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706|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伤寒论》诊脉法的问题。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2: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伤寒论》诊脉法的问题。

今天看到的宋本《伤寒论》的诊脉法到底是一种什么脉法?

从《伤寒论.序》所论来看,和书正文中的脉法也不尽同。

我个人翻看《伤寒》、《金匮》,书中明确涉及的脉法主要是诊寸口、诊趺阳、诊少阴。这个我觉得还有些全身遍诊脉法的遗风,象是抓重点简化的。

黄龙祥的《针灸学术史大纲》中有说《伤寒论》中有“人迎、冲阳上下比较”的脉法,认为是“十二标本脉法”的缩影,但我真看不出来《伤寒论》有这种脉法,不知黄先生的具体所指?《伤寒论.序》中是有提到:“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如果《伤寒论》的作者真如所说的这样摸脉,那似乎可属于一种遍体诊脉法。

有人在《追寻失落的文明---古脉法整理与研究》一文中又说“我可以举出大量的证据说明仲景所采用的脉诊方法,是三部九候脉法”(没看他举例),我倒也看不出《伤寒》中哪里的脉法是三部九候脉法,有高明者还请示教。




上一篇:科学看待阴阳五行,科学看待中医
下一篇:转发一篇好文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5: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大概是就寸口脉法而论。本贴其实是想从医学史的角度了解《伤寒论》作者使用的是历史上哪一种脉法?

  中医早期不论是经脉学说或诊脉法都有很多流派,百家争鸣。寸口脉法大概东汉末才开始流行。可能在宋代以前医界还是有多种诊脉方法的,《周礼》中东汉郑玄注说:“脉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不知具体是何种脉法,应该是当时流行的,《伤寒论》脉法涉及诊寸口、诊趺阳(阳明脉)、诊少阴,似乎比郑玄所说的脉法还要复杂些。唐代贾公彦《周礼注疏》接着再注:“但医者诊脉,诸脉皆可据,若脉之大候,取其要者,在于阳明、寸口而已”,前两句似乎说明唐代时候古典的“分经候脉法”还有流行,后面的话似乎说明唐代还有“阳明、寸口脉法”。“北宋医王”庞安时使用的就是“人迎、寸口”脉法(具体不清楚是早期的上下人迎、寸口脉法,还是后世改变的左右手人迎、寸口脉法,“人迎、寸口”脉法也不知是不是郑玄所说的“阳明、寸口脉法”的变异?因为“人迎”属于足阳明脉)。

  今天各少数民族医学的诊脉法不少就具有中医早期脉法的特点,诊脉部位多,但脉法简明易把握,属于始难学后易精的(中医寸口脉法属于易学难精)。中医的诊脉方法从遍体诊脉法逐渐演变成独取寸口的脉法,许多学者认为跟汉代开始兴起的男女大防的礼教有关。近代有一些医家推崇古典的“分经候脉法”,而批评独取寸口的脉法,认为前者更直接简明实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22: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史学者论说中医主流诊脉法的历史演变,认为大概如下:

一、    早期是多脉遍诊法,或叫分经候脉法,以一处脉象与其他各处脉象比较,或与本脉正常脉象比较,看是否“异动”,有“异动”则为“有过之脉”。把脉部位应该主要也在手足腕踝十二原穴部位一带,针灸治疗部位也是这些把脉部位。

二、    十二标本上下比较诊脉法,即取某脉四肢末端的本脉的脉象与上部的标脉的脉象比较(本脉大约在手足腕踝十二原穴部位,早期不是具体的点而是一个部位)。其实也是一种分经候脉法。十二标本上下比较诊脉法所审查的内容为寒与热,坚实与陷下,滑与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寒与热,早期诊脉法把脉时诊脉处皮肤的寒与热是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伤寒论》中大量的“手足温”、“手足冷”之类表述可能原本就是脉象的内容之一,今天壮医医学的脉法中还是特别注意诊脉部位的皮肤温度的。这种诊脉法是黄龙祥先生重新“发现”的,《内经》中有些篇章论述了这种脉法,如《灵枢.卫气》,还有《太素.经脉标本》。过去大概没有人真读懂这些文字。黄龙祥先生还据此推断经脉的最初形成,就是古人认为人体上下部存在内在的联系是通过血脉连接实现的,他们将本脉与标脉画线连接,就形成了最初的近乎直线的经脉(出土早期经脉人像实物确实如此)。

三、    人迎寸口上下比较脉法,人迎诊外、诊阳,寸口诊内、诊阴,见《灵枢.禁服》。黄龙祥先生认为这种脉法是十二标本上下比较诊脉法的缩影。可是除了上下比较这一点相近外,我看不出两者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人迎和寸口又不是一条经脉的。黄氏还推测《灵枢.经脉》的编著者可能比较推崇人迎寸口脉法。 人迎寸口上下比较脉法如按《灵枢.禁服》所说,后世医家认为是有问题,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所云“正常人迎之脉,本来就大于寸口,《经脉》、《禁服》等篇所说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脉一般是不会大于人迎的。可能是后人妄形加工所致,此处一盛二盛,按《终始》及本篇来理解,应该是对其本身而言,并非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后世‘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左右手比较的“人迎寸口脉法”不知从何而来。何梦瑶《医碥•人迎气口》认为是:“按:结喉旁人迎脉,恒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此后人所以改候人迎于左关以与右关较大小也。”尚可从。

四、    《难经》早期独取寸口脉法,关前寸(诊阳,取代人迎),关后尺(诊阴,独揽了原人迎寸口脉法寸口脉的地位),关还只是分界。

五、    《脉经》定式化独取寸口脉法,寸关尺三部脉法,关从分界变成了“关脉”。
  从《伤寒论》脉诊多以尺寸论阴阳、少提关脉来看,尚带有早期原始独取寸口脉法的遗风。

   从二到三之间比较有问题,尚不能说得通顺,可能有缺环,或者不是这样的路线演变的。从三到五廖育群先生比较深入的论述过,比较说得通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2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口(寸口,亦谓脉口),属手太阴肺经。在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路线中,胃是水谷之精气的原点,首先进入的就是手太阴肺经(谷气在这里还和天之真气混合,见《灵枢.刺节真邪》),所以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个解释了古人之所以用寸口诊脉的原因。不难理解。《难经·一难》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后世医家解释寸口何以候脉,多是从“肺朝百脉”“脉之大会”的角度解释,这大概是偏离古人的本意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气刚出胃到肺经,还没有经过其他脏、腑,寸口诊脉何以可知五脏六腑的病变?如果已经经过五脏六腑回流经过寸口,“理论”上才说得通,推论起来,古人的原本“理论”大概还是在寸口脉的“去与回”变化的比较中推测五脏六腑的病变。在古人构建的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理论中,肺被视为起点和终点(胃气首先进入肺经,循环最后又回到肺),如此看来,寸口脉法形成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经脉流注循环理论的形成。经脉学说的早期各经脉是独立的,并不相连,无所谓循环。循环说大概还是产生在公元前后时代。

另不知这句如何跟“趺阳诊法”有关?

趺阳脉(冲阳脉)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本意也是诊胃气或诊五脏六腑之气?《伤寒论》中关于趺阳诊脉的条文明确跟胃气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1: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沙丘沙) 的帖子

没有否定寸口脉法的意思。不满意是有的,此法太难,对中医发展不利,老实说,今天大多中医师所谓的寸口诊脉难免做做样子的嫌疑。对这种脉法的非议、不满医界内部自古就有。

引用他人的医书大多不注明出处是孙真人著作的特点,林亿等宋臣校正医书时曾想一一注明出处,后来不知何故未做(此问题忘了是哪个学者论过了,看一下宋臣写的东西应该有交代)。所以“天布五行”一段最早出于何处难说。不过这一段所论推崇的诊脉方法完全符合东汉时代医学文化背景,它有批评单靠寸口诊脉的意思,很可能出自寸口脉法刚流行的年代,但对应于《伤寒论》,我看不出哪些条文是有关于诊“人迎”脉的。唐代可能也有遍诊法,但流行度应该远不如汉代,尤其在寸口脉法流行了近500年后。

本草方剂学派和经脉学派(针灸学派)大约在仓公之前(西汉初年)基本还是分离的,早期的方剂学派的著作不涉及脉法,后世方剂学派中的脉法全部来源于针灸学派,是两派融合的结果。这个目前学界基本是共识。寸口诊脉法不过是脉学发展的一种结果。并非一开始就有两类不同起源的脉法。过去的医家看不到我们今天的出土文献。不过对于早期的遍诊法如何一步步逐渐发展成为寸口脉法,学界还没有最后完全弄清楚而已,可能还缺少一些可靠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4: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诊脉,正如其名,早期真的就是分别诊一条条的“经脉”,看它们之中哪些脉是“异动”、“有过”,后来发展到诊寸口,应该是在经脉循环学说出现后,如前面推测的那样,其原本也不过是据这个部位诊十二经脉而已,这个古代医家还有不少人讨论过,因为后来各经脉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建立了联系,后来慢慢就变成以寸口诊五脏六腑了。后世的医家早已经不清楚,诊脉最早原本确确实实就是诊“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5: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到的《伤寒论》的脉法涉及诊寸口、诊趺阳(阳明脉)、诊少阴。为什么也重视趺阳、少阴脉?后世医家多认为诊趺阳是诊脾胃气,诊少阴是诊肾气,一个后天之本,一个先天之本。《伤寒论》中诊趺阳脉的都与阳明病和太阴病有关,诊少阴脉的与少阴病有关,《伤寒论》的死症基本都出自这三病,诊趺阳、诊少阴脉大概都是病重的情况,医家认为情况已经必要“决死生”。

医学经典中人体气血循环有多种不同的模式,其中《灵枢.经脉》构建的是以胃为能量源头的循环体系(见前论);而《难经.八难》构建的是以“肾间动气”为生命能量源头的体系:“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疾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医家直接去摸诊趺阳、少阴脉,大概就是要看“生气之原”的情况,以“决死生”——当时的医家应该也了解多种不同的有影响的经脉学说。

诊寸口脉大概主要是“决嫌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7 04:42 , Processed in 0.072966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