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经方》作者群黎德育:从病案谈舌淡与湿病 [打印本页]

作者: Dreamer    时间: 2016-1-6 14:34
标题: 《经方》作者群黎德育:从病案谈舌淡与湿病
《经方》作者群黎德育:从病案谈舌淡与湿病

《经方》杂志微信版第20160106期



发言人: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 黎德育
整理人:《经方》作者群整理义工团队


前言:
"
《经方》作者群
"欢迎您的参与,“成功投稿《经方》杂志”可获得邀请进群的资格。欢迎在文章后面“
留言
”互动交流~




这个病人的舌像就是舌质淡,没什么苔。这个病人10月份到北京后开始咳嗽,一个半月好不了就回来深圳,这种咳嗽特点:喉咙痒,痰不易咳出,最多一点点粘痰,我当时看的舌像状态,考虑是阴虚而致,用了养阴清肺汤,吃了第一副那天晚上咳嗽加重,第二天喉咙更痒。所以马上反应过来不是这样,误诊了! 二诊我马上转成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浙贝母、丹皮、蜂房,大概10天咳嗽慢慢平复了。从这个人的舌像表面看起来像是气阴两虚,一种常见的假象导致我自己失误,所以我们看到舌像的时候就得想到,还有水饮、水湿的可能。可能跟长期的脾阳不足导致代谢性水饮的体质相关,这种舌质往往偏淡、舌面湿润。这种舌象不要因为没什么苔就想到气阴两虚,不过气阴两虚的舌质确实比较干瘦偏红一点,但老年人往往有一种假象,我们一定要重视她的体质状态本质。



这个老太太的舌像,舌质淡胖苔微黄,她的主要表现是整个舌体在口腔有种堵塞感,感觉口腔不够位置用,舌的两边牙关接触位都已经磨损了,有点溃疡的状态,整个舌体在里面活动不灵活的,自我感觉很痛苦,已经有一年时间,口腔科看了很多次,没什么效果。从舌体看到她整个舌胖大,首先看到这种舌质一定要想到水湿不化的状态,这也是水湿在舌体的一种表现。看到这种舌第一个反应,不论脉象怎么样,这个人跟上个人的脉象都是有点弦、不虚的,凡是看到这种舌胖大的苔润,是阳虚水湿不化,导致这个黏膜的病,舌体胖大不能自如的移动。我们一定要想到水湿导致的一类疾病,这个病人一年多她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医生去判断怎么回事,所以痛苦了一年。通过这个舌头,我的第一反应因为舌胖,是水湿不化, 这个病人也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蜂房,用了三幅药,整个人舌头灵活了,两诊解决问题,很明显的效果。这种原理是脾阳不足导致水湿不运,而温运脾阳最好的一个药方就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这个药方当中茯苓细辛干姜这三味药的搭配针对这类舌质,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方证对应,有时候我们看病不一定说全部症状都要存在,往往某个切入点就可以让你想到某个药方,而我对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就是舌淡胖这个切入点,其他证据我们慢慢的去补充,其他根据不同的合并症慢慢的加减。


这个病例一看她的舌质是淡的,苔是薄白苔。这病人主诉有个特点,每次餐后腹胀,鼓鼓的,两小时自行缓解,已经3年了,伴有反酸。看她脸色是白的,她总体的体质状态从脸色和舌质可以看到一种典型的水比较多的,结合她大便调,脉弦。这种餐后有腹胀又有反酸,曾经做过胃镜没有太大的问题,就是餐后腹胀。那怎么样理解呢?还是一样,是脾阳不运,水湿不化的状态。脾阳不运,脾阳虚的状态导致中湿的阻滞,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导致的腹胀。
这个病我选择什么药方来治疗呢?我选择的茱萸汤,吴茱萸用到10g。这个方其实就是柴胡桂枝汤去柴胡加吴茱萸。我就用了茱萸汤加莱菔子。这个病人吃了药效果很明显,要把温化水饮贯穿在“舌淡”的疾病当中,方向就不会犯错误了。这个病人用了药两天后,整个肚子就一下子松了,她本来一般餐后肚子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消退的。当时病人的舌淡就给了一个重要启示。什么启示?阳虚水湿不运。水湿是阴邪,吴茱萸汤可以治疗浊阴不降所导致的头晕,吴茱萸汤的主药就是吴茱萸,而这个茱萸汤药方中也是用了吴茱萸,它是化浊阴的。什么原因引起浊阴不降?浊阴肯定跟水湿有关,那浊阴不降肯定跟脾阳不运有关系。那这腹胀的症状,出现了舌淡,我就用了这个茱萸汤。



这个病人也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你们看到舌质是淡的,这是二诊的舌象,当时来的时候苔有一点点黄,舌质是淡的,有牙齿印,表现为全身疲劳,肚子不舒服,像痞证的状态,还有四肢关节肌肉麻木,整个人很累,有一点怕风,易鼻塞,但是没有手足不温的状态,起码晚上睡觉睡的暖。还有一点,大便是溏而粘滞的。这种疾病,其实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很多男士都存在。这个病人还有睡觉不好。那么,这是什么方证呢?因为舌苔黄,甚至有些病人舌质是红的苔黄腻的,但是腰以下冷的,他就是典型的上热下寒的一种状态。“上热”包括苔黄,甚至是舌红、失眠;“下寒”呢,就是腰部、下肢冷,甚至大便溏。从吴茱萸汤到乌梅丸的这个角度,至少他应该有厥嘛,阴阳不相顺接,所导致的四肢厥冷。但是这类病人是没有四肢厥冷。

他这种湿又在哪里?其实是中焦的湿。中焦湿堵住了,所以上面的火下不来,下面的水上不去,互相之间不能交流,他这个“上热中湿下寒”跟乌梅丸的“上热中虚下寒”还是有点区别的。中湿阻滞了,它不像中虚所导致的四肢厥冷。或者说下寒的症状有,但又不是很典型。
那么这种病,我们怎么办?它有上热下寒中湿。有这个中湿就不能用乌梅丸的人参来治疗啊,不能用乌梅来化湿啊,酸的乌梅会导致水分更多,湿气更重啊。怎么办?这类病人不少,我把它归为上热中湿下寒。所以,这个药方有个好的组套。把乌梅丸当中的党参、乌梅、花椒拿走,加吴茱萸、大黄、神曲、麦芽,这个方就叫大温脾丸。《千金方》里面有,在张大昌先生的书里很推崇这个药方的。大家不妨再去找一找。用了这个药方以后,病人一诊之后大便正常了,虽然用了大黄。那么我们想到,乌梅丸是主久利的,而这种久利用了大黄往往泻利会更严重的,但是这个药方用了以后就没有。大温脾丸它的大便是正常的,或便秘或粘滞的,我的理解是没有久利。“上热”还是用了黄连清上热,黄柏坚肾阴,用大黄、神曲、麦芽化中湿。吴茱萸、细辛、当归、附子、肉桂、干姜,这类药温补下焦。温补下焦跟除上热,化中湿合在一起,整个药方就完美了。
这条药方的应用,是我近几年学习了恒伟老师(爱新觉罗.恒伟)的经验,慢慢就用起来了。它和乌梅丸是姐妹方,我的总结:乌梅丸是冷肚子,吃了东西很容易导致泄泻,肚子疼。而大温脾丸是胀肚子,是因为中湿,还有点化热,所导致的上热下寒。乌梅丸是脏寒所导致久病的一系列症状,而大温脾丸多是新病,合并湿热阻滞中焦。那这个湿热阻滞中焦,但他又有上热下寒的症状。所以从这个组成当中,大家慢慢去体会下。这个药方挺好用的,往往看到舌质很红的、苔黄都不怕,因为它往往是中焦的堵住所导致的上热下不来,但同时又有下焦的寒冷,甚至脚冷的现象。但总的体质状态还是相对比较好的,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四肢厥冷的状态。
这个病人现在是第三诊,他整个状态完全不一样了,疲劳改善了,大便也正常了,现在睡眠挺好的,胃口也好了。这个药方有时来的很神奇,判断准确了,又没有达到乌梅丸证的时候,不妨考虑不是中虚,而是中湿。是中湿所导致的一种寒热错杂的现象。

以前有位医家(张子和)说过一句话,“万病能将湿热解,打开轩辕无缝锁”。我感觉,寒湿跟湿热,在中焦里面的影响力太大了,即有单独的症状体系存在,也可以把各个疾病分成上下的截然相反的症状。但我们假如从一元论的思路去解释,又有一个方证相符的话,我们对这个病的认识就又深一层。我就讲这四个病案,听了沈老师(沈凌波女士,见微信版第20160105期)讲的几个舌质淡、润、厚或者胖的病例,这类病中我就讲舌体舌苔与临床的一些思维,抓住舌体的淡、润,把水湿作一些治疗方面的参考,甚至是重要的抓手。

谢谢诸位!

审订:《经方》编辑室

声明:本文仅限发布到经方医学论坛,谢绝转载!

作者: 李小荣    时间: 2016-1-6 14:47
[attach]8781[/attach]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经方》杂志微信版,欢迎原创投稿~
作者: rst39583    时间: 2016-1-6 15:48
大温脾丸,上热中湿下寒。
作者: 小小湘东    时间: 2016-1-6 19:22
很好的经验,感谢分享
作者: 雲海天涯    时间: 2016-1-6 20:23
學習了!謝謝!臨牀中遇到這種病人還真不少,看到樓主的文章,得益不淺!下回我也試試用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茱萸湯和大溫脾丸。
作者: chezhan    时间: 2016-1-7 12:35
学习了,最真切的临床体会,大温脾丸,
作者: 豆包没有馅    时间: 2016-1-16 10:21
很好的案例分享。在下认为,吴茱萸汤案似乎更宜于茯苓饮,吴茱萸重在温中散寒,祛饮、除胀之力不强,若患者气滞、蓄饮比较严重,似更宜于茯苓饮。
作者: penglong    时间: 2016-7-18 22:15
没图片啊
作者: 03lvguangsheng    时间: 2016-10-17 10:32
借鉴!
作者: 寸草晖    时间: 2016-10-17 12:13
图片打不开啊
作者: 经方杂志    时间: 2016-10-17 22:35
标题: RE: 《经方》作者群黎德育:从病案谈舌淡与湿病
寸草晖 发表于 2016-10-17 12:13
图片打不开啊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jingfangzazhi,欢迎到里面查阅。
作者: 寸草晖    时间: 2016-10-18 12:33
看了几遍,吴茱萸汤不是伤寒论里的参枣姜。而是  
吴茱萸汤 【千金要方】卷十六:

吴茱萸半夏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

适应证: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作者: 寸草晖    时间: 2016-10-18 14:55
又看到
【千金方】观止吴茱萸汤就是柴胡桂枝汤易柴胡为吴茱萸。
该篇中的吴茱萸汤当是此方。
作者: penglong    时间: 2016-12-11 18:56
在公众号怎样查找?

作者: 溧阳龙哥    时间: 2017-5-5 15:16
收藏

作者: 溧阳龙哥    时间: 2017-5-5 15:17
太好了,谢谢

作者: 溧阳龙哥    时间: 2017-5-5 15:18
此等文章要细读

作者: hgl200218    时间: 2017-6-19 13:57
好帖!!!!![s:198]

作者: 经方李少华    时间: 2017-9-5 14:52
大温脾丸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www.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