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893|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关于中药的不良反应

[复制链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用药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纠正生病的人体的偏性。如果中药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即按 "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达56%,  超过一半,那中医用药治病的合理性就成问题了。

我对这个数据表示怀疑,我自己的经验和观测都和这个数据对不上号。也许以后要注意观察,看看那些属于不良反应。

但我支持汤先生做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药物阙值的研究。我观察到用对了方剂,很小的药量就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小儿和很少用中药的人。我看到一个资料中说,治小儿病,如果开始使用5克半夏起效,以后再开方,半夏在5克以下就不会有效,因为这个小儿的半夏阙值已经到达5克。超量用药,会使人体的药物阙值变得很大,以后再用中药治病就很难起效,因为后医并不知道此人的某些药的阙值已不是常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沙发
发表于 2012-4-9 01: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查了一下关于周超凡先生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论述和报道,可了解周超凡先生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整体观点,摘抄在下面供参考。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药不良反应要比西药小和少
    周超凡开门见山地说:“事物总有两重性,中药也不例外,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也就是疗效;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也就是不良反应。但中药由于所含的化学成分量很少、作用不显著,所以不良反应确实比西药要小和少。”
    周超凡进一步介绍说,中医药理论认为,无药不偏,无药不毒,中药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多且复杂,其功能和主治也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一种。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的一种或一小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其“偏性”必然带来不良影响,也就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以大黄为例,其功能为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等。如妇女经前或经期因实热便秘用大黄通便,就可能出现经血过多的不良反应。

2010年3月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周超凡做客新浪网,在谈到中药不良反应时说: 我国中成药有43个剂型,其中42个剂型引起的不良反应占25%,而注射液一种剂型引起的不良反应就占了约75%。也就是说,我国的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中,有七成以上是由注射液引起的。事实上与西药相比,中药不良反应要少得多。唐镜波、吴蓬统计国内272种杂志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1980~1989年)为2316例,而仅1995年报道的西药不良反应病例就4008例。由此可看出大部分中药还是安全的。在使用中药时假如能用汤药的尽量用汤药假如用口服制剂(片剂、胶囊、口服液等)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用注射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板凳
发表于 2012-4-9 08: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先生能够坦承没有能完整的引用著者原话,并为避免误解,找出并补上原话,这种做学问的态度令人钦佩。

"中药方剂是复方,服用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大。" 不知这句话是否是周先生的原话?

我看到几位研究药物生化的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下面是我过去收集的关于中西药比较的文献,以前在论坛发过一次,因论坛故障损失。我认为这几篇文献对认识单体和复方的讨论有一定的价值,再重发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地板
发表于 2012-4-9 08: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抗生素和中药的比较 (转自 倪海厦大陆声援会网站)

一位药物生化学家所撰写 (为便于阅读,加了几个概念的翻译)

 对于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来讲,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听起来似乎很玄。如果从生物和化学的角度来解释中医药,大家似乎更容易接受。所以,我就从化学和生物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些医药常识吧。

  先谈谈被现代人overuse(过度使用)的抗生素(antibiotics)。人体自身有防御系统——免疫系统。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军队,即帮助我们抵抗外界的侵入(例如细菌、病毒等),又能镇压内乱(细胞癌变等)。当免疫力很好的时候,人就不容易生病,即使是感染到细菌病毒也能很快自身恢复。可是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保养自己,让自己的防御系统加强。反而是稍微有点小毛病,就服用抗生素,也不管是不是对证。

  一般情况下,抗生素(antibiotics)只作用于细菌(bacteria),对病毒(virus)完全无用。如果你得了流感,却服用抗生素,那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了,因为引起流感的是病毒(virus),不是细菌(bacteria)。题外话,打感冒疫苗(flu vaccine)真的是完全没必要!我们得了一次腮腺炎,就不会得第二次;出了一次水痘,也不会出第二次。因为得了腮腺炎、水痘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记得引起腮腺炎和水痘的病毒的样子。下次它们再来入侵的时候,免疫系统就把它们通缉剿灭。可是没有人得了一次感冒就再不会得第二次。为什么?因为感冒病毒成千上万种,这次感染的和上次感染的不一样。所以,打了感冒疫苗后,也不可能产生针对这成千上万种感冒病毒的抗体,当然就是没用的啦。

  另外,抗生素有抑制免疫系统(immune suppression)的作用。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军队。抗敌本是军人的职责,现在从外面请了职业杀手,军队的军人就不用工作了。长期下来军人就忘了本职,甚至变得敌我不分了。所以,长期服用抗生素,免疫力就会越来越低,当然就越来越容易生病。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就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病被诊断为“自身免疫疾病”,这与抗生素的滥用有着必然的联系。

  服抗生素会产生抗药性,也就是说,服用一段时间后,这种原本很有效的抗生素对你就失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细菌和抗生素的战斗过程中,大部分细菌会被抗生素杀死,剩下的那小部分为了生存会产生变异,变成更强壮的细菌。变异了的细菌对这种抗生素就产生了抵抗性。这时候,需要更强的抗生素才能对付这些死里逃生的细菌。同样的戏剧会继续上演……研发越来越强的抗生素的最终结果是培养出一批超级无敌细菌。到时候就真的大祸临头了。

  中药当中,不少药都有抗菌作用,例如黄连、黄芩、黄柏等等。可是,中药用了上千年,即没有产生抗药性,也没有抑制免疫系统。跟西药抗生素比,中药“抗生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一味中药就有上百种化学成分。一个处方又有好几味中药。一碗黑黑的汤药跟一颗抗生素相比较,其化学成分要复杂千百倍。这些成分当中,有抗菌的,有提高免疫力的,有利小便的,有刺激副交感神经的……它们就像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把细菌杀掉或赶跑,又不伤人体本身。也正因为这不是单兵独斗,而是团队工作,细菌无法同时对所有的成分产生抗药性,服中药也就不存在抗药性的问题了。另外,因为其中有顾及免疫系统的成分,所以不但不存在免疫力抑制的问题,而且会加强免疫力。

  有趣的是,一些天然抗生素,例如黄柏里面的小檗碱(berberine,又名黄连素),不仅具有抗菌作用,而且有抗病毒和抗癌作用。那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天然抗生素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纯化变成西药呢?这是现在的药物化学家做的工作。本人是药物化学出身,却不认同这种中药“西药化”的做法。除了小檗碱,黄柏还含有黄柏碱(phellodendrine),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等等其它成分。小檗碱也是黄连的主要成分之一(占黄连的10%左右)。懂中药的人都知道,虽然黄连和黄柏都是清热药,但是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黄连清中焦湿热,又善泻心火;而黄柏除下焦湿热,又能兼补肾阴。更何况中医治病时,往往是用多种中药配伍成一个处方,例如“白头翁汤”里不仅有黄柏和黄连,还有白头翁和秦皮。这也就说明,单纯一个小檗碱是不能全部代表黄柏和黄连的。黄连素在中国是已经上市的药物,可是它的药用只是黄连和黄柏药用的一小部分。

  抗生素是西药学观点“single bullet, single target(一弹一靶)”的产物。100多年前,药物学家认为针对一种疾病(single target), 只需要一个化学药物(single bullet),就可以治愈这个疾病。所以,药物学家们致力于研究药力超强的药物(magic bullet)。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受体(receptor)被生物学家发现,现在大家越来越倾向于“multiple bullets, multiple targets(多弹多靶)”的新观点。而这所谓的新观点,中医却用了几千年了。可是,从化学和生物的微观学角度,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怎么也搞不懂中医的处方是怎么开出来的。是的,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中医不懂化学,不了解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不懂分子生物学,不知道什么是受体。可是他们却可以做到“随手拈来都是药”。那我们就不得不慎重思考用以指导中医开药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了。

   如果你平时很少服用抗生素,真正感染了细菌,又无法看中医时,服用药力缓和的抗生素(例如黄连素、鱼腥草素钠等)就足以解你燃眉之急。若是平时常服抗生素,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恐怕强力抗生素对你也无用了。所以,请三思而后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5#
发表于 2012-4-9 08: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和调节的药

(摘自 栗子鼠的博客和倪海厦大陆声援会网站,括号内为倪海厦评注)

  其实人体非常奥妙,某些化学物质或神经传递物质的不平衡,有可能是中枢性的,也有可能是自律神经方面,西方医学对这些一概不加以考虑,只要认为缺乏某种激素,就一个劲的补充这类激素,而不从「调节」的角度切入,滥加补充的结果,造成两种现象,第一就是破坏人体原本互相结抗协调的平衡功能,第二就是病人从此对这种药品产生依赖性,剂量愈开愈高,而对身体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失眠」好了,刚开始只是一个小毛病,或许是自律神经的问题,而自律神经又牵涉到肠胃,或是肝脏方面蛋白质的转化,可是西方医学一概不思考说也许这些地方调节好了,失眠自然改善,反而用镇静剂强烈抑制中枢神经。如此用药,使得许多原本应该兴奋的大脑区块也一并被抑制,于是早上醒来头昏眼花,工作精神不集中,那么白天工作神经没有足够的兴奋,到了夜晚才开始兴奋,于是更睡不着,不得已又吃更多安眠药,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大脑该兴奋时被抑制,该休息时却又兴奋,不久以后手抖脚冷,而想停药却已来不及(服用镇静剂习惯之人突然停药会失心发狂),而西药厂却赚进大把钞票,实在可怜。
  
  其实汉医的药大部分是巨分子,与西医纯化物不同的是,更容易被人所吸收与调节,因为西医是直接就缺乏的产物予以补充,容易产生过与不及的毛病,也容易养成依赖性,汉医却是对「前驱物」予以补充,学过生化的人都知道,对上游的反应物予以补充,靠人体自行调节最后的产量,实在远比直接在下游给予补充高明,可惜现今多少人懂这个道理;就算懂了,又有多少人会灵活应用。(这句话说的真正是直中问题所在,此人了不起。)
  
  因此,汉医治疗失眠或精神方面疾病,不从单一的补充着手,而从各方面加以考虑,有的调节肠胃,进而调节自律神经丛;有的补充钙质的前驱物,让人体自行制造钙来稳定神经,恽子瑜前辈曾说,如果能了解病的机转,何必一定要阴阳五行,盖机转不明,尽管像西医现在病名一堆,也治不好病;又或是斤斤计较于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懂汉医的妙处正在附方配伍,能够面面俱到,也是死路一条。(这位学者将来必定是中国人的光荣,非常有智慧。)
  
  比方说治疗失眠的名方酸枣仁汤,酸早仁本身有镇静中枢神经的功用,方子里面的知母,对于黏膜消炎多有奇效(古时妇女阴道发炎常以此外敷),川芎可退大脑冲血,茯苓可调节肠胃之电解质,使肠道水分正常,自然让肠道附近的自律神经丛安定,有些人加香鼓、槴子来减低肠胃发酵,使人更易入睡;如此一来,中枢、自律、肠胃等方面全部顾到,实在较一味镇静剂硬干到底不知高明多少(请参考恽子瑜金匮要略新论)。(这就是经方的精神所在,今年暑假我要讲解的金匮,就是他所说的同一部书,也是人纪最后的一部著作。)
  
  其实大脑之不能安定,除了肠胃与自律神经外,肝脏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大环节,盖人体的蛋白质之制造与转化,肝脏可谓是大本营,大脑之不能安定,或精神失常,表面看来好像是大脑问题,但里面的神经传导物质,哪一个不是氨机酸或酵素构成,所以调节肝胆,也是另一种方法;又治疗精神方面的疾病,有时多以昆虫入药,实因昆虫之属,多有镇静安神之效,惜世人不察尔;又如大便不通,使得肠胃蠕动变慢而失眠,若懂泻下之法,一方面兴奋副交感神经,亦可帮助病人入睡,总之方法之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观念非常的正确,这就是真正的正统中医所思考的问题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6#
发表于 2012-4-9 09: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提纯有没有发展前途?

摘自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

  我们国家两年一次科学院院士的会,我们也有些院士是国外的,像李政道就在美国工作,开院士会的时候,他每次都来。三年前,一次院士会,美国国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黎念之先生,他是世界化学界的一个学科领头人,他这个化学物的提取是非常领先的,他想用这种方法,来中国寻找和中药研究相结合的这么一个结合点。来到中国以后,在开院士会期间,通过一个人找到了我,和我谈了一天的话,说我用这种最先进的,最现代化的提取方法来研究中药,有没有发展前途?
  
  我说中药是一个多种成分的复合体,一味中药就是这样,更何况一个方剂,它的成分就非常非常复杂。1958年,中国大陆,痢疾流行,非常厉害。中药治疗痢疾,黄连是一味非常有效的药物。可是黄连这个药,它的生产周期需要六年,一时全国黄连脱销,国务院就提出来,要从其他的植物中提取黄连的有效成分。很快就有人研究出了从三棵针这种植物中提取小檗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连素。黄连当时用于临床,58年年末,59年一年,60年这一年疗效极好,对治疗痢疾疗效很好,因此有关部门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可是从 61年以后,再用黄连素治疗痢疾,没有效了。
  这些痢疾杆菌产生了耐药,对黄连素耐药的菌株,再用黄连来治疗仍然有效。
  
  我们国家好些单位联合攻关用了好多年,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进一步研究它的分子结构,然后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了青蒿素,这是一个单品,也是一个新药。有一项科研成果是“青蒿素抗疟原虫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的科技奖。大概是三年还是四年后,我也记不清楚,又有人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奖,那么后面那个成果的名字是什么呢?“抗青蒿素原虫的研究”,也就是说,第一项科研成果是青蒿素原虫的研究,几年后,又有一项成果,抗青蒿素疟原虫的研究。我没有把话说颠倒吧,也就是说,青蒿素到临床上没有几年,疟原虫就产生了耐药,而且耐青蒿素的这些疟原虫对已知的抗疟药都耐药,但是再用青蒿煮水,又有效。
  
  我讲了这两个例子,我接着又说了一个例子。
  
  有一年我到一个农药厂去采访,那个农药厂生产杀苍蝇,杀蚊子的药。结果我在厂里的招待所里被一个蚊子叮了之后,肿得那么大,后来留下的痕迹三年、四年,十几年了还看得到。当时我就给他们的厂长说,我说厂长啊,你们农药厂,是专门生产杀苍蝇、杀蚊子药的,居然在厂区我被蚊子叮了,还这么大,这么痒,这么痛,我是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他说郝老师,不瞒您说,我们厂刚投产五年之内,方圆二十里路没有苍蝇和蚊子,够厉害的吧,可是五年之后,我们厂区居然有了苍蝇,有了蚊子,而且这个蚊子个子特别大,苍蝇个子特别大。这个蚊子要叮人一口,这个包啊就别想一年下去。果然,我这包就留了好几年,痕迹现在还有呀。为什么?蚊子对这种药耐药,耐药以后,那就是毒蚊子。
  
  不是有人报道吗,有个人被毒蛇叮了一口,他非常紧张,被毒蛇咬了会要命的,结果他自己没事,回头找那条蛇,那条蛇一翻肚死了,怎么回事?这个人本身长期在氢氰酸这种工厂里工作,他慢性的接触,如呼吸啊,他血液里的毒比毒蛇的毒还要厉害。
  
  我讲完这几件事情之后,黎念之院士明白了,他说中药之所以几千年以来不被淘汰,就是因为他是复合成分,你把它提纯了,当时效果可能很好,但是它很快就会被淘汰,就像打拳一样。黎念之教授的例子举得非常生动,你总是这一招,对方就防住你了,如果是无招无式,迷宗拳无招无式,对方很难防,单味中药就是一个复合成分,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那更是复合的成分,这种复杂性,我们现代的科技还研究不了,就连我们世界上化学界的学科领头人黎念之教授,他对一个复方的成分在研究上,他都感到非常头痛。
  
  他听完我的这一段解说之后,回去完全放弃了用他的最先进的提纯手段研究中药的计划。今年春天他又来了,又是一次科学院院士的会,他这次来主要是找我看病,不再提用那种方法,研究中药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6 10:14 , Processed in 0.07455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