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2060|回复: 1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复制链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8-3-2 10:47 编辑
安阳-张永 发表于 2018-3-2 10:07
对缓是力度的说法我不认同,缓急是速度词。文中已有“弱”,没必要再出个新词来迷惑后人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脉缓:王太仆(王冰)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句中的“卫缓”(则为中风),我想会不会是“浮缓”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沙发
发表于 2018-3-2 16: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3-1 22:52
谢谢你的支持!正是因为有日益增多的像你这样的网友支持,我也才有坚持说桂的恒心。桂枝问题,是中医界的 ...
  谢谢你的支持!正是因为有日益增多的像你这样的网友支持,我也才有坚持说桂的恒心。桂枝问题,是中医界的大问题。亏得目前以中医药抢救危重病人者少得可怜,否则如果不少人误用桂枝抢救少阴虚寒阳衰者,不知会有多少冤魂。

  目前以中医药抢救危重病人者少得可怜,那100多年前西医进入中国之前的情况如何?
  那时是不是因为中医界没有认识到“桂枝损阳”的“大问题”,而“误用”桂枝抢救少阴虚寒阳衰者,出现过很多冤魂呢?
  有这样的史实依据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板凳
发表于 2018-3-2 20: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3-2 17:25
你是想找一个冤魂吗?那你对于“手足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微欲绝者”用桂枝(包括肉桂)试试看?在“简 ...
  你是想找一个冤魂吗?那你对于“手足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微欲绝者”用桂枝(包括肉桂)试试看?在“简述桂枝特性”一文里,你们说桂枝(包括肉桂)用于“手足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微欲绝者”古今医案比比皆是,那让你们找出一例来看看,你们找出来了吗?我看论坛里没有谁比你更会找资料了,可是半年过去了,你也没有找出来一例。让你服桂3天试试,你也不敢。真不知道你哪来的底气硬说桂枝补阳。你以身试药补补看?为什么不敢?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这是讨论“桂枝损阳还是补阳”的“大前提”:
  一、不是所有补阳药都能用于抢救“少阴虚寒阳衰者”,“补骨脂,菟丝子”也是“性温”的“补阳药”,而桂枝同样是“情温”,“肉桂”是“性热”,岂能与具有“回阳救逆”之功的“性大热”的“附子”相比?
  二、不是凡无回阳救逆效力的药就不能补阳,更不是凡无回阳救逆效力的药就必损阳。

  如果李老师承认上述两点基本判断,为何会提出下面这两个问题呢:
  那你对于“手足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微欲绝者”用桂枝(包括肉桂)试试看?
  让你服桂3天试试,你也不敢。真不知道你哪来的底气硬说桂枝补阳。你以身试药补补看?为什么不敢?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如果是补阳,一天3克肉桂,或者6克桂枝,这样的剂量我自己是用过的。
  而您要求的一天27克肉桂连吃几天,有这样“补阳”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地板
发表于 2018-3-3 13: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3-2 20:42
你说经方一两等于15克,那三两肉桂就是45克。桂枝汤方用桂三两是45克一日量;苓桂术甘汤方用桂四两是60克 ...
  桂枝问题,是中医界的大问题。亏得目前以中医药抢救危重病人者少得可怜,否则如果不少人误用桂枝抢救少阴虚寒阳衰者,不知会有多少冤魂。
  你是想找一个冤魂吗?那你对于“手足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微欲绝者”用桂枝(包括肉桂)试试看?在“简述桂枝特性”一文里,你们说桂枝(包括肉桂)用于“手足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微欲绝者”古今医案比比皆是,那让你们找出一例来看看,你们找出来了吗?


  李老师大可不必担心“中医界”会“误用桂枝(肉桂)”抢救危重病人而造成“冤魂”:

  一、中医界对“附子”、“桂枝”、和“肉桂”(经方中的桂枝)的“药性认识”和“用途定位”非常清楚(摘自高校现行教材《中药学》):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二、而仲师对“抢救少阴虚寒阳衰者”的“立法“和“出方”也毫不含糊,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纲领性的明示:
  《伤寒论》: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三、用肉桂配合附子干姜甘草人参救治然“少阴虚寒阳衰,脉微、下利、厥逆”,不仅有验案,还有成方:
  [回阳急救汤](《丹台玉案》卷二)
  组成: 附子、干姜、人参、甘草、肉桂、陈皮
  主治: 直中阴经,无热,恶寒,面惨,手足厥冷,唇紫舌卷,爪甲青黑,身重难以转侧,不渴,卧多踡足,大便泄利,小便清白,脉沉细微
  用法用量: 水1钟半,加大枣2个,生姜自然汁半盏煎,临服入泥浆水澄清。每次温服1匙。
  加减: 腹痛甚,加芍药、木香、老姜汁;利不止,加陈壁上炒升麻少许;口吐涎沫,加吴茱萸(盐炒);无脉,加五味子、猪胆汁;战栗,加附子、麻黄;小腹绞痛,加青皮、吴茱萸。
  《丹台玉案》,综合性医书,6卷。明代孙文胤(薇甫、在公)撰,成书于崇祯九年(1636)。本书积作者平日治验,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75门病证及脉形、脏象图说、各脏用药治法。(李经纬《中医人物辞典》;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


  四、“肉桂”即为《神农本草经》中的“牡桂”(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高学敏主编),再来看看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第一味药<牡桂>:
  牡桂
  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名医》曰:生南海。
  案《说文》云: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梫桂也;南山经云:招摇之山多桂;郭璞云: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尔雅》云:梫,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个人分析,《本经》中记载的“牡桂”的这几个功效,在经方中均有运用:
  上气咳逆 -> [桂苓五味甘草汤]
  结气喉痹 -> [半夏散及汤]
  利关节  -> [白虎加桂枝汤]
  吐吸   -> [五苓散]
  补中益气 -> [小建中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5#
发表于 2018-3-3 14: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3 14:05
肉桂:补火是错的、助阳实为催阳。
肉桂的引火归元主要适用于:肾阴虚衰而相火上越,头面戴阳喉痹之类的, ...

  肉桂促进循环,就可以促进代谢,从而生火助阳。
  一潭不流动的死水,纯阴无阳。一个没有火焰的煤球,内烧自耗。
  单纯肾阴虚(阳不虚)的症状是“五心烦热”,肾阳虚下焦寒盛才可能迫使“虚阳上浮”。

  此方证中“唇紫舌卷,爪甲青黑”就是应用肉桂“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的明确指征,方中的“干姜、附子、甘草、人参”不是阳吗?
  一边温一边通,人体的机能可能更好的恢复运转,就像河道干涸了,要一边引水增源,一边疏通河床。
  只要增益大大大过耗散,就会形成”正反馈“,像无线电“有源振荡回路”那样,从输出端抽取“少许能量“反馈到晶体管放大器的基极,从而产生更大的输出功率,激发更强的振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6#
发表于 2018-3-3 15: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8-3-3 14:58
  肉桂促进循环,就可以促进代谢,从而生火助阳。
  一潭不流动的死水,纯阴无阳。一个没有火焰的煤 ...

  姜附药力的布散,还得靠肉桂温经通阳活血,“温-通”的药物比例恰当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破格救心汤]:附子30~200g、乾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另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g、生龙牡粉30g、活磁石粉30g,麝香0.5g。
  麝香是辛通开窍的药,作用不是和肉桂类似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7#
发表于 2018-3-3 1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3 15:06
关于补火再说两句。一堆火焰快灭了,用附子是把残留在体内各处的阳气搜集起来,使得火焰继续燃烧,使用的 ...
关于补火再说两句。一堆火焰快灭了,用附子是把残留在体内各处的阳气搜集起来,使得火焰继续燃烧,使用的是存量。为了维持火焰不灭需要不断添加干柴,那是羊肉狗肉,鹿角胶苁蓉之类干的活。
桂枝或肉桂是帮助火焰的热量(阳气)能正常发挥它作用,鼓动阳气要恰到好处,鼓风机的风量要配合火焰的大小,桂枝用多风量一大,火就灭了。
我想这就是李师讲桂枝损阳的精神。
桂枝的使用要等待火焰恢复,也就是阳回脉起。伤寒论讲的救里救表,是有先后次序的,而不是同步进行。
前个帖子跟李师讨论阳虚心衰,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讲的很清楚。但脉沉可以用桂枝,有手足厥冷当禁用。
所以这个就是红线了。

  哈哈,还是和今老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鼓风机的风量要配合火焰的大小,桂枝用多风量一大,火就灭了”,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很有道理,学习了。
  “附子使用的是存量”,这点也赞同,附子自身不带产生能量的物质,相当于西医的“肾上腺素”,“羊肉、狗肉、鹿角胶、肉苁蓉”这些补阳之物实际上是“阴阳同体”的,自带燃油和火柴。

  “附子是把残留在体内各处的阳气搜集起来,使得火焰继续燃烧”,这个比喻不太认同。
  仔细看了附子、肉桂的现代药理研究,有了点新的认识:
  1、肉桂和附子本质上的区别在于:附子有直接的强心、除颤、升血压、提高代谢率的作用;肉桂没有直接的强心升压作用,但有迅速而较强(与丹参川芎等“活血药”相比)的扩张动脉血管的能力。
  2、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是通过“强心”->“通血脉”->“促代谢”的机制来实现的,起效过程“由内达外”。
  3、肉桂“补火助阳”的功效是能过“扩脉”->“促循环”->“促代谢”的机制来实现的,起效过程“由外及内”。
  4、附子如同“打火石”,肉桂如同“芭蕉扇”,火苗要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火借风势、扶摇直上”,这个“阀值”,就是您说的“底线”。
  5、您和李师对这个“底线”的认识很深刻,学习了。
  6、患者的“阳气水平”低于这个“底线”,用肉桂就会“损阳”,超过这个“底线”,用肉桂就会“助阳”,这就是肉桂的“双向调节作用”,其它很多药物的“量-效”关系也存在这样的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8#
发表于 2018-3-3 20: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3 15:26
附子走而不守,药力可达全身。用桂枝主要是卫阳郁,这个附子没办法。因而阳郁必用桂枝来通阳散郁,当然葱 ...
  附子走而不守,药力可达全身。用桂枝主要是卫阳郁,这个附子没办法。因而阳郁必用桂枝来通阳散郁,当然葱白也有相同作用。

  附子是“温里阳”而“向外鼓”->“推”;桂枝是“扩外脉”而“引里阳”-“拉”。
  “拉”应该比“推”更容易使血脉通达表腠,而且从里向外“推”,首先要产生内热才行,里面的血管必然会先扩开,对于促使血脉外达而解表是很不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9#
发表于 2018-3-3 20: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3 15:17
桂枝通阳散结,不是开窍。麝香通窍用于实证,凡虚证禁用。又麝香入心经,可解气滞血瘀,0.5克占整方的比例 ...
  [破格救心汤]:附子30~200g、乾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另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g、生龙牡粉30g、活磁石粉30g,麝香0.5g。
  桂枝通阳散结,不是开窍。麝香通窍用于实证,凡虚证禁用。又麝香入心经,可解气滞血瘀,0.5克占整方的比例几乎忽略不计。

  绝对重量确实只有0.5克,可这个药是“麝香”呢!不是桂皮这样的草木。
  高校现行教材《中药学》中:
  “麝香”的【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肉桂”的【用法用量】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就算每天“散服”3次“麝香”,最大总剂量才0.3克,而“肉桂”每天“散服”3次,最大总剂量为6克,相差20倍哦!
  [破格救心汤]中用麝香0.5g,相当于用肉桂10克,剂量已经不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0#
发表于 2018-3-3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3-3 16:35
既然肉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那你怎么不敢试服?只服3天你也不敢?你不是怕“久服通神”吧?
《神农 ...
既然肉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那你怎么不敢试服?只服3天你也不敢?你不是怕“久服通神”吧?
《神农本草经》说“肉桂补中益气”,这是个大错误。《神农本草经》还说:紫草、火麻仁、白茅根等药也补中益气,说干漆、地肤子、茜草、苦参、牛黄等药也补中气,你用过这些药补中气吗?
盲目照搬本经关于肉桂、紫草、火麻仁、白茅根、干漆、地肤子、茜草、苦参、牛黄等药补益中气之说教,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本经》曰“桂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都是去实邪。你列出的方证,也都是气上冲逆或阳气上亢或结气等实证。你把小建中汤列为补中益气方,错了。小建中汤证是脾胃阴气虚,不是脾胃阳气虚。脾胃阳气虚者,不会“手足烦热”,不会“心烦”,不会“腹中急痛”,不会“里急”。小建中汤证“手足烦热”是阴气虚,“心烦”也是阴气虚,“腹中急痛”是阴虚阳强,“里急”也是阴虚阳强。桂是用于阳气强,不是用于阳气虚。
《丹台玉案》[回阳急救汤]组成和主治都不规范。
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甘草、肉桂、陈皮。”
人参是救阴气的,不是回阳气的;陈皮是攻实气的,不是救虚气的。
主治:“直中阴经,无热,恶寒,面惨,手足厥冷,唇紫舌卷,爪甲青黑,身重难以转侧,不渴,卧多踡足,大便泄利,小便清白,脉沉细微。”
少阴虚寒甚者不会有“身重难以转侧”。身重难以转侧是水气在表,而少阴虚寒甚者必为下利清谷不止,其身体表部留不住水气,也就不会有身重。凡身重者,一定不是典型的少阴虚寒证。典型的少阴虚寒证,必为“下利清谷”,而不只是“大便泄利”。

你翻出来的《丹台玉案》这个[回阳急救汤],不是只救里寒阳虚,而是阴阳表里双救。
《伤寒论》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而反腹胀满,是里寒虚甚,虽然有表邪“身体疼痛(身重不可转侧)”,也不可攻表,必须先温其里,待里阳回复,清便自调,方可与桂枝汤攻表。


  诚心佩服李师对伤寒金匮的熟悉程度和研究深度,谢谢详解,学习了。

  陈修园的《时方歌括》中收录有一首与《丹台玉案》所载同名的[回阳急救汤],不仅要用“肉桂”而且还要加“麝香”,同时明确的说此方“三阴寒厥见奇勋”。
  方后附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陈修园曰:“此市医得意方也,修园不释”。
  陈修园为何不做解释,我们无需深究,但他能将此方收录到这个仅有108首的集唐宋之后中医常用方剂的书中,并为其精编方歌,必定是经过详细审察的久经校验之方。
  单从“此市医得意方也”一句,就可知此方不是医家“拍脑袋瓜子”臆想出来的,因为如果按此方证使用,治一个死一个,市医还怎么“得意”得起来?

  回阳急救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附子炮干姜肉桂人参各五分(1.875克),白术茯苓各一钱(3.75克),半夏陈皮各七分(2.625克),甘草三分(1.125克),五味九粒,<麝香三厘(0.1125克)>,姜水煎)
  (姜桂附子,祛其阴寒。六君子汤,补助其阳气。五味人参,以生其脉。加麝香者,以通其窍。加胆汁者,热因寒用也)

  陈修园曰:“此市医得意方也,修园不释”。


  《时方歌括》陈修园{自序}节选:
  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其切当精纯。
  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曰时方歌括。
  为中人以下立法。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


  个人学医的感悟:深入研究经典非常重要,了解医史,观察对比历代诸家的实践和理论,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1#
发表于 2018-3-4 0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3 15:26
附子走而不守,药力可达全身。用桂枝主要是卫阳郁,这个附子没办法。因而阳郁必用桂枝来通阳散郁,当然葱 ...

  桂枝(肉桂)的“量效”关系曲线上还有一个“拐点”:当剂量增大到可以发汗的程度,温阳效果开始下降,如果再加量,发汗力进一步增大,桂枝(肉桂)又开始“损阳”了。
  如果用[桂枝汤]“覆取微似汗”的话,我觉得“温补阳气”的作用应该略大于“损阳耗散”。
  阴阳的转化之道真是非常微妙的,不同的条件(剂量-证候-体质)有不同的状态,正如《吕氏春秋》中说的:“……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2#
发表于 2018-3-4 12: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3-4 10:45
桂枝汤证发热本为太阳之阳气实,表现为脉浮手足热。太阳病桂枝汤证发热,用桂枝发其阳怎么能说是温补阳气 ...

  体表作为一个巨大的热量耗散面,自然状态下也会不断的损失阳气,发汗则会损失更多的阳气。“太阳本寒而标阳”,所以太阳经阳气量最大反而最易感受风寒。
  我说的“[桂枝汤]覆取微似汗会增加阳气”是对于整个人体而言的。

  又想起黄煌教授在《经方的魅力》一书的{经方杂谈}系列中讲述他对[桂枝汤]的体会了,真是深有同感:
  桂枝汤是古代的补益剂,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下,均可使用。张仲景的时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难民,就是桂枝汤的最佳适应者。经过大量的出汗,已经多日无法正常进食和休息,成天处在极度惊恐之中,可谓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这样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强烈的惊恐导致心动悸、烘热,饥饿导致干呕、腹部阵阵的隐痛,反复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关节痛、恶风。这就是桂枝汤证。桂枝汤中药物都是食物中药。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就像今天的酸辣汤。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热气腾腾的糜粥,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病人自然会微微出汗,一觉醒后,许多症状必然减轻。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桂枝汤不是发汗剂,病人服药以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机能恢复的标志,中医的话说,是那热粥的“谷气”加上患者的“胃气”交融的结果,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3#
发表于 2018-3-4 13: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4 12:54
文青的东西给初学者提高兴趣是必要的,真正跨入伤寒殿堂是需要专业的心态。一般的兴趣是不行的,仅仅关注 ...

  期待老师的卓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4#
发表于 2018-3-4 19: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3-4 13:06
自然状态下当然会不断的损失阳气了,要不然怎么新陈代谢呢?撒泡尿还会洒淅恶寒呢,喝杯热水又会暖和起来 ...
  自然状态下当然会不断的损失阳气了,要不然怎么新陈代谢呢?撒泡尿还会洒淅恶寒呢,喝杯热水又会暖和起来。
  “覆取”对于整个人体是增加阳气,“微似汗”对于整个人体是减少阳气。
  你对脾胃气虚胃下垂脘痞纳差者,用桂枝汤补补,看能不能补好?或者对于服补中益气丸有良好效果的病人,用桂枝汤或者用小建中汤补补,看看效果怎么样?


  对于中气下陷、脘痞纳差者,当然须用“参、芪、术、枳(陈)”,首选[补中益气汤]了。
  脾胃虚寒重证也宜用[理中汤]类方,但一般的脾胃虚寒证,[桂枝汤]、[小建中汤]类方普遍适用,近人有“治胃寒之温法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治脾寒之温法代表方为[理中汤]”的说法。


  我没有这样的临床实践,但别人有用[小建中汤]治疗脾胃气虚的经验:
  消化不良,胃弛缓,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眼睑下垂。(《伤寒论方运用法》)
  胃黏膜脱垂。症见饥饿则胃脘痛,怕冷便溏,汗出恶风,脉缓。(《经方传真》)
  便秘九年。产后加重,腹隐痛,食后神疲,短气乏力。(《辽宁中医杂志》1988;4:29)

  肉桂的现代药理研究:
  肉桂对小鼠消化系统的作用:水煎剂->胃肠给药->1、抑制溃疡,2、对排空无影响,3、促进胆汁分泌。

  引一个“[小建中汤]治胃下垂医案”(《经方发挥》赵明锐、赵树胆):
       崔XX,女,38岁。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腹微胀满、隐痛,吞酸吐酸,日渐消瘦,上述诸证日有发展。数月之后消化更差,每日进食二至三两,食 后胃部胀满,疼痛不适,间作呕吐,终于不能坚持工作,住院治疗。经内科诊断为中度胃下垂,并怀疑有恶性肿物,要求中药治疗。患者生育较多,因而气血亏损, 素为体弱,更加长期饮食不规律,重伤脾胃之气,致中阳不运,中气下陷,故发生上述诸证,遂投以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6克,生黄芪10克,饴糖100克,(分两煎冲服)。
       间服理气健脾汤,两方更替服用,病情日渐好转,共治疗40天,临床证状基本痊愈,出院上班,以后肌肉丰满,一直正常工作。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理气健脾丸]
  【处方】 白术(炒)180两,神曲(炒)75两,茯苓90两,香附(炙)61两,枳实(炒)45两,砂仁60两,橘皮90两,甘草(炙)60两,法半夏60两,桔梗45两,莲子肉60两,山楂60两,当归180两,山药60两。
  【制法】 上为细末,冷开水为小丸。
  【功效与作用】 理气健脾,和胃宽中。主忧思过度,脾虚气逆,身体倦怠,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3钱,温开水送下,1日2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5#
发表于 2018-3-4 2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4 15:06
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 ...
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这一条的戴阳很多人认为是少阴戴阳,用通脉四逆汤。这个是错的。
通脉四逆汤是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366条是脉沉而迟,仅是下利多、耗津液,胃气虚。
“下虚”一词在伤寒论中唯独366条,它对应的是上实。在黄帝内经里“上实下虚,为厥巅疾”,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郁冒是头部眩晕,面少赤是肝气上冲。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肾为肝之母,木赖水以涵之。下利清谷伤肾阴,水虚不能涵木,肝风自动。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因而面部戴阳。它这个戴阳是肝肾联动,龙雷之火上冲所致。
366条可以用乌梅丸出入,也可以用景岳镇阴煎+四逆人参汤。
桂枝的作用是伐肝,木得桂而枯。

  脉沉而迟不微,是“寒饮盛于下”吧?
  厥微而脉不微,是“正虚不重,寒饮邪重,逼阳上浮”,所以有自愈的可能性:“必郁冒汗出而解”。
  在正气恢复过程中,浮阳下潜,把下焦寒水气化,表里通达了,所以“汗出而解”。
  个人觉得可与[白通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6#
发表于 2018-3-4 20: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4 15:16
其实引火归元的概念始自张景岳,他的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概念一经推出,迅速得到中医界的认可。四 ...

  桂枝平冲,我认为还是通阳在起作用,即扩张外周血管和兴奋汗腺的结果。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的方子用桂枝的特别多。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肾气丸][天雄散]等。
  这些虚劳病方多数都包含{桂芍+姜枣}调和营卫的结构,营卫调和可以促进水谷的运化、布散、和纳藏、气血自然得以化生。即使不含“桂枝汤结构”,也用了“通阳活血”的桂枝,以起到“鼓动营卫,勾通表里”的作用。

  虚劳失精之人确实是“气强于血,阳强于阴”的瘦者居多,但整体上是属于“阴阳两虚”的状态,照李师的“桂枝损阳说”,仲景用桂枝就是“削其微强之阳以配其相对较弱之阴”,从而起到“阴阳自和,病必愈”的功效。
  如果“限定眼目”于虚劳病患者自身的“阴阳偏盛”,忽视了“他与正常人(要通过用药恢复的目标状态)之间的阴阳对比”,自然会得出[小建中汤]用“桂芍”是“损阳益阴以自和”的解释

  要是真的按“损阳配阴”的治法来用药,只会得到一个“弱阳、弱阴、弱平衡”的治疗结果,无法使虚劳患者恢复到正常人的“阴平阳秘”的状态
  与这种“原地阴阳自和”的解释相似,李师对[桂枝汤]解表是“攻卫阳配营阴”的解释出于同样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可谓“闭门阴阳自和”。

  再引一段【小建中汤方解】,其对阴阳转化的认识个人非常赞同:
  此为温养中气,补益心脾,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之方。临床使用着眼于虚寒二字,以腹痛绵绵,喜温喜压,得食痛缓,舌淡苔白润,脉象虚弦为目标。
  本证以心脾不足、气血双亏,阴阳两虚为特点。何以既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热象,复有腹痛、喜温畏寒之寒证?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营枯而虚,里气乃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痛、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
  似此寒热错杂,异于黄连汤、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故非寒热并用可医,唯从健运脾胃,温中补虚中求之。
  《灵枢·终始篇》云:“阴阳倶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此饴糖为君药之解释也。
  尤怡亦云:“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
  中者,脾胃也,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运四旁。若中气得充,脾胃得健,自能化生气血,以滋养脏腑髓脑、四肢百骸,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小建中汤可引阳从阴,引阴从阳,使其平秘,则虚劳诸症自失。故诸多慢性病,呈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者可从脾胃着手,投本方求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7#
发表于 2018-3-4 20: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3-4 12:54
文青的东西给初学者提高兴趣是必要的,真正跨入伤寒殿堂是需要专业的心态。一般的兴趣是不行的,仅仅关注 ...

  方药的用处在于解除患者的病痛,“桂枝(肉桂)在一般情况下是损阳还是助阳”,大多数患者的用药体验比少数医家的条文推理更真实可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8#
发表于 2018-3-4 2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海豹飞船 发表于 2018-3-4 20:41
杏林老师,脾胃虚寒用小建中,从实际使用看,真的不大理想。理中还好。如果有寒气病理产物,理中都不好使 ...
杏林老师,脾胃虚寒用小建中,从实际使用看,真的不大理想。理中还好。如果有寒气病理产物,理中都不好使。需要大黄附子汤,附子粳米汤,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之类。个人浅见,供您参考。
  脾胃虚寒有在程度上有“轻与重之分”:    轻者肠胃功能代偿性亢进,肠蠕动增加而腹痛,胃酸也反而分泌过多,出现消化道溃疡,这就是[黄芪建中汤]的适应证;
    重者进入“功能失代偿”状态,胃肠腺体萎缩,胃酸等消化液分泌不足,肠胃蠕动弛缓乏力,水湿无法及时吸收而出现“胃酸等分泌物清稀量多,腹胀,大便清稀不臭”的[理中汤]方证(引自《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脾胃虚寒有在病位上有“脾与胃之分”

    “胃虚寒”者病位仅限于西医的“胃肠道、消化道”;“脾虚寒”者病位是全身性的(脾主肌肉、四肢)。
    所以近人有“治胃寒之温法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治脾寒之温法代表方为[理中汤]”的说法。

  刚才有位老师点评我的一个帖子,分享了他的临床经验,您也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实践体会:
  原帖地址:http://www.hhjfsl.com/bbs/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74156&pid=471267&fromuid=47147
  感觉黄芪建中汤很容易和附子理中汤的症状混淆,黄芪建中汤是饿了会胃痛,附子建中汤饿了没有发现会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19#
发表于 2018-3-4 22: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受了寒,不停的打喷嚏,这可不是“阳气强”的反应,而是“机体自我激发阳气以自救”的“代偿性亢奋”。
  这种情况下越是“损其阳气”越会“喷嚏不断”,让他吹一吹暖风(温其阳、祛其寒)就不打喷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030
20#
发表于 2018-3-6 22: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深研经典更靠谱——兼说桂枝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3-4 22:30
《金匮要略》: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 ...
《金匮要略》: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金匮要略》这段讲的是“中寒家”,一种虚劳的体质,而我说的是外感风寒导致喷嚏连连的情况。
  致病与治病,内因固然重要,外因也不能忽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0 14:22 , Processed in 0.11903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