为约”,就是胃反,也就是胃气不降。如《金匮要略》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趺阳脉浮而涩,《伤寒论》曰“浮则胃气强”,《金匮要略》曰“浮则为虚”,说法不同,但却是一回事。胃气强则伤阴,故曰“浮则为虚”。以“涩则小便数”,小便数,则阴弱阳强,故曰“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不磨就是不磨动(如诗经曰:如琢如磨)。脾伤则不磨,是说脾伤则不消化,因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这还是说脾胃不消化。消化食物是在胃肠,故曰“胃反”。
还是脾胃不分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23: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

今又来 发表于 2019-11-12 20:39
273太阴之为病,“之为病”一词在六经篇都是首句,有说是提纲证,那是错的。
“之为病”是指典型的病状,用 ...

278条是“伤寒”的变证,不是太阴病。如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脉浮,法当手足热。“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应为伤寒脉浮紧变为浮而缓,并由手足热自行变为手足温。谓之“系在太阴”,是表热传里,湿热蕴结在里。伤寒表邪传里,则由脉浮紧变为浮而缓,如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也是伤寒表热传里而表邪仍在。手足自温,是手足自行由热变温,这是因为脾胃有湿而表热入里,故手足由热变温。系在太阴,是太阳水气入里,化为湿热,太阴主湿(阳明主燥),故曰系在太阴。
太阴为病,法当“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脉浮而缓,小便自利,而且不下利,这不是太阴为病的脉证。只是因为脉浮而缓主湿,手足由热(伤寒脉浮者必为手足热)自行变温,所以说“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太阳行其经尽之时,若暴烦下利,则为腐秽从大便而去,其病自愈。至七八日,没有变为暴烦下利,而是变为大便硬,则为阳明病证。如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由伤寒之表热入里,系在太阴的脉证变化,联系192条,可知中风之表热入里,系在阳明者,若胃气来复,则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这与伤寒之表热入里,系在太阴者,若胃气来复,则水不胜谷气,与下利共并,脉缓则愈,形成伤寒或中风表邪入里,若脾胃气实,其胃气来复者,或“与汗共并”而自愈,或与下利共并而自愈的两种机转。可见脾胃气充实者,有良好的自愈机能,亦可见经方保护胃气的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7: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下利,无论寒湿还是湿热,都和胃肠有关。寒湿之下利不止者为胃气弱,如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湿热之暴烦下利必自止者为胃气和,如278条。但是阳明主燥,因而胃家有湿者不能说系在阳明,所以278和187条都曰:“系在太阴。”系在太阴,是说和太阴湿气有关系。187条大便硬(燥)者则曰:“为阳明病也。”可见,太阴为病为胃气虚寒(寒湿),阳明为病为胃气实热(燥热)。胃气虚寒者不能食,食则吐。胃气实热者能食,反不能食者,必为燥屎过多,如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和太阴的分别,就是燥热和寒湿的分别。胃中燥热者属阳明,法当攻下存阴;胃中寒湿者属太阴,法当温里利湿。太阴为病,下利不止者,为胃气弱;系在太阴,暴烦下利必自止者,为胃气自和。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此条属太阴,是说病位属太阴。而不是病性属太阴。太阴寒湿,法当温里利湿。桂枝加芍药汤没有利湿药。再如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是说病位属阳明中焦,得汤反剧者,就不属中焦,而是属上焦也。吴茱萸汤方只有温中药吴茱萸生姜,没有利湿药。所以吴茱萸汤证为肝胃并病之虚寒,不是脾胃寒湿。
再如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这个属阳明,是说日晡所发热者,属于阳明时辰发热,而不是说属于阳明证发热。阳明证发热,不可能脉浮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06: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阴为病,脉象如何?不好说了,这就需要参考时位辨证了。时位辨证,是《伤寒论》独特的辨证方法。例如,太阳为病,脉浮。“太阳为病”之“太阳”是指病位。“六病为病”,都是指病位。如阳明为病,胃家实。
太阳为病脉浮,是病位在外,在身体表部。如经曰“浮为在外”,即太阳为病脉浮,是病位在身体外部。那么脉沉则为病位在身体里部。所以太阳为病,法当脉浮,少阴为病法当脉沉。因为少阴病证是“悉入在里”。太阴为病,也是在里,法不当脉浮,假如太阴病证脉浮,多为太阴与太阳合证,如桂枝人参汤证“表里不解”。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经曰“太阳与阳明合病”,这是病时相合,不是病证相合。假如是病证相合,是太阳与阳明合证,就说不通,因为阳明主燥,自下利者不属阳明。“太阳病”和“太阳为病”的含义并不一样。“太阳病”之“太阳”,是指病时,“六病”皆如此。如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假如“少阴病”就是“少阴为病”,那么“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就无法理解,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也无法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5: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普遍规律。例如胃肠燥热属阳明,胃肠寒湿属太阴。273条太阴为病,就是胃肠寒湿,所以自利益甚。这与180条阳明为病是胃肠燥热(胃家实)是对立统一的。
273条不是脾约证。脾约证是胃气不降,不可能自利益甚。
277条是273条的进一步解释。
281条少阴为病“脉微细”,是脉稍微细,不是又微又细。“脉微细”和“脉微缓”、“脉微弱”、脉微实”等,都是稍微的意思,不是又微又缓,又微又弱,又微又实。
脉稍微细,但欲寐的少阴证表现,临床不难遇见。少阴证发展到脉微,就严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6 06:29 , Processed in 0.100397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