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407|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对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的实践和思考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3: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8-6 23:33 编辑

现在中医多看疑难杂症、慢性病,当然诊断过程是比较全面细致才行的。

黄教授看病从其学生的一些描述来看,跟你上面说的差不多。但可能也有带教以及学术研究收集数据资料的意图。黄氏的体质学说还在构建丰富中的。估计作为一个学派,一两代人也未必能完成设想。
还是熟能生巧的问题,对有些病人应该也是看得很快的,黄先生曾说:“我常常反问说,在人群中找你熟悉的人,需要导航仪吗?对熟悉的人,凭直觉就行,望一眼,看步态、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临床看病,就是这种境界。方证识别,用的是直觉思维。
我临床看病,用得比较多的是直觉思维,眼前先浮现数方证,然后逐个比照,最后选其最合适者。

点评

谢谢先生点拨!  发表于 2021-8-7 09:5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沙发
发表于 2021-8-6 23: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8-7 00:09 编辑

另一系的体质学说赵杰网传看病是很快的,那是其观万剑而后识器,是下了多年的苦功的(有时间就到人流多的地方看人),不疯魔不成活。

赵杰自述看病的步骤如下:
第一眼先确定体质,这个是最主要的,体质一定,就成功一半了,有时候未定体质,就没有把握。
第二步看舌脉,咽喉,摸了腹看了手腿
第三步辩证,看病之虚实寒热。
三步走完,方子基本就出来了。

估计在第一步他心中大概就有几个方出来了,后面几步不过在用排除法定方。
经验的东西,熟能生巧。

曾读过一些过去名医诊病的自述,医家坐在院子内的诊室,看着病人入院门走到跟前,医生心中已经有个大概,问闻望切已经是有针对性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板凳
发表于 2021-8-7 21: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8-7 21:59 编辑

方病人辨证的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对人的方,即调体方,方人相应,只要是这种体质,就可用这张方,据具体病症的不同再适当加减。二是对病的方,即治病方,方病相应,但根据体质的不同适当加减。慢性病重病人体质外感或急性病重辨证)。
黄:如果临床遇到患者的疾病的属性与体质的性质不相符合,一时间又无法判断何方证的时候,可以先对病用方,如果效果不好,再对体质用方。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地板
发表于 2021-8-7 22: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8-7 22:23 编辑

业余者姑且不论,若是职业中医,又信服体质学说,别说那十来种常见药人应该能快速辨认,那几十种方人也应该见如熟人,以医为业者这点功夫还是要下的,属于学派的基本功夫。这些东西,要在旧时代医家,那都是秘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5#
发表于 2021-8-7 22: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8-8 03:02 编辑

天下没有神拳,也没有神医,各人天赋秉性不一样。技艺行业顶尖者都有相应的天赋所在。有适合自己的也有不适合自己的。学体质学说诊务繁忙者不少,也多各有自己的一些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6#
发表于 2021-8-7 23: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医学史的角度看,体质学说的兴起是新时代中医学术的特征之一。不单单是黄氏一家体质学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7#
发表于 2021-8-8 02:58:08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8-8 03:28 编辑

医家成名不都是吹出来,没有神医也是肯定的。所知历代名医自认的治病胜率也不高。

至于医学的发展方向,恐非你我之流所能判断。

体质之说,古已有之,开方用药考虑病人的体质差异其实是医学传统。不过今有人更重视,专门研究创新发展而己。根本上还是属于诊断学的范畴,属于一套诊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8 03:04 , Processed in 0.08406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