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0023|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胡希恕和刘绍武的学术比较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1: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两人相同
1、胡和刘都受皇汉医学的影响较大

 2胡和刘都是方证辨证派的,辨证基本不使用五行辨证和脏腑辨证。
3、病位有表、里、中三部,每个病位上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性。如此病分六种类型。
4对于六经,两者都反对经络发病说和六经传变说,反对六经为六经络的说法。
5、两人都是临床大家,临床实践都在60年以上。


两人不同 
1、表阴是少阴还是厥阴?胡认为表阴是少阴。刘认为表阴是厥阴。 刘认为少阴为中,少阴病就是心病,“心动悸”是少阴病主要症状。
2、胡认为表部含皮毛、肌骨;刘认为表部是皮毛和肺,不含肌骨。胡认为中部是胸腹部一切脏器(不含脑子),刘认为中部是肌骨、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里部两者相同都是整个消化道(注:刘氏有的学生现在已经将表中里的划分修改得和胡氏的表、半表半里、里的划分基本一样)。
3、胡认为病是表里相传的,没有倒过来传的(301页);刘没有严格的表里相传说,也有从中传表的,胡氏认为病传入里就不再传了,而刘氏认为有太阴传阳明的情况(66页)
4、对于六经两者都反对经络发病说和六经传变说,反对六经为六经络的说法。胡老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但其讲学中表述还是用六病名词来表述(411页 314页)。 刘认为六经实为六种类型的病。
5、胡是原方派,开方多不改原方,爱用合方。刘是变通派,有用经方、时方,有自创方(药味较多),刘氏六病的主方全部是自创方。 刘氏对于局部病的专病专方是下了一翻心血的,他的很多专方值得重视。 
6、胡有“胡柴胡”之称,尊仲景,认为少阳病用和解法,最善用柴胡剂;刘认为少阳病应用清法,自创黄柴胡汤,认为小柴胡方不是纯阳证的少阳方,但还是将其列为中部部证的首选方,见116页。但刘也很看重小柴胡汤,还将其视为整体病首选方。
7、胡氏认为《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内经》属于医经家的著作。《汤液经》是《伤寒杂病论》的蓝本,属于经方家的著作。但值得注意的是胡在论著中论述病的传变时主要是采用了《内经》中“正邪交争”的观点。刘氏虽论证了《伤寒》六经非《内经》六经,但就《精义》一书来看,没有见他明确《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伤寒论》对《内经》还是有所继承的 (190 )。
8、胡氏重胃气津液,认为正邪交争时胃气的盛衰是关键,人体抗病的能量基础来自胃气。刘也重气血,但认为人体器官心脏居第一,心脏是气血循环的保障。2页)。 
9、胡有“阳气即津液”说(含津血、湿、邪气等),认为“亡阳”之类意思就是亡津液。刘认为“亡其阳”之类意思是阳随液脱(152页)。
10、胡的临床具体辨证程序如下:先辩六经(即六证,即表里阴阳);次辩寒热虚实;最后是辩方证药证(314页)。刘氏在《精义》一书中没有论述具体的临床辨证程序。
 

11、胡氏也擅用桂枝汤类方。他认为桂枝汤属于表虚阳证,是解外热的,是甘温除热3578页。桂枝汤使用的一个前提是津液有所损伤,精气虚。3235页。认为吃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表热,书中五次说过这样的话)。认为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28页(至少3次提及)。桂枝汤是健胃养液微汗来解除疾病的3234页。认为王叔和说的“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说的麻黄汤证误用桂枝汤(115页)。 刘氏自己将太阳病规定为表阳实证(16页),治应辛凉解表;所以将桂枝汤不列入太阳病方,又认为桂枝汤为热补性方剂,虚应属于阴的范畴,故将桂枝汤列为表虚阴证方剂20100页。 (注:胡氏认为寒热有常,虚实无常,虚本属阴,但与热结合反为阳证,实本属阳,但与寒结合反而为阴证,309页)
 
12、胡氏认为伤寒论中的序文为伪,还认为《伤寒例》为王叔和所写,见408页。刘氏没有这样认为。刘氏从《论》的体裁出发,认为伤寒论中论说体为仲景原文,而问答体内容疑非仲景文,胡没有这种观点。 刘氏从《伤寒论》第5条认为仲景已批判了“日传一经”的学说,不当复用此说,所以对于《伤寒论》中有明显有日传一经痕迹的条文,多疑非仲景文193。而胡从临床实践出发,对这类条文也多持怀疑态度,对伤寒论中所述的病之传变日数多做约数看,不当实数看。
13、对于经络,刘虽认为与伤寒论没什么关系,但认为在中医辨证治疗上有重要的实际作用,见193页;而胡似乎不认为“经络”在辨证治疗有什么作用,因为他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不过就是大小血管,见311页。



比较文本
《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刘绍武著、刘惠生撰(父子)20079月第一版。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20087月第一版。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方币 +21 收起 理由
马文辉 + 1 原创内容,科学严谨!
李小荣 + 2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关于冬病夏治
下一篇:你会诊脉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看了两个人的书后,还是倾向于接受少阴是表阴。有时间再说说理由。

刘氏对伤寒论的改动太大,学医不敢由其学说入门。而胡却不愿著书。基本未对伤寒有大改动,只是伤寒病理的解说有所突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李国栋) 的帖子

1、表虚证属于厥阴,先入为主了。
2、少阴不可发汗问题。(1)引用的条文中,“少阴病”也可以理解为“看似少阴病”。(2)发汗一词在伤寒论中有时专指“麻黄汤”。(3)如少阴是中,不可汗下是定法,不需要反复罗嗦。最可能少阴为表,常法就是发汗(应为微发汗),而这些特殊的不能发汗,仲师才有反复警示的必要,否则就是太废话了。
3、少阴篇中的7个死证,其实都是太阴证,因为表阴在表的时间最短,只有2——3天,仲师把这些死证放在少阴就是告诉学医者要高度重视表阴证,抓紧时间治疗,否则入里则极容易成为危重证。其用心良苦。以上是胡氏的看法。
4、内经中的六经与伤寒中的六经根本不是一路(秦汉时期也是医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学说纷承,但交流不多)。看过医学史研究的就清楚。两者三阳相近,三阴相反,内经中的阴证是内热,要下法的。这也是伤寒论中那么多因下法误治的原因,仲师花了大量的篇幅来纠正当时医生的错误。《内经》三阳外热三阴内热也可能是后世刘完素“
皆从火化”论的源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3: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不好理解的就是,刘氏既然认为厥阴是表证,但又认为厥阴病是阴性病中最危急的病,是阴性病的末期,这很矛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3: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刘氏认为厥阴为表,包括皮毛和肺,不含肌骨.但我看他的医案中的表病,有涉及肌骨的案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6: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1楼(李国栋) 的帖子

1、你这是用《内经》或后世医理解释伤寒论。
2、我说得不够精确,少阴的常法就是微发汗,而不是发汗。主方就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历代对麻黄附子甘草、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两条基本没什么异议。基本都认为是少阴病方。刘氏也认为这两方属于表阴方,归入表阴(厥阴)。
3、《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刘绍武著、刘惠生撰(父子)2007年9月第一版。98页 199页
4、在《
内经
》中,称外部为表,包括皮毛肌腠;刘氏的表部也不合《内经》。
5、更奇怪的在书中66页,六病的转化——由一阴转它阴 中认为296条、298条死证是由少阴转厥阴病。这就是说由中部病转为表病是变更危重了(死)。
6、手足逆冷的厥阴病是危重证是比较好理解的。胡氏是这样解释的,就是胃气衰败了,不能化生津液,身体哪里津液血液不到,哪里就要出问题,就要逆冷。(大意)。
7、可惜胡一生不著书文(只有一文),否则刘氏看到,必有交流争论。但可能胡是看到过刘的文章的。
8、刘氏一派必须好好研究胡的录音书。因为两人的学说太相似了。学医的人都会注意到做比较的。尽管两人都是名医,但胡的名声似乎更大些,行内的名家都称其为经方派大师的。胡的学说基本没有改动伤寒论,只是在病理解释上有所突破,比较易为学医的年轻人接受。
9、胡氏师出名门,精英文,爱看古书。眼界很宽,一生严谨,疗效卓著。又有好友陈慎吾常交流争论。其见解不容忽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8: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1、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不但是少阴病方,也是表阴病方。刘氏也认为这两方属于表阴方,归入表阴(厥阴)。
2、说两方不是用于少阴病本证之见证。我不认同。伤寒304条,少阴有得一二日的。得2、3日的还不是本证?
3、303条,黄连阿胶汤,胡和刘都认为是少阳方。胡认为是表阴往里传到了中阳,而刘认为是从中阴传到了中阳。我觉得病传要有往里的趋势更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生: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以二三日无证,也应是无脉微细,但欲寐之证。

“以二三日无证”,“无证”这个话是不通的,通过校勘,“无证”应当是什么呢?在《金匮玉函经》《伤寒论》的别本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中都作“无里证”。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他依据的是宋版《伤寒论》,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给他做了注解,既然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依据的是宋版《伤寒论》的话,所以这个“无证”两个字,怀疑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时候,把这个“里”字给丢了,根据呢,就是这么个根据。你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它有“无里证”嘛,他们用的都是一个本子嘛。赵开美所刻的翻刻宋版《伤寒论》怎么没有这个“里”字啊,所以是怀疑他给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1: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不认同刘派表阴病用温补法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主要就是论严重的外感。既然是表病,必“正邪交争于表”,宜发汗祛邪,因表阴病得者多虚人,微发汗为宜,如兼温补助正也可以,但还是以祛邪向外为正治。光温补不太合理。刘氏弄得表阴病好象是末稍微循环障碍似的,不够彻底。而这种四末逆冷的情况如果仅认为是“皮毛”而不关乎肌肉(刘氏的表不含肌肉),更难以令人信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国栋先生对桂枝汤的看法我也不赞同.一并在此讨论。

桂枝汤的功用有二:发汗解热(正邪交争于表,发汗祛邪 桂枝 生姜),二、安中健胃养液(甘草、枣、姜—古人食不离姜,汗出要补充人体津液,芍药一方面制姜桂之辛,一方面又助草枣甘药以养液)。自古都知小建中健胃养液益气。小建中只是桂枝汤多加了甘药而已。桂枝汤的功用自不必烦说。

考刘氏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主要是受“热则寒之”和王叔和‘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影响(见《精义》17页)。这种以理推药的方法在讲实效为上的古医学中不值得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古人所说的病理药理未必正确,但他们的实证结果却是有效的。《伤寒论》中凡吃桂枝汤的基本都是发烧的,不信你仔细逐条检查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20: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2楼(李国栋) 的帖子

李生不必客气,我是初学中医的人,共同学习提高吧.我们比古人好的地方就是有网络,跟同行学习交流,争论讨论方便很多.利于学术的繁荣和提高.你读书可能不细.其实我上面的很多观点,你读过的书中都有,比如"无里证:就是郝万山讲的.为什么四逆汤证下利清谷者,皆不用白术人参呢?这个问题胡的书中有反复的说明,就是纯阴重证是不能用人参的,会杀人的.关于人参胡的看法和郑寿全的看法基本相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证状应该是什么?其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有什么不同?这种问题翻看一些临床大家的书是容易解决的。你读过的书中应该都有说明。我读书爱对比着读,或每次带不同的问题读书.
 
我能上网的时间不多,网上讨论问题也是很花时间的,近期我会关注这个贴,把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说说.欢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4楼(李国栋) 的帖子

少阴篇中的7个死证,其实都是太阴证。是胡氏的看法,上面已经注明。我认同。以后会从其他角度先讨论为何我更倾向于认为少阴是表阴。我认为少阴是表阴更可能是仲师的原意。

刘氏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因为刘氏认为桂枝汤是厥阴病方。尽管刘认为桂枝汤还是表虚证。刘把太阳病方改为辛凉解表的汗法已经流露了他反对桂枝汤用于太阳病。见精义20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0: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伤寒,治疗太阳中风,多用桂枝汤类;后世因王叔和一句“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多不敢用桂枝汤类。

仲景治疗纯阴重证多用姜附汤类,不用人参;后世则偏重人参。

中医的疗效怎能不退步?

近代开始倡用桂枝汤类治疗太阳中风较有影响的是陈修园,倡用姜附汤类治疗纯阴重证较有影响的是郑寿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1: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师桂枝汤用于太阳病中风,明明白白;刘氏用于表阴病.这种巨大的分歧你看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2: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厌打字!

简单从伤寒论的论述方式的角度谈谈少阴是表阴更可能符合仲景的原意。

赵开美本伤寒六经中,太阳篇178条;阳明84条;少阳10条;太阴8条;少阴45条;厥阴4条。说明一下,厥阴篇学者多认为只有4条;后面的条目不是“辩厥阴病脉证并治”,在王叔和的另一本书《玉函》中是“辩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第十”;内容是先论治厥,再论治疗利;再治疗呕,治疗哕,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涉及厥阴。

太阳和少阴篇内容有对应性
1、在三阳中太阳的条目最多;在三阴中少阴的条目最多。
2、太阳论治的开始,是微发汗的方法;少阴篇论治的开始也是有微发汗的方剂。
3、太阳和少阴篇中除论微发汗外,还都着重论述了利水尿解的方法(详细以后再另述)
4、太阳中有不少论难治证,死证条;少阴也一样有。(这些难治 、死证条出现在这里,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属于太阳病或少阴病,仲景多是提前警示学医者而已。)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3: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师给桂枝汤证取了个名字叫“太阳中风”其实已经把桂枝汤证定义为阳性病的药方,在仲师时代,医者必论阴阳,论述时使用的词字都很严谨。仲师说的三阳都是阳性病,三阴都是阴性病。后世学者对此没有什么异议的,有争议的只是有些人认为六经是指经络(阳经或阴经),有的认为不是。刘氏也是认为三阳都是阳性病,三阴都是阴性病的,他的书中说得明明白白的,但是刘氏认为仲景用热药治疗热病(太阳病)是错误的,虽圣贤所述“不切于理者不取”,桂枝汤等热药应该用于治疗阴性表证。见《精义》1页 17页。

关于“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的解读.

不同意李先生的解读.
<精义>中关于“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解读也不同先生.“发热恶寒者”刘氏认为是太阳病的表现,“无热恶寒”认为是阴性病尤其是少阴病的表现,这是比较奇怪的,跟其认为表阴是厥阴似乎有些矛盾,倒是和胡氏的看法相近,胡认为无热恶寒”指的就是少阴病。见《精义》168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0: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解读是李先生个人的观点,不是刘的观点,见33楼。
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句历代多从“病”(伤寒)的层次解读,不是从“太阳病”的 层次来说的,否则,仲景会以‘太阳病”开头。刘和胡都是从“病’的层次来论的。认为第一句说的是热病(阳性病)初期的普遍表现;第二句是阴性病初期的普遍表现。
3、在伤寒论中,仲景是明确把桂枝汤类和太阳病(表阳病)对应的,是和阳证热证对应的。说桂枝汤应用于表阴证,则表明认为(1)仲景阴证和阳证分不清或者(2)仲景把桂枝汤用于阳证热病是错误的或者不恰当的。而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肯定是仲景临床中擅用、常用并且看重的方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4、关于“风家”,我个人认为解读为“平时容易得外感的人”比较合适。否则仲景为何不用“太阳中风”或“中风”开头?这种风家,身体素质较差,得外感哪种类型都容易些。病程也比一般人较长。伤寒中这类日数还是当约数看比较合适,不宜做实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2: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什么认为少阴为表阴更符合仲景原意

首先我不愿意从《内经》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关于《内经》和《伤寒论》的关系,近代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实质的关系。而且它们所论的三阴三阳的实质区别很大,有的甚至相反。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中国医学流派众多,学术观点不同。且当时一般是竹简著书,交通不便。学术间的交流和传播是很不容易的。尽管《伤寒论》序言中说研究过《内经》,但不表示仲景接受《内经》观点。所论不同就是证明。何况序言本身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后人伪作。有不少学者认为《伤寒论》完全是《本草经》《汤液经》这一派的传承。晋人皇甫谧和王叔和基本同时代,他也只是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如当时他看到仲景的所谓序言,肯定不会这么说。值得注意的是,皇甫谧这个人本身是个《内经》一派的医经家,而且是个史学家。
我认为从伤寒论本身的写作结构和内容来推测分析仲景的本意更加合理更容易接近真相。
太阳和少阴篇内容有对应性。
1、在三阳篇中太阳的条目最多;在三阴篇中少阴的条目最多。赵开美本伤寒六经中,太阳篇178条;阳明84条;少阳10条;太阴8条;少阴45条;厥阴4条。说明一下,厥阴篇学者多认为只有4条;其后的条目不是“辩厥阴病脉证并治”,在王叔和的另一本书《玉函》中是“辩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第十”;内容是先论治厥,再论治疗利;再治疗呕,治疗哕,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涉及厥阴。
论述条目最多符合表病最常见的临床实际。也符合表病传变最多的实际,更符合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思想。真正的厥阴病条目仅有4条。与太阳篇的条目178相比真是少得可怜。表阴病的严重程度应该高于表阳病,如此草草论述于理不合,也不象仲景风格。认为厥阴是表阴病我觉得可能性很小。
2、太阳中有一些论难治、死证条,主要是误下导致的结胸证(属于里阳证)和脏结证;少阴也一样有一些论难治、死证条,多是转属里阴证有吐利的危证。这些难治 、死证条出现在太阳篇少阴篇,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属于太阳病或少阴病,仲景多是提前警示学医者不可误治、表阴病要抓紧时间早治而已,符合符合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思想。)

2、太阳篇和少阴篇论治的开始,都是微发汗的方法(似乎还都暗含有利水的方法)。其所用的方剂也有某种对应性。这里简单谈谈,不知是否有点意思。比如太阳有汗的桂枝汤,是微发汗+尿解 逐水;少阴病得之一二日的304条,“灸之”发汗后用的附子汤,合起来也有微发汗+ 尿解 逐水的含义。太阳病无汗的麻黄汤对应少阴病无汗的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甘草附子汤都是有微发汗尿解逐水的意义的方剂。我觉得古人是不是认为人得外感是因为人体内“水气”多的原因?所以治疗外感一方面要向外排汗祛邪、一方面要向下利水。麻黄本身主治就是水肿,麻黄类发汗剂就是发汗利水尿解方;桂枝汤类也一样,在其他利水的方剂中多用桂枝。
另外,在少阴285、286、294条中主要论述少阴不可发汗的情况。如果不是病在表,列这些禁汗条岂不是废话?!

尚有一些论据,以后慢慢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3: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可以应用于表阴病,如桂枝汤加附子,但不同意桂枝汤是厥阴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3: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加附子汤有不少名家直接用于稍有汗出无热或不自觉发热的表阴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经络辩证的名家不少的.

此复针对哪个论点而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8: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证还是那个桂枝汤证,刘氏也大体如此。桂枝加附子汤可用于表阴证。
我认同‘下不厌迟,温里宜早”的医理,认为凡真阴证都可以用附子的。

但就是不同意桂枝汤是厥阴方。分歧根本就是表阴是少阴还是厥阴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5: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做了些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改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9 01:26 , Processed in 0.095079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